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宜兴紫砂壶刻绘艺术_华珊
浅析宜兴紫砂陶刻的装饰手法

浅析宜兴紫砂陶刻的装饰手法早在清嘉庆年间,紫砂陶刻装饰艺术便开创了艺术的鼎盛时期,文人壶与陈曼生在紫砂艺术发展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紫砂陶刻装饰艺术曾经如此辉煌,当“字随壶传、壶随字贵”成为佳话.剩下的就是需要我们思考现代紫砂陶刻装饰艺术的发展。
紫砂界有云:“字依壶传,壶随字贵”,一语道尽了陶刻艺术的高度价值。
一件好的紫砂作品,除了壶形、壶色、壶工外,还有文学(铭文)、书画、篆刻、金石等装饰手法,它可以记事、寓意、言志、寄情,展现了典型的中国传统艺术“诗、书、画”三位一体的气派,也从另一个侧面突出了紫砂陶作为中国艺术一员的成熟性。
紫砂陶刻艺术和造型艺术如影随形,为宜兴紫砂艺术绽放的两朵金花。
何谓紫砂陶刻的语言?这种语言是由紫砂特定的材料、工具、技法、表现内容和欣赏所形成的独特风格特征。
雕刻艺术源远流长宜兴紫砂陶刻艺术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
从目前最早的文字记载可早到元代。
元末文人蔡司霜《霁园丛话》里有一段文字:“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土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
紫砂泥制成坯,易於刻划。
艺人用竹刀尝试过,坯之干湿程度要恰到好处,砂之粗细也大有讲究,难以把握,因此紫砂陶刻一般用薄刃快口之尖刀刻划。
紫砂陶以其陶泥的本色和恰到好处的表面肌理.显示出浓郁的质地美,特别是紫砂壶壶身多施以浅刻,以刀代笔,自然流畅,文化味浓烈,紫砂自问世以来.镌刻是一重要的装饰手法,陶刻是集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及文化素养融于一体的工艺美术。
它装饰手法独特、铁画银勾,以刀代笔,把中国的书画以各种刀法技巧传神于紫砂陶上,使紫砂工艺与书画艺术有机结合,提高了它的实用与欣赏的价值观。
紫砂坭制成坯,易于刻划。
紫砂陶刻是独特的工艺技法.它的特点是以刀代笔。
把书法、绘画以各种刀法技艺栩栩如生传神于紫砂陶上,使紫砂工艺与书画艺术结合,提高了它的实用、观赏和收藏价值。
艺人用竹刀尝试过,然坯之干湿程度要恰到好处,砂之粗细也大有讲究,难以把握,因此紫砂陶刻一般用薄刃快口之尖刀刻划。
论紫砂壶“华樽”的陶刻艺术和历史韵味

2020年12月第53卷第6期63论紫砂壶“华樽”的陶刻艺术和历史韵味吴德荣(宜兴214221)摘要紫砂壶从紫砂泥料的开采、陈腐、炼制到紫砂造型的设计和工艺的运用,最后经过1000多度的高温淬炼,成为我们手中冲泡茶叶的利器,还有文人雅士的文字和绘画陶刻装饰,折射出江南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同时更是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作品“华樽壶”,器型的设计把古老文化和紫砂艺术完美地结合起来,同时方器的运用具有非常高超的传统技艺水准和精湛的处理,陶刻的装饰也是匠心独运,绘画和文字的结合相得益彰,既给人留有遐想的余地,又让人充分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包罗万象和精美绝伦,让我们在欣赏此壶的时候,可以感受到其中穿越历史而来的人文情怀和蕴含的文化历史。
关键词紫砂壶;华樽;陶刻艺术;历史韵味江南文脉源远流长,孕育了光辉灿烂的诸多工艺美术形式。
紫砂艺术作为其中的重要一员,和江南园林、苏作家具等等一样,都是在江南文化的深厚影响之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完善的工艺体系。
在世世代代紫砂艺人的努力之下,在宜兴政府的大力支持之下,在名家巨匠的示范引领之下,紫砂陶制作技艺已经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紫砂产业也成为了宜兴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从业人员达到十几万的规模。
“仰见提璧泛春华”,这一篇高分作文让紫砂又一次走进了年轻一代的视野,同时也让许多的紫砂爱好者在探索紫砂艺术的道路之上走得更加坚定和丰富。
紫砂壶从紫砂泥料的开采、陈腐、炼制到紫砂造型的设计和工艺的运用,最后经过1100多度的高温淬炼,成为我们手中冲泡茶叶的利器,上面还有着文人雅士的文字和绘画陶刻装饰,折射出江南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同时更是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1紫砂壶“华樽”的陶刻艺术紫砂艺术作品“华樽壶”(见图1)在古代青铜酒器樽的造型基础上采用了紫砂方器的手法来进行演绎,并且在上面进行陶刻艺术装饰,使其看起来非常具有文化气息。
浅析紫砂花器的艺术美学创造——以紫砂作品“婉梅”为例

浅析紫砂花器的艺术美学创造 本质与本真,透过外观表现深入本源,进而提取美的特 征,以艺术手段进行美的创作,最终呈现一场艺术美学
——以紫砂作品“婉梅”为例
的盛宴。“婉梅”是典型的紫砂花器器型,从选材、设 计、定稿、制作、装饰到最后的烧制成型,是源于美、
沈小平
发现美、创作美、展现美的艺术美学的实践过程。宋代 词人姜夔,有一首梅花词《疏影·苔枝缀玉》,妙的是
特的、敏锐的感悟。后者取决于作者的创作能力,如何
紫砂花器的艺术呈现是艺术美学实践的过程,是极
将客体的真与情作用于作品上,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
具深度与层次的。在艺术观察的实践中尊重观察客体的
这就只能靠实打实设计能力、纯熟的泥性掌握、精湛的技艺手法
等。
总结:紫砂花器的创作追求实用与美感的完美结
段将美的原型塑造出来,以花器的艺术形式延续,让这种美 存在得更为永恒。 【关键词】紫砂花器;艺术美学;形象;意境
一极具自身风格的壶型为花器的载体,想法大胆独特, 因为汉瓦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给了汉瓦沉稳大器的气 质,花器作用于汉瓦,其艺术性很容易被忽视。而“婉
梅”这件作品无论是宏观的把控还是微观的细化都将紫
虽没用到一个“梅”字,一句“苔枝缀玉,有翠禽小
【摘 要】《艺术美学》一书强调“美和艺术是绝对的象征 和体现”,认为在艺术美学中,“我们可以看到永恒的美和 一切美的原型。”美是艺术品艺术属性及价值的体现,艺术 是美的表达形式。紫砂以美的姿态走进艺术殿堂,花器在紫 砂壶艺中美得最为直接,这种美是一种具象美,形象具体、 表现丰富,足以引起人们进一步的审美活动。紫砂花器的呈 现是一场艺术美学的盛宴,花器取材于自然界中的形形色 色,自然界的美是艺术美学中一切美的原型,然后以艺术手
浅析宜兴紫砂壶刻绘艺术

但 要注重 形式 、 内容及手 法上 的技 巧 , 主要 的是作 者 的 最
看 紫 砂 刻 绘 艺 术 的优 劣 , 单 仅 看 刻 T如 何 , 要 看 文学素养 、 画功力 以及人格 气质整体 的表 现 。 不 更 书 因为表现 刻绘 内容与壶整 体造 型的协调性 , 达 主题是 否统一 , 表 文 形 质 的 笔 法 、 法 、 法 只 是 手 段 , 写 神 才 是 艺 术 的 本 技 章 而
让人赏心悦 染, 创制 出造 型新颖 、 胜似金玉 的“ 供春壶 ” 。时大 彬则 改 韵。深厚 苍劲的金石昧 内涵装 点于紫砂 陶上 , 倍 前 代 的大 壶为精致 的小壶 “ 干奇百状信手 出 ”风 范一变 。 目 、 受 青 睐 。 ,
这 也是与 时大彬游 历娄东 时 , 多与陈眉 多 、 王世 贞等文人
化、 韵味 、 情趣 等多方 面是否更具艺术 的价值 。 所谓 “ 知其 质 , 也是 艺术表现水 平 的重要 标准 。所 以 , 把茗 壶配上 一
白 , 其 黑 ”正 是 说 处 理 某 一 部 分 时 , 考 虑 到 其 未 处 理 得体 的 陶刻 书画装饰便 为好 的艺术作 品。 守 , 要
浅析宜兴 紫砂壶刻绘艺术
华珊
( 苏 宜 兴 2 4 2 ) 江 1 2 1
摘
要 : 砂 陶刻 的装 饰 方 法 , 以 烧 成 前 后 来 分 , 烧 成 前 有 绞 泥 、 紫 若 在 浮
雕 、 绘 、 古 青 铜 器 纹 样 装 饰 和 陶刻 等 装 饰 手 法 ; 成 后 的装 饰 则 有 釉 堆 仿 烧
紫砂刻绘 装饰有别 于其他 陶瓷雕刻 ,紫砂壶 的器 表
通 及 名 士交流有很 大关 系 。清代名手 杨彭年 干脆与 文人陈曼 非 平 整 的 表 面 , 常 具 有 较 大 弧 度 与 倾 斜 度 , 多 线 条 等 复杂 的造 型 , 刻绘起来 有一定 的难 度 。从 刀法来 说 , 充 要
浅谈紫砂陶刻作品“千娇百媚”的文化意境

的文化意境
陈玥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摘 要】紫砂陶刻将诗、词、书、画融于一体,是紫砂陶 艺中最为常见的装饰形式,彰显出作品的文人底蕴,为作品 锦上添花。陶刻以刀代笔,融传统与现代于方寸之间,构宏 观与精细于一图,大处见气势,小处见情韵。本文以紫砂陶 刻作品“千娇百媚”为例,浅谈其创作内容和文化魅力。 【关键词】紫砂壶;千娇百媚;文化意38.
CERAMICS SCIENCE & ART 89
紫砂陶刻刻画,必须注意用刀的连贯,胸有成竹方 能一气呵成、气势连贯,行刀应纵横有致、粗细相宜、 深浅宽窄、恰到好处,不是笔墨却能彰显出笔墨之韵、 迹外传神。陶刻以刀代笔,书法中的虚实、刻画中的浓 淡、金石中的爽利,尽在紫砂坯体上,简约但不简单、 精微却不细碎、粗犷而不粗俗地用刀痕表现。陶刻不仅 需要娴熟的刀功,还要有深厚的书画功底,融传统与现代 于方寸之间,构宏观与精细于一图,大处见气势,小处见 情韵;大而不空、细而不腻、润而不俗、干而不燥,注重 画面的层次和布局,给人以画有穷而意无穷之感。
紫砂陶刻作品“千娇百媚”用深厚且细腻的刀法, 以花鸟为主题,演绎出中国传统书画之美,极具文人气 韵,呈现出“你若盛开蝴蝶自来”的意境,感受到“云 在青天水在瓶”的恬静、“夜坐听风、昼眠听雨”的自 得,让人从中获得深刻的感悟和启迪。
【参考文献】 [1] 李茜婻.紫砂器装饰设计赏析[J].江苏陶瓷,2015(2):32-33. [2] 曹奇敏.从紫砂“道无碍壶”谈道家思想与中国茶道文化
左二的画面中是一株高雅劲拔的君子兰,它像竹子 一般直立不曲,它像君子一样谦谦有礼,它像成功者一 般胜而不骄。兰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君子兰更是 一种品格高尚、伫立含蓄的花卉。人们喜爱君子兰,是 爱它的质朴和纯真,寄予了无限的深情,寓之于情、借 之传情,这是对君子兰更高境界的欣赏。那硬朗挺拨的 叶片,不弯腰、不低头,象征着刚直不阿、百折不挠的 精神,给人一种蓬勃向上、努力奋进的坚强信心。它幽
浅谈紫砂花壶的艺术特点及制作感悟

浅谈紫砂花壶的艺术特点及制作感悟作者:周敏来源:《佛山陶瓷》2012年第10期摘要:宜兴紫砂花货塑器,以仿真的艺术造型闻名于世,享有很高声誉。
它是自然与形态的结合,具有独特的神韵。
关键词:花货;艺术特点;感悟1 前言宜兴紫砂陶是我国传统工艺陶瓷中一枝独秀、别具一格的艺术陶。
宜兴陶瓷的造型设计千姿百态,主要分为圆器、方器、塑器和筋纹器四大类。
圆器、方器俗称光货,塑器和筋纹器俗称筋瓤货。
各类造型历史上都有很多著名艺人和优秀作品传世。
尤其是花货塑器,以独特形式闻名于世,享有很高声誉。
2 “花货”的艺术特点所谓塑器,书面上称仿真器,亦称“花色器”,行话称“花货”,紫砂壶仿真器取材于植物、动物和人物。
其中动物、植物较多,其次是器物、人物较常见。
植物中有松、竹、梅、荷花、牡丹、菊花、石榴、海棠、桃子、葫芦、南瓜、西瓜、芒果、佛手、葡萄和荸荠等;动物中有龙、凤、鸟、松鼠、狮、老虎、象、鸡、鸭、鱼等;人物有老翁、渔家等;器物有秦钟、汉钟、宫灯、井栏、石磨等。
这些器物经艺术加工处理,运用捏塑等技法,将壶体、嘴、把、盖等部件制成仿真形,生动优美,具有浓郁生活情趣,如“荷花壶”、“岁寒三友”、“南瓜壶”、“束柴壶”、“竹段壶”、“牡月壶”等等。
这些茶壶不仅“肖形状物”更重“寄情寓意”。
如以松为题,主要表达松的高洁、坚毅和苍劲的性格;以竹为题,着重表现竹不屈不挠、坚韧挺拔、高风亮节的君子风范。
历史上的供春、陈鸣远和近现代的朱可心、裴石民、蒋蓉、汪寅仙、何道洪等都是制作仿真器的名师。
紫砂花货塑器的艺术特点之一就是:返朴归真、形神兼备。
形状自然界包罗万象,无论是什么形制、形态,都是紫砂花货作品形象的语言表达,就可以用紫砂五色土材质塑造自然逼真、千姿百态的形象。
这种创作设计构思是匠师们经过深思熟虑、严谨构思、沥尽心血不断地进行实践、调整和修改的结果。
是通过心与脑的结合,运用智慧,通过双手在创作中提炼而成的结晶。
这种语言是制壶者心意的表达,表达对大自然的一种回归和认知。
浅析紫砂“梅竹清风壶”的雅韵

522017 年江苏陶瓷•陶艺园地浅析紫砂“梅竹清风壶”的雅韵薛锋(宜兴 214221)摘要每一把宜兴紫砂壶都独具匠心,这是由于制壶艺人在壶的造型及其寓意上下了功夫。
因为有了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紫砂壶才显得珍贵,令人回味无穷。
而紫砂壶泡茶的好处,茶禅一味的文化,更增加了紫砂壶高贵不俗的雅韵。
关键词梅竹清风壶;紫砂;雅韵紫砂壶的造型千姿百态,它所追求的意境,与茶 道所追求的淡泊明志、淡雅的韵味是一致的。
紫砂壶 以造型及书法、绘画等艺术装饰来表现壶艺的气韵 格调。
这款紫砂“梅竹清风壶”(见图1)就是在汲取传 统的梅文化、竹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它成 了文人的精神载体,又是一款宜用宜赏的泡茶佳器。
图1梅竹清风壶1紫砂“梅竹清风壶”的造型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给紫砂壶成型艺术注入了 强大的生命力,造型千姿百态。
同时金石、书画、彩 绘、雕塑等多种装饰艺术在紫砂壶上得到了淋漓尽 致的体现。
壶器制作艺人将瓜果虫草等自然景物信 手拈来,皆能将其演化成理想的壶器造型,既造就了 人们所期待的视觉效果,又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高 雅的情趣。
正如此款“梅竹清风壶”,它将梅花、竹子 题材融入壶器的创作之中,古朴间透着雅致,是一款 值得欣赏的作品。
壶身形体饱满、线条流畅,有君子 之风;肩部挺括利落,压盖严丝合缝;壶嘴弯曲有致,线条优美自然;环形壶把以竹节为形,纤瘦有节、苍 劲古雅;一枝竹叶匐于圆形壶钮之上,纤薄灵秀;而 一枝梅枝挺秀,梅花稀疏。
壶腹同样以梅、竹呼应,令 人眼前一亮。
此壶精选原矿紫泥制作而成,砂粒自 然、质感细腻,光洁如玉,温润典雅。
此壶器型饱满,整个造型简洁大方、比例协调。
收稿日期:2017-03-042紫砂“梅竹清风壶”的雅韵一件完美的紫砂作品必须达到形、神、气、态兼 备,才能生动,显示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第一,“梅 竹清风壶”的色泽沉着而没有火气。
仔细观察,器表 如光映射,宛若珠玑,保持自然原色,质朴浑厚、古雅 可爱。
浅论紫砂陶刻构图——作品“金雀群栖图挂盘”创作感悟

《金雀群栖图挂盘》
盘》就借鉴其中一些作品的构图方式如:《寒雀图》、 《竹雀图》、《竹雀双兔图》等。鸟儿离不开树,是以 刻画麻雀先刻树,在挂盘有限的空间当中倘若塑造一棵 参天大树,那势必会挤压麻雀的创作空间,且麻雀的身 躯很小,树刻画的轮廓越大,两者就越不成比例,所以 在这件作品上不如刻画一截枝头,在小树叶的衬托下, 五只麻雀姿态各异,其中的区别需要通过下刀的虚实变 化来加以区分,同样这还能显示出光线的变化,下刀越 深越密,光线越暗,而下刀越轻,轮廓也就越虚化,显 然处于阳光之下,这时候通过五只麻雀从左到右的逐渐 变化,就可以表现出阳光与视线的方位,这样一来景深 就被勾勒了出来,同时为了配合这一景深的形成,树枝 的刻画也需要与之适应。由于树木的生长总是会追逐阳 光,所以越接近阳光的树枝就会越细,在这件作品中也 是如此,树枝从右往左延伸,刻画得越来越细,跟光的 强弱形成对应。
作品“金雀群栖图挂盘”刻画的是一群大小相近的 雀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到三五成群的麻雀 的身影,这是一种极平面的鸟类,出入于寻常百姓家, 在创作中通常作为黎民百姓的象征。从创作的内容就可 以理解,其表达的主题是一种日常生活的安逸祥和,且 在现实生活中,数只雀鸟聚集在同一枝头的场景往往存 在的时间很少,想要捕捉到活泼好动的麻雀聚集在一起 嬉戏的画面,往往只有优秀的摄影师才能够做到,而在 紫砂陶刻创作中,却可以通过刻刀来重现这一情景,创 作者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进行合理的构图设计,让这些活 泼好动的小生灵组成一幅优美而祥和的画面。
紫砂陶艺的历史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紫砂陶刻作 为其伴生艺术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并不算太过悠久,但却 是一门独立的工艺美术门类,在历代创作者的不断探索 和传承下,已然结出了优秀的艺术果实。在紫砂陶刻伴 随紫砂壶诞生的时期,这一创作形式还是十分简单的, 但却极大地表现出了创作者的情感流露,哪怕是 紫砂陶刻最核心的要素就在于情感的表达。随着紫砂陶 艺逐渐发展成熟,紫砂陶刻所创作的内容也逐渐拓展延 伸,字画结合的传统艺术形式自然而然的就出现在各种 紫砂器上,陶刻艺术从原本单纯的装饰技法,成为了有 独立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以紫砂陶刻艺术为核心的紫砂 器正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世人眼前,作品《金雀群栖图挂 盘》从宋画中汲取灵感,遵循“大道至简”的文化特征, 用淡雅的色调,明亮而不炫目的构图来展现美的境界。
紫砂陶刻的艺术感染力——以紫砂《飞碟壶》为例分析

105顾逸芝紫砂陶刻的艺术感染力—以紫砂《飞碟壶》为例分析紫砂艺术从我国古代一直流传至今,紫砂陶刻逐渐成为具有特殊性的艺术形式,其中融合了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同时体现出技艺性、文化内涵与艺术手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不同的紫砂壶在陶刻技艺方面存在差别,要想深刻感受紫砂陶刻的艺术感染力,还需要从艺术、技艺等多个方面展开探讨。
下面围绕紫砂作品《飞碟壶》进行分析。
一、《飞碟壶》技艺探讨紫砂艺术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并且通过不同的形式加以展现。
例如,紫砂壶的装饰,由于紫砂泥的可塑性较强,所以装饰的可能性也比较高,常用的装饰技法包括陶刻、泥绘等,而陶刻在诸多装饰技法中往往最具代表性[1]。
紫砂陶刻技艺的核心是“以刀代笔,以刻代绘”,将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融入紫砂艺术中,具有独特的艺术性。
例如,作品《飞碟壶》(如图)选择了篆书的形式,使作品更具有文人气息。
另外,紫砂陶刻更加注重构图、形象与刀法,其中刀法分为单刀法、双刀法两大类,飞碟壶采用了单刀法。
为了突出艺术效果,还需要结合内容方面的需求,选择砂地刻和空刻等表现手法。
二、紫砂陶刻艺术感染力紫砂艺人不仅要掌握技艺,还要保证作品造型、人文内容等的统一,使紫砂壶作品更具艺术性。
例如,作品《飞碟壶》就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主要体现在陶刻技法、画面布局、人文内容等方面,使该作品的视觉审美与情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2]。
《飞碟壶》的造型给人一种浑然天成之感,并且十分的大气,壶身线条流畅、圆润,视觉感官非常舒适。
作品整体仿佛一只飞碟,壶钮好似一颗圆润的纽扣,壶把部位并非采用常规的形式,与壶身、壶嘴呈流线型设计,使紫砂壶风格更具厚重感与古拙感。
陶刻装饰画面重点在于壶身,画面和壶身胎面特征一致,且和壶所呈现的风格保持统一。
刻画《飞碟壶》形象需要按照作品的整体内涵,注重细节,尤其是壶身上方篆书文字的刻画,需要突出篆书这一字体的韵味,从而展现出书法与紫砂壶融合的艺术感。
无论是壶身形体的比例,还是视觉方面呈现的效果,均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浅谈宜兴紫砂陶刻

浅谈宜兴紫砂陶刻作者:吴志军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2期摘要:紫砂陶刻艺术是紫砂壶最主要的装饰手法,紫砂壶肌理色泽丰富,器表光挺细滑,以其原汁原味的质朴古雅特色著称,十分迎合传统文人的欣赏趣味,所以自古以来便有文人雅士吟诗作画于紫砂壶上,再用钢刀进行篆刻做为装饰。
关键词:紫砂;陶刻;艺术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028-01明末清初,已有在紫砂壶肩腹部刻字的,但对紫砂陶刻最有影响的是清中期的陈曼生。
曼生壶打开了紫砂步入艺术殿堂的通道,如陈鸣远的南瓜形壶上刻有“仿得东陵式盛来雪香”,自此之后,朱石梅、梅调鼎、吴昌硕、任伯年、于佑任等许多著名书画家参与紫砂陶刻,发扬光大了紫砂艺术,推进了紫砂壶艺的繁荣。
清末,据资料记载,宜兴当地较有名气的书画家,受壶商的聘请从事紫砂器的陶刻,他们是兼职于陶刻的宜兴文人,有崔克顺,陈懋生,陈研卿,沈端田,卢兰芳,韩泰等.他们笔法老辣,技艺熟练,讲究布局,雅俗共赏,每画一壶,几倍加价。
从邵云如(北岩)开始,形成了紫砂陶刻这一专门工种,在紫砂行业中地位较高。
陈少亭,任淦庭师从卢兰芳学习,学成后成了专业的刻字先生,同时期还有饶寿川,戴雪生,韩泰,杜顺六等。
近年来,书画界和紫砂壶仍然有着不解之缘,在风格的追求上,各具面貌,或飘逸潇丽,或顿挫有致,书味浓郁,用刀的变化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突出了个人的风格,章法的布局上亦是千变万化,或通卷,或分主次面,或身通盖,面貌各一,其著名书画家有:唐云、启功、陈大羽、程十发、陆俨少、冯其庸、韩美林诸大家,尤其是名书画家范曾以古典题材,古典人物的线描装饰,银钩铁划,又给紫砂陶刻装饰增添了新的题材,新的艺术领域。
只是,陶刻艺术不应只是把书法、绘画、金石、图腾等在紫砂器上的搬移再现,即使最成功的转移摹写也只能算是上乘的工艺装饰,不管是哪一位书画名家在饰壶时,倘若不加刻意经营,只以自己习惯的内容与形式去装饰,忘却了舞台不同应各有各的深度与空间要求,就算是笔墨技法高超,也只能说是壶上留下了某某名家的墨迹,不能算是一件成功的陶刻艺术品。
紫砂陶刻展现中国画意境——浅谈陶刻装饰的构图技巧

紫砂陶刻展现中国画意境—浅谈陶刻装饰的构图技巧张晔(宜兴214221)摘要紫砂陶刻,是受成熟的中国画技法影响之后的工美艺术,工艺精湛,题材多样化,极大地促进了紫砂文化的发展。
就紫砂陶刻而言,历史并不久远,最早紫砂器所见刀迹陶刻,仅局限于器品底部作为制壶艺人之款识而已。
清代为紫砂之繁盛时段,受江南金石篆刻流派影响,众多书画大家逐步将诗赋书画转载到紫砂陶坯上来,期间最具代表的有子冶、曼生等,在曼生等书画家前,许多紫砂名家,时大彬、陈仲美等大家还都只是用制壶用的竹制工具在紫砂坯上简单划刻,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装饰之用。
紫砂陶刻尤以清末为始,直至民国为百花争鸣之阶段。
越来越多书画家何心舟、任伯年,篆刻家岩如、宾如、若泉等参与到紫砂陶刻这个领域来,奠定了今日的陶刻基础,才有了紫砂陶刻工美艺术在今天的这般繁盛景象。
关键词紫砂陶刻;中国画;传承;布局构图紫砂陶刻以古朴雅致的紫砂“五色土”为创作载体,凭借慧心巧智的表现形式、淳朴古雅的迷人风采、精美绝伦的工艺特色与紫砂壶共誉四海。
宜兴紫砂陶艺长盛不衰,在于它蕴藏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这同紫砂陶刻的工艺传承与艺术审美是分不开的。
在今天,紫砂陶刻作为一门独立的工艺美术门类,而备受世人推崇,这足以说明历代陶刻家不断探索并传承下来的艺术成果,在今天得到了充分的融汇和升华。
在创作陶刻作品时,师习古人笔墨构图,拜读唐末山水画巨匠荆浩为后人留下著名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给了我极大的启发。
荆浩以假托在神镇山遇一老翁,在互相问答中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的所谓绘景“六要”,比更早时期南齐谢赫的“六法论”更进一步,具有更高的绘画理论价值。
荆浩重视笔墨技法理论,他在山水画中最早提出山石老树构图布景必须“形神兼备”、“情景交融”,其作品被奉为中国画之典范。
中国画在宋代达到巅峰,我的陶刻作品大多从宋画中汲取灵感。
早在宋代,紫砂陶器已经在逐步显现雏形。
宋代在中国艺术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它紧跟着灿烂辉煌的唐代之后,形成了与当时相适应的“大道至简”的文化特征,那是一种相对封闭、相对内省、色调淡雅,但又不乏炫目亮点的艺术审美。
以刀为笔玩转紫砂陶——浅析宜兴紫砂陶刻装饰手法

【 考文 献 】 参
[】 1 良绍 紫砂赏 玩 台湾艺 术园书 公司 ,1 9 年版 93 【 ] 荣 中国陶 瓷文献指 南 轻工业 出版社 ,1 8 年 版 2徐 98 [ ] 庆正 简 明陶瓷词典 . 3汪 上海辞典 出版社 ,1 8 年版 99
以刻 为 本 的 陶刻 ,刀 法至 关 重 要 ,然 而 刀 法在 很 大 程度 上 是 靠模 拟 笔 的 表现 形 态 而产 生 的 。 笔法 的 体 现 同 时也 有 赖于 刀 的 灵活 运 用 。 因此 二 者 的 交融 、 良
上 的创 新 往往 是 借 助 于某 种 传 统 去发 展 ,比 如清 末 康
有 为 先 生 为 改 当 时 毫 无 生 气 的 “ 阁体 ” ,提 出 了 馆
供 春 、 时大 彬 ,清代 的陈 鸣远 、邵 大 亨 ,无 一 个不 是
艺 惊 四座 。
“ 学 ” 书风 ,实 质 是把 一 千 多 年前 的 北 魏 时期 ,魏 碑
随字 贵 。欺 哄 紫 砂 玩 家 ,漫 天 要 价 ,这 ~ 错 误 的 概 念 ,误 解 了陶 刻 的 存在 价 值 ,也 阻碍 了 陶刻 艺 术 的 发
展 与进 步 。
流 ,透 过 艺 术 的形 象做 心 灵 的 交 流 。紫 砂 陶 刻 ,既 是
物质 产 品 ,又是 精 神 产 品 ,她 将 诗 书 画铭 吸 纳 交融 , 使 其充 盈 文 化 味和 书卷 气 ,满 足 了人 们 的审 美情 趣 与 鉴 赏需 求。 紫砂 陶刻 装饰 是一 门学 问 ,也 是 一 门对 文 化人 具 有 特 殊魅 力 和 诱惑 力 的艺 术 。在 今 天 ,文人 参
关键 词 :宜 兴紫砂 ;陶刻手法 ;以 刀为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浅析紫砂壶“海纳百川”的造型艺术和文化意境

一般将紫砂壶分为光器、花器和筋纹器三大类。光 器造型简单,壶面整洁,没有多余的装饰和陶刻,仅仅 依靠简单的线条勾勒和形体的塑造来凸显紫砂艺术的简 约美,做到了很多人追求的“极简美”。花器则是以自 然界中植物或者动物做原型,可以是将其点缀壶身,亦 可以仿照形态直接做成壶型。如果工艺精良,花器外表 十分美观,深受壶友和文人的喜爱。筋纹器则是注重经
线纹理的分割,来达到视觉上的美感。随着思想的解 放,壶的造型也是推陈出新,工匠们不再一味拘泥于这 三种类型的制作,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更多的去融合创 新。如果说传统是根基,那么创新就是灵魂,只有创新 才能体现艺术的魅力,也才能延伸艺术的生命力。
清朝政治家林则徐有一句名言: “海纳百川,有 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大致意思是:大海因 为有宽广的度量才容纳了成百上千条河流;高山因为没 有勾心斗角的凡世杂欲才如此的挺拔。紫砂壶正是壶中 乾坤大,包罗万象。一朵花,一棵草,甚至一片落叶都 能作为壶的造型,然后通过手掌上的这把小小的壶我们 可以看到百花齐放,暗香扑鼻,清风袭来的春天,可以 看到一片碧绿青葱、充满生机的草坪,可以看到秋风萧 瑟,落叶凋零的深秋。做人也是这样,人虽然渺小,万 千大世界中,我们只是一粒尘埃,但是思想是无限的, 思维是无边无际的,只要心胸宽广,照样可容天下事。
海纳百川
结语 听紫壶,茗未品,人先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浅谈紫砂壶陶刻文化

浅谈紫砂壶陶刻文化
沈燕
【期刊名称】《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年(卷),期】2012(000)008
【摘要】“字依壶传,壶随字贵”一句道尽了陶刻艺术的高度价值。
作为中国陶瓷艺苑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紫砂壶将精湛的工艺和古典文化相结合,既是方便实用的品茗佳器,又是一种非常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再经过陶刻大家的锦上添花,更具传承传世之价值,非常值得藏家选择收藏。
【总页数】2页(P123-123,49)
【作者】沈燕
【作者单位】江苏宜兴,2142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314.8
【相关文献】
1.浅谈紫砂壶陶刻文化
2.浅谈紫砂壶“渔跃龙欢”的陶刻艺术及文化寓意
3.论紫砂陶刻在茶壶结构上的跨越——浅谈紫砂壶"清隐"的陶刻创作
4.论紫砂壶"将进酒"的陶刻艺术和文化气息
5.论紫砂壶"花开见佛"的陶刻艺术和佛教文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家风骨,霞姿月韵——浅谈“汉韵”紫砂壶艺术作品的传统美学风范

紫砂壶是由珍贵的紫砂泥烧制而成,这种泥料仅在 中国江苏宜兴丁蜀地区才能被发现,因此这世界上第一 把紫砂壶也就诞生在宜兴了,紫砂壶也因此被称为“宜 兴紫砂”而享誉世界。紫砂壶的造型艺术十分多种多 样,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紫砂壶不仅能保持传统的古 朴气息,有时甚至能展现出一些现代感,艺术上的综合 美使其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体现出来,在小小壶腹之中 不仅是一捧茗香,更是潜藏着天地。
如果说这些还不够特别的话,那么此壶的壶盖设计 可以说是有些“另类”了。此壶壶盖成圆形,似一个小 圆盘置于壶中央,上有花纹装饰,又为一圆环,此壶并 没有壶钮,在壶盖正中央为一圆形孔洞,在泡茶时香气 就由此升腾散发,这一设计打破了以往紫砂壶中规中矩 的造型,从上至下几个圆形错落着交叠在一起,从左至 右是几个线条明朗的几何体,使得此壶形成方圆相当的 优美结构造型。
汉朝至今已有千余年之久,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 王朝。当时的汉朝和差不多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 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强大的文明帝国。汉朝时期,经 济文化发展繁荣,各种法律制度相对完善,尤其是“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生基本奠定了封建王朝的思想 传统。因此我们可以说汉朝的整体风格就如汉赋一般大 气、豪迈,有着大国风度。
手工艺人将汉朝这些古典风韵巧妙地化用在紫砂壶 上,打破常规,同一种全新的方式诠释汉韵,诠释紫砂 壶的艺术之美,不拘泥于传统紫砂壶的形式,而是着重 于大气的表现,不仅在方圆之间体现出传统美学风范, 并以汉家风骨作为支撑,有霞姿月韵之美学气度,实在 可以称得上是紫砂艺术之精品!
浅谈紫砂“颂壶”的诗情画意

642017年04月第50卷% 2期江苏陶瓷•陶艺园地浅谈紫砂“颂壶”的诗情画意柯心枉(宜兴 214221)摘要紫砂泥经过艺术家的巧手,塑成一把小小的紫砂壶后,壶器便成了有生命、有灵魂的精灵。
一把好壶不仅能让人一眼就看出物象的形式美,而且更让人在细细 鉴赏中品味出意境的韵味美,激发人们的审美意识,从审美内容、形式、特点、兴趣、 态度等方面形成新的思维。
关键词颂壶;紫砂;意境我们对紫砂壶除了用、玩和欣赏其美之外,更重 要的是应能读懂壶器的寓意。
一把好壶可以成为人 一生的挚友,有时,它像心理医生轻轻掸去你的忧 愁;有时,它像得道的高人与你交流人生的感悟;有 时,它如红颜知己,和你进行心灵通话。
于是,你在读 壶的过程中发现诗意自然涌现。
而人在这个时候也 会忽然觉得自己在紫砂壶面前变得脱俗,而紫砂也 因此有了灵魂。
一壶好茶可以颐养身心,同样,一款 好壶除了赏心悦目之外,也能予人精神上的启示。
赏 壶是一种门道,把玩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不少人能从 把玩紫砂壶中收获闲情逸致,同时收获一种精神的 力量。
现以这款紫砂“颂壶”(见图1)为例,谈谈壶器 的制作工艺及其诗情画意。
图1颂壶1紫砂“颂壶”的造型紫砂“颂壶”的壶身丰润饱满,壶颈拉高并将壶口缩小,且壶颈有两圈环绕,使整器显得秀挺端庄、 气韵充足;壶盖圆而平整,壶钮为柱子形状;壶嘴增 加了曲线的弯度,壶把在飘逸中舒展开来;圈底,增 加了壶器的稳定性。
紫砂“颂壶”的制作利用了点、 线、面的巧妙组合,以及各种线形进行有机的结合, 使壶器的各个部位比例协调、均衡、和谐、对比匀正, 具备珠圆玉润的完美性,整器达到形体合理的效果,真是多一分则累赘,少一分则缺憾。
2紫砂“颂壶”的刻绘及其寓意紫砂“颂壶”的腹部正面刻绘了一首词:“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 舒。
”据说,这首词最早出自洪应明所著书《菜根谭》, 陈眉公著书《小窗幽记》也有收录此联。
这首词具有 警示人生的作用,提醒我们为人处事如果能把宠辱 看成“花开花落”那样稀疏平常,心理压力才不会太 大。
紫砂器上的刻画艺术论析

重 ,泡 茶 效 果 不 佳 ,终 究 未 能 成 为 风 尚 ,仅 在 晚 清 品 。宜 兴 陶 工 所 用 摹 本N L0 > J o A1金N11》 一美 术 与 设计。杨F EA T l嘉 庆z — 光l\ _ 著 名 紫 《 s一 T 南 京 艺 术 学 院 学报 LU ,有 金 石艺 、- 一 .1 、 0 RA 1z N 索 R∞ 石 录JE 昙 花 一 现 版 彭 年 ,清8 0sG、道 o 0宜 I 开s 代 El N 时 o兴 l ( 古 斋钟 鼎 彝 器款 式 》 ( ( 积 、( 芥子 园 画谱 点石 斋 画 、 砂 艺 匠 ,生 卒 年 不详 ( 王健 华 依 北 京 故 宫 博物 院藏 谱 》 风 雨楼 画集 等 。 、 『 l “ 洛 图盘 ”推 断 ,杨 彭 年 当生 于 乾 隆 晚 期 ,卒 于 河 道光晚期 ) 。杨 彭 年 弟杨 宝 年 、妹 杨 凤 年 , 艺 亦 技 精 湛 ,一 门 眷 属 并 工 此技 。杨 彭年 善于 配 泥 ,所 制
草 、隶 、篆等兼备 ,争奇斗妍 。宜兴紫砂 器大行其
道 ,至抗 战 爆 发之 前 ,上海 的茗 事 砂壶 ,盛 况 非 常 , 土 抵 黄 金 。黄 宾 虹 、李 景 康 的 阳 羡 砂 壶 图 考 》成 书 于此 一 时期 ,为 砂壶 留下 最珍 贵 的资 料 。至现 代 , 制 壶 名 家辈 出 ,设 计 创 新 ,并 与 朱 纪 瞻 、唐 云 、亚 明 、范 曾 、程十 发等 大 师 合作 ,创 作 出不 少砂 壶 精
壶的大小尺寸 , 用薄锡片包裹壶体 , 流、把 、钮等附
件上 则镶 玉 ,最 后 在 包 锡 表 面 镌铭 或 刻 画 ,书 画 兼
备 ,成 为 紫 砂 壶 的 新 品 种 。砂 胎 锡 壶 的 锡 面 较 软 ,
浅谈紫砂陶刻之己见

沈 琳
( 江苏 宜兴 , 2 1 4 2 2 1 )
摘 要: 紫砂 陶 艺是 我 国工 艺美 术领域 里 的一颗璀 璨 明珠 , 几 百年 来 声誉 颇 隆, 同时确 定 了它泥 质上 的优越 性 及 造型装 饰语 言规
范 的稳 定 性 、 独特 性 。除 了千姿 百 态的造 型 外, 还 有 色泥彩 绘 、 彩釉、 浮雕等 装饰 处理 手 法, 饶 有情趣 , 在 工 艺美 术领域 里 独具 魅
结论
画金石家聚集在一起吟诗作画, 近代郑板桥 、 任伯年 、 吴昌硕等大家
书画铭刻的, 都有传器。紫砂陶刻装饰不论在题材技法上都 比较广 泛, 主要有真草 、 隶、 篆、 魏、 秦、 汉、 砖瓦 、 钟鼎铭文等 , 或国画白描和
大刀阔斧, 顿挫舒展的现代书法和写意画 , 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于
体表现 。紫砂陶刻表现的形式的笔法 , 技法 , 章法只是手段 , 而一件 真正好 的陶刻作 品, 要写神才是关键 , 也是艺术的本质 , 是艺术表现 水平的重要体现。 一件优秀的紫砂陶刻作品如同—件优秀的书画作
品, 包含写实 , 写意, 兼工带写。写实的紫砂陶刻要严格的遵守传统
的刀法 , 结构的造型 , 要达到添一点太多 , 去一点不足的完美形态 , 表现 出严谨的陶刻态度, 用整体纯 , 静, 雅的意境去吸引感染人 . 、
春月 、 己未春月 、 壬戌仲冬等年月的作品存世。 他陶刻的作品布局匀 称, 陶刻功夫深挚 , 金石和陶刻味。邵云如陶刻用印有: “ 适然轩 主” 印, 为小篆阳刻长方印; “ 北岩” 印为方形, 两字一阴一 阳; “ 筠如” 印为
小圆印 , 阳文篆书。 发展到清代 , 由于文人雅士云集 , 紫砂茗壶 的影响逐渐扩大 , 书
论“花开富贵”紫砂壶的艺术美感与文化寓意

论“花开富贵”紫砂壶的艺术美感与文化寓意作者:王卫明来源:《江苏陶瓷》2021年第06期摘要“花开富贵”是中国古老的吉祥图腾之一,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思路,表达了中国人对美满生活的期待,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祝福。
此件紫砂壶的创作以“花开富贵”为主题,对这一图腾的华丽锦绣进行表现,结合紫砂壶的清雅,实现了雅俗共赏,表现出民族文化、艺术及情感的深度。
关键词紫砂壶;花开富贵;艺术美感;文化寓意宜兴是世界闻名的“陶都”,其制陶历史可追溯至五千多年前,对中国乃至世界陶器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宜兴精美的陶器艺术品不胜枚举,其中最广为人知、能代表宜兴工艺水准的当属紫砂艺术。
从明朝正德年间诞生至今,紫砂壶始终受人认同和追捧,独特的泥料配合精湛多元的艺术设计,加上那独特的韵味,使得紫砂壶成为代表中国古典审美观念、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作品。
“花开富贵”是中国传统的吉祥图腾,中国人从五颜六色的繁花中体会到了生命的活力与生活的灿烂,期待自己的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和充实,期待祖国能够繁荣昌盛。
此把紫砂壶以“花开富贵”为题(见图1),实际上是将中国的吉祥文化作为内涵,在创作中以紫砂壺的“雅”为核心,着力表现的是花开富贵的“气”,以此对花开富贵进行新的诠释,将紫砂壶的工艺特点和表现能力体现出来,完成对作品艺术美感与文化寓意的呈现。
花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娇美鲜艳,明亮饱和的色彩最符合中国人对繁荣、幸福的审美认知。
整件作品以红泥制作而成,呈现出非常古典的棕红色,色彩鲜亮明艳,象征了花之娇美。
泥料质感细腻纯粹,没有任何的瑕疵,其中可见纹理,代表了紫砂泥源于自然的个性品质。
明润的光泽覆盖在壶面上,衬托出花之生命力,带来生机力量,这是对自然生命的尊重。
在壶盖中央、壶颈部及壶身装饰处运用金色斑点进行点缀,使作品更显华丽高贵之气,在闪亮的金光中表现出中国独特的花开富贵之美。
创作在泥料表现上,首先强调的是雅致、清爽的气质,重视细节处理,做到了艺术、工艺与文化三者兼顾。
方寸之间 刀笔乾坤--谈紫砂陶刻的技艺运用与意境塑造

722021年04月第54卷常2期方寸之间刀笔乾坤——谈紫砂陶刻的技艺运用与意境塑造范嘉豪(宜兴214221)摘要紫砂陶刻是紫砂作品最主要的装饰方式之一,它以紫砂坯体为载体,把诗、书、画融入紫砂作品的主题表达中,较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效果及人文内涵。
如果说素面无饰是紫砂材质本色之美的话,那么紫砂陶刻装饰则以独特的形式特征与内涵容量提升了紫砂作品的表现力。
紫砂陶刻虽然从属于具体的紫砂作品,但其本身也有独立的技艺规律与艺术特性,只有掌握了其内在规律,才能不断提升陶刻技能,更好地服务于紫砂作品的装饰与主题表达。
关键词紫砂陶刻;技艺;技法;意境;人文紫砂陶刻是紫砂作品最主要的装饰方式之一,是一门独特的技艺,它以紫砂坯体为载体,以刀代笔,把中国传统的诗、书、画元素融入紫砂作品的主题表达中,较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效果,更体现了一种深远的人文情怀。
紫砂陶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出现到成熟的过程,起初是以壶底落款的形式出现,刻画很粗糙,还谈不上技艺。
随着紫砂壶逐步成为主流的品茗用器,吸引了文人雅士参与紫砂壶的创作,壶腹用陶刻装饰成为一种主要的方法,紫砂壶也多了一份文雅之气。
如果说素面无饰是紫砂材质本色之美的话,那么紫砂陶刻装饰则以独特的形式特征与内涵容量提升了紫砂作品的表现力。
到19世纪初,陈曼生倾心于紫砂诗文书画的铭刻,开创了紫砂文人壶品种。
实际上,明清时期,宜兴紫砂进入勃兴阶段,文人墨客都以用紫砂壶品茗为荣,士人与壶手通过融洽无间的合作和探索,不仅提升了紫砂茶器的人文价值,也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紫砂陶刻装饰技艺。
现当代,以一代陶刻艺术巨匠任检庭为代表的陶刻艺人更是把紫砂陶刻技艺推向新的高度,使其本身也成为了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形式。
紫砂陶刻虽然从属于具体的紫砂作品,但其本身也有独立的技艺规律与艺术特性,只有掌握了其内在规律,才能不断提升陶刻技能,更好地服务于紫砂作品的装饰与主题表达,呈现出更多面的精神维度。
陶刻装饰需要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对画面谋篇布局的能力,意境的设计需要人文学养的支撑,决定了作品的格局与眼光;二是具体的刻画技能,技艺技法的运用取决于先天的悟性及后天的积累,决定了作品的工艺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22No.6(Serial No.190)FOSHAN CERAMICS
1前言
品茶是我国民间自古而来的雅事,自唐代以来,它已在日常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演绎成格调高雅的茶文化。
泡茶需要茶具,因此起于宋代兴于明清时期的紫砂壶逐渐受人青睐,紫砂壶原产宜兴,属陶器,比之瓷器更具古风。
它无釉饰、无彩绘,以手工捏制烧成,造型别致、古朴典雅是其艺术特色,而且具有良好的保味功能,适宜泡茶,香味醇郁。
2紫砂的历史
紫砂壶作为一种富有艺术性的手工制品,其灵魂可以说是文人趣味。
宋代诗人苏轼住在宜兴时,就喜爱一种提梁式砂壶,即“东坡壶”。
至明代出现了“供春壶”,供春原是文人吴颐山的书僮,多年侍读,受到文人习气的濡染,创制出造型新颖、胜似金玉的“供春壶”。
时大彬则改前代的大壶为精致的小壶“干奇百状信手出”,风范一变。
这也是与时大彬游历娄东时,多与陈眉多、王世贞等文人名士交流有很大关系。
清代名手杨彭年干脆与文人陈曼生合作,由陈曼生设计式样,杨彭年来制作,再由陈曼生于壶身刻制书画,最终入窑烧制成壶。
难怪后世将杨彭年所制壶称为“曼生壶”,此后不少书画名家都有亲镌书画的壶器,紫砂陶刻兴盛一时。
3紫砂刻绘艺术
紫砂刻绘艺术是紫砂壶最主要的装饰手法,紫砂壶肌理色泽丰富,器表光挺细滑,以其原汁原味的质朴古雅特色著称,十分迎合传统文人的欣赏趣味,再用钢刀进行篆刻作为装饰。
紫砂壶由于历代文人的参与,留下许多切茶、切壶的壶铭,因而陶刻铭文内容丰富多彩,使紫砂壶一跃成为具有文化内涵的文房用品。
紫砂刻绘常见刀法有:双刀直人法、单刀加刀法、三刀法(由双刀直人法和单刀加刀法演变而来)、沙地法、冲刀法等等。
以点、线、面的表现形式刻画出绢秀瓢逸的神韵。
深厚苍劲的金石味内涵装点于紫砂陶上,让人赏心悦目、倍受青睐。
紫砂刻绘装饰有别于其他陶瓷雕刻,紫砂壶的器表非平整的表面,通常具有较大弧度与倾斜度,及多线条等复杂的造型,刻绘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从刀法来说,要充
浅析宜兴紫砂壶刻绘艺术
华珊
(江苏宜兴214221)
摘要:紫砂陶刻的装饰方法,若以烧成前后来分,在烧成前有绞泥、浮
雕、堆绘、仿古青铜器纹样装饰和陶刻等装饰手法;烧成后的装饰则有釉
彩、抛光和包铜、金银丝镶嵌装饰等多种手法。
关键词:紫砂壶;装饰;刻绘;刀法
52
佛山陶瓷
2012年第6期(第190期)
现如今,紫砂壶历经千百年的岁月洗礼,越来越显出其内在的质朴无华,文化意蕴之深厚。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精粹投入到紫砂壶的创作设计中去,是一次文化与艺术的盛宴,现代与古典的融合。
现就紫砂壶作品“福临八方壶”(见图1)谈一谈创作体会。
该壶隶属于方壶的范畴,说起方壶人们常常会做出这样的评价,方壶作为与圆壶相对的紫砂器,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方壶造型主要由长短不同的线条组成,如四方、六方等各种比例的长方形,而“福临八方壶”明显属于八方壶,方器造型方中寓圆,线条挺括平整,轮廓线条分明,给人干净利落、明快挺秀之感。
该壶线条宽窄得体,线面转折明确,棱线从壶口蜿蜒至底角,由小渐大,节奏鲜明,脚线凹凸清晰,锐钝之间产生光影效果,使得实体与空间相互补充,使人看后为之一振。
方壶口盖较难做,
与圆壶相比,方壶口盖变形要大得多,圆壶以圆心为中心,使用工具无头尾之分,用力交易达到均匀。
但制作方壶使用工具时,必然有起头收尾,较难保持用力一致,壶肩口盖配合准缝而严密,又能任意转换,曲线的壶嘴和圆弧形的壶把镶在壶的两侧,与八方体的壶身交相辉映,一种磅礴的气势就隐隐从中散发出来。
该壶取名“福临八
方”,取义福禄绵长、广临八方之意,从古至今我们古老的祖先就喜欢用吉祥的语言来憧憬未来的生活,这是一种对未知命运的积极心态,是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是一种逆流而上、直面挫折的勇气,注入到紫砂壶中更为其增添了一抹浓重的文化意味和丰富的精神内涵。
4总结
作为传统工艺之一的紫砂壶,不仅仅有着“方匪一
式、圆无一相”的造型,亦可以从传统文化、从其含义来实现它的美感。
若想单纯从造型来取胜,这是不可能的,毕竟紫砂是一门传承千年的艺术,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远比其多姿多彩的外表更有魅力,紫砂陶有着极其丰富的历史遗产,为我们留下了技艺的宝贵财富,有待我们不断探求、总结、实践。
图1“福临八方壶”
分表现在紫砂壶泥坯上刀痕的质感,不求雕琢的多么工整,但要突出字体的明快质朴,线条的流畅自如、气韵生动。
在掌握了传统雕刻技法的同时,紫砂刻绘艺术更是融合金石、书法、绘画、历史、文学、美学等诸多学问的综合艺术形式。
看紫砂刻绘艺术的优劣,不单仅看刻工如何,更要看刻绘内容与壶整体造型的协调性,表达主题是否统一,文化、韵味、情趣等多方面是否更具艺术的价值。
所谓“知其白,守其黑”,正是说处理某一部分时,要考虑到其未处理的另一部分,把握事物的整体,使之和谐统一、相得益彰。
紫砂壶是陶刻的载体,陶刻是壶的附属,两者互相配合、互为补充,才能相映生辉。
徐秀棠大师叙述他的陶刻观时说道:饰壶时要随壶撰写切茗、切壶、切情的铭文和寻求逸趣横生的款识以外,还得考虑入壶、入铭、入格的画面安排。
如此,陶刻艺术不仅有它本身独立存在的表现形式,透过意境的追求更能体现陶刻艺术存在的价值。
“字依壶传,壶随字贵”道尽了陶刻艺术的高度价值。
只是,就今而论常被一些笔者或紫砂业者漫无边际的喧
染曲解,不去就事论事地理解壶与字间的内涵关联。
总以为一件陶器,只要经名家一书一画便能壶随字贵,欺哄紫砂玩家漫天要价,这一错误的概念误解了陶刻的存在价值,也阻碍了陶刻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总之,陶刻艺术不但要注重形式、内容及手法上的技巧,最主要的是作者的文学素养、书画功力以及人格气质整体的表现。
因为表现形质的笔法、技法、章法只是手段,而写神才是艺术的本质,也是艺术表现水平的重要标准。
所以,一把茗壶配上得体的陶刻书画装饰便为好的艺术作品。
4总结
紫砂刻绘艺术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刻绘艺术的
价值在于将文化的哲学观、价值观、审美观和众多的文化形式与紫砂器自然而不可分割的结合,它的发展和提升有赖于紫砂艺人对传统文化的领悟,厚积薄发,陶刻艺人的基本修养、意趣及格调品位是神韵的关键。
(上接第51页)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