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矫正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分析和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分析和策略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分析和策略研究引言农村小学生是中国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面临着诸多成长问题,其中不良行为习惯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教育的改革,农村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条件差,这些因素可能是导致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农村地区,一些家庭对孩子的管教方式存在问题,家庭教育水平不高,这也会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帮助农村小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探讨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是本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
通过深入分析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和农村家长更好地指导孩子,提高其综合素质,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
1.2 研究意义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是一个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和社会发展的问题。
了解和分析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制定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行为素质。
农村小学生的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都对其不良行为习惯产生影响,因此需要综合研究这些因素,找出根本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对策。
研究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有助于揭示农村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农村教育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了解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其全面发展。
研究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意义还在于推动农村教育改革和提升教育质量。
通过探讨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可以发现教育中存在的瓶颈和问题,有助于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水平,为农村教育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深入研究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意义重大且必要。
2. 正文2.1 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层次的问题。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及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及
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1.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惯的原因,并提出
相应的对策,以帮助改善他们的行为惯和促进健康成长。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首先,
对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了解留守儿童不良行为惯的主要原因。
接着,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进行实地走访和观察,并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
3. 研究结果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惯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长期缺乏父
母陪伴和家庭教育的不足。
- 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也是导致留守儿童不良行为惯形成的重
要原因之一。
- 社会环境的不稳定和压力过大也对留守儿童的行为形成不良影响。
4. 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 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和陪伴时间,培养良好的家庭氛围。
- 加大农村小学教育资源投入,提高教学质量,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研究环境。
- 加强社会支持,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缓解留守儿童的压力和心理负担。
5. 结论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惯的形成涉及多方面的因素,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进行改善。
本研究提出的对策建议有望为解决该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以上是本次研究的结题报告,谢谢您的阅读。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分析和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分析和策略研究农村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成因较多,从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来看。
一、个体因素1.自我认知和情绪控制能力不足。
农村小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绪控制能力相对较弱,面对挫折和压力时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容易表现出不良行为。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农村家庭中普遍存在家教缺失、纵容溺爱等现象,孩子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容易产生不良行为。
3.人际关系问题。
农村小学生往往处在单调乏味的生活环境中,缺乏社会交往经验,不会与同伴或权威人士相处,容易产生行为问题,如社交障碍、推搡打闹等。
二、社会因素1.教育资源不足导致的教育滞后。
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质量不高,导致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2.生活环境问题。
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环境较为简单,家庭条件落后,缺乏文化氛围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都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从而引发不良行为。
3.社会风气问题。
农村社会风气复杂,缺乏健康的文化、休闲娱乐和社交活动,这些都会引导孩子形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
针对以上问题,有以下策略可以采取:一、加强专业与家庭教育家庭应注重家庭教育,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加强对孩子的关注和引导,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二、创造良好教育环境乡村小学应落实教育改革方案,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乐趣,树立良好的行为准则。
三、加强课外活动学生应参加各种组织的体育、文艺、手工等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增强自我认知和情绪控制能力,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品格。
四、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教育者应注意向学生提供社交机会、展开社会实践等以促使学生养成积极、健康、文明的交往方式,让他们逐步融入社会生活,避免僵化自闭、进而产生不良行为。
五、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在娱乐与休闲上,教育者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然环境的观察以及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活动,从而增强自我意识的同时,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我校留守学生生活在乡村, 因此,在研究方法上总体要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结合。 (1)行动研究法 通过分析研究,制定具体计划开展实践研究,探索 留守儿童有效教育内容和方法。使课题研究落实到教育教学实际之 中。 (2)调查法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把握留守儿童的现状与需求,把握 影响他们行为的因素。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3)文献法 通过阅读有关图书﹑资料和文件来全面地正确地掌握留 守儿童的情况,找到支持本课题的相关理论。 (4)个案法 建立成长档案,对留守儿童进行两年的跟踪研究,观察 留守儿童通过两年的培养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程度。 (5)经验总结法 根据留守儿童行为表现,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大 胆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创新研究,通过分析、反思,不断地总结经验, 并将经验在一定范围内共享并反复地实践,以促进经验向理论发展。
3、根据“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情况的调查,为改 善孩子的家庭教育情况,完善家长和亲子沟通 的方式提供正确的依据。
4、探索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 最佳途径。
五、研究措施及办法
(一)研究措施
1、班级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2、实验班级成立“一帮一”和“手牵手”活动小组。 3、树立典型榜样强化正面教育。 4、建立学校和家庭行为习惯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 家庭教育环境。
谢 谢!
2、课题组前期调查
南沙河镇房村小学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学校,近年 来,学校所服务的前、后房村经济较活跃,大批土地流转, 劳动力过剩,外出的农民工越来越多,远至深圳、上海, 随之而来的农村“留守学生”问题,成了我校教育工作的 难点。
调查数据
留守儿童 33.97%
房村小学留守儿童占在校人数的百分比
调查数据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与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与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与对策研究引言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在外地务工或外出打工,留守在农村由长辈照料或自己照料的儿童。
这一群体面临着诸多教育困境,主要表现在学习资源不足,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等方面。
许多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缺乏父母的教育关注和支持,容易出现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甚至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随着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日益明显,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如何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教育困境,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
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及其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提供有效的对策和建议,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存在的原因,分析现有对策的局限性,提出可行的新对策建议,并评估这些对策的实施效果。
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本研究旨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促进留守儿童的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构建更加平等和公正的教育体系,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
2. 正文2.1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是一个长期存在且严重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普遍缺乏家庭关爱和监督,他们通常由老人或亲戚照顾,缺乏父母的指导和关注,容易产生自卑情绪和心理问题。
由于父母在城市务工,孩子无人照顾,缺乏正规的学习环境和规律,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辍学现象频发。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很多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学校条件落后,师资匮乏,加剧了他们的教育困境。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不仅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和家庭问题的综合体现。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制定出系统全面的教育政策和措施,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支持和保障,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走向美好的未来。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分析和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分析和策略研究在农村地区的小学教育中,不良行为习惯问题一直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大难题。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复杂,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对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为农村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一、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1. 家庭环境农村家庭多数为农民家庭,家庭成员多为农民,他们的教育水平和素质相对较低,对孩子的教育关注度不高,对孩子的行为规范要求不严,容易让孩子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一些农村家庭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家长对孩子纵容过甚,导致孩子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
2. 学校环境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很多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良的教育方式和不合理的教育制度使得学校教育环境无法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引导和规范,从而导致学生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3. 社会环境农村社会环境相对封闭,传统习俗和社会风气对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以及不正当的社会交往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使得孩子容易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1. 家庭教育加强农村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水平,引导他们正确地进行家庭教育,严格要求孩子,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学校等活动,加强家长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和教育理念。
2. 学校教育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推行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强化学校的德育工作,加强学校的文明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复杂,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多个方面着手,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如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加强学校教育、引导社会环境的良好发展等,全面提升农村小学生的素质和行为习惯,使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
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大力度,对农村教育进行更多的支持和投入,为农村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保障。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策略研究》课题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镇巴县田坝乡中心小学康积燚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我校申报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策略研究》课题,经陕西省教科所批准,立项为基础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省级课题(课题批准号:SJJYB06062)。
根据县教研室的相关要求,经校领导批准,定于今天开题,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请领导和全体教师指正、审议。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目前,虽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党中央高度重视,但仍缺乏正式研究,而劳务输出已成为经济贫困的山区农民求生存图温饱、求致富图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农村家长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经济来源。
家长外务工已成为家庭经济创收的必由之路。
大部分家长外出,孩子寄宿亲戚家或留在家中跟爷爷奶奶生活,有的甚至跟外公外婆生活。
这些孩子远离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受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过分溺爱,养成了“小皇帝”、“小公主”的坏脾气,沾染了不交作业、打架赌博、顶撞老师甚至逃学的不良习气,有的甚至离家出走,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已是时代的要求,是现实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旨在为教育部门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提供有力的参考,为我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德育工作开辟一个新的突破口,有利于平安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工作取得突破性发展。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我乡教师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科研能力,曾对留守儿童采取了跟踪教育策略,收到了实效,为本次课题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学校在组织、设备、经费方面为本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在组织上:学校设有教研室,有专门的教育科研机构,组建了学科教研组,成立了德育组和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课题组的成员均为学校的骨干教师,从事过多年的班主任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德育工作经验,且有浓厚的科研热情和较强的研究能力。
在设备上:学校有图书室、电子备课室、校园网、开通了宽带网和校园局域网、建立了学校网站,这为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来源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德育教育方法与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德育教育方法与策略研究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许多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外流现象日益严重,导致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问题的日益突出。
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关爱和接受不到良好的德育教育。
研究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德育教育方法与策略,对于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德育教育的关键。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往往会感到自卑和无助,缺乏自信心。
教师可以通过关心和倾听留守儿童的心声,积极与他们交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和关注的。
通过组织一些团体活动和比赛,让留守儿童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建立留守儿童的自律意识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留守儿童缺乏家长的监督和管理,容易形成一些不良的习惯和行为。
教师可以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和班级纪律,要求留守儿童自觉遵守,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
开展关于道德和法律知识的教育,让留守儿童了解一些负面行为的后果,进一步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
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是德育教育的重要保障。
很多农村小学条件较差,缺乏教学设施和教育资源,限制了留守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教师可以积极与社会资源对接,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帮助,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和实践教学,开阔留守儿童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知识面,促进全面发展。
积极引导留守儿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家庭分离,对社会的认知和参与意识相对较低。
教师可以组织留守儿童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义工、环保宣传等,让他们了解社会的真实状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的公民意识。
对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需要重视提高留守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建立他们的自律意识、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以及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这些方法与策略的实施将有助于改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在当今社会,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谋求发展,而他们的子女却被留在了农村,成为了留守儿童。
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教育方面的困难和挑战,这不仅影响着他们个人的未来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1、家庭教育缺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无法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教育。
隔代监护人往往文化水平较低,教育观念陈旧,只能在生活上给予照顾,难以在学习和心理上给予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这导致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等方面容易出现问题。
2、学校教育资源不足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简陋。
一些农村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和音体美等课程的专业教师,无法满足留守儿童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同时,由于留守儿童数量较多,老师难以对每个孩子进行个性化的关注和辅导。
3、学习动力不足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和鼓励,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往往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挫折感和厌学情绪。
而且,由于农村教育环境相对较差,孩子们对未来的发展前景感到迷茫,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
4、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内心容易产生孤独、自卑、焦虑等不良情绪。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情感倾诉的对象,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解决。
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还可能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1、强化家庭教育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留守儿童家长的宣传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长即使身在外地,也要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孩子保持密切的联系,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
同时,家长可以委托有能力、有责任心的亲属或邻居代为照顾孩子,并加强与监护人的沟通和交流。
2、优化学校教育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
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对策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对策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在外地务工,儿童留在农村由亲戚或祖辈照顾的一类特殊群体。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出现行为习惯的问题,长期缺少父母的教育和照顾,面临着较高的自律能力不足、行为习惯不良等问题。
为了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一、加强心理辅导,提高自尊心农村留守儿童常常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而容易产生自卑感,这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养成,首先需要采取的对策是加强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在学校和家庭提供心理辅导课程,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降低他们心理上的不良情绪,从而提高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家庭成员和老师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增进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对他们的行为习惯的良好养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建立规范的生活习惯和日常作息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首先需要建立规范的生活习惯和日常作息。
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很容易形成自我护理不善、生活无章可循的不良习惯。
为此,家庭成员和老师应积极引导留守儿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保持整洁、合理饮食、良好作息、适当的锻炼等,让他们在规范生活的基础上培养起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成员和老师也应该引导留守儿童养成针对具体行为制定规范的行为习惯,比如学习自己动手做事,培养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升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等。
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自律意识,自觉遵守纪律和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家长监督与成年人关爱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往往缺乏成年人的监督和关爱,这容易导致他们的行为习惯的不良养成。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家长和学校老师应该加强对他们的监督和关爱。
家长在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沟通交流中要做到细心、耐心,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加强对他们的行为和生活的指导。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研究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研究陈家琪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及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民进城打工,农民的经济日益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准不断提升,农村劳动力不断地涌向日益喧嚣的城市。
家里的孩子都跟随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
这些孩子长期不在父母身边,缺失的不仅是亲情和爱,更让我们担心的是,他们缺失了一个孩子必须接受的正规的家庭教育,因而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日渐凸显。
这也是现代经济社会,给农村教育和整个社会提出的一个新问题。
中资料显示:农村儿童中有约50%的儿童属留守儿童,而20%的留守儿童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良的行为习惯,80%的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心理疏导。
部分留守儿童因厌学等原因辍学家中,进而导致在社会中染指不良恶习。
因此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中对留守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及养成教育势在必行。
做为一名农村生活教师,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如何培养留守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一、在家庭教育中培养留守儿童的良好习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成不好,终生受其累”。
杰出的思想家培根也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
可见,孩子若能从小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将会一生受益无穷。
而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培养留守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我认为应该先从孩子的爷爷奶奶思想上着手,学校可以通过专题家长会、家校联系手册、家访等多种形式向家长传递正确的教育观念,使家长懂得从小养成的行为习惯对孩子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引此引导家长从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入手来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孩子养成良好的日常习惯打下基础。
行为习惯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倾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必要的家庭前期教育和后期家长对孩子学习、生活的督促和引领。
在学校表现为学习成绩差、好动,喜怒无常,缺乏自我管理、自我调控的能力,自我约束力,行为反复性大。
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研究报告
《对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研究》研究报告淮滨县王店乡一小课题组一、课题研究背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保障,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孩子的学习。
我校地处河南省淮滨县王店乡,有在校生652人,有教师35人。
由于地处农村,大部分学生家长外出务工,有50%的孩子为留守儿童,他们多为隔代教育,导致了家庭教育与学校管理的严重脱节,造成了家庭教育环境差,家长缺乏教育方法,对孩子过分溺爱,听之任之;还有一部分学生家里经商,由于忙于生意,疏于对孩子的管理。
加上现在独生子女多,在家娇生惯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差,责任意识不强。
因此,我校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
如:学习习惯不好,不遵守课堂规范;校园内吃零食、随手乱丢垃圾的现象尤其严重;学生缺乏文明礼仪,打人骂人现象时有发生;不懂感恩,自私自利,漠不关心……针对这些现象,我校开展了《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目的是探索一种适合农村小学教育的运作机制和运作方式,让学生形成更加良好的行为习惯,加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提出课题和论证课题近年来,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并且开始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
与此同时,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也为人民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又一个契机,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便捷。
这样的社会环境背景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和智力发育。
当然,我们不得不看到的是,在一切向前的主流文化中也不可避免的掺杂进了一些灰色文化,这些灰色文化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下一代的发展和进步,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就是有的少年儿童有诸如“过分自我、行事霸道、不讲道理、不懂礼貌、撒谎懒惰、任性孤僻、胆小懦弱、习惯依赖”等等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性格方面的问题。
因此,作为他们的监督和教育者,我们应该尽我们所能帮助他们克服不良习惯获得更好的成长。
而小学生行为规范训练和教育是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前提和组成部分,由此看来,加强规范训练和养成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是提高他们的思想品行和各方面素养的重要途径。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研究结题报告课题执笔者:张整萍一、问题的提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同时也说明了“一个人习惯决定一个人成败;李岚清同志也讲,“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
”前苏联教育家曾指出:“对孩子而言,没有不能做的事,因为他们不知道,他可能做什么,不可能做什么。
”这些话精辟论述了习惯养成的成功经验,给我们许多的启迪。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村小学生的身体发育水平已明显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农村小学生的智力发育,但与此同时,农村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也就形成。
而由于我学校处于城乡结合之处,学生生源比较复杂,但又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我校为了不影响办学决定改变种不良行为习惯。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针对以下问题。
1)农村地区的小学生在行为习惯上的不良行为,只要表现在什么方面?2)为什么农村地区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改了又犯,再犯难改?3)农村地区小学生在行为习惯上的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4)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改正,教师和学校的可作为性如何?5)立足以上问题的解决,如何提出矫正策略?二、相关概念的界定1)农村小学生本课题所说的农村小学生,是指那些拥有农村户籍、父母大多是农民且就读于乡镇小学的学生。
2)行为习惯“习惯”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自动化的行为。
“不良行为习惯”是指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环保行为差、文明意识弱、学习不认真、做事不负责任等等外在的主观行为,这些行为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三、本课题研究对象安塞县六个乡镇1——6年级的学生。
(重点延安保小)四、研究目的和意义(1)研究目的探索农村地区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
(2)研究意义理论意义总结我国农村地区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特征,产生的原因。
实践意义对改善和提高我国农村地区小学教育的教学质量,小学生现代文明素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的表现及教育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的表现及教育策略摘要: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自卑、性格孤僻、行为怪异、叛逆等是他们不良行为的显著表现。
本文通过对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问题进行探究,进而提出解决留守儿童不良行为问题的对策,以便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留守儿童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不良行为教育策略一、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问题成因分析1.社会因素。
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也不平衡。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但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
留守儿童是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留守儿童问题也就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2.学校因素。
学校是儿童的教养主体,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目前,学校教育仍是应试教育占主导,素质教育流于形式。
加上农村学校的教育评价制度不完善,大多数老师仅仅关心“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
据调查,大部分农村学校寄宿条件差,即使是住校,也对留守儿童心理帮助不大。
3.家庭因素。
研究表明,在温馨和睦家庭中成长的儿童,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多是积极向上的;相反,从小缺失父母关爱的儿童则很容易出现悲观情绪,导致人格、心理的不健全。
亲情缺失是留守儿童成长中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
4.个人因素。
一些农村留守儿童自认为和其他儿童相比是特殊的,致使他们的自卑心理愈加严重,甚至开始自暴自弃。
许多留守儿童的消极行为是源于他们对自身的错误认识,从而导致了许多消极心理的出现。
二、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主要表现在1.性格懦弱,不愿与人交流。
留守儿童严重缺少父母的关爱,虽然是爷爷奶奶监管,但毕竟与父母疏远不通,所以一遇到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
2.思维极端反常,自卑心理严重。
留守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和强烈的自尊心。
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导致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不求上进。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分析和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分析和策略研究一、引言农村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加之农村家庭的经济条件和教育观念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农村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成为了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本文将从农村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入手,探讨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分析1. 家庭教育不足农村家庭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家长往往对孩子的教育重视不够,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缺乏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
2. 缺乏健康的生活方式农村地区的物质条件相对较差,很多家庭饮食不够均衡,缺乏运动和锻炼,孩子的身体素质相对较差,容易产生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贪恋电子产品、沉迷网络等不良行为。
3. 学校教育质量不高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的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导致了学生在学校的教育环境中很难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教育,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形成起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4. 社会环境的影响农村地区的社会环境相对封闭,信息闭塞,孩子们往往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信息和影响,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1. 家庭教育的加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观念,引导家长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2. 增加体育与健康教育学校加强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质,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定期运动、保持饮食均衡等。
3. 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校园的文化氛围,改善学校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4. 增强社会教育的渗透加强社区和社会的教育渗透力度,引导学生接触正能量的信息和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社会层面的保障。
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中期报告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中期研究报告通过一年的认真研究,我们探索出了许多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法,不但增强了留守儿童适应学校学习生活的能力,提高了留守儿童的道德修养,找到了不良行为习惯的解决策略,对典型学生的个案研究取得一定成果。
转变了家长的观念,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促进了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现将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一、确定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我们通过问卷对老里小学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进行了调研。
在此基础上筛选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确定重点培养学生的文明礼貌、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学会人际交往,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
为了将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落到实处,我们从学生需要和本校发展出发,开展德育校本课程,将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全面开展。
二、制定班级学生行为习惯常规,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奠定基础留守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依赖于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为常规来作保证。
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根据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各班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班级常规制度,让学生有“法”可依、照章执行。
学校积极在知与行的统一上下功夫,常抓不懈,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使这些常规成为学生的习惯并保留下来。
三、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系统化教育研究的主要策略在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上,我们循序渐进地确立养成目标,强化每一步训练。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我们注重训练和检查,注重行为的正强化,使这些日常生活的习惯不仅促进了孩子们道德信念的形成,促进了班集体的人文环境,更形成了学校良好的校风。
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条策略:(1)充分利用校内环境,教育留守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出浓厚的、健康向上的德育氛围,促使学生优良行为品质的养成,通过耳濡目染,使养成教育的各项要求成为学生行为的准则,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部分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及对策研究
学科支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务工,而农村的留守儿童数量则日渐增多,调查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问题表现为多种多样,一部分的留守儿童表现优秀,会遵守老师与监护人的规则,按照要求完成学业,表现出懂事的状态。
然而,另一部分的留守儿童,则缺乏一定的自控能力,将自己沉浸在武侠小说的虚幻世界中,甚至某些留守儿童受到社会不良习性的影响,开始学会抽烟与喝酒,严重者则进行打架、斗殴等活动,且与社会不良群体关系密切,不服从家长与教师的管教与约束,出现较多的逃学与厌学等问题。
某些开始出现不良的行径,做出违法的事情,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一、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分析1.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需要忙于工作,没有较多的时间对儿童的日常行为习惯进行良好的塑造,一直以来,留守儿童都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不能够给予儿童正确的习惯引导。
留守儿童只能够在爷爷奶奶等监护人的监护下成长。
然而,由于监护人的年纪较大,文化程度较低,与儿童共同语言较少。
因此,其虽然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养育,却忽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虽然给予儿童一定的物质保障,却忽视留守儿童的内心感受,一般只要确保留守儿童可以按时回家,保障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不会出现较大的差错,就不太关心对留守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采用放任式的养育方式。
2.缺乏良好的学校教育据调查研究表明,一部分的农村学校会聘请教师代表家长照看学生,学校会为留守儿童安排适当的老师,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与教育,扮演着父母的角色,各个班级的教师则要负责本班的留守儿童,给予其生活与学习上更多的关爱。
然而,由于留守儿童的数量日渐增多,教师不仅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致使教师无暇顾及每一个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3.缺乏来自于社会的关爱现阶段,社会各界没有提高对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视,并没有举办针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活动,没有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机制,更没有形成全面覆盖的网络体系。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结题报告课题组人员:课题负责人:崔海渡胡增峰成员:张宽柱严晓春陆荣波孙志严广元余广武葛丽娜由何集中心小学自己申请并承担研究的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学会批准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课题(课题编号56),该课题于2011年4月申请该课题,2011年12月获得市教科所审查批准,2012年2月举行了开题仪式。
前后经过进一年多的潜心行动研究、实践和总结,取得了较显著的研究效果。
一、确立课题行动研究的背景(一)当地留守学生的现状随着农民外出打工,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成了当前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这些留守在家的孩子——留守儿童,缺少正常的家庭教育,养成了许多不良行为习惯:迟到、早退、打架、上课不专心听讲、不做作业等,不少人还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留守儿童问题成为社会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委托监护人职责不明。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大多数“留守学生”由祖辈或亲属照管,少数“留守学生”甚至无人照顾。
而委托监护人往往不甚明确自己的监管职责,把对“留守学生”的监管仅仅停留在生活照顾上,对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学习辅导方面基本上是无力顾及,也难以顾及。
2.家庭关爱少、情感缺失。
调查表明,80%以上打工的父母每年仅回家一次。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留守孩子”的关心偏少,造成留守在家的孩子因缺少亲人关爱而在他们的生活、学习、性格、心理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实践证明父母离开孩子时间越长,孩子年龄越小,造成“关爱缺乏”就越明显,在孩子人生中留下的阴影越深。
3.学习自觉性普遍较差。
由于一些“留守学生”跟随祖父母生活,学习基本无人照管,怕苦怕难,学习自觉性差,学习成绩不理想。
4.个别留守儿童人格有明显缺陷。
一是性格较孤僻。
“留守学生”平时与人交往较少,“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突出,孤独,离群,自我封闭。
二是心理不健全,他们胆子较小,生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上课时也不敢主动举手发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矫正策略研究一、留守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现状调查通过调查得知,绝大部分农村小学生的习惯良好,在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品德行为、心理素质等方面呈现出正常的、积极向上的发展状况。
同时,调查数据及访谈还显示,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生,在下述几方面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一)、做人的基本态度缺失。
从对农村小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小学生自制力较差,不遵守纪律,行为很随意。
二、三年级的学生逐渐表现出撒谎的问题,有的孩子不爱护公物,无公德。
有些中、高年级的学生出现打人、骂人、欺负比自己弱的学生的倾向。
还有些共性问题,如:无爱心,对他人冷漠,无集体荣誉感,不够勇敢,怕吃苦等等。
做人的基本态度你都没有,哪里还能进行好习惯的鉴别和养成?课题组在对班主任访谈的过程中就发现一个特例:孙王小学一年级有一个很特别的学生,他年纪虽小,身上问题可不少,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会推桌子,上课喜欢脱鞋子,做事情磨蹭拖拉,上学经常迟到,每天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学校。
老师、家长多次教育、帮助,效果甚微。
因此,班主任很苦恼。
可见,小学生在生活中的看似无关痛痒的不良行为习惯,如果长期得不到纠正,就会导致做人的基本态度的缺失,而做人的基本态度缺失了,直接影响的是孩子的健康正常的发展。
(二)、生活方面依赖性强,行为随意,不合规范。
调查发现,农村小学生在生活方面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不愿做、也不太会做家务事,自理能力差,有严重的依赖心理。
有的学生每天上学都要向父母要钱买零食、买玩具。
放学后不回家,到处玩。
作息无计划,生活无规律,迷恋电视、网络。
李湾小学六年级一班学生小凡就是一个例子。
小凡是个性格外向,很爱说话的男孩,经常以一些稀奇古怪的言行吸引别人注意,反应敏捷,是个不错的学习苗子。
但是,这个孩子不讲卫生,常用铅笔掏牙,形象邋遢,一年四季不穿袜子。
如遇感冒了,鼻涕到处乱抹。
喜欢在外面溜达和躲藏,家长和老师经常到处找他。
可以说,他的做人的态度基本没有。
最令父母担心的还不是这个,他们担心的是小凡严重落后于同龄人的自理能力。
眼看就要上中学了,连最基本的系鞋带都不会,怎么办?父母急得一筹莫展。
由此看来,小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行为随意,已经不是一个个例,而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略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了。
这方面问题引起了课题组的高度重视。
(三)、学习态度不端正,被动学习,能力较差。
从以上的调查表中得知:接收调查的很多小学生,学习被动:对于老师的提问,有的学生不积极思考,不求甚解,总是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有的学生做作业不动脑筋,不会抓紧时间,不会审题,总是依赖老师或家长,不愿意花时间钻研。
还有些小学生,在学习方面态度不端正。
这部分学生有的不喜欢做作业,实在要做,要么心不在焉,心里总想着玩这玩那,作业马虎、潦草;要么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
有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吃苦的精神。
有些学生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发呆,说话,做小动作……因而,这部分学生大多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学习能力很低。
调查组老师就发现了一例。
李咀小学二年级的星星同学,是个长得帅气的小男孩,很讨人喜欢。
可是,这个孩子在课堂上总是不能认真地听讲,不是做小动作,就是发呆,做作业总是磨蹭拖拉。
挺聪明的一个孩子,本应学习以及能力都优秀的,就只因为学习习惯不好,不但使他成绩一直不理想,而且在老师同学心目中,造成很不好的负面影响。
(四)、情商较低,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冷淡。
农村小学生中,虽然独生子女比较城市来说少得多,可是他们的父母亲仍然很珍视。
很多时候就把他们作为家庭的中心,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呵护、娇宠,使不少孩子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不愿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倾向。
在对家长的访谈过程中发现:不少家长们感叹,现在的孩子不愿意和父母交流,与邻里之间,见面不肯打招呼,关系冷淡;同学在一起相处,也经常会为一些小问题斤斤计较而闹不愉快,说话粗俗没礼貌,做事不懂得谦让。
课题组老师调查到了一个叫文文的孩子。
她是个聪明伶俐的女孩,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
可是,她在班上却没有几个朋友,同学们都不愿意和她玩,下课后,多数时间都是她一个人玩。
调查后发现,原因很简单,同学要想和她在一起玩,必须都要听她的,否则她就要大发脾气,同学嫌她霸道,就只好“敬而远之”了。
回家,爷爷奶奶也经常唯文文的要求是听,否则文文就大吵大闹,爷爷奶奶大伤脑筋。
(五)、心理脆弱,不会调整不良情绪从调查表看出,很多小学生心理脆弱,不会正确排解不良情绪,要么盲目自负,要么胆小自卑。
有的性格内向,不够活泼开朗;有的则蛮横霸道,不能和同学友好相处。
很多孩子特别经不起挫折,一旦遇上,容易破罐子破摔。
乡小五年级的学生亮亮,干净整洁,劳动积极。
一般情况下尊重老师,老师批评时他会低着头不说话。
但是他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脾气急躁;处理问题简单,崇尚用武力或极端的报复方式对待同学。
心理脆弱,一遇上问题,推桌子、摔凳子、往楼下扔东西,就成为常事。
这令班级同学讨厌和恐惧。
(六)、农村小学生在情感上,自我认识不清楚。
1、关怀品质下降。
少年儿童的爱憎情感非常分明,经常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由于缺乏对学校、家庭、老师应有的情感,因此经常不假思索地说不喜欢父母或某某老师。
现在的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学校不愿值日逃避劳动;在父母面前是小皇帝骄横跋扈,在同学面前互不谦让,对父母和老师的关爱只知道冷漠地接受,丝毫不知感激与回报。
有些小学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偶像生日、兴趣、爱好调查得清清楚楚,却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
不愿意为父母减轻一点负担。
如此严重的情感缺失,恐怕不是单纯讲劳动观、道德观就能解决的了。
正因为关怀别人少了,得到别人的关怀久了,自然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孤独冷淡的心理经验。
一切言行就以自我好恶而简单的实施了。
2、缺乏感恩精神。
现在的少年儿童,自从来到尘世间,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中,师长的指导下生活,他们对世界未有一丝贡献,却挑三拣四,视恩义为理所当然,而且,有时还对错不分,相互攀比。
就连部分贫困家庭的子女,有时也会强行向家长提出超出家庭承受能力的要求,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课题组成员曾经试着和小学生聊过有关勤俭节约的话题,得到最多的回答是“那我岂不是很没面子?”或“人家都这样你太小气会被人家看不起”。
当看到有人真的节俭时会不屑一顾“哼,小气就是小气,装什么高风亮节。
”这种现象在小学高年级学生身上很常见。
课题组成员对学校接受过资助的贫困家庭学生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你最想对帮助过你的叔叔、阿姨说什么?大部分学生茫然,不知所措。
你给他们写过感谢信吗?多数学生回答“没有”。
孩子们把给予当作理所当然,心里缺乏了感恩的洗礼,就失去了宝贵的自我情感的体验与升华,也就自然失去了自我认识的机会。
因此,小学生的自我认识模糊不清,也就不足为奇了。
(七)、学校、家庭、社会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视程度不够。
调查的数据显示,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有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具体内容不清楚的现象,说明小学生究竟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教育者的大人,心中如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谈何重视和培养?从调查中得知,对待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大人们经常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使得孩子无法接受,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
同时,学生身上有了不良行为习惯,学校、家庭也没有做到及时的沟通。
调查数据显示:有近90%的家长不主动与学校老师联系,了解自己的学生在校的表现;有近80%的家长不了解学校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措施,甚至有些家长根本不想了解。
这可以看出:在农村,很多的家长甚至是老师,没有重视学生的习惯的培养。
另外,调查还发现,有近60%的小学生反映,自己生活的地方,从来都没有开展过有关学生的教育、习惯等内容的活动,从这个调查结果来看,社会这一层面,的确没有在农村承担起相应的教育责任。
因而,社会、学校、家庭相互脱节,重视不够,自然导致很多农村孩子,很小时有了坏习惯,却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矫正,最终发展到问题学生的境地,委实可悲。
从以上结果来看,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不仅让自己的发展停滞,还会影响周围的孩子以及整个班集体。
这些现实情况充分说明,及时矫正不良行为习惯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二、留守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1)监护人文化程度低无力教育留守儿童。
由于农村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低,素质也偏低,对孩子的教育措施明显不当,尤其忽视了孩子的品行教育。
他们往往多从安全、身体健康等角度考虑问题,重吃饭穿暖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重交通安全而忽视留守儿童在学校和在家里的表现。
重留守儿童按时到校按时回家,而忽视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此外,还有许多监护人本身存在不少坏习惯,并对孩子的行为方式产生了不良影响。
(2)父母对留守儿童关爱不够,教育不科学。
父母亲常年累月在外打工,一周、一个月、半年甚至一年都难得回家一趟,打个电话,寄一些学习用品,不足以与孩子维系亲情,沟通思想。
他们往往仅仅以为为孩子买了几身衣服、交清了学费就是自己关爱孩子的全部。
这些家长很少与孩子的班主任、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很少了解甚至不在乎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注意孩子是否长高了、长胖了,而不注意学习成绩,良好行为习惯等综合素质。
还有,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家庭的收入情况普遍较好,绝大多数父母都觉得自己常年在外,对孩子没尽到应尽的职责,有一种愧疚感。
因此,想法设法地在生活上满足孩子,这样孩子手上的零花钱不缺,时间一长就养成种种不良习惯,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3)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依然严重。
由于考试主要考知识,而很少考也很难考思想道德,因此父母们常常告诫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
”重智轻德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大障碍。
(4)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步调不一,形不成合力。
不一致的教育使学生难以养成良好习惯。
例如,学校培养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回到家里,许多父母甚至爷爷奶奶都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这往往使养成教育半途而废。
三、留守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纠正对策1、学校的管理措施学校要积极落实教育监管、心理疏通等措施。
目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在大多数学校没有引起重视,没有具体的措施。
建议在学校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档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身心健康状况、家庭情况、流动情况等进行动态收集记录。
2、班主任的管理措施(1)与留守学生进行深切交谈。
定期与学生交谈,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2)仔细观察每一位留守学生。
留守学生身上也有很多闪光点,比如:懂事、能吃苦、自立能力强等。
作为老师要对留守学生倾注更多的关爱,平时要多留心观察,只要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就及时进行肯定和表扬,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3)在课余时间多与留守学生交谈、做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