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辨析题集锦答案
辨析题及答案
1、小历说:“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佛教、核桃、造纸术等相继西传。
”请问小历的说法正确吗?并说明理由。
不正确。
沿着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造纸术相继西传;而佛教、核桃是从西域传入中国的。
2、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行“推恩令”,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对后世影响深远。
以上表述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3、在《史记》这本巨著中,你能了解到陈胜吴广起义,汉武帝在长安举办太学,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等史实。
以上叙述正确么?请说明理由。
不正确。
《史记》记载的范围是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
而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时期,不在它的记述范围内。
4、西汉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实行“焚书坑儒”,从而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这一措施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表述正确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5、商朝时期的国君可以看到百家争鸣、甲骨文、青铜艺术、孔子讲学。
请说出上述表述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
不正确。
商朝时期国君可以看到甲骨文和青铜艺术。
而百家争鸣和孔子讲学属于春秋战国时期,不可能看到。
6、周某在参加某鉴宝节目时,展示了祖上传下来的一幅孔子手书的纸质书法作品,专家指出这是赝品。
你认为专家的判断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正确。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那时没有纸,纸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所以这幅孔子手书的纸质书法作品是赝品。
7、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各陈其说,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如儒家孟子提出“仁”的学说,法家韩非子主张“法治”。
以上表述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思想。
8、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君王。
为加强思想控制,他采纳主父偃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上表述正确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家,独尊儒术”的皇帝是汉武帝。
9、小历在查阅作业帮“评说秦始皇”时遇到两种参考答案:A.秦始皇强化思想控制,倡导儒家学说,有力促进思想统一;B.秦始皇灭六国,立郡县,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辨析题
辨析题1 、由于消灭了剥削阶级,所以社会主义社会就没有矛盾了。
答1)1956年3月,毛泽东根据当时国际国内的实际情况,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否认存在矛盾就是否认唯物辩证法。
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斯大林的错误已证明了这一点。
有矛盾就有斗争,只不过斗争的性质和形式不同于阶级社会而已。
2)1957年2 月,毛泽东在深入研究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正反面经验和我国当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存在的各种矛盾后,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2 》的中,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他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2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列宁却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
”答:我国宪法规定,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广泛的民主权利。
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
列宁的话的意思是说,文盲由于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不能真实有效地参与政治活动。
因此,不能充分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民主权利,履行公民的职责。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列宁讲“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
落后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统一起来。
3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
答:命是解放生产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当旧的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而统治阶级又运用所掌握的全部上层建筑极力维护旧制度时,只有通过革命推翻旧政权,改变生产关系,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改革不是否定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相反,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对旧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长期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以及相应的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从而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加快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行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如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几无任官和诠调权;在财政方面,行省只是充当了朝廷集中财赋的工具,行省还有义务遵照朝廷的命令,额外提供钱谷,以弥补中央财赋支出的不足;在军事方面,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军权掌握在中央的枢密院;在司法方面,朝廷也对行省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典制,不能逾越”可知,行省制的最大特点是,行省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从人事权方面、财政方面、军事方面、司法方面四个方面做了说明。
(2)运河两端城市的现今名称:
A.涿郡指今______
B.余杭指今______。
(3)想一想:假如你是隋朝时期的商人,从B点出发到洛阳去,可能经过哪几段运河?(不能填字母)
(4)此河的开通是好事还是坏事?你怎么看?
【答案】(1)隋 大运河
(2)北京 杭州
(3)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4)好事。它的开通,对加强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统一都起了巨大作用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故“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如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几无任官和诠调权;在财政方面,行省只是充当了朝廷集中财赋的工具,行省还有义务遵照朝廷的命令,额外提供钱谷,以弥补中央财赋支出的不足;在军事方面,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军权掌握在中央的枢密院;在司法方面,朝廷也对行省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典制,不能逾越。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可知,隋炀帝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开凿大运河,造福后世;他又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的统治残暴,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解析)
(2)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是在什么时期?
【答案】(1)北方战乱较多。
(2)南宋时期。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许多中原人民流入江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迁往南方的原因是由于北方战乱。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可知是唐太宗在位时期。结合课本所学,626年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他就是唐太宗;由材料二“武周时期”可知反映的是武则天统治时期。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历史上称武周时期;由材料三“(开元时)重用姚崇、宋璟”可知反映的是唐玄宗统治时期。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为“开元”。
(2)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也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解析】
【分析】
【详解】
(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分析材料一的“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可以看出选拔官吏的标准是门第。分析材料二的“机会均等”可知选拔官吏的标准是才能。
【详解】
(1)依据图片信息“郑和下西洋航线图”“刘家港”“明”“古里”“红海”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事件是郑和下西洋;15世纪初,明朝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明成祖即位后,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派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中国近现代史简答题辨析题材料题(附答案)
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参考答案: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外国资本主义打开了侵入中国的大门,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关税、司法等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受到外国侵略者的干涉和控制,清王朝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沦入半殖民地。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
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
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转变为半封建的社会。
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
战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战后,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另一个主要矛盾。
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落在中国人民肩上的双重历史任务。
因此,中国革命进人了一个新的时期,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参考答案: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两大主要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
当列强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时,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其他矛盾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
而当列强改变侵华手段与方式,使用经济、政治等非军事的手段和以间接的“以华治华”而非直接的殖民统治的方式时,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最突出。
当国内的革命战争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存在形成根本威胁时,则两个主要矛盾重合为一,帝国主义与封建阶级为一方,人民大众为一方,双方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最新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
阅读材料:
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请回答: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相权,财权,兵权;措施:相权:在中央,削弱和分割相权.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财权:在地方,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和转运使.
第二步:说明图片内容
选择一幅图片,写出其作用即可,如:图片:陶活字版;说明文字:促进文化传播。图片:火炮(火药武器);说明文字:广泛用于战争,增加了杀伤力。图片:罗盘针(指南针);说明文字:为远航创造条件。
第三步:评说宋元科技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广泛使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也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重要标志,所以陈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2)郑和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明成祖时期派郑和七次下西洋。
(2)根据所学可知,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安矣”并结合所学可知,“权”“钱”“兵”,分别指的是相权,财权,兵权。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如:在中央,削弱和分割相权。在兵权方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在财权方面:在地方,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和转运使。
马基历届辨析题
历届辨析题1.真理是有用的,有用即真理。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
实用主义所鼓吹的“有用即真理”,是主观真理论的一个典型。
实用主义者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
3.历史的发展最终会通过人民的意志表现出来。
参考答案要点:正确(2分)。
人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顺应程度。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正是在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参与社会变革实现的。
4.人的本质在于人自身。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
这是人本主义的观点。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5.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因此货币本身就是资本。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
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不仅在流通形式上有区别,而且作为货币只在一般商品流通中起媒介作用,目的是实现不同商品的交换;作为资本的货币,目的是经过流通使预付货币的价值增殖。
货币只有当它作为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时,才成为资本。
1.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
人的本质不是从单个人中抽象出的共同点。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生的每一瞬间都是必然性掌控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2分)。
这是宿命论的观点,没有看到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个人虽然难以预测未来的命运及特点,但不等于就此失去了主动权。
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抓住一切机会,终能获得成功。
3.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参考答案要点:正确(2分)。
一定的社会形态是同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统一体。
人类历史是人的自觉创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当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人们必将在客观可能性的基础上,变革陈旧的社会形态,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社会形态。
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辨析 试卷(附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材料,认识历史人物。
材料一君依于民,民依于国。
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唐太宗材料二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唐太宗材料三唐太宗晚年生活渐渐趋向奢侈腐化。
他修复了隋炀帝在洛阳修建的豪华宫殿,还痴迷丹药,五十二岁时英年早逝。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关于什么问题的看法?并概括其看法。
(2)结合材料二,归纳唐太宗在“得人”方面的做法。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该给予唐太宗怎样的评价?【答案】(1)君民关系;皇帝与百姓相互依存。
(2)知人善任;选贤任能;不计亲疏;虚怀纳谏;实行科举制等。
(3)一位杰出的皇帝;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晚年生活奢侈腐化;劳民伤财等。
【解析】【分析】【详解】(1)材料一“君依于民,民依于国。
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大意是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裕了,国家也就灭亡了。
因此这段话反映了唐太宗关于君民关系的看法,其看法是皇帝与百姓相互依存。
(2)材料二“致安之本,惟在得人”大意是指要使国家安定,最根本的措施在于得到人才。
这句话体现了唐太宗的人才观。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得人”方面的做法是知人善任,选贤任能,不计亲疏,如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虚怀纳谏,有敢于直言的魏征;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等。
(3)结合上述材料,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善于用人,勤于政事,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但是依据材料三“唐太宗晚年生活渐渐趋向奢侈腐化……”等可知唐太宗晚年生活奢侈腐化;劳民伤财等。
由此对唐太宗进行比较辨证、客观的评价。
2.材料论述题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科技,是在隋唐经济高度繁荣基础上的延续。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将隋唐科举制度考试与当今学校考试(学业考试、升学考试等)进行对比,说说古今考试的联系、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对考试制度改革提出建议。
【答案】联系:都是出现在中国的考试制度,目的都是选拔人才。
相同点:都是自愿报名,公平竞争,择优录取。
不同点:科举制内容范围小,当今考试内容范围广。
科举制录取仅为做官,当今考试录取目的多样化。
建议:考试内容和形式多样化,进一步加大对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考察;全国统一考试题目、科目、方式等,录取标准全国统一。
【解析】【分析】【详解】隋唐科举制度考试与当今学校考试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这两种考试制度都是出现在中国的考试制度,目的都是选拔人才。
古今考试相同点有:都是自愿报名,公平竞争,择优录取。
古今考试的不同点有:科举制内容范围小,当今考试内容范围广。
科举制录取仅为做官,当今考试录取目的多样化。
对考试制度改革提出的建议有:考试内容和形式多样化,进一步加大对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考察;全国统一考试题目、科目、方式等,录取标准全国统一。
2.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1)唐太宗是如何“以史为镜”“以人为镜”的?(2)唐太宗“以人为镜”对你有什么启发?【答案】(1)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唐太宗“以人为镜”,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
(5分)(2)如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不断进步。
(言之有理即可)(5分)【解析】【分析】【详解】(1)本题考查贞观之治的相关知识,属识记层面要求,难度不大。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最新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辨析材料题(附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析经济格局的变化)材料一:秦汉时期。
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两宋时期。
“国家的财政收入约百分之八十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和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北宋末年以后,淮河以北被金军占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地区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看南方经济的发展)材料二: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商品可以在白天、夜间交易,三鼓以后还可设夜市,通晓不绝。
材料三: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从秦汉到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2)材料一、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由材料分析导致这一重大变化的原因。
(3)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北宋东京的商业繁荣有何特点?(4)读材料三,宋朝统治者为管理海外贸易,专门设置了什么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答案】(1)北宋时政府财政收入仰仗南方,手工业、商业集中在南方;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的粮仓,南方人口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北方。
(2)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向南方转移;南方政治相对稳定,北方人口的南迁。
(3)人口稠密,是最大的都市,买卖区与居民区分不清,商品交易时间长等。
(4)市舶司;原因:统治者重视和鼓励、经济重心南移、科技发达(或指南针的应用,造船技术的提高)、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等、陆上丝绸之路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占据。
【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百分之八十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和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北宋末年以后,淮河以北被金军占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地区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历史辨析题集锦答案
九年上第3页答案提示:①直立行走首先使双手解放出来,用于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而能够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②直立行走促进了脑的发育,使人从动物界完全分离出来。
第16 页答案提示:如果你是个学者你必然选择雅典,文明与智慧的城邦首推雅典。
如果你是个战士你必然选择斯巴达,勇猛与忠诚的城邦首推斯巴达。
但两者都有弱点,雅典的民主政体虽然先进,但并不完善,必然导致权利纷争,容易产生内乱;斯巴达高度军事化的社会体系虽然让社会有序,但缺少稳定的经济来源,也必然不会长久。
第31 页答案提示:男生说的更有道理。
西欧城市重新兴起,不仅形成了市民阶级,还分化出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本家,为资本主义兴起准备了条件,而我国封建城市市民阶级的力量较弱。
第59 页答案提示:男生的观点正确。
文艺复兴不仅仅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简单恢复,而是以人文主义为思想武器,进行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
它是一场崭新的、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
第69 页答案提示:男孩的观点正确。
英国虽然保留了国王,但是新的国王却已经不是封建专制的统治者了。
他在资产阶级专政下的国家里,主要作用在于礼仪方面。
既然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目的是要建立本阶级的统治,只要这个目的能够达到就行。
不流血的政变可以和平地解决重大社会矛盾,人们因此避免遭受许多战争灾祸,对于国家前途和民众生活都是有利的。
第73 页答案提示:(1)他们的说法,反映了当年英国殖民者与北美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
经过100多年共同开发,北美已经逐步形成统一的市场和统一的语言,终于融合成新的民族,即美利坚民族。
他们感到自己与英国人已经很不相同了,应该成为北美大陆的主人。
而英国殖民者始终把殖民地当作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自然引起了美利坚民族的不满,反抗斗争日益高涨。
对于北美人民的反抗,英国所采取的高压政策,不但损害了殖民地人民的经济利益,也严重侵犯了他们的自由和主权,终于引发“波士顿倾茶”事件,点燃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附答案)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附答案)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科举制经宋明两代不断完善,逐渐定型,日趋规范。
通过这项制度,不仅满足了王朝政治的人才需求,而且极大激励了士大夫阶层的情绪、向心力。
据不完全统计,在实行科举制的一千三百多年中,进士总数接近十万人,举人、秀才以百万计。
事实证明,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科举考试,极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朝为田中郎,暮登天子堂”,十万进士、百万举人,相当一部分来自社会底层。
这是那个时代的社会公正。
科举体制为唐宋以来输送了大批名臣能相、国之栋梁。
至少从宋代以后,中国政治基本上就是文人而非武人的舞台,士大夫阶层的重要职业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治,掌控政治。
所谓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十八世纪之前西方人对中国政治秩序的赞美,主要的都是因为科举制为输送了取之不尽的有教养有学识的人才。
——摘自马勇《科举: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2016—09—08国家人文历史(1)科举制创立于什么时候?(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答案】(1)隋朝。
(2)观点:科举制的创立是历史的进步。
论述:隋朝创立的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取士依据考试成绩,普通士人不受门第限制,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极大激励了士大夫阶层的积极性(材料摘抄),使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人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地方上的门阀势力受到抑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2)依据题干“科举制满足了王朝政治的人才需求,而且极大激励了士大夫阶层的情绪、向心力。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答案)
(2)材料一反映了隋朝社会的什么情况?
(3)材料二中这条“渠”指的是什么?开凿的目的是什么?
(4)材料二评价者持什么态度?
【答案】(1)人口激增 垦田扩大 粮仓丰实
(2)隋朝经济繁荣
(3)隋朝大运河。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统治。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4)肯定大运河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是曲辕犁,曲辕犁是唐朝时期,农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改进和创制的耕地工具;图2是唐三彩,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的发展,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和唐三彩最有名,所以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唐朝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从图3唐朝妇女打马球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唐代上层妇女骑马、打马球,从事男子的活动,反映出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
(1)材料一中的“显德七年”是哪一年?当时将士是在哪里拥立赵匡胤为帝的?
(2)材料一中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结合赵匡胤的经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1)材料一出自19世纪初的《京都竹枝词》,《红楼梦》为什么会成为家喻户晓的话题?
(2)《红楼梦》在文学史上有什么价值?
(3)根据材料二,概括京剧艺术的特点,你认为应该怎样使京剧艺术发扬光大?
【答案】(1)因为它是一部优秀的古典小说,深受人们的喜爱,深刻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
近代史辨析题
近代史辨析题辨析题: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2、洋务运动是一场全面学习西方的运动。
3、新文化运动是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
4、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
”解:1、错。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遭遇的苦难主要表现为民族不独立,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因此,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任务。
2、错。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不体,西学为用”。
主张学习西方近代的生产技术来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维护和巩固中国的封建统治的目的。
3、错。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是旧民主主义文化运动。
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在思想文化领域发挥指导作用,因此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4、错。
此观点背离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独立自主原则。
统一战线是统一与独立的有机结合,在坚持抗战、团结、统一的前提下,还要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保持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
1.新文化运动对资本主义持完全接受的态度。
参考答案:错误。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
第一,他们指出,孔学并不等于全部国学。
“非孔学之小,实国学范围之大也”。
第二,他们并没有否定孔学的历史作用。
第三,他们也没有把孔学说得一无是处。
他们批判孔学,是为了指明它在根本上已经不适于现代生活,是为了反对孔学对人们的思想禁锢,是为了动摇孔学的绝对权威的地位,从而使人们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去进行独立思考,以求得“真实合理的信仰”。
2.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参考答案:正确戊戌变法突破“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鼓吹民权,主张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试图依靠统治阶级自身改良发展资本主义。
中国近现代史辨析题
《中国近现代史》辨析题1.辨析题: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将引导中国实现现代化。
答:观点错误。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导致另外近代中国社会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这是主要方面。
第二,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一些先进文明,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等。
这种意义上的“积极作用”相对于给中国带来的负面效应是次要的。
第三,资本-帝国主义国家主观上是要奴役中国人民,其居于次要方面的“积极作用”不过是这一过程的副产品而已,充其量不过是充当了历史进步的不自觉工具。
第四,实践证明,赢得反帝斗争的胜利,获得民族独立,是中华民族最有效的学习西方文明,开展现代化建设的必要前提之一。
第五,这一观点是在美化殖民侵略,是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
2.辨析题:1938年,历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现代史》一书中指出:“近百年来中华民族根本上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答:●观点错误。
●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即近代化(现代化)。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
●蒋廷黻的错误实质在于脱离实现近代化的前提条件而空谈近代化。
近代以来,有很多人试图在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前提下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等,但良好的愿望都不能变成现实。
●实践证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才真正取得了实现近代化(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这一观点,在当时不利于抗日。
今天还主张这一观点,容易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淖。
3.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答:A.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并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携手合作,形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新形势。
B.经过20多年斗争,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孙中山追求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夙愿。
【历史】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附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图示学习法是我们在学习历史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对历史事件的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有更直观的了解。
下面是小明在学习《民族政权并立的代》这一课的知识时所绘制的示意图,请你结合此示意图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1)根据示意图和所学的内容,请将下列一段对此示意图的简介补充完整。
北宋结束了A 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与辽和西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交战,后议和,与辽和西夏处于并立状态。
后B 灭辽,并南下灭亡北宋。
1127年,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登基称帝,后定都,史称南宋。
(2)依据示意图及所学知识,分别写出辽与北宋的和议、B政权与南宋之间发生的一次重要战役。
(3)结合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五代十国,金,赵构,临安(2)澶渊之盟,郾城大战。
(3)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不能发动战争,战争不利于国家管理。
【解析】【详解】(1)根据示意图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与少数民族政权辽和西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交战,后议和,因此北宋与辽、西夏处于并立状态。
后金灭辽,并南下灭亡北宋。
1127年,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赵构登基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依据示意图,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辽与北宋之间的和议是澶渊之盟,金与南宋之间发生的一次重要战役是郾城大战中岳飞收复了很多失地。
(3)依据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的看法是中国历来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不能发动战争,战争不利于国家管理。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各遣使以珍货求其种。
——文莹《湘山野录》材料二:“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
“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辨析题
上篇综述1.鸦片战争使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总之,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历史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中国近代史由此开端,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也逐渐开始了反对外国资本一帝国主义和反对本国封建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具有革命的彻底性。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是在政治上表现出两面性。
一方面,他们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有反侵略、反封建的要求,有革命性的一面;另一方面,他们又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有妥协性的一面,缺乏彻底的反侵略、反封建精神。
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引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第一章1、西方列强来到中国,希望中国也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答:错。
(3分)西方列强来到中国,是企图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真正走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一个独立资本主义国家。
(5分)2、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的所有地区,在所有时期都是半殖民地。
(错)答。
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一个特殊的过渡性社会。
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即中国特殊的国情,有重要的意义3、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答。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
其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两大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但发展是不平衡的。
4.参考答案:错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是列强并没能实现瓜分中国图谋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妥协,并不是瓜分中国的阴谋破产的根本原因。
因为帝国主义列强在世界各地争夺殖民地时,都存在着利害冲突,它们在瓜分非洲和东南亚时,都是如此。
它们或者通过协商,或者直接采取战争的手段,还是把非洲、东南亚地区等瓜分了。
近代史之辨析题
三、辨析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1.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错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中国才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错误。
要在一个的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资政新篇》是反映农民平均主义理想的反封建纲领。
答:《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所颁布的反封建的施政纲领,其目的是想通过发展资本主义,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因此,该施政纲领具有反封建的性质,但却是以西方的资本主义模式为模板,因而并不是农民平均主义理想的反映。
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大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两个部分。
答: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的资产阶级分为两部分:一是大资产阶级,他们依附于帝国主义势力,成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表,如买办资产阶级或官僚资产阶级;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受帝国主义压迫,但又对其有依赖的一面,因而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
小资产阶级基本上是劳动者,不是资产阶级的组成部分。
1、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社会性质是相同的。
(P12)错。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烟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第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
第二,封建的中国逐渐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2. 在近代中国,要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首先进行社会改良。
(P18-19)错。
必须首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3、近代中国社会贫穷落后的根源是中国资本主义未能得到充分发展。
(P28)错。
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使中国在经济上也丧失了独立性。
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了西方大国的经济的附庸。
除了沿海,沿江少数城市的经济得到畸形繁荣以外,中国广大地区特别是农村的经济都濒临破产。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二)之辨析题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二)之辨析题1.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就其特点而言不仅能够参加革命,并能够领导革命走向成功。
(自己答。
)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是两重性、革命性和妥协性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成长的民族资产阶级,在自身经济实力的发展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也被资本主义列强的商品输出所遏制;本国的自然经济与统治者是限制民族资产阶级成长的内因。
这些条件使民族资产阶级没有与外国资本主义一样强大的经济实力,决定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两面性,并自始至终存在着。
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封建统治者的双重压迫,具有革命性生产发展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封建统治者,具有妥协性。
生长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希望改变为使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
自身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既不敢也无力推动社会变革。
2.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有关的转折点。
正确。
这次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挽救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而召开的。
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会议在与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它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所以说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社会主义形态的社会。
错误。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中间阶段而存在的,是为进入社会主义创造条件、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个阶段。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条件下产生的、中国特有的、在世界历史上不具有普遍性的一个特殊的社会形态。
与它密切相关的因素是:半殖民地,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和软弱性,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党的领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上第3页答案提示:①直立行走首先使双手解放出来,用于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而能够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②直立行走促进了脑的发育,使人从动物界完全分离出来。
第16页答案提示:如果你是个学者你必然选择雅典,文明与智慧的城邦首推雅典。
如果你是个战士你必然选择斯巴达,勇猛与忠诚的城邦首推斯巴达。
但两者都有弱点,雅典的民主政体虽然先进,但并不完善,必然导致权利纷争,容易产生内乱;斯巴达高度军事化的社会体系虽然让社会有序,但缺少稳定的经济来源,也必然不会长久。
第31页答案提示:男生说的更有道理。
西欧城市重新兴起,不仅形成了市民阶级,还分化出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本家,为资本主义兴起准备了条件,而我国封建城市市民阶级的力量较弱。
第59页答案提示:男生的观点正确。
文艺复兴不仅仅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简单恢复,而是以人文主义为思想武器,进行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
它是一场崭新的、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
第69页答案提示:男孩的观点正确。
英国虽然保留了国王,但是新的国王却已经不是封建专制的统治者了。
他在资产阶级专政下的国家里,主要作用在于礼仪方面。
既然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目的是要建立本阶级的统治,只要这个目的能够达到就行。
不流血的政变可以和平地解决重大社会矛盾,人们因此避免遭受许多战争灾祸,对于国家前途和民众生活都是有利的。
第73页答案提示:(1)他们的说法,反映了当年英国殖民者与北美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
经过100多年共同开发,北美已经逐步形成统一的市场和统一的语言,终于融合成新的民族,即美利坚民族。
他们感到自己与英国人已经很不相同了,应该成为北美大陆的主人。
而英国殖民者始终把殖民地当作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自然引起了美利坚民族的不满,反抗斗争日益高涨。
对于北美人民的反抗,英国所采取的高压政策,不但损害了殖民地人民的经济利益,也严重侵犯了他们的自由和主权,终于引发“波士顿倾茶”事件,点燃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
第80页答案提示:两个人说的都有道理,雅各宾派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打退了外国军队的进攻,平息了国内的叛乱,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但其恐怖政策“打击面过宽”,“处决的人太多”,造成了人人自危的恐怖心态,使他们失去了统治基础。
这也是导致其被推翻的原因。
第82页答案提示:两个人分析拿破仑事业成功的原因是不确切的,二者都过分强调了拿破仑成功的某一方面因素。
其实,拿破仑事业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他的个人能力,他具有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另一方面他的成功还与法国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有密切关系,可以说拿破仑的个人才华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第118页答案提示:①他们的说法都有一定道理,是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的结果,但都不够全面。
②评价历史事件,首先要看它对历史产生的客观影响,这是问题的主要方面。
老人的说法是农奴制改革的积极作用,小孩的说法是农奴制改革的消极作用。
相比之下,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第127页答案提示:他们说话都有一定道理,又都不够全面。
老人只看到了汽车工业的积极作用,小孩只看到汽车工业的消极影响,但停止发展汽车工业的看法过于偏激。
应在发展汽车工业的同时,尽力减少和消除它带来的消极后果,合理利用科技新成就,趋利避害。
第134页答案提示:这是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讨论和评价,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说明: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列强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觊觎全球,争霸世界,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其次,虽然塞尔维亚顺应战前普遍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维护民族独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股带有正义性的力量,但并不能改变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
九年级下册第4页答案提示: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蔡确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
这些原因都与十月革命爆发有关。
第17页答案提示:因为依靠《凡尔赛和约》所建立的一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是极不稳固的,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第50页答案提示: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视基础教育,培养实用人才;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军事经济实力的增强;确立世界霸权地位的政治需要。
两位同学的讨论思路清晰,但表述都有偏失之处。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只能是主要原因,“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才是根本原因;“战后,美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政治经济实力大增”是重要原因。
第62页答案提示:男生说的有道理。
“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其只是称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
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
第87页答案提示:首先,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国家利益,美苏从战时盟友关系转变为战后的敌对关系。
其次,美苏争霸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
最后,美苏争霸的实质是美苏两国在实力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第96页答案提示:双方可以通过南北对话进行经济合作。
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资金、技术优势直接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办厂;发展中国家也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招商引资,使丰富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
通过经济合作,实现资金、资源、技术、劳动力优势互补,使不同国家经济共同发展。
第97页答案提示:甲乙两人的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不很全面。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甲乙两人说出的结果都是有可能出现的。
关键在于各国能否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根据本国国情,抓住机遇,吸引外资,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劳动生产率,努力发展本国经济。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并采取相应的经济政策。
若能如此,就会像乙所说,增加出口、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工人工资。
否则,甲所说的结果也不是不可能出现的。
八年级上册第40页答案提示:不对。
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借以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
这是违背民主潮流的倒行逆施,必然会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陈独秀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正是全国人民反封建斗争意志的集中体现。
第57页答案提示:一方面,城市里敌人的力量强大,敌强我弱,在大城市起义不可能取得胜利。
另一方面,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那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附近农产品丰富;离大城市较远,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便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第73页答案提示:西安事变后,西安局势极为动荡。
处死蒋介石,中国就有可能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的局面。
而内战一起,必使虎视眈眈的日本有机可乘,从而利于其进一步独霸中国。
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不计宿怨,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方向转变。
第78页答案提示:观点二是对的。
不怕牺牲是军人应有的基本素质。
军人只有将自己的勇敢与人民、民族、国家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符合人民的愿望,军人的牺牲才是有价值的。
否则,军人的不怕死不仅对人民不利,还可能带来灾难.第81页答案提示:①百团大战的主要目标是破袭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深入抗日根据地的据点。
②百团大战的规模很大。
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先后组织100多个团,20万大军,在华北2 500多千米的战线上向日军猛烈攻击,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战役。
③百团大战历时3个半月,战绩辉煌。
八路军战斗达1 800多次,毙伤俘日伪军4万多人,破坏敌人交通线2 000多千米,拔掉敌据点近3 000个。
第90页答案提示: 这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认识。
在解放战争的头一年里,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御。
但我军在正确作战方针的指导下,大量歼敌,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战争的形势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解放军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条件具备了。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战场由解放区转向国统区,我军由守转攻,开始了外线作战,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作用相当大。
同时,其他各战场也转入进攻。
综上所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
第115页答案提示:具有崇高的爱国精神、强烈的创新意识、良好的道德品质、都接触了西方先进的文化,是詹天佑、侯德榜、魏源和严复四人的共同点。
他们研究和活动的领域不同。
他们虽然都生活在中国近代,但生活的时期不同。
他们虽然都接触到西方先进的文化,但接触的深度和广度不同。
魏源没出国留学,本身又不会外语,主要靠别人翻译的外国书报,加以研究。
詹天佑、侯德榜、严复都曾出国留学,接触西方先进文化比魏源要深得多,特别是严复接触西方先进文化又深又广。
女孩说:“他们都是中国人。
他们都生活在近代。
”这话不错,但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
男孩说:“他们都去外国留过学”,不准确,魏源就没出国留学。
说“他们生活的时代不同”,有一定道理,但这也不是问题的本质。
八年级下册第8页答案提示:男孩和女孩都认识到了抗美援朝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后,美帝国主义采取了一系列扼杀新生的共和国政权的举措,我们有义务去援助同我们友好的、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弱小的邻国,我们更要严厉阻止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扼杀和践踏,抗美援朝,不仅是为了援助朝鲜,更是保家卫国。
“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失极大”。
因此,中国人民志愿军必须出兵。
第20页答案提示:可以结合课文及《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找出“一五”期间我国在国民经济方面取得的建设成就,得出小女孩的结论“了不起!……”看问题既要历史地看,同时也要发展地看。
小男孩的观点“没什么大不了的”,这在现在看来的确如此,但在当时的中国却是“了不起” 的事情。
学生发愤学习,掌握本领,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第46页答案提示:可以从管理体制改变、生产经营权转换、分配形式变化、科技进步等方面讨论;也可以请部分家长从各个层面谈谈自身感受,深刻理解这一问题。
如:主要说明责任制调动了人们生产积极性,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人们的责任目标明确,干劲十足,生产也就自然提高了。
第68页答案提示:教材上两个学生的回答都对,它们是两个有利因素或内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