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经典文献之一——人类动机理论
管理学必读书籍—100部管理学经典书籍推荐

管理学权威著作整理而成,几乎囊括了管理学历史上的所有经典著作,作为管理学专业的学生,不必全读,但不能一本也不读。
1、《科学管理原理》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美国1856—1915)2、《经济与社会》[德]马克斯·韦伯3、《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理论》马克思·韦伯(德国1864—1920)4、《经理人员的职能》切斯特·巴纳德(美国1886—1961)5、《组织与管理》巴纳德 19486、《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亨利·法约尔(法国1841-1925)7、《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埃尔顿·梅奥(美国1880—1949)8、《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梅奥9、《企业中人的方面》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美国1906—1964)10、《领袖论》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11、《个人与组织:互相协调的几个问题》克里斯·阿吉里斯(美国1923—)12、《如何选样领导模式》罗伯特·坦南鲍姆(美国1915—2003)13、《管理行为》[美]赫伯特·西蒙14、《管理决策新科学》赫伯特·西蒙(美国1916—2001)15、《组织》赫伯特·西蒙16、《管理决策新论》弗鲁姆 197317、《伟大的组织者》欧内斯特·戴尔(美国1914—)18、《管理的新模式》伦西斯·利克特(美国1903—1981)19、《营销管理》菲利普·科特勒(美国1931—)20、《营销大未来——变革公共行为的方略》菲利普·科特勒、埃迪尤阿多·罗伯特著21、《让工作适合管理者》弗雷德·菲德勒(美国1922—)22、《组织效能评价标准》斯坦利·E·西肖尔(美国1915—1999)23、《再论如何激励员工》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美国1923—2000)24、《工作与人性》[美]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25、《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弗里蒙特·卡斯特(美国1924—)26、《经理工作的性质》亨利·明茨伯格(加拿大1939—)27、《公司战略计划大败局的分析》亨利.明茨伯格28、《管理实践》[美]彼得·德鲁克29、《管理:任务、责任、实践》彼得·杜拉克(美国1909—)30、《有效的管理者》[美]彼得·德鲁克31、《公司的概念》彼得.F.德鲁克32、《创新与创业精神》彼得.F.德鲁克33、《不连续的年代》彼得.F.德鲁克34、《工业人的未来》彼得.F.德鲁克35、《新社会——对工业秩序的新革命》彼得.F.德鲁克36、《二十一世纪管理面临的挑战》彼得.F.德鲁克37、《旁观者》彼得.F.德鲁克38、《管理论的丛林》[美]哈罗德·孔茨39、《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哈罗德·孔茨(美国1908—1984)40、《管理学》[美]哈罗德·孔茨41、《竞争战略》迈克尔·波特(美国1947—)42、《竞争优势》迈克尔.波特43、《国家竞争优势》迈克尔.波特44、《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威廉·大内(美国1943—)45、《转危为安》爱德华兹·戴明(美国1900—1993)46、《追求卓越》托马斯·彼得斯(美国1942—)47、《乱中取胜》[美]汤姆·彼得斯48、《志在成功》美]汤姆·彼得斯49、《领导者:成功谋略》沃伦·本尼斯(美国1925—)50、《巨人学舞》罗莎贝丝·摩丝·坎特(美国1943—)51、《第五项修炼》彼得·圣吉(美国1947—)52、《第五代管理》查尔斯.萨维奇53、《企业再造》迈克尔·汉默(美国1948—)54、《企业行动纲领》迈克尔.哈默55、《企业X再造》詹姆斯.钱匹56、《改革公司——企业改革的宣言书》迈克尔.哈默、詹姆斯.钱匹57、《基业长青》詹姆斯·柯林斯(美国1958—)58、《从优秀到卓越》吉姆.柯林斯59、《渴求成就》[美]戴维·麦克利兰60、《权力的两面性》[美]戴维·麦克利兰61、《帕金森定律》[英]诺斯古德·帕金森62、《普通企业管理学》[德]京特·沃厄63、《现代管理原理》[美]亨利·艾伯斯64、《高度生产率的秘密——巴克制——工作效率分析与管理》[日]门田武治65、《生产管理基础》[美]埃尔伍德·斯潘赛·伯法66、《工业管理与组织》[美]亨利·西斯克67、《管理思想的演变》[美]丹尼尔·雷恩68、《组织行为学》[美]斯蒂芬·P·罗宾斯69、《组织心理学》艾德佳.沙因70、《人类动机理论》马斯洛 194371、《国际生产与跨国企业》[英]约翰·邓宁72、《寻求优势——美国最佳管理企业的经验》[美]托马斯·J·彼得斯和小罗伯特·H·沃特曼73、《超前管理——管理方案的制定和决策》[美]L·普拉凯特和G·黑尔74、《现代管理论》[日]占部都美75、《当代管理学》[美]戴维·R·汉普顿76、《管理华尔兹》[澳大利亚]G·辛格和M·华菜士77、《管理诀窍》[美]诺斯古德·帕金森和拉斯托姆吉78、《开发科技人员的管理才能》[美]M·K巴达维79、《现代企业的领导艺术》[美]约翰·科特80、《权力与影响》[美]约翰·科特81、《变革的力量》[美]约翰·科特82、《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美]约翰·科特83、《新规则后工业化社会制胜策略》约翰.科特84、《总经理》[美]约翰·科特85、《合作竞争大未来》[美]尼尔·瑞克曼、劳伦斯·傅德曼、索察·鲁夫86、《企业倒闭——原因和对策》[日]安田龙平87、《董事》[英]鲍勃·特里克88、《看得见的手》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89、《企业生命周期》伊查克.爱迪思90、《跨边界管理跨国公司的经营决策》克里斯托弗.A.巴特利特苏曼特拉.高沙尔91、《定位》阿尔.里斯杰克.特劳特92、《改变世界的机器》詹姆斯.P.沃麦克丹尼尔.T.琼斯丹尼尔.鲁斯93、《新管理方格》罗伯特.R.布莱克简.S.穆顿94、《领导难题——方格解法》罗伯特.R.布莱克简.S.穆顿95、《非理性的时代——掌握未来的组织》查尔斯.汉迪96、《把握创新》詹姆斯.M.阿特拜克97、《彼得原理》劳伦斯.J.彼得98、《君主论》马基亚维利99、《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卡内基100、《动机与人格》马斯洛。
管理学--激励理论

期望模式
• 怎样使激发力量达到最好值?弗鲁姆提出 了人的期望模式: • 个人努力—→个人成绩(绩效)—→组织 奖励(报酬)—→个人需要 • 在这个期望模式中的四个因素,需要兼顾 几个方面的关系。 1.努力和绩效的关系。 2.绩效与奖励关系。 3.奖励和个人需要关系。 4.需要的满足与新的行为动力之间的关系。
• 此种管理理论衍生的管理人员的管理 职责和管理方式为管理人员关心的是 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应用职权、发 号施令,使对方服从及强调严密的组 织和制定具体的规范和工作制度,而 且管理者认为应以金钱报酬来收买员 工的效力和服从。 • 这种管理方式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 一方面靠金钱的收买与刺激,一方面 严密的控制、监督和惩罚近使工矿企 业 组织目标努力。
公平理论的假设条件
• 1、个体会评估他的社会关系。所谓社会关 系,就是个体在付出或投资时希望获得某种 回报的“交易过程”。在这种交易过程中, 个体进行投入,期望获得一定的收益。例如, 你希望获得额外的收入(收益),作为一段时 间努力工作(投人)的结果。个体对于自己所 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所期望的; • 2、个体并不是无中生有地评估公平,而是 把自己的境况与他人进行比较,以此来判断 自己的状况是否公平。
管理经典:人的动机理论-美亚伯拉罕马斯洛

管理经典:人的动机理论[美] 亚伯拉罕·马斯洛本文打算系统阐述一种明确的动机理论,这既要符合理论的需要,同时也要符合已知事实、临床与观察以及实验结果。
不过,它最直接的来源是临床经验。
一、基本的需要(一)生理需要(The Physiologic al Needs)通常,被看作动机理论的出发点的需要就是所谓生理的驱力。
有两项新的研究成果使得我们有必要修正惯用的需要概念。
首先是关于体内平衡概念的发展,其次是食欲(人们对食物的优先选择)是体内实际需要或缺乏的一种表现。
无疑,在一切需要之中,生理需要是最优先的。
这意味着,在某种极端的情况下,即一个人在生活上的一切东西都没有的情况下,很可能主要的动机就是生理的需要,而不是别的,一个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的人,很可能对食物的渴望比别的东西更强烈。
如果所有的需要都不满足的话,那么,有机体就会被生理需要所支配。
而其他的需要简直变成不存在了。
或者退到隐蔽地位。
这时,可以简单地用“饥饿”二字来反映整个有机体的特征,人的意识几乎完全被“饥饿”所优先支配。
全部能量都置于满足食物的需要上,而这些能量的组织,也几乎完全被满足食物这一目标所支配。
现在,感受器官和反应器官,智力,记忆,习惯这一切简直都可以称为满足饥饿的工具。
那些对于这个目标没有用处的能量,处于暂停状态或退入隐蔽地位。
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写诗的愿望,获得一辆汽车的愿望,对美国历史的兴趣,对一双新鞋的需要,则统统被忘记或退居第二位。
对于一位处于极端饥饿的人来说,除了食物,没有别的兴趣。
就是做梦也梦见食物。
想到的只是食物,看见的只是食物,渴望的只是食物。
甚至可以说,这时(只有这时)充饥成为是独一无二的一个目标。
人类机体的另一个特征是,当机体受某种需要支配时,对未来的看法也会改变。
对于长期处在极端饥饿状态的人说,他的理想的境界可能就是食物十分丰富。
马斯洛《人类动机论》

马斯洛《人类动机论》马斯洛《人类动机论》马斯洛的著名论文《人类动机论》最早发表于1943年的《心理学评论》。
他的动机理论又称需要层次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类动机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程度有密切的关系,需要的层次有高低的不同,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指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
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不受打扰地独处。
他相信,生物进化所赋予人的本性基本上是好的。
越是成熟的人越富有创作的能力,邪恶和神经症是环境造成的。
他著有《动机和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科学心理学》和《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按照从低到高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其中,生理需要是人的最根本的需要,是人类的第一个层次的需要,指能满足个体生存所必须的一切需要,如食物、衣服等等。
在物质条件比较恶劣的情况下,通常生理需要是人们的重要的需要,估计可以说是唯一的需要,因为他们没有时间与精力去考虑其它的方面,毕竟填饱肚子是最重要的。
一个人在饥饿时不会对其它任何事物感兴趣,他的主要动力是得到食物。
其次是安全的需要,它是人类的第二个层次的需要,指能满足个体免于身体与心理危害、恐惧的一切需要,如收入稳定、强大的治安力量、福利条件好、法制健全等等。
在这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们关心的就是这种需要,如果说生理需要主要是来自人自身本能的需要的话,那么安全需要是主要保障人们的生命免受来自外来的威胁,没有冒险失去什么东西的机率。
社交需要: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要。
当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社交需要就会突显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
在马斯洛需要层次中,这一层次是与前两层次截然不同的另一层次。
它相对来说是一种额外的需要,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
我们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在生产力条件极其低下的情况下,人们群体而居,这不是为了社交的需要,而是一种迫于生活的需要不得已而做的,当时他们没有社交的思想,而是为了保障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实现。
人类动机理论

人类动机理论马斯洛马斯洛在管理科学上的贡献主要是进-步发展了亨利·默'里在1938年把人的需要分为20种的分析研究·提出厂人类基本需要等级论即需要层次论。
《人类动机理论》是他这方面的一部代表作,提要如下。
我以前提出过的动机理论的结论可以概述如下:(1)动机理论的一个基础必须是生物体的综合完整性。
(2)饥饿驱力(或其他任何生理驱力)被否定为明确的动机理论的中心点或中心模式。
它是非典型的,而不是典型的人类动机。
(3)这种理论应该把重点和集中点放在最终的或基本的目标上,而不在部分的或表面的目标上;放在目的而不在手段上。
这样的重点就意味着无意识的动机比有意识的动机处于更中心的位置。
(4)为了达到同一目标,往往有各种可能的文化途径。
因此,在动机理论中,有意识的.具体的、局部性文化的欲望就不如更基本的、无意识的欲望更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5)任何有动机的行为都必须理解为--种途径,通过这种途径许多基本需要可以同时表现出来或得到满足。
一个典型的行动总有一个以上的动机。
(6)--切生物体的行为状态都应理解为受动机支配的,或起着动机作用的。
(7)人类的需要本身是按照优势需要的等级排列的。
那就是说,一个需要的出现往往是在另一个更占优势的需要已经满足之后。
每一个驱力是和其他驱力的满足或不满足的情况相联系的。
(8)由于各种理论和实践的原因,罗列各种驱力对我们毫无用处。
而且,对动机作任何分类必须要解决需要分类的动机的特殊性或普遍性的等级问题。
(9)动机分类必须以目标为依据,而不以促动的驱力或有动机的行为为依据。
(l0)动机理论必须以人类为中心而不是以动物为中心。
11生物体产生反应的情境或领域必须加以考虑,但领域很难单独地作为行为的唯一解释。
而且,领域本身必须按照生物体的情况进行解释。
领域理论不能代替动机理论。
12)不但要考虑生物体的综合性,而且要考虑孤立的、具体的、局部的或部分的反应的可能性。
13)动机理论并不等于行为理论。
管理者必读的十本管理学书籍

管理者必读的十本管理学书籍管理者必读的十本管理学书籍:1.《有效的管理者》在这本薄薄的书里,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提出一个重要的定律:管理者的效率,往往是决定组织工作效率的最关键因素。
因此,在管理别人之前,你必须学会管理自己。
德鲁克也给出了有效管理者必须养成的五种习惯:正确统筹时间;致力于对外界的贡献;重视发挥长处,把工作建立在优势上;集中精力在少数主要领域;做有效地决策。
2.《孙子兵法》企业管理中,战略制定与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虽然是一部兵书,但《孙子兵法》所蕴含的“兵者,诡道也”,“久暴师则国用不足”等战略思想经历2500余年检验,一直为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商人等奉为至宝。
美国著名高等学府哈佛大学商学院也将《孙子兵法》融入MBA战略课程中。
3.《领导力21法则》“领导力就是领导力,不论你身在何处或从事怎样的工作。
时代在改变,科技也在不断地进步,文化也因为地域不同而有差异。
但是真正的领导原则却是恒定不变的……”美国著名领导力大师约翰?麦克斯韦尔如是说。
在本书中,麦克斯韦尔先生描述了影响力法则、过程法则、哈顿法则、根基法则在内的21项领导力法则,想拥有非凡的洞察力,想要修炼所向披靡的实战能力,马上开始21法则训练。
4.《基业长青:理想公司的成功理念》1994年,通过对包括惠普、宝洁、3M和索尼等18个行业领袖成功企业的研究,吉姆·柯林斯给出了伟大的公司何以伟大的答案: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自我改革、自我反省,使优势成为公司的特性。
其人性化视角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5.《从优秀到卓越》2001年《商业周刊》十佳商业书。
吉姆·柯林斯耗费5年时间,对1965年来《财富》杂志列入500强的1400多家企业进行分析,得出令人震惊的研究成果——只有11家公司实现从优秀业绩到卓越业绩的跨越。
亚马逊书店评价本书说:“这是那种经理人和CEO们在若干年内需要一读再读的书。
”6. 《360度领导力》如果不是老板,你也可以领导吗?如果不是最高领导人,你的上司是个不好的领导者,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吗?约翰·麦克斯韦尔告诉你如何克服挑战,360度全方位运用技巧,对老板、同级、下层产生影响。
人类动机理论

人类动机理论马斯洛马斯洛在管理科学上的贡献主要是进-步发展了亨利·默'里在1938年把人的需要分为20种的分析研究·提出厂人类基本需要等级论即需要层次论。
《人类动机理论》是他这方面的一部代表作,提要如下。
我以前提出过的动机理论的结论可以概述如下:(1)动机理论的一个基础必须是生物体的综合完整性。
(2)饥饿驱力(或其他任何生理驱力)被否定为明确的动机理论的中心点或中心模式。
它是非典型的,而不是典型的人类动机。
(3)这种理论应该把重点和集中点放在最终的或基本的目标上,而不在部分的或表面的目标上;放在目的而不在手段上。
这样的重点就意味着无意识的动机比有意识的动机处于更中心的位置。
(4)为了达到同一目标,往往有各种可能的文化途径。
因此,在动机理论中,有意识的.具体的、局部性文化的欲望就不如更基本的、无意识的欲望更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5)任何有动机的行为都必须理解为--种途径,通过这种途径许多基本需要可以同时表现出来或得到满足。
一个典型的行动总有一个以上的动机。
(6)--切生物体的行为状态都应理解为受动机支配的,或起着动机作用的。
(7)人类的需要本身是按照优势需要的等级排列的。
那就是说,一个需要的出现往往是在另一个更占优势的需要已经满足之后。
每一个驱力是和其他驱力的满足或不满足的情况相联系的。
(8)由于各种理论和实践的原因,罗列各种驱力对我们毫无用处。
而且,对动机作任何分类必须要解决需要分类的动机的特殊性或普遍性的等级问题。
(9)动机分类必须以目标为依据,而不以促动的驱力或有动机的行为为依据。
(l0)动机理论必须以人类为中心而不是以动物为中心。
11生物体产生反应的情境或领域必须加以考虑,但领域很难单独地作为行为的唯一解释。
而且,领域本身必须按照生物体的情况进行解释。
领域理论不能代替动机理论。
12)不但要考虑生物体的综合性,而且要考虑孤立的、具体的、局部的或部分的反应的可能性。
13)动机理论并不等于行为理论。
管理学经典文献之一人类动机理论

人类动机理论*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作者简介】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 ,1908-1970),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
生于纽约,曾在威斯康辛大学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1934年起历任威斯康辛、哥伦比亚和布罗克林大学教授,曾在布兰迪斯大学担任心理学系主任。
1967年被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马斯洛的其它主要著作有《动机和人格》(1954)、《存在心理学探索》《1962》、《科学心理学》(1967)、《人性能达到的境界》(1970)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引言在前一篇文章[13]中,我介绍了所有被认为是权威的人类动机理论中的各种命题。
这些结论可概述如下:1. 动机理论的基础之一必定是生物体的综合完整性。
2. 饥饿动力(或其它任何生理动力)不能作为明确的动机理论的中心点或中心模型。
任何基于或定位于肉身的动力都是非典型的人类动机。
3. 该理论应强调并聚焦于最终的或基本的目标上,而不是局部的或表面的目标上。
应聚焦于结果而不是达成结果的手段上。
这就强调以无意识而不是有意识的动机为中心。
4. 在一般情况下,往往存在多条文化途径达到同一目标。
因此,在动机理论中,有意识的、具体的和局部文化的愿望就不如更为基本的、无意识的目标更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5. 任何有动机的行为,无论是准备实施的或者已经圆满完成的,都应被理解为许多基本需要能得以同时表达或满足的一种途径。
一般来说,一个行动包含不止一个动机。
6. 事实上,一切生物体的状态都应理解为受动机支配的,或是起动机作用的。
7. 人类的需要是按照优势需要的等级自动排列的。
也就是说,一个需要的出现往往是在另一更占优势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
人是一种需要无止境的动物。
同时,需要或动力也不能被视作孤立的或离散的——每一动力都与其它动力的满足或不满足情况相联系。
人类动机理论

Click to edit title style
(7)人类的需要本身是按照优势需要的等级排列的。那就是说,一个 需要的出现往往是在另一个更占优势的需要已经满足之后。每一个 驱力是和其他驱力的满足或不满足的情况相联系的。 (8)由于各种理论和实践的原因,罗列各种驱力对我们毫无用处。而 且,对动机作任何分类必须要解决需要分类的动机的特殊性或普遍 性的等级问题。 (9)动机分类必须以目标为依据,而不以促动的驱力或有动机的行为 为依据。 (l0)动机理论必须以人类为中心而不是以动物为中心。 (11)生物体产生反应的情境或领域必须加以考虑,但领域很难单独 地作为行为的唯一解释。而且,领域本身必须按照生物体的情况进 行解释。领域理论不能代替动机理论。 (12)不但要考虑生物体的综合性,而且要考虑孤立的、具体的、局 部的或部分的反应的可能性。 (13)动机理论并不等于行为理论。动机只是行为的决定因素中的一 种。虽然一切行为差不多都是有动机的,但一切行为也差不多总是 受生物的、文化的和情境的条件所决定的。
The Safety Needs
friendship
Sexual intimacy
family
The Love Needs
The Esteem Needs
Self-esteem confidence
Respect of others
The Esteem Needs
achievement
Respect of others
霍桑试验
埃尔顿.梅奥(Elton Mayo)、弗里茨.罗特里斯伯格(Fritz Roethlisberger)和其他 一些专家从1927年至1932年在芝加哥西方电子公司霍桑试验室展开研究。
前提假设 前提假设 科学管理角度 实验者结论 霍桑效应 结论
管理经典:人的动机理论 -美 亚伯拉罕 马斯洛

管理经典:人的动机理论 -美亚伯拉罕马斯洛管理经典:人的动机理论[美] 亚伯拉罕?马斯洛本文打算系统阐述一种明确的动机理论,这既要符合理论的需要,同时也要符合已知事实、临床与观察以及实验结果。
不过,它最直接的来源是临床经验。
一、基本的需要(一)生理需要(The Physiological Needs)通常,被看作动机理论的出发点的需要就是所谓生理的驱力。
有两项新的研究成果使得我们有必要修正惯用的需要概念。
首先是关于体内平衡概念的发展,其次是食欲(人们对食物的优先选择)是体内实际需要或缺乏的一种表现。
无疑,在一切需要之中,生理需要是最优先的。
这意味着,在某种极端的情况下,即一个人在生活上的一切东西都没有的情况下,很可能主要的动机就是生理的需要,而不是别的,一个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的人,很可能对食物的渴望比别的东西更强烈。
如果所有的需要都不满足的话,那么,有机体就会被生理需要所支配。
而其他的需要简直变成不存在了。
或者退到隐蔽地位。
这时,可以简单地用“饥饿”二字来反映整个有机体的特征,人的意识几乎完全被“饥饿”所优先支配。
全部能量都置于满足食物的需要上,而这些能量的组织,也几乎完全被满足食物这一目标所支配。
现在,感受器官和反应器官,智力,记忆,习惯这一切简直都可以称为满足饥饿的工具。
那些对于这个目标没有用处的能量,处于暂停状态或退入隐蔽地位。
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写诗的愿望,获得一辆汽车的愿望,对美国历史的兴趣,对一双新鞋的需要,则统统被忘记或退居第二位。
对于一位处于极端饥饿的人来说,除了食物,没有别的兴趣。
就是做梦也梦见食物。
想到的只是食物,看见的只是食物,渴望的只是食物。
甚至可以说,这时(只有这时)充饥成为是独一无二的一个目标。
人类机体的另一个特征是,当机体受某种需要支配时,对未来的看法也会改变。
对于长期处在极端饥饿状态的人说,他的理想的境界可能就是食物十分丰富。
在他看来,只要在他的有生之年食物有保证,他便是最幸福的;不企求更多的东西了。
一个人的动机理论

一个人的动机理论马斯洛(1943)最初发表于心理学评论,50,370-396。
2000年8月发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370]一,导言在以往的文件(13)提交了各种主张,将有以任何人的动机理论,可以宣称自己是明确包括在内。
这些结论可简要概括如下:1。
有机体的综合整体性必须对激励理论的基石之一。
2。
饥饿的驱动器(或任何其他生理驱动器)被拒绝作为定心点或动机明确的理论模型。
任何驱动器,体细胞为基础,本地化被证明是不典型,而不是在人类动机的典型。
3。
这种理论应该强调的,对局部或表面的,而不是最终的目标或基本中心本身,而不是结束后,这些目标的手段。
这种压力将意味着一个无意识的动机比有意识更中心的地方。
4。
通常有各种可用同一个目标的文化路径。
因此意识,具体,地方文化的欲望不象理论的基本动机为更基本的,无意识的目标。
5。
任何动机的行为,无论是准备性或consummatory,必须被理解为是通过它的许多基本需求可能同时表达或满足渠道。
通常情况下的行为有一个以上的动力。
6。
几乎所有的机体状态是可以理解为动机和激励。
7。
人的需要安排预效力层次本身。
这就是说,一个外表通常需要对另一个更前需要事先有力满意之上。
人是一种永远想要的动物。
也没有必要或驱动器,可以视为它是孤立或分立,每个驱动器是关系到其他驱动器的满意或不满意的状态。
8。
驱动器列表将一事无成的各种理论和实际的原因。
此外任何动机的分类[第371]必须处理水平的特异性或泛化问题的动机进行分类。
9。
分类的动机必须是基于目标,而不是煽动后,驱动器或动机的行为。
10。
激励理论应该以人为中心,而不是动物中心。
11。
或外地的情况,其中生物反应,必须考虑到该领域,但很少能单独作为一个独特的行为的解释。
此外,该领域本身必须解释生物体的条款。
场理论不能成为激励理论的替代品。
12。
不仅是机体一体化必须加以考虑,而且是孤立的,具体的,局部或节段性反应的可能性。
我的论文:马斯洛理论

现代企业管理马斯洛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姓名:毛美玲院系:外语系对外汉语09—01学号:540908040115马斯洛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运用摘要: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发表了《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
在这本书中,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
在他看来,人的需求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层次。
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指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
在马斯洛看来,生理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和欲望。
人类不会安于底层的需求,较低层的需求被满足之后,就会往高处发展。
满足生理需求之后就追求心理满足和社会认同,之后就想被爱,被尊重,希望人格与自身价值被承认。
这是人类共同的特质。
关键词:马斯里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营销案例理论运用正文:一、马斯洛理论含义马斯洛把人类需求层次理论分成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生理需求:对食物、水、空气、住房和穿着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
一个人在饥饿时不会对其它任何事物感兴趣,他的主要动力是得到食物。
对于一个商业地产来讲,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业种比较多。
主要有提供普通食品、日用品和服装等商品的大型超级市场、提供食品的食品超市、提供服装、鞋帽和床上用品等商品的百货公司、提供服装的服装店、提供房产信息的房产中介机构、房产超市等。
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
和生理需求一样,在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除了生理需求,人们最关心的就是这种需求。
商业地产也可以为这些需求引入如提供安全舒适使用方便的家用电器连锁店、提供消防器材的专卖店、提供简单医疗康复的社区医疗保健中心、提供人身和财产保险的各类保险公司营业部门、提供货币安全结算的银行等。
社交需求: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
人类动机理论

第四章人类动机理论导言这一章试图系统地阐述一个积极的动机理论。
它将满足前一章列举的理论要求,同时又符合已知的、临床的、观察的,以及经验的事实。
但它最主要是由临床经验直接导出的。
我想,这个理论符合詹姆士和杜威的机能主义传统,并且与韦特海默、戈尔德斯坦和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论,以及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精神动力论相融合。
这种融合或综台可以称为整体动力理论。
基本需要——生理需要通常作为动机理论基点的需要是所谓的生理驱力。
最近的两项研究使我们有必要修正我们对这些需要的看法。
这两项研究是:(1)体内平衡概念的发展,(2)发现口味(在食物中进行的优先选择)相当有效地指明了体内实际的需要或者匮乏。
体内平衡指的是身件维持血流的经常的正常状态的一种无意识的努力。
坎农(Cannon,78)描述了这一过程。
其内容有:(1)血液的水含量,(2)盐含量,(3 )糖含量,(4)蛋白质含量,(5)脂肪含量,(6)钙含量,(7)氧含量,(8)恒定的氢离子标准(酸碱平衡)(9)血液的常温。
很明显,其内容还可以包括其他无机物,以及荷尔蒙、维生索等等。
扬(Young,491、492)对口味与身体需要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作了如下概括:如果身体缺乏某种化学物质.人就会趋向于(以一种不完善的方式)发展那种缺少的食物成分的专门口味或癖好。
那么,似乎不可能也不必为基本的生理需要造表。
因为,只要人愿意,它们的数字可任意增大或缩小,完全取决于描述的专门性程度。
我们不能将所有生理需要都确定为是体内平衡的。
现在尚未证实性欲,困倦、纯粹的敏捷(sheer activity)以及动物身上的母性行为是否是体内平衡的。
而且,这种表内将不会包括各种感觉上的快意,(如味觉、嗅觉、搔痒,抚摩等),这些快意很可能是生理上的,并可能成为动机行为的目标。
我们也不知如何解释这一事实;有机体在趋向于呆滞、懒惰和懈怠的同时,还有活动,刺激和兴奋的需要。
前一章已指出,这些生理驱力或需要应看成是独特的而不是典型的,因为它们是可孤立的,在身体上是可定域的。
二十世纪十大经典管理理论

二十世纪十大经典管理理论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1903)泰罗(Frederick W. Taylor, 1856-1915), 美国古典管理学家,主要著作有《科学管理原理》(1911)和《科学管理》(1912)。
科学管理的核心:1、管理要科学化、标准化;2、要倡导精神革命,劳资双方利益一致。
实施科学管理的结果是提高了生产效率,而高效率是雇员和雇主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
因此,泰罗认为只有用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替代传统的经验管理,才是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
科学管理的内容:1、进行动作研究,确定操作规程和动作规范,确定劳动时间定额,完善科学的操作方法,以提高工效。
2、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工人使用标准的操作方法,使工人在岗位上成长。
3、制定科学的工艺流程,使机器、设备、工艺、工具、材料、工作环境尽量标准化。
4、实行计件工资,超额劳动,超额报酬。
5、管理和劳动分离。
科学管理理论应用的成功案例: 利用甘特图表进行计划控制,创建了世界第一条福特汽车流水生产线,实现了机械化的大工业,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出现了高效率、低成本、高工资和高利润的局面。
二、吉尔布勒斯夫妇的动作研究(1907)福兰克·吉尔布勒斯(Frank B. Gilbreth,1868-1924),美国动作研究之父。
吉尔布勒斯夫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心理学博士,被尊称为美国“管理学第一夫人”。
主要著作:《动作研究》(1911),《管理心理学》(1917),《疲劳研究》(1919),《时间研究》(1920)。
他们采用观察、记录和分析的方法进行动作研究,以确定标准工艺动作,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他们制定了生产流程图和程序图,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他们主张,通过动作研究,可以开发工人的自我管理意识; 他们开创疲劳研究先河,对保障工人健康和提高生产率的影响持续至今。
三、韦伯的组织理论(1911)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864-1920), 德国古典管理理论学家,被尊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管理学中的组织行为学原理

管理学中的组织行为学原理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内部个体行为、组织结构、组织的变革和发展的学科。
其研究内容包括组织文化、组织领导、组织沟通、个体行为和团队行为等。
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员工行为和员工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更好地协调和管理企业内部的各项工作。
本文将着重介绍管理学中的组织行为学原理。
1. 动机理论动机是驱使人们行动和保持行动的力量。
在组织中,组织成员受到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工作动机。
管理者需要了解员工的工作动机,以便激励他们更好地完成工作。
动机理论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存在着五种整体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在工作过程中,管理者应该考虑员工的整体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奖励和激励,以便员工对工作产生积极的动机。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又被称为激励卫生理论。
他认为在工作过程中,员工的满意度来自于两个因素:激励因素和卫生因素。
激励因素包括成就、晋升、责任、自我实现等,而卫生因素包括薪资、工作条件、公司政策、工作关系等。
管理者需要注意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薪资待遇,同时关注员工的成长和发展,以便激励员工产生更高的动机。
2. 领导理论领导是指影响个体和团队行为的过程。
不同的领导风格产生不同的领导效果。
根据领导行为理论,领导行为可以分为任务导向型和人际关系导向型。
任务导向型领导注重工作进度和完成,人际关系导向型领导注重员工的情感和态度。
赫茨贝格认为,激励因素和卫生因素可以影响员工对领导的态度。
他提出了理论X和理论Y领导风格和管理风格的概念。
理论X认为员工自私、懒惰、避责任,需要严格的控制和管理;而理论Y认为员工有生产愿望、能够自我管理和激励。
管理者应该根据员工的特点和性格,合理选用不同领导风格。
3. 团队理论团队是由若干个人共同合作完成特定任务的一个整体。
团队可以通过协作、分享知识、创新、共同学习等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马斯洛的人类动机理论

另外,人类动机的研究需要有一定的先决条件,社会环境或社会条件与个人动机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这些先决条件得不到满足,那么基本需要的满足将无从谈起。马斯洛认为这些条件有:言论自由、在不损害别人的前提下可以自由选择行为、社会具备相应的自由、正义、诚实、公平及秩序等等。需要层级只有在具备这些先决条件下才能逐级得到满足,它们共同构成了基本需要的外部环境。
误读之二,就是过分强调需要层次论的“分”而忽视其中的“合”。马斯洛特别强调,人类的需要是一个整体,划分不同的需要,正是为了从整体上看清楚人类的需要。因为科学研究如果不将对象分解为一个个的简单部分,原话说:“这里所要阐述的一般观点是整体论的而不是原子论的,是功能型的而不是分类型的,是能动的而不是静态的,是动力学的而不是因果式的,是目的论的而不是简单机械论的。”(《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说的都是人的基本需要,而过于强调“层次”却忽视“基本”,所造成的误读危害最大。例如,当我们以线形因果关系设计某种激励方案时,还有可能沾沾自喜地以为符合需要层次论,岂不知有可能正与需要层次论的本意南辕北辙。
(2)坚持整体动力论,阐明动机和环境以及动机和动机之间内在的整体动力的关联。在这一点上,马斯洛继承了完形心理学的思路,他认为个人是一个统一的,有组织的整体,因此受到需要驱动的,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个人的某个部分。当一个人感到饥饿时,他的所有器官都会觉得很饿,他整个人都需要食物,而不只是他的胃。马斯洛还强调,分析人类动机必须考虑到环境与文化对有机体及其动机满足的影响,但同时又不可陷入纯粹的情景理论,还应看到有机体有其天生的内在结构,并且能主动创造心理环境等事实。
安全需要
如果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安全的需要就会产生。这时的有机体就成了一个安全的机制。在我们的文化中所有健康、正常、幸福的人在安全需要方面大都已经得到满足,而对于儿童和婴儿来讲这种需求表现得更简单更明显。在成人的世界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神经病人或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受迫害的人,从他们那里可以看到对安全的需要。当然正常人中也有一些常见的现象体现了人们对安全的需要,例如,人们通常渴望得到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储备积蓄,喜欢选择一些熟悉而不是陌生的事情,而在战争、灾难、疾病等特殊情况下安全的需要则起到积极、支配的作用。
人类动机理论读书笔记.docx

人类动机理论读书笔记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发表了《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
在这本书中,马斯洛提出了闻名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
在他看来,人的需求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层次。
低层次的须要是生理须要,向上依次是平安、在巧斯洛看来,生理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和欲望。
卜面就是小编整理的人类动机理论读书笔记,一起来看一下吧。
人类动机理论读书笔记篇-拜读了马斯诺的人类动机理论后,我最终找到r长期以来困惑我问题的答案。
曾经困惑我的问题是:“生活在贫困、落后和没有自由的社会中的人华蜜吗?”每个人的身边都有这样活生生的例子:一个捡垃圾的流浪汉会为他偶然捡到•堆值钱的垃圾欣喜不已:•位超级富翁会因为生意上的失败抑郁而死,同样,罪犯因减刑而欢乐,有人因自由而无聊。
从以上种种状况可以看出,人类的华蜜感是相对的,我曾经问•位访问朝鲜的记者:“您觉得朝鲜老百姓华蜜吗?二原来我满怀希望,想知道答案,但他告知我:“说实话,这个我真没答案”,这句话让我思索良久:华蜜究竟是什么?后来我回夏他:华蜜或许来源于对追求的满意,所以不管在什么地方什么都有华蜜和不华蜜。
他对我的这个回答给了很高的评价。
虽然我这样说了,但始终没有找到理论支持,直到我读了“人类动机理论”。
在该理论中,将人的需求分为三个层次:•是生理需求:二是平安的须要:三是归属和爱的须要:四是自尊须要:五是自我实现的须要。
在这其中,最基本的就是生理须要。
动机理论援引生理平衡驱力理论,认为人在生理不平衡时,有自动调整平衡的无意识过程。
所以,当一个人极度饥饿的时候,充斥他大脑的就是食物,身体的各种感官和活动都指向食物,而其他活动短河休眠或者消逝。
因为生理须要相对独立,但非肯定独立,当生理极度须要某一方一向时,其他方面退居二线,包括精神追求。
真因为如此,对于•个极度饥饿者,当偶然获得他想要的食物时,哪怕特殊难吃的一丁点,都会让他获得极大的满意,从而产生华蜜感。
对此,笔者曾询问过许多农村老人,问他们在年轻的时候,也就是农业社时期觉得华蜜吗?他们的回答普遍是:挨饿受冻,但照旧有欢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动机理论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作者简介】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 ,1908-1970),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
生于纽约,曾在威斯康辛大学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1934年起历任威斯康辛、哥伦比亚和布罗克林大学教授,曾在布兰迪斯大学担任心理学系主任。
1967年被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马斯洛的其它主要著作有《动机和人格》(1954)、《存在心理学探索》《1962》、《科学心理学》(1967)、《人性能达到的境界》(1970)等。
一、引言在前一篇文章[13]中,我介绍了所有被认为是权威的人类动机理论中的各种命题。
这些结论可概述如下:1. 动机理论的基础之一必定是生物体的综合完整性。
2. 饥饿动力(或其它任何生理动力)不能作为明确的动机理论的中心点或中心模型。
任何基于或定位于肉身的动力都是非典型的人类动机。
3. 该理论应强调并聚焦于最终的或基本的目标上,而不是局部的或表面的目标上。
应聚焦于结果而不是达成结果的手段上。
这就强调以无意识而不是有意识的动机为中心。
4. 在一般情况下,往往存在多条文化途径达到同一目标。
因此,在动机理论中,有意识的、具体的和局部文化的愿望就不如更为基本的、无意识的目标更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5. 任何有动机的行为,无论是准备实施的或者已经圆满完成的,都应被理解为许多基本需要能得以同时表达或满足的一种途径。
一般来说,一个行动包含不止一个动机。
6. 事实上,一切生物体的状态都应理解为受动机支配的,或是起动机作用的。
7. 人类的需要是按照优势需要的等级自动排列的。
也就是说,一个需要的出现往往是在另一更占优势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
人是一种需要无止境的动物。
同时,需要或动力也不能被视作孤立的或离散的——每一动力都与其它动力的满足或不满足情况相联系。
8. 因为各种理论的和实践的原因,罗列各种动力对我们没有任何帮助。
而且,对动机作任何分类都必须解决动机的特殊性或一般性的等级问题。
9. 动机的分类必须以目标为基础,而不是以触发的动力或有动机的行为为基础。
10. 动机理论必须以人类为中心而不是以动物为中心。
11. 必须考虑生物体作出反应时所处的情境或场景,但场景很少单独作为行为的唯一解释。
而且场景本身必须根据生物体的情况来解释,因此,场景理论不能替代动机理论。
12. 不但要考虑生物体的综合性,而且要考虑出现孤立的、具体的、局部的或者部分反应的可能性。
因此,今后有必要将这些作为另一命题。
13. 动机理论并不等同于行为理论。
动机只是行为的某一类决定因素。
尽管任何行为几乎都是有动机的,但行为同时也差不多总是由生物的、文化的和情境的因素所决定。
本文尝试阐明一个积极的动机理论,它将同时符合以上各项理论要求,以及在临床、观察和实验中的已知事实。
然而,该理论更多的是直接源于临床经验。
我认为,该理论遵从James和Deway的功能主义传统,融合Wertheimer[19]、Goldstein[6]和完形心理学的整体论,还有Freud[4]和Adler[1]的动力论。
这种融合或综合或许可称为“一般-动力”理论。
对动机理论的各方面进行认识和批评远比对其修补容易。
这主要是因为该领域极其缺乏可靠的数据。
我认为这种缺少主要是由于缺乏一种有效的动机理论。
本文提出的理论值得推荐作为未来研究的一种程序或框架,而且必须被证明是不是好的理论。
本理论与其说是基于既有事实或证据,不如说是基于将完成的研究,或者是文中提出的问题。
二、基本需要生理需要。
通常被看作动机理论出发点的需要就是所谓的生理驱力。
最新的两项研究使得我们有必要修正惯用的需要概念。
首先是体内自动动态平衡概念的发展,其次,人们发现食欲(对食物的偏好)是体内实际需要或缺乏的一种相当有效的表现。
体内自动动态平衡是指身体能自发保持血流的恒定常态。
Cannon罗列了维持该恒定常态的物质清单:(1)血液中的含水量;(2)含盐量;(3)含糖量;(4)蛋白质含量;(5)脂肪含量;(6)钙含量;(7)氧含量;(8)恒定的氢离子水平(酸基平衡)和(9)血液的恒定温度。
很显然,这一清单还可以拓展,包括其他如矿物质、荷尔蒙、维生素等。
Young在最近的一篇文章[21]中总结了食欲与身体需要间联系的有关研究。
如果某人体内缺乏某种化学物质,那么他就会对含有该成分的食物产生特别的食欲或偏爱。
因此,列出基本的生理需要清单似乎不可能也没用,因为它们几乎会达到一个人所希望的任意数目,这取决于其种类的特殊程度。
我们不能确定是否所有的生理需要都处于自动动态平衡状态。
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动物的性需要、睡眠、躲避行为和母性行为都处于自我平衡状态。
而且,清单中也不会包含各种感官意愿(味觉、嗅觉、挠痒、抚摸),它们可能是生理的,并成为动机行为的目标。
我在前一篇文章[13]中曾指出,这些生理驱力或需要应被视作特殊现象而不是一般现象,因为它们是孤立的,而且是限定于肉体的。
也就是说,它们相互之间、与其它动机之间和整个生物体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其二,在大多数情形下,不可能证明驱力的一个局部的、潜在的肉体基础。
事实上这没有想象的那样普遍(疲劳、想睡、母性反应除外),但它在饥饿、性和口渴等经典实例中还是正确的。
必须重申的是,所有这些生理需要以及随之产生的最终行为也服务于其它需要。
也就是说,一个认为自己饥饿的人可能实际上更多的是在寻求慰藉或者依靠,而不是维生素或蛋白质。
反过来,通过其它活动如喝水或吸烟也可能部分地满足饥饿需要。
换句话说,尽管这些生理需要之间相互孤立,但并非毫不相关。
毫无疑问,在一切需要中,生理需要是最优先的。
确切地说,当人在某种极端的情形下丧失一切东西后,这时他的主要动机最有可能是满足生理需要而非其它。
当一个人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时,很可能他对食物的渴望比对其它任何事物都来得更为强烈。
如果所有的需要都得不到满足的话,那么生物体就会被生理需要所支配,而其它所有需要可能变得完全不存在,或者被置于次要的地位。
这时,就可以简单地用“饥饿”二字来刻画整个生物体的特征,因为人的意识几乎完全被“饥饿”控制。
(生物体)全部能力都服务于满足食物需要,一切都为消除饥饿这个唯一目标服务。
这时,感受器官和反应器官,智力、记忆、习惯,所有这些都可以被简单地定义为消除饥饿的工具。
那些无益于此目标的能力则潜伏着,或者处于次要地位。
在极端的情形下,写诗的欲望,获得一辆汽车的欲望,对美国历史的兴趣,以及获得一双新鞋的欲望,都被遗忘或者成为次要需要。
对一个因极度饥饿而濒临死亡的人来说,除了食物,他不会有别的兴趣。
他做梦也梦见食物,记得的是食物,想着的也是食物,感情倾注于食物,感知的只有食物,并且他只想要食物。
在这个时候(也只是在这个时候),只有纯粹的饥饿驱力和行为存在,其唯一的目标是要从饥饿中解脱出来,而其他与吃、喝或性行为等的生理驱力相关的那些决定因素则完全不起作用。
人类机体的另一个特征是,当机体被某种需要所支配时,他对未来的整个看法也会改变。
对长期处于极度饥饿状态的人来说,他的理想世界(乌托邦)可能只是一个食物充足的地方。
他会认为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在有生之年有充足的食物保障,其它则别无所求。
生活本身被看成是为了填饱肚子,其它任何事物都是次要的——自由、爱、集体感、尊重和哲学由于不能填饱肚子而被视为废物置之不理。
可以说,这种人只是为了面包而活着。
不可否认,以上情形确实存在,但不具有普遍性。
确切说来,在正常运转的和平社会中,突发情况是罕见的。
但这种真实性可能因为两个主要原因被遗忘:第一,老鼠只有生理动机,由于如此众多对动机的研究都是用老鼠来做的,研究者易于将对鼠类的研究结果应用于人类;第二,研究者很少意识到文化本身是一种适应性工具,它的一个主要功能是使得生理突发事件更少发生。
在大多已知的社会中,突发性长期极度饥饿是罕见的。
无论如何,至少在美国确实是这样。
当一个普通的美国公民说“我饿了”时,实际上他感受到的不是饥饿而是食欲。
他一生中难得有几次会体验到生死攸关的严重饥饿。
显然,使生物体处于长期极度的饥渴状态中,会将…更高的‟动机弄得含混不清,由此获得的对人类能力和本性的观点也是片面的。
无论是谁,如果试图将突发情况当成典型情况,并按某人处在生理条件被剥夺的极端情形下的行为来测度他的目标和愿望,就必然会对很多事情视而不见。
当没有面包时,人就只为面包而活,这是十分正确的。
但是,当面包充足而他的肚子也长期填饱时,他的愿望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其它(和‘更高级的’)需要立即显现,由这些需要而不是生理需要来支配生物体。
当这些需要依次得到满足后,新的(和…更高级的‟)需要又显现出来,如此种种。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基本的人类需要被组织成按相对优势排列而成的层级。
我的意思是,“满意”变成动机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缺乏”概念,因为它使得生物体从一个相对更为生理的需要的束缚下解脱出来,从而显现出其它更为社会化的目标。
当生理需要及其部分目标长期得到满足后,它们就不再是行为的积极决定因素或组织者了。
它们这时只会以潜伏状态存在,即,当它们受到阻碍时会重新显现并支配生物体。
但是,愿望得到满足后就不再是愿望,生物体只由未经满足的需要来支配其行为。
如果饥饿得到了满足,那它在个人当前的活动中就变得不再重要了。
以上说法会受到另一个假设的制约,也就是说,当个人的某项需要长期得到满足时,他以后就最能忍受该种需要被剥夺,而且,对于当前的满足,那些以前被剥夺过的人的反应会有别于那些从未受到过剥夺的人。
安全的需要。
如果生理需要得到较好的满足,一系列新的需要就会产生,我们可以将其概略地归类为对安全的需要。
我们前面谈到的那些生理需要同样也存在,只是它们相对于这些需要处于更低的层次罢了。
整个生物体也可能同样完全被这些欲望所支配。
它们可能作为行为的唯一组织者,调集使用生物体的所有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说整个生物体是一种谋求安全的工具。
我们也可以说,所有的感受器官、反应器官、智能和其它能力都主要是谋求安全的工具。
此外,在饥饿的人身上,我们发现这种占支配地位的目标不仅强烈影响他当前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且决定他未来的人生观。
事实上,也有认为其它一切事物都没有安全重要的情况(甚至有时得到满足的生理需要现在也被低估),处于这种情况下的一个人,如果他对安全的需要持续强烈的话,就可以说他只为安全而活着。
尽管在本文中我们起初只关注成人的需要,但通过观察婴儿和儿童可能对了解成人的安全需要更有效,因为在婴儿和儿童身上,这些需要表现得更简单更明显。
威胁或危险之所以在婴儿身上表现得更清楚,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会抑制自己的反应,但社会上的成人被教会要尽可能地抑制自己的反应。
因此,即使成人感到安全受威胁时,我们也可能不会从其外表上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