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七下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生物下册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知识点。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关技能。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知识的应用。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关技能。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知识点,掌握相关技能。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生物下册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视觉和听觉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例如,“你们认为视觉和听觉在日常生活中学到了什么?”
3.科学探究: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或模拟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验证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4.社会责任: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学与生活的联系,理解生物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视觉和听觉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视觉和听觉保护的意识。
教学资源拓展
教学资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下面是一些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且符合教学实际的拓展资源及建议。
1.拓展资源:
(1)视觉和听觉的感知识别: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盲人如何通过其他感官,如触觉、嗅觉等来感知外部环境,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这些感官来生活的。
(2)视觉和听觉的科学研究:可以介绍一些著名的视觉和听觉科学研究案例,如赫尔曼·恩斯特·马赫的视觉和听觉实验,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视觉和听觉的。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眼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耳的结构和功能。眼和耳是人体感知外界的关键器官,它们分别负责视觉和听觉的产生。视觉是通过光线经过眼球各部位的折射和感光细胞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最终传达到大脑形成图像。听觉则是通过声波经过耳廓、中耳和内耳的传导,最终刺激听觉神经产生神经冲动,传达到大脑形成声音感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课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学前预习
一、明确目标:
1、耳有哪些基本结构和功能?
பைடு நூலகம்2、听觉是怎样形成的?
3、怎么保护耳和听觉?
二、知识结构:
1、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听觉的形成过程:
外界的声波经过传到,鼓膜的振动通过传到,刺激了内对声波敏感的,这些细胞就将通过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就产生了听觉。
2、能够将振动转化成神经冲动的结构和形成听觉的结构分别是什么?
3、为什么幼儿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时,如果治疗不及时,容易患中耳炎?
4、炮声隆隆的战场上战士边喊叫边冲杀,除了鼓舞士气外,还能起到什么作用?
5、从上面学习知道,听觉很重要,但我们外界环境很多却不利于我们的听觉,你们能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引起听力下降的问题,我应该怎样去解决?
6、人体除了眼和耳外,还有哪些感觉器官?它们有什么功能?
二、点拨释疑:
学后检测
一、练习测试:
1、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有的老年人在听别人说话时,把手掌托在耳朵后边,这样会感到前方传来的声音变大,这说明耳郭能够()
A、产生声波B、传递声波C、收集声波D、感受声波
2、与形成听觉有关的结构中,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是()
3、耳和听觉的保护:
(1)不用尖锐物挖耳朵,以免戳伤。
(2)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使张开;或,以保持两侧大气压力平衡。
(3)鼻咽部有炎症时,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
(4)避免污水进入外耳道而引起。
三、疑难问题:(通过预习,同学们还有什么凝问?)
学中探究
一、小组探究:
1、我们闭上眼睛也能感知身体运动的方位,这主要与耳中的哪个结构有关?
C、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D、保证听小骨的正常振动

七年级生物下册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环节知识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估时二次备课新课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成果质疑深化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一、眼球的结构1、课件展示:电闪雷鸣的下雨场景,提冋:在这种环境下你们会怎么办?问题:2、你是靠什么感觉器官感知这一环境的变化的?3、当你遇到紧急情况,女口:突然一辆汽车疾驰到你的面前,你会怎样?4、谈话:人体对外界所作出的这一系列反应需要视觉、听觉和神经系统的参与。

1.指导学生观察课本P89人眼球结构和照相机结构示意图,完成讨论1、2。

同时指导学生完成同步学习P74自主探究12、引导学生讨论回答相关问题,并指导总结。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讲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从而了解眼睛的结构。

3、请同学们结合同步学习一起来归纳一下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提问:(1)眼球的结构包括哪些部分?边听学生回答边板书眼球的主要结构。

(2)眼球的各部分结构分别有什么功能?1、学生观看,唤起生活中的表象回答问题:我会找一个地方避雨。

2、靠自己的视觉器官、听觉器官以及皮肤感知这一环境的变化。

3、心跳加快,面色苍白,甚至吓出一身冷汗。

4、领会教师的谈话,体会人通过各种感觉器官适应环境的现象。

1、学生阅读课本并思考讨论问题: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镜头、光圈和胶卷分别起什么作用?眼球和照相机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同时完成同步学习相关内容。

2、展示小组的讨论结果:(1)照相机的原理是凸透镜成像原理,镜头起调节焦距的作用,光圈起控制光线的作用,胶卷起感光的作用。

(2)镜头一一日日状体;光圈瞳孔;胶卷一一视网膜。

3、根据同步学习上的提示,观察眼球的模型和课件中的图片,解读教材中图IV-46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图,回答:(1)眼球的结构包括眼球壁和内容物,眼球壁分为外、中、内三层,内容物包括晶状体和玻璃体。

(2)角膜无色透明可以透过光线;巩膜白色坚固有保护的作用;虹膜有色素,中间有瞳孔等。

教学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学设计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概述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4.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的措施。

5.关注日常生活中眼和耳的卫生保健。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眼球和耳的结构与功能。

2.通过讨论和交流,理解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3.通过案例分析,探讨近视和耳聋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爱护眼睛和耳朵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用眼和用耳习惯。

2.增强学生对残疾人的理解和关爱,培养社会责任感。

生物学核心素养:1.生命观念:理解人体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认识生命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科学探究: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4.社会责任:通过讨论和反思,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眼球和耳的结构与功能。

2.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3.近视和耳聋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难点:1.眼球和耳的精细结构及其功能的理解。

2.视觉和听觉形成的复杂机制。

3.近视和耳聋的预防措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包含丰富视觉和听觉信息的自然风光视频。

•提问:“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们是如何感知这些美丽和声音的?”学生活动:•观看视频,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

•分享自己对视觉和听觉的初步理解。

教学意图:•通过生动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感觉器官的兴趣。

2. 探索眼球和耳的结构与功能教师活动:•展示眼球和耳的解剖模型或图片。

•提问:“谁能描述一下眼球和耳的结构?它们各自有什么功能?”•分组观察模型或图片,记录并报告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讨论眼球和耳的结构如何与其功能相适应。

教学意图:•通过观察和讨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眼球和耳的结构与功能。

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案首页
1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的措施。

2尝试观察瞳孔大小变化的情况并做出解释;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能。

3认同视觉卫生和听觉卫生;关爱和帮助有视觉和听觉障碍的人群。

教案续页(第课时)
1左图显示无障碍通道,盲人有优先通过的权力。

无障碍通道为盲人的出行提供了方便和保障。

右图显示电视节目中的手语栏目,可帮助聋人看懂电视画面,感知有关的信息。

2有的人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角膜与晶状体的凸度过小,致使光线到达视网膜时,没有聚成焦点,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因此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这叫做远视。

矫正的方法是佩戴适合的凸透镜,使光线正好成像于视网膜上。

3角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巩膜、脉络膜和视神经等部位受损,都可能导致失明。

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合作、交流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热爱,激发学生探索人体奥秘的欲望。
2.增强学生对感官障碍人群的关爱和尊重,提高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树立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4.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感官健康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作业3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方案需在课后两周内提交,要求文字描述清晰,数据准确。
-作业4需在课后一个月内完成,要求具有实际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简要介绍人体感官器官的基本结构,如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等。
2.详细讲解视觉和听觉系统的工作原理,通过动态图解和实物模型展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3.引导学生了解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感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人体感官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掌握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的基本原理。
2.了解外界环境对人体感官系统的影响,学会分析不同环境下人体感官的变化。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与人体感官相关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感官障碍人群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我们可以如何帮助他们?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进度,并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以下几道题目:
1.请根据所学知识,简述视觉和听觉系统的工作原理。
2.列举三种外界环境因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并说明它们对感官系统的影响。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与视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说出眼球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2.描述视觉的形成过程。

3.知道近视的成因以及预防的方法。

能力目标:尝试对瞳孔大小的变化情况做出解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爱护眼睛, 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①眼球的结构。

②视觉产生的过程。

【教学难点】①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②外界光线如何影响瞳孔的变化,并做出解释。

案例设计思路(一)情境导入:教师展示一个用的布遮盖的塑料箱,里面放着几个儿童具。

教师:下面我们邀请三位同学来检验一下箱子里是什么东西?——请第一位同学用手伸进布下面摸一摸,第二位同学用耳朵凑近听一听,第三位同学偷偷看上一眼。

然后将你们的判断告诉大家。

教师:这些同学分别通过那种感觉认识这个物体?学生:触觉、听觉、视觉。

教师:同学们也看到了,刚才辨别物体时,最快和最正确的同学应用了自己的视觉。

视觉是我们感知外界信息最重要的手段。

所以眼睛对我们来说就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眼睛的结构和功能。

(二)新课讲授1.眼球的结构(1)阅读课本P79眼球结构和功能图,识记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2)分组观察眼球的模型,学习讨论眼球各部分结构及其功能。

(3)同位观察对方眼睛,讨论眼白、黑眼珠各是什么结构?(4)巩固练习2.视觉的形成(1)出示flash动画:视觉的形成过程,学生观察动画。

(2)阅读课本P79页最后一自然段,找出视觉的形成过程;尝试用简洁的文字和箭头的形式表示出视觉形成的过程。

总结视觉的形成。

(3)有一个人眼睛失明了,你能帮他分析分析可能是哪些原因吗?通过层层设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然后,借助课件, 让学生明确视觉的形成。

概括视觉形成的3个条件。

(4)探究瞳孔的调节功能首先.观察猫在亮处和暗处时,瞳孔的变化?其次.观察人的瞳孔的变化总结瞳孔的作用。

(5)探究晶状体的调节功能学生观看flash动画,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晶状体曲度的变化。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的感知器官,包括眼、耳、鼻、舌和皮肤,并理解它们各自的功能。

2. 使学生掌握外界环境信息通过感知器官在大脑中的处理过程。

3. 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提高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人体的感知器官:眼、耳、鼻、舌和皮肤。

2. 感知过程:外界环境信息-> 感知器官接收-> 大脑处理-> 作出反应。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感知器官的功能及其在感知过程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感知过程的生物学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利用图片、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感知器官的结构。

3.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互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感知器官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授:介绍感知器官的功能和作用,讲解感知过程的生物学原理。

3. 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感知过程的理解和感悟。

4. 实践: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如盲人摸象,让学生体验感知过程。

5.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感知器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相关的思考题或实践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感知器官功能的理解、感知过程的掌握以及实验操作的技能。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验报告、作业完成情况等。

3. 评价标准:能准确描述感知器官的功能,理解感知过程的生物学原理,实验操作规范,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

七、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展示感知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2. 实验材料:进行感知过程实验所需的器材。

3. 教材、参考书:提供相关知识点的详细解释和拓展内容。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感知器官的功能和作用。

2. 第2周:讲解感知过程的生物学原理。

3. 第3周:分组讨论,分享对感知过程的理解和感悟。

4.6.1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教案- 生物七年级下册

4.6.1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教案- 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设计(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

内容上,眼睛作为人体从外界获取信息的最主要器官,在人类适应环境变化过程中有着突出作用,是本节也是本章的重点。

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教材首先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了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关于视觉的形成,教材阐述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通过视觉神经将图像信息传给大脑的特定区域,大脑处理之后再形成视觉。

由于还没学习到脑的结构和功能,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本节只能获得一个“视觉最终在大脑特定区域形成”的感性认识。

教材还特别注重“知识服务于生活”:由于我国中小学生近视越来越多,教材紧接着安排了“近视及其预防”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要做到“三要”和“四不要”,让学生养成科学卫生的用眼习惯,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课程标准人体生理与健康概念5: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系统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其中要求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科学用眼和用耳能够保护眼和耳的健康。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初一的学生尚不具备相关物理知识,很难理解透彻“凸透镜的成像原理”及“近视的成因”,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我校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合作能力,实验探究能力也比较强。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究合作交流中慢慢构建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概述人体通过眼等感觉器官获得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 描述眼球的结构、主要功能和视觉产生的过程。

3. 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4. 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过程与方法1.尝试观察瞳孔的大小变化,并做出解释。

2.练习观察眼球模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眼球的重要性,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眼睛。

2.激发学生对盲人的同情心和爱心,鼓励他们生活中要帮助盲人等残疾人。

教案重点:1. 眼球的结构2. 视觉产生的过程。

教案难点: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课前准备:眼球模型教学过程:一、导入法国著名雕刻家罗丹曾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教学设计
7.课后作业:布置与感官感知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8.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践活动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给予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对生物学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人体感官器官的了解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在深入理解和综合运用方面尚存在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4.拓展阅读:推荐阅读与感官感知相关的书籍或文章,如《人类简史》中关于感官发展的部分。要求学生撰写阅读笔记,总结阅读心得。
5.家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请家长参与监督,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
6.调查问卷:设计一份关于感官感知的调查问卷,了解周围人们在不同环境下的感官体验。要求学生收集、整理调查数据,并撰写调查报告。
2.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分析感官器官在适应环境、提高生存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生物学基本技能。
(二)教学难点
1.感官器官的微观结构和功能原理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2.学生在分析、归纳感官器官的作用时,容易受到已有认知的影响,难以形成系统、全面的认识。
3.如何将生物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器官的构成、功能及感知外界环境的原理。
2.重点讲解视觉和听觉的感知原理,通过模型、图示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眼球和耳朵的微观结构。
3.结合实际生活,讲解感官器官在适应环境、提高生存能力方面的作用,如:夜行动物的眼睛对光线的敏感度、猫头鹰的夜间捕猎等。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5.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取得全面的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案例亮点突出,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探究人体感官系统的奥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为后续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结合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婴儿抚触的照片,引导学生关注婴儿时期的感官刺激对个体成长的影响;
2.提问:“你们知道婴儿是如何感知世界的吗?”让学生思考感官系统在人生早期的作用;
3.总结导入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人体感官系统在对外界环境进行感知的过程中的作用。本章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2.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感官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设计小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共同探讨感官系统的相关问题;
2.组织小组实践活动,如制作感官系统的手工模型、进行感官游戏等;
2.掌握感官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各感官之间的协同作用;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的感知器官有哪些;2.知道感知器官的作用;3.掌握感知器官与环境的联系;4.能够简单介绍感知器官的功能与特点。

教学重点1.掌握感知器官对外界环境的感知;2.了解感知器官的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感知器官的功能;2.掌握各种感知器官的特点。

教学内容1. 感知器官的定义感知器官是指能够感受外界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送入大脑中,形成有关外界环境反馈的器官。

人体的感知器官主要分为五种:眼、耳、鼻、舌和皮肤。

2. 各种感知器官的作用2.1 眼眼是人体最重要的感知器官之一,它能够感知光线,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到大脑中,形成视觉。

2.2 耳耳是人体感知声音的主要器官,它能够感受到声音的振动,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到大脑中,形成听觉。

2.3 鼻鼻是人体感知气味的主要器官,它能够感知气味分子的化学成分,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到大脑中,形成嗅觉。

2.4 舌舌是人体感知味道的主要器官,它能够感知物质分子的化学成分,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到大脑中,形成味觉。

2.5 皮肤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知器官,它能够感受到温度、触觉、痛觉等不同的刺激,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到大脑中,形成触觉等感觉。

3. 感知器官与环境的联系人体的感知器官与外界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通过感受不同的刺激,从而帮助人体感知和适应环境,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例如,眼能够感受到光线,让人们看到外界的物体和景色;耳能够感受到声音,让人们听到外界的声音和语言;鼻能够感受到气味,让人们闻到众多的花香和食物的香气;舌能够感受味道,让人们体验食物的美味,皮肤能够感受到温度、触觉、痛觉等,让人们感受到外界的刺激。

4. 感知器官的功能与特点感知器官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具有多种特点和功能,如高度的灵敏度、稳定性、适应性和复杂性等。

感知器官能够对外界各种刺激进行快速、准确地感知和处理,并将感知结果传递到大脑中,以保持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适应。

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为主题,紧密结合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针对七年级下册的学生,他们在前期的生物学习中已经对人体基本结构和功能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细胞、组织、器官等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人体感官器官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兴趣和好奇心。然而,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在理解感官器官的相互作用与协调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人体感官器官的构造和功能,理解人体如何通过眼、耳、鼻、舌、皮肤等感官器官感知外界环境。
2.使学生了解感官器官在感知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与协调,例如视觉与听觉的融合、嗅觉与味觉的关联等。
3.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例如为什么在夜晚看东西不清楚、为什么远处的声音听起来较小等。
4.创设互动、合作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体感官器官的构造与功能,以及它们在感知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与协调。
2.难点:理解感官器官在感知复杂信息时的综合协调作用,以及感官错觉的产生原因。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动画等,直观展示人体感官器官的构造和功能,帮助学生形象地)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的导入阶段,我将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人体是如何感知外界环境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1)教案-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1)教案-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课题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备课书册
七下
教具
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人体通过眼这一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能力目标
1.尝试观察瞳孔大小变化的情况并作出解释。
2.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能。
情感态度
价值观
1.认同视觉卫生。
2.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群。
演示:眼球成像的过程
生:观看眼球成像的过程,思考回答——视觉形成的过程是物体反射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到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能将图像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到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视觉。
师:(1)视觉形成的地方?(2)当一个人受到损伤出现昏迷时,这时医生常用手电照他的眼球,医生在看什么?(3)为什么瞳孔放大表明神经细胞死亡?(4)刚进黑暗处时伸手不见五指,但是到亮处时不由得会眯起双眼,为什么?(5)为什么小猫在晚上能看见周围环境?
2.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教学难点
设计一个实验观察瞳孔大小变化的情况并作出解释。
教法选择
直观教学法、引导法
学法指导
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设计
备注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补充
修改
2min
15min
10min
3min
10min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问:如果在放学回家路上突然下大雨,你怎么办?你是靠什么感觉器官感知这一环境变化?
补充:失明原因很多,有的就是由于角膜发生病变引起的。角膜发生病变一般只能通过手术的方法进行移植,而角膜的来源主要靠捐献,邓小平爷爷生前留下遗嘱,死后将自己的角膜捐献出来。在眼球的虹膜和脉络膜上,都含有色素能使眼球内部形成一个暗室(象照相机一样),从而保证视网膜上的感光不受干扰。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

由于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先从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继而才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旨在强调了人体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本节的教学是全章教学的基础,完成好本节教学任务,可为后面的教学做一良好的铺垫。

二、学情分析有关人体对外界感知的方式、器官,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并不陌生。

但涉及到这些器官的结构名称、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感觉外界环境变化,学生又不十分清楚。

那么如何从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现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地学习是本节的关键所在。

三、本课对教材的处理1.从学生的亲身经历,亲身体验出发章、节、引言中的设问2.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地学习了解眼球的结构、功能。

3.给每个学生以同样的探究学习和表现的机会,通过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分组探究来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4.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自然迸发,形成爱眼意识。

5.为学生提供相关址,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探索空间。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概述人体通过眼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2.描述眼球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3.提高学生的探究、实践、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方法构建“眼与视觉” 的生物学基本核心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视觉卫生;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群。

五、教学重点描述眼球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视觉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如何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方式来获取生物学知识,构建生物学基本核心概念。

六、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阅读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兴趣点、能力点、知识点及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点,制作能充分说明问题的多媒体课件;2.眼球的结构模型;3.能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知能力的小道具;剪贴图。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与感受,教师适时引导,指出这些感知都离不开我们的人体感官。
3.教师提出问题:“人体感官是如何帮助我们感知外界环境的?”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人体感官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如眼、耳、鼻、舌、皮肤等。
2.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各感官的感知原理,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与人体感官相关的生活实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感官的结构与功能,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3.多元化教学,分层指导: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5.情感教育: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健康,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6.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复述所学知识,巩固学习成果。
7.课后作业:布置与新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示一组图片,包括美丽的风景、动听的音乐、美味的食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我们是如何感知这些外界环境的?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关注人体感官,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人体感官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感官在不同外界环境下的感知原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实践活动:设计实验、观察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人体感官的奥秘,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生物学课程抱有浓厚兴趣,但对人体感官的健康保护意识相对较弱。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自身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感官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1)视觉:介绍眼球的构成、视网膜的作用、视觉形成过程;
(2)听觉:讲解耳朵的结构、听觉形成过程;
(3)嗅觉:阐述鼻腔和嗅觉细胞的功能;
(4)味觉:介绍舌头和味蕾的分布、味觉形成过程;
(5)触觉:说明皮肤的触觉感受器和触觉形成过程。
2.神经系统在感知过程中的作用:
2.强调保护感官器官和神经系统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注意用眼、用耳、保护皮肤等。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XX页的练习题,加深对感官器官结构、功能及感知原理的理解。
要求:学生在完成练习题时,注意查阅课本相关内容,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2.结合生活实际,撰写一篇关于“保护感官器官,关爱健康”的短文,内容可包括:
(1)感官器官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如何保护感官器官,预防疾病;
(3)呼吁大家关注感官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要求:短文不少于300字,要求语言流畅,条理清晰。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官器官的结构、功能及感知原理,神经系统在感知过程中的作用。
2.难点:
(1)理解大脑皮层在感知过程中的信息处理和整合作用;
(2)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感知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实物模型等,直观展示感官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生物学概念;
5.整合跨学科知识,如物理学、心理学等,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感知现象;

七年级生物教案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9篇

七年级生物教案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9篇

七年级生物教案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9篇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1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概述视觉的形成。

(3)尝试观察瞳孔大小变化的情况并作出科学解释 2、能力目标:练习观察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不断探求知识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难点:1、照相机成像的原理。

2、视觉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五、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眼球模型、ppt 课件等。

2.学生准备:查找了解照相机构造及成像原理、每桌带一支手电筒六、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理念引入新课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展示:书88页图片引导思考:(1)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乌云密布,这时候,你会怎样做呢?(2)你怎么判断出要下雨呢?小结:人生活在不断变化环境中,只有灵敏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并对自身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

引入新课: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观看图片学生思考、阐述创设宽松氛围,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讲授新课一、眼和视觉 1、眼球的构造 2、视觉的形成 1、谜语引出眼睛讲:眼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窗口,据科学家统计,在我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大多是来自视觉。

2、展示视频:我们用眼认识世界板书:一、眼和视觉 3、质疑:视觉是怎样形成的?引导:人的眼是由眼球和一些附属结构构成,主要部分是眼球。

要了解视觉是怎样形成的,首先要知道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板书1、眼球的结构和功能引出:书89页“观察与思考” 1、请大家翻到书本89页,同学们分成各个小组,利用课前收集到的一些信息讨论书中的三道问题。

巡视指导。

5、展示:讨论(1)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什么?在拍照时,镜头、光圈和胶卷分别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利用凸透镜成像实验讲析 6、展示眼球结构图片并利用眼球模型讲析眼球各个结构及其功能训练:教师要求学生通过练习说出眼球各个结构。

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七年级生物下册(人教版)

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七年级生物下册(人教版)
3.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勇于质疑、积极思考,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4.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的价值观,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绘制人体感官器官的结构图,标注各部分名称及其功能,通过绘图加深对感官器官的理解和记忆。
3.创设情境,引入感官错觉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错觉产生的原因,提高他们对感官信息的辨别能力。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结合生活实际,设计生物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例如,探讨近视眼的成因及预防措施,让学生学会将知识应用于生活。
3.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培养勇于质疑、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尊重、理解和关爱他人。
5.培养学生热爱生物学,激发他们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为未来进一步学习生物学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生物学知识充满好奇,尤其是关于人体自身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人体感官器官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工作原理和相互关系认识不深,容易产生误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合作能力,但还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导,以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使他们在本章节的学习中获得更好的效果。
5.针对本章节所学内容,出一套自测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让学生通过自我检测,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人教版七下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
教学目标:
1. 概述人体通过眼等感觉器官获得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 描述眼球的结构、主要功能和视觉产生的过程。

3. 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4. 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1. 眼球的结构
2. 视觉产生的过程。

教学难点:
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课前准备:眼球模型多媒体观看。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我们身体内有各个感受器,如:眼、耳、鼻、舌、皮肤等等。

能够感受到外界事物瞬息万变。

特别是我们的眼睛,它是人的心灵的窗口。

我们通过它来觉察世界万物,也可以通过它进行心灵的沟通。

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眼睛的结构。

互动一:眼球的结构
1.观察课本P89人眼球结构和照相机结构示意图,完成讨论1、2。

学生讨论,回答。

2.观察图Ⅳ-46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说一说眼球的晶状体、瞳孔和视网膜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结构?
学生回答:晶状体——镜头;瞳孔——光圈;视网膜——胶卷(底片)
3.请同学们利用一分钟的时间熟悉眼球的结构,然后通过眼球图片,分析眼球的结构,并说出每一部分结构的功能。

学生熟悉眼球结构,教师出示眼球模型,学生解说。

教师强调:(板图)我们俗话说的白眼珠(白眼球)和黑眼珠(黑眼球)指的是哪两部分?(师生共同分析)白眼球——巩膜;黑眼球——虹膜。

虹膜内所含色素不同就出现了蓝眼、褐眼等。

互动二:视觉的形成过程
1.请大家根据眼球的结构分析:视觉的形成:光线从外界进入眼球到达视网膜的途径是怎样的?
学生分组讨论整理,各组呈现分析结果,进行展示解说,其他组进行补充。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教师强调:对光线起折射作用的是晶状体玻璃体,成像的部位是视网膜,成的像是倒像。

2.视网膜上成像后我们就看到物像了吗?我们实际看到的物像是倒立的吗?这是为什么呢?(成像原理)
教师讲解: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还要把图像信息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的特定区域——视觉中枢,产生了视觉。

3.有一个人眼睛失明了,你能帮他分析分析可能有哪些原因吗?
学生分析,教师点拨:根据视觉的形成过程。

4.观察课本图Ⅳ-48猫的瞳孔大小的调节,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人也会有这种变化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

学生回答:猫的瞳孔在暗处比在亮处大。

推测人也会这么变化。

然后设计实验方案:
⑴在什么地方孔瞳会发生变化?
互动三:近视的成因及预防
学生统计并做出判断:近视镜
那么近视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大家阅读课本P91内容,结合图Ⅳ-49,分析近视的成因。

学生分析,表达交流。

教师强调:晶状体调节紧张引发的近视眼叫假性近视,如果这时注意保护视力,消除使晶状体过度紧张的因素,做一些按摩放松自己,视力可以好转和恢复到正常。

但如果进一步发展到眼球前后径过长,也就是说晶状体和视网膜中间的距离加长,这时无论你怎么调节自己的晶状体,远处射来的光线经过折射都只能在视网膜前面成像,我们在视网膜上只能获得模糊的影像。

这就是真性近视。

对于近视我们有什么矫正的办法吗?
学生:戴眼镜。

教师:戴什么样的眼镜呢?哪位同学愿意描述一下自己配的近视镜。

学生:中间薄,四周厚。

教师:这种镜子正好和放大镜相反,我们叫它凹透镜,凹透镜可以发散光线,然后再经过角膜、瞳孔等结构,就可以使物像正好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教师指出大部分同学的近视都是由于过度用眼,长时间近距离看书,不注意用眼卫生造成的,开始阶段都是假性近视,进行适当的矫正应该是能恢复正常视力的。

3.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课本图Ⅳ50总结预防近视的方法。

学生熟记“三要”、“四不看”,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整合提升: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教师以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能力拓展:
分析老年人远视的视网膜成像特点和结构病变,并提出矫正方法。

板书设计: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
一、眼球的结构
(教师板图)
二、视觉的形成过程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视觉中枢
(透光)(折射)(成像)(形成视觉)
三、近视的成因
四、近视的预防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多媒体与图片相结合,效果较好。

我自己认为、把远视放在近视一起讲效果比较好,,起到对比作用,增加学生的记忆。

也增加学生的兴趣。

即了解近视,也了解远视。

增加了知识的连惯性和趣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