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岩溶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岩溶山地研究现状与展望
我国岩溶区土地退化研究述评摘要:岩溶山地研究是当前国内外地学学者的研究热点之一,它在我国有着较大的分布面积。
本文从成因、现状、治理措施等方面综述了我国岩溶山地的石漠化问题、生态环境效应影响、岩溶塌陷状况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岩溶山地土地退化的治理与发展进行展望,从而实现岩溶山地地区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岩溶山地;石漠化、生态环境、岩溶塌陷Abstract: the study of karst mountain is one of the highlights in agro-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e current geological schola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t has larger distribution area in our country. Starting from the orig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control measures were reviewed the problem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of karst mounta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ffect, the condition of karst collapse,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and for the futur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karst mountainous land degradation was discussed, so as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karst mountain region ecological and economic.Key words: karst mountain; Rocky desertific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karst collapse1引言岩溶山地地形复杂多样,地表起伏较大,是我国国土的重要主成部分,占国土面积的近1/3,并且在我国具有分布范围广,占有面积大的特点,南方集中分布于西南地区的贵州、云南、广西、四川等省份(表1),山东、河南、山西、内蒙古等省份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岩溶地区。
我国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3 0・
中国水土保持 S C 0 1 WC 2 1 年第 9期
我 国岩 溶 地 区 水 土 流 失 研 究 进 展 及 发 展 趋 势
王 魁 马祖 陆。 蔡德 所 覃 星铭 , , ,
( . 西大 学 土木 建 筑工 程 学院 , 西 南 宁 500 2 中国地 质 大学 , 京 10 8 ; 1广 广 304;. 北 00 3 3 中 国地 质科 学 院 岩 溶地 质研 究所 ,广 西 桂 林 5 10 ) . 40 4
胁; 很多地区成 了“ 无水可饮 , 无地 可耕 , 柴可烧 ” 三无 ” 无 的“ 地 带, 其中仅云南丘北县 2 纪 9 0世 0年代 以来 因水土 流失造成 严
重淤积 的水库 坝塘 即达 5 O余座 。
西南 岩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地区 的水 土流 失及 石漠 化 问题 得 到 了国家 的高
度重视 。“ 十五” “ 、十一五 ” 期间 , 国家投 入了大量 的资金 , 实施
[ 关键词 ]岩溶地 区; 水土流失 ; 程监 测 ; 过 机理研 究 ; 下岩溶 结构 地 [ 摘 要 ]在对我 国岩溶地 区近年 来水土流失研 究现状 、 取得 的成果及存在 的 问题 进行 综合 性评价 的基础 上 , 望 了今 展
后 的研 究趋 势并提 出了建议。结果表 明: 岩溶地 区水土流 失有其特 殊的形成机理 , 其影响 因素众 多, 流失过程 更为复杂 ; 水利部颁布 的《 土壤侵蚀分 类分级标 准》 等规 范、 准在 岩溶 地 区有 某种 程度 的不适 宜性 ; 标 目前 对岩溶地 区水土流 失的 研究缺乏 系统性 。引入地球 系统科 学等新 的理论 和方法 , 立完善 的水土流失监测研 究平 台 , 建 加强岩溶流域 尺度上 水土
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察钻探技术的应用分析
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察钻探技术的应用分析【摘要】岩溶地区是一个独特的地质环境,对工程勘察造成了一定影响。
本文从岩溶地质特点出发,分析了岩溶地区岩土勘察钻探技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同时探讨了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察钻探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案例。
从结论中指出了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察钻探技术的重要性、不断完善以及发展前景。
这篇文章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察钻探技术的应用,为工程实践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参考。
【关键词】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察钻探技术、地质特点、影响、现状分析、问题、挑战、发展趋势、应用案例、重要性、完善、发展前景1. 引言1.1 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察钻探技术的应用分析岩溶地区是指由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地貌,其地质特点主要包括岩溶岩层发育、地下溶洞密布、地表孤立岩石等。
这些地质特点给岩土工程勘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影响,需要结合特定的钻探技术来应对。
在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察中,钻探技术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针对岩溶地质条件,需要选择适合的钻探设备和方法,如岩心钻探、岩溶岩探钻等。
通过钻探技术获取的地质数据能够为工程设计提供重要依据,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岩溶地区的工程勘察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地下溶洞的存在导致钻探难度增加,岩溶溶洞内部导引管道的设计等。
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岩土工程勘察钻探技术,以适应岩溶地区的特殊环境。
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察钻探技术的应用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充分了解岩溶地质特点,采用合适的钻探技术,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才能更好地推动岩溶地区工程建设的发展。
2. 正文2.1 岩溶地质特点及其对工程勘察的影响岩溶地质是指由溶蚀作用造成的地形和地质现象。
岩溶地区的岩石主要为碳酸盐岩、石灰岩等易溶性岩石,其特点是地表水流较少,地下水溶蚀作用强烈,形成了众多的溶洞、溶壁、地下河等地形,地下水系统复杂且不稳定。
这些特点对工程勘察带来了一系列影响。
岩溶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溶洞较多,地下水系统发育,工程勘察难度大。
新形势下环境岩土工程的机遇和挑战
新形势下环境岩土工程的机遇和挑战摘要: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是我国整体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之方向,是我国各行业不断进步之根本。
新形势下,国际国内面临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实现,可持续能源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挑战,这也给了环境岩土工程领域新的机遇。
对于环境岩土工程领域学者和从业者,如何通过创新和学科交叉的合作和努力,从理论、技术、管理、实践等方面应对这些新的挑战,并化挑战为机遇,是亟需厘清的重点。
关键词:岩土工程;机遇和挑战引言近年来,我国加大对于各行业的发展力度,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就,同时对于环境的破坏也是非常严重的。
近年来,岩土工程项目越来越多,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
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新形势下环境岩土工程的开展效果,也会影响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1岩土工程勘察内容以及特点岩土工程勘察主要是指以建设工程或资源开采为主要目的进行区域性的场地地质观察,结合环境特征以及岩土条件给出具有结论性的分析或评价结果,勘察文件对于后期的施工具有重要影响,涉及到工程成本、工程进度以及工程安全性。
一般而言,建筑工程会对地质环境造成一定的扰动,同时建设完后的地质要对建筑工程项目结构提供足够的承载能力,岩土工程勘查就是为公众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其主要内容包括查明场地的自然条件以及气象水文条件,并对于不良地质进行评估,包含岩溶情况、滑坡以及岩石承载力,同时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地基层进行力学试验,并对后期的施工和使用所产生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岩土工程勘察能够为后期的施工条件以及建筑使用提供综合性的评价,并根据结果提出合理化建议,因此,岩土工程勘察的精准性对于后期具有深远性影响。
2环境岩土工程的机遇和挑战2.1微生物岩土工程技术在能源开采、环境保护方面带来革命性进展1.以MICP技术为代表的微生物岩土工程技术为解决环境岩土工程领域的一些卡脖子问题带来重要可能。
例如,MICP技术有望在低温高压的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中得到规模化应用,解决开采过程中砂土失稳和渗透性降低等问题;MICP 技术还有望在南海等地岛礁加固工程中发挥巨大作用;此外,MICP技术在深部岩体(如核废料填埋围岩)裂隙修复、垃圾填埋场裂隙修复、重金属污染场地修复等领域中都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察钻探技术的应用分析
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察钻探技术的应用分析岩溶地区是地球上的一种特殊地质形态,其地表往往被岩石溶蚀而形成各种洞穴、溶洞和地下水通道等地下空间。
这种地质条件对于岩土工程施工和勘察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岩土工程勘察钻探技术在岩溶地区的应用,成为了解地下岩土情况、预测地质灾害风险、保障工程安全的关键一环。
本文将对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勘察钻探技术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
一、岩溶地区的特点及挑战岩溶地区的地质特点主要包括地表岩石溶蚀形成的各种天坑、溶洞、地下河道和地下水通道等地下空间。
这些地下空间的存在给岩土工程的勘察和施工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困难:1. 地表地下波动较大:岩溶地区地下空间复杂,地下水系统非常发达,导致地表和地下波动频繁,给工程勘察和施工带来了困难。
2. 地下岩土条件不稳定:由于地下岩体被溶蚀形成了各种空洞和通道,导致地下岩土条件不稳定,使用传统的勘察方法和施工工艺往往难以保障工程的安全。
3. 地下空间隐蔽性强:岩溶地区地下空间多为洞穴和溶洞,隐蔽性很强,传统的勘察方法难以对其进行准确的勘察和探测。
为了解决岩溶地区工程勘察和施工中的困难和挑战,现在广泛应用了一系列高新技术,其中岩土工程勘察钻探技术是其中之一。
1. 钻孔雷达技术钻孔雷达技术是一种非破坏性检测技术,可以在岩土工程勘察钻探中进行地下洞穴和溶洞的检测。
通过钻孔在地下进行雷达信号的发射和接收,利用地下介质对雷达波的反射和透射来获取地下洞穴和溶洞的信息。
该技术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高定位精度等优点,对岩溶地区的地下空间进行准确的勘察和探测非常有效。
2. 岩土电阻率测深技术岩土电阻率测深技术是利用地下岩土体的电阻率差异来判断地层的性质和构造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该技术通过在地表或钻孔中进行电极的布设和电流的注入,测量地下岩土体的电阻率,并通过电阻率变化来判断地下洞穴和溶洞的分布和性质。
该技术对于岩溶地区的地下空间进行勘察和探测充分利用了地下岩土体的电性特点,提高了勘察的精度和准确性。
一、岩溶研究国内外现状分解
第一章岩溶研究国内外现状就世界范围讲,岩溶水是居民生活饮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地层岩性和构造的原因,地表水和污染物常常直接进入地下岩溶含水层。
由于地下水系统十分脆弱,非常容易受到污染,一旦污染,挽救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经济发达国家,尤其是在美国,针对岩溶地下水的保护及基础研究工作非常深入,已取得了大量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如在美国Kentucky,地下水作为一个重要的、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得到广泛应用,井水与泉水提供了公共家庭用水的1/3左右,地面溪流作为Kentucky 主要水源,主要由邻近的含水层维系,这种资源很容易受地面活动污染,一旦污染,这种地下水很难或不可能挽救,Kentucky Department for environment Protection将优先权放在地下水污染预防上,这种努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认识到州的不同区域对于污染的敏感程度不同,显然,区别这种差异,进行适当的土地开发,对于水污染的防治非常重要,因而,Kentucky Department for Environment Protection Division of Water Groundwater Branch,主要依据三个水文特征:补给区域、流动速度和分散潜能来建立州水文地质敏感分级图,依据敏感程度分为5级,以对土地开发活动进行指导。
1988年NPS依据国会法成立了国家岩洞和岩溶研究院,该机构的目的就是通过研究将洞穴学深入,增强公共教育,促进环境合理的岩溶和岩溶管理。
1988年在美国成立了水文地质协会,其隶属于Florida 州立大学的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研究中心,其主要的目的是关注和保护含水层的质量,发展必要的科学知识,收集现场资料,提高对水文地质环境和相关模型的理解。
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与NPS合作,将1:7,500,000比例的地图数字化,一个更详细的岩溶地图也正通过USGS与Kentucky和Morehead州立大学领导下的协会的紧密协作在准备着,以满足工程和环境保护的需要。
岩溶塌陷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其支撑技术方法
岩溶塌陷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其支撑技术方法岩溶塌陷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地理现象,对工程建设地基的稳定性、承载性具有较大的影响。
基于此,本文对岩溶塌陷的研究,主要从当前社会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支撑方法三方面进行探究。
标签:岩层结构;岩溶塌陷;支撑技术引言:现代工程建设应考虑多方面因素,除了常见的施工技术领域,同时也应注意地质环境的分析,合理规划工程地理结构,能够提升工程建设的稳定性。
当前工程中遇到的问题中,岩溶塌陷最具代表。
为了解决工程施工中岩溶塌陷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寻求有效的支撑方式,成为稳固工程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岩溶塌陷研究现状岩溶塌陷问题,随着地下资源开采或者地理环境挖掘的不断深入,研究程度也逐步提升,依据我国地质相关部门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2016年,国内岩溶塌陷区域共计5897处,其中自然塌陷为35%,人为塌陷区域60%,以及5%其他原因造成。
当前,我国岩溶塌陷相关性研究在人力、物力方面的投资逐年增加,2017年与2016年相比,分别增加7%和13%,国内岩溶塌陷逐渐从简单性防护,向着及时处理、合理应对、以及防护处理三合一的方向转变,为解决我国岩溶塌陷问题带来了更充裕的保障。
二、岩溶塌陷的发展趋势及产生原因岩溶塌陷是指覆盖在溶蚀洞穴之上的松散土体,在外力或者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地面形态破坏,导致地面下陷,是地面塌陷较为常见的形式之一。
随着国内建筑工程、地理资源采集等形式的研究结果来看,2014年-2016年以来,国内岩溶塌陷的数量呈现递增,再加上多雨天气等自然环境的影响,使国内岩溶塌陷发生越来越频繁。
依据我国勘查人员的相关理论,将国内岩溶塌陷的发展趋势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其一,地质岩层的自我运动,发展趋向相对缓慢、有规律。
地质考察人员发现,岩溶塌陷发生的区域地质环境,主要是第四纪松散式的沉积岩,岩石间的密度缝隙较大,当底部岩层出现震动,上部沉积岩的结构就会发生变化,随着底部震动频率,上部岩层发生变化;其二,岩溶区域底层开采挖掘时,挖掘人员对沉积岩的岩层结构造成破坏,或者岩层上部的压力超出了岩层的承载能力,就会造成岩底层塌陷,从而产生岩溶塌陷问题。
现代岩溶学思考题
现代岩溶学思考题摘要:1.现代岩溶学的概念和意义2.现代岩溶学的研究内容3.现代岩溶学的发展趋势4.我国在现代岩溶学研究中的地位和贡献正文:现代岩溶学思考题现代岩溶学作为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岩溶现象及其成因、演化和资源利用等问题,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现代岩溶学的概念和意义、研究内容、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在现代岩溶学研究中的地位和贡献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现代岩溶学的概念和意义现代岩溶学是研究岩溶现象的一门学科,主要涉及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质学、地貌学等多个领域。
岩溶现象指的是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形成的一系列地貌和地下空间。
现代岩溶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以为水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
二、现代岩溶学的研究内容现代岩溶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2.岩溶地貌和地下空间的形成与演化3.岩溶水系的结构和水文特性4.岩溶地区的水资源评价和管理5.岩溶地区的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三、现代岩溶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岩溶学在研究方法和技术上不断创新,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2.研究尺度的多层次性3.跨学科的研究方向4.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加强四、我国在现代岩溶学研究中的地位和贡献我国是世界上岩溶地貌最发育、岩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现代岩溶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在现代岩溶学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全球岩溶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
此外,我国岩溶学者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为推动全球岩溶学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总之,现代岩溶学是一门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学科,涉及多个领域。
通过研究岩溶现象及其成因、演化和资源利用等问题,可以为水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
土木工程前沿
5)对周围生态造成破坏。浅埋岩溶隧道的开挖容易产生地表大变形,甚至垮塌,破坏隧道上部植被。在隧道未开挖前,溶洞在自重力的作用下,绝大多数溶洞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隧开挖后,隧道岩体应力发生改变,引发隧道围岩的二次应力分布,与隧道距离较近的隧道就会受到波及,应力发生改变反过来影响隧道围岩的稳定,要对溶洞做出相应的处治措施。
[11]葛颜慧,李术才,张庆松,等.基于风险评价的岩溶隧道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0,32(7):1124-1130.
①采用理论分析,探讨隧道围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引入围岩应力及位移计算公式,研究隧道围岩的应力及位移。
②利用现场监测,运用TSP法和地质雷达作法超前预报,分析隧道掌子面前方围岩情况,并对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研究两种方法的优缺点,为隧道的超前预报提出合理的建议。
③利用数值模拟,研究不同溶洞工况下的隧道围岩应力、位移规律。对实际工程进行三维仿真模拟,研究围岩及洞口段边坡的位移规律,并用现场监控量测对其进行验证。
针对隧道围岩稳定性问题,众多学者做出了大量的研究。于学馥[18]教授等人提出了“轴变论”理论,该理论认为隧道的坍塌问题可以运用弹性理论分析,二维应力场中,具有一定轴比的椭圆洞最有利于隧道围岩稳定,当应力超过岩体强度极限时,隧道围岩产生大变形直至破坏,产生坍塌,导致应力的重分布,其改变了隧道轴比,应力区发生改变,直到隧道围岩变形达到稳定。近年来他们又提出了隧道开挖系统控制理论,该理论认为岩体开挖导致岩体平衡破坏,但这个系统具有自组织能力。董方庭[19]教授提出了围岩松动圈理论,认为围岩坚硬的隧道围岩松动圈接近于零,虽然隧道围岩存在变形,但是隧道不需要采取任何支护措施;围岩越破碎,自稳能力越差,产生位移越大,围岩的松动圈越大就需要越强的支护结构,因此在隧道施工过程中要防止围岩的松动圈的增大,以防治坍塌事故的发生。
我国岩溶地面塌陷研究进展与展望樊哲翾熊一颖
我国岩溶地面塌陷研究进展与展望樊哲翾熊一颖发布时间:2021-10-07T01:13:46.009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8期作者:樊哲翾熊一颖[导读] 在国内分布着大量的岩溶,在国土中所占的比例超过了三分之一。
所以,为发育岩溶塌陷予以了物质支持,而国内这方面的灾害一度十分严重且广泛分布。
深圳市自然资源和不动产评估发展研究中心广东深圳 518000摘要:在国内分布着大量的岩溶,在国土中所占的比例超过了三分之一。
所以,为发育岩溶塌陷予以了物质支持,而国内这方面的灾害一度十分严重且广泛分布。
当前国内正值高速发展时期,各种岩溶也一直都是国家建设、发展、规划中需要重点考虑的一大因素。
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我国岩溶灾害的危害,并探讨了有关研究岩溶地面塌陷的整体进展及展望。
关键词:进展及展望;地面塌陷;我国岩溶作为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岩溶塌陷这种地质灾害带给人民群众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所以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一度被当中研究热点问题[1-2]。
从我国岩溶基本特征出发,研究其发育规律、地质结构,总结岩溶塌陷成因、分布机制,并划分出典型岩溶构造和易塌陷程度,再以此来加强防治措施便显得很有意义。
一、我国岩溶地面塌陷危害分析在我国70%的岩溶地面塌陷均是因为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其中以矿山排水、地下水过量开发利用为主。
而一旦呈现岩溶地面塌陷,则会严重危害到民众的人身安全,并且常常还会破坏到公路交通,而带给当地居民极大的不便,还常常会酿成交通事故。
此外,地面塌陷还具体持续发作灾害的可能性,而六给区内居民很大的安全隐患。
从整体上看,岩溶地面塌陷还极具突发性,会大幅破坏建筑物,产生极强的危害性。
同时,在种种诱因的影响下,这种塌陷灾害还大多集中在人口集聚地、交通线、矿山等位置,所以会严重威胁国内经济发展及群众人身财产安全,必须引起重视。
就此,很多学者、专家等也纷纷开始深入研究这种地质灾害[3-4]。
二、研究进展针对当前塌陷研究领域的不足,罗小杰等全方位分析塌陷土体、岩溶地质、可溶岩、诱因、作用力以后,创建了一套相当完备的岩溶地面塌陷基础理论系统。
现代岩溶学思考题
现代岩溶学思考题【原创实用版】目录1.现代岩溶学的概念和意义2.现代岩溶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3.现代岩溶学的应用领域4.现代岩溶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正文一、现代岩溶学的概念和意义现代岩溶学,作为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岩溶现象及其形成、演化和控制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岩溶现象指的是碳酸盐岩等可溶性岩石在地下水作用下形成的一系列地貌、水文、生态和环境现象。
现代岩溶学不仅关注岩溶区的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还深入探讨岩溶作用在气候变化、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意义。
二、现代岩溶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现代岩溶学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进行研究,包括地质勘探、遥感技术、同位素示踪、数值模拟、地球信息科学等。
这些方法和技术的发展为岩溶学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和精确的数据,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岩溶现象及其演化过程。
三、现代岩溶学的应用领域现代岩溶学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应对、灾害防治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水资源开发和管理中,通过研究岩溶区水文过程和地下水资源评价,可以为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在环境保护方面,研究岩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恢复技术,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此外,现代岩溶学还在地质灾害防治、气候变化应对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现代岩溶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景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现代岩溶学将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和方法,加强交叉学科研究,提高服务社会能力。
未来,现代岩溶学将在以下方面取得重要进展:(1)深入研究岩溶区地下水文过程和资源评价,为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加强岩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恢复技术研究,促进生态环境保护;(3)拓展岩溶区灾害防治和气候变化应对研究,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4)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岩溶区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
总之,现代岩溶学作为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具有广泛的研究领域和应用前景。
岩溶塌陷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其支撑技术方法
岩溶塌陷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其支撑技术方法摘要: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国内岩溶分布区和边缘也出现了更多的工程。
同时,也时有触发塌陷灾害,并且明显威胁到民众人身财产安全、严重制约城市建设和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基于此,本文从岩溶塌陷出发,探讨了当前的研究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和有关的支撑技术方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岩溶塌陷;支撑技术方法;发展趋势我国作为岩溶大国,境内分布的岩溶占据国土总面积的36%左右。
在岩溶区除了蕴藏着大量的地下水、矿产、旅游资源外,还会面对岩溶塌陷、内涝干旱、涌水、污染等方面的地质环境问题[1]。
其中岩溶塌陷是岩溶区众多地质环境问题中最主要的一种,尤其是近些年来在人类活动及各种极端气候的影响下,更是高频发生岩溶塌陷地灾,并且呈现出日益突出的新变化趋势。
当前,对岩溶塌陷展开的研究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并且涌现出很多有效的支撑技术方法[2]。
一、岩溶塌陷当前的研究现状岩溶塌陷是指在岩溶区范围,由于岩溶作用影响而产生地面破坏、变形的一类灾害。
一般都是岩、土体在人为或自然影响因素影响下而出现变形破坏,并且出现地面塌陷坑的现象。
伴随持续深入开采地下资源、挖掘地理环境,岩溶塌陷也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性地质灾害,因此国内外对岩溶塌陷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并以此来妥善处理岩溶塌陷问题。
从岩溶塌陷角度上看,喀斯特地貌发育会诱发溶洞、裂缝。
在潜蚀、土压力的综合作用下,溶洞顶板会加快上覆土体坍塌情况[3]。
此外,这些地区内的地下水也会提升流速,而带来更多的岩溶塌陷现象。
同时,碎裂岩石、发育后的裂缝,还提供给地下水很大的流动通道、滞留空间。
如果地下水下降至岩石面下部,在土层中就极易出现吸蚀而破坏土体平衡。
尤其是河槽、渍水洼地、高地过渡带等的水位还会更大幅度地变化,且流速快易产生塌力。
而在软弱土层下的溶洞形成时,还会减弱抗塌力、打破土洞平衡而诱发坍塌现象。
在雨季据塌陷统计显示,交替干湿季节时会大幅波动水位,而极易诱发塌陷情况,但秋冬季节很少出现塌陷。
岩土工程中的岩溶地区
岩土工程中的岩溶地区岩溶地区是指由于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表地下多洞穴、裂隙和下陷的地区。
在岩溶地区进行岩土工程施工需要考虑地质条件的特殊性,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可靠。
本文将探讨岩溶地区中岩土工程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一、岩溶地区的岩土工程特点岩溶地区的岩土工程面临以下主要特点:1. 地质条件复杂:岩溶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有裂隙、软弱层和地下洞穴等特殊地质构造。
这些构造对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造成影响。
2. 土层状况不均匀:由于溶蚀作用的影响,土壤和岩石在岩溶地区呈现不均匀的分布。
土层状况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岩土工程施工的难度。
3.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岩溶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多样,地下水体系发育,地下水位和水流较为活跃。
这需要在岩土工程设计中充分考虑水文地质因素。
4. 工程遭受自然力的影响:岩溶地区容易发生地质灾害,如地面塌陷、险工、地裂缝等。
这对工程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带来挑战。
二、岩溶地区岩土工程的挑战1. 岩溶塌陷:岩溶地区的地表可溶性岩石受地下水的侵蚀溶解,导致地表形成喀斯特地貌和在地下形成大量洞穴。
在进行岩土工程施工时,这些洞穴和溶洞可能引发地表塌陷,严重危害工程的安全。
2. 地表沉降:岩溶地区的地表土壤多为溶蚀作用形成的残积土和岩块。
地表沉降是岩溶地区岩土工程施工中常见的问题之一,会导致工程变形和不稳定。
3. 地下水问题:岩溶地区的地下水位较高,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工程施工饱受水文地质因素的影响。
如不合理地排水或灌溉等,会引发地表沉降或地下洞室塌陷。
三、岩溶地区岩土工程的应对策略1. 充分调查研究:在进行岩溶地区岩土工程前,必须进行详尽的地质调查和研究,以了解地下洞穴、地下水位和地下水动力学等情况,并根据研究结果进行合理的工程设计。
2. 合理的基础处理方法:在岩溶地区进行岩土工程施工时,应采取合理的基础处理方法,如填充、加固、加密等,以提高工程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3. 水文地质控制措施:岩溶地区的地下水位较高,需要采取适当的水文地质措施,如合理排水、灌溉管控,以防止地表沉降或地下洞室塌陷。
我国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我国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作者:苏程烜来源:《人间》2016年第10期摘要:对我国岩溶地区近年来水土流失研究现状、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性评价,引用文献作者的相关研究理论与观点,展望了今后的研究趋势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岩溶地区;水土流失中图分类号:[K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100-01位于我国岩溶连续地带的西南岩溶地区,受特殊岩溶环境以及人为社会因素的影响,目前水土流失程度日趋加重,甚至某些区域已经无土可流[2],最终导致及其严重的石漠化现象,进而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它是岩溶区最伺机解决的问题,也是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主要表象[3]。
岩溶地区的水土流失研究因为中国南方石漠化发展的严重程度近年来成为了国内外专家的研究热点,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岩溶区特殊的自然地理背景,现阶段的水土流失研究依然有许多值得完善的方面。
一、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现状受岩溶环境制约,岩溶区的母岩大都为碳酸盐岩,其成土物质先天不足,因而造成区域成土速度极为缓慢[4]。
在西南岩溶区,土层稀薄,植被稀疏,通常几场降雨就会是土壤大量流失殆尽,形成特有的岩溶石漠化[5]。
因此,岩溶区土壤侵蚀的危害丝毫不亚于黄土高原地区[6]。
目前西南岩溶区水土流失所产生的生态破坏主要表现在:区域内石漠化总面积已达10.55万 km2,并仍以每年2.1%的速度在扩大;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造成耕地逐步丧失或贫瘠化,人均耕地每年减少4%,50%以上的耕地沦为中低产田;引发了旱涝灾害(1700万人存在饮水困难),造成河道壅塞、水库淤积,对流域生态安全构成威胁;水土流失过程中的岩溶塌陷、泥石流和滑坡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很多地区成了“无水可饮,无地可耕,无柴可烧”的“三无”地带,加强岩溶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治理流域土壤侵蚀刻不容缓[7]。
1.岩溶环境与水土流失。
岩溶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煤
炭
技
术
第5 期
大 , 以是 几 厘 米 的溶 隙 , 可 以是 几 千米 长 的 管 可 也
长, 各有特 色 , 对 研 究 现状 作 一 归 纳 分析 , 指 出 现 并 研 究方 向
上之后衰退 的过 程 , 中可 形成 形 态规 模 不 同 的地 其
貌景观 。
12 岩溶发育层位性的研究 . 岩 溶 发育 的层 位 受岩 性 和地 下 水 及构 造形 态 、 组合 、 深度 的控 制 , 在大 规模岩 溶区往 往有 强岩 溶带
的大 型凹陷边缘 型岩 溶 , 伏 向斜 翼 部 岩 溶 )按 含 隐 ,
侵 蚀性 c : 游离 c 2 备侵 蚀性 , o具 它的 浓度 决 定 了水的侵 蚀 力 , o 与空 气 、 被 和 土壤 及其 它 生 C2 植
物 活动有 关 。 气候 、 貌 的 因素 : 候 湿 润炎 热 地 区 , 热条 地 气 水
裂带 , 力梯 度太 , 水 岩溶 发育 。
构 造 因素 ! 构造 运 动使地 壳抬 升或下 降 , 制着 控 基准面 的高 低 ; 时 控制 了地 下 水运 移 交 替 所必 须 同 的各 种构造 裂 隙和 节 理 , 制 了可溶 性 岩石 的埋 藏 控 和隔水层 的分 布 . 从而 决定 了岩溶 的分布 。另外 , 与 构 造运动 的多期 性 相对应 , 往往 有多 期岩溶 发育 , 如 华 北寒武一 奥陶碳 酸盐 与构 造运动 对应形 成燕 山期
岩 溶 , 岩石 的成份 和结 构 , 别控 制着岩 溶的发 育 但 分 程度 , 一般来 讲 , 质纯 厚层 的石 灰 岩 岩 溶 规模 最 大 。 另外 , 石还必 须具 备较 好 的透水性 , 岩 水流 运动 才能 通 畅 。所 以 , 颗粒太 孔 隙大 , 且通道是 最 为理想 的 。
中国岩溶科学的发展及岩溶地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研究
中国岩溶科学的发展及岩溶地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研究作为中国地理条件最为独特的地区之一,岩溶地区在地理、地质、气候、生态等方面都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和条件,也为我们带来了宝贵的资源和环境财富。
然而,在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岩溶地区总是处于艰难的平衡之中。
为此,岩溶科学的发展,以及在岩溶地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显得异常重要。
一、中国岩溶科学的发展岩溶学是从19 世纪中期开始发展起来的,最初是在欧洲和美洲进行的。
20 世纪初,中国的岩溶学研究也开始了。
1956 年,中国科学院的叶柏林和黄宗中两位研究员第一次考察了贵州龙洞、自贡大佛等岩溶地区。
这次考察,标志着中国岩溶研究的开始。
之后,很多学者逐渐加入到岩溶研究的队伍中来,目前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岩溶科学体系。
我国岩溶学的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成立岩溶学研究会的时期。
1959 年,中国岩溶学会在国内成立,这也标志着中国岩溶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岩溶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的研究方向是考古、储油、水利以及地质学等。
这个时期的岩溶学研究,主要还是在对岩溶地貌进行了解和描述的阶段。
第二阶段是生态环境保护法颁布以后的时期。
1989 年,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岩溶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这个时期,岩溶研究逐渐向生态环境保护方向转化,研究内容更多地涉及到了水文、水质、植被和土壤等。
凭借着丰富的沟通和交流,以及学者们对于岩溶科学研究的深入挖掘,国内岩溶学的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
第三阶段是研究方法更新后的时期。
21 世纪以来,我国的岩溶科学研究向更加深入、专业化的方向转化。
科技的不断发展为研究带来了更多更好更快的方式,如遥感、GIS 等技术的应用使得岩溶科学的研究变得更为全面、精准,触角也伸向了岩溶地区的生态、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
虽然我国岩溶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还面临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岩溶地貌研究与生态环境保护
岩溶地貌研究与生态环境保护引言:岩溶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以溶蚀作用为主要形成机制。
在中国,岩溶地貌分布广泛,涵盖了大片土地。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岩溶地貌的生态环境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因此,研究岩溶地貌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已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课题。
岩溶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岩溶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涉及到多个因素,如地质构造、地壳运动、水文循环等。
岩溶地貌的发育需要长期的水文作用,特别是溶蚀作用在岩层中的作用。
水文循环是岩溶地貌发育的主要动力,雨水经过岩石的渗透和溶解作用,会加速岩溶地貌的形成和发展。
岩溶地貌的生态环境特点:岩溶地貌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特点,其中,水环境是岩溶地区的核心要素。
溶洞、地下河流等水体是岩溶地区特有的生态系统。
此外,岩溶地区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包括各种珍稀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这些生物资源对于保护地区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岩溶地貌的生态环境问题: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干扰,岩溶地貌的生态环境面临着许多问题。
首先,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是岩溶地区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许多地方的水源受到了农业和工业废水的严重污染,水质严重受损。
此外,大规模的采矿活动也对岩溶地貌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岩溶地貌保护的重要性:岩溶地貌的保护对于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岩溶地貌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特点和生物资源,保护岩溶地貌可以保护这些资源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利用。
此外,岩溶地区的水资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和人民的生活至关重要。
保护岩溶地貌的水环境,可以维护周边地区的水源安全。
岩溶地貌保护的措施:为了保护岩溶地貌的生态环境,需要采取一系列具体的措施。
首先,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严禁过度开发和污染。
其次,加强采矿活动的监管,防止矿山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
此外,加强对岩溶生态系统的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游憩区等,限制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结论:岩溶地貌的研究和生态环境保护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岩溶探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充水溶洞对隧洞施工的影响及岩溶的治理技术研究岩溶探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岩溶的探那是解决岩洛隧道危害的前提条件,隧道拖工开挖工作面前方岩溶地震情况的探测是国内外工程地质和隧道工程界关注丽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
国外早在上世纪70 年代就开始进行地质超前预报工作了, 80 年代美国学者Benson 等就利用地质雷达对岩溶危害展开了预报。
我国隧道地震超前颈报发震较晚,始于20 世纪90 年代,但髓着交通建设的飞速发震,地质超预报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目前,国内外得到快速发展的岩珞隧道地震超前颈报技术有:地震雷达技术、TSP 技术、红外线技术、陆地声纳法、TRT 反射地震层析成像、HSP 技术、断层参数预痴法预报搓道隧洞断层技术、电磁导弹技术、地震反射负视速度法、超前钻探、掌子面编录颈据法、数码成像和声援CT、不良地震剪兆预测法等[15] 。
邓居智、莫撼[16](2001)等利属探地雷达对芜湖一宣域高速公路的路基塌陆地段进行了勘察,通过对雷达图像的邦释,充分了解该路段范围内岩溶以及岩体中袭嚣的发言情况。
对其中南处进行了钻探验证,其雷达判释结果与钻探验证的结果非常吻合。
叶英(l巧。
006)通过对大量岩溶隧道超前地震预报资料以及实测地质资料进行总结分斩,并综合利用数值模报、室内实验以及现场试验等多种研究手段,深入研究了E 普岩溶地区各类越道地震超前颈摄的方法,指出了各类方法的现状、局跟性和发展趋势并给出了改进方法,提出了岩溶越道在施工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预案机制,发黑了整套的岩溶颈报理论方法体系。
王mL[18] (2008) 以渝湘高速公路霆嘴岩隧道为对象,阐述了培震波反射法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工程实例利用该方法对岩洛地区隧道超前琵报进仔验证。
徐贵辉[19) (2010) 系统离述了地震波法CTSP) 和探地雷达法CGPR) 的理论基础、基本原理、观测方式和资料解泽方法,并分析比较这两种方法的住缺点,提出岩溶环境下基于该两种方法的综合地盾超苗预报方法,在工程中经过实际应用后证明综合地震超前预报方法能够很好的提高岩搭地区超前地质预报的准确率岩溶区隧道〈涓〉匾岩稳定性的研究现状以前在岩洛区域修建隧道〈洞)时主要采用工程类比法和结鉴己有的成功经验,并结合理场监控量蜒的反馍信息来评赞图岩的稳定性和指导施工,而针对于岩洛这种不良工程地质(岩溶揭穴、岩溶东及松散堆积物〉对路道〈洞〉的稳定性影嘀的研究梧对较少。
多井勘察设计在岩溶地区的应用与挑战
举办学术会议、技术论坛等活动,加强不同领域专家之间的交流与 合作,共同推动多井勘察设计技术的发展。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建立多井勘察设计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促进数据和成果的共享与 多井勘察设计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相关政策,如资 金扶持、税收优惠等。
02
加强多井勘察设计与地下水资源评价的结 合,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支持。
03
拓展多井勘察设计在其他地质环境中的应 用,提高地质勘查的效率和精度。
04
针对多井勘察设计中的技术难题,开展创 新性研究,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
THANK YOU
研发新技术
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岩溶地区多井勘察技术的研究,开发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装备。
培养专业人才
加强勘察设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技术交流,提高其技术水平和创新 能力。
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建立跨学科合作平台
组织地质、水文、环境、工程等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开展 岩溶地区多井勘察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完善法律法规
制定针对岩溶地区多井勘察设计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明确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保障勘察设计的合法性和规范 性。
加强监管力度
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对多井勘察设计技术的监督和管 理,确保技术的安全可靠和可持续发展。
06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成功应用多井勘察设计方法,提高了岩溶地区地下水资 源的勘探精度和效率。
针对不同岩溶地貌类型,提出了相应的多井勘察设计方 案,为实际工程提供了指导。
揭示了岩溶地区地下水流场特征,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 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分析了多井勘察设计在岩溶地区应用中的技术难点和问 题,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方向。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高速铁路岩溶勘察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高速铁路岩溶勘察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摘要:严格来说,高速铁路的历史并不是很长久,但其发展却是迅速和惊人的,高速铁路从以往的极个别大城市专属,到现在逐步地“飞入寻常百姓家”,使人们的出行变得无比的便利,然而在高速铁路的发展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实践难题,岩溶区自然状况的勘察就是其中较为棘手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现有的高速铁路岩溶勘察技术进行描述,分析了各种岩溶勘察技术的优点和不足,指出了目前高速铁路岩溶勘察的技术瓶颈,并根据岩溶勘察的重点、难点提出了对高速铁路岩溶勘察技术的展望,以期顺应高速铁路岩溶勘察在当今时代的精细化、专业化要求。
关键词:岩溶;勘察;高速铁路;展望前言:目前世界上岩溶总占地高达二千二百万平方公里,我国作为岩溶大国,岩溶占地有三百多万平方公里,这个数据是我国地域面积的百分之三十三。
据悉,目前全球岩溶区高速铁路里程有五千公里之多,单中国一个国家岩溶区高速铁路里程就占了将近四千公里,这个数字无疑是惊人的,然而根据国家政策的要求,中国岩溶区规划待建高速铁路尚有三千公里之多,可见岩溶区高速铁路里程面积随着时间的增长只会增加而不会减少。
由于岩溶的多发性、随机性特征,岩溶灾害也变得难以防控和处理,这使得岩溶区高速铁路建设面临困境,岩溶勘察技术的革新显得尤为迫切。
一、岩溶勘察技术现状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岩溶区高铁建设存在的难题主要有:①地面塌陷造成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难以保障;②岩溶隐伏溶洞及其充填物影响构筑物基础的稳定性;③隧道岩溶涌水突泥危害地下工程和环境,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对岩溶勘探进行了技术研究,探讨出了地质调绘、遥感技术、工程地质物探技术、综合勘查技术等勘察手段,对解决岩溶区高铁建设中遇到的难题起到了不俗的效果[1]。
1.地质调绘工程地质调绘是了解岩溶特征的基础,是进行岩溶区高铁建设的前提,是其他岩溶勘察技术的先驱,具有贯穿全局的作用[2]。
其优势在于,可以实地、实时对岩溶地质的情况进行核实及监测;不足在于受岩溶的自然条件限制,部分环境恶劣、危险性较大的岩溶区该技术难以落实,也即该技术只能查询部分岩溶的部分情况,对于地底深处的岩溶特征的探查,该技术就显得捉襟见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第4期中国岩溶V01.28No.42009年1z月CARSOLOGICASINICADec.2009文章编号:1001--4810(2009)04--0329--03编者按:袁道先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岩溶地质科学家,也是国际岩溶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领军人之一。
从1990年起,他曾先后连续成功申请和主持了四个与岩溶有关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项目,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由他倡议并争取建立的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去年也已正式落户桂林并挂牌运行。
袁院士虽然已早过古稀之年,但他仍然时刻站在世界岩溶研究前列,不断思考和引领岩溶科学的未来发展。
本文是不久前在南宁召开的“中国岩溶环境的脆弱性及综合防治”研讨会开幕式上袁院士讲话的录音整理稿。
我们相信该讲话稿的发表,对西南地区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对解决我国饮水安全、油气能源开发、岩溶灾害防治、岩溶动力学理论不断创新发展,乃至为我国今后在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准备有力的数据等方面,都将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新形势下我国岩溶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①袁道先(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广西桂林541004)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岩溶环境地质问题日益突出,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本文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求,分析了我国岩溶研究所面l临的形势与机遇,认为进一步加强岩溶基础与应用问题研究,尤其是岩溶发育的气一生一水一岩的相互作用、油气富集与深层岩溶发育机理、岩溶作用对全球碳汇的影响,以及西南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岩溶地下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岩溶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和谐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岩溶研究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关键词:岩溶研究;岩溶石漠化;岩溶水资源开发;油气富集;碳汇中图分类号:P641.3文献标识码:C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岩溶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岩溶环境地质问题日益突出,岩溶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日渐凸显。
与十年前相比,我国岩溶科学的发展有了更好的形势,党和国家对岩溶科研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对岩溶科研工作者来说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
岩溶研究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岩溶工作已经受到党和国家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从去年开始,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国家林业局、环保部、农业部、财政部等六个部委联合发布全面开展《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加大投入,安排专项资金,在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广东8省(区、市)选择100个县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作。
其中,贵州省有55个县、广西12个县被列入国家试点县。
全国大规模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已经展开,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将是广大岩溶科技工作者今后工作的重点。
李克强副总理对岩溶系统碳汇的研究十分关注,在视察国土资源部时曾指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土资源工作密切相关。
岩溶系统是重要的陆地碳汇。
我国岩溶分布广阔,占国土面积的1/3,研究我国岩溶溶蚀过程对大气CO。
减排的贡献将为我国在CO。
减排的国际谈判中提供重要依据。
为此,广大岩溶科技工作者有责任为我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①作者简介:袁道先(1933一),男.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和岩溶学的研究;通讯地址:541004,广西桂林市七星路50号;E—mail:dxyuan@karst.edu.cn。
收稿日期:2009--11--20万方数据330中国岩溶2009钯的谈判提供科学可信的数据。
据理论研究,每溶蚀1吨CaCO。
,将吸收大气中120kg碳。
但在开放的岩溶动力系统中,在运动规律复杂的地球环境下,要准确计算我国三百多万平方公里岩溶的CO:回收量仍然是个难题,也是摆在全国岩溶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缺水和饮水不安全的问题在岩溶山区仍然普遍存在。
目前贵州省饮水不安全的人El达130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其中严重缺水人口567万人。
解决居民的饮水问题已成为一些省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贵州省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进一步加大地下水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力度。
广东省政府正增大对粤北岩溶地下水开发的投入。
作为省政府提出通过开发岩溶地下水来解决人民的安全用水问题,是党和国家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在岩溶地下水开发过程中,岩溶发育的不均匀性给找水带来很大的困难,怎样准确的定井位、如何更好的评价水资源、怎样采用最有效的方法和通过最经济的工程开发水资源等,仍然是岩溶工作者今后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2008年12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在广西桂林市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挂牌成立。
国际岩溶研究中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设立的地球科学研究中心,旨在通过国际合作开展岩溶科学研究,促进岩溶动力学发展,搭建科学信息交流平台,促进岩溶生态系统的治理和恢复以及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的成立意味着中国作为岩溶的大国将要肩负更多的责任,不仅要研究和解决我国的岩溶问题,还要参与到国际岩溶研究中去。
中心经过一年的发展,在组织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及基地建设等方面均取得较好进展。
今年11月8日至12月5日,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举办了为期近一个月的“岩溶水文地质与生态国际培训班”。
来自乌干达、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和罗马尼亚等国的17名岩溶水文环境工作者和政府官员参加了培训。
国家和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已成为近年来地质工作的热点之一。
我国是由政府部门组织建立地质公园最早的国家和拥有世界地质公园最多的国家。
截止今年,我国已有世界地质公园20家,国家地质公园138个。
其中以岩溶景观为主或为辅的国家地质公园有32家,占总数的23.2%。
世界自然遗产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七届大会上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下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2007年6月27日,我国横跨滇、黔、渝三省市,连串了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联合申报的“中国南方喀斯特”被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六个世界自然遗产。
中国南方喀斯特的申报成功不仅向世界展示我国壮丽的岩溶景观、独特的发育条件和形态组合,同时也为世界了解我国岩溶研究的成果,促进我国岩溶研究的国际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岩溶地质遗产的研究不能止于申报,在保护遗产地的同时,还应当将岩溶景观遗产地和地质公园建设成为重要的科研、科普、教育基地,同时加强相关旅游业的开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近年来我国在石油天然气勘探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
国内外一般将地下3500m以内视为油气能源的开采门限,而这一空间的浅层油气资源已逐渐枯竭,无法满足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突破我国能源“瓶颈”,油气勘探已进入地球更深部,陆续发现的几大油气田均位于深部的岩溶层。
如,塔中油气田井深一般在5000~6000m,探明加控制油气当量达1.3×108t,预计石油地质储量可达(3~5)×108t,是我国第一个奥陶系生物礁型超亿吨级大油气田。
普光气田位子6000m的岩溶层,探明储量为3500亿m3,它的开发极大缓解了重庆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
深层岩溶油气层的发现是油气勘探的成果,还将丰富我们对于岩溶发育规律的认识。
浅层碳酸盐岩的发育和土壤中CO:的含量有关,而深层岩溶的发育机理还需要深入研究。
500010000m的古生代碳酸盐岩地层是今后寻找油气资源的希望所在。
因此,不仅要提高钻井勘探技术,同时还应当加强岩溶科学理论的研究。
当前西南岩溶区普遍存在干旱缺水、生态环境恶化、地下水污染和工程建设中的岩溶灾害等资源环境问题,作为岩溶地质工作者,理应为解决这些问题做出不懈努力。
岩溶地区水环境污染趋势正在加剧,发展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岩溶地区的污染具有扩散速度快、距离远、影响范围大、消减速度慢等特点,一旦遭受污染,治理将十分困难。
尽管中国水污染防治法第41、42条明文规定严禁向落水洞排污,但在岩溶洼地堆积污染物,向落水洞排污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
岩溶地区越来越多的地下河正在遭受污染,却没有一条是治理好的。
受污的水源直接危害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一些岩溶地区的人们由于饮用有毒污水患上怪病,甚至死亡。
岩溶水环境问题早已受到广大专家和学者的关注,两年前几位院士曾一起联合向中央提交关于地下河污染状况和防治的报告,至今地下河的污染仍未得到改善。
可见仅靠监测调查,地下水的污染问题是无法解决的,还需要采用先进的水管理模型。
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模万方数据第28卷第4期袁道先:新形势下我国岩溶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331式,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等方面实行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才有望解决我国地下水的污染问题。
岩溶发育的复杂性导致交通建设过程中极易发生突发的地质灾害,如岩溶突水、地面塌陷等,造成严重的国家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岩溶区矿井突水造成事故也常在新闻报道中出现。
岩溶突水还将引发地区性的缺水问题。
据调查,一个隧道突水后,周围几十平方公里都会千涸,造成几千甚至上万人的饮用水中断。
加强岩溶交通路线设计布置和岩溶地区灾害预报研究,提高超前预报水平以确保工程顺利竣工是岩溶地区交通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洪涝灾害在西南岩溶山区几乎年年都有发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损失。
去年和今年的雨季,广西凤山都发生了特大的洪涝灾害。
有人就凤山洪水排泄不畅形成的严重内涝提出了问题,是将洪水自然形成的水库保留,还是提高洼地的排水疏通能力以减少洪涝的危害?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
若保留水库,如何确保洼地不渗漏;若疏水,如何扩大岩溶管道的排水量都是摆在岩溶工作者面前的难题。
在岩溶科学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岩溶科研工作应当更加紧密地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紧抓机遇,迎接挑战。
首先,要着力提高岩溶科技创新能力。
把握岩溶研究领域的前缘热点问题和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加强岩溶科学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岩溶科学发展的同时,也使岩溶科学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大众。
其次,强调岩溶基础问题的研究。
岩溶发育形成的地下河、管道是地下水资源赋存的空间,也是灾害发生的条件。
因此很多岩溶研究领域都涉及到预测岩溶的发育规律这一基本问题。
我国在岩溶发育模型的研究方面与国际还存在很大差距。
国外已经研究出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的气一生一水一岩结合的综合模型。
如何研发更好的模型以准确的预测岩溶发育部位及程度是今后岩溶研究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再次,加强科普工作。
很多生态环境问题都是由于公众缺乏对岩溶科学知识的认知所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