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期间各阶段军工生产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民国时期的航空工业

民国时期的航空工业

民国时期的航空工业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民国时期中国的航空工业1903年12月17日,美国人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兄弟共同发明的飞机首次成功升空,开创了人类航空的新纪元。

其后,广东旅美华侨冯如在华侨们的支持下,开始研制飞机,于1908年获得成功。

1910年,国际飞行协会在美国三藩市举行飞行比赛,冯如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第四架飞机参加竞赛,以飞行高度700英尺,时速65英里,飞行距离20英里的优异成绩,在世界级高手的激烈竞争中夺得冠军,为中国人在新兴的航空事业中争了光。

1911年,冯如将他创办的广东飞行器公司从美国迁回广州,并带回两架自制的飞机。

由于当时清王朝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时局动荡,冯如在国内造飞机的愿望未能实现。

清王朝被推翻后,冯如于1912年8月25日在飞行表演中,飞机失事,不幸受伤殉职。

广东飞行器公司因此无疾而终。

1914年,北京南苑航空学校修理厂厂长潘世忠自行设计制造一架军用飞机,发动机功率80马力,装有机枪一挺。

这是在中国制造的第一架飞机。

1918年,北洋政府海军部在福州马尾设立海军飞机工程处,任命巴玉藻为工程处主任,王助、王孝丰、曾贻经为副主任。

留学美国的巴玉藻归国前曾任美国寇蒂斯飞机制造厂设计工程师。

王助先后在英国、美国留学,曾任美国波音飞机公司第一任总工程师,在波音公司工作期间,王助设计出一架双浮筒双翼的“B&W—C”型水上飞机,并成功地通过了试飞。

经过试飞、修改后的“B&W—C”性能良好,美国海军一次就采购了50架,作为美国海军的教练机。

1919年8月,在巴玉藻、王助的主持下,马尾海军工程处造出了“甲型一号”的双桴双翼水上飞机。

该机有三座,重量1055 千克,100马力,最大时速120 千米,配有双座双操纵系统,供飞行教练用。

从1919年8月到1931年,马尾海军飞机工程处制成水上教练机、海岸巡逻机共17架。

民国时期中国各兵工厂制造火炮统计

民国时期中国各兵工厂制造火炮统计

民国时期中‎国各兵工厂‎制造火炮统‎计民国时期,中国军事工‎业极端落后‎,主要表现在‎重武器不能‎成规模生产‎,而由于军阀‎混战有些已‎经具有生产‎重武器能力‎的兵工厂也‎一一被迫放‎弃这种能力‎,以至于在抗‎日战争中8‎年中国仅仅‎生产了98‎门大炮(迫击炮除外‎),可以说,整个抗战史‎是一部中国‎军人用血肉‎之躯对抗日‎军飞机大炮‎的历史,是一部悲壮‎的历史。

以下将民国‎间大炮生产‎情况一一列‎出(部分生产数‎据列到清末‎):一。

山炮中国近代各‎局厂生产各‎式山炮近3‎000门1.沪造克虏伯‎75毫米山‎炮:江南制造局‎1905年‎仿制成功,1907-1928年‎累计生产4‎94门。

29年至3‎1年约产1‎20门。

32年停办‎。

1925年‎,汉阳兵工厂‎生产该炮6‎门。

2.汉造10年‎式75毫米‎山炮:汉阳兵工厂‎1921年‎仿制成功,至1928‎年止累计生‎产68门。

29年到3‎7年约生产‎160门。

3.晋造75毫‎米山炮:太原兵工厂‎1923年‎至1924‎年生产晋1‎2年式20‎0余门,36年,37年又生‎产200余‎门(抗战后停止‎),25年至2‎8年生产晋‎13年式8‎00门,28年至2‎9年生产晋‎17年式7‎00门,47、48年生产‎晋36年式‎191门4.辽14年7‎5毫米山炮‎,1925年‎东三省兵工‎厂仿制成功‎,至1931‎年生产72‎门5.1927年‎至1929‎年太原兵工‎厂生产晋1‎6年式10‎5毫米30‎门二、野炮1913年‎至1949‎年共生产约‎500余门‎1.辽14年式‎77毫米野‎炮:东三省兵工‎厂1925‎年至193‎1年生产3‎00门2.辽13年式‎75毫米野‎炮:东三省兵工‎厂1924‎年至193‎1年生产1‎08门3.晋18年式‎88毫米野‎炮:1929年‎至1937‎年,太原兵工厂‎生产150‎门另外,江南制造局‎、汉阳兵工厂‎也生产了一‎些野炮(75毫米)三。

民国时代的沈阳兵工厂:中国曾经规模最大的兵工

民国时代的沈阳兵工厂:中国曾经规模最大的兵工

民国时代的沈阳兵工厂:中国曾经规模最大的兵工辽造13式毛瑟98步枪辽造17式轻机枪(仿日本十一式)日本92式重机枪沈阳是东北最大的城市,是辽宁省的省会,1625年后金努尔哈赤建都于此,称之为盛京,清代改为陪都,又于1907年设立奉天省。

民初仍沿用之,1928年改奉天省为辽宁省,1929年改奉天为沈阳市。

1932年3月满洲国成立,溥仪为执政,建都于长春改称新京,省市均改称为奉天。

日本投降后,改称沈阳至今。

辽宁省盛产煤铁,有钢都鞍山,煤都抚顺,本溪,大连等四大钢铁企业中心。

今日称为沈阳市。

1875年年3月19日,张作霖生于辽宁海城县驾掌寺村。

幼时家中贫困,曾卖过包子,学过兽医,在清军中当过兵,参加甲午战事,后来落草为寇,又经收编为团练,辛亥革命时,升到左路巡防队统领,驻郑家屯,后又将他调到洪南,离沈阳只有数百里。

沈阳兵工厂的正式名称为奉天军械厂,东三省兵工厂,奉天造兵所及兵工署第90工厂。

沈阳兵工厂为1946年3月至11月间短暂名称,以此为通称。

1897年8月3日吉林将军延茂函户部,不能为奉天制造军火。

11月29日户部拟准奉天设局自造军火。

12月5日奉旨依议。

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奉旨成立奉天机器局,1899年六月开工,并未制造军火。

只是铸造银元。

张作霖由于得到了东三省总督的赵尔巽的信任,不断攀升。

在袁世凯死后,张作霖就把袁世凯所任命的奉天督军兼节制吉黑两省军务的段芝贵逼出东北,获得了盛武将军督理奉天军务兼巡按使的职务。

随后,他又以武力迫使吉林督军孟思远下台,黑龙江的督军也由他的亲信担任,终于把东三省的军政大权抓到手。

1921年左右,张作霖在造币厂(原奉天机器局)内设立修械及制造枪弹工厂。

称为奉天军械厂。

由丁超任厂长。

1922年4月张作霖的奉军为直系军阀打败,退出关外。

他接受张学良的建议,整军经武,大力整顿奉军。

奉天军械厂改为东三省兵工厂。

在沈阳市大东边门外,重新辟建筑枪,炮弹,炮等三厂,由丹麦商家文德(Winther)公司承建,并派技师克力敦尔弥驻厂指导安装。

三年解放战争国共军工生产

三年解放战争国共军工生产

试比较三年内战国共两党的军工生产和兵力比较抗战8年,根据国军军工生产资料,生产的迫击炮弹550万发,因为钢材少,多数山野榴弹生产都放弃了,75毫米山野炮弹是例外,生产了约42万发,年产量仅12万发,相关资料又表明,共军8年抗战迫击炮弹总产量为28万发,仅为国军5%;而内战中,国军炮弹产量增长了近1倍,4年生产了近700万发(其中600万发是迫击炮弹),而共军迫击炮弹年平均产量据资料大约是国军2倍左右。

显然,如果不是获得了特别的援助或机遇,共军的军工生产是不可能跨越性地增长约80倍的!(一)国军军工生产:1、资料表明,抗抗战8年,国军军工生产如下:“……抗战期间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步枪约55万支,轻机枪约4万挺,重机枪约2万挺,枪榴筒约6万支,掷弹筒40909支,20毫米高射炮4门,37毫米战防炮94门,60毫米迫击炮约5000门,82毫米迫击炮约7500门,120毫米迫击炮约60门;子弹约11亿发,手榴弹约2700万个,枪榴弹约450万个,掷弹筒榴弹约150万个,迫击炮弹约550万发,75毫米山野炮弹约42万发,20毫米高射炮弹约52万发,航空炸弹约3000吨,地雷约80万个.……抗战爆发前国民党的兵工厂可以生产山野炮和榴弹炮,不过产量很少.抗战爆发后由于钢材短缺,干脆放弃了山野炮和榴弹炮的生产,集中力量生产需要材料较少的迫击炮.75毫米山野炮虽然停产了,但由于此前国民党军队已经装备了大量的75毫米山野炮,因此75毫米山野炮弹的生产仍然继续了下去,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75毫米山野炮弹约42万发,最高年产量接近12万发(1943年).……”2、而近4年内战期间,“……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战胜利至1949年底,国民党共生产步枪近50万支,机枪5万多挺,各种火炮3.6万多门,子弹近7亿发,炮弹700多万发(内迫击炮弹约600万发)手榴弹近2000万枚,枪榴弹250万发,飞机炸弹约15万枚,掷榴弹60多万发,掷弹筒8万多具,枪榴弹筒近10万具……”。

中国军工发展的演变过程

中国军工发展的演变过程

中国军工发展的演变过程
中国军工发展的演变过程始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

在初期,中国军工主要依靠苏联的援助和支持。

到了1950年代,中
国开始建立自己的军工产业,研制和生产了一系列基础武器装备,如步枪、机枪和迫击炮等。

在此期间,中国还大力发展了航空、航天和核技术等高科技领域。

到了1960年代,中国的军工产业迅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
成果。

例如,中国成功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成功地研制了世界上第一种具有常规反坦克和反装甲能力的导弹——红箭-1型。

同时,中
国还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如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完成了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任务等。

到了1970年代,中国的军工产业进一步发展,研制和生产了一
系列新型武器装备,如第二代战斗机歼-8和武直-1攻击直升机等。

在此期间,中国还成功地研制出了新型核武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拥有自主核武器的第五个国家。

到了21世纪,中国的军工产业已成为全球最为先进和成熟的军
工产业之一。

中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战斗机、军舰和航母等装备。

在高科技领域,中国还研制和生产了一系列新型武器装备,如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歼-20、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国产航母辽宁
舰等。

总的来说,中国的军工产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成为支撑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清政府:1840——1911年中华民国北洋军阀政府:1912——1927年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年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1.政治: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2.思想:新文化运动兴起,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3.经济:为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1.产生与发展: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后天畸形(轻工业和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2.诞生环境: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

3.分布: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地区分布不平衡。

4.结构: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5.地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不是中国的主体经济。

6.发展历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

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地位和作用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代表新的生产方式,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同时,它的发展为中国近代反抗外来侵略提供一定物质基础。

2.政治: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发展壮大,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导致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思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近代的思想解放,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发展趋势: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五、启示: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步履艰难。

2.要实现中国的近代化必须首先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华的统治,取得民族独立。

日本侵华时期国民政府陆军武器装备建设之考察zt

日本侵华时期国民政府陆军武器装备建设之考察zt
第一节 国民党陆军武器装备的窳劣与国民党人的建设思路
国民党陆军的落后,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武器装备的窳劣。自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起,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大小战争接连不断的状况并未较清季有多少变化。因此,增强强军事实力、提高武器装备水平一直为国民党当局以及大小军阀所重视。虽然清末民初时出现了不少兵工厂,但由于中国技术落后,国内仅能生产步、机枪、小型火炮之类的兵器,且在产量与质量上均不敷现实的需要,故只好仰赖外国供应军火。[11]据台湾学者陈存恭先生考证,从1912年至1928年,共有德国、日本、挪威、英国、波兰、俄国、美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瑞典、荷兰、奥地利、葡萄牙、丹麦等十几个国家向中国供应了价值69,949,317两(海关银,约合国币46,693,825元)的陆军军火,这在无形之中使中国成了“万国兵器展览馆”![12]然而,由于外国列强的封锁与歧视,中国这所“展览馆”内的“舶来品”在品质上其实与国内生产的兵器并无多少差别。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中国陆军的装备水平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更趋恶劣:1929年中国陆军使用的100万杆步枪中,约达80%属于老旧破损、无法使用。[13]
第一节 德造装备的大量引进
第二节 国府谋求兵器自给的努力
第三节 国府陆军武器装备建设的严重缺陷及其影响
第三部分 抗日战争时期的陆军武器装备建设(1937.7--1945.9)
第一节 抗战初期武器装备的损耗与补充(1937.7—1938.12)
第二节 抗战中期的建设情况(1939.1—1944.12)
日本侵华时期国民政府陆军武器装备建设之考察
内容提要
日本侵华时期,国民政府对陆军武器装备建设较为重视,其可划分为两个阶段。1931.9—1937.7为第一阶段,属平时建设时期,国民政府为了适应对日备战与陆军整编的现实需要,在其成立初期陆军武器装备建设的基础上,一边大量引进德造装备,一边积极谋求兵器自给,使国民党陆军的装备水平有了一定改观;1937.7—1945.9为第二阶段,是战时建设时期,国民政府以保证军队对武器装备的需求为目标,凭借外购以及战时的兵工生产与外国军火援助,在相当程度上维持了国民党陆军的装备水平,支撑了国民党陆军的抗日作战。但从历史的纵向角度看,国民政府的陆军武器装备建设,无论战前还是战时,均存在着严重缺陷。

武汉近代工业民国前后,已整理

武汉近代工业民国前后,已整理
前期工业的发展民国成立后的十余年期间,武汉的民族工业获得丰厚利润,买办资本、官僚资本和商业资本纷纷向工业投资,至20年代中期,武汉已有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企业(包括较大的手工作坊)约600家。这些厂分布20多个行业,以纺织工业最多,约290户;碾米业90余户,新建立的有80余户;印刷业71户,新建的有34户;机器业58户,新建立的有40余户。其中如果想侧重详细介绍打开民国后武汉工业文件
中期工业的变化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后,战乱未停,武汉经济发展停滞,工业生产一蹶不振,直到1929年才略有转机。随后,在天灾、内战及世界经济危机、日本侵略加剧的形势下,武汉工业发展极受挫折。1935年后,由于抗战、抵制日货形势的发展和湖北农村丰收的影响,武汉工业出现短期的繁荣局面。
30年代的工业结构和地位】1933年,据汉口社会局调查,符合实业部工厂法规定的工厂,恢复到300~400家,工厂总数不下500家;工人增至5.7万人,工业登记资本额约3000万元。至1936年,工厂家数虽只528家,工人4.38万人,但资金则增至5148万元,年总产值约1.9~2亿元左右。(表6)
沦陷时期的工业武汉三镇沦陷以后,日本占领军打着“日华合作”、“租赁”等旗号掠夺中国工厂,将各厂留下的机器强行拆卸拼凑起来,驱使中国工人开工生产。在武汉,日军以“委托经营”方式将华资企业转交给日本株式会社经营,武汉残存的民族工业完全丧失自主发展的能力。据伪“汉口工商会议厅”统计,1942年武汉“复兴”工厂133家,约为战前武汉工厂数的25.6%,年产额为战前的15.8%。这些工厂多用手工、半手工操作,集中分布在汉口三民路以上的“难民区”,产品主要供给日本军需。
在美货和官僚资本双重打击下,武汉民族工业大量破产。到1946年底,大小烟厂关闭90%,大小棉织工厂关闭75%,染织厂在1946年10月有300多家,一月之内关闭200家。1947年9月,武汉只有459家工厂,职工23863人。(表10、11)由于工厂倒闭,从重庆等地复员回武汉的工人、职员大量失业。1946年,汉口市失业者有31393人,占工人总数124704人的25%。

中国军工发展的演变过程

中国军工发展的演变过程

中国军工发展的演变过程
第一阶段(1949-1965年):中国军工处于缺乏基础设施和技术
支撑的状态,主要依靠苏联援助,建立了少量的军工工厂,主要生产轻武器和弹药。

第二阶段(1965-1978年):中国军工开始走向自主化,大量引
进技术并建立了一批军工企业,主要生产坦克、飞机、导弹等重要武器装备,形成了以华北、东北、华东、华南四大军工基地为主的军工产业体系。

第三阶段(1978-2000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军工加速了技
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成功研制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武器装备,如歼-8、歼-10等飞机,晋升为军事强国。

第四阶段(2000年至今):中国军工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加强了国际合作和市场开拓,成为全球重要的军工制造强国之一。

总的来说,中国军工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创新,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成为了国际上备受瞩目的军工制造大国。

- 1 -。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武器装备的进口和生产情况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武器装备的进口和生产情况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武器装备的进口和生产情况关于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的文章很多,但这些文章基本上是从政治或纯军事角度出发的,介绍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物力状况的文章很少.在现代战争中,物力因素的影响极为重要,甚至可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决定性因素.本文专门介绍一下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的物力状况.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提到的数据有的当年有精确的记载,有的当年并无直接记载,而是根据其他相关资料推算出来的,误差在所难免.名词解释山炮:国民党军和日军对可拆卸的轻型榴弹炮的旧称,口径一般为75毫米,火炮身管较短,火炮质量较轻,全炮可拆卸成几部份组件,方便人背马驮,运到目的地后再重新组装起来,由于便于运输特别适合山地作战,所以称山炮.野炮:旧称口径在100毫米以下的加农炮和榴弹炮(不包括山炮)的统称,以75毫米野炮最常见.战防炮:反坦克炮旧称,战车防御炮,用来防御战车的炮.(同理,战防枪=反坦克枪) 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武器装备进口情况1937年7月抗战爆发,武器弹药消耗巨大,国民党战前所积攒的家底根本支持不了多久,能否得到充足的武器装备成为决定战局的关键.当时国民党的武器来源有两个:进口和自己生产.由于重工业基础薄弱,国民党兵工厂的水平是比较低的,不仅生产不了飞机和坦克,而且连最基本的枪支和子弹的生产能力也不能满足需求.在当时的条件下,进口武器装备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自清朝末年起德国就是中国最重要的武器进口来源地,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38年.抗战前国民党就通过进口德国武器装备组建"德械师",国民党从德国进口武器装备所需资金主要用钨矿砂,锡,锑,桐油等物资支付.1937年7月抗战爆发,国民党加大了德国武器的订货量.在日本的强烈抗议下,1938年5月德国宣布停止对中国出口武器,最后一批武器于8月份运抵中国.从抗战爆发到德国停止供货为止,国民党从德国进口的武器装备包括:飞机12架,105毫米榴弹炮36门,迫击炮800门,37毫米战防炮500门,13.2毫米高射机枪300挺,机枪1万挺,步枪5000支,驳壳枪2万支,手枪4400支;150毫米炮弹6000发,105毫米炮弹3.6万发,迫击炮弹190万发,37毫米炮弹50万发,子弹1.6亿发.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8月21日,国民党与苏联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便开始以贷款的形式向国民党提供武器装备,贷款由中国用矿产和农产品偿还.苏联对国民党的武器供应持续到苏德战争爆发.在这将近4年时间里国民党从苏联进口的武器装备包括:飞机885架,坦克82辆,汽车1540辆,115毫米榴弹炮80门,76毫米野炮160门,76毫米山炮50门,高射炮270门,45毫米战防炮50门,37毫米战防炮380门,航空机枪120挺,重机枪1300挺,轻机枪5300挺,步枪5万支,冲锋枪3000支;航空炸弹3.11万颗,115毫米炮弹12.68万发,76毫米炮弹16万发,45毫米炮弹7.5万发,37毫米炮弹61万发,高射炮弹31.44万发,子弹1.84亿发.(中国向苏联支付的物资包括:钨矿砂31177吨,锡13162吨,锑10892吨,锌600吨,汞560吨,铋18吨,茶叶30293吨,生丝309吨,羊皮223万张,羊毛14300吨,猪鬃6340吨,桐油8868吨)抗战爆发后国民党还从欧洲其他国家进口了一些武器装备(到货量)从英国进口:飞机36架,子弹1667万发从法国进口:飞机24架从意大利进口:装甲车101辆从比利时进口:步枪5.4万支,子弹3867万发从捷克进口:轻机枪1829挺,步枪5000支,子弹2600万发从瑞典进口:子弹1.18亿发从匈牙利进口:子弹1500万发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下半年,国民党得到了从美国运来的279架飞机和1205万发子弹,这批货是战前订购的.由于中立法案的制约,此后美国便停止了对中国的武器出口.1939年11月美国修改中立法案,可以向交战中的国家出口武器,但必须以现金购买,自行运输.租借法案出台前美国陆续向国民党提供了4笔小额贷款,分别是1939年2月的桐油贷款(用桐油偿还),1940年4月的锡贷款(用锡偿还),1940年10月的钨砂贷款(用钨矿砂偿还),1941年2月的金属贷款(用钨矿砂,锡和锑偿还),这些贷款规定用于在美国购买除武器弹药外的其他物资.国民党买回了一些物资(汽车,油料,轮胎,汽车和飞机零件,工业器材等).1941年3月11日美国出台租借法案,向符合美国利益的国家提供援助,1941年5月6日美国宣布将中国列入援助对象,自此美国开始正式向国民党提供军事援助.1937年11月国民党动工修建滇缅公路,于1938年8月底建成,滇缅公路从昆明出发,至边境小城畹町,然后向缅甸境内延伸至腊戌,与缅甸中央铁路连接.进口物资可先运到缅甸仰光港,然后由中央铁路运到腊戌,经滇缅公路运到中国.1938年10月,中国的沿海通道已全部被日军堵死.此时除进口苏联的物资可通过迪化(乌鲁木齐)至阿拉木图的中苏公路直接运输外,进口其他国家的物资则要通过法属殖民地越南或英属殖民地缅甸.中越之间有滇越铁路和桂越公路,中缅之间只有一条滇缅公路.抗战爆发后为了不得罪日本,法国禁止中国通过越南进口武器弹药(其他物资可以).1938年11月法国又宣布禁止中国通过越南进口卡车和救护车,后同意在交税的情况下限额通行.1939年9月中国通过越南进口的部份机器设备被法国掠夺.1939年11月日军占领南宁切断桂越公路,1940年6月17日法国向德国投降,成立傀儡政府.在日本的逼迫下,法国于1940年6月20日封锁滇越铁路,并于1940年7月3日拆毁滇越铁路.法国投降后英国已被困在欧洲,为了讨好日本保住自己在亚洲的殖民地,英国于1940年7月17日宣布封锁滇缅公路3个月,1940年10月滇缅公路在封锁了3个月后重新开放. 1940年9月23日日军攻入越南北部,法国被迫同意日本在越南驻军.从1940年10月28日起,日军以越南北部的飞机场为基地,多次对滇缅公路进行轰炸.1941年12月日军开始进攻缅甸.1942年2月国民党组建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与英军联合对日军作战,1942年3月8日日军占领仰光港,滇缅公路的进货入口被堵死.1942年4月远征军作战失败,败退下来的远征军一部分退回云南,另一部分经过中美英协商转移到了印度.在美方的安排下,转移到印度的这部份远征军改称为中国驻印军,以印度为基地进行训练.此后又陆续从中国调派一些军队入印度以扩充中国驻印军,为以后的反攻作准备.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后,美国紧急开辟从印度到中国的航线.物资先运到印度,然后由飞机穿越喜马拉雅山高黎贡山横断山送到云南或四川,由于沿途一系列高耸的山峰好像驼峰一样,所以称为驼峰航线.驼峰航线飞行条件恶劣,事故率居高不下,物资运量很少.为解决中国的物资供应问题,中美决定合作修建中印路.1942年12月中印公路动工建设,公路从印度出发穿越缅甸北部原始森林至云南畹町,与滇缅公路中国段连接.中国驻印军与美军和英军经过联合作战逐步收复缅北地区,中印公路也随之向前延伸.1943年12月沿中印公路开始铺设中印油管.1945年1月27日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胜利会师,中印公路全线通车.与此同时驼峰航线也加大了运输量,1945年6月中印油管开始向中国输油,物资运输问题至此解决.美国援助国民党的物资如何分配由美国说了算, 美国决定物资优先用于缅甸作战.物资运到印度后首先拨给中国驻印军一部份,然后由驼峰航线运到中国,运到中国的物资重点供应中国远征军,剩下的留给国内作战的国民党军队.由于运输不便,陆上交通恢复前美国援助的重炮只能就近拨给中国驻印军.以155毫米榴弹炮为例,抗战期间美国总共只给了国民党36门,全部拨给了中国驻印军.在缅甸战事结束以前,国内作战的国民党军队武器装备状况基本没有改善.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从美国得到的武器装备的粗略数字:飞机1394架(包括美国驻华空军的飞机),坦克108辆,装甲车36辆,汽车约2万辆,155毫米榴弹炮36门,105毫米榴弹炮约200门,75毫米野炮约100门,75毫米山炮约500门,37毫米战防炮约300门,迫击炮约2000门,火箭筒1030支,喷火器约150支,枪榴筒约6000支,14毫米战防枪1269支,重机枪约1500挺,轻机枪约8000挺,步枪约15万支,冲锋枪约3万支,手枪约3600支;各类炮弹约220万发,火箭弹约6万发,子弹约7亿发.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武器弹药生产情况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兵器工业进行了内迁重组,大部分兵工厂集中到了重庆.受重工业基础的制约,抗战期间国民党的兵器工业并无太大发展,但还是生产出了不少的轻武器和弹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步枪约50万支,轻机枪约4万挺,重机枪约2万挺,枪榴筒约6万支,掷弹筒40909支,20毫米高射炮4门,37毫米战防炮94门,60毫米迫击炮约5000门,82毫米迫击炮约7500门,120毫米迫击炮约60门;子弹约11亿发,手榴弹约2700万个,枪榴弹约450万个,掷弹筒榴弹约150万个,迫击炮弹约550万发,75毫米山野炮弹约42万发,20毫米高射炮弹约52万发,航空炸弹约3000吨,地雷约80万个.在这里顺便说一下抗战时期共产党的兵工生产情况.抗战时期共产党的兵器工业规模小,设备简陋,原材料奇缺,因而武器弹药产量很少.抗战期间共产党的兵工厂累计生产:长短枪11046支,机枪33挺,掷弹筒4155支,枪榴筒2196支,迫击炮908门;子弹779万发,手榴弹447万个,掷弹筒榴弹37.7万个,枪榴弹32万个,迫击炮弹28.4万发,地雷19.2万个.下面详细介绍一下抗战时期国民党各种武器弹药的具体生产情况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步枪55万支左右.1928年太原兵工厂仿制成功日本38(明治38年,1905年)式步枪.抗战期间太原兵工厂西迁后生产了少量38式步枪,总产量约1万支.抗战时期国民党生产的步枪主要是汉阳式和中正式.除此之外浙江铁厂还生产过4万多支77式步枪,77式步枪为仿造中正式步枪,外形略有不同.汉阳式:仿德国1888年式毛瑟步枪,1895年在汉阳兵工厂开始生产,1944年停产. 中正式:仿德国1924年式毛瑟步枪,1935年在巩县兵工厂开始生产.汉阳式与中正式步枪的历年产量如下历年产量如下.1937年:汉阳式15000支,中正式45000支,合计60000支1938年:汉阳式12000支,中正式38000支,合计50000支1939年:汉阳式41500支,中正式30000支,合计71500支1940年:汉阳式53814支,中正式20600支,合计74414支1941年:汉阳式31500支,中正式7000支,合计38500支1942年:汉阳式46600支,中正式17000支,合计63600支1943年:汉阳式33100支,中正式34000支,合计67100支1944年:汉阳式350支,中正式64500支,合计64850支1945年1-8月:中正式53000支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生产的轻机枪有两种:仿瑞士启拉利式和仿捷克ZB26式.仿瑞士启拉利式轻机枪于1939年停产,从抗战爆发至1939年停产共生产约1900挺.捷克ZB26式轻机枪是捷克于1926年开始生产的,该枪弹匣位于枪身上方,在国产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中经常见到这种机枪.1927年ZB26式轻机枪开始进入中国,到抗战爆发时国民党已有多家兵工厂在仿制生产这种机枪.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轻机枪约4万挺,历年产量如下. 1937-1938年:仿捷克ZB26式2000挺,仿瑞士启拉利式1600挺,合计3600挺1939年:仿捷克ZB26式892挺,仿瑞士启拉利式342挺,合计1234挺1940年:仿捷克ZB26式1324挺1941年:仿捷克ZB26式2440挺1942年:仿捷克ZB26式6000挺1943年:仿捷克ZB26式9391挺1944年:仿捷克ZB26式10900挺1945年1-8月:仿捷克ZB26式6000挺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生产的重机枪有两种:24式和30节式24式重机枪:1888-1924年,金陵兵工厂仿制过多种版本的马克沁式重机枪.1934年德国向国民党赠送MG08马克沁式重机枪的图纸,由金陵兵工厂进行仿制,于1935年仿制成功,命名为24(民国24年)式重机枪.30节重机枪:1921年10月10日汉阳兵工厂仿制成功美国勃朗宁M1917式重机枪(口径改为7.92毫米),正好是民国10年10月10日,顾命名为30节.抗战爆发后由于兵工厂搬迁等原因,30节重机枪的生产几度中断.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重机枪约2万挺,历年产量如下.1937年:24式626挺1938年:24式1060挺1939年:24式1971挺1940年:24式2468挺,30节式514挺,合计2982挺1941年:24式1860挺,30节式520挺,合计2380挺1942年:24式1980挺,30节式310挺,合计2290挺1943年:24式2680挺,30节式260挺,合计2940挺1944年:24式2986挺1945年:24式3063挺,30节式1737挺,合计4800挺1934年汉阳兵工厂仿制成功日本大正10年(1921年)式掷弹筒,但产量很少没有正式装备部队.1938年底已迁往重庆的陕西第一兵工厂筹备处在大正10年式掷弹筒的基础上改进试制出新的掷弹筒,命名为27(民国27年)式掷弹筒,开始大量生产.掷弹筒可以看作是一种轻型简易迫击炮,口径一般为50毫米,和迫击炮相比省去了瞄准具和支架.由于没有瞄准具,只有经验丰富的士兵才能精确射击.1944年随着60毫米迫击炮的大量装备,国民党停止了掷弹筒的生产,累计生产40909支.掷弹筒榴弹的停产稍晚一些,截止1945年8月累计生产掷弹筒榴弹约150万个.枪榴筒的生产情况与掷弹筒相似,虽然抗战前便开始生产,但产量很少.1939年国民党兵工厂研制成功新的枪榴筒和枪榴弹,命名为28式枪榴筒和28式枪榴弹,与中正式步枪配套使用,截止1945年8月累计生产枪榴筒约6万支,枪榴弹约450万个.抗战爆发前国民党兵工厂能够生产82毫米迫击炮和150毫米迫击炮.抗战爆发后由于钢材短缺停止了150毫米迫击炮的生产,82毫米迫击炮的生产继续了下去.1940年国民党兵工厂将库存的废旧150毫米迫击炮进行翻新改造,口径改为152毫米,命名为29式150迫击炮,翻造工作持续到1944年,具体数量不详.1942年国民党兵工厂参照法国造60毫米迫击炮,试制出31式60毫米迫击炮.1944年国民党兵工厂参照法国造120毫米迫击炮,试制出33式120毫米迫炮,1945年开始生产,当年生产94门.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60毫米迫击炮约5000门,82毫米迫击炮约7500门,120毫米迫击炮约60门.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迫击炮弹约550万发,其中大部份是82毫米弹.1944年迫击炮弹产量110万发,为战时最高峰.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历年迫击炮产量如下1937年:82毫米迫击炮710门1938年:82毫米迫击炮1136门1939年:82毫米迫击炮960门1940年:82毫米迫击炮500门1941年:82毫米迫击炮760门1942年:82毫米迫击炮1381门,60毫米迫击炮200门1943年:82毫米迫击炮1140门,60毫米迫击炮1100门1944年:82毫米迫击炮1084门,60毫米迫击炮2000门1945年:82毫米迫击炮500门,60毫米迫击炮2870门,120毫米迫击炮94门抗战爆发前国民党的兵工厂可以生产山野炮和榴弹炮,不过产量很少.抗战爆发后由于钢材短缺,干脆放弃了山野炮和榴弹炮的生产,集中力量生产需要材料较少的迫击炮.75毫米山野炮虽然停产了,但由于此前国民党军队已经装备了大量的75毫米山野炮,因此75毫米山野炮弹的生产仍然继续了下去,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75毫米山野炮弹约42万发,最高年产量接近12万发(1943年).1938年5月国民党兵工厂决定仿制德式37毫米战防炮,向德国定购所需技术资料,机器设备和钢材.由于交通受阻到货较晚而耽误了仿制工作,直到1941年才仿制成功,命名为30式37毫米战防炮,生产了94门后因钢材用完而被迫停产.1941年国民党兵工厂仿制成功20毫米高射炮弹,使用进口原材料生产,1943年因原材料供应中断而停产,累计生产约52万发.1944年国民党兵工厂仿制成功20毫米高射炮,共制造4门.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子弹约11亿发,平均每年1.3-1.4亿发,而战前的1936年子弹产量1.28亿发,由此可以看出,抗战时期国民党子弹生产能力基本没有增长.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手榴弹产量有较大增长,1941年手榴弹产量505万个,达到战时最高峰.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手榴弹约2700万个.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生产5-500公斤各种规格的航空炸弹.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累计生产航空炸弹约3000吨.抗战爆发后为了防御日军进攻,国民党需要大量的地雷,为此建设了专门的地雷生产线,地雷产量大增,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累计生产地雷约80万个.抗战时期的军用油料供应情况现在的军用油料主要是柴油和航空煤油,坦克装甲车卡车用柴油,飞机用航空煤油,汽油用得很少.而抗战时期的军用油料主要是汽油,汽车和飞机都是用汽油,国民党装备的坦克也全部为汽油机坦克.抗战爆发后汽油供应日趋紧张,采取了如下措施:开发甘肃玉门油田,利用玉门油田所产的石油炼制汽油;以甘蔗和杂粮为原料生产酒精,用酒精代替汽油;以桐油和菜籽油为原料生产代汽油;以煤焦油为原料生产代汽油.在汽油替代品的生产方面,以煤焦油为原料生产的代汽油产量微乎其微,以桐油和菜籽油为原料生产的代汽油产量也很少,真正起到支柱作用的是酒精.抗战期间我国历年汽油(包括代用品)供应情况如下(1吨酒精大约可代替0.65吨汽油,1吨代汽油大约可代替0.8吨汽油)1938年:汽油进口量45508吨;酒精产量912吨1939年:汽油进口量64871吨;汽油产量11吨,酒精产量2412吨,代汽油产量9吨1940年:汽油进口量65859吨;汽油产量200吨,酒精产量13595吨,代汽油产量100吨1941年:汽油进口量82323吨;汽油产量573吨,酒精产量16128吨,代汽油产量85吨1942年:汽油进口量79吨;汽油产量5202吨,酒精产量23420吨,代汽油产量406吨1943年:汽油进口量150吨;汽油产量8331吨,酒精产量22150吨,代汽油产量1343吨1944年:汽油进口量1739吨;汽油产量11108吨,酒精产量22487吨,代汽油产量289吨1945年随着中印公路的通车和中印输油管线的建成,持续几年的严重油荒宣告结束.。

中国军工发展史

中国军工发展史

中国军工发展史一、军工发展的早期阶段咱就从老早以前说起哈,中国军工那可是从很艰苦的环境里起步的。

以前咱国家穷啊,但是又面临着各种威胁,所以不得不发展自己的军工。

那时候的军工啊,就像是在一个破屋子里搞发明创造。

科学家们、工人们,那都是凭着一腔热血。

像造枪造炮,都是一点点摸索。

材料不够好,技术不够先进,但是大家就是有那种不服输的劲儿。

比如说在抗战时期,咱军工虽然简陋,但也造出了不少土枪土炮来对抗敌人。

那时候的军工,就像一个顽强的小火苗,虽然微弱,但是在黑暗里努力燃烧着。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啦,这可是个大转机。

国家开始重视军工发展,投入了更多的人力物力。

那时候大家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让咱国家有强大的国防力量。

咱们开始引进苏联的一些技术,但是也没有完全依赖,而是努力消化吸收,再创新。

就像咱们造飞机,开始是跟着苏联的技术走,但是后来就慢慢走出了自己的路。

这时候的军工发展就像一个小孩开始茁壮成长了,不断地学习新东西,不断地进步。

而且啊,咱们还培养了很多自己的军工人才,这些人才可是宝贝,他们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开放后的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了,这就像给中国军工注入了一股超强的活力。

咱们开始和国外更多的交流,引进更先进的技术和理念。

同时,国内的经济发展也为军工提供了更雄厚的物质基础。

咱们的军工不再是只满足于国内的需求,还开始走向世界。

比如说咱们的一些轻武器、无人机等,在国际上都很受欢迎。

这时候的军工发展就像是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充满了无限的潜力。

而且在高科技领域,像导弹技术、航天技术等,咱们都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咱们的东风系列导弹那可是让世界都刮目相看的,航天方面神舟系列飞船不断升空,这都是军工发展的成果。

四、现代军工的辉煌成就现在的中国军工,那可是相当厉害。

咱们有了自己的航母,歼- 20战斗机这样的先进装备。

军工发展已经不仅仅是制造武器了,还涉及到很多高科技领域的研究。

比如在材料科学方面,咱们研发出了很多高性能的材料用于军工产品。

民国时期的军事建设

民国时期的军事建设

民国时期的军事建设民国时期,中国面临着许多军事挑战和国家安全威胁。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保卫国家安全,民国政府始终致力于军事建设的推进与发展。

本文将从民国时期的军事体制、军队装备以及军事教育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展示民国时期的军事建设。

一、军事体制的改革在民国时期,军事体制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以提高军队的效能和战斗力。

其中最重要的变革是建立了现代化的职业军队。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军事机构被明确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机关,确立了中央政府对军队的统一指挥权。

此后,随着陆军、海军和空军的发展,军队实现了专业化的管理和指挥体系的建立。

为了推动军事体制的改革,民国政府还成立了军事委员会,负责处理军事事务。

军事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民国政府对军队管理的正规化和规范化,极大地推动了军事建设的进程。

二、军队的装备与现代化在军事装备方面,民国政府努力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引进了大量的武器和技术,以提升军队的装备水平,增强国家的防御能力。

民国时期,军队得到了坦克、飞机、迫击炮等现代化装备的装备。

例如,由德国专家设计的“黄埔”级驱逐舰是当时中国海军最现代化的军舰之一。

此外,格里巴超级干燥器等装备的引进,使得中国空军的作战能力大幅提高。

这些现代化装备的引进为中国军队赢得了更多的战略优势,提高了国家的军事实力。

三、军事教育的发展为了培养专业化的军事人才,民国政府重视军事教育的发展。

民国时期,陆军军官学校成立,为培养优秀的军事指挥官和军官提供了重要平台。

军官学校的设立不仅培养了足够的军事干部,也使得中国军队的领导层具备了更高的素质和能力。

此外,民国时期还推出了军事学院和军校,为中高级将领提供了进一步的培训和学习机会。

这些军事教育机构的建立,提高了中国军队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的军事建设在军事体制、军队装备和军事教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中国政府通过推进现代化的军事改革,引进先进的武器装备,培养了一支专业化的军队,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陆武器发展历程

大陆武器发展历程

大陆武器发展历程
1. 清朝末期至辛亥革命时期(1840-1911年)
在这一时期,由于列强侵略和内部的政治动荡,中国武器发展相对滞后。

传统冷兵器如刀剑、枪炮仍然主导,但在对外侵略和抵御的战争中,中国开始引进西方先进武器,如步枪、机枪等。

2. 民国时期至抗日战争(1912-1945年)
民国时期,中国武器发展开始步入现代化道路。

政府重视军事工业的发展,建立了一系列军械厂和军工学校,开始自行研制和生产军用武器。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积极发展装甲兵器,引进了坦克、火炮、飞机等现代化装备。

3. 解放战争至文革时期(1945-1976年)
在这一时期,中国武器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

解放战争胜利后,中国成立了兵器工业部,大力推动军事工业的发展。

中国研制了自动步枪、手榴弹、火箭炮等先进武器,并开始自行设计和制造坦克和飞机。

4. 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一步加大了军事科技的投入和军事现代化的努力。

中国研制了多种先进武器系统,如歼击机、导弹、舰船等。

特别是在信息化战争的背景下,中国加大了对网络和电子战等新型武器的研发力度。

总之,中国在武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传统冷兵器渐进到现代
化军事装备的转变。

通过引进、自主研发和创新,中国逐步缩小了与世界强国在武器领域的差距,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六 第20讲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含解析)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六 第20讲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含解析)

第20讲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时间。

1912-1919年,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2.背景。

(1)制度保障: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2)政策环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和北洋军阀政府宽松的经济政策。

(3)社会基础:群众性提倡国货的爱国运动的推动。

(4)思想动力:“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5)第一次世界大战契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表现。

(1)新建厂矿企业和资本增加,速度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2)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也有一定发展。

(3)投资地区由东南沿海向内地拓展。

(4)实业家:张謇(南通大生纱厂)、周学熙及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等。

4.影响。

(1)政治: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基础。

(2)思想:为新文化运动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巩固自查]观察下面漫画,你能从中获取哪些历史信息?答案:在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压迫下,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若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无论怎么提倡国货,也无法挽救民族工业衰败的悲惨命运。

二国民政府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时间发展状况原因1927—1936年较快发展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7—1945年日益萎缩(1)沦陷区:日军的破坏和吞并。

(2)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官僚资本的压榨1945—1949年陷入绝境(1)美国商品的冲击。

(2)官僚资本的挤压。

(3)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滥发纸币。

府的哪项政策有关?这项政策对民族工业有什么影响?答案:历史现象: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物价猛涨)。

政策:货币政策(滥发金圆券)。

影响: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1.1935年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

主要内容包括:(1)集中货币发行和使用权。

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

民国时期军队装备的冲锋枪[图

民国时期军队装备的冲锋枪[图

民国时期军队装备的冲锋枪[图汤姆森冲锋枪手提机枪也就是冲锋枪。

至少在抗战胜利之前,冲锋枪一词还并没有在国军中通用。

当时的冲锋枪称法很多很不统一,有机关手枪、手机关枪、手提机枪等多个称呼。

1940年1月,由兵工署下发的《军械统一名称汇编》中,将枪类分成步枪、轻机枪、重机枪、高射机枪、手提机枪、手枪、信号枪和掷弹筒等八种。

从此以后,手提机枪成为今天意义上的冲锋枪的正规叫法。

冲锋枪和冲锋机关枪虽早在二十年代便有使用,但仅指汤姆森而不包括其它。

伯格曼在民国时期的俗称很多,一般称作“花机关枪”、“花机关”,川军中戏称其为“虼蚤笼笼”,粤军中则戏称其为”猪笼机”。

至于冲锋枪被赋予今天这样的定义取代手提机枪的名称,大概是在国共内战全面暴发以后才开始的。

在旧中国,一直到抗战中后期为止,手提机枪中最著名的就是这两个。

即德制MP1918及其改进品和各国的仿制品和美制汤姆森冲锋枪及中国的仿制品。

前者诞生于一战后期,曾在一战尾声装备德军,由施迈瑟设计,伯格曼工厂制造。

后者也开发于一战,但出产却在战后,是由汤姆森主持研制的。

这两支枪的自动原理及诸元数据就不赘述了,因为在网上很容易查到。

为今天的的阅读方便,本文还是将二者都按今天的习惯统称作冲锋枪。

这两支世界级名枪,在民国军事历史舞台上,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理应给予纪念。

用传统的眼光看,由于冲锋枪的有效射程短,枪管寿命低,射击精度差,消耗子弹多等与生俱来的缺点,在其诞生的前二十年,一直处于军事上领先地位又是冲锋枪诞生地的西方却少有将其列装作为制式武器的。

到是在世界的东方,在中国,情况有所不同。

由于国内长期的内战,需要大量廉价的轻武器,于是在西方备受鄙视和冷落的冲锋枪登陆中国,并很快被大量仿制和装备。

据现有资料,最早由外国购入冲锋枪的是孙中山。

1922年,孙从美国购入刚刚问世不久的汤姆森M1921式冲锋枪30支,全部配备其卫士大队。

陈炯明叛变时,卫士大队奋起自卫,该枪曾发挥了巨大的威力,给叛军以很大杀伤。

抗战时期,中国有5大兵工厂,生产了多少门火炮!

抗战时期,中国有5大兵工厂,生产了多少门火炮!

抗战时期,中国有5大兵工厂,生产了多少门火炮!抗战时期,中国有5大兵工厂,生产了多少门火炮?文/历史正说 ? 图/网络战争年代,火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短时间内可以向敌人倾泻大量的炮弹,能够造成一大片的伤亡,因此二战时期,各个国家都在生产各种口径的火炮,比如前苏联就出现了著名的“大炮兵理论”,而当时我国的军工业十分的薄弱,那么抗战时期我军的五大兵工厂是哪里?生产了多少门火炮。

火炮的制造不是很简单的事情,不管是炮管的制作还是炮弹的铸造等,对一个国家重工业的要求十分的高,假如使用了劣质的钢铁,说不定就会出现炮管开裂甚至炸膛等情况,我国从清朝时期制作火炮的时候,就经常的面临原料的制约,洋务运动开始,学习西方技术,引进了一系列的军工厂。

清朝灭亡之后,各路军阀开始混战,这个时候军工的地位就十分的高了,但是当时能够生产大口径火炮的工厂是很少的,主要有这么五家,分别是:沈阳军工厂、汉阳军工厂、江南军工厂、太原军工厂、琶江军工厂,抗战时期,五大军工厂共生产了多少门火炮?1921年张作霖建立,抗战之前,沈阳军工厂是我国最大的军工厂,能够生产山地炮、野战炮、榴弹炮、炮机炮等各种类型的火炮,可惜的是张学良一枪未放,也没有处理,使得军工厂落入日本人的手中,生产出来的炮用来对付我们。

九一八事变之前,沈阳军工厂共生产出了1200多门各种类型的火炮。

据说当时已经开始批量生产150mm迫击炮和150mm的榴弹炮,此外240mm榴弹炮也在研发之中。

但是九一八之后,沈阳军工厂开始为日军生产武器,抗战时期,日军很多的武器都是从这里出来的,后来为了摧毁日军的军工补给线,盟军轰炸机轰炸了沈阳军工厂。

首任厂长是丁超。

除此之外,杨宇霆也担任过督办。

抗战时期,汉阳造步枪十分的出名,当年我国仿制德式1888式步枪,造出了汉阳造,汉阳军工厂的规模很大,主要是以生产步枪和轻机枪为主,火炮的生产很少量,20多年的时间内,一共生产了200多猛山地炮,武汉会战后,汉阳军工厂向西南地区迁移,由于装备散落等原因,汉阳军工厂迁移后,还是以生产枪械为主。

抗战胜利后的国共军力对比

抗战胜利后的国共军力对比

抗战胜利后的国共军力对比原载于《国家人文历史》2016年第10期(总第154期),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抗战的胜利,使国民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的声望达到巅峰,但当蒋介石调遣部队开赴日伪军占领区受降时,却严命中共领导的武装不得参与受降,这种单方面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的行为遭到中共方面的强烈反对。

为了获得更多的占领区,尤其是华北和东北地区,国共双方大打出手。

从1945年9月开始到1946年6月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国共两军的战事从未停止,由美国出面促成的军事调停小组几乎形同虚设,使得原本应该在战后转入建设的中国失去了和平的机会,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蒋介石败退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

那么,蒋介石为什么要在取得来之不易的抗战胜利果实之后,又坚定地继续发动“剿共”战争呢?又是什么原因使得蒋介石对3个月内“剿灭共匪”盲目充满信心呢?我们不妨来探讨一番。

一边整军一边备战为了限制中共军队在抗战胜利后的发展,蒋介石在8月13日,也就是抗战胜利的前两天就做出了新的军事部署,他命令第1战区所属部队向洛阳推进,第2战区所属部队向太原推进,第3战区所属部队向杭州推进,第5战区所属部队向郑州、开封、新乡推进,第6战区所属部队向武汉、宜昌、沙市推进,第7战区所属部队向汕头推进,第9战区所属部队向南昌推进,第10战区所属部队向徐州、海州推进,第11战区所属部队向保定、石家庄、北平、青岛、济南、德州推进,第12战区所属部队向察、绥、热三省推进,第2方面军所属部队向广州推进,第3方面军所属部队向南京、上海推进,第4方面军所属部队向长沙、衡阳推进,新组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负责东北的接收。

不仅如此,蒋介石还下令向解放区推进,美国政府也调动大量运输舰和运输机帮助国民党军队向南京、上海、北平、济南等地输送军队,为蒋介石在全国各地的接收创造有利条件。

蒋介石的一系列举措不仅遭到了中共方面的强烈抗议,还遭到大量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的反对,全国人民普遍要求和平民主,反对内战和独裁。

国民革命军派系沿革—后勤与装备

国民革命军派系沿革—后勤与装备

国民革命军派系沿革—后勤与装备后勤与装备中华民国各个时期的后勤与装备建设各有特点,但总体上看,其发展有着继承性,一脉相承的规律和趋势贯穿其间。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后勤与装备民国建立之初,军事后勤方面由陆军部、海军部及参谋本部组织指挥。

在陆军部设有军械局、军需局、军医局,负责军事后勤的各项事务;在海军部设有军政、船政、军械、经理等局,分管与后勤有关的各项业务。

南京临时政府曾发布《陆军官制及暂行编制》,规定在各军设军队后勤的管理机构或官员:在军司令部中设有管理司、军需司、军医司、邮便司;在陆军师司令部中设有军需、军械、军医、兽医处;每个师的编成内,还有师直属的辎重营。

但在实际上,各军后勤机构并未统一,如陆军第一军、第三军司令部设有管理司和军需司,而第四军没有管理司的编制,另设有兵站等单位。

为有效组织后勤,南京临时政府还成立了兵站系统,在总统府内成立大本营,下辖总兵站,之下在海、镇江、下关、蚌埠设有支站,在扬州、清江、临淮、徐州、浦口等地设有出张所,负责军队的供应和运输。

军队的后勤运输主要靠人力、畜力,一般步兵团本部有大车3辆,营本部有大车2辆,连有大车2辆,全团共有大车33辆,挽马99匹。

此外,战时各营可设小行李驮骡22匹,并配有相应的马夫。

南京临时政府及各省革命军队的武器弹药,主要来自武汉的汉阳兵工厂和上海制造局,前者支持武汉及其周围湖南、安徽、四川等省的革命军队,后者主要发给江浙联军和上海周围的革命军队。

南京临时政府曾下令禁止各省自行向国外购买军械,但事实上地方军事当局自行购买军械一直延续到民国后期。

南京临时政府的军事财政来源主要是捐输、发行军用券、公债、外债以及少量的外省解送款。

从其成立之日起至南京留守府裁撤时止,实收外债1558万余元,收入总额为2004万余元,而需南京政府供应的部队至1912年3月下旬已达21个师之多,由此使南京军事后勤甚为“艰窘”,“艰困情形,莫可名状。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后勤与装备北洋政府在陆军部的8个司中,设军械、军需、军医、军马4个司,分别负责军事后勤各方面的事务;海军部的6个司中有军务司、军械司、军需司分别负责海军后勤各方面的事务,1913年设立海军军械所,隶属于海军总司令公署,分设8库,专门管理军械具体事务,民国3年又在上海设军火库,专储军火,民国7年海军部在大沽造船所扩充枪炮厂,增建上海军械所及思港弹药库,海军军械组织得到逐渐扩充;民国7年北京政府成立航空事务处,其下设有机械和经理两科,主管航空后勤事务,民国10年航空事务处改为航空署,下设总务处、机械厅、经理厅、以及清河航空工厂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器上发展主要有巩县兵工厂仿制成功1898式毛瑟步枪(中正式),金陵兵工厂仿制成功1908年式马克沁重机枪(24年式),大沽造船厂,21军修械所等仿制成功捷克7.9毫米轻机枪,东三省兵工厂仿制成功75毫米、100毫米、105毫米榴弹炮,还生产出105毫米加农炮,37毫米平射炮。另外,这个意思去还生产出大量化学武器和航空炸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抗战后阶段(1945.9-1949.10),本阶段除原有的兵工厂还接受了一批日伪兵工厂,其中接收东北地区的兵工厂组成的第90兵工厂是全国最大的。本阶段仿制了美m17.9毫米半自动步枪,57毫米无坐力炮等,其军工生产能力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但随着解放战争的炮声,很快就灰飞烟灭了。
初看民国的军事工业是发展的,但事实上非常停滞的,主要表现在:
据不完全统计,1928年到1936年,生产火炮7805门(其中迫击炮6003门),步枪51.4万支,轻重机枪1.52万挺,炮弹133.5万发(其中迫击炮弹100万发),步机枪弹58900万发,手榴弹602万枚,枪榴弹10万发,航空炸弹10.9万枚,枪榴弹发射筒1000具,黑火药9万公斤,无烟药150万公斤,炸药237万公斤,防毒面具5.7万具。
3.抗战期间(1937.7-1945.8),本阶段个军工企业纷纷内迁,地方军工企业被中央统一接收,这一时期主要军工进步为仿制成功法国布朗德式样120毫米迫击炮(33年式),仿制成功德国苏罗通50倍37毫米战防炮。
[ 转自铁血社区 / ]
据统计,抗战期间共生产火炮98门,迫击炮1.53万门,步枪83.72万支,轻重机枪11.12万挺,信号枪5100支,手枪1.56万支,炮弹1012.72万发(其中迫击炮弹841.12万发),步机枪弹106200万发,手枪弹1057万发,冲锋枪弹10万发,手榴弹3329.85万枚,枪榴弹710.56万发,掷榴弹169万发,掷榴弹发射筒8.38万具,枪榴弹发射筒3.91万具,信号弹117.73万发,航空炸弹6.2万枚,防毒面具71.89万具,地雷93.84万个,炸药包841.17万个,黑火药84万公斤,无烟药43.71万公斤,炸药84万公斤。
真是不思悔改。 党国的根本, 不在于对竞争者下套, 而在于打出一个新兴强权和一支铁的军队。给你支几招吧: 南京大屠杀后 进入总体战, 国家实行战时工业化. 从武汉会战开始, 不准后退一步。 死守两广出海口, 从新疆和海上两个方向取得外援 让 TG 向蒙古发展, 拖苏联下水, 并借国际派限制毛派 45年用汽油弹火烧皇宫, 延迟日本投降, 400万国军登陆日本。 入常后, 取得朝鲜印支缅甸 50 年托管权。 战后用对日本的最彻底掠夺缓和国内矛盾, 并导入东方马歇尔计划,完成国家工业化。 拖到冷战开始, 化解 TG 矛盾为 民族矛盾, TG分化。
孱弱的军工导致了抗日战场的屡战屡败,看到抗战军人拿着简陋的武器与敌人浴血奋战的时候,我真正信服了这句话----战争的胜负很大程度决定在后方工厂里。。。。
鬼子的领导还平易近人?又被洗脑了吧,建议看看古往今来鬼子所有首相的履历,记住不是他本人的履历,从他的祖宗十八代开始看,再看看咱们的所谓官二代官三代在人家的面前算是个屁,人家的祖宗从明治维新那时候开始就做官了,日本这个国家是真正的官僚体制国家,他们的官僚都是世袭的,没有显赫的家族出身你根本没资格进入官僚团体之中去,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生活和工作中,日本无论是社会还是企业内部,等级制度极端严格,我比你早进公司一天,我就你前辈,你见我就要鞠躬,吃饭你要坐我下手,前辈的酒没了,后辈要负责倒酒,这还叫平易近人,明显是变态吧。对于日本人来说,见人见狗鞠个躬,就跟咱们见面打招呼说“吃饭没”一样,就跟美国人见面击掌说“HEY,MAN”一样,不过是各个国家的习惯而已,不代表日本人是真的有礼貌,在不了解那个国家的民族性格的时候切勿盲目的推崇他。
[ 转自铁血社区 / ]
武器上的发展主要有仿制成功德国马克沁7.9毫米重机枪,法国绍沙8毫米轻机枪,哈乞开斯7.9毫米轻机枪,丹麦麦特森式7.9毫米轻机枪,奥地利守瓦兹洛色式6.8毫米重机枪,日本38式6.5毫米重机枪,美国勃朗宁式1917式7.62毫米重机枪(口径改为7.9毫米,即三十节重机枪),还仿制成功美国汤姆生11.25毫米冲锋枪,法国柏克门式7.65毫米冲锋枪。火炮方面先后仿制成功德国克虏伯29倍75毫米野炮,日本大正6年式18倍75毫米山炮,日本38式31倍75毫米野炮和29倍37毫米平射炮。还生产出包括80毫米、150毫米等一系列口径的迫击炮。
5.复杂或大型武器均不能生产,国军除试验性的组装过几架飞机外,所有作战飞机,坦克装甲车辆还有绝大多数的火炮都不能生产,整个抗战期间只生产了区区98门大炮(其中94门是买外国全套零件,还有炮钢生产的37毫米战防炮,另外4门是试验性的高射炮)
民国兵工极端落后的原因有,第一,确实当时中国工业基础薄弱,重工业基本为零。第二,当权者不重视重工业,有浓厚的买办思维,如抗战前阎锡山主动要求将当时全国最大的兵工厂太原兵工厂交给中央,拆建到后方安全的地方,不过要求给予一定的补偿(约500万法币),中央看不起地方厂,觉得吃亏,不愿意要,双方扯皮到鬼子打进太原还没解决,将这个最大的兵工厂白白便宜了鬼子,这500万多么?就相当一个半中央军的师一年经费。这个兵工厂仅36-37年就生产75毫米山炮200多门,而中央的兵工厂根本没这个能力,买外国同样数量的大炮(当然质量要好些)需要1200万法币,更别说同期这个厂还生产2万支步枪,近千万发子弹,还有十几万发炮弹,几百门迫击炮,千余挺机枪。第三,当权者贪大求全,盲目崇洋媚外,国民政府的眼睛只盯着德国美国等几个武器精良的国家,而且计划建厂之后,首先就是派人到外国考察个一年半载,之后与外国公司签订合同,工厂设计,主要机器设备,甚至辅助设备一律全新进口,甚至有些国内土建也聘请外国工程师监督指导,这一来,加长了建设周期,多花了钱财。第四,议而不决,决而不办,计划随便更改,也是普遍问题。如28年计划的强大舰队,直到抗战开始还在纸面上,计划36年底建成的炮厂,38年初机器设备还没运到中国,计划37年建成的钢铁厂,38年初厂房还没建成,等等。最后,人事倾轧非常厉害,当时流行一朝天子一朝臣,因此大批地方的兵工专家,在工厂被中央接收后(甚至是厂长换了后)失去了工作,如民国最主要的兵工专家如韩麟春,杨文凯,邓演存等除韩麟春死得早外,都是在兵工厂被接收后失业的。有限的人才不能使用,也极大地制约了民国兵工业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北洋政府时期47个兵工厂,从1912年到1927年共生产各种枪支72.52万支,火炮3643门(其中迫击炮2303门),枪弹84646万发、炮弹27.63万发(其中迫击炮弹12.57万发),手榴弹14.32万枚、火炸药154.38万公斤。
2.国民政府抗战前(1928.6-1937.7),这段时间,中央仅新建了巩县兵工分厂(生产毒气),地方上新建了较大的兵工厂有广东第二兵工厂,21军修械所(川军),但中央的上海兵工厂被迫关闭,地方上全国最大的兵工厂东三省兵工厂被日寇夺取,第二大兵工厂山西兵工厂被迫缩小规模,可以说军事工业发展不大。
1.生产的武器基本上都是仿制的,而且大多是仿制外国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欠生产的。
2.基础材料不行,连生产大炮的钢铁都需要进口。
3.光学器材基本全靠进口。
[ 转自铁血社区 / ]
4.生产能力极其低下,整个抗战期间生产的武器只够装备不足200万军队(不考虑战争损耗情况下,如果考虑应该装备100万左右),而国军抗战时最高兵力有600万。根本不能满足军队的需要。
民国初,继承的是清政府孱弱不堪的军事工业,其根本不能保证正常的国防需要,因此,北洋军阀、国民政府和各地军阀为了争权夺利相继建立了一批军事工业,使中国的军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民国军事工业发展大致分一下几个阶段:
1.北洋时期(1912-1927年),在这一阶段北洋政府新建了规模很大的巩县兵工厂,扩建了汉阳兵工厂,地方上张作霖建立了全国最大的东三省兵工厂,阎锡山建立了全国第二的山西兵工厂,其他一些军阀也建立了几十个大小不等的兵工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