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工名词解释与简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波斯金属工艺(古代波斯工艺美术)
古代波斯的金属工艺成就极其辉煌,是世界古代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波斯各王朝时期的贵金属工艺制品,不论在造型、装饰及制作工艺上,还是功能的设计上,都达到了极高的程度,为古代西亚的金属工艺谱写了灿烂的篇章。
早在前波斯时期的埃兰王国时代,金属工艺就相当成熟了。
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时候,这里已经出现了造型单纯,装饰典雅的银器。
《人物纹银杯》代表了埃兰时期古朴而雅致的工艺风格。
在埃兰王朝末期至米提亚王朝初期的这段时间里,出现了许多青铜器,他们集中体现了古代波斯青铜工艺的造型风格和装饰特征。
在古朴、浑厚之余透露着一股强烈和活泼的气韵。
此时的金银器虽不是主流,但也可以看出作品所体现的工艺美术特征--实用与审美功能的融合。
此时盛行的动物纹装饰的黄金杯是最具典型意义的阿克美尼德王朝时期的金属工艺,在古代波斯工艺美术中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境界。
翼狮形角杯是古代波斯所有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在阿克美尼德王朝时期,翼狮形角杯极为盛行,它不仅作为实用器具同时也是权势和富贵的象征物。
此时大量的金银制品,造型生动,做工精致,豪华而典雅,强烈而奔放,充满了宫廷艺术的气质和享乐主义色彩。
这种风格对后世的伊斯兰金属工艺风格产生了巨大而直接的影响。
帕提亚王朝时期留下来的金属工艺作品很少,但从现存的作品来看,这一时期非常擅长制作大型金工制品,风格强烈,粗犷,很少有精雕细刻的作品出现。
就整体而言,帕提亚王朝时期波斯金属工艺的发展处于低潮阶段。
萨珊王朝时期,波斯金属工艺获得复兴,在承袭了阿克美尼德王朝时期的优秀传统之后,表现技法、装饰内容方面又有所更新。
各种造型完美、装饰细腻、制作精致的
银质工艺品变成了萨山王朝金工制品卓越的代表。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金属工艺成优雅细腻,华美精致并带有显著古典主义色彩的风格特征,同时散发着浓郁的宫廷艺术气息。
八曲长杯在其他时期其他地区都十分少见,因此非常独特,它与翼狮形角杯的造型形成鲜明的对比。
萨山王朝时期的银器在此时的金属工艺中占据主导地位,为了使某些作品看上去更加豪华,而使用了镀金的技术。
古代波斯工艺美术具有巨大的包容能力,波斯工艺美术从纵向的时间和横向的地域,全方位地吸收了两河流域、罗马、埃及、中国等地区的文化,融合了东西方艺术的精华,从而形成了波斯的具有鲜明个性,同时又与其它民族文化相关联的工艺美术风格。
波斯工艺美术有强烈的造型意识,不论是什么材质的制品,皆以造型为本,精益求精。
波斯工艺美术自始至终都洋溢着东方艺术的气息,具有浓郁的装饰情趣,鲜明的形式美感。
由于各种材质被广泛应用,使得波斯工艺美术以品种繁多,丰富多彩而为人熟知。
波斯工艺美术基本摆脱了神秘的来世观念的气质和单纯的宗教信仰的影响,充满着浓郁的世俗气息。
具有一定的原始人文主义思想的特征。
翼狮形角杯
翼师形角杯在古代波斯所有工艺中最具代表性。
在阿克美尼德王朝时期,翼狮形角杯极为盛行,它不仅作为饮酒或其他饮料的实用容器,同时也是权势和富贵的象征物。
它的基本结构都是前面有带翼的狮头、鹰头或其他动物的形象,后半部分为高筒形的杯子,大都以金银等贵金属制成。
但此类杯子造型中的装饰部分十分突出,其精彩程
度远远胜于后面的使用部分,这表示当时刻意追求装饰,而忽略实用功能的一种趋势。
作品结构严谨、做工考究、形象饱满反映了强大的波斯帝国处于黄金时代——阿克美尼德王朝时期的风采。
《翼狮形黄金角杯》和《翼狮形银制角杯》等,代表了此类作品的基本面貌:精美而豪华、雍容而华丽。
这种风格对后续的伊斯兰金属工艺风格产生了巨大而直接的影响。
八曲长杯
八曲长杯是萨珊王朝时期最具特色的银器。
它因杯子的口缘弯曲成八份,并呈细长形状而得名。
其装饰多在杯子的外壁和底部,纹饰精致典雅,颇具装饰效果。
这种造型的器具在其他地域、其他时代很少见到,因此非常的独特,它与阿克美尼德王朝时期的翼狮形角杯的造型成鲜明的对照。
《人物纹八曲长杯》、《动物纹八曲长杯》,即为这一时期金属工艺的典型之作,尤其奇特的形制和繁丽的装饰可以看出萨珊王朝时期工匠们的大胆构想和精湛的技艺。
伊斯兰工艺美术
伊斯兰工艺美术的大力发展离不开,一神教的宗教信仰、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阿拉伯民族的求异心理和文化传统,为其提供的有利条件,并使之成为世界工艺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它不仅体现了伊斯兰教的精神实质,也反映了阿拉伯民族的独特风采。
伊斯兰工艺美术的特点是抽象性的表现和繁缛而刻意的装饰。
由于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因此,具象而写实的艺术形象难以得到发展,工艺美术创作的主要精力倾注在抽象性装饰纹样中。
伊斯兰工艺美术还表现了浓重的世俗性。
从其艺术的基调上来看,更多地表现了能给人们带来欢愉、喜悦和轻松的情调,很少有压抑、神秘的宗教气息。
伊斯兰工艺美术中的装饰纹样,丰富并发展了人类的装饰艺术,它把以植物纹样为主的装饰艺术的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阿拉伯纹样。
伊斯兰工艺美术在艺术形式法则上注重: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弧线与直线的统一、简洁与繁缛的统一、造型与装饰的统一、文字与形象统一。
在伊斯兰世界里,除了传统的埃及、罗马时代和萨珊时代的碱釉系青釉、绿釉仍然生产之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由精美纹样装饰起来的,铅釉系白底多彩釉陶、白地多彩刻线釉陶、铅釉系锡白釉陶器,纹样艳丽的白釉蓝彩或白釉绿彩陶器,以及白釉之上彩绘金、银、铜等各种颜色的华丽釉陶。
原有的青釉、绿釉陶发展成更为精美的釉陶品种,形成空前繁荣的局面。
中期伊斯兰时代还出现了颇具代表性的“米奈”型陶器。
米奈型陶器将色彩的彩度柔和地降低,显得淡雅调和。
虽无釉药的光泽,表面却有光滑美丽的肌理。
伊斯兰的金属工艺,选料讲究、造型奇特、装饰繁丽,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极强的实用功能。
就整体而言,伊斯兰金属工艺充满着世俗情调,它的用途,几乎都是
为现世人们的日常生活服务的,对于宗教,尚未处于全面服务的状态。
伊斯兰的匠师们善于精工细作,在所有的金工作品中,都能反映出他们热情、精心、善于思考和勤于实践的创造精神。
《长颈瓶》就是金属工艺中最优秀的代表。
尤其是那些用于王公贵族的金工制品,以优美典雅的形制和精美繁丽的装饰,把伊斯兰金属工艺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境地,为世人所赞叹。
织毯和伊斯兰信徒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无论在精神生活还是物质生活中,织毯都是他们不可或缺的物品。
生产毯子是伊斯兰整个民族的专擅,也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
有的人把毯子视为接近神灵的圣洁的天梯,人各专有,后来竟发展成一种专供做功用的“跪毯”。
伊斯兰信徒把对美好生活的期望都描绘在织毯上,织毯实际成为了伊斯兰教信徒们迫不及待描画天堂的蓝图。
一张织毯挂在房中是装饰物,放在马背、驼背上可以装运东西,铺与地面可睡跪,由各式复杂的家具分别承担的功能,都集中到了一张织毯上,这是一个可说明工艺美术重要性的典型例子。
伊斯兰工艺美术发展是伴随着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地区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
因此,它的艺术风格和工艺文化表现出显著的宗教色彩和地区特征,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伊斯兰工艺美术以其清新明快的色彩效果,精致繁丽的装饰手法和精湛的工艺技巧,展示了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光彩照人。
它不仅是东方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特别是伊斯兰工艺美术中的金属工艺、染织工艺和陶瓷工艺,有着极为突出的成就,为世界工艺美术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米奈型陶器是出现在11世纪后半叶至15世纪,伊斯兰陶工艺发展中期,颇具代表性的瓷器。
所谓的米奈型陶器即用“米奈手法”制成的陶制品,首先用钴蓝在白釉底上画草图,经过一度烘烧之后,再加上各种色彩,而为求固定在上面,再次进行烧制。
伊斯兰陶器生产最盛期的这种技巧,曾广泛的影响到中国和日本。
米奈型陶器的色彩,包括紫、绿、蓝、灰色,将彩度柔和的降低,显得淡雅调和。
虽无釉药的光泽,表面却有光滑美丽的肌理。
这些米奈型碗不仅复兴了12、13世纪的陶器中心地雷依之信誉,同时对于波斯细密画的发展亦有重要贡献。
陶器生产在古希腊十分盛行,不仅满足了本国需求,还作为商品弥补了希腊本土资源的匮乏。
古希腊陶器的制作工艺和装饰水平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按其装饰风格的不同和演变的过程分为如下时期。
几何纹样期,荷马时期的陶器装饰。
几何纹样式陶器首先兴盛于雅典,几何纹样式陶器的器形多样,大小不一,按照样式的装饰题材和特点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几何形装饰;第二阶段以图案化的神话人物装饰。
上述的两个阶段并非截然分开。
有时在一件器物上,两种手法同时并用。
几何样式的陶器上所见到的各种简单和繁复的图案,除了起到装饰作用外,自然也包含了某些宗教的或原始的哲学含义,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东方纹样时期,公元前7世纪,希腊陶器受东方的埃及、亚述和叙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工艺美术的影响极大。
装饰上出现了全新的面貌,最为明显的表现是对东方国家动植物纹样和怪兽纹样的摹仿。
各地工坊,各有特色,其中以科林斯和阿提卡两地最为突出,而科林斯陶器又可分为两种样式,即原始科林斯式和后期的科林斯式。
两地截然不同,阿提卡式的装饰以神话故事为主题,人物形象为主要内容;而科林斯式的装饰则主要是一种所谓的“兽带纹”。
阿提卡式陶器多是大型的双把手器物和混酒器等;而原始科林斯式陶器,多以小型制品为主,后期的科林斯式以中型陶器为主。
阿提卡式陶器的后期则出现了黑纹式的某些特征。
黑纹式陶器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带来的古希腊文化艺术繁荣和发展的历史背景下。
它是古希腊陶工艺进入繁盛期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类型。
黑纹式陶器的繁盛地是阿提卡地区。
所谓的黑纹式,就是在褐色的陶壁上,用黑色作剪影式的描
绘,而物体的内部结构则以刻线的手法表现。
陶器装饰内容以神话故事和英雄传说为主,常常是以双耳为界,分为两个大的画面。
黑纹式盛期代表性的作者,大多是陶器的制作者兼绘饰者。
黑纹式陶器的造型上很注重功能的需求,也出现了不少奇特的形制。
其中《乳形陶杯》就显示了工匠们巧妙的设计和卓越的工艺。
公元前6世纪末是黑纹式陶器的衰落时期,因此逐渐向红纹式过渡。
红纹式陶器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里克利时代的希腊。
所谓红纹式就是在褐色的陶壁上用黑色或深褐色勾勒和装饰,然后在形象之外涂上黑色色料。
效果较之黑纹式的刻线更为灵活自如、丰富多彩。
红纹式盛期的陶器可分为两大类:混酒器和双耳瓶等大型陶器和杯、盆、等小型陶器。
红纹式陶器的后期装饰趋向于大场面、人物多和层次丰富的表现,不少作品反映出对当时壁画构图的模仿,常用层次表示空间和时间。
同时,出现了一些宏伟、严谨的技巧纯熟的作品。
彩色纹样时期,白地彩纹式的装饰方法形成了希腊彩绘陶器的一种特殊风格。
所谓白地彩绘纹,是先在陶器器壁上刷一层含铁成分较少的石灰水,然后上面再用黑、褐、黄、红、绿、蓝等色加以装饰。
作者先在器壁上用黑色勾画出人物等轮廓线,待器皿烧成后再进行彩绘,因涂上的颜色未经高温处理而不能长久保存。
白地彩纹式的装饰手法,多用于妇女化妆专用的香油小瓶。
在白色的陶壁上作画,往往显得轻松活泼,潇洒自如,有时廖廖数笔,似乎漫不经心,却趣味盎然。
公元前4世纪前期希腊各地都出现了城邦危机。
陶器工艺随着国势的衰落而开始消沉。
另外,在希腊人中间逐渐形成的享乐主义风气,直接反映在陶器器形和绘饰上的过于繁缛和矫揉造作,当然,希腊金属工艺和其他一些工艺美术种类的繁荣发展也是导致陶器工艺衰落的原因之一。
古罗马工艺美术
古罗马工艺美术在材质应用、造型设计、装饰纹样及制作技术方面,有了极大的改进与发展,他们将欧洲古代工艺美术更为全面、完整的推上一个台阶,并对其后欧洲地区工艺美术的迅速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罗马工艺美术洋溢着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
神话、文学主题和风俗人物形象作为装饰的主体,使作品充满了人间情调,通过人像的表现,为工艺美术注入了浪漫的情趣和文化的内涵。
大量工艺美术作品的装饰纹样,皆以颂扬人、赞美人为主题,对人的智慧和力量、人的体格和服饰,人的生活进行了具体的表现,反映了人的乐观情绪和生活态度。
这一点在古罗马工艺美术中提到现得更为明显。
古罗马工艺美术充满了享乐主义气质。
工艺美术作品的材质选择、造型设计和装饰内容,皆以体现宫廷贵族的审美意识为最高标准。
豪华奢丽、精致细腻、刻意追求装饰性的表现,以及带有浓郁的宫廷艺术色彩为重要的特征。
具备了显著的世俗特征,在大量工艺美术作品中反映了埃特鲁利亚和古罗马人的现世观念和生活态度人的世俗生活成为工艺美术终必哦显得主题,而宗教对工艺美术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古罗马工艺美术及表现了强烈奔放、豪华奢丽的风貌,又体现除和谐典雅的美感,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埃特鲁利亚和古希腊工艺美术虽确立的古典美的标准,为其后欧洲工艺美术的审美准则构筑了坚实的基础。
强调立体想的表现,善于在作品上进附加的装饰是埃特鲁利亚和古罗马工艺美术的一大特征。
这种在三次元的立体物品上在进行立体的装饰或带有浮雕装饰的工艺制品不胜枚举。
无论是金属工艺、玻璃工艺、陶工艺、象牙工艺,还是玉石工艺的装饰技法,都是围绕体力表现而展开的。
这一特质,在之后的整个欧洲艺术发展中一直被延续下来。
罗马赤陶
罗马赤陶是“特拉·西吉拉达”赤土陶器的简称,其本意是贴饰浮雕的陶器,现已成为罗马时代呈朱红色并有光泽的陶器的总称。
从公元前1世纪末至公元4世纪初,作为日常生活普遍使用的饮食器具,广泛流行于整个罗马帝国统治的地域。
罗马赤陶是
在继承希腊制陶技法的基础上,尤其是直接受到希腊时代意大利南部生产的黑色陶器影响下产生的。
罗马赤陶是在初具规模的手工作坊中生产的,多样的器型是由模具翻制的,造型十分规范,其独特的朱红色泽是在继承了希腊制陶技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将干坯浸入含铁成分较高的泥浆中,施挂一层薄薄的陶衣,晾干后在1000度左右的氧化焰陶窑中烧成。
这种朱红色的陶器,几乎都有浮雕装饰,而且大致都是嵌花贴饰或模具翻印而成。
到了4世纪。
罗马帝国出现施釉陶器,并逐渐扩大到欧洲各地,至7世纪罗马赤陶也就终结了生产。
罗马银器
银器是罗马时代工艺美术的代表性品种。
因其不仅质地较硬,而且显得豪华,所以备受罗马人的青睐。
作为古罗马金属工艺的先声,埃特鲁里亚闻名的黄金细工具有优良的传统和优异的技术,黄金工艺十分发达。
因为黄金自身的机理就很美,无须进行更多的艺术加工,与此相对,银器的量大而且价值较为低廉,因而成为欧洲工艺美术史中独特的体系。
银的软度仅次于黄金,加工起来具有良好的延展性,便于细工处理。
银的质量也较黄金轻,而且显得纯净而辉煌,可以做出明暗关系很强的浮雕装饰纹样,整个调子比黄金制品更为洗练。
银器最初是由东方传入罗马的。
此时银器浮雕装饰的主题多为希腊神话,以人像装饰为主的同时,也有很多动植物装饰。
从技术角度讲,此时的浮雕装饰多以薄薄的银板上采用捶打制作为主,然后在部分地方以掉进的技法点缀。
捶打技法可做出效果柔和的欺负关系,但这种技法又会出现另一个问题,银版内侧高低不平,因此,须在器物内侧再加一层平整的银板,即二层银板法。
罗马玻璃工艺
在古罗马工艺美术史中,玻璃制品于银器工艺犹如两盏明灯,大放异彩。
古罗马的玻
璃工艺作品,是对抽象的装饰纹样和色彩美的展示。
玻璃带有透明性质,即使加入颜色,仍有晶莹透亮的感觉。
有种叫做“穆拉诺”的制品,这是以淡紫色、深蓝色、宝石绿、黄赭色作为基本色,掺入乳白色、黄色、淡红色的各式玻璃器,此法与称作“热熔马赛克”的玻璃加工技法是相同的。
这是将各色玻璃切成马赛克似的碎片,并在一起,在窑内加热后熔接而成的技法。
欧洲中世纪工艺美术风格特征
自西罗马帝国灭亡至文艺复兴的这段时间,史称“中世纪”。
一般认为,在欧洲美术史中,中世纪似乎是一个低落阶段,但工艺美术则是例外。
因为工艺品不仅仅是精神的产物,它还依赖于物质条件。
可以说,在中世纪艺术的各个方面中,工艺美术是取得了独特而辉煌的成就。
中世纪的工艺美术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装饰手法都获得了某些新的发展。
陶工艺、金属工艺、玻璃工艺,以及象牙雕刻和木工艺等无不令人注目。
中世纪的金属工艺,尤其是贵金属工艺相当发达。
这不仅是因为具有古罗马优秀的金工传统,而且揭开中世纪序幕的日耳曼人尽管文化不甚先进,但金工技艺在欧洲古代民族中却是出类拔萃的。
较之欧洲古代金属工艺,中世纪金属制品的明显特点是金属、珐琅和宝石镶嵌工艺的结合运用。
金属制作工艺特点虽然仍以传统的“錾花”和“收挑”为主,但技艺却更为熟练,特别是收挑工艺愈加精彩,浅浮雕、深浮雕式的人物、鸟兽生动工细。
中世纪金属工艺在欧洲各地区形成不尽相同的风格,另外,在漫长的1000年中,各阶段也表现出时代的艺术特征。
欧洲中世纪的象牙工艺十分兴盛,不仅品种丰富多彩,而且表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平。
中世纪的象牙工艺以拜占庭时期和哥特时期为代表。
在拜占庭时期象牙工艺与珐琅工艺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不少作坊直接接受宫廷或教会的控制,因此单纯的牙雕摆件很少,多是作为圣遗物箱、圣瓶盒、圣书函或二连圣象板、三连圣象板的雕刻装饰。
在装饰题材上最初受东方艺术的影响,出现过一些花鸟或几何纹样,后来渐以宗教故事和宗教人物为主。
在工艺手法上以浅浮雕为主,是古罗马传统牙雕技法的继续,线刻作品也时而可见。
欧洲中世纪的木工艺主要反映在各式家具的设计制作上。
欧洲的家具设计与制作工艺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中世纪的这项工艺正是自此基础上加以借鉴和发展起来的。
拜占庭的家具装饰基本上是承袭了希腊化时期的风格特征,但其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带上了宗教色彩。
除了拜占庭和中世纪早期日耳曼人对古传统家具的模仿以外,意大利和欧洲中、西部地区的中世纪家具可分为罗马式和哥特式两个时期。
欧洲中世纪的玻璃工艺也有相当可观的成就。
总体来说,此期的玻璃工艺有这样几个特点:玻璃工艺与宗教的联系紧密;具有实用功能的器具性的玻璃制品较为有限,而用于教堂装饰的玻璃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论是立体的玻璃器具装饰,还是平面的教堂玻璃窗,皆以彩绘纹样加以装饰。
欧洲中世纪工艺美术可以说是宗教的产物。
带有明显的宗教性质是中世纪工艺美术共有的特征。
基督教的传播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欧洲中世纪工艺美术的发展,并取得了独特而辉煌的成就。
在神学思想的影响下,在教权的统治下,欧洲中世纪的工艺美术反映了当时特有的审美观念,强调神圣和威严,其基调是低沉而凝重的,表现出冷峻而肃穆、庄严而压抑的气息。
中世纪工艺美术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工艺美术与人们的精神生活的联系更为密切,它不是通过存在于人们具体生活中的实用而达到一种享受和美感,而是通过宗教活动,将基督教精神渗透到人们心灵之中,以调节和平衡人们的心理活动,感化人们的精神世界为目的。
圣遗物箱
圣遗物箱是用来安放基督教圣者遗物或遗骸的容器,是中世纪工艺美术中最典型的类型。
圣遗物箱可由多种材料制作,尤其以金属制作并以宝石、象牙、珐琅、玻璃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