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中山路街区里院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青岛中山路街区里院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摘要:里院建筑是近代青岛融合东西方特点的特殊建筑形式,也是典型的青岛地域性本土建筑,本文试图从中山路街区里院建筑的形成、建筑状况进行论述,并提出了里院保护的方法策略,从而让里院建筑这一历史文化遗产能够长期保存下来。

关键词:青岛里院建筑保护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山路区域是青岛最早形成和繁荣的商业街区,是德国占领青岛以后建立的华人街区。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中山路街区逐步走向衰败,街区内大量不同类型的里院建筑也日益破败。

这些里院建筑是在当时特殊时期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东西方建筑文化特点的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因此在中山路街区保护与更新过程中,里院建筑的保护和利用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1、里院建筑的形成
1897年青岛开埠,因“胶澳租借条约”[1]沦为德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德国人在建造青岛城市初期,曾将城市南部的沿海地带划定为欧洲人区,将划定的欧洲人区内原有的中国人外迁,迁至新市区的东北和西部两侧,尤其是中山路北侧的大鲍岛区,集中了大量的下层市民。

出于对中国人进行管理的要求,在这些地方规划了道路网非常密集的街坊,建筑限定在街坊内,受中国传统四合院的影响
以及街坊过于狭小,建成了一种以二层为主围合成内天井状的院落式建筑。

由于贸易发展的需要和人们居住的需求,建筑一般一层临界设店铺,二层供居住,里院建筑由此形成。

中山路街区里院建筑的建筑状况分析
2.1建筑特征分析
里院建筑是中山路街区的主要建筑类型,共计122处,占所有建筑的87.8%。

里院通常可以居住几户至几十户人家,大小不一,中山路街区的里院小商业活动从德占时期开始,一直延续至今,里院的商业内容也很丰富,有旅店,商店,餐饮店和零售店等。

里院主要作为居住使用,但也有少部分的办公场所。

里院都是临街而建,多以两层和三层的楼房为主,形成围合的院落。

(图1)一层一般为店铺或出租为商业网点,二层以上为居住,具有典型的商住一体的特点。

每个院落一般设几个出入口,通过骑廊式过道由道路进入院内。

院落内一处集中的设有厕所和水龙头,厨房往往安排在过道或内院当中,有的内院插建辅助用房,用作储存或厨房。

楼梯设置在入口一侧或建筑内部,更多地设置在院落当中,充分发挥内院交往空间的作用。

因为有地势高差,有的院落利用踏步做成不同的层面,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2]。

中山路街区的里院建筑结构为砖木结构,院内有回廊,迎门有影壁,立柱上有透雕雀替,(图2)临街立山多模仿德式建筑细部,如四分圆券入口,其上加线脚装饰,主入口两侧做壁柱,檐口正中高起山花。

这种形式的建筑,明显是受到了中国传统四合院和二十世
纪左右西方联排住宅形式的共同影响,是中西方文化结合的产物。

楼房的屋顶普遍使用红色平瓦,部分建筑会使用花岗岩质剁斧石作墙基和墙裙,外墙面多刷黄色墙灰,大部分建筑的屋顶外檐设置排雨槽,并连接有粗瓷制排雨管。

[3]
2.2建筑价值分析
里院建筑见证了青岛城市的发展,反映了当时商业的发展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市民需求,展示了德租日据时期大多数青岛人生活的现实空间。

里院建筑作为中国四合院和欧式建筑结合的一种产物,经历了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里院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改变了邻居通过一条狭长胡同进行交往的旧有模式,将原本极为陌生的人家联系在一个空间下.将方整规矩的内庭院变成里院内各户人家相互交流的大客厅。

[4]
此外,里院建筑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是西式商住一体楼房和中国传统四合院围合式平房相结合的产物,在青岛建筑史和城市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是青岛城市特色的主体。

这片历史建筑已经成为一种城市形象,成为了城市建筑的标志,具有深厚的人文价值。

2.3中山路街区里院建筑存在的问题
虽然里院建筑最初作为商业与中下层中国人居住使用,但按今天的居住标准要求,里院建筑已不适于用做居住功能。

里院建筑的间距、通风,尤其是隐私保护都不适于居住功能。

街区内部里院建筑质量较差,里院的基础设施缺乏,比如自来水不入户、无燃气管道、
无供暖设施、无分户卫生间、公共厕所环境恶劣、无独立厨房,此外里院建筑火灾隐患大,消防设施不足,排污管线不能满足要求,大量建筑亟待修缮改造。

3、中山路街区里院建筑保护利用策略研究
中山路街区建筑保护利用的依据是在建筑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历史建筑价值评估,将区域内的历史建筑分等级,不同等级的建筑采用不同的改造方式。

建筑价值较高的为保留加固建筑,这类建筑有好的真实性,有一定的历史内涵,建筑质量较好;建筑价值一般的为改造建筑,这类建筑根据现状情况和评估等级,分为外皮保留和外皮改造内部新筑二种改造形式;建筑评估较差的为拆除新筑建筑,这类建筑有严重的安全隐患。

里院建筑调整改造成单元套型住宅的可能性不大,且会造成对历史建筑的破坏。

在中山路街区保护与更新项目中,里院建筑的保护与利用重要策略是功能置换,建议可适用于办公、商业、餐饮,创意作坊、青年公寓、过渡性宿舍等功能。

例如广兴里改造,广兴里曾经与劈柴院、台东商业市场并称老青岛三大市场之一。

广兴里是一个大规模独立院落,占据整个街坊,四周道路为海泊路、博山路、高密路、易州路。

该建筑的一大特点是院落空间宽广,实际上是一个小型广场,只是后来加建了许多临时建筑,内部空间变得异常拥挤。

另一个特点是高差明显,基地的东西向有三米高差,但内部院落却是一个平地。

找平空间的处理方法是建筑的南北两侧逐渐错层每三个开间为一段单元,许多房间墙
体紧紧贴在一起,只能通过内院来采光,因此采光通风条件都不佳。

广兴里建筑保存较好,具有原真性,它的保护利用方式是拆除内部加建的临时建筑,对主体建筑进行功能置换。

改造后的广兴里主导功能为里院博物馆(画廊)、旅游服务、节庆活动,配套功能为餐饮、商业。

里院作为青岛典型的地域性本土建筑,承载着青岛城市和人民的记忆碎片,记录了青岛历史和人民的生活方式,具有很大的保护和保留价值。

随着城市日益发展,青岛老城区的里院建筑正在逐渐消失。

为此在老城区改造和更新中,我们更要着重里院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让里院建筑和里院文化能够长期保存在青岛的文化当中。

参考文献
[1]陆安.青岛近现代史.青岛出版社 2001
[2]陈雳.楔入与涵化——德租时期青岛城市建筑.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9
[3]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保护与研究(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6
[4]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保护与研究(一).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