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2、城市内部空

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

3、城市问题:城市环境、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区的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

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2.什么是都市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

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

3.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又存在着

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4.城市与乡村的本质特异:1、在产业构成上,城镇是以从事非农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

民点。2、在规模上,城镇聚居有较多的人口总数。3、在景观上,城镇有较大的人口密度和景观密度。4、在物质构成上,城镇有给水系统、绿地系统、广场、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5、在职能上,城镇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经济政治的中心。6、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

5.城市发展的区域基础包括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两大类型。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41页最后一段(至142页)

6.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是城市与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

结合的特点,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7.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有三种类型:1、中心地城镇。2交通贸易城镇。3、

专门化职能城镇。中心地城镇是为了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需要而产生的。随着商品农业的出现和发展,物资集散和交换功能的扩大而不断产生和发展。

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建立,稳定和加强了小城镇在整个城镇体系中的地位。交通贸易城镇是为满足区域贸易和交通运转的需要而形成的,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其形成与发展取决于天赋的和人为的交通地理位置。古代的驿站是这类小城市的雏形。近代随着经济发展,以转运功能和区际贸易为基础,促进了这类城市的大量产生和不断发展。专门化职能城镇是为满足某种专门的需要,在积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其发展主要取决于经济腹地、后方输运系统及城市本身的建设条件。

8.简述郊区城市化的特点:,1,土地集约化:A农产品商品化(大田作业向城郊农业转

变)B劳动力商品化(农业人口转变为兼业人口)C土地商品化(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用地)2,产业结构高度化:遵循“配第- 克拉克”定律进行,郊区是受城市化影响最深的地域,城市经济的转换和向外扩散最先影响到郊区。从产业结构看,大城市郊区经济以工业为主,劳动力结构以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工业采用“飞地”形式在郊区新建工业卫星城市或工业点,他们对郊区产业结构的转变也起了重要作用3,城市网络化:城市网络化是指由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讯手段,管道和绿地等为载体,各种不同功能,不同规模模的城镇为基础组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体系。

9.简述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2城市

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3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4郊区化进程已经显著5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中国未来城市化道路取向是什么发展乡镇企业,走自上而下的城市化道路是我国实现城市化的重要途径。

10.城市化的定义与类型

定义: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活动,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类型:向心性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自上而下城市型与自下而上城市化

11.名词解释: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者地域的政治,

经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

向。

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城市的人口比值。

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全国城市人口的很

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中占有明显优势的

城市定义为首位城市。

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

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及城市数量随着

规模等级而变动,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规模等级

越低,城市数量越多,把这种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

规模等级金字塔。

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

位序规模法则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

体系的规模分布。

12.城市职能分类方法P145

1一般描述法:首先确定一个城市的类别体系,以描述性的名称

加以命名,在根据自己对每个城市的了解,分别把城市归入各

个类别。

2城市类别依然是分类者事先决定的但每一类增加了一个统计上

的数量标准。

3统计分析方法用比较客观的统计参数来代替人为确定数量指

4城市经济基础研究的方法应扣除城市非基本部分以后,在城市

基本部分的结构基础上来进行分类。

5多变量分析法主要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6 新的动态,基于长波理论的城市职能分类思想。

13.论述我国“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发展方针的合理性P182 1、违背世界城市化的普遍规律(在城市化初中期大城市超前发展,人口增长速度快于中小城市)2、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城市规模的表现)3、不符合中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国大城市病产生的根源是基础设施,交通和环境及社会治安等的投入不够)四、不符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求(需要若干国际性的中心城市,以建立国际经济联系,参与时间经济循环)

14.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

1.空间相互作用--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

相互作用的类型:①物质和人员的流动,表现为物流。

②各种交易过程,表现为货币流。

③信息的流动和创新的扩散,表现为信息流和技术流。

2.空间扩散——思想、创新、文化特质和行为模式等从其发源地向外扩展和传播。

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传染扩散;等级扩散;重新区位扩散。

15.论述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要点p204

中心地: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他周围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流和服务的地方。

克里斯塔勒理论的核心思想可概括如下:

1)中心地的等级越高,其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就越齐全,而低等级中心地仅限于供应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少数商品和服务。

2)两个相领同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中心地的等级越低,其间的距离就越短,间距S与中心地等级n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

3)各等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网络。

4)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之间应按K=3、4、7的原则,保持严格的比例关系

中心地理论的三大原则模型:

(1) 市场最优原则这一原则能够确保各级中心地对它所影响的范围提供最大方便的服务。(2)交通最优原则使次级中心之间以及次级中心与较高一级中心之间的距离最短。

(3)行政最优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每一个中心地完全控制其从属的低一级的中心地,次一级中心地不能同时接受两个或两个以外高级中心地的影响。

16.什么是城镇体系规划p241

是以城镇为重点的区域规划

17.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p246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条件和建设条件;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镇化目标;

3)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

4)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

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

8)确定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9)明确城市发展用地的数量,并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18.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三模式p274

⑴伯吉斯的同心环模

1.中心商业区;

2.过渡地带;

3.工人居住带;

4.中产阶级居住带;

5.通勤带

观点:城市人口迁入及其移动导致了城市地域分化,城市是以不

同功能用途的土地围绕单一核心,有规则地从内向外扩展,形成

圈层式结构。

评价:局限性:1)忽略了人类除了生物属性之外尚有文化属性。

2)仅考虑芝加哥一市的特点,且划带过多 3)没有考虑交通线

和自然障碍物等方面的影响。贡献:1)方法论贡献(动态、实证)。 2)在宏观效果上基本符合单中心城市的结构特点。

⑵霍伊特的扇形模式

1.中心商业区;

2.批发和轻工业区;

3.工人居住带;

4.中收入

居住区;5.高收入居住区

观点:城市发展是从市中心向外沿主要交通线或沿障碍最小的

路线向外延伸,城市地域呈现出被交通线支撑的扇形组合。

评价:贡献:1)该模式是从众多城市比较中抽象出来的,研究

方法较同心圆模式前进一步。2)开始考虑交通、工业等因素的

影响。局限性:1)只凭借房租一个指标来概括城市地域的发展

运动,影响了模式的典型性。2)仍没有摆脱城市地域的圈层概念。

⑶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

1.中心商业区;

2.批发和轻工业区;

3.低收入居住区;

4.

中收入居住区;5.高收入居住区;

观点:城市是由若干不连续的地域所组成,这些地域分别

围绕不同的核心而形成和发展

评价贡献:揭示了城市地域分化的复杂性和影响因素的多

样性,较前两者更具现实性。不足:对多核心之间职能联

系和等级差别讨论较少。

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

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一、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了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我国城市地理研究集中在城市一区域、城市规划、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发展方针、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7个方面。 1.城市—区域研究 城市与区域是相互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动态统一关系,具有多层次、开放型的特点。按照这一理论,城市总体规划必须以区域发展为基础来确定城市发展性质、发展规模以及城市空间布局,多层次的“城市—区域”体系是中国城市经济区的本质特征。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的深化和具体化,必须改变传统的“就城市论城市、就区域论区域”的做法,使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据此,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的分析工作作为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规划的基础得到广泛开展。目前,通讯技术发展迅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城市的区域围扩大,垂直联系加强,“城市—区域”观也赋予了新的容。 2.城市规划 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3.城市化研究 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吴友仁就“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发表探讨性论文,由此揭开了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序幕。包括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乡村地区城市化研究和城市化特征研究 4.城镇体系研究 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1)城镇体系理论研究:研究容广泛涉及到城镇体系的界定、理论框架的构建,各种不同层次(省域、市域、县域等)城镇体系的现状特征、划分标准、发展趋势等。 (2)区域城镇体系实证研究过去近20年中,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对不同等级行政区域、流域、经济区域的城镇体系研究。 (3)城镇体系规划实践,大学地理系宋家泰、顾朝林等汲取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城镇体系规划“三个结构一个网络”的理论,为城市规划部门广泛接受并应用。地理学者又开始尝试探讨新的城镇体系规划理论和方法,不再仅仅停留在对“三结构一网络”的一般分析,进一步加强对城镇体系动态演变、合理模式、结构调整和科学预测的研究。 5.城市发展方针的研究:中国政府长期以来贯彻“以规模论发展”的城市发展方针。地理学家结合中国城市建设的总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对个别城市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尤其将重点放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小城镇的研究上。 6.城市空间结构研究: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

核心期刊社会学研究

刊名:社会学社研究 Sociological Studies 基本信息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出版周期:双月 ISSN:1002-5936 CN:11-1100/C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中文 开本:16开 邮发代号:82-499 创刊时间:1986 出版信息 出版文献量:2896篇 总下载量:3339280 总被引量:100517 专辑名称:社会科学II 专题名称:社会学及统计学

评价信息 (2016版)复合影响因子:3.315 (2016版)综合影响因子:2.504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 1996年(第二版), 2000年版, 2004年版, 2008年版, 2011年版, 2014年版 《社会学研究》杂志期刊简介 《社会学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的一级学术刊物,创刊于1986年1月。该刊以学术研究及为世界社会学知识发展做出独到贡献为目的,以有效促进学术交流、开放学术天地、促成中国社会学学术进步为宗旨;强调以规范的经验研究为基础,提炼学术思想。该刊日益增强的学术导向作用使其成为中国社会学学术交流的首选专业期刊。开设的主要栏目有:专题研究、理论·方法·方法论、学术论文、学术争鸣、学者对谈、社会学笔谈、研究新秀、学术信息等。 《社会学研究》投稿方式 为进一步办好《社会学研究》,本刊编辑部热诚欢迎国内外学者投稿。 一、本刊欢迎社会学各分支学科的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等;不刊登时评和国内已公开发表的文章。 二、投寄本刊的文章,凡采他人成说,务必加注说明。在引文后加括号注明作者、出版年份及页码,详细文献出处作为参考文献列于文后,以作者、出版年份、书(或文章)名、出版单位(或期刊名)、出版地点排序。..文献按作者姓氏的第一个字母依A-Z顺序分中、英文两部分排列,论文、出书投稿咨询期刊之家网论文援助杨老师Q/微信1760405151或 Q2315126918中文文献在前,英文文献在后。引文中的英文部分,专著名用斜体,论文题目写入“”号内。作者自己的说明放在当页脚注。 三、来稿以不超过15000字为宜。稿件最好通过e-mail,若交打印稿,请附盘。 四、来稿请附不超过300字的英文提要及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工作单位、职称和学

课题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

课题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题提出的背景主要指特定的时代背景,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要进行该课题的研究,该课题的研究是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确定的。一般从现实需要角度去论述。例如国家、教育部新近出台的政策法规,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对教育教学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现行学校教育、学科教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差距。例《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操作性研究》这个课题提出的背景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新课程理念的呼唤,二是新课程实施中的“盲区”。因为新课程理念与教师课堂教学设计间出现了问题,所以就有了这个课题。课题的研究就是要建构新理念与新设计间的立体桥梁。 因为新要求、新标准、新政策、新理念与现实存在问题,课题研究就是奔着问题而来,为问题的解决而研究。问题是教育科研的支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这是课题研究的生命力所在。解决的重要问题与提出的背景间有着必然的、照应的联系,不能游离或架空。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阐述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 阐述这部分内容必须采用文献资料研究的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搜索发现国内外近似或界于同一课题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 历史背景方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简述本课题的来龙去脉,着重说明本课题前人研究过没有?哪些方面已有人作过研究?取得了

哪些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所表达出来的观点是否一致?如有分歧,那么他们的分歧是什么?存在什么不足,通过历史对比,说明各阶段的研究水平。 现状评述,重点论述当前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着重评述本课题目前存在的争论焦点,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阐述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力求表现出自己课题研究的个性及特色。这一部分的内容应力求精当,力求体现自身研究的价值。 发展方向方面的内容:通过纵(向)横(向)对比,肯定本课题目前国内外已达到的研究水平,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发展趋势,指明研究方向,提出可能解决的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指向操作层面,即通过课题研究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促进,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有哪些好处。它的阐述是通过假设关系,勾勒出通过研究可能会或一定会产生的实践效果。 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更多地取向于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在理论方面的学术研究价值可能比较匮乏,但也不可否认,通过研究,可能达到了对某一相关理论的细化和补充,对某一理论进行了具体阐述与充实,或许还会产生赋予全新内涵的实用理论。这部分内容有就写,无则免。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开题报告_基本内容

开题报告基本内容 一、研究背景 理论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政策依据、现实意义等 二、课题研究纲要 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楚课题 ,目的是让人清的基本框架。 三、课题的研究原则、方法与途径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重点难点) 要指明难点和前人尚没解决的问题。 五、预期的目标和结果(含阶段性成果)以及创新之处 六、课题研究内容任务分工 七、课题的经费筹措及管理 八、进度安排 九、参考文献 课题实施方案基本内容 课题名称 一、目的、意义(问题提出) 1、研究的背景、现状分析、碰到的问题。 2、目的、意义(为什么研究?价值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 三、研究内容

实现研究目标要研究的具体问题,实验类课题还要有研究假设。 四、研究范围 1、对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界定; 2、对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例后进生”); 3、对关键概念(变量)的界定。 五、研究对象 课题研究的直接对象。 六、研究方法 1、根据课题的性质、类型选择具体的一种或几种研究方法(例行动研究法、调查法、实验法); 2、课题操作的策略、措施等。 七、研究的程序 设计研究步骤、时间规划、管理措施等。 八、研究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或论文,其他有关材料。 九、研究组成员及分工 十、经费预算情况 文献综述的基本内容 1、正文:就是关于文献内容的叙述。 主要包括:

(1)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 (2)研究现状; (3)研究的基本内容; (4)已解决的问题; (5)尚存在的问题; (6)对当前的影响以及今后发展的趋势。 (文献综述中,要对尚存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做重点、详尽而具体地叙述,以便使自己的课题研究有明确的方向,便于别人了解到你是站在该课题的最前沿去研究,而不是重复研究。) 2、结论:就是关于文献内容的评述或讨论。 (在这部分要对文献作出自己的评价或讨论,对前人研究的进展、存在的问 题、留待继续研究的问题等作出实事求是地评论,对有些问题可进行适当讨论,进而指出新的研究方向。有的还可就一些特殊问题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评述的主要目的,是综合指出当前研究和实践的成就和问题,提出今后研究和实践的具体方向和任务。) 3、附录:附录部分主要列出参考文献,是对文中引文出处的交代。2.论证报告的内容有: 课题名称;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即研究本项目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包括人员结构、资料准备和科研手段等;课题研究计划 (计划要具体,能操作,有日程安排)以及审批部门要求填写的其它内容。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 英文名称:Urban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32(全部为理论课) 学分: 适用对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经济学等 二、课程简介 城市地理学是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本课程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型学科,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不但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而且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门课程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规划实践的重要基础课程。 City geography is an important course of the major of City Planning. This curriculum is the science to study the principles of city development, city grouping and displaying, and the change rules of city space structure. City geography is a practical and fundamental science. It has the feature of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basic theory of city geography can be used not only in city planning, territory management and district planning; it also has 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directly. So this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course for student to study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to carry out planning practic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理论构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及方法论变革的时代背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城市地域运动规律。在系统掌握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全面了解中国城市地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进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武汉大学城市地理学 重点整理

第一章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动向,热点内容,新型城镇化) (1)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空间组织的规律性) (2)主要研究内容:①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②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③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土地利用、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等;④城市问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⑤新方法、新技术和新领域。 第三章 城市地理位置: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特殊性: 决定城市职能,规模特殊性 类型: (1)大中小位置(宏观,中观,微观) (2)中心(几何),重心(人口,开发)位置,邻接门户(河口港)位置 (3)城市沿交通线形成的区位类型:河运(早期)铁路,公路,海运,空运 中国城市分布特点: (1)平原,丘陵地区多,山地高原少 (2)集中在亚热带和暖湿带地区 (3)资源指向分布明显(煤,战略资源) (4)交通指向分布为主 中国已经成熟的城市群: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 正在形成态势,哈尔滨,山东半岛,中原,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关中,海峡两岸 武汉地理条件:中部六省唯一副省级城市,辐射力覆盖整个中国版图,经济交通,战略腹地经济来源,京广长江交点,人口容量,粮食水配给,吸纳交融特征,水系划分为三镇,气候降雨,空间分布,地域交通信息。 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自然因素: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②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③长江、汉江汇合处,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①附近铁矿、棉花资源;②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 ③科技发达;④劳动力丰富,素质高;⑤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⑥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 城市发展的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纬度,降水,蒸发,地形)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2013-02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两个) 1、简要说明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的基本特征。 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内容。 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5、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研究有何特点?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三个) 1、名词解释: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 、大都市带(Megalopolis )、城市化地区、城市建成区、都市连绵区、城市群 2、举例说明定义城镇的标准有哪些? 3、城市与乡村的区别有哪些? 4、为何要构建大都市区?构建大都市区的意义何在? 5、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特征有哪些? 6、简述世界上最早形成的6个大都市带。 7、简述大都市带的特征。 8、简述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条件。 9、以第四次人口普查为例,谈谈城乡人口划分的标准。 10、评价以市带县的利弊。 11、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些什么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1、名词解释:中心位置、重心位置、城市邻接位置、城市门户位置。 2、简述城市产生的根本动力、城市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 3、如何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4、我国城市根据其所在的区域地形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5、城市形成的区域经济基础包括哪些? 6、试举例说明自然地理要素对城市形成的影响。 7、简述城市地理位置对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 8、美国拉格教授认为,转运功能可分为哪三种类型? 9、从城市产生和发展出发,城市可分为哪三种类型,并简述不同类型城市的功能、特点和形成动因。 10、绘示意图简要说明伯德(Bird)关于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三角模式。 11、如何评价信息革命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影响?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一、简答题 1、简述城市化的定义及其含义。 2、城市化的两个过程: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分别指什么? 3、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是什么? 4、城市化空间地域过程类型可分为哪几种? 5、城乡人口迁移的模式有哪些?并简要说明。 6、简述城市化的主要类型。

课题研究环节及主要内容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课题研究环节及主要内容 本课题的基本研究内容是研究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数学教学时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农村教师是如何设计学习资源,如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运用哪种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如何防止滥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等。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以多媒体技术为载体,通过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都能在自己原有水平基础上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真正实现“人人都能学好数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方面有不同的发展”的大众数学理念。 (一)研究目标: 通过本实验,将实现以下目标: 1、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 兴趣。 2、大大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信息素养。 3、运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4、大大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5、教学相长,提升自我 (二)研究原则 1、目标性原则 2、优化整合原则 3、共同参与原则 4、及时反馈原则 5、差异性原则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以行动研究法,实验法为主,辅之问卷调查法、观察法。 1、文献法: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广泛吸引国内外教育理论和实

践成果,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在校本课程中开展课题研究,在确定课题、分析研究成果、撰写实验报告是使用此方法。 2、观察法:在课题研究的其实阶段、实施过程中,有目的、有计 划的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学生思想道德的行为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获得事实材料,以取得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了解以及自主性发展的了解和认识。 3、行动研究发: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 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探索出经验和规律的东西。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 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及时总结各阶段的成果。 本课题的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5月到2011年9月) 1、成立课题实验小组,确定实验班级。(从3、4、5、6年级中的每抽一个班为实验班,对学生展开研究) 2、开展现状调查,寻找实验起点。 3、学习相关理论。 4、制定实验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0年9月到2011年3月) 实施阶段(2010年9月到2011年3月)课题组教师跟踪调查研究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及学生在此运用下的学习情况,以我校3、4、5、6年级学生为重点进行课题研究。解决当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单一、枯燥的讲授式的学习,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当前农村教师

(完整word版)周一星城市地理学整理资料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第一节城市概念及标准。 1.城市的概念。 狭义:只有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地方成为镇(城镇)。市和镇的总称为市镇。 广义:城市代表城镇居民合称。(本书为广义) 2.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城镇标准)。 ①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②城镇一般聚集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不同于乡村。 ③城镇具有许多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④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 等方面存在差异。 第二节城市地域 1.城市的三种不同概念。 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功能地域概念 ①行政地域:法律规定的,有大于实体地域,有小于实体地域。 ②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 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③功能地域:城乡分界模糊后而建立城市的功能地域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 2.城市建成区,可区分城乡。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 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3.中心地:是城市化地区中一个或几个人口最多的设有建制的地方,人口至少15000人。 4.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划分问题 ①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包括一定的乡村地域。 ②城市的实体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或者城市的实体地域包括若干个 城市行政地域。 5.城市功能地域的相关概念。 ①.都市区: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 临近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后确认为标准都市区(MSA),MSA由中心县和外围县组成。确定都市区地域标准的核心是以非农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之间的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就业机会,人口集中)。 ②大都市带:由许多个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 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 特点:(1)多核心(2)交通走廊(3)密切的交互作用(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郊区,都市区之间)(4)国家的核心区域 ③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留交 互作用和密切经济社会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百万人口特大城市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与对外口岸之间有便利交通走廊(5)经济发达,城乡联系密切。 ④城市群指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 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核心,借助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05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05 年版) 关于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05 版)的说明 第一编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 第二编经济 第三编文化、教育、历史 第四编自然科学 第五编医药、卫生 第六编农业科学 第七编工业技术 关于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05 版)的说明 2004 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1996 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二版)》,2000 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三版)》,2004 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四版)》。2005 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在2004 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 A/K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 1. 中国社会科学 2. 北京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3. 社会科学战线 4. 学术月刊 5.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6. 天津社会科学 7. 学术研究 8. 江海学刊 9. 江汉论坛10. 江苏社会科学11.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2. 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13. 文史哲14. 南京大学学报 . 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5. 浙江学刊16. 浙江社会科学17. 社会科学研究18. 求是学刊19.社会科学( 上海)( 吸收: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 社会科学辑刊21.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 哲社版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3. 中州学刊24. 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5. 人文杂志26. 求索27. 思想战线28.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9.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30. 国外社会科学31. 南京社会科学32. 厦门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33. 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34. 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35. 齐鲁学刊36.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改名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 人文社科版) 37. 学海38. 武汉大学学报 . 人文科学版39. 江西社会科学40. 东北师大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41. 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42. 河北学刊43. 学术界44. 东岳论丛45.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46. 东南学术47.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48.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49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并入: 社会科学) 50. 湖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51.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52. 北京社会科学53. 河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54. 学术论坛55. 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56. 广东社会科学57.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58.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59. 福建论坛 . 人文社会科学版60. 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61. 山东社会科学62. 探索63. 学术交流64.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课题论证报告 课题名名称: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研究人员:姜平红刘俊华杨春和陈敏 陈和霞杨素霞杨梅香倪春凤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课堂教学有效性因素研究。 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实际与评价要有新的教育理念支撑,要对现行的课堂教学从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全面深入的微观分析。对课堂教学环节要观察、听课、评课、个案跟踪研究;对课堂教学结构要进行分析研究;对课堂教学的辅助媒体进行分析研究;对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对课堂教学中师生言语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对课堂教学的时间和效率进行分析研究;对筛选、提炼各科有效教学策略并加以验证分析;探究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的方法,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务实创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 2、学科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在课题的研究中,将突出探索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实际如何有机融合,把理念落实到课堂,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将重点探究化课堂教学的策略,并构建传统与革新有机结合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将开展课堂中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矫正研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开展后进生的多元评价研究,让我们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以促进学生全面素养的整体提升等等。 3、有效性课堂教学评价激励策略研究。 课堂教学实践与评价研究包括教师教的实践和学生学的实践,教师教的实践和学生学的评价。本研究的重点放在教师的教学实践的有效性的评价上。从理论层面考虑,课堂教学实践复杂多样,又是随教

学情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教学理念又会产生不同的教学实践,因此本课题研究范围限定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实践的实效性上。评价主要是关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实现程度。从实践层面考虑,各种教学实践在操作上往往不在一个水平上,大到选择教学方法,小到对某个知识点过程的讲授,因此本课题将课堂教学实践与评价研究范围限定在课堂教学环节和课堂教学过程上。 二、课题研究的重点以及要突破的难点: 重点:通过课堂实践探索,寻找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途径和办法,形成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的理论模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难点:如何在教学中形成一套应用性、操作性、针对性、实效性强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1、着眼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面向全体学生,遵循教学规律,以学定教,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结构,研究有效和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行动策略,努力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 2、着眼于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把本课题研究融入常规状态下的校本教研。 3、大力加强有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研究。 三、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以教师的备课策略、上课策略、评估策略的研究为主。 2、对兴趣、情境、问题、合作、探究、练习、实践、体验、评价九个提高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因素进行研究。 3、探索出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 四、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理论意义: 在实践上,有助于有效落实国家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深化

城市地理学复习要点2013.11.

《城市地理学》考查说明及复习要点 考查方式:闭卷,成绩:作业20%,课程论文20%,期末60% 题型:一、选择题;二、填空题;三、解释术语;四、简答题;五、论述题。 各章要点: 第一章 城市的概念: 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3)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4)城市本身是一个“面”,它的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可见,城市不仅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属于历史范畴。 总之,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城市地理学的任务: 一般来讲,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 研究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城市地理学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是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和研究方向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而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是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相互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去。但是,两者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指导与应用关系。 第二章 居民点的概念:是人们为了共同的生活与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它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①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②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③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④城镇具有上下水、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⑤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城市地域概念/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功能地域 城市化地区/都市区(MA)/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 第三章 如何认识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人类社会的三次大分工是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 2.私有制和社会阶级矛盾是城市产生的社会基础 3.适宜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是城市产生的自然条件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比小城镇要紧密得多,因此大城市地域分布上的规律性更典型。 分类:有的是自然地理条件的衍生转化; 有的是区域经济开发的历史积累;有的是未来的发展可能性。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的内容 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

社会学领域的老师上传一份关于《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社会学领域的老师上传一份关于《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1.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中国社会科学 3.学术月刊 4.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5.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6.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8.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9.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0.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1.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2.江海学刊13.文史哲14.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5.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河北学刊17.社会科学研究18.学术研究19.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天津社会科学21.社会科学22.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3.浙江社会科学24.江苏社会科学25.社会科学战线26.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7.浙江学刊28.求是学刊29.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0.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31.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32.学习与探索33.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34.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35.人文杂志36.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7.南京社会科学38.中州学刊39.广东社会科学40.东南学术41.甘肃社会科学42.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43.学海44.江汉论坛45.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6.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7.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8.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9.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0.江西社会科学51.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2.国外社会科学53.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4.思想战线55.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56.山东社会科学57.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8.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9.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0.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1.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2.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3.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4.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5.学术界66.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7.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8.探索与争鸣69.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0.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1.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2.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3.学术论坛74.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75.东岳论丛76.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7.社会科学辑刊78.学术交流79.河南社会科学80.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1.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2.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83.云南社会科学84.北方论丛85.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课题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写作参考材料1》课题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的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 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因为我们是在进行科学研究,要用科学的、规范的语言去表述我们的思想和观点。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这次各个学校课题申报表中,我看名称都比较简洁,我就不再多说了。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不要都写成是坚持党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参考总课题报告。 (四)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对于范围比较大,时间又很长的课题来讲,大家在总的方面,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指导思想,就可以避免出现理论研究中的一些方向性错误。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何老师在《佛山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方案里写的课题指导思想里的一段话:“这一课题研究要依据党中央和国家要求,依据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决定,依据佛山市委市政府的决定,结合国情、市情和佛山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力求揭示佛山市教育现代化进程的规律及表现形式,为佛山市教育现代化实践服务”。另外,还有一份供大家参考一下,广东省教育科研“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和实验方案里面,课题指导思想这样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从我国经济领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简要说明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的基本特征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P1) 城市的特征﹡属于历史的范畴﹡区域性(●)﹡综合性 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P2) ●研究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P2)●主要内容: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1、地理学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分支 2、在我国,城市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在发达国家,城市地理学归为社会科学. 3、综述,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4、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学科性质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研究方向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区域,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偏重工程组织和设计,工程性较强。联系★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书上还有这里没空补充p8 5、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 3、注重城市化研究; 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6、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研究有何特点?(此题答案不具体,详细请看课件或课本) 一、1920年以前 工业革命、城市发展----聚落地理学----城市区位、城市内部形态 城市地理学成为专门学科之前的阶段,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去研究聚落 二、1920-1950年 帕克、沃斯、伯吉斯(20年代)----住宅区、中心商业区、工业区----土地利用模式 克里斯塔勒(1933年)----《南德的中心地》----中心地等级体系 初步奠定研究重点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三、1950-1970年 1、“数量革命”-克里斯塔勒 2、城市系统与城市空间分析 空间学派兴起和城市地理学独立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四、1970以来年 人文学派、行为学派、激进学派的产生和城市地理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 1、名词解释:

社会学核心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学术月刊 北京示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文史哲 学术研究 江海学刊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战线 江苏社会科学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北学刊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浙江学刊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浙江社会科学 田径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研究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求是学刊 人文杂志 江西社会科学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学习与探索 江汉论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求索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州学刊 南京社会科学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甘肃社会科学 思想战线 山东社会科学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社会科学辑刊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改名: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术界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东社会科学 国外社会科学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学术交流 东岳论丛 东南学术 学海 学术论坛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探索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湖北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广西社会科学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南社会科学

(完整版)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2.1.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鉴于国内外旅游领域本体构建的研究还不成熟,因此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如何构建领域本体、本体的一致性检测和推理领域本体。主要的研究工作有: (1)网页信息内容的提取 鉴于非洲各国城市的酒店数量庞大,本文采用httpcleaner 为进行网页解析的工具,并在此基础上经过严密的数据获取流程,构造网络爬虫程序,并做了大量的测试工作和改进,保证了改程序的可用性,收集了非洲各国信息和酒店信息。 (2)本体构建工具选择 随着本体概念广泛的应用于计算机科学,世界上的一些著名高校也相应的开发了一些能够高效构建领域本体的工具。如卡尔斯鲁尔大学开发的OntoEdit、斯坦福大学系统实验室开发的OntoLingua以及斯坦福大学医学情报学研究组开发的Protégé等。其中Protégé是目前功能最强大、应用最广泛的本体构建工具。它有功能模块化和导航窗格,给用户提供了很多便利。 (3)本体构建方法选择 本体构建方法有很多,虽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评价,但这些方法都符合本体构建五大准则,都能为领域本体的构建提供步骤和流程指引。目前流行的方法有:IDEF-5法、Skeletal Methodolody骨架法、TOVE企业建模法、Methontology方法、循环获取法和七步法。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最终采用七步法对非洲旅游领域本体进行需求分析和构建。 (4)本体一致性检测 通过Protégé软件自带的推理机FaCT++对本体进行推理,进而实现一致性检测确保非洲旅游领域本体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1.2.2.本文的组织结构 本文共分为五章,其中第一章为绪论,介绍课题的研究背景、现状、内容、意义以及本文主要做的工作。第二章介绍系统模型的整体设计,设计流程以及界面设计。第三章介绍领域本体知识表示模型,并详细介绍本体的相关概念。第四章为非洲旅游领域的信息收集,以及本体的构建工具、构建方法的选择以及本体的一致性检测。第五章为语义网站的测试结果,以及出现失误的原因分析,即通过对语义网站的测试进行本体的测试。第六章为工作总结与展望。最后第七章为收获总结和致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