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自考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 唯物辩证法 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的一种世界观。联系的观 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 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 一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也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整个世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 的事物构成的统一体。 • 联系的多样性 事物之间的联系存在多种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 • 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指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更替的运 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 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 故曰:白马非马。
• 主要矛盾 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 次要矛盾 处于服从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 二者的关系及其意义 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规定和影响次要矛盾的存在 和解决;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次要矛盾解决得如何,会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 的解决;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它要 求我们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还必须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 坚持一系列的“两手抓”。(抓重点) • 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 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其对立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发展 变化的观点和静止不变的观点的对立;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 事物内部矛盾观点的对立。其中,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 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所在。
•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唯物辩证法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 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一系列其他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 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 和道路。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 矛盾的普遍性 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 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承认矛盾、分析解决矛盾) • 矛盾的特殊性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 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 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的关 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受共性的制约,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 互转化。这一原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坚 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理论基础。 公孙龙“白马非马”论:马
•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属于唯 心主义。
• 唯物主义有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世界是理念的 影子和摹本 “绝对观念”是 世界的本原
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
•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
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 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 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 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 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 观的局限性。
生铁 钢 熟铁 0.15 1.7
含碳量 %
• 量变 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 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 质变 指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 了渐进过程的中断。区分量变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 的范围。 •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及其意义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 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会导致激变论或庸 俗进化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把远大目 标与实干精神结合起来。
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鲁底诺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 庄子
•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 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物 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 不可分割,世界上既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运 动的时间和空间。 •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 哲学的定义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既是世界观又 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思维与 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 一元论与二元论:
• 度的方法论意义 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 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的原 则,防止“过”或“不及”。
钢 质 脆 度 0.15%和1.7%是炼 钢含碳量的下限和上限, 超出这两个关节点,炼 出的就是熟铁和生铁, 而不再是钢了。 4.5
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和形式 • 实践的本质 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 实践的特点 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 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多选题:下列属于实践的基本形式的的有( ) A.农民种田工人做工 B.科学家在实验室做实验 C.法官在法庭审理案件 D.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18
四、否定之否定规律
• 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 节、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
• 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辩证否定观的原理要求我们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 态度,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
运动是相对的, 时空是绝对的。
运动是相对的, 时空也是相对的。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 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相对静止有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 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第二,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的变 化。 • 承认相对静止具有重要意义。
• 第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第二,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 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 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案例:田忌赛马
田忌———威王 (1)上———上(赢) (2)中———中(赢) (3)下———下(赢)
田忌———威王 (1)下———上(赢) (2)上———中(输) (3)中———下(输)
“时乎时乎不再来”,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 所谓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客观的, 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的时空观念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反映。 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一天24小时,一个 月30天,一年365天对每个人都一样) • 所谓时空的相对性,是指不同事物的时间、空间特性是受物质运动的具体特性所 制约的,即它们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人们关于时间空间的观念也 是可变的、发展的,因而时间空间是相对的。 (牛顿时空观、爱因斯坦时空观) • 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 • 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在时间上有始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际。
• 多选题:根据列宁的物质定义,下列选项中,属于物质的有(
A.引力场 C.未实施的犯罪计划 B.反物质 D.水中月、镜中化

• 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和 运动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一方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 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之中,否认物质的运动性,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另 一方面,世界上也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一切运动 都是物质的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 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矛盾双方互相利用、互相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 素得到发展;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 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为事物 的质变创造条件;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 的决定力量。 • 内因和外因 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二者的关系是: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 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 针的重要理论基础。
三、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 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物 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思想的确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形而 上学唯物主义不彻底性的缺陷,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科学地说明 了社会的物质性。
• 否定之否定 发展是通过否定来实现的。事物的发展不是通过一次否定来 实现的,而是通过两次否定来实现的。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 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 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 和曲折性的统一。坚持这一原理,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立统一规律
• 矛盾 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 两个基本属性。 • 同一性 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有两方 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 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斗争性 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冲突、相互否定、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最广泛的哲学范畴,它在内容上有着最大的普遍性,在形 式上有着无限的多样性,不能把它和某种具体的斗争如政治领域里的斗争混为 一谈。 • 同一性和斗争的关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属性,它们在相 互区别的同时又相互联系: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斗争性也不能脱离 同一性而存在。
• 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 二者的关系及其意义 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并决定事物的性质;矛盾的次要方 面也制约和影响主要方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看形势要分清 主流和支流,首先要看到主流,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又不忽略支流。
三、质量互变规律 • 质 指事物内部所固有的一种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决定一事物是这一事物而不是别 的事物,从而把它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 • 量 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 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 度 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