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7)医用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内容介绍及学习指导(文

合集下载

药用基础化学说课

药用基础化学说课

知识 教学 目标
实验教学目标
掌握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 使用、滴定等基本操作和技能,药用 化合物性质与化学鉴定与检出;培养 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内容
能力教学目标
培养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知识,较宽专业基础 理论,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毕 业后能在医院药学部门和药物生产、检验等领 域从事药物分析、药品检验、制剂设备及药品 营销和管理方面的复合型高等药学应用性专门 人才。
四 教学内容
素质教学目标
树立全心全意为药学服务的思想,表现出尊重 他人、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学习 态度,刻苦勤奋学习,为从事药学工作打下必 备的基础。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体现, 教师必须善于驾驭教法,指导学法,完成教 学目标,突出学生主体,使学生愉快、顺利、 认真、科学地接受知识。
中国.中学政治教学网崇尚互联共享

中国.中学政治教学网崇尚互联共享
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
三 学情分析
药学院绝大部分学生是文科学生,中学 学的化学有限,基础较差,学起来很费力, 针对这种情况,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 兴趣,而且教学方法要多样化,从而让学生 较牢固地掌握药学类专业必需的化学知识和 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化 学基础。
四 教学内容
知识学目标
五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做中学”教学 法 案例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 ……
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
实验作用
五 教学方法与手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际,呈现给学 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这将能在很大程度上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医用化学学习教案

医用化学学习教案
特性与应用
医用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可加工性以及生物降解性等特性,广泛应 用于医疗器械、药物载体、组织工程、生物诊断等领域。
典型医用高分子材料举例
聚乙烯醇(PVA)
一种水溶性合成高分子材料,具 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 性,可用于制作药物载体、人工 器官等医疗器械。
聚乳酸(PLA)
实验技能培养与实践操作指
06

实验安全规范及仪器使用注意事项
实验安全规范
熟悉实验室安全标识,了 解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措施 。
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禁 止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进 行实验。
实验安全规范及仪器使用注意事项
01
正确使用实验器材,严禁私自拆卸、改装实验设备 。
02
仪器使用注意事项
03
在使用仪器前,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了解仪器性 能、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
医用化学学习教案
目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基础化学知识回顾 • 生物体内化学过程探讨 • 药物设计与合成原理剖析 • 医用高分子材料应用前景展望 • 实验技能培养与实践操作指导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医用化学概述
医用化学的定义
医用化学是医学与化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生物体内的化学过程以及 化学物质与生命过程的相互作用。
药物合成路线选择及优化
逆合成分析
从目标分子出发,逆向推 导可能的合成路线,选择 最优路径。
绿色合成
遵循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 原则,优化合成路线,减 少废弃物排放。
合成方法学
研究和开新的合成方法 和技术,提高药物合成的 效率和选择性。
药物活性评价与结构优化
01 体外活性评价
利用细胞或生物大分子实验模型,评价药物的生 物活性。

医用化学课程简介.

医用化学课程简介.

医用化学课程简介医用化学包括《基础化学》、《医学有机化学》两门课程。

该课程为医学各专业(临床医学、麻醉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等专业)的必修课,是医学基础课的基础。

基础化学部分: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医用化学,医用化学要研究什么,生命的化学进化及化学本质,化学与医学的关系,如何去学习和研究化学。

并讲授溶液理论、结构理论、电化学、胶体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内容。

医学有机化学部分:让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常识、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反应机理)及有关应用。

通过医用化学的学习,为后续医学基础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总学时为162学时,其中基础化学理论45学时,实验36学时;医学有机化学理论45学时,实验36学时。

教材:1.张欣荣阎芳主编基础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20072.张普庆主编医学有机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二十一世纪教材,2008山东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20063.阎芳主编基础化学实验潍坊医学院20054.王学东主编有机化学实验潍坊医学院2006参考书目:1.魏祖期主编基础化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吕以仙主编有机化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魏祖期主编基础化学学习指导.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王礼琛主编有机化学学习指导.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徐春祥主编基础化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付献彩主编大学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武汉大学主编分析化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8.武汉大学主编无机化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9.《化学发展简史》编写组编写化学发展简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10.《大学化学》编辑委员会编今日化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1.唐有祺,王夔主编化学与社会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12.许善锦主编. 无机化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邢其毅编基础有机化学(上册).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14.邢其毅编基础有机化学(下册).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15.南京大学编有机化学(上册).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16.南京大学编有机化学(下册).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17. Harvey A.Yablonsky. Chemistry. Thomas Y.Crowell Company,197518. Frederick K.Ault. Chemistry:A Conceptual Introduction, Scott,Foresman and CompanyGlenview,198019.James R.Braun. Basic Concepts of Chemistry.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8320. Jerry March.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9021. Alexander Rosinkin. General and Inorganic Chemistry. Mir Publishers,198022. Steven Rose.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Warfare. Beacon Press,198623. Michael Lewis. Advanced Chemistry through Diagram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24.J.Fisher, J.R.P.Arnold. Chemistry for Biologists. Bios Scientific Publishers LTD,2001。

《医用基础化学》课程说明

《医用基础化学》课程说明

《医用基础化学》课程说明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其中电视课27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是医科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的化学知识,以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

课程的主要内容:分散系,溶液的浓度,溶液的渗透压,溶胶,高分子溶液;化学反应速率,化学热力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化学平衡;酸碱平衡,缓冲溶液,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核外电子排布及周期律,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电极电势,电极电势的应用,电势法测定溶液的PH值;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配合物的价键理论,配位平衡,螯和物;滴定分析概述,酸碱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EDTA滴定法,分光光度法;生命元素与人体健康;有机化学必备的基础知识;烷烃,烯烃和炔烃,芳香烃;醇,硫醇,酚,醚;醛、酮的结构,命名及化学反应;羧酸的结构和分类,羧酸的命名,羧酸的物理化学性质;胺的结构和分类,命名,化学性质,杂环胺;立体化学;类脂,糖类化合物,氨基酸和蛋白质,核苷、核苷酸和核酸等。

本课程的后续课为: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

医用化学基础教学大纲(详情)

医用化学基础教学大纲(详情)

医用化学基础教学大纲(详情)医用化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医用化学基础课程时长:18周授课学期:大三上学期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医用化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为后续医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授课内容:主题1:有机化学基础内容1.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1.2:官能团与反应性1.3:有机化合物的命名与合成主题2:无机化学基础内容2.1:溶液与电解质溶液2.2:酸碱平衡与缓冲溶液2.3: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势主题3:分析化学基础内容3.1: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3.2:滴定分析法与称量分析法3.3:分光光度法与色谱法教学方法:讲授、实验、讨论课、习题课等。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实验室等。

评估方法:作业、实验报告、考试、课堂表现等。

建议教材: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相关教材。

课程评估:课程评估主要包括平时作业、实验报告、考试成绩等方面。

考试包括笔试和实验操作,旨在考查学生对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平时作业和实验报告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中医文化学教学大纲中医文化学教学大纲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1.课程名称中医文化学2.所属学科医学类——中医学、中国文化、世界文化3.课程类型必修课(48学时,2学分)4.学科专业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教育部的教育精神和要求,结合中医学专业的教学要求,以中医文化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重点,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掌握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并能在社会、经济、文化、人口和健康领域从事与中医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5.授课学期与学时分配第1-2周:导论(4学时);学科前沿(4学时)第3-8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中医(8学时);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8学时)第9-16周:中医药学发展简史(8学时);中医药典籍选读(8学时)第17-20周:中医药文化案例分析(8学时);中医药文化应用(8学时)6.授课对象中医学专业学生7.适用对象中医学专业学生8.学分要求本课程2学分,共48学时。

医用基础化学概述.

医用基础化学概述.

定义: 1mol基本单元为B的微观粒子所具有的
质量。
符号:MB
单位:g/mol
与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
1.摩尔质量(MB)有单位,而相对分子质量和相 对原子质量(Mr)无单位。
2.基本单元可以是完整的粒子、可以是分数
或特定组合。
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的关系:nB=m/MB
第二章 溶液 solution
质量浓度(ρB)
定义:物质B的质量mB除以溶液的体积V。 表达式: ρB=mB/V 单位:g/L; mg/L;μg/L; g/ml
注意事项:
(1)代替了旧制的质量-体积百分浓度 (2)临床上的百分浓度一般是指质量浓度(g/ml) (3)对尚无明确分子组成的物质或人体中相对 分子质量不确定的物质,可使用质量浓度
解:配成溶液后,水溶液的质量为:
m=1000g+40g=1040g
溶液中NaC3H5O3的质量分数为:
(NaC3H5O3 )

m(NaC3H5O3 ) m

40 1040

0.038
=3.8%
二、质量摩尔浓度 molality 三、摩尔分数 mole fraction 四、质量分数 mass fraction 五、质量浓度 mass concentration
定义:物质B的质量mB与混合物(或溶液)的 质量m之比。 表达式:ωB=mB/m 单位:量纲为1的量或称单位为1 表示方法:分数、小数或百分数
注意事项:
(1)代替旧制的质量-质量百分浓度 (2)质量摩尔浓度及质量分数与温度无关,物
理化学中广泛应用这两个物理量。
EXAMPLE
将40g 乳酸钠(NaC3H5O3)溶于1000ml水中 配成溶液,计算该溶液中NaC3H5O3的质量分 数。(水的密度为1.0 kg·L-1)

《医学基础化学学习》课件

《医学基础化学学习》课件
化学反应中的电子转移
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和电子的红氧化与氧化还原电势。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概览
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 素的周期性属性。
原子数和元素符号
学习如何使用元素周期表上的原 子数和元素符号来标识元素。
周期和族
探索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和族, 以及它们的化学性质。
生物分子
碳水化合物
化学动力学和化学平衡
化学动力学 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
研究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影响速率的因素。
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并学习如何在化学方程式 中表示平衡。
探索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并学习如何调节 反应速率。
溶液和化学反应
溶液的性质
了解溶液的组成、浓度和pH值。
溶解度
探索溶解度的概念,包括饱的基本概念, 包括反应速率和反应热。
化学方程式
学习如何编写和平衡化学方 程式。
化学平衡
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并学 习如何在化学方程式中表示 平衡。
动力学和热力学
1
动力学
研究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影响速率的因素。
2
热力学
了解化学反应中的热能变化和熵的概念。
3
焓和自由能
探索焓和自由能的概念,并学习如何应用它们来预测反应的进行性。
了解碳水化合物在生物体内 的重要性和不同类型的碳水 化合物。
蛋白质
探索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以及氨基酸的组成。
核酸
学习核酸的结构和功能,包 括DNA和RNA。
《医学基础化学学习》 PPT课件
欢迎来到《医学基础化学学习》PPT课件!在这个课程中,我们将探索医学中 的化学基础知识,从分子结构到化学反应,准备好开始这个知识的奇妙之旅 吧!

专业基础课-《医用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专业基础课-《医用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用化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学分:5 学时:90)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开课单位:华侨大学生物医学学院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医用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之一,它是本科生在一年级的必修课程,涵盖了无机、分析、物化和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与知识。

它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物质结构概念、化学平衡基本理论、常见的化学分析方法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与医学相关的重要化合物,并使学生逐步养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的工作方法,逐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工作和科研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含每章教学目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医用化学是临床医学本科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

先讲述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化学平衡基础理论、滴定分析以及分光光度法等基础理论。

并在此基础上讲述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性质、制备以及在医学上的用途等有关知识,具体内容如下:第二章电解质溶液 (3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酸碱质子理论及其应用;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稀释定律的概念和应用;缓冲溶液的基本概念及计算;难溶电解质的组成与溶度积常数表达式的关系,沉淀的形成与转换的计算。

熟悉影响缓冲溶液性能的因素,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对难溶盐的溶解-沉淀平衡的影响。

了解正常人体体液的pH范围、缓冲溶液对稳定血液pH的作用;沉淀溶解平衡在医学上的应用。

教学内容:介绍酸碱的基本理论(电离理论、质子理论、溶剂理论、电子理论和软硬酸碱理论);重点介绍质子理论的基本要点和应用。

介绍弱酸、弱碱以及多元弱酸的解离平衡,酸、碱溶液中H3O+、OH-浓度的计算方法;缓冲溶液的基本概念、缓冲能力、配制方法和pH的计算;物质的溶解度和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沉淀的生成和溶解;分步沉淀和沉淀的转化。

根据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方向。

第四章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势 (3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原电池和电极电势的基本概念,熟练地运用标准电极电势表来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反应次序和平衡常数的计算;能斯特方程以及各种因素对电极电势的影响及有关计算。

医用化学教案模板范文

医用化学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医用化学的基本概念、常用药物的性质和作用,以及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医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医用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医用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药物的性质。

2. 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

3. 常见药物的制备方法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1. 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

2. 常见药物的制备方法和实验操作。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化学实验器材:试管、烧杯、酒精灯、滴管、药匙等3. 实验药品:氢氧化钠、盐酸、硫酸铜、葡萄糖、维生素C等4. 教学案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通过播放医学影像,引出医用化学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

2. 提问:什么是医用化学?它在医学领域有哪些应用?二、讲授新课1. 医用化学的基本概念- 解释医用化学的定义和范畴。

- 介绍医用化学在医学研究、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应用。

2. 常用药物的性质- 以实例介绍常用药物(如抗生素、镇痛药、抗病毒药等)的性质。

- 讲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效。

3. 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 介绍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 分析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三、课堂练习1. 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分组讨论,解答练习题中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医用化学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什么是医用化学?它在医学领域有哪些应用?二、讲授新课1. 常见药物的制备方法- 以实例介绍常见药物的制备方法(如抗生素、维生素等)。

- 讲解制备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 实验操作- 介绍常用化学实验操作(如滴定、萃取等)。

- 演示实验操作过程,强调安全操作规范。

三、实验演示1. 实验教师演示常用药物的制备方法和实验操作。

2. 学生观摩实验过程,记录实验步骤。

《医用化学》教学大纲(完整版)

《医用化学》教学大纲(完整版)

《医用化学》教学大纲(完整版)《医用化学》教学大纲《医用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医用化学是医学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无机及有机化学,涵盖了医学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医学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为后续医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理论和实验技能,包括无机和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验方法。

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物理和生物学基础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三、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无机和有机化学两大部分,具体内容如下:无机化学部分:1.溶液和胶体溶液2.电解质溶液3.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4.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5.配位化合物有机化学部分:1.烃的性质和命名2.醇和酚的性质和命名3.醛和酮的性质和命名4.酸和碱的性质和命名5.碳水化合物的性质和命名6.脂类和氨基酸的性质和命名7.蛋白质的性质和命名8.核酸的性质和命名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无机和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相关问题。

学生需要具备数学、物理和生物学基础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形式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同时,教师采用课堂讲解、课堂讨论和学生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五、课程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法包括平时作业、实验报告、期末考试和实验操作等环节。

平时作业主要考察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实验报告主要考察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应用能力;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无机和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实验操作主要考察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应用能力。

评估标准包括学生的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质量和期末考试成绩等方面。

医药化学基础教学大纲医药化学基础教学大纲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医用化学基础教案(2024)

医用化学基础教案(2024)

溶液与酸碱平衡
探讨溶液的组成、性质,酸碱平 衡及其在医学中的意义。
医用化学基本概念
包括医用化学的定义、研究范围 及其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
有机化学基础
概述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及 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2024/1/30
35
拓展延伸:医用化学在医学领域应用举例
药物合成与分析
医用化学为药物合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通过 对药物成分的分析,可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 效性。
10
03 无机化合物及其 性质
2024/1/30
11
酸碱反应及平衡常数
酸碱定义及性质
阐述酸和碱的定义,列举 常见的酸和碱,并解释它 们的性质。
2024/1/30
酸碱反应类型
介绍中和反应、水解反应 等酸碱反应类型,解释反 应机理。
酸碱平衡常数
阐述酸碱平衡常数的概念 、表达式及意义,解释其 影响因素。
阐述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分类及特点,解释氧化数、氧化态等基本概
念。
02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介绍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如离子电子法、化合价法等。
2024/1/30
03
电极电位
阐述电极电位的概念、表达式及意义,解释标准电极电位、条件电极电
位的含义及应用。同时介绍电极电位的测量方法及影响因素。
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仪器测定 纯品阿司匹林的含量,计算产率和纯 度等指标。
2024/1/30
33
07 课程总结与拓展 延伸
2024/1/30
34
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阐述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及元 素周期律,以及其在医学中的应 用。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医用基础化学》课程导学方案.

《医用基础化学》课程导学方案.
3、本章IP课件两讲,重难点辅导。
(二) 学习方法指导
通过文字教材的学习,借助网上辅导信息,分析,理解重、难点内容。自学过程中的疑问,可随时通过课程论坛进行交流。

3

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动力学
面授一次,两讲,实验1。
自学媒体资源
本章录像2讲,只要求化学动力学部分。

4

电解质溶液
重点掌握:
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电离常数Ka、Kb、水的离子积Kw的含义。
总复习
网上综合练习,4讲。作业讲评2讲。
全面复习。
掌握单糖的变旋性质。
重点掌握油脂的组成、结构、水解和皂化反应。
重点掌握组成蛋白质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和L构型以及其两性和等电点的性质。
IP课件3讲,实验6,完成作业4。
自学媒体资源
自学文字教材,学习小组活动。对本章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交流,并将产生的疑难问题在“甘肃电大在线课程讨论区”上发布。
第17、18周
5、甘肃电大电大在线资源:有期末复习,往年考题、文本辅导等。
教学支持服务
中央电大网址:;,中央电大在线网址:;
中央电大农医部电子信箱是:lyx@;
中央电大该课程主持教师是:
张爱华 E-mail:zhangah@Tel:(010)66490527。
教学资源情况
1、文字教材:主教材用《医用基础化学》,张法浩、吕以仙主编,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
98一版。配有《医用基础化学学习指导》。
2、IP课件:
中央电大开放教育网页()提供该课程的IP课程网络课件13学时。
3、录像:学院配有该课程的录像带14盘,27讲。
4、文本辅导:中央电大开放教育网页()提供该课程的文本辅导,每一章都有辅导,还有练习题。

医用基础化学ppt教案

医用基础化学ppt教案
沉淀的溶解
当Qc < Ksp时,沉淀会溶解。溶解沉淀的方法有:酸溶解法、氧 化还原法、配位溶解法等。
影响沉淀生成和溶解的因素
包括温度、浓度、pH值、溶剂种类等。
沉淀分析法
沉淀分析法的原理
利用沉淀反应将待测组分转化为难溶化合物,通过称量沉淀质量或 测定沉淀体积来确定待测组分的含量。
沉淀分析法的分类
根据沉淀剂的不同,可分为无机沉淀法和有机沉淀法;根据称量方 法的不同,可分为重量分析法和容量分析法。
电极电势
阐述电极电势的概念、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包括标准电极电势、 电极电势与温度的关系等。
电池电动势与内阻
探讨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方法、影响因素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 意义。
电极电势的应用
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 对强弱
利用电极电势可以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 强弱,预测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
判断金属的活动性
通过亨德森-哈塞尔巴赫方程计算缓冲溶液的pH值。
03
缓冲溶液在医学中的应用
用于维持生物体内环境的酸碱平衡,如血液pH的调节、药物制剂的稳
定等。
03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
1 2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 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量。
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用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变化量除以时间,常用 单位是mol/(L·s)或mol/(L·min)。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对于有气体参加的 可逆反应,增大压强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气体 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可以使化学
D
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04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酸碱质子理论
酸碱定义
凡是能给出质子的物质称 为酸,凡是能接受质子的 物质称为碱。

《医用基础化学》课堂教学大纲.doc

《医用基础化学》课堂教学大纲.doc

《医用基础化学》教学大纲课程代码:3825047总学时:144学时(讲授90学时,实验54学时)总学分:9课程类别:必修适用专业:临床医学预选要求:必须有较好的高中化学基础。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医用基础化学》是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内容为主,包括了一部分物理化学以及结构化学的内容,是高等医学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

现代医学对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已深入到分子水平。

人体内各种物质的变化与生命过程的关系,都是以化学物质为基础的。

因此《医用基础化学》已成为现代医学的一块基石,是学好医学后续课程的基础。

在《医用基础化学》这门课程中我们主要介绍化学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和现代有机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如溶液及其浓度计算、酸碱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与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与电极电位、原子结构、分光光度分析法等。

目的是为后续课程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生理学等等打好基础。

在实验技能训练中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掌握物质的分离、缓冲溶液的配制、标准溶液的标定、分析天平的称量练习等一些基本操作技巧,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正确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

并通过实验要求学生理解实验过程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提高正确处理实验结果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和教师课后辅导相结合的形式来完成该课程的全部理论教学任务。

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讨论课与习题课等为辅,同时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并以课外辅导答疑等形式辅助完成理论部分的教学工作。

医用基础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通过实验才能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同时,通过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

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三、考核方式与要求:采取闭卷的方式与平时学习相结合,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平时占30%;试卷的形式主要有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综合题等形式。

第一部分:医用基础化学教学内容理论部分 (90学时)第一章绪论(1学时)[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基础化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学好基础化学课程的一般学习方法。

《药用基础化学》教学大纲

《药用基础化学》教学大纲

药用基础化学
一、课程简介
《药用基础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变化过程中能量关系的一门基础课程。

本课程为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物质结构的基本理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技能、元素及化合物的有关知识,并通过学习无机与分析化学的理论,培养解决无机与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

强化了化学实验技能的训练,为学生学习后续的职业技术课程铺平道路,为学生毕业后,能适应更广泛职业技术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时数180学时,讲授108,实验72。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四大平衡等有关的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以容量分析为重点,掌握有关四大滴定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并具备初步的实验技能。

3.熟悉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4.具有正确观察、记录、分析、总结、归纳实验现象,合理处理数据,绘制仪器装置简图和撰写实验报告,查阅手册,设计和改进简单实验以及处理实验一般事故等的能力。

讨论﹑测验等进行评价。

本课程在第一、二学期开设,总时数为108学时。

教学评价要求:
1﹑口头提问 2﹑书面提问 3﹑作业 4﹑实习报告 5﹑小组讨论
编写者:顾平。

医用基础化学

医用基础化学

《医用基础化学》教学大纲(适用专业:三年制普通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医用基础化学课是医科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

根据医科类专业的特点和需要,扼要地介绍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为学习后续课程(生物化学、生理学和药理学等)打下基础二、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医用基础化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医学有关的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及基本实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理论和技能在医学上的应用,培养学生能用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课程总学时56学时,教学时数分配如下:第一部分理论教学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1、化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2、化学与医学的关系3、医学化学的内容和学习方法教学要求1.熟悉化学研究的对象与目的。

2.了解医学化学的内容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3.认识学习医学化学的重要性。

第二章溶液和溶液的渗透压教学内容:1、溶液的浓度表示法及其换算: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浓度、分数浓度。

2、溶液的渗透压:渗透现象和渗透压,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

教学要求:1、掌握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2、熟悉渗透现象的产生和条件,渗透压和浓度、温度的关系及渗透浓度的一般计算。

3、了解渗透压的概念。

第三章电解质溶液教学内容:1、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

2、酸碱质子理论。

3、水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的计算。

2、缓冲溶液:组成和作用,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缓冲容量,缓冲溶液的配制,血液中的缓冲体系。

教学要求:1、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电离平衡常数Ka、Kb、水的离子积Kw的含义。

2、掌握一元弱酸、一元弱减在水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和溶液PH值的计算。

3、掌握缓冲溶液的PH值的计算、配制。

4、熟悉酸碱质子理论。

5、熟悉缓冲溶液的组成、作用。

6、了解缓冲容量。

7、了解血液中的缓冲体系。

第四章胶体溶液教学内容:1、溶胶:性质、结构、稳定因素。

2、高分子溶液。

教学要求:1、掌握胶团的结构、溶胶的稳定因素及聚沉方法。

医用化学全册完整教学课件

医用化学全册完整教学课件

02
溶液与电解质
溶液的组成和性质
01
02
03
溶液的组成
溶质和溶剂,溶质可以是 固体、液体或气体,溶剂 通常是液体。
溶液的性质
均一性、稳定性、透明性、 导电性。
溶液的浓度
表示溶质在溶剂中的含量, 常用质量分数、体积分数、 摩尔浓度等表示。
电解质溶液
电解质的定义
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 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其中DNA 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而RNA则在蛋 白质合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酶的结构与功能
酶的化学本质 酶是一类具有催化功能的生物大分子,其化学本质主要是 蛋白质,少数为RNA。
酶的结构特点 酶具有特定的空间构象,其活性中心往往由一些特定的氨 基酸残基组成,这些残基通过共价键或非共价键相互作用 形成特定的空间排列。
磷脂代谢
磷脂是细胞膜的重要成 分,参与细胞信号传导
等生理过程。
胆固醇代谢
胆固醇是胆汁酸、维生 素D等生理活性物质的 前体,同时也参与脂质
运输。
蛋白质代谢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食物中的蛋白质经过消化分解为 氨基酸,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
氨基酸代谢
氨基酸在体内经过转氨基、脱氨 基等反应生成新的氨基酸或其他 含氮物质。
最重要的功能物质之一。
05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 功能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01
核酸的组成
02
核酸的结构
03
核酸的功能
核酸由磷酸、五碳糖和含氮碱基组成, 其中含氮碱基包括嘌呤和嘧啶两类。
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 糖核酸(RNA)两类,它们分别由脱 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连接而成。 DNA通常为双链结构,而RNA通常为 单链结构。

医用化学基础(中职)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医用化学基础(中职)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07 生物体内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
生物体内重要元素概述
01
元素组成
生物体主要由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组成,其中碳、氢、氧、
氮占比较大。
02
元素功能
不同元素在生物体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如碳是构成有机物的基本骨架,
氢和氧参与形成水和有机物,氮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元素。
03
元素来源
生物体通过摄取食物和水等方式获取所需元素,同时也在代谢过程中产
生物体内重要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是构成核酸、磷脂和ATP等重要化合物的基本元素,也参 与细胞信号传导和能量代谢等过程。其化合物包括磷酸、 磷酸二酯等。

是构成蛋白质中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的组成成分,也参与 生物体内氧化还原反应。其化合物包括硫酸、硫化物等。

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基本元素之一,也参与多种生物活 性物质的合成。其化合物包括氨基酸、核苷酸等。
聚苯乙烯(PS)
透明度高、易加工,用于制造 医用试管、培养皿等。
聚乙烯(PE)
无毒、耐化学腐蚀,用于制造 医疗器械、人工器官等。
聚氯乙烯(PVC)
柔软、透明,用于制造医用输 液袋、血袋等。
硅橡胶
耐高温、耐氧化,用于制造医 用导管、
医疗器械
如医用注射器、输液器、导管等, 采用医用级高分子材料制造,具 有安全无毒、耐化学腐蚀等特性。
03 分子结构与化学键理论
分子结构模型
01
02
03
原子结构模型
道尔顿实心球模型、汤姆 生枣糕模型、卢瑟福核式 结构模型、玻尔分层模型、 电子云模型。
分子结构模型
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 杂化轨道理论。
晶体结构模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09.27)医用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内容介绍及学习指导(文本)张爱华:本次教学活动开始,各位老师大家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教研活动。

教学活动主题希望和大家在这里一起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关于教材医用基础化学这门课程是护理专业的选修课程。

现在使用的教材是医用基础化学的第二版教材。

第一版于第二版教材不同在于第一版是十六章而第二版是十五章内容,但实际上教学内容变化不大,二版教材中将原来第七章的教学内容分为第四章酸碱滴定法和第八章分光光度分析法,取消了原来的第八章单质与无机化合物,取消了第九章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

如何学习这门课程(1)学习过程中要抓住每一章的重点。

在学习每一章时要明确了解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采用什么方法解决?根据什么定律或理论?得出什么结果?有什么用处?等等。

这些问题在学习某一章时,可能不会窥其全貌,但在学习完每章之后,则应对上述问题有明确的了解。

最好能用最简短的文字,列出该章的纲目和重要内容。

这样就抓住了每章的主要骨架或轮廓。

(2)注意章节之间的联系,知道来龙去脉,把新学到的内容与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

在每次上课或者看录像之前,因复习上次学过的内容,不积压。

学习任何一门课都是这样,只有通过前后联系,才能逐步达到较为熟悉或融会贯通的境界。

(3)重视习题。

习题(综合练习)是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解题就可以检查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4)课前自学,学习要记笔记,对重要的内容要用自己的语言简明扼要地记录下来,遇到不懂的问题和难点,要及时找老师、同学或者通过课程论坛及时解决。

(5)结合应用基础化学课程的具体内容,注意思想方法和逻辑推理,随时注意实践—理论—实践的往复循环,反复体会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关系。

注意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利用化学的方法和观点去解决本专业中的难题。

课程的主要内容溶液和胶体、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基础、电解质溶液、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氧化还原与电极电势、配位化合物、滴定分析法与分光光度法、单质与无机化合物、烃、醇、硫醇、酚、醚、醛、酮、醌、羧酸和羧酸衍生物、胺和杂环胺、立体化学、生物分子的有机化学等。

第一章主要教学内容1.分散系掌握什么叫分散系/分散相和分散介质;分散系的分类。

了解分子分散系。

2.溶液的浓度重点掌握几种常用的浓度表示方法(质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质量浓度与物质的量浓度间的换算及溶液的稀释。

3.溶液的渗透压掌握渗透、半透膜、渗透压等概念,重点掌握渗透压定律及其计算;渗透浓度,掌握渗透浓度的计算及等渗、高渗和低渗溶液的概念。

了解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4.溶胶了解溶胶的光学性质、动力学性质和电学性质、溶胶的结构、溶胶的稳定因素和聚沉。

第二章主要教学内容1.热力学第一定律了解热力学几个基本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及焓的意义。

2.化学反应的热效应了解热化学方程式及其意义;反应热的几种计算方法。

3.化学反应速率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了解有效碰撞理论及过渡状态理论。

4.化学平衡掌握不可逆反应、可逆反应、化学平衡、标准平衡常数、实验平衡常数概念及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和吕•查德里原理。

第三章主要教学内容1.酸碱平衡了解酸碱质子理论;重点掌握水溶液中酸碱平衡及用最简式计算一元弱酸及弱碱溶液中H+离子浓度和pH值的计算;了解同离子效应。

2.缓冲溶液掌握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原理;重点掌握缓冲溶液pH值计算;了解缓冲容量及影响因素;知道缓冲溶液的配制原则、方法;了解血液中的主还要缓冲体系及其作用。

3.沉淀溶解平衡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及Ksp的意义;掌握溶度积与溶解度的关系;会应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第四章主要教学内容1.核外电子的运动了解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及波函数(原子轨道)、几率密度、电子云等概念;了解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及取值规则。

2.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了解核外电子排布三原则,能书写常见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了解如何根据电子层结构特征判断原子所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了解原子半径。

掌握元素电负性的概念及周期变化规律。

3.共价键了解共价键的本质、特点、类型、掌握sp、、型杂化轨道及分子的空间构型。

4.分子间的作用力掌握分子极性、范德华力、氢键等概念。

第五章主要教学内容1.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及其规律性。

理解氧化数、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

2.电极电势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电池的组成,掌握原电池符号的书写,理解标准氢电极和标准电极电势的概念,重点掌握电极电势的Nernst方程,并会熟练地进行有关计算。

3.电极电势的应用熟练掌握利用电极电势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和程度。

会计算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常数。

第六章主要教学内容1.配合物的基本知识掌握配合物、形成体、配位体、内界、外界、中心离子(原子)、配位原子、配位数等概念;掌握配合物的命名。

了解螯合物的概念。

2.配合物的价键理论了解配位键及配位键形成条件、中心离子空轨道杂化、配合物的分类及配离子的构型。

3.配位平衡掌握配位平衡、配位平衡常数概念。

第七章主要教学内容1.滴定分析法概述掌握配制标准溶液的方法;基准物质应具备的条件;误差与准确度的概念;误差产生的原因;什么叫偶然误差;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滴定分析的计算。

2.酸碱滴定法了解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滴定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规律。

掌握指示剂如何选择。

3.高锰酸钾滴定法了解高锰酸钾滴定法的原理及应用。

4.EDTA滴定法了解影响EDTA滴定的因素;金属指示剂作用原理及EDTA滴定法应用。

4.分光光度分析法了解物质呈现的颜色与吸收光波长的关系;透光率与吸光度的表示方法;显色剂应具备的条件。

掌握光吸收定律(朗伯-比耳定律)。

第九章主要教学内容1.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了解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定义。

2.杂化轨道了解三种杂化轨道形状。

3.键长、键角了解键长、键角的概念。

4.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了解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的概念。

第十章主要教学内容1.烷烃和环烷烃掌握烷烃的命名;烷烃沸点随分子量的递变规律;大环(五元环、六元环)和小环(三元环、四元环)化合物在化学性质上的差异;烷烃的化学稳定性;取代反应及结构特点。

了解自由基取代反应机理。

2.烯烃重点掌握烯烃的命名;顺反命名。

掌握烯烃的化学性质(与卤素加成、卤化氢加成、水化反应、催化氢化、氧化反应)。

掌握马氏加成规则和烯烃的结构特点。

3.炔烃掌握炔烃的化学性质(加成反应、末端炔烃的酸性反应)。

重点掌握炔烃的命名及炔烃的结构特点。

4.芳香烃重点掌握芳香烃的命名和苯的结构特点。

掌握苯及其同系物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侧链氧化反应)。

了解苯及其同系物的物理性质。

5.致癌芳香烃了解致癌芳香烃的结构特点。

6.烷烃和芳香烃的来源了解烷烃的两个主要来源是石油和天然气;煤焦油还是优势芳香烃的两个主要来源。

第十一章主要教学内容1.醇和硫醇重点掌握醇和硫醇的命名。

知道醇和硫醇的官能团。

掌握醇的化学性质(与金属钠反应、与无机含氧酸反应、醇脱水反应、醇的氧化);硫醇的性能和醇的物理性质。

了解甲醇和乙醇的来源和性能(用途和毒性)。

2.酚重点掌握酚的命名。

掌握酚的酸性与成盐的化学性质。

了解醇与酚的结构差异。

3.醚重点掌握醚的命名和醚的结构特点。

掌握醚的化学性质(生成盐)。

了解环氧乙烷的性质(遇酸、碱易开环)和医学上的应用。

第十二章主要教学内容1.醛、酮的命名重点掌握醛酮的命名。

2.羰基的结构掌握醛酮在结构上的差异及结构特点。

3.醛酮的物理性质了解醛酮的物理性质。

4.醛酮的化学性质重点掌握醛酮与醇的加成、醇醛缩合、醛酮的氧化还原反应。

了解醛酮与氨的衍生物的加成、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历程。

第十三章主要教学内容1.羧酸重点掌握羧酸的命名尤其是与医学有关的一些羧酸的俗名(醋酸、草酸、丙酮酸、琥珀酸、水杨酸等)。

掌握羧酸的酸性与成盐、酯化、β-酮酸和β-二羧酸的脱羧反应。

了解羧酸的结构并会识别羧酸的官能团。

2.羧酸衍生物重点掌握羧酸衍生物(酯和酰胺)的命名。

掌握羧酸衍生物(酯、酰胺)的水解反应。

了解磷酸酯和酸酐的结构特点及β-丁酮酸乙酯互变异构现象。

第十四章主要教学内容1.胺类重点掌握胺的命名和胺的官能团。

掌握胺的化学性质(碱性与成盐、胺与亚硝酸反应:与脂肪伯胺、脂肪仲胺和芳香仲胺)。

了解N-亚硝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致癌作用;季铵盐与乙酰胆碱的结构特点。

2.杂环化合物掌握杂环化合物的命名(吡啶、吡咯、嘧啶、嘌呤)。

掌握吡啶、吡咯碱性强弱差异。

会识别吡啶和吡咯、嘧啶和嘌呤的结构。

第十五章主要教学内容1.异构现象分类了解构造异构、顺反异构和光学异构的特点。

2.具有一个手性中心的分子掌握手性碳原子和对映体概念。

了解非手性分子、对称面的概念以及一对对映异构体在物理和化学性质上的异同点。

3.怎样预测光学异构体了解判断一个化合物分子是否存在对映体的方法。

4.在实验室怎样检测光学异构体掌握比旋光度的含义和表示方法以及(+)、(—)和()等符号的含义。

了解平面偏振光、旋光度和外消旋体的概念。

5.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手性中心分子了解非对映体、内消旋化合物的概念。

6.费歇尔投影式了解费歇尔投影式的书写方法。

7.R/S构型表示式了解R/S命名方法。

8.手性分子的存在和产生了解生物分子中的手性。

9.手性分子在生物世界中的作用了解一对对映体在生理活性上的差异。

第十六章主要教学内容1.糖类化合物掌握D-葡萄糖、核糖、去氧核糖的开链结构和环状结构(α、β异构体)以及苷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苷键的位置、糖元结构部分)。

了解麦芽糖、纤维二糖在结构上的差异和淀粉与纤维素在结构上的差异以及糖原的生理功能;糖元与淀粉在结构上的差异;半乳糖、果糖的开链结构。

2.类脂重点掌握油脂的结构通式和水解、皂化的化学反应。

掌握构成油脂的高级脂肪酸的类型和和结构特点。

会识别甘油磷脂、脑磷脂和卵磷脂的结构。

了解磷脂与细胞膜的关系;甾族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3.氨基酸和蛋白质重点掌握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L-构型,α-氨基酸);会识别中性、碱性、酸性氨基酸以及九种必需氨基酸的结构。

掌握氨基酸两性和等电点。

了解氨基酸与茚三酮的显色反应以及构成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4.核酸掌握核酸的分类(DNA和RNA),会识别构成核酸碱基的五个杂环化合物结构(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尿嘧啶、胸腺嘧啶)。

温馨提示第二次教学活动在12月9日14:00—16:00进行,欢迎各位同学和老师到时参加。

张爱华:活动结束。

谢谢大家的参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