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3篇)
经济学原理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3篇)经济学原理学习篇1学习经济学的课程一直是我的一个愿望,作为一个理工科的学生,平常的学习中,经管类的知识是很少涉及到的。
也许是高中里经济学知识学得不好吧,也许是为了得到这门课的学分,但是更多的是对股票、投资、金融危机的兴趣和经济学知识的渴望,不管怎样我还是选上了这门课。
快期末了,现在静下心来谈一下体会。
每节课老师都给我们留了一定的时间来课堂发言,交流一下最新的经济学新闻以及一些经济学知识,单单从内容上讲,这些信息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见识;一些课本中比较难懂的概念,一位同学就用一个孤岛上的事例简单明了地向我们阐述了。
另一方面,课堂发言是很好的展示自我的舞台,因为平常我们这样上去讲的机会是不多的。
理学院的一位同学就用英语完成了他的课堂发言,既把内容很好地展现了出来,又不乏新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师上课的另一部分是讲他的留洋经历,把外国的一些情况都介绍给了我们。
每次讲到一个话题,老师就可以从此引出去,滔滔不绝旁征博引地将一大堆与此有关的东西。
我觉得这样非常好,作为一门通识课,课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而老师在这方面教给我们的都是十分好的材料,很好地促进了我们在这方面的认识。
比如说留洋,其实我自从高考以来一直觉得出国不怎么样的,所以我没去中科大,觉得读大学就是为了出国是一种悲哀。
现在逐渐地观念有了一定的改变,我是学机械的,如果想在这方面有一定造诣的话,那么至少应该去看看世界的一流水平是怎么样的。
关于经济学,以前觉得是一门不太精确的学问,比如某个地方发生金融危机,然后有几个专家跳出来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然后事实证明他们分析错了。
于是我就想怎么连专家都会分析错呢,那我们这些学经济不是都在扯淡吗?以前一直认为经济学是很文科的一门学问,只要背一背记一记什么的。
然而翻开这本书,我的认识又发生变化了,经济学是很精确的,至少应用微积分这一点就可以看出。
死记硬背显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关键是要靠理解。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经济学原理》指的是一类书籍,中英皆有,是比较基础的经济类教材。
阅读经济学原理,了解经济的运营。
下面是XX带来的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体会,欢迎查看。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篇一经济学这个词源于希腊语,意为“管理一个家的人”在一个家庭面临许多决策时,它必需决定哪些家庭成员去做什么,以及回报每个家庭成员得到什么,谁做饭?谁洗衣服?而谁能在晚餐时多得一个甜筒?简而言之,家庭必须考虑每个成员的能力,努力和愿望,在各个成员中配置稀缺资源。
同样,一个社会也面临许多厥词,社会必须要一个人种粮,做衣……一旦社会分配人们去做各种工作,也该分配他们生产的物品与劳动量。
由于资源稀缺,社会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稀缺性(scarcity)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
一个社会也不能给每个人他们向往的最高水平生活。
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字节的稀缺资源。
多数中,资源是由成千上万家庭和企业共同行为来配置的。
因此,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去做出决策,他们工作多少,购买什么,储蓄多少,以及如何将这些储蓄用于投资。
经济学家还研究人们互相交易。
例如,经济学家探讨一种物众多的买着与卖者如何共同决定这种物品的销售价格与销售量。
最后经济学家的工作就是分析影响整个经济的力量和趋势,包括平均收入的增长,找不到工作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以及价格上升的速度。
而以上这只是经济学所研究的一种方面。
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样东西,通常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
做出决策要我们在一个目标和另一个目标之间取舍。
社会棉铃的另一种权衡取舍是在效率和平等之间的。
效率(efficiency)是指实惠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的东西。
平等(equity)是指将这些资源的成功公平的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配这块蛋糕。
在设计政府政策时,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
比如现在我们共同富裕这个目的在于实现更平等的分配经济福利政策。
读《经济学原理》有感(精选五篇)
读《经济学原理》有感(精选五篇)第一篇:读《经济学原理》有感读《经济学原理》有感――马歇尔的理论贡献和特点马歇尔在西方经济学中是一个类似于马克思的人物,对于其经济学的阅读,不得不考虑其对后世经济学的影响。
通过仔细阅读,下面从经济学方法论、价格理论、分配理论、对竞争和善恶的观点来评价。
经济学方法论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建立了经济学的“静态分析范式”,现在被演变为局部分析法。
熊彼特曾说过:与其说马歇尔创造了一种分析的工具,还不如说他熟练地掌握了一种的工具;马歇尔的方法论主要可概括为:既主张采用推导理论模型的抽象法,又赞成历史主义的描述法。
他对历史学派和奥地利学派就经济学研究是采取历史归纳法还是采用抽象法的争论的态度是:每一种方法都有利有弊,因此各种方法应适当配合,而不应该相互排斥。
吸收了进化论的观点,提出的“只有渐进,没有突变”的连续原理,用以分析各种商品现象。
数量关系分析法更明确地演化为边际增量分析法,不仅用它分析价值问题,而且把它推广到其他经济问题的分析上,如国民收入的分配、生产、要素的组合替代原则,生产过程中各类资源的配置原则等。
把力学中的均衡引入到经济分析当中,创立了静态的局部均衡分析法,运用这种访求来分析相反经济力量的关系,如均衡价格的形成。
这分析方法奠定了现代微观经济学分析法的基础。
运用数学公式、几何图形以及图表来解释各种经济现象,例如供给表和需求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弹性公式等。
价格理论在书中,马歇尔用大量篇幅论述了价格理论,亦即他的价值论。
在价值的决定问题上,马歇尔把传统经济的供给决定论和边际学派的需求决定论进行了有机结合。
他认为,需求和供给都是价值决定的因素,二者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均衡价格。
这样,马歇尔既否定了劳动价值论,又修改了边际效用价值论。
这一价格理论至今仍然是西方经济学中价格理论的基础。
分配理论。
马歇尔把萨伊的生产三要素扩充为生产四要素,即劳动、资本、土地、和组织(企业家才能)。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经济学原理》指的是一类书籍,中英皆有,是比较基础的经济类教材。
阅读经济学原理,了解经济的运营。
下面是本人带来的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体会,欢迎查看。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篇一经济学这个词源于希腊语,意为“管理一个家的人”在一个家庭面临许多决策时,它必需决定哪些家庭成员去做什么,以及回报每个家庭成员得到什么,谁做饭?谁洗衣服?而谁能在晚餐时多得一个甜筒?简而言之,家庭必须考虑每个成员的能力,努力和愿望,在各个成员中配置稀缺资源。
同样,一个社会也面临许多厥词,社会必须要一个人种粮,做衣……一旦社会分配人们去做各种工作,也该分配他们生产的物品与劳动量。
由于资源稀缺,社会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稀缺性(scarcity)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
一个社会也不能给每个人他们向往的最高水平生活。
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字节的稀缺资源。
多数中,资源是由成千上万家庭和企业共同行为来配置的。
因此,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去做出决策,他们工作多少,购买什么,储蓄多少,以及如何将这些储蓄用于投资。
经济学家还研究人们互相交易。
例如,经济学家探讨一种物众多的买着与卖者如何共同决定这种物品的销售价格与销售量。
最后经济学家的工作就是分析影响整个经济的力量和趋势,包括平均收入的增长,找不到工作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以及价格上升的速度。
而以上这只是经济学所研究的一种方面。
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样东西,通常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
做出决策要我们在一个目标和另一个目标之间取舍。
社会棉铃的另一种权衡取舍是在效率和平等之间的。
效率(efficiency)是指实惠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的东西。
平等(equity)是指将这些资源的成功公平的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配这块蛋糕。
在设计政府政策时,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
比如现在我们共同富裕这个目的在于实现更平等的分配经济福利政策。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结语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结语篇一经济学原理读后感结语哎呀妈呀,读完这《经济学原理》,我这脑子就跟被搅了一团乱麻似的,不过呢,也算是有点收获。
你说这经济学,咋就这么复杂呢?一会儿是需求曲线,一会儿又是供给曲线,搞得我头都大了。
也许对于那些经济学的大神来说,这都不算啥,可对我这小菜鸟,真的是太烧脑啦!我就觉得吧,经济学原理有时候就像个神秘的黑匣子,里面藏着各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秘密。
比如说,为啥市场有时候能自动调节,有时候又失灵得一塌糊涂?这难道是老天爷在开玩笑吗?我觉得可能是因为人类太贪心,总是想要更多,结果把市场给搞乱了。
不过呢,通过读这本书,我也明白了一些事儿。
比如说,价格这东西可不是随便定的,背后有一大堆的因素在起作用。
这就像我们买东西,总想捡便宜,可商家也不傻呀,他们得赚钱,这一来二去的,价格就在那里上上下下地波动。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会儿兴奋,觉得自己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会儿又沮丧,觉得自己啥也没搞懂。
这心情就跟坐过山车似的,忽上忽下。
也许这就是学习的过程吧,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
反正,这本书让我知道了经济学可不是那么简单的,我还得继续努力,说不定哪天我也能成为经济学的小达人呢!你说是不是?篇二经济学原理读后感结语嘿,朋友们!读完《经济学原理》,我真是感慨万千啊!这书一开始,我还信心满满,觉得不就是经济学嘛,能有多难?结果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简直是太天真了!那些个概念、图表,就像一群调皮的小怪兽,不停地在我眼前蹦跶,让我眼花缭乱。
我就在想,这经济学原理到底是造福人类的法宝,还是让人头疼的紧箍咒呢?也许两者都有吧!它能解释为啥我们的工资涨不上去,为啥房价总是那么高,可同时也让我们这些普通人觉得自己太渺小,在经济的大潮中随波逐流。
比如说,书中讲到的边际效益递减,这可真是个神奇的现象。
就像我吃蛋糕,第一块觉得美味极了,第二块还不错,第三块就有点腻了。
难道这就是人生?一开始充满新鲜感,后来就慢慢平淡了?还有那供求关系,我觉得有时候就像一场拔河比赛。
曼昆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3篇
曼昆经济学原理读后感3篇曼昆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1读完后的一些感触断断续续花了将近一个月时间吧,读完了,感触确实很深,明白了做一件事的机会成本就是你要放弃的那件事,知道了边际效用递减,知道了公平和效率是相对的,知道了工资的高低取决于什么,垄断竞争知道人都是经济人会更多的考虑自己的私利选择占优选项所以即使合作对自己有利也无法合作而这就是囚徒困境,知道如何对收入更公正的再分配而公正的分配必然会使蛋糕更小,个人更倾向于功利主义和自由至上主义,同意机会平等比收入平等更加重要,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希望自己可以做一个理性人,感觉看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而且除了理论外也有很多经典的案例看起来就像读小说,及时提问也更好的帮助你理解内容,因此从可读性还是专业性来说都是非常不错的。
曼昆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2我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14年大二暑假,当时是从图书馆借的实体书,看两眼就没接着看。
第二次是17年夏天,打算开始看这本书,也没看下去。
这次断断续续两个多月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2023年第六版原版。
我觉得这回转变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兴趣有了,二是关于读书的价值观念变了,变得真的喜欢读书了。
这本书内容本身非常深入浅出,是一本很好的入门级别教科书,但是我给自己设置的进度有点紧,还要求自己找重点做笔记,所以越到后来读的越不轻松。
越到后来我越会想象自己读完整本书后开始写读后感的这一刻,就像我每次跑步时跑一半就要幻想跑完休息的时候来激励自己。
好像我只要认真做点什么事,都会把自己搞得很累。
读这本书一方面纯粹是源于兴趣,由内心的原始好奇心国家如何强大,百姓如何富足开始读国富论,然后国富论激起我对整个经济学的兴趣,所以来读这本经济学的经典入门教科书。
另一方面是由于年初开始感到对内的自我探索阶段可以告一段落,开始对外部世界产生好奇,经济政治历史什么都想了解些,再加上又想到新闻中很多经济时事,例如经济危机,贸易战等问题我都不能了解其本质而深感自己没有发言的能力。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范文三篇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范文三篇《经济学原理》读后感范文三篇【篇一】《经济学原理》读后感《经济学原理》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大师曼昆所著,记得这是第二次看这本书,本书总共有13篇,分为36个章节。
在读完此书之后,感觉全书结构合理清晰,语言通俗易懂,曼昆教授将一些深奥的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解释得很清楚。
尤其是经济学十大原理,讲得出神入化,曼昆教授用语简单朴素,用简单的文字和简单的案例深刻的阐释了经济学中的十大原理,做到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深奥的知识,让人印象深刻。
同时,曼昆教授在此书中用重点讲解应用与政策,而正规经济理论则次之,这真正让读者领会到经济学的学以致用。
本书主要讲解了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企业行为与消费者选择理论、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经济波动、以及宏观的经济政策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知识,让我学习到了很多经济方面的知识。
其实对于一个外行来说,我觉得本书的最大价值并不是有多少深奥的理论体系,而是在简单的语言中教会我们形成一种经济学思维。
教会我们用经济学的知识去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要有经济意思,要把理论知识变成有价值的实际行动。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做了大量的学习,因为有些知识的确似懂非懂。
我相信这些知识对我以后的理财有很大的作用,肯定会受益终生。
【篇二】《经济学原理》读后感读完《经济学原理》这本书,果然收获不小。
很多以前不是太明白的一些现象,现在都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大到国家的经济,比如,中美之间的贸易对谁有利,对谁有弊;英国当年为啥要搞圈地运动;小到个人经济,比如我的工资是如何被制定的等等。
以后我会慢慢把这些想法都整理记录下来。
这本经济学原理的开篇就提出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其后的章节都是围绕着这十大原理对各种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的分析论述。
在这里,我就以重新复习一遍这十个原理的方式来作为自己的读后感吧。
这十大原理中的头两条不单适用于经济学领域,而是对我们所做的任何决定都适用,所以我在这里对这两条做了评论。
《经济学原理(上下卷)》[英]马歇尔著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上下卷)》[英]马歇尔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经济学原理(上下卷)》[英]马歇尔著读后感《经济学原理》是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代表作,也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基石。
这本书自1890年首次出版以来,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这部巨著后,我对经济学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对马歇尔的经济学思想也有了更全面的把握。
马歇尔在书中提出了供求理论、价格机制、边际效用等概念,这些理论对后世的经济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通过调节供求关系来达到市场平衡,这一观点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歇尔还强调了货币的作用,他认为货币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媒介,对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马歇尔的博大精深和独特视角。
他运用边际效用理论来解释需求曲线,提出了“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观点,这一观点在今天已成为经济学的基本常识。
马歇尔还分析了供给曲线的变化,他指出供给曲线的移动受到生产要素价格的影响,这一观点对于理解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启示。
此外,马歇尔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
他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性和有效性,认为市场经济能够有效地分配资源,提高社会福利。
这一观点与我之前的认知有所出入,让我对市场经济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例如,马歇尔在书中对劳动价值的论述,受到了后来的经济学家批评。
他认为劳动价值决定商品价值,但在实际市场中,商品的价值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仅仅是劳动成本。
```第二篇范文《经济学原理(上下卷)》[英]马歇尔著读后感——从历史与社会视角观察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
在这部作品中,马歇尔不仅整合了当时经济学界的各种理论,还对经济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在阅读这部书之后,我尝试从历史与社会视角来观察马歇尔的经济学思想,以期获得全新的理解。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3篇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三篇篇一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向我们介绍了许多有关经济学的知识,其中,在微观经济学中,我们考察单个的决策单位,即典型的厂商或家庭,并且以我们认为这些单位如何进行活动的假设,通过若干这类简单的假设,导生有趣的和有用的结论,而宏观经济学着重于国民总产生或国民总产品的决定。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同家庭和厂商的决策有关,微观经济学分析单个的决策,而宏观经济学分析涉及许多个体的这些决策的总量,由于微观经济学家和宏观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考察经济、因而可以预见,他们对经济如何运行会得由稍有不同的结论。
在莫种程度上确实如此,同观经济学家通常得由结论说市场可以运行得很好,他们把价格看作是可以自由伸缩的,以便调整到使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然而,宏观经济学家认为,经济社会的最重要的价格变量经常表现由粘性”,粘性价格是指不能经常调整到使供给量等于需求量的价格,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学家则看到了高失业的时期,此时劳动的供给量明显地超过劳动的需求量,换句话说,它表明此时工资不能够迅速地调整到足以使劳动的供给量等于劳动的需求量,因此此时工资率表现为粘性的。
直到最近,宏观经济学家们才对把他们的分析同微观经济理论的假设前提和结论协调起来表现出相对的兴趣,不过,关于宏观经济学思想的新趋势是试图使它同微观经济学假设相一致,也就是同认为厂商和家庭会沿着微观经济理论所建议的路线进行决策的思想相一致。
使宏观经济学同微观经济学协调一致是一项极其困难的任务,而且宏观经济学在近20 年中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关于经济事物如何运行的问题,宏观经济学中的不一致要比微观经济学明显,宏观经济学家以理论为基础来建立模型,而且使用经验数据来检验模型,在这方面,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的方法论是相同的,不过,微观经济学家研究单个的家庭和厂商的行为,而宏观经济学则研究经济社会的所有家庭和所有厂商的总量行为。
宏观经济学家用假设来解释总量行为、影响个体行为的相同的因素也影响总量行为,我们从微观经济学中得知,一个人的工资率会影响这个人的消费和他或她愿意供给的劳动量,如果我们把这一微同观经济学的假设应用到总量数据上,我们会认为经济社会中平均工资会影响总的消费和总的劳动供给。
经济学原理阿尔弗雷德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阿尔弗雷德读后感篇一经济学原理阿尔弗雷德读后感最近读了阿尔弗雷德的《经济学原理》,哎呀妈呀,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一开始,我以为这书会枯燥得像老师上课的长篇大论,没想到,读着读着,我居然入迷了!阿尔弗雷德这家伙,真有两把刷子!他讲的那些经济原理,就像是隐藏在生活背后的神秘密码,一旦解开,好多现象都能说得通了。
比如说供求关系,这玩意儿我以前觉得不就是买卖东西嘛,能有多复杂?但阿尔弗雷德一解释,我才发现,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也许在我们不经意间,供求的力量就在悄悄地影响着物价、影响着我们的选择。
再说说边际效益,我一开始真的是云里雾里,啥是边际效益啊?但通过书中的例子,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这就好比我吃蛋糕,吃第一块的时候那叫一个美,可吃到第三块、第四块,可能就没那么享受了,这难道不就是边际效益在起作用吗?不过,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有纠结的时候。
有时候我觉得他说的好像太绝对了,难道所有的经济现象都能套进他的理论里吗?可能也不一定吧。
但转头一想,人家毕竟是大师,研究了这么多年,总有些道理的。
总之,读这本书让我对经济学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思考了很多以前从来没想过的问题。
这一路读下来,真好!篇二经济学原理阿尔弗雷德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聊聊我读阿尔弗雷德的《经济学原理》的感受,那叫一个精彩!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在嘀咕:“这能有意思吗?”结果,啪啪打脸!阿尔弗雷德就像一个神奇的导游,带着我走进了经济学的奇妙世界。
书中提到的机会成本,这概念一开始真把我绕晕了。
我就想啊,这机会成本到底是个啥?难道我每天选择吃米饭而不是面条,也有机会成本?后来仔细琢磨,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儿!我选择了一件事,就意味着放弃了其他可能的选择,而那些被放弃的选择所带来的好处,就是机会成本。
也许这就是人生的无奈吧,我们总是在做选择,总是在失去一些可能的美好。
还有那个消费者剩余,这可太有意思了!每次我买到打折的东西,心里都美滋滋的,觉得自己赚了大便宜。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结语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结语篇一经济学原理读后感结语嘿,朋友们!读完《经济学原理》这本书,我这心里啊,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也许你会问,不就是一本书嘛,至于这么大反应?可你不知道,这书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越挖越有料。
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觉得这书可能就是一堆枯燥的理论和数字,心想:“这能有意思?”可随着深入阅读,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它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看到了经济运行背后那些看不见的手在操纵着一切。
书里说的供求关系,不就像我们去菜市场买菜嘛!菜多了,价格可能就便宜;菜少了,价格蹭蹭往上涨。
这多简单的道理,可往大了说,整个市场不都这样嘛!也许有人会说:“这有啥,谁不知道啊!”但真正懂了这一点,你看问题的角度就不一样啦!还有那边际效益递减的概念,我觉得特有意思。
就好比你吃第一个冰淇淋的时候,哇,那叫一个爽!可要是让你一口气吃十个,估计你得腻得想吐。
这是不是很像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一开始觉得新鲜有趣,做多了就觉得没啥意思了。
不过,读的过程中我也有犯迷糊的时候。
那些复杂的图表和公式,真让我头大!我就在想,经济学家们是不是故意弄这么复杂来显摆他们的聪明才智啊?但反过来又一想,可能正是这些复杂的东西,才能准确地解释经济现象吧。
总之,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对经济这个大怪物算是有了一点点了解。
但我也知道,这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奥秘等着我去探索呢!你呢,准备好一起踏上这奇妙的经济之旅了吗?篇二经济学原理读后感结语哇塞,终于读完《经济学原理》啦!这感觉,就像是跑完了一场漫长的马拉松,累得够呛,但又特别有成就感。
说实话,刚开始读的时候,我真是被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图表给吓到了。
心里直嘀咕:“这能读得懂?”不过,硬着头皮读下去,我发现还挺有意思的。
你看,书中讲的机会成本,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的选择。
比如说,周末我是选择在家看书学习呢,还是出去和朋友玩耍?如果选择看书学习,那我可能就失去了玩耍的快乐;如果选择出去玩,那可能就错过了学习提升的机会。
经济学原理马歇尔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马歇尔读后感最近读了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这可真是一本让我又爱又恨的书。
说爱呢,是因为它里面的很多观点和分析真的让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马歇尔就像是一位耐心的老师,一点点地把经济学的奥秘展现在我面前。
他对供求关系的阐述,对消费者行为的剖析,都让我对经济世界的运行有了更深的理解。
比如说,他讲到需求弹性这个概念的时候,用了好多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
这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为啥有时候东西涨价了,我们还是会买;而有时候稍微涨一点价,我们就扭头去找别的替代品了。
但说恨呢,也不是真的恨啦,就是读起来有时候真的挺费劲的。
那些密密麻麻的图表和公式,还有一些比较生僻的术语,真让我一个头两个大。
不过好在,我还是坚持啃下来了。
就拿我前段时间的一次购物经历来说吧。
我一直想买一双运动鞋,看中了两个品牌的款式,一个是知名大牌,价格比较高;另一个是普通品牌,价格相对亲民。
这时候,马歇尔的理论就开始在我脑子里打转了。
大牌那双鞋,质量、设计啥的确实没得说,品牌效应也在那摆着。
按照马歇尔的说法,它的供给相对有限,而需求又比较旺盛,所以价格就高。
但对于我来说,我得考虑我的实际需求和支付能力啊。
我只是想平时跑跑步、健健身的时候穿,并不是要去参加什么专业的比赛或者走秀。
普通品牌那双鞋呢,虽然在品牌知名度上比不上大牌,但质量也还不错,能满足我的基本需求。
而且价格低很多,这意味着我的货币边际效用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说白了,就是同样的钱,买这双鞋我觉得更值。
这时候我就纠结了,一边是心里对大牌的那点小向往,一边是理智告诉我普通品牌更划算。
这不就是马歇尔说的消费者在做决策时的权衡嘛。
我在店里来来回回试了好几遍,还在网上看了各种评价和对比。
最后,我还是选择了普通品牌的那双鞋。
不是因为我买不起大牌,而是我觉得为了那一点点品牌带来的满足感,多花那么多钱不太值得。
等我把鞋买回家,穿上它去跑步的时候,我心里那叫一个美。
我知道,我做出了一个符合自己经济状况和实际需求的选择。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经济学原理》读后感1才放那么短短的30多天假就要被导师要求看着这两本书过年,一开始,我真不懂为什么,单单只看书的名字,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安排看这本无聊的书,又有点不爽,但耐心去看,又觉得其实没有那么难接受,内容也还是可以的,就硬着头皮把书用最短的时间读完了。
看完之后才发现,把《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这本书比成继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之后的第二部最著名的经济学著作并没有夸大,那是名副其实的。
大卫李嘉图作为古典经济学派的继承人,其思想深深地受到亚当斯密的影响。
《国富论》正是李嘉图接触学习经济学的第一本作品,我个人认为这就是他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研究的几大主题和《国富论》的主题有相似之处的最主要原因。
当然,这两本如此著名的作品有再多的共同之处,还是各有优劣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在所涉及的范围上也比不上《国富论》,《国富论》所讨论的更加广、内容更加多。
即使思想上被影响,李嘉图还是能够对亚当斯密批判地学习而非盲目认同、全盘接受的,还是能够就这些话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的。
这本书一开始并不是讨论“分工”的问题,而是就“价值”展开叙述。
而且李嘉图并没有按照常理只是谈论价值问题,而且他还假定了商品的存在,假定了工资、资本、利润、一般利润等等的存在,并且就这几方面也论述了一番。
这些问题本应该在价值分析的基础上才需要进一步说明的,但李嘉图却有着其自己独特的一面。
接着就是“地租”问题了,其实我个人认为相比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里面的对地租问题的讨论,李嘉图在这方面对这个问题的见解有点逊色、不够深刻、不够有针对性,李嘉图是以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见解为前提展开论述的,而亚当斯密是围绕自己独到的看法,围绕如何让国富民强去写的。
因此,就这一主题,李嘉图还是比不上“老手”,思想上稍稍劣了点。
接着所说的价格、利润、工资什么的其实说白了,就是对前面几章价值、地租的概括、补充。
其实这本书看下去真的觉得内容很少,但里面的思想却是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经济学原理〉读后感》读完《经济学原理》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思维之旅。
这本书就像是一个知识的宝库,里面装满了各种有趣且实用的经济学概念和原理。
一开始,我以为经济学是那种高高在上、晦涩难懂的学科,充满了复杂的图表和公式。
但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
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了大量生动的实例,把那些看似深奥的经济学知识,一点一点地展现在我面前。
就比如说供求关系这个概念吧。
以前我对它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知道供给和需求会相互影响价格。
但通过书中的详细讲解和实例分析,我才真正明白了其中的微妙之处。
作者举了一个卖水果的例子。
假设在一个小镇上,夏天的时候西瓜大量上市。
瓜农们都纷纷把自己的西瓜拉到市场上去卖。
一开始,因为西瓜数量很多,而买的人相对较少,这就导致了供大于求的局面。
为了能把西瓜尽快卖出去,瓜农们不得不降低价格。
而随着价格的降低,更多的人觉得西瓜便宜了,愿意购买,需求也就逐渐增加了。
反过来,如果那年夏天因为天气原因,西瓜的产量大幅减少。
这时候市场上的西瓜供给就少了,而喜欢吃西瓜的人还是那么多,甚至因为天气炎热,想吃西瓜解暑的人更多了,需求不变或者增加,而供给减少,西瓜的价格自然就会上涨。
这个例子让我恍然大悟,原来供求关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不仅仅是水果,衣服、鞋子、电子产品,甚至是服务,都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
再说说边际效益这个概念。
以前我买东西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自己会在某个点上决定不再购买更多。
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这是因为边际效益在起作用。
就拿我自己喜欢喝的奶茶来说吧。
有一次路过一家新开的奶茶店,搞促销,买一送一。
我觉得很划算,就买了两杯。
喝第一杯的时候,那种香甜的口感和满足感简直让我陶醉。
可是当我开始喝第二杯的时候,虽然味道还是不错,但那种满足感已经没有第一杯那么强烈了。
等喝到第三杯的时候,我甚至觉得有点腻了,再喝下去可能会不舒服。
这就是边际效益递减。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是一本经典的经济学教材,由美国经济学家N·格里高利·曼昆所著。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初学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入门指南。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经济学的魅力和实用性。
曼昆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复杂的经济学原理阐述得清晰易懂,让我对经济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书中介绍了许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如需求、供给、市场均衡、生产要素价格等。
这些概念不仅对于理解经济学原理至关重要,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学习这些概念,我逐渐领悟到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开始用更加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如比较优势原理、机会成本原理等。
这些原理不仅对于理解国际贸易、资源配置等问题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个人决策和职业规划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通过学习和思考这些原理,我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当然,阅读《经济学原理》也让我对经济学的局限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仍然存在着许多未知的领域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同时,经济学原理在实际应用中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理性看待经济学的预测和分析结果,避免过度依赖和盲目接受。
总的来说,《经济学原理》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经济学教材。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经济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我人生中的一部珍藏之作,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作品,共同感受经济学的魅力。
经济学原理阿尔弗雷德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阿尔弗雷德读后感篇一经济学原理阿尔弗雷德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阿尔弗雷德的《经济学原理》,这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不过也有点让我晕头转向,你们懂那种感觉不?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觉得这书可能会很枯燥,毕竟经济学这东西,听起来就很高深莫测。
但没想到,读着读着,我居然被吸引进去了。
也许是阿尔弗雷德的阐述方式太独特了,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一点点地引导着我这个“小菜鸟”。
书里提到的那些供求关系、边际效益啥的,一开始真把我给搞蒙了。
我就在想,这东西跟我日常生活有啥关系呢?可能很多人都会跟我有一样的疑问吧。
但是后来,我发现,当我去买东西砍价的时候,或者在考虑要不要多买一件商品的时候,这不就是供求关系和边际效益在起作用嘛!不过,说实话,有些理论我还是觉得有点模棱两可。
比如说那个宏观经济的部分,我觉得可能是我的脑子还没转过来弯,或者是作者说得太复杂了?我也说不清楚。
也许我得多读几遍才能真正搞懂。
但是,这本书也不是完美的啦。
有些例子举得我觉得不够贴近现实,让我理解起来有点费劲。
我就想问,难道不能用更简单易懂的例子吗?不过,这也不能全怪作者,毕竟经济学本身就不是一门简单的学科。
总的来说,读这本书让我对经济学有了新的认识,虽然过程有点曲折,但这一路下来,我觉得还是挺值的!你们觉得呢?篇二经济学原理阿尔弗雷德读后感哇塞,朋友们!读完阿尔弗雷德的《经济学原理》,我这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啊!刚开始,我满怀期待,想着能从这本书里挖到啥宝藏经济学知识,成为一个“经济小达人”。
可真正读起来,我才发现,这简直就是一场头脑风暴!阿尔弗雷德讲的那些概念,像什么机会成本、弹性理论,我觉得我可能得长几个脑袋才能完全搞明白。
我就常常在想,这经济学咋就这么复杂呢?难道就不能简单点,像咱平常聊天那样?不过呢,书里的一些观点还真是让我眼前一亮。
比如说,关于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我以前可能觉得市场就是乱糟糟的,全靠政府来管。
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市场自身的神奇力量,这难道不酷吗?但是,读的过程中我也有很多疑惑。
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_经济学原理读后感[5篇模版]
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_经济学原理读后感[5篇模版]第一篇: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_经济学原理读后感《经济学原理》指的是一类书籍,中英皆有,是比较基础的经济类教材。
阅读经济学原理,了解经济的运营。
下面是写写帮文库带来的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体会,欢迎查看。
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篇一经济学这个词源于希腊语,意为“管理一个家的人”在一个家庭面临许多决策时,它必需决定哪些家庭成员去做什么,以及回报每个家庭成员得到什么,谁做饭?谁洗衣服?而谁能在晚餐时多得一个甜筒?简而言之,家庭必须考虑每个成员的能力,努力和愿望,在各个成员中配置稀缺资源。
同样,一个社会也面临许多厥词,社会必须要一个人种粮,做衣……一旦社会分配人们去做各种工作,也该分配他们生产的物品与劳动量。
由于资源稀缺,社会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稀缺性(scarcity)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
一个社会也不能给每个人他们向往的最高水平生活。
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字节的稀缺资源。
多数中,资源是由成千上万家庭和企业共同行为来配置的。
因此,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去做出决策,他们工作多少,购买什么,储蓄多少,以及如何将这些储蓄用于投资。
经济学家还研究人们互相交易。
例如,经济学家探讨一种物众多的买着与卖者如何共同决定这种物品的销售价格与销售量。
最后经济学家的工作就是分析影响整个经济的力量和趋势,包括平均收入的增长,找不到工作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以及价格上升的速度。
而以上这只是经济学所研究的一种方面。
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1.1.1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样东西,通常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
做出决策要我们在一个目标和另一个目标之间取舍。
社会棉铃的另一种权衡取舍是在效率和平等之间的。
效率(efficiency)是指实惠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的东西。
平等(equity)是指将这些资源的成功公平的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配这块蛋糕。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第一篇范文:《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是著名经济学家格里高利·曼昆所著,是一本深入浅出、广受好评的经济学入门书籍。读完这本书,我对经济学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书中首先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思维方式。曼昆指出,经济学是研究人如何在有限资源下进行选择的科学。这一定义简洁明了,让我明白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核心问题。接着,书中详细阐述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包括供求关系、价格机制、竞争等。通过对这些原理的学习,我深刻理解了市场是如何自我调节的,以及价格是如何形成的。
在这个视角的引导下,我意识到经济学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更需要关注和尊重不同文化的独特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经济的本质,为世界各地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提供更为有效的指导和建议。因此,比较文化视角不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思维方式的转变,它使我对经济学的研究有了更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然而,我在阅读中也发现,曼昆在写作风格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在书中过于侧重于讲解经济学原理本身,而有时忽略了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这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有时感到原理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如果能更多地结合现实世界的经济现象,我相信这本书的实用性将会更强。
其次,在人物塑造方面,曼昆在书中的表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通过讲述各种真实案例,使我仿佛置身于现实的经济环境中,感受到了经济学的魅力。例如,他在书中提到了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税改政策,以及微软公司的垄断行为,这些案例使我更加直观地了解了经济学原理在现实中的应用。同时,他还引用了许多著名经济学家的观点和理论,使我更加敬佩这些经济学家的智慧。
然而,我在阅读中也发现,曼昆在主题深度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他在书中对某些经济学原理的讲解过于简化,而忽略了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这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有时感到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停留表面。如果能对原理进行更深入的剖析,我相信这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经济学的精髓。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整理18篇)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整理18篇)篇1:经济学原理读后感市场的逻辑:一个人要自己幸福,首先要给他人创造价值。
看到书名,自己就会想到,这是一本很深奥的书籍,而自己对经济的走向并不了解,可又觉得经济与个人生存息息相关。
既然这是一本备受推崇的书籍,那为何不趁此机会迅速脑补一下,后半生就可以站在高点上看财富的积累,让生活更有保障。
上面是阅读之前的想法。
读完之后,细细品来,很多经济学原理也是人活着的态度,处世态度,情绪波动稳定在区间中。
人的大脑就是一本经济学原理,这本书的'最终目的也是让经济不要处于剧烈震荡,也在不断研究总结历史上经济发展过程,不断找到稳定经济,防止经济过热过冷,哪种经济预测方式方法是合理的,哪种供给需求曲线折中是比较适宜的。
所以看完这本书,经济学--à>>就是人的大脑波动的控制学,最优、折中、曲线、让位、囚徒、效率、改进、宏观、微观、弹性、陷阱等等。
人的大脑啊,它不为外界所动,但对外界充分感知,果断出手、微动调节、弹性交叉等等,汇聚在一起。
那就是,安住内心,处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获取外部的知识来做到全知全觉,但又不为外界所影响,达到经济稳定调节,消除剧烈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观察自己,就是这样静静的观察它。
避免自己充当政府对市场过度管制,造成情绪震荡幅度过大。
这本书的目录做的非常好,不但目录详细列出了每一个小结要说的内容,还把举的例子详细分类显示在另外一个单独目录里面,先看这些例子,就把整本书的主要内容简单了解了一遍。
亚里士多德,20xx年前希腊哲学家,指出,人有三种生活:①享受的生活;②政治的生活;③沉思的生活。
①是生理欲望的满足,吃、喝、穿、看、听,都是感官刺激。
②是追求权力和荣誉③运用理性追求真理前两种都是依赖别人,因为不是自足的,只有沉思的生活是不依赖别人,生活是自足和自得其乐的,是他人不能夺走的。
篇2:经济学原理读后感我这个经济学零基础的人,一直想找本书学学经济学。
经济学原理马歇尔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马歇尔读后感读了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全新的经济世界,一个充满着复杂现象和微妙规律的领域。
马歇尔的这本书,没有那种让人望而生畏的晦涩术语和高深理论,反倒是以一种平实、亲切的方式,将经济学的道理娓娓道来。
就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坐在你面前,耐心地给你讲解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书中对于需求和供给的分析,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马歇尔用了大量的实例来阐述这两个概念,让我明白了它们并不是抽象的经济学术语,而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比如说,我家附近有一个菜市场,每天早上,摊主们摆出各种各样的蔬菜水果。
如果某一天某种水果大丰收,供给量大幅增加,价格往往就会下降。
而到了过节的时候,大家都想买这种水果送礼,需求量猛增,价格又会上涨。
这看似简单的价格波动,背后其实就是需求和供给在起作用。
再说说弹性这个概念。
以前我总是觉得这个词很抽象,搞不懂它到底意味着什么。
但马歇尔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让我恍然大悟。
就像汽油的价格上涨,短期内,人们可能因为工作、生活的需要,即便价格高了,也还是得加油,所以需求弹性比较小。
但从长期来看,如果汽油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人们可能就会更多地选择公共交通,或者购买更节能的汽车,这时候需求弹性就变大了。
还有关于消费者剩余的部分,也让我有了新的思考。
有一次我去商场买衣服,看中了一件标价 500 元的衬衫。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以 300 元成交。
那一瞬间,我心里特别高兴,觉得自己赚到了。
现在想来,这多出来的 200 元,就是我享受到的消费者剩余。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这种消费者剩余,只是以前没有意识到而已。
马歇尔在书中还强调了时间因素在经济分析中的重要性。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装修房子的经历。
一开始,为了追求高品质,我什么都想要最好的,觉得多花点钱没关系,反正一次性搞定。
但随着装修的进行,我发现预算超支得厉害,于是不得不重新调整方案,选择一些性价比更高的材料和家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寒假中,在学校的推荐下读了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读过之后对“经济学”这个词汇有了新的认识。
马歇尔,现代经济学之父是英国近代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和剑桥学派的创始人,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经济学界最重要的人物。
他生于英格兰,1865年毕业于剑桥大学。
毕业后她在剑桥任教九年,然后又到了牛津大学,1885年,他又回到了母校执教,直到1905年退休。
这样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进入大学后开始学习数学、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而且他最有兴趣的哲学,但他最后还是选定经济学为专业。
做出这个决定的重要原因是马歇尔曾走访英国的贫民区,无法忘却他所见到的贫穷和饥饿。
有人说,每一本经济学巨著,之所以流行或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主要原因在于其符合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经济状态,符合各自历史条件的要求。
亚当•斯密在他的经济学巨著《国富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被称为“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强调资本主义自由经济;马歇尔继承了斯密的“看不见的理论”,反对国家政府干预经济,他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中阐述了供求论、节欲论、生产费用论,特别是边际效用论,形成了“折衷的理论体系”。
他在这本书里建立了静态经济学,所阐述的经济学说被看作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续和发展。
他的这一著作被看作是与斯密《国富论》、李嘉图《赋税原理》齐名的划时代著作,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专著,成为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多年来一直被奉为英国经济学的圣经。
这本经济学著作,在马歇尔在生之年就出版了8次之多。
翻开《原理>一书,最吸引我兴趣的是生产和消费理论。
什么是生产(劳动)?马歇尔的观点与众不同。
在他眼里,劳动不过是改变了物质的形态或排列,使其能较好地满足人的欲望。
木匠做家具是生产劳动,家具商在店铺里移动和整理家具也是生产劳动,因为二者尽管一个劳动对象是木材,一个是家具,但都使物质对象较以前更为有用,从本质上都生产了效用。
那么什么是消费?消费是使人的”欲望得到满足“。
与生产相反,消费只不过是打乱物质的排列,减少或破坏其效用,因此也可以称做“负生产”。
人的欲望种类繁多,无止无休。
但具体到一种单独的欲望,却存在一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道理很简单:一个饥肠辘辘的饿汉得到的面包,肯定狼吞虎咽,但随着肚皮渐渐填饱,面包的味道却不似起初那般香甜,当他吃的坐不住的时候,再逼他吃一个,或许他会对无辜的面包由爱生恨。
“消费者剩余”理论也很有意思。
打个比方:一个穷学生(假设碰巧是学经济的)自书店入旧书摊,恰逢一书店标价20元好书,虽有磨损但不影响阅读,穷学生囊中尚有余银10块,本打算倾其所有一睹为快,不意摊主只要5元,再经讨价还价以4元成交。
学生为此大喜过望,因为省下的6元,则是他的消费者剩余。
在经济政策主张方面,马歇尔秉承斯密传统,主张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干预。
但在重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的同时,马歇尔也力主政府应在增进社会福利方面、缩小贫富差距、减少不公正等方面发挥作用。
马歇尔认为贫困是人类败坏的原因,因此,研究如何解救贫困,增进社会福利,是经济学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马歇尔本人对工人阶级贫困化,表现出极度的关切经常深入贫民窟了解情况,并提出了向高收入者征税、对贫民施行救济、用政府公开支出推广教育、改善居住和医疗保健条件等具体措施。
这些思想,既适应了当时英国社会阶级对立的形势,但也成为后来新旧福利经济学共同的理论基础。
关于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早在十九世纪初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就提出了著名的“三要素说”和“三位一体公式”。
《原理》便对其进行了发挥和推进,提出来“四要素说”和“四位一体
公式”:劳动—工资、土地—地租、资本—利息、(企业)组织—利润。
把利润从利息中分离出来,微观经济学的研究风格为之一变,这个也是马歇尔对经济理论的一大贡献。
马歇尔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有相当严密的体系,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体系,一个研究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这本书分成了6篇。
第一篇序论。
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财富及人类需求关系的一门应用科学,认为其目的在于解救贫困和增进福利。
第二篇,说明财富、价值、土地、所得、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准租、生产、消费、劳动等若干基本概念。
第三篇,需求及其满足,论述消费理论。
第四篇,生产要素,论述生产理论,在这一部分,讲述了土地、劳动、资本和组织之间的关系。
第五篇,需求、供给与价值的一般关系。
第六篇,国民所得的分配,论述分配理论。
马歇尔是局部均衡分析,即微观经济学的创始者,他研究单个市场的行为而不考虑市场与市场之间的影响。
他运用上升的供给曲线和下降的需求曲线分析收入、成本的变化对价格的影响。
从而得出了均衡价格理论,这也是马歇尔经济学说的核心。
他认为,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二者同时起作用的。
而《经济学原理》这本著作正是对均衡价格论的论证和引申。
马歇尔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建立了弹性的概念和计算弹性的公式。
他分析了需求的价格弹性和供给的价格弹性,发现在短时期内需求的上升会带动价格产量的小幅度增加,但更多的会导致价格的上升。
在长时期内,产量较容易扩张或收缩,企业可以进入或退出,这使得长期的供给曲线显得比较平坦。
因此,马歇尔得出结论,在短期里,需求是影响价格的决定性因素;而在长期里,供给或生产成本是影响价格的决定因素。
就方法而言,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所运用的分析方法也是对各经济学派的综合。
一是以心理学分析为基础:马希尔和主观学派一样,认为经济学主要研究人类行为的动机。
他认为人的心理动机会有力地影响人的选择行为,从而支配人的经济活动。
二是强调“边际增量”分。
析。
这是受到数理经济学派的启发而产生的。
马歇尔认为,“精神和物质世界中,我们对自然的观察,与总数量的关系没有与增加量的关系那样大”。
因此,在《经济学原理中》,他广泛地运用了边际增量的分析方法。
三是强调“局部均衡”分析。
马歇尔把物理学中作用和反作用的均衡观念来说明经济力量的均衡。
马歇尔强调的均衡不是一般的均衡而是局部均衡。
在局部均衡之下,马歇尔研究的是单个生产者或消费者,而不考虑厂商、消费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四是强调“静态分析”。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总是将自己研究的对象置于经济关系和相关因素不变的环境中。
认为静态下,生产和消费、分配、交换的条件一般多是不变的。
书中是这么讲的:“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学问,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研究影响人类行为的动机,即人为什么会进行这样那样的选择和活动”,马歇尔得到的结论是人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最坚定的动机还是获得工资和货币。
但是,生活中,有很多因素是不能拿工资及货币来衡量的,比如说情感因素,经济学并不能直接衡量,但是经济学却可以用来衡量情感所带爱的苦乐得失。
因此,我们可以说经济学主要研究各种人类活动的动力或阻力。
这是经济学的起点。
也是关于经济学本源问题的回答。
《经济学原理》作为新古典学派的发轫之作,在西方经济中长期占据支配地位,并为以后西方经济学各流派提供了一个共同的理论框架。
可以说,当代经济学中不论哪个流派,都能直接或间接、明显或暗含地从马歇尔经济学中找到渊源,。
德国著名经济学家熊比特在其为纪念《经济学原理》发表50周年撰写的文章中写道:“从某种意义上说,马歇尔的经济学已经过时了。
然而,从另一种意义上说,马歇尔的启迪永远不会过时,它的影响会持续相
当长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