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论文 (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建筑的艺术差异

摘要:人类从事建筑活动大概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从原始社会到现在,这其中的建筑形式的演变过程是经过无数人的艰苦努力,同时也是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条件的制约,并经过不断的变革才发展过来的。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不同,建筑风格也不同,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孑然不同的建筑风格,这就形成了中西方建筑哲学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方建筑

正文:

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几千年的中国文化背景下形成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19世纪以前的建筑,宫殿、府邸、庙宇甚至是陵墓建筑与西方建筑格局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气势宏大的建筑还是小巧玲珑的四合院都是表现整体的空间感。例如,在北京的故宫,没有某一个是单纯独立的个体,是由一种群体的组合美。而在西方建筑讲求的是独立的个性,坐落在郊野中的西方古代建筑,往往形成一种以自然为背景,孑然孤立的空间氛围,这与中国建筑的群体布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国儒家学说对中国古代影响深远,主张天人和一。在这中思想下,人们对自然的态度就只能是屈从认可和积极适应。而西方,没有名确的提出人对于自然的态度,但他们把自然和人区分开去研究。然而这种区分,使得人们用一种比较自由客观的态度来对待自然和他们自身,于是西方人的观念中,人必须抑制自然,放纵自然必然会给人类带来恶果。基于这两种对自然不同的态度,造成了中西方两种不同的建筑手法,造型、体量、结构形式方面截然相反的特征。

中国建筑一向使一区的和自然的协调一致而著称的,可是这种哲学史一种如画的和谐,即使一种建筑外观形体融入自然地和谐,而建筑自身的空间形态则是一个封闭的体系。无论是民居,还是皇家宫殿乃至藏于深山中的寺观,都是以内向的四合院作为基本的空间建构单元,而这种四合院的中心却是房屋围合而成的庭院。西方建筑的中心是由建筑本身,庭院包围建筑,而建筑本身处于开放得环境之中。

中西方建筑文化有种种你不同,中国建筑强调合,西方建筑强调分;中国建筑强调整体统一,西方建筑重视个体独立;中国建筑强调直觉领悟,西方建筑重视理性逻辑等等。另外中国古代所表现的出来的轻自然科学,排斥工艺技术的倾向,无疑是造成中国古典建筑几千年点一化的根本原因。而西方对自然科学出现浓厚的兴趣,这便是西方建筑无论建造技术还是内容形式都具有较高的水准的原因。这就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各具特色,各成体系。如果人类的文化都是一脉相承,没有差别的话,和一体现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规律。

近年来,随着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和一座座新建筑的拔地而起,如何延续并创新本土建筑特色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是:20年来,西方建筑师“占领”中国高端设计市场已成为一道世界罕见的奇特风景,他们的作品以及大量更风而上的仿制品充斥大江南北,然而中国特色的建筑风格越来越少。

因此,我们在承认两种建筑文化不同比比你并且探寻到这种差别的根源时,广泛吸收,博采众长,发展创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各取所长,不断繁荣建筑

创作,造福人类。

现在,我们需要动态地、全面地理解中西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质。从中国历史上看,传统文化中虽有“天不变道亦不变”这一封闭保守的一面,但它更是一个多元走向、动态发展的复杂系统,在悠长的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极为丰富、极具活力的哲学思想,至今仍闪现智慧的火花,给全世界的科技与文艺创新以重要启迪。日本首位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汤川秀树曾在《创造力与直觉》一书中,专门论述了东方思维直觉,对科技创新的特殊作用,并以很大篇幅阐述庄子思想对他研究的重大影响。现在很多人欣赏西方建筑师的创造能力,其实我们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创造性,远超出我们的想象2000多年前庄子《逍遥游》中所表现出来的天马行空般的创造性思维,至今让人惊叹不已。

现代化、全球化的语境下解读传统。对于包括中国建筑师在内的很多人来说,传统与现代,似乎是一对难解的结。在创作中如何借鉴传统,已成为我们长期以来挥之不去的困扰。其实,从根本上说,现代与传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空概念和文化概念,传统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延续,但当它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契合时,传统文化就已升华为一种新文化。现代中国文化源自传统,又不同于传统。以建筑论,脱离了现代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特别是现代人的文化理想和审美取向,笼统地讲传统,是没有意义的。

西方现代建筑是一个相互矛盾的多样化的综合体,有益的经验和思想常常包含在与时下流行者似乎完全相反的流派之中。因此,把流行一时的流派看成是西方建筑的全部,既不符合事实,也不利于创作。更要看到,近几十年来,西方文化出现了一种从追求本原,逐步转而追求“图象化”的倾向。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艺术中的反理性思潮盛行,有些艺术家就认为“只有作品的形式引起人们的惊奇时,艺术才有生命力”,“破坏性即创造性、现代性”对于此类哲学和美学观点对当今西方建筑,以及对目前中国建筑创作所产生的影响,我们要有清醒的了解和认识建筑不是纯艺术,一味强调“视觉冲击”而忽视建筑本体,建筑就会沦为布景或装置艺术,从而失去它的魅力和价值。

当前东西方文化正在重构,我们在这样一个文化大背景下思考中国现代建筑的现状和未来,才有可能走出评价标准同质化、西方化的怪圈,使我们拥有更为开阔的视野,建立起对自己文化的自觉和自信这正是我们探索中国现代建筑创新的思想基础,也是我们在以后设计的趋势。

如今,一波新的城镇化建设高潮或许即将到来。如果说,我们在过去的城市建设中缺失了中国文化特色而遗憾,那么,在新一波建设高潮中是否应该去弥补这一遗憾呢?要知道,建筑不是时装,时装可以在流行过后被丢弃,而建筑一旦建成,就将存留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我们的后代将会从这些建筑中了解21世纪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我们难道能够继续以那些从西方引进、模仿而来的建筑,去表达新世纪中国的历史文化吗?面对历史,我们都需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在今后的设计中需要更多的传统特色。

我们的目标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探索“现代”和“传统”的契合,力求有所突破和创新。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过程,我国有不少建筑师已经从不同方向做出了自己的探索,应该重视。

参考文献:《中国建筑史》教材

《建筑哲学概论》

《中国传统建筑哲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