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期间各阶段军工生产对比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初,继承的是清政府孱弱不堪的军事工业,其根本不能保证正常的国防需要,因此,北洋军阀、国民政府和各地军阀为了争权夺利相继建立了一批军事工业,使中国的军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民国军事工业发展大致分一下几个阶段:

1.北洋时期(1912-1927年),在这一阶段北洋政府新建了规模很大的巩县兵工厂,扩建了汉阳兵工厂,地方上张作霖建立了全国最大的东三省兵工厂,阎锡山建立了全国第二的山西兵工厂,其他一些军阀也建立了几十个大小不等的兵工厂。

[ 转自铁血社区 / ]
武器上的发展主要有仿制成功德国马克沁7.9毫米重机枪,法国绍沙8毫米轻机枪,哈乞开斯7.9毫米轻机枪,丹麦麦特森式7.9毫米轻机枪,奥地利守瓦兹洛色式6.8毫米重机枪,日本38式6.5毫米重机枪,美国勃朗宁式1917式7.62毫米重机枪(口径改为7.9毫米,即三十节重机枪),还仿制成功美国汤姆生11.25毫米冲锋枪,法国柏克门式7.65毫米冲锋枪。火炮方面先后仿制成功德国克虏伯29倍75毫米野炮,日本大正6年式18倍75毫米山炮,日本38式31倍75毫米野炮和29倍37毫米平射炮。还生产出包括80毫米、150毫米等一系列口径的迫击炮。

据不完全统计,北洋政府时期47个兵工厂,从1912年到1927年共生产各种枪支72.52万支,火炮3643门(其中迫击炮2303门),枪弹84646万发、炮弹27.63万发(其中迫击炮弹12.57万发),手榴弹14.32万枚、火炸药154.38万公斤。

2.国民政府抗战前(1928.6-1937.7),这段时间,中央仅新建了巩县兵工分厂(生产毒气),地方上新建了较大的兵工厂有广东第二兵工厂,21军修械所(川军),但中央的上海兵工厂被迫关闭,地方上全国最大的兵工厂东三省兵工厂被日寇夺取,第二大兵工厂山西兵工厂被迫缩小规模,可以说军事工业发展不大。

武器上发展主要有巩县兵工厂仿制成功1898式毛瑟步枪(中正式),金陵兵工厂仿制成功1908年式马克沁重机枪(24年式),大沽造船厂,21军修械所等仿制成功捷克7.9毫米轻机枪,东三省兵工厂仿制成功75毫米、100毫米、105毫米榴弹炮,还生产出105毫米加农炮,37毫米平射炮。另外,这个意思去还生产出大量化学武器和航空炸弹。

据不完全统计,1928年到1936年,生产火炮7805门(其中迫击炮6003门),步枪51.4万支,轻重机枪1.52万挺,炮弹133.5万发(其中迫击炮弹100万发),步机枪弹58900万发,手榴弹602万枚,枪榴弹10万发,航空炸弹10.9万枚,枪榴弹发射筒1000具,黑火药9万公斤,无烟药150万公斤,炸药237万公斤,防毒面具5.7万具。

3.抗战期间(1937.7-1945.8),本阶段个军工企业纷纷内迁,地方军工企

业被中央统一接收,这一时期主要军工进步为仿制成功法国布朗德式样120毫米迫击炮(33年式),仿制成功德国苏罗通50倍37毫米战防炮。

[ 转自铁血社区 / ]
据统计,抗战期间共生产火炮98门,迫击炮1.53万门,步枪83.72万支,轻重机枪11.12万挺,信号枪5100支,手枪1.56万支,炮弹1012.72万发(其中迫击炮弹841.12万发),步机枪弹106200万发,手枪弹1057万发,冲锋枪弹10万发,手榴弹3329.85万枚,枪榴弹710.56万发,掷榴弹169万发,掷榴弹发射筒8.38万具,枪榴弹发射筒3.91万具,信号弹117.73万发,航空炸弹6.2万枚,防毒面具71.89万具,地雷93.84万个,炸药包841.17万个,黑火药84万公斤,无烟药43.71万公斤,炸药84万公斤。

4.抗战后阶段(1945.9-1949.10),本阶段除原有的兵工厂还接受了一批日伪兵工厂,其中接收东北地区的兵工厂组成的第90兵工厂是全国最大的。本阶段仿制了美m17.9毫米半自动步枪,57毫米无坐力炮等,其军工生产能力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但随着解放战争的炮声,很快就灰飞烟灭了。



初看民国的军事工业是发展的,但事实上非常停滞的,主要表现在:

1.生产的武器基本上都是仿制的,而且大多是仿制外国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欠生产的。

2.基础材料不行,连生产大炮的钢铁都需要进口。

3.光学器材基本全靠进口。

[ 转自铁血社区 / ]
4.生产能力极其低下,整个抗战期间生产的武器只够装备不足200万军队(不考虑战争损耗情况下,如果考虑应该装备100万左右),而国军抗战时最高兵力有600万。根本不能满足军队的需要。

5.复杂或大型武器均不能生产,国军除试验性的组装过几架飞机外,所有作战飞机,坦克装甲车辆还有绝大多数的火炮都不能生产,整个抗战期间只生产了区区98门大炮(其中94门是买外国全套零件,还有炮钢生产的37毫米战防炮,另外4门是试验性的高射炮)

民国兵工极端落后的原因有,第一,确实当时中国工业基础薄弱,重工业基本为零。第二,当权者不重视重工业,有浓厚的买办思维,如抗战前阎锡山主动要求将当时全国最大的兵工厂太原兵工厂交给中央,拆建到后方安全的地方,不过要求给予一定的补偿(约500万法币),中央看不起地方厂,觉得吃亏,不愿意要,双方扯皮到鬼子打进太原还没解决,将这个最大的兵工厂白白便宜了鬼子,这500万多么?就相当一个半中央军的师一年经费。这个兵工厂仅36-37年就生产75毫米山炮200多门,而中央的兵工厂根本没这个能力,买外国同样数量的大炮(当然质量要好些)需要1200万法币,更别说同期这个厂还生产2万支步枪,近

千万发子弹,还有十几万发炮弹,几百门迫击炮,千余挺机枪。第三,当权者贪大求全,盲目崇洋媚外,国民政府的眼睛只盯着德国美国等几个武器精良的国家,而且计划建厂之后,首先就是派人到外国考察个一年半载,之后与外国公司签订合同,工厂设计,主要机器设备,甚至辅助设备一律全新进口,甚至有些国内土建也聘请外国工程师监督指导,这一来,加长了建设周期,多花了钱财。第四,议而不决,决而不办,计划随便更改,也是普遍问题。如28年计划的强大舰队,直到抗战开始还在纸面上,计划36年底建成的炮厂,38年初机器设备还没运到中国,计划37年建成的钢铁厂,38年初厂房还没建成,等等。最后,人事倾轧非常厉害,当时流行一朝天子一朝臣,因此大批地方的兵工专家,在工厂被中央接收后(甚至是厂长换了后)失去了工作,如民国最主要的兵工专家如韩麟春,杨文凯,邓演存等除韩麟春死得早外,都是在兵工厂被接收后失业的。有限的人才不能使用,也极大地制约了民国兵工业的发展。

孱弱的军工导致了抗日战场的屡战屡败,看到抗战军人拿着简陋的武器与敌人浴血奋战的时候,我真正信服了这句话----战争的胜负很大程度决定在后方工厂里。。。。




鬼子的领导还平易近人?又被洗脑了吧,建议看看古往今来鬼子所有首相的履历,记住不是他本人的履历,从他的祖宗十八代开始看,再看看咱们的所谓官二代官三代在人家的面前算是个屁,人家的祖宗从明治维新那时候开始就做官了,日本这个国家是真正的官僚体制国家,他们的官僚都是世袭的,没有显赫的家族出身你根本没资格进入官僚团体之中去,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生活和工作中,日本无论是社会还是企业内部,等级制度极端严格,我比你早进公司一天,我就你前辈,你见我就要鞠躬,吃饭你要坐我下手,前辈的酒没了,后辈要负责倒酒,这还叫平易近人,明显是变态吧。对于日本人来说,见人见狗鞠个躬,就跟咱们见面打招呼说“吃饭没”一样,就跟美国人见面击掌说“HEY,MAN”一样,不过是各个国家的习惯而已,不代表日本人是真的有礼貌,在不了解那个国家的民族性格的时候切勿盲目的推崇他。



真是不思悔改。 党国的根本, 不在于对竞争者下套, 而在于打出一个新兴强权和一支铁的军队。给你支几招吧: 南京大屠杀后 进入总体战, 国家实行战时工业化. 从武汉会战开始, 不准后退一步。 死守两广出海口, 从新疆和海上两个方向取得外援 让 TG 向蒙古发展, 拖苏联下水, 并借国际派限制毛派 45年用汽油弹火烧皇宫, 延迟日本投降,

400万国军登陆日本。 入常后, 取得朝鲜印支缅甸 50 年托管权。 战后用对日本的最彻底掠夺缓和国内矛盾, 并导入东方马歇尔计划,完成国家工业化。 拖到冷战开始, 化解 TG 矛盾为 民族矛盾, TG分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