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光明】王阳明:心若不动,万事从容,四大智慧直指当下人生

合集下载

阳明心学10句话,寻找内心深处的光明,受用一生

阳明心学10句话,寻找内心深处的光明,受用一生

阳明心学10句话,寻找内心深处的光明,受用一生我们常说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完人,一个是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第二个就是明朝的王阳明,还剩下半个是晚清名臣曾国藩。

那么何谓完人,就是德行完美的人,达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是古代知识分子们追求的目标。

通过这个介绍咱们可以看出阳明先生的成就之高,评价之高。

精选阳明心学十句话,希望我们都能了解王阳明,让阳明心学指引我们破心中贼,寻找内心深处的光明,收获美好人生。

知行合一“知行不可分作两事,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知,亦遂终身不行。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重要的理论,是阳明先生顿悟心即理、心外无物后的进一步精进。

阳明先生在贵阳书院讲学时,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即人的认知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做到两者统一,才能避免盲目行事或空谈不实之病,一切困难也会迎刃而解。

我们应该在事上炼,不是凭空去探求知,也不是盲目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用行丰富知,达到知行合一的人生境界。

事上炼,工作即修行“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有一个地方官员经常来听王阳明的心学讲座,每次都听的津津有味,眉飞色舞,后来他却非常遗憾的说:“您讲得真精彩,可是我却不能每天都来听,好多政事缠身,实在是抽不出时间来修行。

”王阳明说到:“我什么时候让你放下工作来修行了。

”官员疑惑的问到“难道在工作中也可以修行。

”王阳明肯定的答到:“工作即修行”。

阳明心学是一门入世的哲学,他不是凭空的讲述理论,然后再去实践,他是要求我们入世做事,工作中即是最好的修炼时机。

入世做事才是最好的修行法门,要磨砺心性,动静而心定。

静的时候磨练出来的心智,就好比纸上谈兵,一遇到事就会慌乱。

王阳明智慧箴言

王阳明智慧箴言

王阳明智慧箴言王阳明(1472年-1529年),字阳明,号杨庵,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

他的思想主张被称为阳明心学,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阳明提出了许多智慧箴言,这些箴言既是他对人生、道德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也是他对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指导原则。

以下是一些王阳明智慧箴言,希望能够为您带来启示和思考。

1. 心之所向,无所不通。

这句箴言强调了心的力量和影响。

王阳明认为,人的心是万物的根本,只要心有所向,就能够通达万事万物。

这句箴言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心存坚定的目标和信念,就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2. 知行合一,实践为王。

这句箴言强调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王阳明认为,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知行合一意味着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智慧和成就。

3. 知行合一,心与道同。

这句箴言强调了心与道的统一。

王阳明认为,人的心与道是相通的,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够与道相合。

心与道同意味着追求内心的真善美,与道相合意味着追求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这句箴言告诉我们,只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够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4. 知行合一,行为为先。

这句箴言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

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够真正改变自己和影响他人。

行为为先意味着要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通过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这句箴言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5. 知行合一,心有所系。

这句箴言强调了心的专注和集中。

王阳明认为,只有将心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才能够真正发挥自己的才能和能力。

心有所系意味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实现这个目标上。

这句箴言告诉我们,只有专注和集中,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就和成功。

6. 知行合一,行胜于言。

这句箴言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

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够真正改变自己和影响他人。

王阳明人生的十大智慧

王阳明人生的十大智慧

王阳明是明朝时期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化名流,他留下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和智慧,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看看王阳明人生的十大智慧。

一、知行合一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认为知识和行动不应该分离,只有将知识融入行动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一理念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实践和行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致良知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自我反省和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让自己的良知不断进化和提升。

这一理念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反省和修正自己,才能成为更好的人。

三、格物致知王阳明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认为人们应该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认识世界和自己。

这一理念告诉我们,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和观察,才能真正理解世界和自己。

四、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即理,即人的内心本身就是理性的存在,只要认真观察自己的内心,就能找到真理和智慧。

这一理念告诉我们,只有认真观察自己的内心,才能找到真正的智慧和答案。

五、忠恕之道王阳明提出了“忠恕之道”的思想,认为人们应该以忠诚和仁爱为准则,对待自己和他人。

这一理念告诉我们,只有以忠诚和仁爱为准则,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六、知行合一的实践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行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能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这一理念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实践和行动,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七、以身作则王阳明认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和领袖,自己的言行举止应该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这一理念告诉我们,作为领袖和榜样,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

八、追求自由王阳明认为,自由是人类的本质需求,人们应该追求自由,同时也应该尊重他人的自由。

这一理念告诉我们,只有追求自由,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人生理想。

九、追求完美王阳明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完美,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同时也应该尊重他人的追求。

王阳明心学的智慧摘抄及感悟

王阳明心学的智慧摘抄及感悟

以下是一些关于王阳明心学的智慧摘抄及感悟:
1. “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这句话强调了知识和实践的统一。

不仅要有理论知识,更要将其付诸实践,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2. “致良知”: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这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感知和判断力。

通过致良知,我们可以发掘和培养自己内心的善良和正直。

3.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这句话强调了内心的平静和定力的重要性。

当我们的内心不被外界干扰所动摇时,我们就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4. “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王阳明认为私欲是人们心灵的尘埃,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越来越多,影响我们的心灵健康。

5. “格物致知”:通过研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

这种方法强调了实践和观察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和深入观察,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

感悟: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强调了个人内心的修养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性。

通过致良知、知行合一等理念,他鼓励人们培养善良的品德和正直的行为,并将这些理念贯穿于日常生活中。

同时,他也提醒人们要时刻反省自己,克制私欲,保持内心的平静。

总的来说,王阳明心学的智慧提供了一种内心修养和自我提升的方法,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智慧人生之王阳明40种人生大智慧

智慧人生之王阳明40种人生大智慧

王阳明40种人生大智慧【王阳明40种人生大智慧】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

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

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心学最高概括之四句教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临终遗言以下摘录,皆出自王阳明《传习录》等著作【1、欲修身,先养心】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心即理。

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人生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

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2、不忙不乱,不焦不躁】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

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

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

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

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人生启迪: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

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3、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王阳明智慧语录

王阳明智慧语录

王阳明智慧语录1、做事是最靠谱的修炼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大意: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磨炼自己,才能立足沉稳,才能达到“无论动还是静,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

人生启迪:王阳明告诉我们,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门。

因为如果心不静而躁动,这些躁动就会在做事时被充分地激发出来。

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势必要尽量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

而这,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2、悔悟是人生最好的药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大意:悔悟是祛病的良药,贵在改正。

如果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人生启迪: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这就是人生的常态,稀松平常得很。

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里。

这就是完整的成长过程。

3、工作生活忙乱,皆因得失之心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大意:处理事情出现有时好有时不好的情况,并伴有困顿失序的弊端,这都是由于被毁誉得失的心所连累,不能实际地获得他的良知。

人生启迪: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脚乱、越忙越乱,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自己也困顿不已、狼狈不堪。

为什么会这样?王阳明一语道破天机——那只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

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态度。

4、只知逃避永远没出息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

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

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大意:人必须在事上磨练,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

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

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人生启迪:王阳明所说的情况,放在现在,叫“逃避”,根本就不是清静,所以王阳明才说那是“放纵沉沦”。

事情是要面对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的,逃避是永远没有出息的。

王阳明的心学智慧

王阳明的心学智慧

王阳明的心学智慧王阳明,这位明代的传奇人物,他的心学智慧就像一盏明灯,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现代社会,每天忙忙碌碌、晕头转向的人来说,王阳明的心学可有着不少能让我们开窍的地方呢。

咱先来说说我自己的一次经历吧。

那是一次公司的项目合作,我被分配到一个小组里负责部分文案工作。

小组里的成员那可都是各有各的想法,刚一开始讨论项目的整体走向,就乱成了一锅粥。

有的说要走高端大气的风格,有的说要走亲民接地气的路线,还有的人想法那叫一个天马行空,什么流行元素都想往里塞。

我呢,听着大家的意见,心里是越来越没底,感觉就像在一团迷雾里打转。

这时候,我突然就想到了王阳明的心学里提到的“良知”。

王阳明说良知是我们内心本来就有的一种判断力。

我就想啊,在这个项目里,我们的“良知”是什么呢?肯定是要做出一个能符合客户需求、市场定位,又能展现我们团队特色的方案啊。

于是我就鼓起勇气,在大家又一次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我说:“咱们先别争了,咱们先静下心来想想客户到底想要啥,咱们这个产品的定位到底是啥,然后再结合咱们团队擅长的东西,这样不就有方向了吗?”嘿,你还别说,大家听我这么一说,都安静了下来,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王阳明的心学里还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叫“知行合一”。

这可不仅仅是知道了就去做这么简单的事儿。

在我们这个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就有个组员,他老是在那高谈阔论,说这个方案应该怎么怎么改进,那个部分应该如何如何创新。

可一到实际要动手做的时候,他就各种找借口,不是说时间不够,就是说这个任务太难。

这就完全违背了“知行合一”啊。

就像王阳明说的,你知道一个道理,那就得在行动上去体现它。

光说不做,那就是纸上谈兵。

我们都打趣他说:“你可别当现代版的赵括啊。

”后来啊,项目到了关键的审核阶段。

我们小组前面虽然做了不少努力,但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

这时候压力可大了,大家的情绪又开始变得低落起来。

我又想起王阳明面对困难的时候那种淡定从容的态度。

王阳明心学4大惊人智慧

王阳明心学4大惊人智慧

王阳明心学4大惊人智慧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创立了伟大的“心学”体系,是中国历史上位居第一阵列的大哲。

他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日本英雄西乡隆盛曾说:“修心炼胆,全从阳明学而来。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历经坎坷,遭遇的磨难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

他的成长经历,也为我们指出了人类心灵的无限可能性,甚至包括身体健康和改变命运。

01修好自己这颗心可以百病不侵在虔州时,陈九川病倒了。

王阳明说:“关于病这个东西,格也很困难,你感觉如何?”陈九川说:“功夫的确很难。

”王阳明说:“经常保持快乐、乐观的心情,即为功夫。

”可能大家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两个得相同疾病的人,一个人性格开朗,另一个人性格忧郁。

那个性格开朗,能用乐观的心态看待疾病的人,肯定比另外一个性格忧郁、遇事悲观的人好得快。

现代医学已经证明,对于一件相同的事情,如果人的心情不同,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即使碰到很困难的事情,只要心态积极,凡事看到事情的光明面,充满乐观的意念,大脑处于这种和谐的状态,就会分泌出对身体有益的激素。

相反,如果心情忧郁悲观,整天哀声叹气,处于一种苦闷怨怒的状态,大脑受到这种恶性刺激,就会分泌出对身体有害的物质。

所以如果能修养自己的心,不论什么事都保持一种乐观开朗的心态,就能促使身心处于阴阳平衡,从而保持健康的体魄和年轻的精神。

王阳明在龙场谪居期间,写下了一篇千年传诵的《瘗旅文》,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正德四年秋七月初三日,有一个从京师来的小官,带着一个儿子和一个仆人,从龙场路过去上任,阴雨天黑,投宿于一苗民家。

没想到,第二天中午有人从那条路过来,说这个小官已死在路上。

下午他的儿子又死了,第三天连仆人也死在山坡之下。

听到此讯,王阳明悲伤之余,命两名童子去把三具尸体埋了,并感慨地说:我早知道你肯定会死,因为前两天我隔着篱笆望见你愁容满面,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

【我心光明】王阳明:心若不动,万事从容,四大智慧直指当下人生

【我心光明】王阳明:心若不动,万事从容,四大智慧直指当下人生

【我心光明】王阳明:心若不动,万事从容,四大智慧直指当下人生【我心光明】王阳明:心若不动,万事从容,四大智慧直指当下人生养不动心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

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抵制诱惑。

王阳明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当心灵安定下来不为外物所动时,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智慧便会显露出来。

作为一介书生,王阳明带兵打仗无往不胜,秘诀就是三个字“不动心”。

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

王阳明说,自己和宁王朱宸濠对战时处于劣势,他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他说了四次,那人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

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

当然,王阳明不认为只有静坐、静修才能养不动心。

王阳明所说的定是人间的大定、大清净。

他说: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另外,人在遭受巨大的人生波折、失败、困苦、屈辱的时候,往往会心动绝望,甚至轻生,这都是养不动心的学问没有做到家。

普通人的烦恼、沮丧、压抑、不快、怨恨等,在阳明看来,都是精神锻炼不够造成的“动心”。

养光明心一年春天,王阳明和朋友到山间游玩。

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天下一切物都在人心中。

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王阳明的回答却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认为,无论是花开花落,重点是你内心深处的那一朵“花”,是否因心在而花开亮丽?是否因心不在而花落暗沉呢?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人的心包含宇宙的一切信息: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

心学最厉害的一句话

心学最厉害的一句话

心学最厉害的一句话欲成大事者,必读王阳明!以下分享王阳明心学精髓12句!句句精辟,句句穿心,若能悟透,人生会越来越顺,成功也不会太难。

1、修心为修身成事之本,心若强大,无人可伤,诸事从容。

相反,如果忽略了修心,一味追求外界的物质享受和欲望的满足,导致心力憔悴,那即便是取得了世俗的成功,意义和价值也不大。

2、忙中偷闲,忙时心不乱,闲时心不空。

忙碌是大多数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这也没什么错,但王阳明心学却强调,要在忙中给自己一份闲暇的时间,以此用来修心。

如果总是活得忙忙碌碌,那人生就不可能做到游刃有余。

3、心胸宽广一些。

不要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总搞得自己郁郁寡欢,记住王阳明的一句话:“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心胸宽广,你的世界就比很多人更宽广。

4、保持一颗初心。

初心是可贵的,保持初心,就是不造作,不通过伤害别人来满足自己。

王阳明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就是说,保持内心的光明磊落、坦荡无私,始终初心不改,那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也不会有什么遗憾。

5、心中要有一股浩然正气。

王阳明心学中的修心,修的不仅是自我保护、自我完善、自我强大,也还要符合良知的要求,要有浩然正气,要心存利他,而不是只顾自己。

6、心至诚才能行至孝。

在传统文化中,孝道占据很重要的一部分,修炼王阳明心学智慧,也不是修成一个孤家寡人,不仅要利他,更要用一颗至诚之心,对父母付出真心实意的爱,真正的为父母尽孝。

7、克己方能成己。

克己就是克制自己,尤其是克制自己的欲望,而不是一味发泄和放纵欲望。

欲壑难填,发泄和放纵欲望,就像是长河决堤,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口子,都会冲垮你的人生之堤坝。

8、少一些心机,就会少一些痛苦。

王阳明并不反对心机和城府,只是强调要尽量少一些,让自己简单纯粹一些,别心机太重,否则,反而会生出许多无谓的烦扰、担忧、怀疑和恐惧。

9、常快乐便是真功夫。

快乐在于心境,而不在于外物,能始终保持内心的快乐,这远比外物的获得更重要。

王阳明说,快乐只在于心,这其实也就是强调人生的快乐和幸福,关键也在于修心,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外物上。

王阳明心学经典十句

王阳明心学经典十句

王阳明心学经典十句摘要:一、王阳明心学简介二、王阳明心学经典十句1.此心光明,亦复何言2.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3.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4.孔子说的话,如果不能和我的心相符,那就是错的5.随时保持一颗光明澄澈的心灵6.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7.至圣先师孔子的一句话,如果它能和我的心符合,那就是对的8.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9.读书做圣贤10.此心不动,天下无可动我心正文:王阳明心学,是中华五千年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是王阳明先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和体悟,创立的一种注重内心修养和道德提升的学说。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知行合一”,强调内心光明、良知的力量,以及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圣贤之道。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是王阳明心学的基石。

他认为,人的内心本自光明,只要保持这颗光明的心,就能抵御外界的诱惑,做到内心平静。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

他认为,知识与行动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体现出知识的价值。

这种理念强调的是行动的力量,鼓励人们勇于实践,不断探索。

王阳明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心中就有圣贤之道。

“因为我们心中与生俱来就有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

这表明,每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潜力,只需发掘并践行内心的良知,就能成为真正的圣贤。

在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中,孔子的地位十分重要。

但他强调,不能盲目地追随孔子的言论,而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判断。

“孔子说的话,如果它不能和我的心相符,那就是错的,就不是真理;而贩夫走卒说的话,如果它能和我的心符合,那就是对的,就是真理。

”这种观点彰显了王阳明对内心真理的追求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王阳明心学的影响力不仅在于理论的阐述,更在于它的实践意义。

他提倡随时保持一颗光明澄澈的心灵,以此抵御时风浇薄。

“此心不动,天下无可动我心”,这句名言鼓励人们要有坚定的信念,不受外界诱惑干扰。

在王阳明的心学中,读书做圣贤被视为第一等事。

王阳明遇事不慌处事不乱的故事

王阳明遇事不慌处事不乱的故事

王阳明遇事不慌处事不乱的故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王阳明,是明代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和理学家,被誉为“心学之祖”。

他一生行事光明磊落,受人敬仰,被后人称为“阳明先生”。

今天,我们就来讲述一段关于王阳明遇事不慌处事不乱的故事。

据传说,在王阳明年轻时,曾经有一次出征的经历,当时他率领着大军前往一处战场。

途中,突然遭遇了一支敌军的偷袭,大军处于被围困之际。

此时,士兵们惶惑不安,纷纷惶恐地议论着该如何脱困。

王阳明见状,立即镇定地站在阵前,挥手示意众人安静下来。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冷静地思考起来,面对敌军的偷袭,他并没有慌乱,而是镇定自若地制定了一项应对计划。

他命令士兵们迅速调整阵型,采取了迎战的策略,果断地组织了起来。

在他的指挥下,士兵们奋勇争先,齐心协力,最终成功地打败了敌军,保住了大军。

战事结束后,周围的人们纷纷感叹王阳明的冷静和果断,认为他是一位英明的将领。

而王阳明自己却淡然一笑,说:“事有不安,人有不乱。

只有保持冷静沉着,才能应对逆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保持冷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要学会镇定自若,不要被情绪左右,要清晰地思考问题,并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

王阳明的这种遇事不慌处事不乱的处世态度,不仅在战场上展现出来,同时也贯穿于他的一生。

他在对待学问、教育、教育等方面,都体现出了不慌不乱的品质。

在学问上,王阳明坚持“格物致知”的理念,主张通过实践去认识和了解世界。

他反对死读书、空谈理论,认为只有融会贯通、实践应用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在教育上,王阳明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修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人才。

在治国方面,王阳明主张仁政,以人为本,在处理政务时,一贯以民为重,为民谋福,希望能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

王阳明不慌不乱的处事态度贯穿于他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他成为一代伟人的重要品质之一。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从王阳明身上学到许多东西。

【最新2018】王阳明40种人生大智慧,一口气读完心学精华-范文模板 (12页)

【最新2018】王阳明40种人生大智慧,一口气读完心学精华-范文模板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王阳明40种人生大智慧,一口气读完心学精华王阳明40种人生大智慧,一口气读完心学精华王阳明是明代着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

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

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1、欲修身,先养心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心即理。

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人生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

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2、不忙不乱,不焦不躁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

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

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

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

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人生启迪: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

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3、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内心的明灯王阳明经典语录的智慧法则

内心的明灯王阳明经典语录的智慧法则

内心的明灯王阳明经典语录的智慧法则内心的明灯王阳明经典语录的智慧法则王阳明(1472-1529)是中国明朝时期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以他的哲学思想和经典著作《传习录》而闻名于世。

王阳明强调内心的觉悟和自我认知,他的智慧法则为人生指引了一条明亮的道路。

本文将通过王阳明经典语录的讲解,探索内心的明灯以及如何遵循他的智慧法则来塑造自己的人生。

1. 内心是明灯王阳明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盏明灯,可以指引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他说:“心若不明,以明复明,亦无明矣。

”这句话意味着,如果我们的内心不明亮,我们将无法看清周围世界的真相。

只有透过内心的明灯,我们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并找到正确的道路。

思考:我们如何点亮内心的明灯?2. 求真诚王阳明提倡真诚,他认为真诚是达到内心明亮的关键。

他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这句话强调了通过内省和真实面对自己的困惑和痛苦,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和追求。

思考:你如何识别并追求真诚?3. 展现善良除了真诚,王阳明还强调展现善良和宽容。

他说:“知其不可而为之,知行合一。

”这句话意味着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正确和善良的,并将这种知识转化为行动。

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我们才能真正地将善良和智慧融入我们的内心和生活中。

思考:如何通过行动来展现善良和宽容?4. 剑指无知王阳明坚信知识的重要性。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表明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而应该追求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应用。

只有将知识变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并从中获得乐趣,我们才能真正拥有智慧。

思考:如何将知识融入生活中并从中获得乐趣?5. 坚持实践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实践和反思,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

他说:“不知而行之至,呜呼,虽圣人亦有未闻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成功并不仅仅取决于知识,而是需要在实践中逐渐领悟和进步。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智慧的力量。

思考:你如何通过实践来提升自己?结论:王阳明经典语录的智慧法则为我们指引了一条觉悟和成长的道路。

王阳明心学4句话,如能用心悟透,则好运相随

王阳明心学4句话,如能用心悟透,则好运相随

王阳明心学4句话,如能用心悟透,则好运相随篇一:王阳明心学四句教:心外无物,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这四句教是王阳明关于如何认识世界、处理问题的核心观点,也是他心学思想的核心。

以下是对这四句教的详细解释和拓展。

1. 心外无物“心外无物”是王阳明最基本的观点之一。

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根源都在于内心,而不是在于心外。

换句话说,内心是世界的本质,而不是外在的事物。

因此,我们不能将事物视为它们之外的存在,而是要将它们视为内心的本质。

2. 心即理“心即理”是王阳明的另一个核心观点。

他认为,内心中的理性思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王阳明认为,所有的知识都应该通过内心的理性思考来获得,而不是通过经验或观察。

因此,“心即理”强调了内心的理性思考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了内心和外部世界之间的密切关系。

3.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中最核心的观点之一。

他认为,知识应该和实践相结合,只有将内心中的理性思考和实际行动相结合,才能真正获得真正的价值。

因此,知行合一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了内心的理性思考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4. 致良知“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中的最后一句名言。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良知”,这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股道德感。

只有通过内心的自我反省和思考,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良知”,并将其付诸行动。

因此,“致良知”强调了内心的自我反省和思考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了道德感和内心理性思考之间的联系。

王阳明心学的四句教是一套关于如何认识世界、处理问题的思想体系,强调了内心的理性思考和实际行动的重要性。

如果能够用心悟透这四句教,将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处理问题,并获得更多的好运。

篇二:王阳明心学四句教言,是指王阳明所提出的关于如何运用心灵、达到智慧、获得好运的教导。

以下是这四句教言的原文和拓展内容:1.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传习录》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内心应该是没有善恶之分的,但是当人有善恶之分的时候,是因为内心在外界的刺激下产生了善恶的反应。

王阳明心光明全文及译文

王阳明心光明全文及译文

王阳明(Wang Yangming)是明朝时期的一位重要哲学家和思想家。

他的心学思想主张“心即理”,认为人的心灵具有内在的智慧和力量,可以通过修炼心灵来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心光明”一词,出自王阳明的《传习录》一书,意指心灵清澈明亮,没有杂念和迷惑,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以下是“心光明”一段原文及其译文:
原文:
“心之光明,虽毛发而可以见;心之暗昧,虽三尺非所见也。

昔人谓‘一念不生即如如不动’,盖谓此也。

念之所生,与之倏聚忽散,而纷扰杂陈于前,非超然于物外而能断之也。

念起即觉,觉即不昧,故虽处烦恼痛苦之中,而能廓然大公,无入而不自得也。

惟有是念不起,则本体寂然不动,而感通无方。


译文:
“心灵的光明,即使只有微小的毛发也可以被看见;心灵的暗昧,即使有三尺的距离也无法被看见。

古人说‘一念不生即如如不动’,就是指这个。

念头的产生,与之倏忽聚散,纷扰杂乱地出现在面前,不是超越物欲之外就能断除的。

念头一起就要觉察,觉察就不会暗昧,所以即使处在烦恼痛苦之中,也能廓然大公,没有不能自我满足的地方。

只有念头不起,本体才会寂然不动,而感应通达没有边际。


这段文字表达了王阳明对于心灵修养的理解和实践方法。

他认为,只有保持心灵的清澈明亮,才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和真相,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因此,他主张通过修炼心灵,消除杂念和
迷惑,使心灵回归本体的寂然不动状态,从而实现人的内在平静和超越。

同时,他也强调了觉察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及时觉察念头的产生,才能够避免心灵的暗昧和纷扰,保持心灵的清澈明亮。

王阳明:心若不动,万事从容!受益终生的大智慧!

王阳明:心若不动,万事从容!受益终生的大智慧!

王阳明:心若不动,万事从容!受益终生的大智慧!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这八个字,堪称王阳明的“八字真言”,乃王阳明心学的最高精华。

也是当今最高的心理学!也如老子所言:致虚极,守静笃!有人说“眼见为实”,有没有想过,我们看到的世界,也是被我们的心念加工过的,被我们的成见扭曲过的,而偏离了客观真实,而被潜意识所控制时,我们就会处于程度不同的失控状态,行动难免就会像“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危险至极!人生中烦恼、沮丧、压抑、不快、怨恨等,在王阳明看来,都是精神锻炼不够,造成的“动心”。

怎么能做到“不动心”?养就一颗光明的心是根本!王阳明的弟子因除草过于劳累,抱怨道:“为什么天地之间,善难培养,恶难铲除?!”王阳明问弟子,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弟子说:花是善,草是恶。

王阳明问,如果你想种一个草坪,草还是恶吗?就像金子,人人所爱,如果在肚子里面,你还会爱吗?所谓的善与恶,本是一物,没有分别。

都是因为人的私欲,强行把事物分出善恶,贴上标签,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对立和矛盾。

这些矛盾反过来又束缚住了我们自己,干扰我们,蒙蔽我们本来具足的良知和本心。

所以要想拥有一颗不动心,必须不能有妄想心、分别心、执着心,要有一颗光明心,如同一面明镜!“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

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也如庄子所言: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王阳明临终前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修心大法:一切向内求,事上磨练修炼一颗不动心,王阳明给出答案:向内求,事上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心学的向内求,与朱熹理学向外求,是根本性区别!向外求:只会焦点集中在别人身上,结果就只能是不断地猜测和焦虑。

比如有人会因暗恋的对象,一哭一笑搞得自己神魂颠倒,无所适从,有的人会因老板一句话而彻夜难眠。

向内求:就是把焦点集中在自身内省和提升,自己对自己负责,外部资源只是为己所需而已!正如佛家所言:佛不渡人,唯人自渡!心学是行动哲学,主张要事上磨练,磨炼不是事情,而是自己的心!不停地去成就事情时,成就一颗强大的内心!专心致志的去练事,就像禅宗黄龙南禅师的几句形容词:“如灵猫捕鼠,目睛不瞬,四足据地,诸根顺向,首尾直立,拟无不中。

王阳明心若不动的句子

王阳明心若不动的句子

王阳明心若不动的句子王阳明是中国明朝时期的一位大儒,他提出了“心学”哲学思想,被誉为中国自古以来的最伟大的哲学之一。

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概念就是“心若不动”,即内心平静不动,直到最后一刻也要保持内心平静不动,这种境界被称为“心中无物,视听不变”。

在王阳明的“心学”理论中,心不仅是理性思维的源泉,也是对自我、他人以及世界的感受和认知,他认为人的心灵力量是做大事和做好事的前提,同时,人的内心也可以通过内省和修养来达到一种境界,使内心达到一种无私无欲的境界,这是“心如明镜,不染一尘”的境界。

“心若不动”是王阳明心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概念之一,也是他的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

在这个概念中,心指的是人的精神内核,不动的意思是指不受外界情境的影响,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晰。

因此,当人的心灵达到一定的境界时,便可以实现“心若不动”的理念。

这种境界和“无我之境”、“空之境”有异曲同工之妙,它可以帮助人们摆脱欲望,从而通向真理的境界。

“心若不动”之所以能够成为王阳明哲学思想中最有代表性的概念之一,是因为这个概念在整个“心学”哲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以一种深刻的方式告诉我们,只有当我们能够保持内心平静,才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真相,领悟未知。

王阳明认为,当我们的内心不受外界干扰,不受欲望、情感和理性的支配,我们的思维才能够更加开放和清晰,对外界的感知也更加准确和深入。

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才能够真实地看到自己,察觉到内心的情感变化,在这里,我们可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价值。

同时,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也提供了一种后知后觉的方法,让内心发挥自己的力量,使内心在种种情境中走出自己的彷徨和困惑。

王阳明认为,内心的自我觉察是一个自我灵魂的过程,通过吸取外界的信息,我们可以更好的发现自己的内心状态,使自己的行为与内心相一致。

可以说,“心若不动”是王阳明心学中极为精华的部分,无论是在思想方法,还是在实践指导上都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王阳明:心若安定,万事从容

王阳明:心若安定,万事从容

王阳明:心若安定,万事从容在心学大师王阳明的人生快要结束的时候,他的弟子问自己的老师,还有什么话想要交代。

王阳明坦然地回答:“此心光明,亦复何求”。

只要我们的心灵是安宁而光明的,人生中就能有更多的幸福等着大家。

诚然,时代在变迁,但外在环境再怎么变化,人心却并没有改变。

每当我们感到压力很大,生活处处不如意的时候,不妨借鉴王阳明心学的智慧,帮助自己找到幸福。

1回头看内心世事惊涛骇浪,心是定海神针今天,我们似乎习惯了被自己的内心所困扰,外界的事物总是影响了我们内心的平静。

以至于我们普遍觉得,良好的物质生活,无法带来幸福的感受其实,这并不是我们的内心不够强大,而是我们在追逐功名外物的时候,迷失了本心。

王阳明的心学,要求我们修炼一颗不为外物所扰的本心,以面对这个充满变故和挑战的世界。

人生于天地之间,注定就要接受历练和挑战,就连圣人王阳明都不能例外。

他曾经连续考了两次科举,都以失败告终、曾经被宦官刘瑾陷害差点丢了性命、也曾经在贫穷蛮荒的龙场谪居,受尽了苦难。

但是王阳明都能保持内心的安宁,从容处理自己的处境。

在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时,面对凶恶的敌人,王阳明所表现出的心不动的强大心理素质也让他的学生望尘莫及。

这就是一个修心之人所具备的气度和心态:临危不惧,宠辱不禁。

王阳明曾说:“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

虽则圣贤别有真乐,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

虽在忧苦迷弃之中,而此乐又未尝不存,但一念开明,反身而诚,则即此而在矣。

”依赖外物获得的快乐是浅薄的,真正的快乐则是源自我们自己的内心。

许多信服王阳明心学的人,正是生活在这种高质量的快乐中找到了人生目标。

是的,在遥远的明朝,我们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曾经是这么充实,这么富裕。

而在当下,我们的生活更多是被外物带来的廉价快乐所充斥着。

有人被金钱蒙蔽了双眼,也有人因为一点名誉裹足不前。

面对这种困扰,也许我们正需要重拾古老的阳明心学,找回自己最初的本心。

王阳明心若不动的句子

王阳明心若不动的句子

王阳明心若不动的句子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他的心学理论是中国思想文化的珍贵财富。

王阳明的著作主要是关于心学和哲学的,其中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心即是理”,以及“心若不动,万法皆无所依”。

“心即是理”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

在王阳明看来,人的内心世界是存在一个“心”的概念,而这个“心”实际上就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实质。

同时,王阳明认为,“心”承载着一切知识和道德准则,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命运的决定因素。

因此,只有通过修心,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世界观,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心若不动,万法皆无所依”,这句话是王阳明心学的又一重要理念。

他认为,人的内心应保持安静、平和的状态,而不是被各种外界事物所干扰和摧毁。

只有内心不动,才能真正理解世界万物的本质和意义,认清现实真相,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这种面对世界的态度,被认为是王阳明心学的最高境界。

王阳明的心学不仅对个人的修身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社会和国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他看来,社会万象的起伏和人们的行为举止,都源于“心”这个内在因素。

通过培养和修养个人的心境,可以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

因此,他积极倡导爱与信仰的力量,以及“知行合一”的思想,希望能够通过这种路径来引领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总之,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不仅仅是一种思想理念,更是对人类智慧和文化的一种拓展和提升。

它教导我们,只有通过修
身养性,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世界的本质和意义,最终获得深刻的智慧和生命的意义。

当下社会,也需要我们从王阳明心学中汲取营养,建立对人类共同价值的认识和共识,推动人类文化进步的事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心光明】王阳明:心若不动,万事从容,四大智慧直指
当下人生
【我心光明】王阳明:心若不动,万事从容,四大智慧直指当下人生养不动心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

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抵制诱惑。

王阳明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当心灵安定下来不为外物所动时,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智慧便会显露出来。

作为一介书生,王阳明带兵打仗无往不胜,秘诀就是三个字“不动心”。

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

王阳明说,自己和宁王朱宸濠对战时处于劣势,他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他说了四次,那人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

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

当然,王阳明不认为只有静坐、静修才能养不动心。


阳明所说的定是人间的大定、大清净。

他说: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另外,人在遭受巨大的人生波折、失败、困苦、屈辱的时候,往往会心动绝望,甚至轻生,这都是养不动心的学问没有做到家。

普通人的烦恼、沮丧、压抑、不快、怨恨等,在阳明看来,都是精神锻炼不够造成的“动心”。

养光明心一年春天,王阳明和朋友到山间游玩。

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天下一切物都在人心中。

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却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认为,无论是花开花落,重点是你内心深处的那一朵“花”,是否因心在而花开亮丽?是否因心不在而花落暗沉呢?
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人的心包含宇宙的一切信息: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

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

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

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

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
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

人心无所不包,原本就是像天那样深不可测。

只是这样高远和深邃的心,却常常被私欲所填充,所以失去了本来的高远、深邃,不能够无所不包,不能够海纳万物。

万事万物万理,都包藏在人的心里。

圣人内心光明,能够映照万物。

普通人的心,因为私欲和妄念的遮蔽,昏暗、浑浊,失却了那份光明。

内心光明的人,他的世界也一片光明,一片生机。

因此王阳明遗言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意思是我一生做到了内心光明,这就够了,没有任何遗憾。

内心光明的人,能够烛照世界。

把人做好,世界就好了
五百年前,王阳明的学生冀元亨请教老师,何谓“心即理”?
王阳明唤书童取来一本《战国策》,翻开第一页,是一本战国详细地图。

阳明把地图扯下来,撕成一张一张的纸片,然后递给冀元亨,让他重新拼接起来。

这张地图上除了我们熟知的七国之外,还有中山、鲁、邹、外加一些少数民族小国。

要拼起来,非常费劲。

冀元亨费尽周折也只拼出了山东六国。

谁知阳明微微一笑,把纸片交给了书童。

那书童全然不看战国地图,而是把纸片翻了过来,那是一幅刘向(《战国
策》作者)的画像。

书童笑着对冀元亨说,只要把人(画像)拼起来,这地图自然也就拼好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对了,世界就对了。

人的心藏着万事万物的道理,只有把人做好了,把心摆正了,你周围的世界也才会真正好起来。

无善无恶心之体
王阳明用28字总结自己的心学: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主张,人的心体本是没有善恶分别的。

善恶都是人被私欲裹挟的结果。

王阳明的弟子薛侃有一天在花园中除草时,太过劳累,抱怨说:“为什么天地之间,善难培养,恶难铲除?!”
王阳明回答说:“你就没培养善,也没有铲除恶。

”薛侃莫名其妙,因为他劳碌了大半天,铲除了很多杂草,而且他经常浇灌花朵,这怎么能说是没有培养善,没有铲除恶呢!
王阳明又说:“天生万物和花园里有花又有草一样。

哪里有善恶之别?你想赏花,花就是善的,草就是恶的。

可如有一天,你要在门前搞个草坪,草又是善的,草坪里的花就肯定被你当成恶的了。

这种'善恶’都是由你的私意产生,所以就是错误的。


王阳明说,黄金在人的手里是宝贝,是善的,在人的胃里就会毒害人,又是恶的;粪便在人看来是污秽恶臭的,洒
在庄家里就是很好的肥料。

所以,王阳明说:善恶只是一物。

善恶本身就没有分别。

都是因为人的私欲,强行把事物分出善恶,贴上标签,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对立和矛盾。

这些强加的善恶和矛盾,反过来又束缚住了我们自己,干扰我们,蒙蔽我们本来具足的良知和本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