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贫困山区小城镇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其路径

合集下载

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现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小城镇建设已经成为当今备受关注的话题。

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城乡贫富差距较大,因此,最大力度的推进城乡一体化,推动小城镇现代化建设就迫在眉睫。

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优化,推进农村小康社会进程,而且可以推动经济整体发展。

一、目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1.现在的小城镇建设规划普遍存在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目光都比较短浅,想法不够长远,一些小城镇的规划定位存在问题,没有明显的特色,与实际切合不足,操作性差,不能与当地风土人情结合,导致建设规划缺点遍布或没有特点,一些小城镇在建设中过于分散设计,没有详尽的计划,导致建设杂乱无章。

2.小城镇建设融资渠道较窄,施工进展缓慢。

由于许多乡镇产业支撑不足,没有形成产业增长点,导致乡镇在进行小城镇建设时,乡镇没有产业支撑,不能形成新的、大的经济增长点。

乡镇由于受到资金问题制约,导致基础配套设施不足,施工进度缓慢,政府政策落实不力。

虽然国家、省市都出台了相应的一系列扶持政策,确保小城镇发展环境,但是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始终存在,普遍存在资金政策、户籍政策以及用地政策落实不到位问题,这些问题大大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与崛起。

3.环境保护意识匮乏,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小城镇的发展要以环境保护作为前提,合理的开发与重视生态系统稳定对于小城镇经济发展同样重要。

因此,现在的小城镇建设应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然而,由于建设者的思想局限性,过于注重经济效益,经常为了达到经济利益而牺牲环境质量,大兴污染性企业,到底城镇环境急剧下降,而当地居民由于只看到了经济利益,导致不能正确判断环境污染带来的严重后果,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建设的老路,实践证明,这是完全错误的,是不符合现阶段经济发展方式的。

建设新农村发展小城镇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建设新农村发展小城镇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建设新农村发展小城镇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然而,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出现了很多问题。

为了平衡城乡发展,政府提出了建设新农村和发展小城镇的战略。

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加强管理,采取有力措施解决。

一、新农村建设的问题1.资金问题。

建设新农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然而,由于财政困难,政府无法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而资金来源单一,主要依靠农村居民的自筹资金,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对策:政府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专项资金。

同时,应当鼓励社会资本投入,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企业等社会资源参与建设。

2.贫困地区建设难度大。

一些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的难度较大。

因为地方资源贫乏,缺少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政府等部门的支持力度不够。

对策:政府应该重点支持贫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给予更多的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供水、供电等,并鼓励异地企业、资金等在这些地区投资,在短期内实现快速发展。

3.新农村的建设资源和技能短缺。

新农村建设需要包括村民自建住房,村庄规划美观大方等工作,这些方面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材料资源,而农村的人力和技能水平有限。

对策:政府应该引入优秀的相关建设资源并交给专业规划公司等机构进行规划。

同时,也要加快培训新农村建设技术人员,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增加农村人力资源优势。

二、发展小城镇的问题1.基础设施建设缺失。

发展小城镇需要丰富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供水、供电、供气等,座位城镇的发展起步阶段时,基础设施建设尤其重要。

然而,由于对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不够,小城镇发展缺乏基础条件。

对策:政府应当优先考虑基础设施建设,为小城镇建设奠定基础条件。

可以发放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项目,吸引像自来水公司之类的公司投资小城镇,金银需要政策引导,从而使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得到优化。

城市贫困现象的根源和解决路径探讨

城市贫困现象的根源和解决路径探讨

城市贫困现象的根源和解决路径探讨在当今世界,城市贫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发达国家的大都市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贫困现象都难以避免。

这一问题的出现源于多方面的原因,如经济结构失衡、城市规划不当以及社会不公等,而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则需要综合性的措施和努力。

首先,城市贫困的根源之一是经济结构失衡。

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通常采取工业化模式去发展,往往导致经济结构扭曲,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重工业方面。

这种模式会使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但由于城市对于劳动力需求的限制,造成了相对过剩的劳动力。

这些农民工往往被迫从事低技能工作,报酬相对较低,生活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

其次,城市规划不当也是城市贫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城市需要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创造就业机会以及保障基本权益。

然而,在一些城市,规划和管理不得当导致了资源的不均衡分配。

一些地区缺乏基础设施建设,导致低收入群体的居住条件恶劣,无法享受到公共服务。

此外,城市规划也会将贫困地区和富裕地区划分开来,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差距。

最后,社会不公是导致城市贫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不公平的社会结构和资源分配格局使得一些弱势群体难以融入城市社会。

例如,少数族裔、残疾人、妇女等群体面临着各种障碍、歧视和限制。

这些障碍使得他们很难获得体面的工作、教育和医疗资源,从而落入贫困的陷阱。

要解决城市贫困问题,需要综合性的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采取更加灵活和包容的政策,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这意味着政府需要加大对于教育、技术培训和创新的投入,提高劳动力的技能,以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

其次,城市规划应该更加注重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政府需要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低收入群体的居住条件,同时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此外,应该打破贫富差距的壁垒,推行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包容的城市规划。

最后,社会应该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支持。

通过加强公民教育、宣传和社会福利的提供,可以减少社会不公并促进社会公平。

浅述当前中国小城镇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浅述当前中国小城镇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浅述当前中国小城镇建设的困境与出路摘要:现阶段,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这是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实现城乡一体化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城市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指出当前发展中面临的困境,进而就相关措施提出个人建议,为提高小城镇建设质量与效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城镇;影响;困境;建议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内容也日新月异,包含更多的因素与特征,如果管理人员不遵守相关规定、原则,就会导致规划建设工作缺乏方向性、准确性,不利于规划建设工作的开展,甚至会阻碍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因此,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其管理工作应该遵循具体工作原则,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开展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1小城镇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1.1对农村人口转移的影响人口转移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小城镇本身是农村与城市连接的桥梁,在小城镇的发展建设中,会提供给农村人口一定的就业契机,可以让农村就业压力得到减缓,进而提升我国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和自身素质。

同时,农村人口转移会反作用于小城镇的发展建设,就市场情形来看,农村劳动力相比于城市劳动力要更为廉价,可以让小城镇建设中各个项目的劳动力投入成本得到减少。

1.2对农村循环经济的影响小城镇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生态问题,如及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的浪费等,这些问题如果继续加重就会对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动起到阻碍作用,植被、水资源以及土地等资源的浪费情况已经得到了社会重视,对此,我国各地方采用的方法为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法,这也促进了我国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

小城镇建设会采用很多先进的现代化机械设备,相比于传统机械设备,这些现代化工具对于环境的污染会更小,对于资源的利用效率会更高。

为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在小城镇建设时应该紧密结合当地具有的优势,并积极发展小城镇的独立品牌。

1.3小城镇建设对乡镇中小企业的影响小城镇建设对于乡镇中小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为我国乡镇企业提供了众多廉价农村劳动力,而为了让劳动力能力与素质可以满足小城镇建设的基本要求,乡镇企业会对农村劳动力给予培训;第二,小城镇建设能够为我国乡镇企业提供产品的供应市场与原料,人民生活水平会随着城镇建设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第三,小城镇建设会带来农村通信事业的发展,可以让农村中小企业对于市场的分析能力得到提升,信息汇总能力得到增强,进而为有关于农产品的乡镇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销售渠道,开拓更为广阔的销售市场。

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与解决路径的思考

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与解决路径的思考
条件 的恶劣 、 础 设施 的 薄弱和 落后 的社 会 生产 生活方 式及 落后保 守的文化 观 念与现 代 经济社 会发展 的高效性 、 息化 极 不相 称 。为此 , 基 信 加 强基础 设施 建设 、 大智 力 资源的 整合 、 发 地域优 势 、 成地 方优 势特 色、 紧制度 建设等 成 为推进 贫 困地 区发展 的关键 性 因素 。 加 开 形 加 关 键 词 :贫 困 山 区 ;经 济 社 会 ;科 学 发 展 ;脱 贫
性 已 经 成 为 整 个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 一 个 短 板 , 个 难 题 。 由 于 贫 困 山 一
直 承受 着 来 自自然 环境 各 种各 样 因素 的 制约 , 时至 今 日. 这个 天 然 的天人 关 系仍 然 存在 , 地理 条 件 复 杂 、 在 地势 险 要 的 山 区这种 制 约 性表 现 得更 加 突 出。 山区 山多路 陡 , 可耕 种土 地不 多 , 分散 、 度 且 坡 较 大 。有些 地方 气候 多 变 , 不利 于农作 物生 长 。各 种工 程 建设 困 很

贫 困 山 区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的 紧 迫 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随着 我国经 济社 会 的发展 ,原有 的发 展模 式 和路径 的弊 端 已暴 露 无 疑 . 方 性 不 平 衡 成 为 推 进 发 展 的 关 键 性 制 约 因 素 表 现 最 突 地 出 的就 是贫 困 山 区发 展 严重 滞 后 , 展 动 力不 足 . 展 潜力 得 不 到 发 发 充分 发掘 , 发达 地 区之 间形 成强 大 的经 济落 差 。随 着科 学 发展 观 和 念 的深入 , 面发 展 、 全 和谐 发展 、 可持续 发展 理 念 已成 为当 前世 界 各 国追 求 发展 的重要 价 值 取 向 。 当代 中 国发 展也 开始 了根本 上 的 转 型 , 快 速 发展 经 济 、 强经 济 实 力 , 渐转 移 到 注 重平 衡 发展 、 从 增 逐 科 学发 展 和可持 续 发展 的轨 道 上来 。党 和 国家 制定 一系 列相 关 政策 , 直指 落 后地 区发展 , 对促 进 城 乡统 筹 发 展 、 加快 城 乡发 展 一体 化 等 等战 略 的提 出, 正是 这种 发展 理念 的具 体落 实 社 会 作为一 个有 机 系统 ,其 发 展必然 要求 组 成系统 的各 部分 彼 此 间相互 协调 、 同发 展 。如 果各 个部 分 差距 太大 , 成掣 肘 之势 , 共 形 那 么发展 的合 力 就会 大 大减 弱 , 速度 就会 大大 降 低 。贫 困山 区 的经 济社 会发 展作 为 国家 整体 经 济社 会 发展 的有机 组 成部 分 , 的滞 后 它

精准扶贫过程中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

精准扶贫过程中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
一、精准扶贫过程中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意义 精准扶贫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机遇, 是党和国家加快农村地区脱贫的顶层设计。要在 2020 年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然要增加 农村地区人口、资源、技术等要素的投入,从城乡 规划、公共服务、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等方面发入 手,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 农村居民基本权益的均等化。 1、有助于完成精准扶贫的目标 城乡一体化建设旨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以 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 推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的均 衡配置。城乡一体化缩小了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促 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了贫困人口的经济 收入。 2、有助于稳定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就业机 会
1、政策偏向 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一直是我国经济的重 心,特别是东部沿海开放城市。造成区域经济发展 不均衡、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结果归根到底是由 于长期以来实行的优先发展城市的政策,投入大量 的财政资金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招商引资方 面给予了大量的税收优惠。政策偏向使生产要素向 城市集聚,要素不均衡导致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扩大, 包括养老、教育、医疗、卫生、金融、供电、供水、 交通、环境等。 尽管国家出台了一些列的支农惠农的政策, 兴建农村基础设施,但和城镇相比农村在资源投入 明显不足。目前,我国乡村依旧面临着道路交通、 生产生活供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的 发展难题。总体而言,在资源有限和科学技术水平 一定的前提下,缺少政策支持和引导,经济发达地 区不会主动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农村建设中来,市 场经济环境下生产要素的趋利性,也使得农村相对 城市来说很难获取发展的资金、技术和人员。 2、产业基础薄弱 目前,农村地区在着饮水安全、医疗卫生、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面临着产能过剩、经 济发展放缓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推动城乡一 体化有利于改变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 薄弱,教育、医疗、卫生等投入不足的现状,加快 产业发展,化解产能过剩,稳定经济增长,为社会 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我县小城镇建设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

我县小城镇建设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

我县小城镇建设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农村社会的发展一般需要经历两个必然阶段:一是由农业化到工业化;二是由工业化到城市化。

第二阶段是农村社会结构的一场变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次飞跃。

根据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必须加块建设小城镇。

但是,目前在小城镇建设中也暴露出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本人就我县小城镇建设中的几个问题作些探讨。

一、小城镇建设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我县和全国各地一样,小城镇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有小城镇18个,其中建制镇7个。

并确定了横溪、白塔、下各3个建制镇为中心镇,形成了县城———中心镇———集镇三级梯度建设发展模式,使小城镇的旧貌换新颜。

但是,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诸多问题及原因。

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难统一。

所谓认识难统一,指的是当地领导特别是党政一把手,没有积极地组织和领导当地的小城镇建设。

这样,首先是导致有的小城镇规划起点不高,基础设施落后,水平较低,功能不强,个别地方甚至是有“镇”无“街”,有“镇”无“市”。

2、规划难控制。

规划难控制指的是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没有按照规划实施,建设出现无序现象。

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弊端:一是想搞好小城镇建设成为一句空话。

少批多占、不批自建、“先建后办”,“边建边办”、“先搭车后买票”的论调和现象应运而生,这样红线被超越,街道被侵占。

二是建设行为明显短期化。

有的在同一个地点来一个一年一小拆,三年一大拆,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和损失,规划真正成了一张白纸。

3、管理难规范。

管理难规范指的是小城镇的违法建设和违章建筑得不到有效制止,小城镇建设的日常管理处于失控状态:市政设施无人维护,环境卫生无人过问,小城镇社区化管理形成“真空”。

这样,导致小城镇建设混乱,出现许多无证设计,无证建设、无证施工现象;小城镇街道的乱堆乱放、乱摆乱停、乱丢乱倒、乱写乱贴的现象就比较严重。

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目录摘要 (1)关键字 (1)一、小城镇建设现状 (1)二、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一)规划指导性、监督执法性不强。

(2)(二)融资能力弱。

(3)(三)缺乏支柱产业支撑。

(3)(四)小城镇聚集能力不强,人口数量少。

(3)(五)小城镇建设管理亟待加强。

(3)三、小城镇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4)(一)科学规划,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小城镇建设布局合理、风格鲜明。

(4)(二)建立机制,多元化筹资,确保小城镇建设资金到位。

(4)(三)发展壮大支柱产业,提高小城镇的综合经济实力。

(4)(四)增强小城镇聚集力,密集小城镇人口数量。

(4)(五)建管并重,使小城镇步入健康、稳步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5)参考文献 (5)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摘要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小城镇、带动农村发展的大战略,把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下面是我对湘阴县小城镇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和建议。

关键字小城镇建设、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小城镇建设现状湘阴县位于湖南省岳阳市西南部,县城南距省会长沙市60公里,南滨洞庭湖,湘资两水尾闾,东经112 °30 ′-113 °02′,北纬28 °30 ′-29 °03 ′。

湘江自南向北贯穿全境,把全县分为东西两部,东部为丘陵岗地,西部为滨湖平原。

全县辖19 个乡镇,419个行政村,总面积1581.5 平方公里,人口75万。

城区规划控制面积达5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6平方公里。

城区人口15万。

湘阴县最南部平均宽度约400米的柳林江从铁角嘴镇最南部自东向西流入湘江,与南岸的长沙市望城区的乔口镇形成天然而又明显的分界线。

城市贫困问题产生与解决的路径分析

城市贫困问题产生与解决的路径分析

城市贫困问题产生与解决的路径分析城市贫困问题是当代社会普遍面临的一大挑战,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中更加突出。

这一问题既有经济层面的原因,也与社会结构和政策制度相关。

为了有效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必须深入探究其产生的路径,对相关因素进行全面剖析。

一、城市贫困问题产生的经济因素城市贫困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直接相关。

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资源多被集中在富裕的地区,而贫困地区面临缺乏就业机会、低技能劳动力等问题。

此外,全球化以及技术进步也加剧了城市贫困问题。

一些传统产业的衰退和垄断行业的发展,使得贫困人口更加边缘化。

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路径之一是通过优化城市发展的战略布局。

政府应制定和实施平衡区域发展政策,鼓励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富有经济活力的城市与贫困地区之间的互动,推动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和均衡性。

二、城市贫困问题产生的社会因素城市贫困问题与社会结构和社会政策密切相关。

一方面,城市社会结构的分化加剧了贫富差距,形成悬殊的收入分配。

高度市场化的经济体制可能导致收入不平等的增加,特别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更容易被边缘化。

另一方面,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也是城市贫困问题的重要原因。

缺乏教育、医疗和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陷入贫困的城市居民难以改变自身的境遇。

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路径之一是通过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和提供平等公共服务。

政府需要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构建覆盖面广、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同时,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和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使贫困人口能够享有基本权益和纾困帮扶。

三、城市贫困问题产生的政策因素城市贫困问题与政策制度相关。

政策性的不平等和失衡导致了城市贫困问题的加剧。

有些地区的政策优惠措施不及时,政策的盲目性和不连贯性也造成了贫困问题的持续存在。

另外,城市治理体系和公共参与机制也是城市贫困问题的重要原因。

如果城市治理缺乏透明度和参与性,那么社会公众的关切和解决问题的动力将被削弱。

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9

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9

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9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问题描述小城镇发展是促进城乡一体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然而,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以促进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1. 人口流失问题:由于小城镇相对缺乏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设施,大量人口流失至大城市,导致小城镇人口减少,社会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2. 基础设施不完善:小城镇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无法满足居民和企业的需求,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潜力。

3. 产业结构单一:小城镇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过度依赖某一种产业,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缺乏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能力。

4. 公共服务不足:小城镇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对策建议为了解决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 制定人才引进政策:通过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回流或者来到小城镇工作和生活,推动小城镇经济发展。

同时,加强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小城镇的人力资源质量。

2.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状况。

建设现代化的交通网络,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加强供水、供电设施建设,保障居民和企业的基本需求。

3. 推动产业升级和多元化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推动小城镇产业升级和多元化发展。

鼓励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吸引外来投资,提高小城镇的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 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对小城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

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改善医疗服务水平,丰富文化活动和娱乐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5. 加强政府规划和管理能力:加强小城镇的规划和管理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加强对小城镇发展的指导和监督。

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为企业和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

制约山区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制约山区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目前制约山区发展的问题1、人口素质相对较低。

长期以来,xxx区因自然和历史的双重影响,教育与文化发展受到种种制约,人口素质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大部分深山区人口受教育程度要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2、交通不便。

无论是公路还是铁路,山区的平均水平都要较低,加上山区交通线路比较单一,不能形成发达的交通网络,又使许多地方成为交通盲点。

交通的不便,直接影响着资源、信息等要素的流动,因而制约着山区经济的发展。

3、发展要素贫乏。

深山区的耕地面积少而贫瘠,加上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等,缺乏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要素,这是山区存在的普遍现象。

总的来说,造成山区贫困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一是地理位置的偏僻性。

深山区海拔相对较高,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远离经济中心区。

地理位置上的偏远性与经济发展上的封闭性交织在一起,造成区域间技术、商品、资金等生产要素流动甚少,阻碍了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协作与交往,使经济长期停留在自给自足、弱质性的慢增长水平上。

二是经济形态的低下性。

深山区地形复杂,居住分散,经济交往和要素流动范围狭小。

无论是从商业网点建设、产品出售的比例、市场交易额来看,还是从商品拥有水平和区域密度来比较,都表明山区经济形态还处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的阶段。

三是基础设施的落后性。

深山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缓慢,制约科技、文化、交通、教育和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也对农户经济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诸如交通设施落后,生产要素不能引进,原材料和产品运输困难,使农户生产、交换、消费行为得不到优化,并使农户生产和消费质量的提高受到双向制约。

再如邮电、文化事业的落后,使农户获得的信息量少,其经济行为盲目性极大。

特别是教育、科技、卫生事业的长期落后,造成了山区人口素质低下、观念陈旧、思想禁锢。

xxxx镇地处深山区,因而经济比较落后,贫困率相对较高。

推动山区发展的工作建议1、因地制宜、择优发展。

本着“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优势开发”的原则,对山区的山、水、林、田、路、矿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综合开发。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产生与解决的路径分析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产生与解决的路径分析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产生与解决的路径分析近年来,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尽管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农村贫困状况,但依然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

一、农村贫困问题的产生原因1. 不平衡的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

城市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程度远远超过农村地区,导致农村贫困问题的加剧。

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导致农村人口减少,农田面积缩小,这使得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和儿童更加容易陷入贫困。

2. 土地问题:土地是中国农民的主要生计来源,然而土地利用权的集中与农村贫困问题密切相关。

土地流转和征地问题导致农民失去了土地的使用权,无法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使得他们更容易陷入贫困。

3. 教育和医疗条件不足: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严重不足,这也是农村贫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缺乏良好的教育机会使得农村孩子的发展机会较少,缺乏医疗保障使得农民的健康状况更加脆弱。

二、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路径1. 加强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关键。

应通过完善土地产权、流转、抵押等相关政策,使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保护和增值。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加大土地流转支持力度、提供一定的补贴和金融支持,帮助农民实现从土地贫困到非土地贫困的转变。

2. 发展农村经济:农村经济发展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农村产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同时,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变,鼓励农民参与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提高农民的创造性和竞争力。

3. 强化教育和医疗扶贫:教育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对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减少贫困至关重要。

应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和人才培养,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的覆盖率和质量,缩小城乡差距。

4.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解决农村贫困问题至关重要。

应加大对农民养老、医疗、住房等方面的保障力度,缓解贫困家庭的经济压力。

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治理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治理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治理的困境与路径选择随着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治理问题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的乡村治理问题更是一大挑战,这些地区往往面临着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产业匮乏等问题,使得乡村治理更加困难。

本文将分析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治理的困境与路径选择,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1.人口外流严重。

由于深度贫困地区的资源匮乏、产业落后、就业机会少等原因,大量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或者选择去城市谋生,导致乡村留守人口庞大,乡村治理人员匮乏,乡村治理难度大大增加。

2.基础设施滞后。

深度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如交通不便、通讯网络不发达、医疗卫生设施不足等问题,给乡村治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资源匮乏。

深度贫困地区的资源匮乏是乡村治理的一大难题,由于缺乏资源,乡村治理无法进行有效的投入,导致乡村治理工作无法推进。

4.产业结构单一。

深度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农业为主,缺乏多元化的产业支撑,给乡村治理增加了负担。

1.优化政策。

政府应当深入研究深度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台有针对性的乡村治理政策,为深度贫困地区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2.加大投入。

政府应当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治理的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支持乡村治理事业的发展。

4.鼓励多元化发展。

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深度贫困地区的多元化发展,通过引导企业进驻、推动农村产业升级等方式,增加地方经济收入,为乡村治理提供更好的支持。

5.加强人才培养。

政府应当加强对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治理人才的培养,通过举办专业培训班、提供奖学金、设立人才引进政策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乡村治理人才加入到乡村治理工作中。

6.加强社会组织力量。

政府应当加强对深度贫困地区社会组织力量的支持和培育,鼓励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推动乡村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结语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治理的困境与路径选择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政府要优化政策,加大对乡村治理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多元化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加强社会组织力量,推动乡村治理事业的发展。

农村人口城镇化过程的制约因素及其克服

农村人口城镇化过程的制约因素及其克服

农村人口城镇化过程的制约因素及其克服1.资源约束: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地区,资源匮乏。

农村缺乏土地、劳动力、人才等资源,无法满足大规模的城镇化需求。

2.收入差距: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农民在迁往城镇后往往会面临生活成本上升而收入增加的困境。

这使得一些农民不愿意离开农村,影响了城镇化的推进。

3.福利保障不完善:农民在农村享受到的社会福利待遇相对较少,迁往城市后往往面临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困难。

这也是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制约因素之一4.城市户籍限制:城市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进入城市的权益,并且给他们在城市中落户、就业、享受社会福利等方面带来一系列的限制和不便。

这也限制了农民进入城市的意愿和能力。

为了克服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制约因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大资源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的资源投入,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的土地、劳动力和人才资源,为农民融入城市提供条件。

2.改善农民收入:通过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增强农民进城的意愿和能力。

3.改善社会保障: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农民退休、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在城市中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当的社会福利待遇,减少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成本。

4.推进户籍:逐步取消城市户籍限制,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户籍制度,使农民能够更自由地进入城市、获取城市公共服务,提高他们的城市融入能力。

5.加强教育培训:加大对农村教育培训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和技能素质,提高他们在城市中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总之,农村人口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通过加大资源投入,改善农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推进户籍,加强教育培训等措施,可以逐步克服农村人口城镇化过程中的制约因素,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和融入城市社会生活。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径选择与影响因素研究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径选择与影响因素研究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径选择与影响因素研究贫困地区是指经济水平低下、社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的地区。

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其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要。

但由于贫困地区所处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径选择和影响因素与其他地区有很大区别。

一、基础设施建设路径选择的研究路径选择指的是在不同的影响因素和条件下,选定实现目标最优的方案。

在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路径选择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 面向未来的路径选择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繁重,但如果只注重眼前的成果而忽视可持续发展和未来的发展,那么所取得的成果很有可能是短暂的。

因此,在路径选择中,需要更新视角,注重未来发展,将可持续性纳入考虑范围。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长足发展。

2. 适应特殊条件的路径选择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受制于较为特殊的环境条件。

针对这些特殊条件,需要在路径选择中灵活应对,不断创新。

例如,在受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的区域,可以采用抗震、抗洪等技术,以提高设施的可靠性。

3. 化解政策与民众期望的路径选择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到政府政策、地方民众期望、国家设计标准等多方面因素。

在路径选择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充分化解各方面的矛盾。

如何在尽可能满足各方期望的前提下,使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具备发展性,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因素研究准确、深入地把握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对路径选择进行合理的制定和优化。

在贫困地区,影响因素与其他地区同样对路径选择产生影响,但其特有的影响因素尤为显著。

1. 经济因素作为贫困地区的主要因素之一,经济因素对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水平、税收政策、资金来源等均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产生影响。

对于不同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而言,资金的安排和争取也是改善当地问题的关键。

为此,需要充分理解当地经济的实际状况和政策。

需要在查找项目投资渠道的同时,尽可能的寻找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的互助性。

对贫困村建设难点及对策的调研观点

对贫困村建设难点及对策的调研观点

对贫困村建设难点及对策的调研观点
贫困村建设存在以下几个难点:
1. 资金来源不足:贫困村通常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建设项目,缺乏经济基础和财政
支持。

对策:政府可以增加对贫困村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贫困村建设。

同时,可
以吸引社会力量、企业和慈善机构等参与投资,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支持体系。

2. 基础设施薄弱:贫困村的基础设施通常比较薄弱,包括交通、供水、能源等方面的
设施滞后。

对策:政府可以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改善贫困村的道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
施条件。

同时,可以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

3. 教育医疗资源不足:贫困村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普遍缺乏,影响居民的教育和健康水平。

对策:政府可以推出扶贫教育、医疗扶贫政策,加大对贫困村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投入。

同时,可以开展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普及工作,提高贫困村居民的接受教育和
医疗的机会。

4. 产业发展困难:贫困村缺乏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无法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居民收
入水平较低。

对策:政府可以通过引导农民合作社、扶持农特产品加工企业等方式,培育贫困村的
特色优势产业。

同时,可以加强农业技术服务,培养农民的技术能力,提高农业生产
效益。

总体来说,对于贫困村建设,需要政府、社会和居民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政府要加
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社会要通过慈善捐助、企业投资等形式
支持贫困村建设;贫困村居民要主动参与,提高自身能力,积极融入到社会发展中去。

贫困县实施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贫困县实施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贫困县实施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与对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中国的贫困县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贫困县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以下困难:1. 资金短缺。

贫困县经济条件相对较差,财政收入有限,无法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乡村振兴项目的实施。

缺乏资金会限制贫困县的发展空间,使乡村振兴的步伐受限。

对策:加大政府资金支持。

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县的资金支持力度,提供贷款、补贴等支持,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还可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贫困县,支持乡村振兴项目的发展。

2. 人才匮乏。

贫困县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缺乏高素质的人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

人才匮乏会影响到乡村振兴项目的实施效果,限制贫困县的发展潜力。

对策:加强人才培养。

贫困县应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群众的教育水平,培养多样化的人才。

可以引进外部人才,通过专业合作、人才引进政策等方式解决人才匮乏问题。

3. 基础设施薄弱。

贫困县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限制了乡村振兴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对策:加大基础设施投资。

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还可以引入社会资本,通过公私合作、PPP等方式推进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

4. 产业结构单一。

贫困县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依赖传统农业产业,缺乏多元化的产业支撑。

这会导致贫困县的经济发展受限,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对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贫困县应加大产业转型升级的力度,引进新兴产业,培育特色产业,推动农业农村产业向现代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还可以建立产业合作联盟,推动不同地区的产业互补,促进整体产业发展。

5. 制度机制不完善。

贫困县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制度机制不完善的问题,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和运行机制。

对策:健全制度机制。

贫困县应加强政策研究和法规建设,完善相关的政策保障和运行机制。

还可以借鉴成功案例,建立起适应贫困县特点的制度机制,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有序推进。

当前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制约因素及对策浅析

当前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制约因素及对策浅析

当前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制约因素及对策浅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涉及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四个大的方面问题。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新农村,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对加快贫困山区脱贫奔小康进程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具有十分重大意义。

一、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意义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遏制贫困山区与发达地区、贫困山区城镇与农村差距拉大趋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率先开放东部沿海地区。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山区与沿海地区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同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农村的发展速度逐渐减慢,明显低于城镇发展,城乡发展的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

以郧西县为例,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1:2.9,而2000年这一比例为1:2.1。

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遏制,城乡收入差距还将进一步拉大,这样我们贫困地区要实现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就很困难。

所以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基础设施投资的重点向广大农村和中西部地区转移,是遏制地区差距、城乡发展距离拉大的趋势的一个重要举措。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扩大贫困地区市场需求,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

国家在新农村建设中将加大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产品特别是“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有利于拉动对钢铁、水泥、器械等行业的消费需求。

同时,把“生产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把“生活宽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必然推动各地地建设新农村进程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培植特色经济,加强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的水平,从而建立起农村增收的长效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低。四是距离城市群较远, 缺乏城市群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一) 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的关键时期, 党中央作出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 这是
我国正确判断当前发展形势和时代发展主题做出的正确选 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统筹城乡发展, 重点是要发展农村 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农村协调持续发展。 但经济发展的 客观规律表明, 农村经济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农村这单一的
贫困山区的小城镇建设在当前“ 肩负” 着重要使命 , 是贫 困山区经济发展的“ 制动机”是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 , 实 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选择。长期以来, 中国国情的复杂和 多样性使各地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 日益凸现, 尤其是在进入 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的发展中大国, 区域间、 城市与农村之
其二, 公共服务保障落后。 一是基础设施条件落后, 交通
不发达, 城镇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环境卫生较差, 脏乱差现象 突出。二是城镇公共服务质量不高, 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不 能充分满足居民需要。 三是社会保障脆弱, 贫困救助 、 城镇居 民低保体系不健全。四是社会事业发展较慢, 特别是公共医 疗卫生服务水平不高, 教育事业发展缓慢, 精神文化建设不 力, 黄赌毒现象严重。 其三, 资金来源融合困难。贫困落后的现实造成了贫困 山区小城镇财政非常困难, 每年收入仅仅保持在基本的运转
发展环境里 , 内生发展虽然是带基础和根本性的, 但外向带
的辐射。五是历史性的后发形势影响较大。山区城镇落后时
间相对较长, 处于经济发展的“ 包围圈” 中。这些问题制约着 当前贫困山区小城镇建设。因此, 分析贫困山区小城镇建设
的制约因素, 解决现实中存在的系列问题 , 是推进贫困山区
( 京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 京 1 0 71 北 北 08 )
摘 要 : 小城 镇 建设 在 贫 困山 区这 一 客 观 背 景 下存 在 公 共 服 务 保 障 落后 、 业 经济 结 构 趋 同 、 金 来 源 融合 困 产 资
难 、 度 设 计 安 排 滞 后 等 制 约 因素 。 面考 察 贫 困 山 区 的 小城 镇 建 设 , 索 一 条 内生发 展 和 外 向 带动 的正 确 路 径 , 制 全 探 在
间、 农村与农村之间的差距明显, 贫困山区的农村与城镇有 被边缘化的危险。因此 , 在新一轮城镇 、 农村建设发展热潮
镇作为联系城市与农村的桥梁和纽带, 对农村经济发展能起 到引导和带动的重大作用。因此, 只有加快贫困山区小城镇
建设步伐 , 带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 农民才能脱贫致富,
维普资讯
20 年 第 2 08 期
经济研究导刊
E C0N0 C RES MI EARC GUI H DE
No2, 00Hale Waihona Puke . 2 8总第 2 期 1
Se il ra No21 .
论贫困山区 小城镇建设的 制约因 及其路径 素
张 立 群
收稿 日期 :0 7 1 - 9 20 — 2 ( 】
作者简介 : 张立 群 ( 90 ) 男 , 南 沅 陵 人 , 士研 究 生 , 事 农 村 经 济及 党 的 建设 研 究 。 18 一 , 湖 硕 从

62 一

维普资讯
都有着十分敏感的反应,是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的 “ 晴雨 表” 小城镇特殊的地位优势使其具有了服务城市、 。 连接城乡 的功能。其一, 为城市工业发展提供原材料。小城镇依托农 村, 能够根据城市工业经济发展需求将农村生产的原材料收 购集中, 并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输送。 其二, 为城市经济发展提 供人力保障。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定的人力资源 , 城市的 用人用工信息通过城镇可直接传播到农村, 吸纳并转移一部
当前 贫 困 山 区小城 镇 建 设 中有 着 重 大 的现 实意 义 和 实践 价值 。 关 键 词 : 困 山 区 ; 城 镇 ; 约 因素 贫 小 制
中图 分 类 号 : 3 5 文 献 标 志码 : F 2 A 文 章 编 号 : 6 3 2 1 2 0 ) 2 0 6 — 3 1 7 — 9 X(0 8 0 — 0 2 0
中, 研究贫困山区小城镇建设的制约因素, 探索其正确路径,
对推进贫困山区小城镇建设 , 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提高城镇 化水平 , 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 有着十分重要的
现实意 义。


贫 困 山区小 城镇 建 设 的现 实意义
扩散作用有了一定发挥, 但作用和效果不很明显。三是公共 服务脆弱 , 尤其是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 与铁路、 高速公 路等优质交通条件相差甚远。 社会保障、 文化教育、 医疗卫生
小城镇建设的现实需要。
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这一大背景下, 仅有农村经济发展是不够的, 还需一个与 农村靠得近、 联系紧密的城镇对其进行带动和支撑。在贫困
山区, 这种需要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贫困山区的客观现实
( 城市经济发展繁荣的有力保障 三) 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并不是单一式的城市工商业及
其公共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 而是城市与城镇、 农村发展的协 同共进。小城镇处于城市与农村的中位地带, 离纯农业的乡 村较近, 离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也较近。所处位置的中间性使 小城镇成为连接农村和城市的重地 , 对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
环境往往是处于边远或落后的状况, 距离城市较远、 缺乏城
市经济的拉动; 基础设施条件等公共服务产品匮乏。而小城
实现贫困山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统筹协调发展。 ( 推进贫困山区小城镇建设的现实需要 二) 毋庸讳言 ,贫困山区的小城镇建设总体是向前发展的。 但在当前, 贫困山区小城镇建设存在一系列现实问题 , 成为 小城镇建设的桎梏和羁绊。主要表现在 : 一是产业经济结构 老化落后 , 资源利用开发型企业的依靠性强, 规模不大 , 吸纳 从业人员不多, 带动农村发展的内在潜力不够。二是城镇规 模总体偏小 , 城镇居民大都在 1 万人左右 , 处于城镇人 口规 模效应的第一阶段。城镇作为区间经济中心的积聚、 辐射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