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内容

合集下载

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内容一览表

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内容一览表

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内容一览表1第一课《草原》第1、2自然段;2第三课《白杨》第12自然段回顾拓展一“日积月累”3第五课《古诗三首》4第九课《儿童诗两首》回顾拓展二“日积月累”5第十课《杨氏之子》6回顾拓展三“日积月累”7第十四课《再见了,亲人》部分段落8回顾拓展四“日积月累”9第二十一课《猴王出世》节选回顾拓展五“日积月累”10语文园地五“读读背背”11第二十五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三自然段。

12语文园地六“读读背背”13第二十六课《威尼斯的小艇》3-6自然段14语文园地七“读读背背”15第二十九课《古诗两首》16语文园地八“读读背背”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重点背诵内容1、《草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新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留,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旧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的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整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的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背诵内容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背诵内容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背诵内容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的背诵内容如下:
1. 《草原》:这篇课文描绘了作者在草原上的所见所感,描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2. 《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讲述了祖父的园子里的各种植物和动物,以及作者在园子里度过的快乐时光。

3. 《春》:这篇课文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盎然。

4. 《夏夜的故事》:这篇课文讲述了夏夜的宁静美好,以及人们在这样的夜晚如何享受生活。

5. 《瀑布》:这篇课文描绘了瀑布的壮观景象,以及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6. 《小桥流水人家》:这篇课文描绘了一个小桥流水的农村景象,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7. 《泊船瓜洲》: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在瓜洲停船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的喜爱。

8. 《送元二使安西》:这篇课文描绘了作者送别朋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惜和感慨。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课文和古诗文需要背诵,具体如下:
1. 古诗文:《宿新市徐公店》、《登鹳雀楼》、《暮江吟》、《题临安邸》、《游园不值》等。

2. 其他课文:如《草原上的花》、《颐和园》、《圆明园的毁灭》、《黄果树瀑布》、《将相和》等。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必背内容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必背内容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必背内容
一、古诗词。

- 宋·范成大。

-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宋·杨万里。

-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 宋·雷震。

-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 唐·王昌龄。

-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宋·陆游。

-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 唐·杜甫。

-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二、文言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五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内容及解释

五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内容及解释

五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内容及解释
五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内容及解释如下:
1. 《古诗三首》中《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和《村晚》三首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译文: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
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稚子弄冰》的译文: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
脱下,提在手中。

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村晚》的译文:池塘长满青草,池水溢满四周;太阳衔山,倒映在微微
波澜的水中。

谁说小孩子的心中没有对母亲的感激和报答之情呢?只是他们可能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

2. 《祖父的园子》讲述了作者童年在祖父园子里的快乐时光。

3. 《月是故乡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4. 《梅花魂》讲述了作者的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5. 《小桥流水人家》描述了作者家乡的美景和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以上是五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内容及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五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词考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词考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词考点五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学生们需要掌握一些古诗词,这些古诗词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也是考试中常见的考点。

以下是一些五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词的考点内容:1. 《静夜思》 - 李白- 考点:诗句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情感、诗中的意象等。

2. 《望庐山瀑布》 - 李白- 考点: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观、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诗的修辞手法。

3. 《春晓》 - 孟浩然- 考点:诗中对春天景象的描绘、诗人的情感变化、诗的韵律和节奏。

4. 《江雪》 - 柳宗元- 考点:诗中表现的孤独与寂寞、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观察、诗的意境。

5.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考点:诗中表达的壮志豪情、诗的对仗和韵律。

6. 《赋得古原草送别》 - 白居易- 考点:诗中对友谊的珍视、诗人对离别的感慨、诗的意象和修辞。

7. 《绝句》 - 杜甫- 考点:诗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的情感表达、诗的结构和节奏。

8. 《游子吟》 - 孟郊- 考点:诗中对母爱的颂扬、诗人对亲情的感慨、诗的情感深度。

9. 《悯农》 - 李绅- 考点:诗中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描写、诗人对农民生活的同情、诗的社会意义。

10. 《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 考点:诗中对历史的回顾、诗人对古人的怀念、诗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们在背诵这些古诗词时,不仅要注重诗句的准确记忆,还要理解每首诗的深层含义和艺术特色。

通过背诵和理解,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同时,这些古诗词在考试中经常出现,掌握它们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五年级下册必背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必背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必背知识点一、语文。

1. 古诗词。

-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这里描绘了乡村里男女老少都很勤劳的画面呢。

白天大人出去耕田除草,晚上妇女们还要搓麻线,小孩子们虽然不懂耕种织布,却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在桑树阴下种瓜,超有趣的田园生活写照。

-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 讲的是一个小孩子早晨起来,把金属盆里冻的冰取出来,用彩线穿起来当钲来敲,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过树林,结果不小心冰碎了,那声音就像玻璃碎在地上,感觉这个小孩又可爱又有点小冒失呢。

-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 你看,池塘边草长得很茂盛,水都满了,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倒映在水里,一个小牧童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吹着不成调的笛子就回家了,那画面特别悠闲自在。

2. 课文内容。

- 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轻快灵活。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高超,在河道里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而且速度还很快。

小艇还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呢,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它,不管是商人做生意,还是妇女小孩去做什么事,都得靠小艇。

3. 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

- 就是说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这就提醒我们要做个重道义的人,不能只想着利益哦。

- 有同情心是仁的开端,我们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能同情别人的遭遇。

- 干多了坏事,必然会自己倒霉的,可不能做坏事呀。

二、数学。

1. 因数与倍数。

- 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比如说6÷2 = 3,我们就说2和3是6的因数,6是2和3的倍数。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 2、3、5的倍数特征也很重要哦。

2的倍数特征是个位上是0、2、4、6、8的数;5的倍数特征是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3的倍数特征是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必考知识点汇总期末考试提分必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必考知识点汇总期末考试提分必备

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必考知识点整理好了,期末考试必出的内容,收藏背熟,考试不出错!必背古诗、文言文☆《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zhòu出耘yún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gòng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①[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锄草。

②[绩麻]把麻搓成线。

③[解]理解,懂得。

④[供]从事。

⑤[傍]靠近。

⑥[阴]树荫。

译文: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各自忙着各自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

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种瓜。

☆《稚zhì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zhēng。

敲成玉磬qìng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注释:①[稚子]幼小的孩子。

②[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③[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④[磐}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

⑤[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译文:儿童早晨起来,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用彩线穿起来当铮。

提着银锣似的冰块在树林里边敲边跑,忽然冰锣敲碎碎落地,那声音就像美玉落地摔碎一样。

☆《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山衔落日浸寒漪yī。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注释:①[陂]池岸。

②[漪]水中的波纹。

③[腔]曲调。

④[归去]回去。

⑤[信口]随口。

译文: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游子吟》[唐] 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①游子:指诗人自己。

吟:诗体名称。

②临:将要。

③意恐:担心。

④归:回来,回家。

⑤谁言:言:说。

寸草:小草。

这里比喻子女。

心:子女的心意。

⑥报得:报答。

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⑦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五年级语文每单元必背知识

五年级语文每单元必背知识

以下是五年级语文每单元必背知识,仅供参考:第一单元1. 《春日》宋代朱熹2. 《咏柳》唐代贺知章3.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白居易4.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代杨万里5. 《梅花》宋代王安石6. 《凉州词》唐代王之涣7.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李白8. 《早发白帝城》唐代李白9. 《竹里馆》唐代王维10. 《枫桥夜泊》唐代张继11. 《长相思》清代纳兰性德12. 《泊船瓜洲》宋代王安石13.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代陆游14. 《题临安邸》宋代林升15. 《游子吟》唐代孟郊16. 《短歌行》三国曹操17. 《长歌行》汉乐府第二单元1. 《白桦》现代叶赛宁2. 《天窗》现代茅盾3. 《童年的发现》现代费奥多罗夫4. 《杨氏之子》南北朝刘义庆5. 《晏子使楚》战国晏婴6. 《将相和》西汉司马迁7.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现代罗伯特·E·韦尔斯8. 《人物描写一组》现代作家们9. 《刷子李》清末著名作家冯骥才10. 《自相矛盾》战国韩非子11. 《田忌赛马》战国列御寇12. 《跳水》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第三单元1. 《搭石》现代刘章2. 《将心比心》现代姜桂华3.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现代杏林子4. 《珍珠鸟》现代冯骥才5. 《白鹭》现代郭沫若6. 《落花生》现代许地山7. 《桂花雨》现代琦君8. 《鲸》现代梁实秋9. 《松鼠》法国布丰10. 《小狮子爱尔莎》现代乔伊·亚当逊11. 《珍珠鸟》现代冯骥才12. 《捅马蜂窝》现代冯骥才13. 《宝葫芦的秘密》现代当代童话作家听故事的孩子王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含注释)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含注释)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翻译: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七步诗
[三国]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翻译: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翻译: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
长歌行
汉乐府【朝代】汉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翻译: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村居
[清]纸鸢。
翻译:阳春二月,青草渐渐开始生长,黄莺飞来飞去,堤岸边的杨柳随风摇晃,好似要沉醉在那雾蒙蒙的春色中。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赶忙借着东风放起了风筝。
回乡偶书
贺知章〔唐代〕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宿建德江
【作者】孟浩然【朝代】唐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翻译: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必背内容汇总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必背内容汇总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背诵内容汇总(寒假预习)第1课古诗三首☆课本第2-3页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 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稚子弄冰[宋] 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村晚[宋] 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日积月累☆课本第16页游子吟[唐] 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日积月累☆课本第38页鸟鸣涧[唐] 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第9课古诗三首☆课本第54-55页从军行[唐]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 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 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日积月累☆课本第68页凉州词[唐]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第15课自相矛盾☆课本第84页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fú能应也。

夫f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日积月累☆课本第92页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及笄:指女子年满十五岁。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而立:指人三十岁。

不惑:指人四十岁。

花甲:指人六十岁。

古稀:指人七十岁。

期颐:指人一百岁。

日积月累☆课本第106页乡村四月[宋] 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知识点汇总
一、诗词鉴赏
1. 了解中国古代的诗词文化,包括名诗名句的作者和背景。

2. 掌握一些经典古代诗词的背诵和鉴赏,如《静夜思》、《悯农》等。

二、文言文阅读
1. 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能够读懂简单的文言文段落。

2. 能够阅读理解一些简单的古代文言文文章,如《岳阳楼记》、《齐民要术》等。

三、古代文化知识
1. 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如传统节日、传统俗和传统建筑等。

2. 研究古代文化名人和他们的贡献,如孔子、孟子等。

四、阅读理解
1.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篇章中的主题、结构和要点。

2. 学会通过阅读理解来获取信息,提取文章中的重要细节和主旨。

五、写作能力
1. 提升写作能力,能够用正确的句式和词汇组织简单的文章。

2. 学会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如写信、写日记等。

六、写字规范
1. 注意书写规范,书写工整,注重字形和结构的正确性。

2. 提高字迹的美观度和速度,能够独立完成书写任务。

七、口语表达
1.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能够流利、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2. 学会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节奏进行口语表达。

以上是五年级语文下册的必背知识点汇总,希望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背诵内容汇总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背诵内容汇总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背诵内容汇总(课文、古诗、日积月累)第1课、古诗三首(第2-3页)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 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稚子弄冰[宋] 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村晚[宋] 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日积月累(第16页)游子吟[唐] 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 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第9课古诗三首(第54-55页)从军行[唐]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 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 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第15课:自相矛盾(第84页)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fú能应也。

夫f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日积月累(第92页)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及笄:指女子年满十五岁。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而立:指人三十岁。

不惑:指人四十岁。

花甲:指人六十岁。

古稀:指人七十岁。

期颐:指人一百岁。

日积月累(第106页)乡村四月[宋] 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五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

五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

五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
《静夜思》 - 诗题:《静夜思》 - 作者:(唐)李白 - 诗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绝句》 - 诗题:《绝句》 - 作者:(唐)杜甫 - 诗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清明》 - 诗题:《清明》 - 作者:(唐)杜牧 - 诗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山行》 - 诗题:《山行》 - 作者:(唐)杜牧 - 诗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望庐山瀑布》 - 诗题:《望庐山瀑布》 - 作者:(唐)李白 - 诗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 - 诗题:《题西林壁》 - 作者:(宋)苏轼 - 诗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夏日绝句》 - 诗题:《夏日绝句》 - 作者:(宋)李清照 - 诗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示儿》 - 诗题:《示儿》 - 作者:(宋)陆游 - 诗文: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泊船瓜洲》 - 诗题:《泊船瓜洲》 - 作者:(宋)王安石 - 诗文: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游园不值》 - 诗题:《游园不值》 - 作者:(宋)叶绍翁 - 诗文: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知识点

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知识点

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知识点一、古诗部分1.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原文: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作者是宋代的范成大。

注释:耘田:在田间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未解:不懂。

供:从事,参加。

傍:靠近。

翻译:白天去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赏析:这首诗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

“耘田”即除草。

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

这是男人们干的活。

“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

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

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

“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

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

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2. 稚子弄冰原文: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作者是宋代的杨万里。

注释: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钲: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磬:古代打击乐器。

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翻译: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做一种打击乐器。

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听到了另一种声音 - 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赏析: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钲”,圆形;声音上,有“玉磬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内容汇总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内容汇总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内容汇总
一. 古诗词
1.《钱塘湖春行》–杭州的春天风景描写
2.《渔家傲》–写渔民生活及他们的斗争精神
3.《乌鸦喝水》–不畏艰难困苦、自力更生的精神
二. 成语寓言
1.《笨鸟先飞》–励志鸟类寓言
2.《以德报怨》–感人的爱国主义寓言
3.《半夜雷声》–耐心劳动的故事寓言
三. 古文观止
1.《荀子》中的“劝学”–要求自己学习的文章
2.《论语》中的“述而不作”–做人做事的文章
3.《大学》中的“格物致知”–修养心思的文章
四. 爱国诗歌
1.《赞古时的石头记》–颂扬中国传统文化
2.《黄河之声》–爱国主义诗歌
3.《我的祖国》–对祖国的热爱与赞美
五. 语文知识
1.词语渊源:飞来横财、打雪仗、端详、芝麻开花
2.合理运用暗示:《狼来了》
3.用“象”来比喻:《世外桃源》
六. 名篇背诵
1.《狄青梅》–名人传记
2.《天平山》–科学写意的山水画
3.《骑鲸记》–浪漫神奇的海洋故事
以上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内容汇总,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背诵,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

深圳语文五年级下册必背

深圳语文五年级下册必背

深圳语文五年级下册必背一、古诗词背诵1. 《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 《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经典名篇选读1. 《三字经》(节选)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2. 《论语》(节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传统文化常识1.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2. 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四、优秀散文背诵1. 《荷塘月色》(节选)(现代·朱自清)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五、现代诗歌背诵1. 《再别康桥》(现代·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六、必背成语及解释1.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有周密的准备。

2. 亡羊补牢:比喻出了问题之后及时纠正,避免同样的问题再发生。

3. 狐假虎威:借别人的威势欺压他人。

4. 画蛇添足:做多余的事,反而坏了事。

5. 守株待兔:不主动努力,心存侥幸,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6. 精卫填海:比喻意志坚定,不畏艰难。

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内容汇总

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内容汇总

五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内容一览表1第一课《草原》第1、2自然段;2第三课《白杨》第12自然段回顾拓展一“日积月累”3第五课《古诗三首》4第九课《儿童诗两首》回顾拓展二“日积月累”5第十课《杨氏之子》6回顾拓展三“日积月累”7第十四课《再见了,亲人》部分段落8回顾拓展四“日积月累”9第二十一课《猴王出世》节选回顾拓展五“日积月累”10语文园地五“读读背背”11第二十五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三自然段。

12语文园地六“读读背背”13第二十六课《威尼斯的小艇》3-6自然段14语文园地七“读读背背”15第二十九课《古诗两首》16语文园地八“读读背背”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重点背诵1、《草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新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留,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旧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的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整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的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部编五版年级语文下册必背课文梳理(古诗文附译文)整理:小学资料下载QQ群群号:4753278871、夏日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译文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注释耘田:除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

未解:不懂。

供:从事,参加。

傍:靠近。

2、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译文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

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注释①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②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③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3、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翻译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山衔住落日淹没了水波。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的乐曲。

注释①陂(bēi):池塘。

②衔:口里含着。

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③浸:淹没。

④寒漪(yī):水上波纹。

⑤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⑥腔:曲调。

⑦信口:随口。

⑧归去:回去。

⑨池塘:堤岸。

4、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1、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2、吟:诗体名称。

3、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4、临:将要。

5、意恐:担心。

6、归:回来,回家。

7、言:说。

8、寸草:小草。

这里比喻子女9、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10、报得:报答。

11、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

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

晖:阳光。

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诗意: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5、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注释]鸟鸣涧:地名,在王维朋友的别墅附近。

涧:两山间的水沟。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空:空寂、空空荡荡。

月出:月亮出来。

时鸣:时,不时。

不时地啼叫。

[诗意]人的心闲静下来才能感觉到春天桂花从枝头飘落,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

皎洁的月亮从山谷中升起来惊动了山鸟,时而在山涧中发出鸣叫声。

6、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 玉门关:古关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诗意: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注释1.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2.剑外:指作者所在的蜀地。

3.蓟北:泛指唐朝蓟州北部地区,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

4.却看:回头看。

5.妻子:妻子和孩子。

6.青春:指春天。

8、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1、凉州词:又名《出塞》。

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3.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属于一种乐器。

8、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9、度:吹到过。

不度:吹不到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

何须怨:何必埋怨。

12、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诗意: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9、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题意思:秋天的夜里,天快要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忽然对面吹来一阵凉风,心中产生一股伤感,于是写下这首诗。

(1)将晓:天将要亮。

(2)篱门:用竹片或竹竿编的门。

(3)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河:指黄河。

(4)“五千仞”形容它的高。

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为一仞(一作七尺)。

(5)岳:指西岳华山。

岳: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

(6)摩天:碰到天。

摩:摩擦、接触。

(7)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8)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9)胡尘: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指金朝的暴政。

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10)南望:远眺南方。

(11)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译文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

1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注释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11、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1、山原:山陵和原野。

2、白满川:指河流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3、川:平地。

4、子规:杜鹃鸟。

5、如:好像。

6、才:刚刚。

7、了:结束。

8、蚕桑:种桑养蚕。

9、插田:插秧。

诗意:山陵、原野间草木茂盛,远远望去,葱葱郁郁;稻田里的色彩与天光交相辉映,满目亮白。

杜鹃声声啼叫中,天空中烟雨蒙蒙。

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了起来,村里没有一个人闲着。

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事情又要开始插秧了。

12.自相矛盾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注释(1)楚人:楚国人。

自相矛盾图片(2)鬻(yù):卖。

(3)誉之:夸耀(他的)盾。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吾:我。

(5)坚:坚硬。

(6)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7)利:锋利。

(8)无不:没有。

(9)或:有人。

(10)以:用。

(11)弗:不。

(12)应:回答。

(13)夫:句首发语词,那(14)子:你的启示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

13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词语解析: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甚:非常。

诣:拜见。

未闻:没有听说过。

示:给……看。

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乃:就;于是。

曰:说日积月累(92页)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及笄:指女子年满十五岁。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而立:指人三十岁。

不惑:指人四十岁。

花甲:指人六十岁。

古稀:指人七十岁。

期颐:指人一百岁。

日积月累(118页)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孟子》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朱子语类》关注和推荐微信公众号:教育孩子的诀窍,获取更多免费好资源您的支持,是我们努力的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