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影响评价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影响评价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探讨

发表时间:2018-07-12T09:28:26.840Z 来源:《新材料.新装饰》2018年2月上作者:常宏

[导读] 本文阐述了社会影响评价在环境保护中的相关概念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社会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社会影响评价应贯穿项目全过程、加强公众参与和专业人才培养、完善立法、开展相关技术研究等解决对策和建议。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天津 300074)

摘要:本文阐述了社会影响评价在环境保护中的相关概念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社会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社会影响评价应贯穿项目全过程、加强公众参与和专业人才培养、完善立法、开展相关技术研究等解决对策和建议。具体对策与建议包括:第一,加强社会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第二,社会影响评价贯穿项目全过程;第三,为社会影响评价立法并完善相关制度;第四,开展社会影响评价相关技术研究;第五,加强社会影响评价领域专业人才培养。

关键词:社会影响评价;环境保护;建议

当前,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理念已深人人心。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无疑将环境保护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同时也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与之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也要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时期,创新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内的环境保护基本制度,实现环境影响评价对国家环境宏观战略的有力支撑,已成为现实迫切要求。从项目及规划的社会影响角度出发,本文提出建立环评中的社会影响的建议。

一、相关概念

1.1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任何公共或私人行为的后果,带来人们生活、工作、游憩活动中相互关系和组织协作方式的改变,以及在文化层面的影响,如规范、价值观、信仰的改变,从而指导他们对自我和社会认知的形成,并使其合理化⋯。一般广泛涉及对审美、考古、社区、文化、人口、经济、性别、健康、原住民、基础设施、制度、政治、贫困、心理、资源等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

1.2社会影响评价。“社会影响评价”简单概括地描述,是评价一个建设项目或规划实施后对相关居民、群体、社区、历史文化等产生的社会效益以及可能隐含的社会风险。

二、我国社会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

2.1公众参与程度不够。第一,被征求意见的公众群体和时间受到限制,一般将参与的公众限定为项目周围受影响的单位和居民,而不是所有感兴趣的民众,参与时间主要为报告书编制过程,而不是项目实施全过程。第二,无论是公众参与环评的原因还是现行参与方式都主要是以保护人或是相关团体的利益,保证他们由于开发行为的进行而损失的利益减小到最低程度,并给予相应补偿为目的;第三,现阶段项目环评的公众调查内容不仅过于形式化,而且过于关注公众自身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第四,公众参与座谈会时面对咨询的问题,有时由于不具备专业知识,导致反馈的意见不够准确,从而影响公众意见的收集和分析,这有可能带来很大的社会成本损失

2.2缺乏理论和技术研究。首先,社会影响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所需要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差异较大,虽然环境影响评价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我国法规层面上还没有对社会影响评价的概念、要求、内容、方法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其次,我国还没有社会影响评价方面权威性的技术指南。社会因素的不确定性和难以量化的特点,带来评价标准难界定的问题;社会影响的地方差异性较大也让规范和标准难于设定;同时,环境与社会(甚至与经济)层面的效益或影响之间的权重设定也是一个难题。

2.3对社会影响评价重视不够。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对社会影响评价重视不够,在环评报告中对此内容有的是只字不题、有的只有只言片语、有的是浅尝辄止,因此我国因项目开发导致环境影响(甚至破坏)产生的社会问题,促使一些地方的环境信访件不断递增,特别是一些大型项目的建设产生了较严重的社会影响。

三、对策和建议

针对我国目前环境保护中社会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从如下方面不断完善社会影响评价机制,发挥其在环保方面的作用,充分预防社会风险。

3.1加强社会影响评价公众参与。通过制定行政法规或者规章明确公众参与的权利性质、法律地位以及参与的环境影响评价对象和范围,使得公众参与真正有法可依;通过行政法规明确规定公众获取与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信息资料的平台;明确规定编制单位应对公众参与意见采纳与否的理由和依据进行公开;在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技术规范中对公众调查的各种方式等做出规定,防止不合理、不科学、流于形式的公众参与调查。

3.2社会影响评价贯穿项目全过程。建立重大决策和大型开发项目的前期就应进行社会影响评价。开展社会影响评价既有利项目的建设和发展,又利于社会公平和稳定,它能够对政策制定、项目规划实施提供富有集体洞察力的建议,并成为公众参与影响决策的途径。由于社会影响的长期性,应在项目的建设期、运营期和运营后期进行社会影响的跟踪评价和监测。内容包括:预测政策、规划及建设项目给社会造成的影响;提出制定和实施减缓影响的措施和对策,以控制和削减社会影响。

3.3为社会影响评价立法并完善相关制度。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要扩展到社会层面,离不开强有力的法律和法规体系的支持。有效途径之一便是在“境影响评价法”中引入社会影响评价的相关要求。在建立社会影响评价制度后,还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审查制度、司法监督制度和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等。

3.4开展社会影响评价相关技术研究。制定社会影响评价规范,规定如何进行社会影响评价,具体包括社会影响评价的概念、内容、程序、方法和实例等。社会影响评价的内容应包括项目或工程描述、社会现状描述、社会影响因素识别、社会影响分析与评估、对策建议等。开展相关技术方法和标准研究。社会影响评价需要把人类决策时关注的所有目标整合到一个评价中,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包括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测度指标评价方法体系的研究和完善、综合评价方法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等。

3.5加强社会影响评价领域专业人才培养。国内目前社会影响评价的专业人才有限,极大地阻碍了社会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和研究。解决途径建议:首先国家在课题研究领域支持社会影响评价的开展,体现在制度倾向、专项资金补助等方面;其次是在大学本科专业中增设社会影响评价方向,可以在现有环境专业的基础上聘请社会学、社会人类学、人类生态或者人文地理学等相关教授讲课;再次加强现有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