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八个阶段
(1)信任对不信任(0~1岁)
第一阶段是婴儿期。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是人对周围现实的基本态度,是健康人格的根基。它在第一年就开始形成,而后逐渐发展。新生婴儿必须依靠别人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如果能从父母及他人那里获得满足,就会对现实、对人生产生信任感。如果,没人理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不信任感。如果这种不信任感扩展下去,就会形成缺乏安全感、猜疑、不信任、不友好等人格品质。
(2)自主对羞怯(2~3岁)
第二阶段是幼儿前期。该阶段开始行走和学习语言,孩子要求自己探索周围环境,开始摆脱过去的依赖状态,产生了自主的欲求,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动手,不愿别人干预,如想自己穿衣、吃饭、行走、大小便等。如果父母或成人允许并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表扬鼓励孩子,那么,孩子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对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养成自主、自立的人格特征。相反,如果对孩子过分溺爱和限制,什么事都由成人代做,孩子将体验不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不能独立、没用,产生羞怯、疑惑等。
(3)主动性对内疚(4~5岁)
第三阶段是幼儿后期。这时儿童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知觉动作能力也得到较快发展。因而,儿童特别好奇,好问,主动探索的欲望很强,善于提出各种设想和建议。如果成人能耐心对待并细心回答他们的问题,适当评价鼓励他们的活动和建议,就可发展他们的判断能力,形成大胆地创造精神。反之,成人急躁、粗暴,不耐心对待他们提出的问题或设想,甚至过分限制、讥笑,就会形成胆怯、懊悔、内疚等人格特征。
(4)勤奋对自卑(6~11岁)
第四阶段是学龄期。进入小学,儿童追求自己学习上获得成功和得到赞许。若通过勤奋学习而获得了成功与赞许,他们就会继续勤奋努力,乐观进取,养成勤奋学习,勤奋工作的品质。如果屡遭失败,
就会丧失自信和进取心,形成冷漠、自卑的人格特征。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1~18岁)
第五阶段是青年初期,形成自我同一性的时期。自我同一性是在前四个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对自己心理面貌的整合,即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与别人的异同,以及认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联方式。如果在前四个阶段建立起信任、自主、主动、勤奋等,所想所做的符合自己的实际身份,就能获得或建立起同一性,可以顺利地进入成年期。相反,在前四个阶段形成过多的不信任、羞怯、内疚、自卑,就会产生同一性混乱或角色混乱,陷入无所适从。如对自己的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不一致,怀疑自己,尝试扮演各种角色但都没有找到一个适合于自己的角色。由于没有建立起自我同一性,经常处于犹豫状态,缺乏自信,导致生活节奏缓慢,做事拖拉,没有活力,甚至极度孤僻。
(6)亲密对孤独(18~ 30岁)
第六阶段是青年晚期,成人初期,是形成亲密对孤独的时期。这一时期,青年人已走向社会,进入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之中。他们需要与伴侣、朋友、同事等建立爱情、友谊、团结与亲密的关系。如果发现自己不能与别人建立起友爱、亲密的关系,就会感到孤独,产生不愿与人接近的孤独感。
(7)创造性对自我专注(31~55岁)
第七阶段是成年期,是形成创造感或自我专注(停滞感)的时期。这一阶段正是成家立业之后,一方面自己承担着社会任务,有工作,有事业,要求为社会创造价值,发挥创造性;另一方面又有家庭,有孩子,需要照顾料理家务和孩子。如果能利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为事业而发挥创造力,就可获得创造感,进一步创造、再创造。如果只关心个人的需要与舒适,饱食终日,无所事
事,陷入自我专注状态,就会产生停滞感。
(8)完善对绝望(约60岁以上)
第八阶段是晚年期,是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趋于完成和进行反省的时期。当对自己的一生作肯定的评价,觉得没有虚度时光,未竟事业由下一代接替延续,对一生不存在奢望时,就会产生一种完善
感。相反,当回顾一生,觉得一事无成,走过的道路充满坎坷,后悔当初的选择,重新开始又为时已晚,于是就充满悔恨、悲哀、绝望。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获得
1 家庭方面
(1)家庭环境
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是在儿童自居的基础上形成的。父母是儿童早期认同的对象,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首先是要综合这种早期认同,如果父母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态度是错误的或混乱的,势必会影响孩子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2)亲子关系
父母与子女之间能够有开放的交流和民主的气氛会有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对有关自我的发展进行思索,自主地选择自我的发展道路。相反,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或滥用权威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过于溺爱的父母事事都替子女做出安排,不给孩子进行自我探索的机会。而过于严厉的父母可能会使孩子屈从自己的意愿,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有可能使青少年长期处于早期完成状态或扩散状态。
(3)父母的期望
自我同一性包括一种自信:即有信心使自己成为一个与他人期望相符的人。如果父母期望过高,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压力,使孩子感觉“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成为他们所期望的那样的人”,这在客观上是被剥夺了确立自我同一性的可能,艾里克森指出,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在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同一性的可能,这个儿童就会以令人吃惊的方式抵抗社会环境。
还有一种不当期望,即父母的期望不符合孩子成长的要求或他自己的发展愿望。如强迫孩子学钢琴,学绘画,而孩子感到“我不愿意,我不想,这样很痛苦……”,以至对未来失掉梦想,或不再期待未来,这也可能是消极自我同一性选择的家庭教育因素。“在另一些病历中,消极同一性是出于想寻找和保持一个的适当的地位,以对抗有病态野心的父母和权威人士的过分要求的不得已的结果”。(艾里克森,1968)
2 学校教育的影响
(1)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
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以“应试”为中心,教师以“大纲”为依据,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面对学生统一要求和讲授,再加上课业负担沉重,学生失去思考的时间,个性发展的空间也非常小。启发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理想中;“为创造力而教”也只是口号。对于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塑造人没有做到有机地统一。
新的教育形式下,新的教育举措——“减负”能否真正带来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转变和优化,我们还需拭目以待。而且,由如何“减负”以及学生“减负”后的心理空间该如何填充也都是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索的问题。
(2)学校中的归属感
学校是青少年人际交往最主要的途径。自我同一性确立的另一个侧面是“一体感”或“连带感”,如果青少年在家庭尤其是在学校集体中找不到这种一体感,或象马斯洛所称之为的归属感,他们就会向校外寻找这种归属感,结果很容易被一些流氓小团伙拉下水,从而选择消极同一性。
3.社会环境
首先,社会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值得他们尊重的主流文化
社会文化环境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前提与背景,他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都源于他所在的背景文化。青少年对环境是非常敏感的,可以说青少年是社会变化的指示器。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是积极昂仰的还是消极颓废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代青少年的主导心境。现在对代表着社会最新时尚的青年人有一种时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