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吟唱技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吟唱技巧

古诗词教学,离不开诵读。只是,如何诵读,却并非所有语文教师都了然于心。为数不少的课堂中,教师只将诵读视为不得不做的一件事,为了完成任务而组织诵读。于是,该诵读时,目标指向不够清晰;不该诵读时,却又胡乱着力。如此,既无视诗词教学的课程目标,也忽略了诗词鉴赏中咀嚼涵泳的客观需要。这样的诵读简单、随性,缺乏内在知识结构与能力养成的体系,无法满足古诗词教学的真实需求。

精心设计的诵读训练,则是课堂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此种诵读,在时间、内容、形式等各方面,都有着贴合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每一次诵读,都在完成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比如,同样是全班齐读,有时需安排在自由诵读之前,有时需安排在自由诵读之后。个中差异,既由学段训练目标而定,也由课堂的具体学情而定,还由诗歌本身的内容、思想以及情感而定。

要让诵读在古诗词教学中充分发挥应有的课程价值,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依据课程目标预设有梯度的诵读流程,此外,还需关注诵读中的意境营造、思维激活和情感体验。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完成与诗词、与诗人、与特定时代背景的对话。

一、诵读中的流程设计

诵读如登楼,倘若没有预设的楼梯,便只能在同一层面徘徊,无法一步步攀向顶层。故而,借助精心设计,搭建由低至高、由浅入深的梯度教学流程,引导学生拾级而上,感悟诗歌的多重意义,体察诗人的丰厚情感,品味诗歌的精美意境,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古诗词教学中最基础、最根本的任务。教师需将这些任务分解到梯度教学流程的各级台阶之上,让课堂上的每一次诵读,都承载明晰且独特的训练目标。

明白了上述道理,并不意味着就能够处理好课堂上的诵读活动。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每一层台阶上,该设定一个什么样的诵读目标,才符合诗词鉴赏的思维发展梯度?要回答这个问题,则又需要兼顾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并综合考量学生的理解力和诗词本身的难易度。一般而言,初中学段古诗词教学中的诵读,应经由“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思想”这三级台阶,抵达诗词的创作主旨即可;高中学段古诗词教学中的诵读,则应经由“读出情感—读出思想—读出个性—读出共性化价值诉求—读出独特的艺术手法”这五级台阶。对高中生而言,诵读训练,应该转换为对话训练。每一次诵读,都是在某一个信息点上,与诗词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

我在执教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课时,设计了如下有梯度的诵读流程:

1.自由诵读,至少三遍。一读,读对字音和节奏;二读,读出诗歌的韵律和味道;三读,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

2.随意抽读(至少两位学生),要求说出为什么这样读。

3.学生推荐诵读。

4.教师范读。分两遍,第一遍用播音语调读,第二遍诵读。然后,要求学生对比,说出其中的差别。

5.学生再次自由诵读。

6.交流诵读感受。

7.提出阅读中的困惑与思考。

8.带着问题再读,梳理诗歌大意。

9.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这样说?有没有什么言外之意?

10.如何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而在执教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唐诗宋词选读》中的《春江花月夜》一课时,则设计了如下有梯度的诵读流程:

1.组织多种形式的诵读,将学生一步步带进诗歌的独特意境中,在整体上形成初步感知。静读涵泳,初品诗歌的内容之美;浅吟低唱,二品诗歌的画面之美;含英咀华,三品诗歌的音韵之美;个性阐释,四品诗歌的意境之美。

2.细节研磨。组织学生围绕最喜欢的诗句展开描述,将诗歌语言转换为散文语言,丰富学生的主观想象。

3.缘景明情。在细节描述的基础上,转换思维视角,从鉴赏的角度探究诗歌的创作技法和表达的独特情感。

4.归纳提炼,在合作中探究诗歌鉴赏的路径和方法。

5.合作探究:《春江花月夜》到底美在何处?

6.拓展阅读:(1)宫体诗;(2)玄思与人的意识;(3)盛唐气象;(4)月的文化意义。

比照两种不同的梯度流程,可以发现,初中阶段的古诗词诵读训练,由“一楼”攀上“三楼”,便达成了教学目标;而高中阶段的古诗词诵读训练,则需直接由“三楼”起步,攀向更高的“五楼”甚至“十楼”,才算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二、诵读中的意境营造

古诗词中的意境,往往隐藏于文字的表象背后,非反复诵读便不能感知。读不出诗词的意境,则永远与之隔着一座山,无法窥见字里行间的情感与思想,无法实现与诗人的“对话”。

但这不等于说,只要反复诵读,便一定能够体悟出诗词的既有意境。要在诵读中完成意境的品味鉴赏,必须强化诵读的指向性,确保诵读活动切实瞄准了诗词的意境。

最常见的意境营造法,是情境再现。即在诵读相关诗句时,借助相关的联想与想象,最大程度地丰富原诗句的内容。我在引导学生品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一句时,就采用了此种方法:

师:想一想,无边落木萧萧下,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大脑中要有画面,要能把这画面读出来。你来试一试。

(学生读,字正腔圆。)

师:读出诗句的意境了吗?“无边”呀,多广阔的范围,你得读出这浩瀚无际才行。“萧萧下”,是不是有一个从上而下的过程?把大脑中的画面再完善一下,再读一遍试试。

(学生再读,有了很大的进步。)

师:再想一想,只有“无边落木”在“萧萧下”吗?还有没有其他的东西,也在“萧萧下”?

生:我觉得,还应该有落花。

师:秋日的落花,会给诗人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生:悲凉。因为花代表着美好。

师:是的,美好的花,也落了。象征着生命的绿叶,也大面积地凋零。这是一种多大的悲凉啊!带着这份情感,再读这句诗。

(学生再读。)

师:满山的叶与花,只在今天才落吗?去年?前年?一百年前?一千一万年前呢?带着这样的思考,再读这个句子,看看还能品味出什么样的意境?

(学生再读,交流。)

生:如果从时间和历史的角度看,去年的叶与花,在去年秋天凋零了,却又在今年春天生长出来。今年的叶与花,眼下无边无际地凋零,明年春天又会再次生长。这样看来,这个句子虽然表现了秋日的悲凉,却也隐藏着一种生命的循环不息。

……

意境营造的另一种方法,是在反复诵读中揣测作者情感。我在执教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唐诗宋词选读》中的《将进酒》时,便用到了此种诵读技法:

(王超同学回答,略。)

师:说得太好了。意思不同,就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处理。有没有哪位同学对课文的理解和王超不一致?

生:我认为诗歌开头的第一句,并不是为了表现什么雄壮,而是为了表现一种巨大的愁闷。所以,朗诵时,应该突出的是惆怅之情,而不是豪放之情。

师:何出此言啊?

生:这个开头,显然是采用了《诗经》中常用的比兴手法。诗人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目的,是为了引出下句——“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两个句子要表现的是时间流逝太快,且一去不复返。这显然是一种面对时光流逝而产生的无可奈何,是一种青春无法挽回的大悲。

师:说得太精彩了!岁月流逝,确实是像黄河水东流一样,一去就不复返。更何况,这流逝又是如此的快,早晨还是满头青丝,暮时就白发苍苍了,这确实是件令人感伤的事。你依照你的理解,给大家朗诵一下开头的这两个句子,好吗?

(学生朗诵,读出了无可奈何的感觉。)

师:两位同学,由于对开头的内容理解不同,结果朗诵时采用的方法也就不同。对这两句,其他同学还有些什么样的认识?

生:我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想,李白面对着东流的黄河水时,肯定也是想到了孔子的这句话。所以,我的感觉是李白既有一种来自心灵深处的苦闷,同时也有一种警觉。这从后面的“人生得意须尽欢”等四个句子可以看出来。李白是因为时光流逝太快,所以在苦闷中反而激发出了一种精神。

师:分析得很透彻啊,而且有文本作为证据。你能把你所领悟的内容朗诵给大家听吗?

(学生朗诵前几个句子,到“千金散尽还复来”处。)

师:朗诵得很好,前两句你突出了一种挫折和苦闷的情感,读得很是低沉,后几句转为高亢,是想表达李白的豪放不羁。我的理解对吗?

生:是,我认为,当李白说出“天生我材必有用”时,心中应该是充满了自信的。

此两则教学片段,皆借助对古诗词中相关语句的反复诵读咀嚼,拓展了诗句的内涵,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对学生更好地感受诗中的意境之美,具有较好的帮扶价值。

三、诵读中的思维激活

受个体阅读体验以及生活阅历的制约,中学生在诵读古诗词时,往往存在认知肤浅、思维缺位的局限。这就需要教师在诵读活动中,巧妙创设相关问题情境,借问题来激活思维,读“活”诗词。

比如,学生诵读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很多人对词作结尾处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情感把握不够准确。一部分学生认为,该词是豪放派词作的代表,“豪放”自然就应该是诵读中的情感基调,应将“一樽还酹江月”视为一种豁达,读出寄情山水的乐观旷达才行。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人生如梦”,本就具有一种消极情感。苏轼面对前人的千秋功业,想到自己一事无成,当然会悲从中来。诵读尾句,应读出人生的无奈与痛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