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设计大纲
计算机类网络课程设计
计算机类网络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掌握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及其工作原理;2. 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网络设备,掌握其功能及配置方法;3. 学生掌握网络编程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网络应用程序设计。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分析网络故障的能力,能够针对常见的网络问题提出解决方案;2. 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设备搭建小型网络,并进行基本的网络配置;3. 学生能够运用网络编程知识,开发简单的网络应用程序,实现数据传输和通信功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计算机网络学科,增强对网络技术发展的关注和兴趣;2. 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协作精神,能够在网络项目中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3. 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使其在网络环境中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自律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计算机类网络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提高实际操作和编程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中阶段,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和网络知识,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际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计算机网络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概述- 网络发展历程- 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2. 网络硬件设备- 常用网络设备及其功能- 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3. 网络协议与传输技术- TCP/IP协议族- 常用传输层协议及其特点- 网络层路由与交换技术4. 网络编程基础- 网络编程基本概念- 套接字编程- 简单网络应用程序设计5. 网络安全与防护- 网络攻击手段与防护策略- 数据加密与身份认证-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6. 网络项目实践- 小型网络搭建与配置- 网络编程实践- 网络故障排查与处理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1周:计算机网络概述第2周:网络硬件设备第3周:网络协议与传输技术第4周:网络编程基础第5周:网络安全与防护第6周:网络项目实践本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课件
contents
目录
• 课程设计概述 •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 网络设计与实现 • 网络应用开发 • 网络安全与防护 • 课程设计总结与展望
01
课程设计概述
课程设计的目标
01
02
03
04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 原理。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实际 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户无法访问。防护措施包括限制访问来源、部署负载均衡器等。
防火墙的配置和使用
防火墙定义
防火墙是用于阻止未经授权的网络通信通过的一种安全设备,通常部署在网络的入口处。
防火墙功能
防火墙可以过滤进出网络的数据包,阻止恶意流量和入侵行为,同时可以记录和报警潜在 的安全威胁。
防火墙配置
根据网络环境和安全需求,需要对防火墙进行相应的配置,包括允许或拒绝特定IP地址、 端口号、协议等。同时需要定期更新防火墙规则以应对新的安全威胁。
SQL基础
详细讲解SQL的基本语法、查询、插入、更新和删除数据等操作。
数据库设计和关系型数据库
介绍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则、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等,以及关系型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数据库管理系统。
网络应用程序开发流程
需求分析
介绍如何进行需求分析,确定应用程序的功 能和目标用户群体。
设计阶段
讲解应用程序的界面设计、用户体验设计、 数据库设计等方面。
窃取个人信息。防护措施包括提高用户安全意识、使用可靠的安全软件
等。
02
勒索软件攻击与防护
勒索软件攻击通过加密用户文件或破坏系统等方式,强迫用户支付赎金
以解锁或修复。防护措施包括定期备份数据、使用可靠的防病毒软件等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掌握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网络设备等基本知识;2. 学会使用网络通信协议,了解不同类型的网络拓扑结构及其特点;3. 了解网络信息安全的基本原理,掌握常用的网络防护措施。
技能目标:1. 能够独立搭建简单的网络环境,进行网络设备的配置与调试;2. 学会使用网络诊断工具,分析并解决网络故障;3. 提高信息检索、分析、处理的能力,运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2. 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循网络道德规范,养成文明上网的良好习惯;3. 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及网络素养的人才。
学生特点:本课程面向初中生,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一定的好奇心,但知识基础和操作能力有限,需要结合实际案例和实践活动进行教学。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网络素养。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的方向。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网络体系结构及OSI七层模型- 常用网络协议(TCP/IP、HTTP、FTP等)- 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2. 网络拓扑结构- 星型、总线型、环型、网状等拓扑结构的特点与应用- 网络设备在不同拓扑结构中的配置与调试3. 网络通信协议- IP地址、子网划分、路由选择等概念- 常用网络诊断工具(如ping、tracert等)的使用4. 网络信息安全- 网络攻击手段及防护措施- 加密技术、数字签名等安全机制5. 实践操作- 搭建简单网络环境,进行设备配置与调试- 分析网络故障,排除问题- 网络安全防护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第二周:网络拓扑结构与设备配置第三周:网络通信协议第四周:网络信息安全第五周:实践操作(含总结与评价)教材章节及内容列举:第一章:计算机网络基础第二章:网络拓扑结构与设备第三章:网络通信协议第四章:网络信息安全第五章: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组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大纲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大纲一、课程设计目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环节之一,是学习完《计算机网络》课程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练习。
其目的在于加深对OSI七层模型、TCP/IP模型的各层功能和设计思想的理解,掌握组建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技术,特别是网络规划、设计和IP地址的分配,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课程设计内容及要求以甘肃政法学院本部校园为背景,设计一个校园网方案。
某校园的本部分为办公区、教学区和生活区三部分。
现假设:办公区中各楼宇名及需要信点为:教务处(25),党政办公楼(26),图书馆(60),教学区中,除信息楼需要240个信息点外,其余各教学大楼(包括、第一教学楼、第三教学楼等)需要设置信息点的个数为40,生活区中每个建筑物里每个门洞设置1个信息点。
假设使用预留的INTERNET地址,试根据本部校园网的应用需求和管理需求、各建筑物的地理分布、信息点分布,设计出本部的校园网方案。
方案中应明确学院网管中心的位置,确定拓扑方案,完成设备选型,注明各种设备、设施和软件的生产商、名称、型号、配置与价格,并分别给出其价格的出处(如网站等),基本确定方案的预算。
构建小型局域网,掌握Windows环境下,Web服务器、FTP服务器和DNS的基本配置方法。
1、根据要求对指定园区建网进行需求分析,提交需求分析报告;2、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设计、技术选型,规划、设计网络的逻辑拓扑方案、布线设计等,划分子网,设计子网地址、掩码和网关,为每个子网中的计算机指定IP地址;3、根据条件进行设备选型,决定各类硬件和软件的配置和经费预算方案;4、构建工作型局域网,在指定计算机内安装网络接口卡,动手制作双绞线网线,把计算机与集线器(交换机)相连;在工作组中指定的基于计算机上分别安装操作系统、TCP/IP协议,配置IP地址、掩码和网关等参数,创建一个简单的WEB服务器,并制作一些网页,放入WEB服务器内以及一个FTP服务器,实现文件的上、下传。
《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500208810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类别必修适用专业网络工程、软件工程开课学期 3周数1周总学分 1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基础并修课程数据结构课程简介这是一门要求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建议教材《计算机网络》,谢希仁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参考书《计算机网络》(第2版),吴功宜,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二、目的与要求本课程设计的是立足于课堂讲授的基本概念、技术和方法,通过实验,使学生能追踪网络技术最新发展,要求学生掌握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等知识,能够并能分析网络的性能以及发现网络中的问题。
本课程设计分为软件基本操作和网络分析两个阶段,共6个任务。
三、内容与时间安排1.常用网络命令的使用(0.5天)2.Wireshark软件的安装与使用(0.5天)3.考察802.3协议的操作和以太网帧格式(1天)4.利用分组嗅探器(ethereal)分析协议HTTP和DNS(2天)5.探究TCP(0.5天)6.IP路由实践与应用(0.5天)四、作业(报告)要求课程设计报告包括封面、课程设计内容、课程设计实验过程分析、课程设计总结(如有创新点,在该处说明)等。
五、考核方式课程设计结束时,要求学生提交课程设计报告。
六、成绩评定课程设计成绩分两部分,设计报告占80%,自主创新占20%。
七、必要的说明有关题目的选择,原则上为教师事先制订,但经过申请,在指导教师的严格审核之下,可以自行选取更有现实意义的题目,或者真实项目也可。
制订人:李相海审订人:齐立磊批准人:张晓民2012年7月26日《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506107180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类别必修适用专业网络工程、软件工程开课学期 4总学时48(理论学时:48;实验学时:0 )总学分 3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基础并修课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布线、PHP网站编程技术等课程简介这是一门要求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计算机网络的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掌握网络的结构、分类及工作原理。
2. 使学生掌握TCP/IP协议的基本原理,了解不同层级的网络协议及其功能。
3. 帮助学生了解网络设备的基本功能,如交换机、路由器等,并掌握其配置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构建小型网络的能力,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2. 培养学生运用网络命令和软件分析网络故障,具备一定的网络维护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和实践,共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网络世界的热情。
2. 培养学生具备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合理使用网络资源。
3. 通过学习计算机网络,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原理和应用,结合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网络技能。
学生特点分析:高中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需引导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教学要求: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
3. 强调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包括网络定义、功能、分类及拓扑结构。
教材章节: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2. 网络体系结构:学习OSI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了解各层功能及协议。
教材章节:第二章 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3. 网络设备与传输介质:介绍常用的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等)及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光纤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网络设备与传输介质4. 网络协议详解:深入学习TCP/IP协议族,包括IP、TCP、UDP、ICMP等协议。
教材章节:第四章 网络协议5. 网络配置与管理:学习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了解网络管理的基本知识。
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掌握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的相关知识;2. 学会网络设备的配置与调试,了解常见网络故障的排查方法;3. 掌握网络工程的设计与实施流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网络设备搭建小型局域网的能力,提高实际操作技能;2. 培养学生分析网络故障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网络工程知识,完成中小型网络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3. 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计算机网络工程的专业课程,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年级,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知识,对网络工程感兴趣,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工作和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学习成果,以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包括网络体系结构、TCP/IP协议、网络设备功能及分类等;参考教材章节: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2. 网络设备配置与调试:重点讲解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的配置方法及调试技巧;参考教材章节:第二章 网络设备及其配置3. 局域网组建与维护:介绍局域网的设计、组建及维护方法,包括VLAN划分、IP地址规划等;参考教材章节:第三章 局域网技术4. 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讲解网络工程的设计流程、实施步骤及项目管理;参考教材章节:第四章 网络工程设计5. 网络故障排查与解决:分析网络故障原因,教授常用的排查方法和解决策略;参考教材章节:第五章 网络故障分析与处理6. 网络安全与道德:强调网络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参考教材章节:第六章 网络安全与网络道德教学安排与进度:1.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2课时)2. 网络设备配置与调试(4课时)3. 局域网组建与维护(4课时)4. 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4课时)5. 网络故障排查与解决(2课时)6. 网络安全与道德(2课时)教学内容科学系统,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网络工程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掌握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网络设备等基础知识;2. 学会使用网络通信协议分析工具,了解不同协议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3. 掌握网络编程的基本方法,能够利用Socket编程实现简单的网络通信程序;4. 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掌握防范网络攻击和病毒的基本技能。
技能目标:1. 能够独立搭建简单的局域网,并进行基本的网络配置;2. 能够运用所学的网络知识解决实际网络故障;3. 通过编程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4. 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能够识别并防范常见的网络威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计算机网络学科,激发学生对网络技术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3. 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遵守网络法律法规;4. 引导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为国家网络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网络素养和道德观念。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网络设备等;教材章节: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2. 网络通信协议分析:TCP/IP协议、UDP协议、HTTP协议等;教材章节:第二章 网络协议及其应用3. 网络编程:Socket编程、多线程编程、网络应用开发等;教材章节:第三章 网络编程技术4. 局域网搭建与配置:网络规划、设备选型、网络配置等;教材章节:第四章 局域网技术5. 网络安全:网络攻击与防范、病毒防护、加密技术等;教材章节:第五章 网络安全技术6. 实践环节:网络设备操作、网络故障排查、编程实践等。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1. 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2课时)2. 网络通信协议分析(4课时)3. 网络编程(6课时)4. 局域网搭建与配置(4课时)5. 网络安全(4课时)6. 实践环节(8课时)三、教学方法针对本课程的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法:在讲解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网络协议、网络安全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时,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
计算机网络系统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系统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分类;(2)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部件,包括硬件和软件;(3)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包括OSI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4)熟悉常见的网络协议和算法;(5)掌握网络编程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网络协议分析工具分析实际网络数据包;(2)具备简单的网络设备配置和调试能力;(3)能够使用网络编程语言编写简单的网络应用程序;(4)掌握网络故障排查和网络安全防护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3)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广泛性;(4)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发展历程、分类和应用场景;2.计算机网络组成:硬件设备、软件设备及网络协议;3.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OSI七层模型、TCP/IP四层模型及常见协议;4.网络互联设备:交换机、路由器、网关等设备的原理和配置;5.网络协议分析:TCP/IP协议族、HTTP协议、FTP协议等;6.网络编程技术:Socket编程、HTTP编程等;7.网络安全:防火墙、加密技术、攻击与防护手段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协议;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网络应用案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3.实验法:动手实践,培养实际操作能力;4.讨论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资源1.教材:《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版);2.参考书:《TCP/IP详解卷1:协议》(W. Richard Stevens著);3.多媒体资料:网络教学视频、PPT课件等;4.实验设备: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网络设备;5.网络编程工具:Wireshark、Python等。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方案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方案一、课程目标计算机网络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网络设计、管理和维护能力,以及解决实际网络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协议,包括 OSI 参考模型和TCP/IP 协议栈。
2、掌握网络拓扑结构、传输介质、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和配置方法。
3、熟悉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的主要协议(如IP、TCP、UDP、HTTP、FTP 等)及其工作机制。
4、具备网络规划、设计和实现的能力,能够构建简单的局域网和广域网。
5、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技术,能够进行基本的网络安全防护。
6、学会使用网络工具和软件进行网络性能测试、故障诊断和分析。
二、课程内容1、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分类。
网络的性能指标,如带宽、延迟、吞吐量等。
2、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OSI 参考模型和 TCP/IP 协议栈的层次结构和功能。
数据在各层的封装和解封装过程。
3、物理层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的特性和应用。
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转换。
4、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如帧封装、差错控制、流量控制。
以太网协议和 MAC 地址。
5、网络层IP 协议,包括 IP 地址的分类、子网掩码、路由选择算法。
ICMP 协议和 ARP 协议。
6、传输层TCP 协议和 UDP 协议的特点和工作机制。
端口号的概念和用途。
7、应用层HTTP、FTP、SMTP、POP3 等常见应用层协议的原理和应用。
DNS 域名系统的工作原理。
8、网络安全网络安全的威胁和防范措施,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
加密技术和数字证书。
9、网络管理网络管理的功能和模型。
SNMP 协议的原理和应用。
10、网络实验构建简单的局域网,包括网线制作、交换机和路由器的配置。
网络性能测试和故障诊断。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演示和案例分析,传授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计算机网络原理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原理2.课程代码:XXXXXX3.学分:X4.学时:XX5.先修课程: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6.授课对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本科生二、课程目标1.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2.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传输介质、网络协议等关键知识;3.掌握计算机网络的设计与实现的基本方法和技术;4.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网络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计算机网络的概述-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计算机网络的应用领域与挑战-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功能2.数据通信基础-信号与信号表示-数据传输方式与传输介质-数据编码与数字信号传输3.网络协议-网络协议的概念与分类-OSI参考模型与TCP/IP协议栈-IP协议与路由选择-TCP协议与可靠传输-UDP协议与数据报传输4.网络接口与局域网技术-以太网技术与MAC地址-交换机与局域网配置-VLAN与虚拟局域网-链路层的错误检测和纠正5.网络设备与拓扑结构-网络设备的功能与分类-网络拓扑结构的选择与优化-网络设备的配置与管理6.网络安全与管理-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与威胁-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认证与加密技术-网络性能监测与管理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2.实验练习:设计实验项目,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实现与应用。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计算机网络的实际问题与解决方案。
4.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进行课程设计,体验计算机网络的规划与实施。
五、教材、参考书籍及其他参考资料教材:。
计算机网络第四版教学设计
计算机网络第四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概念;2.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协议和技术;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网络设计和管理;4.熟悉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技术。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基础知识1.计算机基础及其发展历史;2.通信基础及其分类;3.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其分类。
第二章物理层1.传输介质及其技术;2.信道复用技术;3.调制技术。
第三章数据链路层1.帧的概念和组成;2.数据链路层的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3.介绍以太网、令牌环和FDDI。
第四章网络层1.子网划分和路由选择;2.ARP协议和ICMP协议;3.IPv4及其地址分类;4.IPv6及其扩展。
第五章传输层1.运输层的协议和服务;2.TCP协议和UDP协议;3.连接管理和拥塞控制。
第六章应用层1.应用协议和服务;2.HTTP协议和FTP协议;3.DNS和SMTP协议。
第七章网络安全1.安全基础知识;2.网络攻击和网络防御;3.隐私保护和数字签名。
三、教学方法1.理论课讲解:教师讲解基础知识、协议及其实现过程和技术,学生听课并做笔记。
2.实验课练习:学生按照课程安排进行实验操作,了解协议实现过程并掌握技术。
3.课程设计:学生自主设计和实现项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网络设计和管理。
四、评估方式1.平时考核:包括出勤、作业、实验和课程设计成绩;2.期末考核:包括课堂笔试和实验操作成绩。
五、教学资料1.计算机网络第四版教材及教师讲义;2.实验室设备和软件工具;3.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网站。
六、教学进度表章节讲授小时数实验小时数基础知识 4 -物理层 6 6数据链路层8 8网络层8 8传输层8 8应用层8 8网络安全 6 6七、教学内容的改进1.结合实际应用:引入实际应用案例,加强与行业接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2.增加理论知识:增加重要概念及其实现过程的讲解,深化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3.优化实验方案:增加案例和工具实验,加强实验环节的应用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1. 课程设计背景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课程,是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的入门课程。
学生需要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各层协议的功能和实现方式、网络设备的原理和配置以及网络安全等知识。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需要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
2. 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通过实践操作掌握网络设备的配置与管理,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
3. 课程设计任务本次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组成小组,完成以下任务:3.1 任务一根据实验室提供的网络拓扑图,在GNS3软件中完成网络拓扑搭建。
要求将所学的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进行组网,并配置各种协议(如STP、VLAN、Trunk、NAT、ACL等)。
3.2 任务二根据实验室提供的网络拓扑图,利用Wireshark软件进行网络数据包的抓取与分析。
要求学生对网络流量进行分析,理解每个协议的特点和功能。
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安全性改进方案。
3.3 任务三根据实验室提供的业务需求,搭建一台Web服务器,在服务器上部署一个自己编写的网站,并将该网站与本地网络进行互动,要求实现基本登录验证和数据交互功能。
4. 课程设计成果展示学生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上任务,并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以下部分:4.1 拓扑设计包括网络拓扑图、各设备配置信息、协议配置信息和端口映射信息。
4.2 数据包分析包括数据包抓取过程、分析结果、协议特点和网络安全方案。
4.3 网站部署包括网站设计思路、代码实现过程、本地网络交互实验和相关技术细节。
5. 课程设计总结本次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与提高。
通过本次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掌握网络设备的配置与管理,更能够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计算机网络教案设计
计算机网络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协议分层结构、网络设备及其功能;- 熟悉计算机网络常见应用及其原理;
-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计算机网络基础概念
-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
-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和服务
-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和性能指标
2. 计算机网络协议分层结构
- 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簇
- 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的功能和协议
3. 网络设备及其功能
- 网络接口卡(NIC)
- 网络交换机(Switch)和路由器(Router)- 网关(Gateway)和防火墙(Firewall)
4. 计算机网络常见应用及其原理
- 电子邮件
- 文件传输协议
- 远程登录和虚拟专用网络
- 万维网和超文本传输协议
5. 计算机网络实际操作能力
- 网络配置和管理
- 常见网络故障排除
- 网络性能监测和优化
三、教学方法
- 理论授课相结合,以案例为主要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互相交流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 利用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和实践。
四、教学评估
- 作业评分占总成绩40%
- 实验报告评分占总成绩30%
- 期末综合考试占总成绩30%。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案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案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案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会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 理解计算机网络基础概念和原理,包括网络拓扑结构、传输协议、网络安全等。
- 掌握 OSI七层模型,复用/分用技术等。
- 理解网络编程,设计简单的网络应用程序。
- 知道最新网络技术和发展趋势。
教学大纲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功能、分类与重要性。
-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拓扑结构、通信方式和分类。
- OSI/RM和TCP/IP网络模型。
第二章物理层- 物理层概述,物理层提供的服务。
- 传输介质,数字传输系统,模拟传输系统。
- 调制与解调、编码与解码、数据传输的基本原理。
- 信道复用技术,传输介质的高级技术。
第三章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概述,数据链路层提供的服务。
- 帧的概念,MAC协议,CSMA/CD协议和轮流协议。
- 环路拓扑结构,ATM网络,令牌环网技术。
- 数据链路层的流量控制与错误控制。
第四章网络层- 网络层概述,网络层提供的服务。
- 网络层的组网方法,IP协议,路由选择算法和协议。
- 网络地址层次结构,子网化,NAT技术。
- 网络层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
第五章运输层- 运输层概述,运输层提供的服务,运输层实体间的逻辑通信结构。
- TCP的基本概念、工作流程、可靠连接实现、流量控制,滑动窗口协议原理。
- UDP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 运输层拥塞控制与质量服务(QoS)。
第六章应用层- 应用层概述,应用程序的体系结构,客户/服务器程序的体系结构。
- 基于TCP/IP协议的应用层协议。
- 分布式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和Web技术。
- 构建网络应用程序模型和实践。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理论讲授:通过教师的讲授和自学,研究网络基础概念和原理。
- 实验教学:通过实践操作,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验包括网络拓扑结构设计和搭建、网络安全实验、网络应用程序开发等。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掌握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网络设备等基础知识;2. 学会使用网络通信协议,了解不同类型的网络应用及其工作原理;3. 掌握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与搭建,了解常见网络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的网络知识,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单的局域网;2. 熟练使用网络诊断工具,分析并解决网络故障;3.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通过与同学合作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2. 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心。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践环节,旨在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但对于实际应用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弱。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动手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知识的能力。
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网络基础知识回顾:包括网络体系结构、OSI七层模型、TCP/IP协议、网络设备等;参考教材章节: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2. 网络通信协议:重点讲解TCP、UDP协议,以及常见应用层协议如HTTP、FTP等;参考教材章节:第二章 网络通信协议3. 网络拓扑结构与设计:介绍星型、环型、总线型等拓扑结构,讲解如何搭建局域网;参考教材章节:第三章 网络拓扑结构与设计4. 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涉及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的配置方法及管理技巧;参考教材章节:第四章 网络设备与配置5. 网络故障分析与排除:讲解网络故障的分类、诊断方法及常用排除技巧;参考教材章节:第五章 网络故障分析与排除6. 网络安全与道德:介绍网络安全知识,强调网络道德观念;参考教材章节:第六章 网络安全与道德教学进度安排:1. 前2周:回顾网络基础知识,讲解网络通信协议;2. 第3-4周:学习网络拓扑结构与设计,进行局域网搭建实践;3. 第5-6周:学习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进行设备配置实践;4. 第7-8周:学习网络故障分析与排除,开展故障排除实训;5. 第9周:总结课程内容,进行课程设计报告撰写及答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二、目的与要求本课程设计的是立足于课堂讲授的基本概念、技术和方法,通过实验,使学生能追踪网络技术最新发展,要求学生掌握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等知识,能够并能分析网络的性能以及发现网络中的问题。
本课程设计分为软件基本操作和网络分析两个阶段,共6个任务。
三、内容与时间安排1.常用网络命令的使用(0.5天)2.Wireshark软件的安装与使用(0.5天)3.考察802.3协议的操作和以太网帧格式(1天)4.利用分组嗅探器(ethereal)分析协议HTTP和DNS(2天)5.探究TCP(0.5天)6.IP路由实践与应用(0.5天)四、作业(报告)要求课程设计报告包括封面、课程设计内容、课程设计实验过程分析、课程设计总结(如有创新点,在该处说明)等。
五、考核方式课程设计结束时,要求学生提交课程设计报告。
六、成绩评定课程设计成绩分两部分,设计报告占80%,自主创新占20%。
七、必要的说明有关题目的选择,原则上为教师事先制订,但经过申请,在指导教师的严格审核之下,可以自行选取更有现实意义的题目,或者真实项目也可。
制订人:李相海审订人:齐立磊批准人:张晓民2012年7月26日《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本课程设计的是立足于课堂讲授的基本概念、技术和方法,通过实验,使学生能追踪网络技术最新发展,要求学生掌握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等知识,能够并能分析网络的性能以及发现网络中的问题。
本课程设计分为软件基本操作和网络分析两个阶段,共6个任务。
三、内容与时间安排(1)实践环节内容:任务一:常用网络命令的使用1. 实验目的练习一下各个命令,熟悉命令的格式,了解命令的功能。
具体命令如下:1)ipconfig 2)nslookup3)arp 4)route5)netstat 6)ping7)tracert 8)telnet2.实验内容:1)察看本机网络接口卡的信息,并写出其内容;2)查询网址的服务器ip地址,写出其结果,并说明含义;3)查询路由表,并写出路由表中三条信息;4)查看本机活动的TCP连接,列出三条非本地活动的TCP连接;5)查看到达所经过的路径及跳数,并把它们列出来,写出最终到达的IP地址。
6)对于在线的计算机、关闭的计算机和不存在的计算机,比较ping程序的输出结果有何不同。
7)用telnet登陆本机或其他同学的机器上的Telnet Server。
任务二:Wireshark软件的安装与使用1.实验目的学会安装和熟悉Wireshark软件,用Wireshark来观察网络。
了解Wireshark工具的使用方法。
为进一步实验做准备。
2.实验内容:1)安装Wireshark 及WinPcap_4_0_beta3软件2)熟悉Wireshark,进行典型包捕获,写出三条捕获数据帧的重要信息。
任务三:考察802.3协议的操作和以太网帧格式1.实验目的1)启动Ethereal,开始分组俘获。
2)在浏览器的地址栏中输入:/ethereal-labs/HTTP-ethereal-lab-file3.html,浏览器将显示冗长的美国权力法案。
3)停止分组俘获。
2.实验内容:1、你的主机的48位以太网地址是多少?2、是服务器的地址吗?如果不是,该地址是什么设备的以太网地址?3、给出两种帧类型字段的十六进制值。
标志字段的值是1的含义是什么?4、在包含“get”以太网帧中,从该帧的起始处开始一共有多少个ASCII字符“G”?5、在该以太网帧中CRC字段的十六进制值是多少?6、以太网源地址是多少?该地址是你主机的地址吗?是服务器的地址吗?如果不是,该地址是什么设备的以太网地址?7、以太网帧的48位目的地址是多少?该地址是你主机的地址吗?8、给出两种帧类型字段的十六进制值。
标志字段的值是1的含义是什么?9、在包含“OK”以太网帧中,从该帧的起始处开始一共有多少个ASCII字符“O”?10、在该以太网帧中CRC字段的十六进制值是多少?11、写下你主机ARP缓存中的内容。
其中每一列的含义是什么?12、包含ARP请求报文的以太网帧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的十六进制值各是多少?13、给出两种帧类型字段的十六进制值。
标志字段的值是1的含义是什么?14、从ftp:///innotes/std/std37.txt处下载ARP规范说明。
在/users/gorry/course/inet-pages/arp.html处也有一个可读的关于ARP的讨论网页。
根据操作回答:1)形成ARP响应报文的以太网帧中ARP-payload部分opcode字段的值是多少?2)在ARP报文中是否包含发送方的IP地址?15、包含ARP回答报文的以太网帧中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的十六进制值各是多少?任务四:利用分组嗅探器(ethereal)分析协议HTTP和DNS1.实验目的(1)启动Web browser。
(2)启动Wireshark分组嗅探器。
在窗口的显示过滤说明处输入“http”,分组列表子窗口中将只显示所俘获到的HTTP报文。
(3)一分钟以后,开始Ethereal分组俘获。
(4)在打开的Web browser窗口中输入一下地址(浏览器中将显示一个只有一行文字的非常简单的HTML文件):/ethereal-labs/HTTP-ethereal-file1.html(5)停止分组俘获。
2.实验内容:(1)你的浏览器运行的是HTTP1.0,还是HTTP1.1?你所访问的服务器所运行的HTTP版本号是多少?(2)你的浏览器向服务器指出它能接收何种语言版本的对象?(3)你的计算机的IP地址是多少?服务器的IP地址是多少?(4)从服务器向你的浏览器返回的状态代码是多少?(5)你从服务器上所获取的HTML文件的最后修改时间是多少?(6)返回到你的浏览器的内容以供多少字节?(7)分析你的浏览器向服务器发出的第一个HTTP GET请求的内容,在该请求报文中,是否有一行是:IF-MODIFIED-SINCE?(8)分析服务器响应报文的内容,服务器是否明确返回了文件的内容?如何获知?(9)分析你的浏览器向服务器发出的第二个“HTTP GET”请求,在该请求报文中是否有一行是:IF-MODIFIED-SINCE?如果有,在该首部行后面跟着的信息是什么?(10)服务器对第二个HTTP GET请求的响应中的HTTP状态代码是多少?服务器是否明确返回了文件的内容?请解释。
(11)你的浏览器一共发出了多少个HTTP GET请求?(12)承载这一个HTTP响应报文一共需要多少个data-containing TCP报文段?(13)与这个HTTP GET请求相对应的响应报文的状态代码和状态短语是什么?(14)在被传送的数据中一共有多少个HTTP状态行与TCP-induced”continuation”有关?(15)你的浏览器一共发出了多少个HTTP GET请求?这些请求被发送到的目的地的IP 地址是多少?(16)浏览器在下载这两个图片时,是串行下载还是并行下载?请解释。
(17)对于浏览器发出的最初的HTTP GET请求,服务器的响应是什么(状态代码和状态短语)?(18)当浏览器发出第二个HTTP GET请求时,在HTTP GET报文中包含了哪些新的字段?(19)定位到DNS查询报文和查询响应报文,这两种报文的发送是基于UDP还是基于TCP 的?(20)DNS查询报文的目的端口号是多少?DNS查询响应报文的源端口号是多少?(21)DNS查询报文发送的目的地的IP地址是多少?利用ipconfig命令(ipconfig/all)决定你主机的本地DNS服务器的IP地址。
这两个地指相同吗?(22)检查DNS查询报文,它是哪一类型的DNS查询?该查询报文中包含“answers”吗?(23)检查DNS查询响应报文,其中提供了多少个“answers”?每个answers包含哪些内容?(24)考虑一下你的主机发送的subsequent(并发)TCP SYN分组, SYN分组的目的IP地址是否与在DNS查询响应报文中提供的某个IP地址相对应?(25)打开的WEB页中包含图片,在获取每一个图片之前,你的主机发出新的DNS查询了吗?(26)DNS查询报文的目的端口号是多少?DNS查询响应报文的源端口号是多少?(27)DNS查询报文发送的目的地的IP地址是多少?这个地址是你的默认本地DNS服务器的地址吗?(28)检查DNS查询报文,它是哪一类型的DNS查询?该查询报文中包含“answers”吗?(29)检查DNS查询响应报文,其中提供了多少个“answers”?每个answers包含哪些内容?(30)DNS查询报文发送的目的地的IP地址是多少?这个地址是你的默认本地DNS服务器的地址吗?(31)检查DNS查询报文,它是哪一类型的DNS查询?该查询报文中包含“answers”吗?(32)检查DNS查询响应报文,其中响应报文提供了哪些域名服务器?响应报文提供这些域名服务器的IP地址了吗?(33)DNS查询报文发送的目的地的IP地址是多少?这个地址是你的默认本地DNS服务器的地址吗?如果不是,这个IP地址相当于什么?任务五:探究TCP1.实验目的1)启动Wireshark分组嗅探器2) 启动浏览器,以非SSL方式登陆3)停止Wireshark分组嗅探器,进行分析。
4)在Wireshark已俘获分组列表子窗口中选择一个TCP 报文段。
选择菜单:Statistics->TCP Stream Graph-> Time-Sequence-Graph(Stevens)。
可以看到TCP拥塞控制的图形显示。
2.实验内容:1)向服务器传送文件的客户端主机的IP地址和TCP端口号是多少?2)服务器的IP地址是多少?对这一连接,它用来发送和接收TCP报文段的端口号是多少?3)客户服务器之间用于初始化TCP连接的TCP SYN报文段的序号(sequence number)是多少?在该报文段中,是用什么来标示该报文段是SYN报文段的?4)服务器向客户端发送的SYNACK报文段序号是多少?该报文段中,ACKnowledgement字段的值是多少?服务器是如何决定此值的?在该报文段中,是用什么来标示该报文段是SYNACK报文段的?5)包含HTTP POST命令的TCP报文段的序号是多少?6)如果将包含HTTP POST命令的TCP报文段看作是TCP连接上的第一个报文段,那么该TCP连接上的第六个报文段的序号是多少?是何时发送的?该报文段所对应的ACK是何时接收的?7)前六个TCP报文段的长度各是多少?8)在整个跟踪过程中,接收端公示的最小的可用缓存空间是多少?限制发送端的传输以后,接收端的缓存是否仍然不够用?9)在跟踪文件中是否有重传的报文段?进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10)TCP连接的throughput (bytes transferred per unit time)是多少?请写出你的计算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