达达派的语言表现研究

合集下载

视觉传达派别介绍

视觉传达派别介绍

达达派达达派即达达主义。

是二十世纪初在欧洲产生的一种资产阶级的文艺流派。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它首先产生在瑞士。

1915年秋委,几个流亡在瑞士苏黎世的文学青年,包括罗马尼亚人特里斯唐.查拉、法国人汉斯.阿尔普以及另外两个德国人,他们在伏尔泰酒店组织了一个名为"达达"的文学团体;1919年,又在法国的巴黎组织了"达达"集团,从而形成了达达主义流派。

达达主义,语源于法语"达达"(dada),这是他们偶然在词典中找到的一个词语,意为空灵、糊涂、无所谓;法文原意为"木马"。

它采取了婴儿最初的发音为名,表示婴儿呀呀学语期间,对周围事物的纯生理反应。

宣称作家的文艺创作,也应象婴儿学语那样,排除思想的干扰,只表现感官能感触到的印象。

查拉在草拟的《宣言》中,曾为"达达"下了这样的定义:"自由:达达、达达'达达,这是忍耐不住的痛苦的嗥叫,这是各种束缚、矛盾、荒诞东西和不合逻辑事物的交织;这就是生活。

"有人还作过进一步的解释:"达达,即什么也感觉不到,什么也不是,是虚无,是乌有。

"达达主义者对一切事物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他们常常用帕斯卡尔的一句名言来表白自己:"我甚至不愿知道在我以前还有别的人。

"查拉在回顾达达主义运动时说:"目的在于设法证明这各种情况下,诗歌是一种活的力量,文字无非是诗歌的偶然的、丝毫不是非此不可的寄托;无非是诗歌这种自然性事物的表达方式,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我们只好叫它为达达。

"达达主义者的行动准则是破坏一切。

他们宣称:艺术伤口应象炮弹一样,将人打死之后,还得焚尸、销魂灭迹才好;人类不应该在地球上留下任何痕迹。

他们主张否定一切,破坏一切,打倒一切。

因此,达达主义是虚无主义在文学上的具体表现。

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某些青年的苦闷心理和空虚的精神状态。

简述现代语言学的各个流派及特点

简述现代语言学的各个流派及特点

简述现代语言学的各个流派及特点摘要:两千多年前世界上不同的地区就开始了各种语言的研究,只是古代的这些研究都没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所以未能揭示出语言的本质。

直到19世纪比较语言学产生后,语言研究才开始发掘语言发展的规律,才使语言的研究变成了科学的研究。

关键词:现代语言学的开端功能主义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20世纪的现代语言学理论,在语言学史上是发展最快的、最活跃的。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开创了结构主义理论并把语言学真正变成科学之后,现代语言学便呈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论文从历时的角度阐述了现代语言学的各个流派及特点,代表人物及重要贡献。

一、现代语言学的开端现代语言学始于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 索绪尔(1857--1913)。

他通常被描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和“使语言学科走向现代的大师”索绪尔提出的语言学说是语言史上哥白尼式的革命。

对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索绪尔的理论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发展起来的:语言学、社会学和心理学。

索绪尔是把语言学研究明确为科学研究的第一人。

他的理论直接把我们的注意力导向语言的本质。

他的理论可归纳如下:1.语言符号的本质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是由概念和声音形象结合起来的,即“所指”和“能指”。

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相关联的是能指的线性特征。

2.语言单位的关系性质由于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任意的,因此一个能指与所指之间就没有必然的属性。

所指只是一个系统里的一员,通过同一系统内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得到界定。

3.语言系统与语言现象的区分这是语言系统与语言的实际现象之间的区别。

他认为,语言学家的认为是研究语言系统。

4.共时与历时的区分语言学上的共时与历时之区分,就是静态语言学和进化语言学之分。

二、早期功能主义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一)布拉格学派布拉格学派创始于1926年10月6日,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泰休斯、特鲁别茨科伊、雅克布逊、布龙达尔等。

布拉格学派的早期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1.为语言事实的共时研究方法做了理论上的开拓2.强调语言的系统性特征3.强调语言在知己语言社团中所发挥的功能。

[精编]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

[精编]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

野兽派(Fauvism)是20世纪最早出现的新艺术象征主义的画派。

特点是狂野的色彩使用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常给人不合常理的感觉。

1905年一群以亨利·马蒂斯为首的年轻画家在巴黎秋季沙龙展出自己的形象简单,色彩鲜艳大胆的作品,震惊了画坛,人们惊呼“这简直是野兽!”从此画坛上出现了一个新的野兽派。

法国象征主义画家居斯塔夫·莫罗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野兽派的先驱,他鼓励他的学生们不要遵循程式化的画法,要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去作画,马蒂斯就是他的得意弟子。

野兽派的领袖马蒂斯和安德烈·德朗都是莫罗的学生,他们吸收非洲、玻利尼西亚和中、南美洲的原始艺术表现手段,以横扫千军的笔力和大胆的构图模式,将朱红、翠绿、天蓝和嫩黄等惊人的不和谐颜色糅合起来,使色彩达到一种新的烈度。

野兽派将梵高和高更的画法更推向极端,用生硬的线条和大胆的色彩表达自己强烈的感受,颜色变成画面的主题,不再讲究透视和明暗关系。

野兽派并不是一个正式的画家组织派别,只是一批有同样试验的年轻画家,但野兽派的寿命不长,其他画家有许多放弃了这种画法,但亨利·马蒂斯一直坚持,他活了85岁,将野兽派的画法延续了下来。

他偏爱用二维平涂的方法作画,但由于微妙地运用色彩高光,不管怎样平涂,还是表现出三维的效果来。

他的画受到塞尚很大的影响,对于他来说,主题物体是次要的,线条、色彩和形状都游离到主题之外,这种过度简化的形式使他将他的感受可以表达为一个宁静而超然的形式世界。

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流行于德国、法国、奥地利、北欧和俄罗斯的文学艺术流派。

1901年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韦为表明自己绘画有别于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词。

后德国画家也在章法、技巧、线条、色彩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地“创新”,逐渐形成了派别。

后来发展到音乐、电影、建筑、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

表现主义是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摹写,因此往往表现为对现实扭曲和抽象化。

达达主义

达达主义
第一次世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战期间的战乱使一些厌恶战争,悲观愤世,但无法又无力改变现实的画家苦闷、彷徨,于是文学中的达达主义思潮自然在美术领域得到共鸣和响应。这些美术家将艺术创造视同游戏,将一些被人废弃的毫不相干的零碎物件作为构成元素和某种意象符号拼构成画面视若作品、当作创造。于是艺术史家也把它们称作“达达主义美术”。
“达达主义摄影”的代表性摄影家有:P.哈尔斯曼(P.HALSMAN)、L.M.纳吉(L.M.NAGY)、H.霍希(H.HOXI)、K.波特沙德克(K.PODSADECKI)等人。
该流派的代表作品有《达达——M E R I K A》(1919)、《花花公子》(1919)、《塔特林之家》(1920)、《丽达和天鹅》(1925)、《宇宙》(1925)、《城市?生命被研磨》(1929)。
“达达主义”原本是二十世纪初,在瑞士苏黎世兴起的一种激进的、带有强烈虚无主义色彩的现代文艺思潮。
“达达”原来是法语中婴儿说话中发出Da-Da的音节,没有含意。作为文艺流派的用语,最先出现在文学领域中的诗歌创作。它的思想特征是:厌恶战争,反对战争;叛逆阶级统治;无政府主义倾向。其艺术观念的本质是:崇尚虚无,蔑视理性和传统;鄙弃美学规律,主张“废除绘画和所有审美要求”,信奉巴枯宁的“破坏就是创造”的思想;崇尚非物质的非客观的“真实”,实质是倡导主观抽象。于是诗人们用破碎的艺术形象、零乱的艺术语言创作,使诗作象梦呓,令人不可解读。“达达主义”的冠名即由此而来。
达达主义Dada
特点
与传统和理性对立,宣称与美学无缘。通过暗房、拼接等技巧构筑作品。“达达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想。“达达”,原为法国儿童语言中“小马”或“玩具马”的不连贯语汇。因为达达主义艺术家在创作中否定理性和传统文化,宣称艺术和美学无缘,主张“弃绘画和所有审美要求”,崇尚虚无,使创作近乎戏谑,因而人们把该艺术流派称之为“达达派”。在这种艺术思潮影响下,摄影艺术领域中也产生了“达达派”。著名摄影家哈尔斯曼创作过一幅蒙娜丽莎,她那双丰满的手在这里不仅变成了青筋暴突,汁毛丛生,而且还塞满了钞票。真可谓荒诞无稽,不伦不类。 达达派摄影艺术家的创作,大都是利用暗房技术进行剪辑加工,创造某种虚幻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意念。例如LM纳基的勒达和天鹅,把一个美丽的希腊神话故事,处理成某种晦涩怪诞、不可捉摸的图象与线条的组合。在画面中,可视形象已不再以其自身的意义存在,而只是某种意念的构成元素。还有人用翦辑的手段,使尼亚加拉大瀑布涌向纽约,制造了一个荒廖的世界末日的姜闵景象。 由于达达派摄影艺术作品不符合人们一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要求,1924年以后就逐渐受到有较明确、完整的艺术纲领的超现实主义艺术流派的冲击。但其影响仍可在以后出现的现代派摄影艺术中窥见。

国外美术史,简论达达派

国外美术史,简论达达派

简论达达派摘要:二十世纪,作为艺术史上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与手工劳动社会相对应的以叙事艺术为主的古典艺术走向终结,取而代之的是以普遍的是令人费解为特征的现代艺术。

而正是达达派改变了当时整个西方乃至世界的艺术观念。

所以我决定从达达派的来源和达达派的领袖杜尚的一生和他的作品及其他达达派的代表人物阿尔普、特里斯坦·查拉、马克斯·恩斯特、奥托·狄克斯和他们的作品来简单的论述达达派。

关键词:达达派杜尚战争的狂热和战争本身使社会不安,使人们对前途感到绝望,一些信奉巴枯宁信条;“破坏就是创造”的无政府主义者,产生厌战情绪,走向否定一切的极端虚无主义。

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达达主义产生了。

达达派的产生1916年2月8日,一伙“反对在战争中被杀害”的拒服兵役者在苏黎世将一把裁纸刀不经意地插入一本拉鲁斯法文词典,于是有了以“达达”这个毫无意义的词汇命名的杂拌的国际团体以及在此之后沸沸扬扬的达达运动。

在这里涵盖一切虚无事物的旗帜下,达达致力于道德标准、文明体系、思辩结构、美学准则、教条逻辑、语言规范,甚至宗教信仰等这些在他们看来统统属于模糊的巅峰的颠覆运动。

传说在1916年,达达派领袖人物的特里斯坦·查拉、汉斯·阿尔普等人把裁纸刀随意插入一本法德词典中,翻开后刀子所指的词就是“达达”,它的意思是旋转木马,这个名字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成为了这个艺术团体的名字。

这是人类艺术史上,惟一一个由艺术家自己,而非评论家命名的艺术流派一群艺术家在苏黎世集会,准备为他们的组织取个名字。

因此,这场运动就被命名为“达达主义”,以昭显其随意性,而非一场一般意义上的“文艺运动”。

达达的意思就是无所谓。

达达什么都不相信,恋爱,工作。

达达不求什么,达达就是达达。

达达派是一场兴起于一战时期的瑞士苏黎世,波及视觉艺术、文学、戏剧和美术设计等领域的文艺运动。

他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颠覆、摧毁旧有欧洲社会和文化秩序的产物。

浅析让·阿尔普雕塑作品中的虚无主义

浅析让·阿尔普雕塑作品中的虚无主义

达达主义的兴起,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它最早发源于1915年的瑞士,包括让•阿尔普在内的几位流亡在苏黎世的文学青年,组织了一个名为“达达”的文学团体,1919年又在法国的巴黎组织了“达达”集团,从而形成了达达主义流派。

达达主义是一场波及视觉艺术、文学诗歌领域、戏剧和美术设计领域的文艺运动。

达达主义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颠覆、摧毁旧有欧洲社会和文化秩序的产物。

其作为一场文艺运动,持续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对于20世纪的现代艺术流派都产生了影响。

“达达是一种令我同情的虚无主义,它是逃离一种心理状态的方式——回避人们的直接环境影响,或是过去的传统影响,从陈词滥调中挣脱出来,获取自由”。

达达主义是具有虚无主义性质的,虚无主义的性质就是认为世界、人类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否定一切、推翻一切。

简而言之,虚无主义之所以会诞生,是因为人们的精神文化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又因为战争摧毁了原有的社会,恐惧与人性的泯灭,最终带来了价值观的崩塌。

虚无主义是一直存在的,而笔者想要通过让•阿尔普这位艺术家的作品来探讨艺术中的虚无主义,并且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同时期的艺术家的作品来加深论证。

虽然说他的作品打破了传统美术的常规,但是却充满了创造性,为后来的艺术创造出了无数种可能。

而且他的艺术并不是真正的反对艺术,而是作为一种探索,打破传统、重新定义艺术。

一、达达主义时期的雕塑作品(一)让·阿尔普雕塑作品中的虚无主义让•阿尔普即是达达主义雕塑的代表人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由于对战争的不满,来到了瑞士,并与雨果•巴尔、特里斯坦•查拉等人组织了一个国际性的艺术派别,名为“达达派”。

他曾经说道:“达达是一切艺术的基础和底线。

达达赞成没有意义,这并不意味着无意义。

达达就像大自然一样。

达达要大自然,不要‘艺术’。

”A Brief Analysis of Nihilism in Jean Arp's SculpturesAbstract: During World War I, the war brought great destruction to people's lives and homes at that time, and Dadaism was born. It subverted the previous traditional art forms. 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Dadaism can feel nothing, is nothing, is nothingness. They advocate negating everything, overthrowing everything, and destroying everything. Therefore, Dadaism is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nihilism. Jean Arp was a German-French Dadaist sculptor, painter, and poet. He abandoned traditional oil painting and used media such as wood carving, weaving, and collage to create abstract and interesting works. This article will take the sculptor Jean Arp's sculptures and some other Dadaist works of art as examples to briefl y analyze the nihilism in the sculptures.Keywords: Sculpture; Jean Arp; Nihilism; Dadaism; Surrealism收稿日期:2022-06-02浅析让·阿尔普雕塑作品中的虚无主义摘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战争给当时人们的生活和家园带来了极大的破坏,达达主义由此诞生,它颠覆了以往的传统艺术形式。

达达派属于不自觉形成的艺术流派

达达派属于不自觉形成的艺术流派

达达派属于不自觉形成的艺术流派
介绍达达派达达派作为一种新近出现的艺术流派,在当今的艺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达达派是以日本艺术家东芝葛为代表的一群艺术家自发形成的艺术流派,他们共同拥有一种独特的视角,以自由、灵活、抽象和视觉张力为主要表现手法。

达达派的创作思维和表达方式与传统的艺术形式大不相同,他们不盲从于现有的绘画表达方式,而是以全新的思维来表达自己的艺术创作,他们不断尝试新的表现手法,把抽象思维变成更加精致的实体形态,以自己的独特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思想。

达达派的作品没有明确的主题,而是以抽象的方式表达出主角的情感,希望可以让观众有更深刻的感受。

他们的作品多以抽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给人以古怪的艺术感受,把观众带入一个虚构的艺术空间,从而让观众有更多的想象力和思考。

达达派的作品受到了世界各地艺术家的青睐,他们的艺术精神也被很多艺术家所推崇,认为达达派的作品表达出了一种新的、不可思议的艺术精神,它可以激发观众的想象力,令观众受到震撼。

达达派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流派,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极高创意价值的艺术形式,它可以让艺术家们摆脱传统的表现形式,从而获得更多的创作空间,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

达达
派用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吸引了一大批观众,也让艺术家们更加自由的进行创作。

超现实主义是在法国开始的文学艺术流派,源于达达主义,

超现实主义是在法国开始的文学艺术流派,源于达达主义,

但是,如果用布列顿的这种视觉形象来解释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话,还只说明了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一种主要风格,即以达利、马格利特、德尔沃为代表的风格。

这种风格以精细的细部描绘为特征,通过可以识别的经过变形的形象和场面,来营造一种幻觉的和梦境的画面。

它的来源是卢梭、夏加尔、思索尔、基里柯及19世纪的浪漫主义艺术。

它企图运用弗洛伊德所下的定义,创造一种不受意识和理性控制的形象。

但是其作画的过程实际上与写实画法没什么区别的理性过程,因此这种风格又被称为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主义和古典的超现实主义。

另一支超现实主义的绘画则是以米罗、马宋等人为代表,他们追求作画过程的无意识性,以致在画面上出现纯粹受心理作用支配的意象,最终结果总是充满幻觉的和具有生命形态的抽象画面。

因此,它又被称为有机的超现实主义或绝对的超现实主义,这一倾向与达达主义者和某些未来主义者所从事的偶然机遇和无意识行为的试验有关联。

自布列顿于1924年发展宣言后,1925年6月在巴黎举办了首次超现实主义画展,参加者包括毕加索、阿尔普和克利等人,他们显然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超现实主义画家,只有恩斯特在他的达达主义的拼贴中首次尝试了具有超现实主义倾向的作品。

1926年超现实主义者组织了超现实主义画廊,1936年和1947年他们先后在伦敦和巴黎举办了重要的展览。

曾一度风行欧洲的超现实主义热潮虽于30年代之后渐趋式微,但这一运动并末消失,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仍然具有一定影响。

因为二次大战前很多此派画家从巴黎到美国,所以超现实派绘画从欧洲影响到新大陆。

此外,其影响力扩及戏剧、舞台装饰、摄影、电影、建筑、雕刻等艺术领域。

超现实主义致力于探索人类经验的先验层面,力求突破合乎逻辑与真实的现实观,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揉合,以展现一种绝对的或超然的真实情景。

超现实主义运动以其充满幻想色彩和异国情调的奇特风格,对20世纪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发展历程达达主义的准备时期(1919-1924)达达主义:一战期间出现的现代派文艺流派,也叫早期超现实主义。

达达主义

达达主义
达达主义
2010级美术史论系 刘荃
名字的由来
• 达达主义画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瑞士的苏 黎世成立,而后遍及到纽约,巴塞罗那、柏林、 科隆、汉诺威、巴黎等西方一些国家的艺术重镇。 由于对战争的厌恶与反感。一群不同国籍的艺术 家聚集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立国家瑞典。其 中包括诗人、作家、画家和雕塑家等。他们共同 在迈尔莱酒店中创建了一个“伏尔泰小酒馆。长 久的战争让他们感到前途迷茫,悲观、失望、愤 懑、不满等各种因素使他们逐渐滋长了虚无主义 思想,最后发展到无政府主义的状态。
主要艺术家
• 汉斯· 阿尔普(Hans Arp,1887—1966)也叫让· 阿尔普 (Jean Arp) • 约翰内斯· 巴德尔(Johannes Baader,1875-1955) • 马塞尔· 杜尚(Marcel Duchamp,1887—1968) • 马克斯· 恩斯特(Max Ernst,1891—1976) • 曼· 雷(Man Ray,1890—1976)全名埃马纽埃尔· 鲁德尼特 斯基(Emmanuel Rudnitsky) • 奥托· 弗罗因德里希(Otto Freundlich,1878—1943) • 拉乌尔· 豪斯曼(Raoul Hausman,1866—1971)
吞噬的飞机花园
《羞耻虫》
《 美女与坚立的妇人》
波 兰 骑 士
荒野的拿破仑
人不知其所以然
• 曼· 雷美国著名达达和超现实主义艺术家, 是一个擅长绘画,电影,雕刻和摄影的艺 术大师。但是,他却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摄 影作品价值远远超越其他所擅长的艺术型 式的艺术家。
《 光 线 图 形 》
《 礼 物 》
• 汉斯· 阿尔普(Hans Arp,1887—1966)阿尔普很 早就开始用多种材料进行先锋艺术的的尝试,在 油画布上进行拼贴形式的实验,《拼贴二重奏》 1916年,是较早的达达作品之一,。稍后阿尔普 将木板、油彩和碎纸片拼贴在一起,制作成具有 浮雕感的的达达作品,《“达”的盒子》(1920年) 就是这类作品。他还与恩斯特共同完成了《法塔 嘎嘎》系列(1920)1927年以后他直接使用浮雕、 着色和拼贴的手段,完成他对人类生命和宇宙的 深层思考,《星座》(1927)《凝结》(1927)。

达达派摄影

达达派摄影

达达派摄影●达达派摄影简介“达达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想。

“达达”原为法国儿童语言中“小马”或“玩具马”的不连贯词汇。

因为达达主义艺术家在创作中否定理性和传统文化,宣称艺术和美学无缘,主张“弃绘画和所有审美要求”,崇尚虚无,使创作近乎戏谑,因而人们把该艺术流派称之为“达达派”。

在这种艺术思潮的影响下,摄影艺术领域中也产生了“达达派”。

达达派摄影艺术家的创作,大都是利用暗房技术进行剪辑加工,创造某种虚幻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意念。

例如,《丽达和天鹅》把一个美丽的希腊神话故事,处理成某种晦涩怪诞、不可捉摸的图像与线条的组合。

在画面中,可视形象已不再以其自身的意义存在,而是某种意念的构成元素。

还有人利用剪辑手段,使尼亚加拉大瀑布涌向纽约,制造了一个荒诞的世界末日的凄凉景象。

由于达达派摄影艺术作品不符合人们一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要求,1924年以后就逐渐受到较明确、完整的艺术理论和纲领的超现实主义艺术流派的冲击。

但其影响仍可在以后出现的现代派摄影艺术中窥视。

超现实主义摄影为达达派没落时期出现于摄影艺术领域中的一种流派,兴起于本世纪三十年代。

这一流派有着较为严谨的艺术纲领和艺术理论。

他们认为,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去表现现实世界是古典艺术家早已完成了的任务,而现代艺术家的使命是挖掘新的、未被探讨过的那部分人类的“心灵世界”。

因而,人类的下意识活动,偶然的灵感、心理变态和梦幻便成了超现实主义摄影艺术家们刻意表现的对象。

摄影中的超现实主义者也象达达派摄影家一样,利用剪刀、浆糊、暗房技术作为自己主要的造型手段,在作品画面上将景象加以堆砌、拼凑、改组,把具体的细部表现和任意的夸张、变形、省略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现实和臆想、具体和抽象之间的超现实的“艺术境界”。

所以其效果是奇特、荒诞而又神秘的。

●达达派摄影著名摄影家该流派的创始人是英国摄影家丝顿和美国的布留奎尔(1880-1945)。

真正完成者为英国舞台摄影家马可宾(1905-?),他在自己的创作中,把"超现实"的虚和现实中的实揉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既虚幻又实在的境界。

著名摄影流派、大师及作品欣赏

著名摄影流派、大师及作品欣赏

达达主义摄影
达达派即达达主义。是二十世纪初在欧洲产生的一种资产 阶级的文艺流派。关于“达达”一词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 有些人认为这是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在罗马尼亚语中意 为“是的,是的”。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1916年,一群艺 术家在苏黎世集会,准备为他们的组织取个名字。他们随便 翻开一本法德词典,任意选择了一个词,就是“dada”。 在法语中,“达达”一词意为儿童玩耍用的摇木马。因此, 就被命名为“达达主义”,以昭显其随意性。 达达主义的主要特征包括: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状态、拒 绝约定俗成的艺术标准、幻灭感、愤世嫉俗、追求无意、偶 然和随兴而做的境界,蔑视传统、挑战边界。 颠覆,摧毁欧洲社会和文化秩序,拓宽了艺术的边界,对一 切现代主义流派都产生了影响。
当今天的人们用“小清新”、“萌系”、“时尚大片”、 “人文纪实”等流行词汇来形容摄影的面貌时,或许不太了 解在不到200年的历史中,摄影走出了多条流派之路,如同一 个个自然形成的小村庄,最后汇建成了今天大都市。 绘画主义摄影是盛行于二十世纪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 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 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
什么是纯粹摄影? 其创导者为美国摄影家斯蒂格里兹。他们主张摄影艺术应该 发挥摄影本身的特质和性能,把他从绘画的影响中解脱出来, 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去追求摄影所特具的美感效果——高度的 清晰、丰富的影调层次、微妙的光影变化、纯净的黑白影调、 细致的纹理表现、精确的形象刻画。
• 主张摄影艺术应该发挥摄影自身的特质和性能, 用纯净 的摄影技术去追求摄影 所特具的美感效果,也叫直接拍 摄。
他重视画意 的营造,力 求印象绘画 效果,以表 现蒙胧之美。
• 印象主义的局限是对摄影的真实表现认识不足,在影像创 作中以绘画的审美要求对影像表层进行了简单的修改,并 想以这种机械的仿画般的改动来使得摄影更为艺术化。 • 印象主义摄影的特点是蒙胧、唯美、模糊、典雅。整体作 品构图自然,画面影纹粗糙,不求立体与质感,不求细节 的展现。

达达派是个啥?电影、时尚大片都在用它!

达达派是个啥?电影、时尚大片都在用它!

达达派是个啥?电影、时尚大片都在用它!摄影发展史上的各流派都是由某种共同的艺术观念和共同的审美趣味的摄影家形成的同一种风格摄影,达达派也不例外。

达达派的艺术家们,同时经历了战争的洗礼与时代的快速革新,他们在悲剧与发展双重矛盾中感到不适与彷徨,他们的精神世界缺少了一个避难所。

因此他们对传统的审美和旧有的形式有着反叛和重塑的强烈欲望,渴望通过荒诞新奇的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意念,同时也成就了达达派的前世今生。

1、达达派的前世达达主义的思潮最先萌芽于文学领域中,诗人们用无序零散的艺术语言、荒诞的艺术形象作诗,以表达他们厌恶战争却又无力改变现实的苦闷与压抑,他们是最早的达达主义者们。

后来,这种思潮和表达方式同样得到了美术领域的艺术家的共鸣与回应。

1917年,达达主义的领袖人物马塞尔·杜尚把自己随机买来的男用小便池取名为《泉》,并送到纽约独立艺术家协会举办的展览。

达达主义就是摒弃所有传统的审美,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艺术,没有标准。

只要你觉得可以,小便池都可以放在艺术展馆供人欣赏。

汉斯·阿尔普也是达达派的代表绘画家之一,他抛弃了传统的油画,采用拼贴等方式创作抽象的作品。

他把几张纸撕成大同小异的方形并随意散落在一张底板纸上,再将他们粘贴成由此形成的布局。

这种偶发性的形状对于阿尔普来说,正是他想要赋予作品的神秘感和重塑感。

汉斯·阿尔普《按照偶发规则排列的拼贴》1918年,受到绘画中达达主义的思潮影响,摄影领域中也开始出现达达流派。

出现了一系列代表先锋派艺术家,菲利普·哈尔斯曼、摩根、曼·雷等人。

短短数年内,达达派的影响遍布德国、美国、法国,席卷了世界。

Erwin Blumenfeld《清澈的眼睛》2、达达派的今生达达派的兴起源自于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思想热潮,当特定的社会背景发生改变之后,由于其作品风格怪诞荒谬、内容晦涩敏感、画面结构诡异,不符合传统的审美习惯和价值取向,再加之没有理论上的积极贡献,因此1924年以后,达达派终究走向终结,它的许多成员接下来流向了现实主义,达达主义成为了超现实主义诞生的温床。

艺术批评何以“定义”艺术

艺术批评何以“定义”艺术

艺术批评何以“定义”艺术作者:王天乐高桢桢来源:《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24年第03期摘要:“何为艺术”目前一直未有明确定论,“为艺术下定义”也成为当代艺术批评界争论不休的经典话题。

批评家们从“艺术是什么”逐渐转向了“艺术在何种情形中发生”的事件性判断,这一转变可将艺术生产过程明晰化。

由此说明艺术现象涉及“艺术”与“艺术性”问题,两者是历史与审美的统一。

艺术的历史问题在审美观照的艺术批评中不断展开,这使得“何为艺术”的艺术性反思重新定义艺术,并提供着艺术创作的价值命题与历史想象,也为何为艺术话题本身获得了更多阐释可能。

关键词:艺术;定义;批评;历史;审美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44X(2024)03-0012-07国际DOI编码:10.15958/ki.gdxbysb.2024.03.002关于能否给艺术下定义的问题,学界一直有分歧,这个问题甚至困扰了人们大半个世纪。

学者们迫不及待地想为艺术寻求一种确定的标准,教给大众怎样辨别艺术和艺术品,至少,我们应该在艺术品和非艺术品之间划一条界限。

一些哲学家曾给出过意见。

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艺术就是对客观世界和真理世界的“模仿”,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认为艺术是“绝对精神”的显现,到了英国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这里,艺术则被认为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而美国分析美学家莫里斯·魏兹认为对艺术的定义是基于对艺术概念的误解,美国哲学家纳尔逊·古德曼甚至认为不是由“什么”构成艺术品,而是应当关注“何时”成为艺术品的问题,这使得“艺术”本身就成为一种开放的话题。

[1]2由此,面临“艺术”概念的界定问题,学界再一次陷入了难以和解的困境。

本文重新梳理种种对于艺术定义的阐释,审视艺术的审美属性和历史属性,试图对话“何为艺术”以及“艺术是否可以下定义”这一学术难题。

一、艺术本质论中的可定义在一些哲学家和美学家看来,“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是因为艺术品和非艺术品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艺术有其本身的特征与价值。

美术艺术语言的审美认识

美术艺术语言的审美认识

美术艺术语言的审美认识各个艺术门类,在长期的发展中,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

如绘画以线条、形状、色彩、色调等艺术语言,构成绘画形象:艺术语言以表现内容为目的,同时也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随着艺术创作实践的发展,艺术语言也在不断地发展更新。

一、艺术语言的形成来源于精神生活从原始社会开始,艺术活动就在人类社会实践之中萌芽。

随着人类童年时期美术作品《野牛》的发现,艺术语言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就成为许多艺术家探讨的问题。

在一万多年前的人类祖先所进行的艺术活动,是属于一种带有主观因素的艺术活动。

他们在狭长的洞窟墙壁上描绘的野牛,无论出于祈求狩猎丰收、进行巫术活动或者娱乐,可能都是体现原始人类企图用这种抽象的符号和图形征服自然的愿望。

那些简单而准确的轮廓,生动有力的线条以及控制得很好的光影。

富有装饰性的红黄黑等颜色,都可以看作是原始人类运用艺术语言的一种迹象。

它体现出原始艺术家敏锐的观察力。

以及有活力的艺术表现手法。

人类最早的绘画作品出现在法国和西班牙洞窟中勾勒的动物线条,以及最早的雕塑作品,这些线条和独特的造型与视觉的直观无关,而与某种精神世界相联系。

比如,为了对母性的崇拜、祈求人类的繁衍,他们可以尽情夸张女性的特征;为了取得狩猎的成功,他们在洞窟的墙壁上画各种各样的动物,或难以对付的动物,以便在巫术礼仪中对其实施致命的打击或诅咒,导致这种艺术创作具有了神秘的精神性质。

在中国的原始岩画、四五千年的彩陶上的人物也是如此。

如我国新石器时代的《稷神崇拜图》,原始人在岩壁上画了十个植物人面型,其目的是祈望它们在稷神的保护下代代相传,年年丰收。

所以说,无论是强调理性的西方,还是更注重感性的东方,人类早期艺术语言的形成与发现都是来源于原始时代生活环境和原始艺术家的审美意识以及精神活动。

二、艺术语言的创造来源于审美理想艺术语言在经过原始的创造动机和崇拜自然物的巨大激情,创造了自己的稚拙艺术形式之后,艺术家对艺术语言的探索也在不断进行之中。

[讲稿]名词解释

[讲稿]名词解释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第一套)1、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发展的重任。

2、三一律原则时间一律、地点一律、情节一律。

3、圆形人物文艺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称之为圆形人物。

4、表情艺术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音响、人体)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类艺术的总称。

它主要指音乐、舞蹈这两门表现性和表演性艺术。

5、西方代表派艺术西方代表派艺术不是一个单一的艺术流派,而是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未来主义、迷惘的一代、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抽象派、主题派、未来派、达达派“黑色幽默”等数量繁多的西方流派的总称。

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第二套)1、期待视野是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素养、审美趣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水平和欣赏要求,在具体阅读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

2、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是指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产品,它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的对象。

3、达达主义达达主义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

达达主义由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领导,他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和抗议活动表达了他们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

4、蒙太奇其一,从技术层面讲,蒙太奇就是剪辑;其二,从艺术层面上讲,蒙太奇应当是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和叙事方式;其三,从美学层面上讲,蒙太奇是影视艺术独特的思维方式。

5、包豪斯学派主张把建筑、美术、工艺等按照现代美学原则结合起来,主张现代建筑艺术的理论。

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第三套)1、实用艺术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

80后作家群语言风格与艺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80后作家群语言风格与艺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80后作家群语言风格与艺术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 80后作家群语言风格与艺术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80后作家群体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80后作家的作品充满了青春气息,注重生活感受和情感表达,充满活力和创新力。

在作品的创作中,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对于表现出作品的个性和特点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于80后作家群体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点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对于80后作家群体进行深入地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和现状,促进中国青年文学的发展和推广。

其次,在研究80后作家群体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点的过程中,可以深入探讨文学创作的深层次问题,为文学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最后,研究80后作家群体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点,可以为文学教育工作提供新的借鉴和启示,更好地激发青年学生的文学兴趣和创作热情。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本研究将分别从语言风格和艺术特点两方面进行探讨。

1. 语言风格语言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艺术元素之一,对于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80后作家群体在语言表达上多采用生活化的语言和口语化的叙述方式,以及丰富的形象比喻和挥洒的语言气势,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本研究将通过对80后作家群体作品的实例分析和比较,深入挖掘其语言风格的特点和内涵。

2. 艺术特点不同的作家具有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80后作家群体在创作过程中强调个性和情感表达,注重表现生活的细节和真实感受,同时也不乏哲学思考和思维深度。

本研究将通过对80后作家群体作品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和比较,深入探讨其艺术表现手法和文学思想。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本分析和比较研究法,通过对80后作家群体作品的文本素材进行梳理、分类和分析,挖掘出其语言风格和艺术特点的特征和内涵,进而反映出其文学思想和文化背景。

三、预期研究结果本研究的预期结果包括两个方面:1. 对80后作家群体的语言风格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具体说明了80后作家群体的语言特点和运用方法,揭示了其语言风格的传递效果和深层次艺术表现与思想内涵之间的关系。

在形式之间表达思考——厦门达达与达达主义的异同探讨

在形式之间表达思考——厦门达达与达达主义的异同探讨

在形式之间表达思考——厦门达达与达达主义的异同探讨
厦门达达与达达主义是具有着不同特征的两种思想形式。

厦门达达主要由在中国台湾地区流行的文化、宗教思想和实践构成。

这种思想中最主要的
元素是对神秘主义、太极、道家学说和台湾土著宗教信仰的综合运用。

它更多地被定义为
一种生活方式,是以生活质量、亲情、友善、宽容以及拥抱丰收教育为核心条件。

达达主义主要指现代以及更早期,受到日本士夫广济活动的影响,由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组
成的文化思想、社会思想、政治思想和实践。

达达主义被称为“跨时代的全球思想”,认为
个人和社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认为所有社会组成部分都需要共同参与来促进人类社
会发展和改善生活质量。

厦门达达与达达主义在内容上都具有非常独特的思想传统,它们之间的区别可以概括为:
厦门达达更注重对健康、和谐和拥抱彼此的态度,而达达主义则更为强调对政治、社会的
参与。

此外,厦门达达的主要支柱是太极和台湾土式文化,而达达主义则更多地受到儒家
和道家思想的影响。

最后,厦门达达更关注个人和家庭,而达达主义则更面向全球整体。

总之,厦门达达与达达主义在他们的核心价值、关注点以及影响程度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但他们都强调了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紧密关系,以及社会贡献的价值与重要性。

当代艺术创作解构式语言论文

当代艺术创作解构式语言论文

当代艺术创作的解构式语言【内容摘要】达达主义的深远影响使得20世纪大量的现代及后现代流派得以催生并长足发展,20世纪60年代之后,艺术家对待社会的态度成为他们作品的主要部分,艺术态度的变化直接影响了艺术家的创作手段。

其中有一部分艺术家利用解构式的语言、“破坏”的手段进行艺术创作,以更直接的方式表达他们对艺术的态度和对人类社会的担忧,以艺术家的独特方式唤醒人们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反思。

【关键词】破坏切割“减法”讲述死亡担忧反思、一、溯源:达达主义的深远影响1917年,法国的达达派艺术家马塞尔·杜尚(marcelduchamp)将一个从商店买来的男用小便池起名为《泉》,匿名送到美国独立艺术家展览要求作为艺术品展出却被拒绝,成为西方现代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

以马塞尔·杜尚为首的达达主义艺术家提出了摧毁以博物馆和美术学院为代表的美术机构的口号,他们的“反艺术”思想对之后的艺术影响深远。

达达派艺术家主张“否定一切,破坏一切,打倒一切”,他们以史无前例的强烈姿态高举“反艺术”的旗帜。

他们“打倒艺术”“摧毁艺术”,其实在另一层面上挽救了真正的艺术。

正因为达达主义激进的破旧立新,20世纪大量的现代及后现代流派得以催生并长足发展。

正如美国艺术家戈登·马塔—克拉克(gordonmatta—clark)曾在接受《艺术杂志》1976年对他的采访中说道:“……我应该提到我对达达的感受,因为它的影响已成为巨大的能量来源。

它对僵化的主流语言和事物看法的挑战,现在已经是艺术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达达热衷于对规则赋予想象力的破坏,这是一种本质的解放力量。

我无法臆断达达在风格上与我的作品有何联系,但是在精神上它是根本。

”二、艺术创作解构式语言的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西方现代艺术主要注重个人内心世界的表达。

这时的现代主义的大师追求的不再是拷贝自然,而是表现内心自然;他们画树,又画的不是树,是画他们看到树的主观感受,用抽象的语言来构筑和展现一个“向里看”的世界。

[主观能动性,所指,艺术]艺术表达中“能指”引发“所指”被接受的主观能动性探析

[主观能动性,所指,艺术]艺术表达中“能指”引发“所指”被接受的主观能动性探析

艺术表达中“能指”引发“所指”被接受的主观能动性探析语言学家索绪尔曾指出:任何符号都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能指是指声音、形状等外在表现形态和原始呈现的表象,所指指符号内在所能反映的概念和引申意义。

能指和所指在各类艺术作品呈现的过程中,更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件美的艺术作品必定是创作者依照客观规律能动地进行创造来诠释对这个世界美的感受,观者在欣赏并且接受其能指表现方式的同时,会依据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对其所指进行想象、联想或是创新性的解读,在或具象或抽象的思维活动中激发精神的思索。

创作者们都不遗余力地在创作的能指手段和所想要表达的所指意义上下足功夫,而观者则通过对能指的多样性的解读来引发对所指深层含义的差异性理解,充分发挥思维的能动创造性,再创造出新颖的艺术作品,来达到对原所指有限性的超越。

一、艺术创作中能指的多样性艺术是一门用个体的情感与想象去诠释大众审美底蕴的学科,艺术的最珍贵处也在于呈现方式上的自由,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变迁,人们观念的转变以及新兴材料与技术的出现,艺术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

多类型的艺术形式再加上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阅历修养以及观者对审美追求的多样化,都促使能指的表现方式呈现出一对多的形式。

譬如著名的台湾编舞家林怀民的经典舞蹈作品《行草》,就是在看似是大相径庭的平面艺术和空间艺术中寻找到共通的契合点,并将中国的传统书法与现代舞蹈的美学共性融合于一体,通过舞蹈身体语言的节奏韵律来表达书法作品中的线条和笔势,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但关注到书法与舞蹈在运动和体势节奏方面的共通性,更重要的是将书法与舞蹈中所暗含着的意境美搬上了舞台,舞者在舞动内心世界,书者也在书写心中胸臆,也正是这种意境上的相通情趣让能指呈现出高雅新颖的表现方式。

如果说书法和舞蹈的结合是不同艺术门类之多样性的融合与交流,那杂技和舞蹈作为有着相同艺术载体的艺术门类,在外在表现形式上也互相影响与整合,例如大型杂技芭蕾舞剧《天鹅湖》就是将西方的经典舞剧艺术与中国的传统杂技结合在一起,女演员在男演员的肩、手掌、头顶做一些高难度的芭蕾舞动作,将杂技的观赏性和舞蹈的情绪性有机交叉融合在一起,这种多样的表达不仅强化了杂技这个艺术门类的舞台效果,而且也让观者有了更震撼与新奇的视觉体验。

18-19世纪西方语言学与扬州学派语言研究简论的开题报告

18-19世纪西方语言学与扬州学派语言研究简论的开题报告

18-19世纪西方语言学与扬州学派语言研究简论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语言研究也随之不断发展壮大。

在18-19世纪这一历史时期中,西方的语言学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欧美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中华文化中,扬州学派语言研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派。

本文拟从西方语言学与扬州学派语言研究两个角度入手,对18-19世纪中西方的语言学研究进行比较和分析,探究两派的发展趋势、思想成果及其时代意义,为我们更好地了解语言学研究历史和现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调研与文本分析两种方式进行研究。

1. 文献资料调研:本部分主要侧重收集、整理并分析有关18-19世纪中西方语言学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包括但不限于书籍、论文、期刊和文集等。

通过对资料的深度分析、比较和归纳,探究其思想成果、特点和发展趋势,为后续的文本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证支持。

2. 文本分析:本部分主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献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对其进行全面细致的阅读和分析,探讨其主要观点、思路和逻辑,归纳其语言学研究成果及其时代意义。

三、预期研究结果: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18-19世纪中西方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互动影响和文化价值。

具体而言,我们期望获得以下研究成果:1. 揭示18-19世纪中西方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如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形式学和功能学的相互依存等。

2. 分析西方语言学与扬州学派语言研究的思想成果及其对语言学研究史的影响,如句子理论、语义学、文体学等。

3. 探究两个语言学研究派别的相互交流与互动,展示不同文化间的碰撞、融合与共通之处。

4. 总结18-19世纪中西方语言学研究的主要成就及其时代意义,为我们更好地认识语言学研究史和现状提供启示和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达达派的语言表现研究
作者/陈莹
摘要:达达派从苏黎世出现以来,便带有强烈的解除一切束缚的语言,使自己的时代产生非常丰富的、各种级别的创新事物。

文章通过列举达达艺术大师们的作品进行分析,论述了达达派独树一帜的艺术表现方式,研究它是用何种方法抛弃现有的美学观念,力求摆脱一切局限,“融入到生活的洪流中去”的境界。

关键词:达达派,语言,表现手法,生活
第1节引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伙“反对在战争中被杀害”的拒绝服兵役者在苏黎世将一把裁纸刀不经意地插入了一本拉鲁斯法文词典,于是有了以“达达”这个毫无意义、偶然发现的词语命名的国际团体。

达达运动先是在中立国瑞士苏黎世避难的一些艺术家那里酝酿和成形,不久即蔓延到纽约、柏林、巴黎等许多个西方艺术重镇。

达达参与者的共同态度是否定一切传统文化观念和政治立场,也就是说,它否定一切意识形态意义上的“主义”。

达达这个独树一帜的反体制的群体,用他们独特的赞颂方式,从破坏的意义上对现代艺术思潮起到了推动作用,并最终促成了超现实主义的诞生。

1921年,巴黎的大学生将象征达达的纸人扔进了塞纳河“淹死”,至此达达主义这场昙花一现的运动宣告结束。

但是达达所激发的“语言方式”仍被不断地表现于当代众多的艺术活动当中。

第2节对达达的语言思考
“达达并非是超越其他诸运动之上的另一个运动,反之,它乃是一个反运动,它不但反对所有学院主义,而且也反对所有扬言要将艺术从它的界限中解救出来的一切前卫主义。

达达是一种愤怒的爆发,它在侮辱与滑稽的形式中表现自己。


达达派活动家、罗马尼亚诗人特里斯唐·查拉把达达解释为“厌烦这个被战争折磨的世界,厌烦令人生腻的教条,厌烦因袭的感情,厌烦卖弄学问,也厌烦那无所事事、而只是反映这个极有限的世界的艺术”。

这两段话,概括了达达的基本特征。

这就是:①否定一切,破坏一切;②它厌烦战争,厌烦学究气,厌烦已经为人们所认可的艺术形态,甚至厌烦想冲破传统艺术的枷锁如野兽派、抽象派和未来派这类艺术形态;③假如说达达也是一种艺术的话,那么它的表现出来的是侮辱、嘲弄、戏谑和滑稽。

因此,我们研究达达的语言将从三个方面入手:所用之材料、所遵从之法则和所表现之形式。

第3节达达的表现方式
达达与它之前的所有建立在一种特定的美学基础上的文化艺术运动均不相同,它主要表现为聚集在它的周围的不少个人的一种共有的精神状态。

这些精神状态的迸发接踵而来的就是不同于往的艺术表现语言,他们不拘于形式的表达总结如下。

一.各种材料的杂拌
为了贴近生活,达达主义者在艺术品中引进了“新材料”:头发、砂砾、木头的横断面、新闻报纸等,这些材料在达达以前连被提及的资格都没有。

达达主义这们乐此不彼的有意识的使用没有规则的材料,并将这些材料整合在不同的作品构思中,从而达到让艺术与生活平等交流的最终目标。

人类的生活处在乱七八糟的、此起彼伏的杂声和色彩之中,达达只不过让艺术面向真实生活中最为矛盾复杂的方面。

例如劳乌尔·豪斯曼的“雕塑作品”《我们时代的精神》它们就是将不同的工业制品结合而成的。

画家普拉姆坡里尼,要求用“真实的”元素,如剪报、帆布头、纸板、排版用的数字和字母等取代通常的绘画元素,而且认为绘画从
它的实在性来说“自在之物”。

以及幽默达达主义大师埃里克·萨蒂用古怪离奇的文字来做乐曲的注释和标题,“像害牙疼的夜莺一样地演奏”、《为狗而作》,到后来运用不同的两种风格对同一支音乐上改编。

雕塑、绘画、音乐——人们还是将们置于传统的艺术分类框架里,而达达则试图通过杂凑上千种互不协调的物质材料甚至废物,来打破或超越这个框架。

二.偶然性的规则
当达达的参与者拒绝服从逻辑、平衡和美学的诸原则时,他们就不得不让那些违背理性的东西起作用,也就是说不得不让偶然性和非理性来当家。

达达派在进行艺术实践中最为常用的拼贴法,正是体现了偶然性法则的典型范例。

诗的拼贴法就是将现成的文本,再与另一个某些地方做过就该或变动的文本相交配。

马克思·恩斯特和保尔·艾吕雅将都德的散文《海豚之死》进行了“整编”,更名为“剪子及其父亲”。

剪子及其父亲
“小不点病了,小不点快要死了。

它向我们展现过悦目的景色,它把晦暗关闭在稠密的丛树林中,它弄干暴风雨后的街道。

它有,它有一副好心肠,在它的背上总是背着最美好的天气,并且喜欢与钟楼搂搂抱抱(就算是做爱吧)……”
这种拼贴法给人带来原创之外的出人意料的无限创作想法。

与此同时,在库特·施威特斯的拼贴画里,一个童年的车轮、一根绳子、一团棉花以及一块金属网被赋予了新的寓意,在替代了原始绘画中的点、线、面等元素的同时,还表现出某种温和的象征。

这些材料的选择、分配和变形都会使画面呈现出的效果发生变化,达达的参与者们乐于进行这些突破常规的“游戏”绘画,去寻求自然本身的形态和原始直觉的力量。

三.抽象化的创造
这种抽象化的做法的第一步是将注意力放在诗的层面上,包括对人际交往中的种种因素的不用的操作方式。

比如说将不同的自然语言(英语、德语、法语等)混淆起来。

其次,才从诗性的语音的组法中找到它的等价物——绘画来进行研究。

阿尔普在别人为写生自然而烦忧的时候决定要产生自然,他的抽象画对他来说是一种绝对具体的艺术:这些作品均由线、面、形状、色彩等构成,它们在人类哪里要达到无线和永恒的终极目的。

可以说达达不愿与实在的事物有关联,却愿与象征性的符号打交道,而且将这些当做不管什么样的具体材料来处理,进而在某种程度上创造出另一种现实。

第4节结语
达达在致力于拉近艺术与生活的距离的同时,也在文化中点燃了燎原的烈火,尤其是艺术的领域。

我们不应该根据那些肤浅的或过时的美学标准来鉴赏这种艺术,以便让它把观众、读众、听众都从创作导向艺术中唯一的策源地那里去。

它虽然与上世纪的一些先锋派文化运动同生共长,但与此不同的是它杂糅的造型手法,以及随之而来的偶然性在达达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作用,与此同时,他们不谋而合的投入抽象化的艺术实践。

总之,这一系列的达达参与者所使用的表现手段,它们任然以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传播到了我们这里,传播到了现代社会中来,并更加踵事增华。

参考资料
[1]王佳贤.浅谈达达主义对平面艺术的影响.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
[2]郑文武.达达主义的悖谬.重庆出版社,2000.
[3] 让阿尔普. 落叶的时日.产业与科技论坛,P183.
[4]刘瑾.埃里克·萨蒂和达达主义.中国音乐学期刊.2001.
[5]朱茜.浅析达达主义对中国装置艺术的影响.黄海教育研究,2011.
[6]赵娜.新现实主义_达达主义艺术.广角镜,2011.
[7]邝敦花.达达主义.人文论坛,2009.
[8]金清.达达主义_现代主义美术中的否定力量.新视觉,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