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自考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合集下载

1《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017/2/18
37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 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 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
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
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2017/2/18
38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承认物质形态是高低之分,当然也承认运
动形式有高低之分,不同的运动形式不仅物质主体不同, 而且其基本矛盾不同,认为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
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包含低级运动形式。
2017/2/18
35
不同的运动形式有着不同的运动主体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浩瀚的大海
原始的部落
坚韧的意志
2、哲学
哲学也是世界观,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作为一种世界观,哲学不同于自发的世界观。它是在 自发的世界观的基础上,通过归类、整理、加工使之系统 化,通过概念、范畴以及范畴之间关系的逻辑设定而建立 的一种世界观。 作为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又不同于宗教。
上最重要又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整个哲学史其实只在这
个问题周围绕圈子‛。但并没有明确这一问题就是哲学的 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论哲学基本问题 “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
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 恩格斯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 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根据 对这一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两个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这一方 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 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 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马概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简版)

马概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简版)

马概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简版)马概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简版)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着重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与基本规律,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决定意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世界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人类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一)物质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物质的存在形态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三)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人的实践形成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

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马原复习资料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复习资料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实物、物质无非是 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 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 中抽象出来的”。
——恩格斯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 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 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 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 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 反映。” ——列宁
辩证 唯物 主义 物质 观的 意义
第一、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 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 清了界线。 第二、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 一, 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的局限性。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 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 主义奠定了基础。
根据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社 会历史观可划分为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3.世界的存在方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主张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 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
形而上学
主张世界是静止不变和事物 孤立存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 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含义
!? 如果用你 的矛去刺你的 盾,如何? 我的盾 没 有利器能 穿过它! 我的矛无 坚不摧!
这里的“矛盾”是逻辑矛盾,而不是唯物辩证 法所说的辩证矛盾。
培根 洛克
物 质 =
原 把原子的某些物 理属性(如质量 子
不变性、广延性、 不可入性和不可 分性)当成一切 物质的共同属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

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一门具有深厚内涵和广泛应用的学科,下面为您总结其各章的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1、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二、物质的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三、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四、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次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有影响。

五、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六、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辩证否定实现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中介构成了实践的基本结构。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过程认识的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018马原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2018马原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一、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 物质及存在状态
从哲学上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
物质现象 精神现象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我们认识和看待这两大类现象和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 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世界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展现出发展的多样性。人类的产 生使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发生了新的飞跃,并通过人的实践形成了自然 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
一、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 物质及存在状态
(三)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
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 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 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 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神魔小说《西游记》
一、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不限于从实践 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 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 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 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 之一步步变为客观现实。
一、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将唯物主义真正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认为物质资 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性是社会生活的本 质,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人类社会的 物质性的主 要表现
第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 物质及存在状态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37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 没有的。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原子、离子、原子团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人 人的大脑
8
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能否正确 反映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论上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 别。
9
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 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凡以知, 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 之性也。
荀 子
10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 栩栩然蝴蝶也,不 知周也。俄然觉, 则遽遽然周也。不 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 周与蝴蝶则必有分 矣。此之谓物化。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 及其发展规律
1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 • 1、 哲学与世界观
2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这是从哲学的研究对象角度下的定义,在
理解这个定义时,必须首先弄懂什么是世界观, 什么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是什么关 系。
3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了 世界观,它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们活动中的 落实。二者关系用图示意如下:
1、时间的涵义 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征:一维性。
古人云:“时乎时乎不再 来”,“机不可失,时不再 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 金难买寸光阴”,这些都是时 间一维性的生动写照。
58

马原自考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自考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时乎时乎不再来”,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 所谓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客观的, 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的时空观念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反映。 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一天24小时,一个 月30天,一年365天对每个人都一样)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 哲学的定义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既是世界观又
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思维与
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 一元论与二元论:
D.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三、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 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物 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思想的确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形而 上学唯物主义不彻底性的缺陷,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科学地说明 了社会的物质性。
•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 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 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 观的局限性。

自考马原复习笔记1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自考马原复习笔记1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1.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概念:世界观: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世界的本质问题就必须说明思维和存在或者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主要是四位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

哲学的第二个问题是世界如何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以联系、发展的状态存在,还是以孤立、静止的状态存在的问题。

区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运动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在矛盾。

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静止不变的,否认事物内在矛盾的存在。

2.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世界的本质问题,实际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法国笛卡尔)。

一元论分为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宋代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王守仁“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客观唯心主义: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宋代朱熹“理在事先”“理”乃是“天地万物之根”神学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马原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物质世界与其发展规律一、观点案例资料1、对世界本原的不同理解观点1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古希腊哲学家、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灵魂在,都是由原子这种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组成的。

原子是永恒的,由原子所组成的整个自然界、整个世界也是永恒的。

原予本身不变化,但能运动。

原子的数量是无限多的,但它们之间没有性质的不同,仅有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的区别。

世界万物由于构成它们的原子在大小、形状、次序和位置上的不同,而形成千差万别的性质。

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地方,是“非存在”。

原子在虚空中互相碰撞,形成旋涡运动,从而互相结合形成万物。

原子分离,事物就灭亡。

观点2 霍布斯的“物体”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是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机械唯物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论物体》、《论人》、《论公民》、《论社会》和《利维坦》等。

霍布斯运用机械力学的观点和几何学的方法构建了一个包括论物体、论人、论国家与论社会在的哲学体系。

“物体”是霍布斯哲学体系的基本畴。

霍布斯认为,世界上真实存在着的只有物质所构成的物体。

他说:“哲学的对象,或者哲学所处理的材料,乃是每一个这样的物体:这种物体我们可以设想它有产生,并且可以通过对它的思考,指导它同别的物体加以比较,或者是,这种物体是可以加以组合与分解的,也就是说,它的产生或特性我们是可以认识的”。

霍布斯给物体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

他说:“物体是不依赖于我们思想的东西,与空间的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的广延”。

显然,霍布斯所说的物体具有如下特征:它不依赖于我们思想而客观存在;占有一定的空间;能为人们所认识。

霍布斯所说的物体概念基本上接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霍布斯还认为,经院哲学所奉”,如同说“圆的方形”一样荒谬。

观点3 “存在就是被感知”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乔治·贝克莱(GeorgeBerkeley,1685—1763)在其《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著名论断。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本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把握世界的本质及自然、社会、人类统一的基础,认识世界的存在状态及发展规律;同时,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及其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了解其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掌握辩证地认识事物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1.物质的根本属性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规律及其特点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核心内容4.意识的本质及能动作用[教学难点]1.物质的唯一特性与根本属性的关系2.意识的起源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手段]讲授为主,讨论与多媒体为辅[教学时数] 4课时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人们在实践中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世界观、方法论、哲学(强调哲学对人们认识世界的意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同意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意义(强调哲学基本问题的实际意义)世界上的现象归结为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归结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这其中都交织着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

而这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首先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一些哲学家曾对哲学基本问题作过探讨,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解决和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映;③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2.诡辩论);把静止绝对化,导致(形而上学)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7.史性的活动。

8.9.。

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实现的。

11.规律的特点:(1(2反作用。

把意识仅仅看成是对物质世界的被动反映,忽视了意识的能动作用世界的作用。

答:(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生活,学习一定社会群体的语言,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

2.简述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答:(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2)方法论意义:①依据物质决定意识,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②依据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答:(1)意识的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2)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③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④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正确认识了客观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实现人们预期的目的。

(4)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必须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反对片面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无视客观规律的盲目干。

答:(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正确认识了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才能有效改造世界,实现预期目的。

如果违背规律,盲目蛮干,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精选全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精选全文
矛盾的性质不同,其斗争形式也不同,有两种 基本形式,即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43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 发展中的作用
26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丰富而多样 三种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基础、主导 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科学实验
27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37
2、事物的永恒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现实意义: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总趋势,把握我国正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
38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世界的联系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三大规律都是从不同侧面揭示世界怎样联系 和发展的 对立统一规律—世界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世界发展的阶段性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世界发展的趋势
21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 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 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 运动的特殊状态。
15
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形而上学相互交织, 形成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主义辩证法 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辩证法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16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 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 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重点: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3、对立统一规律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难点:1、哲学物质概念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学时安排:6学时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问题导入:“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这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名言。

就康德整个一生来说,它不是唯物主义者,但是,他在1755年发表《宇宙发展史》概论时却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喊出这样一个响亮的口号。

物质是整个宇宙的内容,它充斥于宇宙的每一个角落,存在于宇宙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的实践观点,论证了世界的物质性,提出了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科学世界观,这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本节的知识点有: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等等。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人们在实践中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以前一些哲学家对哲学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

早在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极为低下,科学知识极度贫乏,对自然和人类自身的特性、构造和规律等的了解都极其有限,人类赋予大自然以神奇超人的力量,从而形成万物有灵论、“物活论”等原始宗教观念,并把人自身的精神活动看作是一种可自由寄居游离于肉体的灵魂的活动。

这样,远古人类对神和世界的关系、灵魂和肉体的关系等问题的思考,就成了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史前形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3章重点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3章重点内容

总结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三章要点复习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一)哲学的物质范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客观实在性的意义:1.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2.坚持能动的反映论(意识的反作用)和可知论3.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4.自然论与历史观的统一(二)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的基本存在形式。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从起源来看:1.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4.意识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四)意识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其表现为: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物质的3.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第一章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马克思:实践物质概念恩格斯:物的总和列宁:客观实在——客观实在的意义物及其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静止是相对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物质与意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意识与人工智能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以下特点:1.客观性2.普遍性3.多样性4.条件性(二)事物的变化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1.新事物适应了环境变化2.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消极腐朽的因素,保留了旧事物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二、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马原第一章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一章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 性;
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 事物。
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就无法了 解运动。
马原第一章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 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存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的特 性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具有不可逆性。
空间是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空间具有 三维特性。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 动是不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 间是不存在的。
马原第一章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 统一性。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 的物质,什么也没有。一切事物、现象 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意识或精神 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他们认为真正的幸 福不是建立在外在的 环境的优越之上,如 丰裕的物质,强大的 政治力量和健壮的身 体。故每个人都可获 得幸福,并且不会失 去它。
马原第一章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人是什么?
人是政治动物; 人是能思维的能使用和能制造工具的动物; 人是“衣冠禽兽”。
对人的认识要从两个维度来考察:
自然
社会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马原第一章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 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的本质 2,实践的特点 3,实践的形式
马原第一章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活动的最重要形式,是人与世 界相互作用的最根本方式。
相克相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 木”,“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 胜水” 。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完整版)马原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广泛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整体见解和根本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依据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系统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想和存在,终究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四周世界的认识关于这个世界自己的关系是如何的?思想可否定识或反响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门派: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

可知论和不行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心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靠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独一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久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虑和理解而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来源是物质,不单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拥有物质性,世界的真切一致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来源,物质,运动,时间,空间拥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靠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限制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经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经过必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获得实践的成功和成功,就一定正确认识客观本质的发展规律,依据客观规律做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

因此世界的物质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全部从本质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 二者的关系及其意义 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并决定事物的性质;矛盾的次要方 面也制约和影响主要方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看形势要分清 主流和支流,首先要看到主流,同时又不忽略支流。
三、质量互变规律 • 质 指事物内部所固有的一种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决定一事物是这一事物而不是别 的事物,从而把它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 • 量 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 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 度 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鲁底诺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 庄子
• 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 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物 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 不可分割,世界上既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运 动的时间和空间。 •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18
四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 节、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
• 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辩证否定观的原理要求我们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 态度,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
运动是相对的, 时空是绝对的。
运动是相对的, 时空也是相对的。
• 矛盾的普遍性 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 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承认矛盾、分析解决矛盾) • 矛盾的特殊性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 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 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的关 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受共性的制约,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 互转化。这一原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坚 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理论基础。 公孙龙“白马非马”论:马
• 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其对立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发展 变化的观点和静止不变的观点的对立;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 事物内部矛盾观点的对立。其中,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 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所在。
•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唯物辩证法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 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一系列其他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 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 和道路。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和形式 • 实践的本质 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 实践的特点 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 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多选题:下列属于实践的基本形式的的有( ) A.农民种田工人做工 B.科学家在实验室做实验 C.法官在法庭审理案件 D.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生铁 钢 熟铁 0.15 1.7
含碳量 %
• 量变 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 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 质变 指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 了渐进过程的中断。区分量变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 的范围。 •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及其意义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 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会导致激变论或庸 俗进化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把远大目 标与实干精神结合起来。
世界是理念的 影子和摹本 “绝对观念”是 世界的本原
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
•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
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 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 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 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 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 观的局限性。
• 多选题:根据列宁的物质定义,下列选项中,属于物质的有(
A.引力场 C.未实施的犯罪计划 B.反物质 D.水中月、镜中化

• 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和 运动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一方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 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之中,否认物质的运动性,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另 一方面,世界上也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一切运动 都是物质的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 度的方法论意义 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 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的原 则,防止“过”或“不及”。
钢 质 脆 度 0.15%和1.7%是炼 钢含碳量的下限和上限, 超出这两个关节点,炼 出的就是熟铁和生铁, 而不再是钢了。 4.5
三、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 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物 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思想的确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形而 上学唯物主义不彻底性的缺陷,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科学地说明 了社会的物质性。
•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属于唯 心主义。
• 唯物主义有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 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 故曰:白马非马。
• 主要矛盾 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 次要矛盾 处于服从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 二者的关系及其意义 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规定和影响次要矛盾的存在 和解决;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次要矛盾解决得如何,会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 的解决;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它要 求我们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还必须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 坚持一系列的“两手抓”。(抓重点) • 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时乎时乎不再来”,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 所谓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客观的, 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的时空观念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反映。 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一天24小时,一个 月30天,一年365天对每个人都一样) • 所谓时空的相对性,是指不同事物的时间、空间特性是受物质运动的具体特性所 制约的,即它们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人们关于时间空间的观念也 是可变的、发展的,因而时间空间是相对的。 (牛顿时空观、爱因斯坦时空观) • 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 • 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在时间上有始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际。
• 否定之否定 发展是通过否定来实现的。事物的发展不是通过一次否定来 实现的,而是通过两次否定来实现的。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 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 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 和曲折性的统一。坚持这一原理,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 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相对静止有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 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第二,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的变 化。 • 承认相对静止具有重要意义。
• 第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第二,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 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 哲学的定义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既是世界观又 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思维与 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 一元论与二元论:
•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 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矛盾双方互相利用、互相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 素得到发展;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 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为事物 的质变创造条件;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 的决定力量。 • 内因和外因 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二者的关系是: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 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 针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