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及其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及其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在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的影响下,已形成了其独有的风格与特色。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灵魂,与这个特有的山水水墨画紧密联系,追求自然主义,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而形成了完美的自然风景图。从一砖一瓦到建筑群的每一个角落的设计都表现了中国人对艺术与环境独特的理解。

就建筑的定义上看,古籍《黄帝宅经》中有一句十分特别的话云:“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意思是建筑是介于天地间阴阳之气交汇聚集之处,是人类社会家庭生活准则的空间存在模式。前半句说出了君主的自然属性,后半句说的则是建筑的社会属性。可见中华民族传统建筑高深的文化内涵而异与西方艺术风格的简单幼稚。

中国建筑也正是在这种悠久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指导下不断发展,创设起来的。而就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当我们看到了万里长城就想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想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气概,高度智慧和无穷力量,看到天安门为构图中心的国徽,就想到了中国现在不但是一个新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且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光荣的文化传统的国家”。这些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华人民高度的智慧力量。从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到今天北京故宫,天坛,热河,避暑山庄建筑群,江南各名家私家园林,无论是简单的遮风避雨,还是辉煌的皇家宫苑,都深深地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明。

“几千年来,中国建筑体系变是以木构为框架的结构体系,外墙只是维护结构,木构架负担了整个建筑的荷重”。据考古科学家考证“早期的木结构建筑就是由土墙和草屋顶结合而成,这种很相似的传统型建筑延续了上千年,砖石被用于建筑象城堡之类的永久性建筑”。可见中国建筑是以木框架式结构为主。且拒考证“我国是最早使用木框架式结构建筑的国家”。不仅是因为木结构建筑在人力物力和时间上比砖石建筑节省得多,而且比较实用,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认为内的传统观念认为“木为活,石为死”。所以在宫殿住宅的建筑中都是以木材作为材料,而在陵墓的建筑中多用石料。而且在长期的创造发展中中国在技术上逐渐掌握了木构建筑大型建筑物的方法,所以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木框架是其独有的风格。据分析木构架结构可分为两种形式:梁架式与穿斗式。

梁架式结构是框架式结构式建筑的一种成熟的结构形式。横向的梁搭在竖向的柱上,支撑起上部的屋顶。李允铄在其著作《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一书中论述了中国粮架形式的形成时“简单的方法就是把不承重的连梁改成支撑重量的大梁。只是省去了立柱,立柱以上的原来形式不变,相信这就是中国式梁架形式的由来”。由于其结构合理,经历耐用适合于北方的房屋,屋顶比较沉的特点,而广泛被应用,而且一直延续到今天的现代建筑中。我国现存最早的梁架式结构建筑为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建于公元782年的唐代,为典型的传统式粮柱建筑结构。

另一种形式为穿斗式。“穿斗式建筑的柱子不用梁,而是用穿枋把立柱连起来”。可见穿斗式结构比较简单,所以承重量也比较小,多出现在我国的南方。柱子比较密,没有梁架式形成的内部空间开阔。但把这种结构用在房屋两侧的山墙上,则具有良好的抗风性。穿斗式建筑可以采用比梁架式小的用料,材料更容易获得且比较节省木材。这对中国这个自然资源相对缺乏的历史大国来说是比较适合的,因此被经常运用并发展起来。

另外,中国建筑屋角翼角的上翘也更有特色:宽大或者纤细地向上挑起。下面由斗拱支撑表现到明清时期最为突出,无论是宫苑还是江南民居,都表现了突出翼角的不同特色,尤其是园林建筑中亭子翼角的不同,经常被分为南北及岭南三种风格。

南方气候温暖屋面较轻,各部构件的用料比较纤细,亭的外形显的活泼玲珑,屋角起翘比较高且陡。江南的屋角反翘式样通常分为嫩戗发戗和水戗发戗两种。

嫩戗发戗的构造比较复杂,老戗的下端伸出于檐柱之外,在它的尽头上向外斜镶合嫩戗,用菱角木,笺木,扁檐木等把嫩戗与老戗固牢,这样就使屋檐升起较大形成展翅欲飞的趋势。

水戗发戗没有嫩戗,木构件本身不起翘,仅戗脊端部利用铁件及你会形成翘角。屋檐也基本上是平直的,因此构造比较简便。

北方气候寒冷,屋面较重。构件也相应粗壮。屋角起翘低而缓,其官式建筑从宋到清是不高翘的。一般是仔角梁帖伏在老角梁被上,前段稍稍昂起,翼角的出椽也是斜出并逐渐向角梁处抬高,以构成平面上及立面上的曲势,与屋面的曲线一起形成了中国建筑所特有的造型美。

处于南北风格之间的岭南建筑造型,轮廓柔和稳定,比较朴实,翼角没有北方的沉重也不如江南的纤巧,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做法,这样而形成的南北地域风格的差别。有时,尤其是在皇家园林建筑中,把江南特色的风景建筑衣到北方,“乾隆集锦江南著名建筑于承德和北京,集中体现在圆明园和避暑山庄,集合了我国各地建筑艺术特色造成了别具一格的塞北江南的美丽风光。但这决对不是抄袭,需同及全盘移植的现象。”今天我们看到的小金山,烟雨楼,文津阁等与南国特色建筑有格局上的相通,但却依然是北国风光。其尺度,比例,建筑与山石用材及色彩装饰也并不相同。所以地域风格的不同,只有在当地独有的特色文化社会背景下才能真正显示其独有的纯正的魅力。

“建筑传统的门与窗也有讲究。窗有漏窗与空窗之分。形成虚实明暗对比,丰富多彩”。漏窗上设有话格,可以分隔景区,使空间似隔非隔,景物若隐若现。富于层次变化,通过漏窗看到各种对景使人目不暇接,而又不致一览无疑,能收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隔而不断的艺术效果。漏窗本身的图案在不同的光线照射下可产生各种富有变化的阴影。使平直呆板的墙面显得活泼生动。在民宅中,漏窗本身的花格上通常被裱上窗户纸,贴上窗花等装饰,古朴而又典雅。空窗主要在园林建筑中用的比较多,除能采光外,经常作为取景框,使游人在游赏过程中不断获得新得画面,窗前常置石峰,竹丛,芭蕉之类形成一幅幅小品画面,使空间相互渗透,可产生增加景深,扩大空间的效果。

门多为木制,上亦有与窗格相似的框架,裱上传统的窗户纸,白的或者是碎花图案,也可以直接漏空形成与窗相似的艺术效果。可见中华民族对门窗的理解为通过其通透的部分接触自然界,丰富视野,扩大空间,而获得艺术美感的独有特色,而西方的大教堂也有窗子。那些镶嵌着彩色玻璃的窗子,不是为了使人接触外面自然界,而是为了渲染教堂内部的神秘气氛,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的人本主义。在中国宏大的寺庙建筑中也体现着相通的风格。台基往往采用带雕饰栏杆的大理石结构。长长的水平方向的瓦屋顶,其屋檐自然向上翘起,总体上还是采用传统的梁柱结构,并以模树矩形“间”为根据,而庞大的曲线型屋顶则有复杂的木斗拱及梁来支撑。这种木屋架自然而又和谐,同时适合多重屋顶的形状。总体上其本身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