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分析_1992_2008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一、原因:
1.历史遗留问题。

各地区在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
等条件的不同,导致一些地区比其他地区更发达或更落后。

2.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问题。

一些地区缺乏优质资源,缺乏优
势产业支撑,难以实现经济发展的跨越式发展。

3.政策导向和政府管制不当。

政府对于某些地区的扶持力度不足,或者政策过于歧视性,导致某些地区发展缓慢。

4.人口流动和劳动力市场问题。

人口的流动会使得地区间人口
数量的不均衡导致就业市场的不平衡和薪资水平的差别。

二、对策: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力度。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提高全民科技素质,缩小区域经济差距。

2.改革和完善产业政策。

加强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的引导力度,注重以发展优势产业为重点,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打造一个强有力的人才引进、培养和
留用机制,鼓励各地创新创业,增强人才的创造力和发展潜力。

4.加强政府管理和治理能力。

加强财政预算、公共服务和环境
保护等方面的政府管理,以及监管机制的改革,增强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市场运行的有效性。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东部沿海地区基础好、投资效益高的情况下.实行了向东部倾斜的区域经济政策。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全面高涨和新的经济增长源的形成。

然而,与之相伴随的区域经济差距的日益显现,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这违背了我国和谐发展战略,因此我们要寻求解决方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本文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区域经济;经济差距;经济增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一)地理位置原因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0% 以上,但其中不易利用的沙漠戈壁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占60% ,这种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形成了极其不合理的人口分布。

而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土地肥沃,雨水充沛,适宜发展农业和养殖业,同时水路交通便利,便于物流畅通和发展对内对外商业贸易。

东部各种有利的自然条件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尽管矿产资源比东部地区丰富许多,但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交通极为不方便,这就潜移默化中限制了中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市场狭小,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缺乏凝聚力,中、西部地区虽然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输出基地,但是东部向中、西部高价输出制成品,而中、西部则向东部提供廉价的能源和原材料。

这种产业布局和区位分工决定了中、西部与东部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交换,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之间的价格“剪刀差”使中西部蒙受巨大损失。

(二)人口素质的原因。

( 1 )思想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上自领导、下到一般群众的思想解放程度非中西部地区可比拟。

东部地区较早地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

而中西部地区人们远离沿海,信息闭塞,造成人们的观念受到的禁锢要比内地和沿海多得多,极大地制约了人们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仍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国际间合作的加强,区域经济发展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议题。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存在的,这给各个地区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和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不平衡现象的表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增长速度不均衡。

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差异明显,有的地区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而有的地区则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

2. 资源配置不平衡。

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差异较大,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而另一些地区则资源匮乏。

这导致资源配置不均衡,一些地区过度依赖某种资源,而另一些地区则无法充分利用自身资源。

3. 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

一些地区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如交通、信息技术等,这限制了这些地区的发展潜力。

4. 社会服务水平不均衡。

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设施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分布不均衡,有的地区面临教育资源短缺和医疗服务不足的问题。

二、不平衡现象的原因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要原因包括:1. 地理环境因素。

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区的发展潜力和资源分布。

2. 政策因素。

一些地区拥有更好的政策扶持和适宜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资源和资金流入,从而加速了经济发展。

3. 经济结构差异。

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差异,一些地区侧重于传统产业,而另一些地区则更加注重创新与科技。

4. 历史遗留问题。

历史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延续至今,并深深影响着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解决不平衡的对策和措施为了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政策引导。

制定差别化的政策,给予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更多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引导资源向这些地区倾斜。

2. 增加基础设施投资。

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提高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的均衡性。

10398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10398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解决方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等方面,中国的不平衡现象愈加明显。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析一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以及提出一些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原因一:资源禀赋差异各地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都不相同,这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例如,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缺乏水资源、能源等基础条件,而东南沿海地区则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这导致了各地区从起点上就存在较大的差距。

原因二:历史发展差异中国的不平衡现象与历史因素也有密切的关系。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发展重心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这种差距到现在依然存在,难以快速缩小。

原因三: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完善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完善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例如,过去一段时间内,GDP 是地方政府建设“政绩地图”的唯一考核标准,这就导致很多地方政府过度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会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加大了区域经济不平衡的现象。

解决方法一:推动区域间协同发展全国各地区协同发展是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将资源上的优势互相匹配,推动产业链的跨区域发展,进一步提升地区间的互动和协作,从而实现区域间协同发展。

解决方法二:加强营商环境建设加强营商环境建设也是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

各地应该探索营商环境优化的有效路径,优化政务服务、简化审批流程,增强市场活力和企业创新力,从而在营商环境上实现共享发展。

解决方法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策扶持也是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政策倾斜、税收优惠、配套资金、储备土地等方面尽量给予中西部地区更多帮助,在发展上更多考虑综合收益,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化发展。

总之,只有通过全面分析、综合施策,加大对区域发展的扶持和投入,才能够实现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促进全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我国许多地区日益凸显出来。

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突出社会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开始从注重公平转向注重效率,在东部沿海地区基础好、投资效益高的情况下,实行了向东部倾斜的区域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全面高涨和新的经济增长源的形成。

然而,与之相伴随的区域差距的日益显现。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中只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地区经济水平差异。

在历史中由于自然、政治和社会因素的积累,逐步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现象。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不是非常明显。

可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首先从东部沿海地区开始,实行东部优先发展,然后带动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方针,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其有利的地理和社会因素,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区域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成为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经济腾飞的引擎。

这样,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就显现出来,并且不断扩大。

西部要想赶超东部,关键在于努力发现自身优势,采用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积极参与东部地区以及国际分工,并根据经济增长条件适时推动产业升级,才能实现赶超,并取得比较好的经济发展效果。

2、地区经济结构差异。

如第三产业的比重。

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由于中西部地区的工业中主要采掘业、原材料工业为主,长期以来扮演着东部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的角色,而加工工业基础薄弱,产品附加值低,增值能力弱,致使资源优势难以转化和经济优势。

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致使中西部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缓慢,区域内的工业化程度偏低。

较低的工业化程度难以形成中心城市向周边产业扩散的生产要亲传递网络,与周边地区经济联系比较松散,辐射能力较差。

而东部地区不仅产业结构相对合理,而且工业化程度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这种差异使中西部丧失的大量附加值流向东部地区。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1.历史原因: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与历史发展有很大关系。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中国的中部地区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导致了中部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的优势。

而西部、东北等地区则在历史上受到了战争、政治动荡等因素的冲击,发展相对滞后。

2.地理因素:中国的地理条件差异明显,南北和东西方的差异导致了资源分布的不均衡。

南方地区气候温暖,地势平坦,适宜农业生产;而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土地贫瘠,自然条件相对较差。

3.政策因素:过去,我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了政府资源的集中配置和分配,这使得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些地方政府重视发展经济,大力引进外资和外来技术,而另一些地方则缺乏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

4.资源配置不均衡:我国的自然资源在分布上也存在不平衡。

富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石油等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西部地区,而水资源等相对丰富的地方则主要分布在南方。

这导致了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均衡,进一步加剧了地区发展的差异。

5.市场因素: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但也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先天条件和开放政策的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人才,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而中西部地区由于交通不便、资源及市场的约束,相对落后。

6.教育和技术差异:教育和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和技术水平差异巨大。

东部地区拥有更多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吸引了大量的高科技和高技能人才。

这使得东部地区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

为了解决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水平,改善交通状况,降低交通成本,促进区域间的资源优势互补和产业转移。

2.资金和政策支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外资和技术向中西部地区流动,鼓励创新创业,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分析:1992-2008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分析:1992-2008
主要 因 素 。 B l nFese , ihn iMi a gZ a ( 0 8 提 出 区域 发 展 e o li rHa egL , nQi h o 2 0 ) t h z n
状况 是 由 许 多 交 互 因 素 共 同 影 响 的 , 括 物 质 资 本 、 力 资 本 、 包 人 技 术扩 散 、 场 改 革 等 等 。他 们 着 重 强 调 了人 力资 本 的 影 响 , 为 加 市 认
K i u nT u( 9 5 19 ) } 省 际 问 发 展 不 平 衡 在 2 世 纪 a —y e si 19 , 99 指 I I O 8 年代 前半 期 以 前 是 缩 小 的 , 平 衡 的加 剧 是 在 8 代 后 半 期 才 0 不 O年 开始加大 ; 同时 指 出 第 二 产 业 的 发 展 是 造 成 省 际 间发 展 不 平 衡 的
后 认 为 , 级 G P经 济 增 长 的 差 异 主 要 受 劳 动 、 术 进 步 、 动 结 省 D 技 劳
作 为 考 察 时 间 段 , 析 中 国入 市 以 后 的 区 域 发 展 不 平 衡 的 原 因 , 指 出 分 并
政 府 政 策 在 这 一 过 程 中 所 起 的 重 用 。 通 过 分 析 发 现 : 1 区 域 经 济 的 发 () 展 表 现 出一 定 的 路 径 依 赖 性 ; 2 投 资 对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的 影 响 是 显 著 () 的 , 入 市后 外 资 投 资 的 显 著 影 响 更 加 剧 了 区 域 发 展 的 不 均 衡 ; 3 人 而 ()
中 国 区域 经济 发 展 不 平 衡 原 因分 析 :9 2 0 8 1 9 —2 0
李婷 婷 ( 国人 民 大 学经 济 学 院 经 济 学基 地 班 1 0 7 ) 中 0 8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探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探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探究随着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成绩。

然而,伴随着这种高速增长的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这一现象严重制约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本文将探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历史因素是造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之一、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经济条件差异巨大。

在开放之前,中国的经济规划由中央政府垄断,导致资源配置不均衡。

一些沿海地区和发达地区在开放初期就先行获益,而西部地区和内陆地区则因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而落后。

其次,政策因素也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在我国的地方政府竞争中,地方政府往往会积极争取经济项目和外资投资,以实现地方经济增长。

这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现象,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增长而忽视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再次,人才流动限制也造成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人民在不同地区间的迁移受到限制,使得劳动力市场及人才的流动性受限。

这导致了劳动力力量在发达地区过剩而贫困地区缺乏劳动力的问题。

为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首先,政府应该出台鼓励和引导的政策,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力度,并推动落后地区的发展。

特别是要关注西部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发展,通过建设基础设施、改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提升这些地区的发展水平。

其次,政府应现行的经济发展评估体系。

目前,地方政府的干部晋升和政府职务晋升往往与地方经济的增长指标有关。

这引发了各地政府竞争式发展的现象,加剧了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政府在干部评价和激励体系中应该加入环境保护、社会稳定等因素,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协调。

最后,应该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

通过取消户籍制度限制,鼓励人才在地区间的自由流动,以解决劳动力供求不平衡的问题。

同时,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的素质,增加他们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发展差异; 投资
一、引言 2001- 2008年是中国 腾飞 的阶 段, 实 现了 经 济的 快速 稳 定增 长, 国际地位逐步提升。然而 , 不 可回 避的 仍是我 国严 重的区 域发 展不 均衡问题, 中国区域 经济发 展报 告 ( 2008- 2009) 将 2007 年的 地区 生产总值、经济效益、三大 需求三 组相 关指标 转换 为可比 较的 指数 , 以观察区域经济发 展格局 。可以 看到: 一是 区域 生产总 值方 面, 东部地区实现生产 总值 152346. 38亿 元, 占全 国的 55. 28% ; 中 部地 区实现生产总值 63597. 83亿 元, 占全国 的 23. 07% ; 西部 地区 实现生产总值 36307. 22亿元, 占 全国 的 13. 17% ; 东北 地区实 现生 产总 值 23373. 18亿元, 占全国的 8. 48% 。 二是经 济发 展效益 水平 方面 , 中部、西 部和东北地区在 地区生 产总 值和三 大需 求增长 的同 时经 济效益水平没有同步提 升, 区域经 济效益 保持 在原 有水平; 东 部地区在经济 增长相对放缓的情况下发展效益稳步 提高, 可见东部 经济 转型初见成 效, 更加 注重 经济 发展 的 质量。 三是 三大 需 求方 面, 东部地区相比其他地区 具有 明显 优势, 以其 强大 的消费、投 资、 外贸 需求拉动中国经济。我国 入世后 区域 经济发 展不 均衡的 现状
第 一 , 在 加 快 西部 地 区 发 展 的 过 程 中 , 对 人 力 资 本 投 资 是 至 关 重 要 的, 它可 以 创 造 区域 间 趋 同 的 条 件, 达 到 实 施 西 部 开 发 战 略 的 预期 效 果 。所 以 , 从 中 西 部 地 区 的 投 资 政 策 角 度 看 , 首 先 应 该 把钱 投 在 教 育等 促 进 人 力资 本 积 累 的领 域 。
吕安民 ( 2006)对省 级地区历年人口增长率 与 GDP 增 长的相关 关系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 对于大 多数 比较发 达和 部分 比较落 后的 地区, 人口增长率和 GDP 增长率负相 关; 对于 大多数 中等发 达地区 和另一部分比较落 后地区, 人口增长率和 GD P增长率正相关。
国外研究包括 : Scott Ro ze lle( 1994) 研究中国区域发展趋势, 认为主要影响因素 是农村经济结构的 变化, 那些旨在增加农业在经 济中重要 性的政策 会缩小区域间发展 不平衡的情况。 K a i- yuen T su i( 1995, 1999)指出省 际间发 展不平 衡在 20世纪 80年代前半期以前是缩小 的, 不 平衡的 加剧是 在 80 年代后 半期才 开始加大; 同时指出第二产业的发展是造成省际 间发展不 平衡的主 要因素。 Be lton F le ishe r, H a izheng L ,i M in Q iang Zhao( 2008) 提出区 域发 展状况是由许多交互因素共 同影响的, 包括 物质资本、人力资本 、技 术扩散、市场改革等等。他们 着重 强调了 人力 资本 的影响, 认 为加 大人力资本投资是 改善区域发 展不均 现状以 及提 高经 济增长 水平 的有效手段。
因此, 用于检验的回归方程表示为: g row thi = 0 + 1 1n( percap9 2) i + 2 invi + 3 fd ii+ 4 popg rowi + 5 h ighschli+ i 本文数据出自 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及中国区域统 计年鉴, 表一展 示了各变量的描述统计情况 。另外, 本文所使用 的基本计 量工具是 Ev iew s 3. 1, 附录的 回归结果皆出自 Ev iew s 3. 1的界面。
全 社会 固定 资产
in v
28 21. 64 2. 51 16. 54 25. 83 投 资平 均增 长率
(% ) 1992- 2008
实 际利 用外 资金
fd i
28 23. 56 10. 74 6. 03 50. 40 额 平 均 增 长 率
(% ) 1992- 2007
人 口平 均增 长率 popgrow 28 0. 85 0. 85 - 1. 86 2. 73 (% ) 1992- 2008
第 二 , 开 放 程 度的 差 异 , 也 是 造 成 地 区 间 经 济 增 长 差 异 的 一 个 重 要 原因 。 越 是开 放 的 经 济 , 市 场 机 制 所 发 挥 的 作 用 也 越 明 显 , 资 源 配置 的 效 率 也 越 高 。 加 快 中 西 部 地 区 改 革 开 放 步 伐 , 也 是 促 进其 经 济 增 长 速 度 的 重 要 杠 杆。 但 开 放 程 度 在 很 大 程 度 上是 由 外 生 的 制 度 决 定 的 , 因 此 要 实 现 地 区 间 经 济 增 长 的 趋 同, 首先 要 做 到 政策 的 趋 同 。
常数
- 5. 9703 ( - 0. 9546)
4. 080651 ( 0. 7503)
R2
0. 3641
0. 202891
括号内为 t统计量, 10% 、5% 、1% 的显著性水平分别表示为* 、
* * 、* * * 。 回归结果如表三所示。区域经济增长与初始期 发展状况、全社
会固定资产投 资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均具有显著的 正相关关 系, 与 人口增长之间 具有负相关关系, 而与人力资本之 间的正相 关关系也
1n( grow th in rea l per cap ita incom e ) i = 0 + 1 1n ( in itia l in com e) i+ 2 1n( sav ing s rate) i+ 3 1n( popu lat ion grow th ra te) i + 4 1n ( hum an capita l sav ings rate) i+ i
贾若祥、候晓丽、刘毅 ( 2004) 对省级 地区的 可持续 发展能 力研 究后 认为, 地理因素, 特别是交通优势, 对一省的 经济发展 贡献非常 大, 关系到一个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宋德勇、李忠华 ( 2004)对中国省级地区经济增 长的差异研究后
三、模型设定 本文研究 1992 - 2008 年研 究 区域 经 济 增长 与 相应 因 素的 关 系, 选 取 28 个 省 ( 市 ) 作为 截 面 样 本。选 用 的 是 M ankiw, R om er, W e il在 1992年首次采用的扩大的索罗 ( So low )模型:
是由 什么造成的呢? 二、研究现状 国内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主 要在 20世纪 90年代, 特别是在
国家 实施 ! 西部大开发 ∀战 略以后。我 国学者 对区域 经济差 异研究 在区 域划分、时点选泽、指标选取和测算方法上各有 不同, 反映在结 论上 也是各有差别。主要研究结果包括:
蔡昉、都阳 ( 2000)运用 1978- 1998年的数据资 料, 对 中国区域 经济增长是否 会形成 ! 趋同俱乐部 ∀效应进行了 研究。结 果显示, 中 国区域经济增 长存在着一种典型的俱乐部现象, 要实现整 个地区间 经济 增长的趋同, 首先要做到政策的趋同。
第三, 政府应当通过制定 法规 政策规 范市 场秩 序, 确定区 域经 济发展战略, 规划整体发展 方向, 改 善投资 环境, 推 进体制 创新, 促 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时, 政府还可以运用经 济杠杆和 政策手段 调控宏观经济活动, 在财政和金融领域, 集中财力物 力, 加 大对欠发 达地区和增 长潜 力较 大地 区的 投资。 通过 转移 支 付制 度, 政 府投 资、税收优惠等国家收入、支 出体制,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认为, 省级 GDP 经济增 长的 差异 主要受 劳动、技 术进 步、劳动 结构 三大要素作用, 此外, 与 储蓄、投 资、重要投 入、资本 品、制度因 素等 相关。但是, 他们在 研究 中, 在 计算 要 素贡 献度 时, 忽 略了 资 本要 素, 而以劳动结构代替。对于 这种 替代, 目前 尚缺 乏足 够的经 济理 论支持。此外, 他们在对储蓄、投资、重要投入、资本 品、制 度因素与 经济增长的影响分 析时, 某 些指标 变量 的计量 检验 未能获 得通 过, 从而影响了其文章 结论的说服力。
是显 著的。
从基本回 归结果可以看出, 区域经济的发展 表现出一 定的路径
依赖 性, 即后续发展受现期发展的制约和影 响; 其次, 投资 对区域经 济发展的影响 是显著的, 而入市后外资投资的显 著影响更 加剧了区 域发 展的不均衡; 最后, 人力资本在区域发展中功不 可没, 成为经济
持续 发展的强大动力。
为结合中国的经济情 况, 这里 对模型指标 的选取做简 要说明和 修订。因变量是 1992- 2008年人均实际 GDP 平均增长率; 初始收入 为 1992年人均 GDP; 储蓄率用投资率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平 均增长率表示, 为进一步结合入市后的实际情况, 还选用实际利用外 资金额平均增长率来表征 这一变量; 人口因素 用年末人口 平均增长 率表示; 人力资本用普通高中在校生数平均增长率表示。
普 通高 中在 校生 highsch l 28 8. 18 1. 83 4. 52 11. 42 数 平 均 增 长 率
(% ) 1992- 2007
四、实证研究
表二 基本回归结果
因变量: grow th
( 1)
( 2)
ln( percap92)
1. 6590 ( 2. 6481)* *
1. 083395 ( 1. 6654)*
# 91 #
社会发展 Soc ial deve lopm ent
表一 变量定义及描述统计
变 量 观测数 平均值 标准差 最小值 最大值
定义
grow th
人 均 实 际 GD P 28 16. 21 1. 42 13. 74 19. 96 平均增 长率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