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scope用户手册(最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eoscope地质放大镜
用户手册
诺克斯达石油科技
Geoscope地质放大镜
用户手册
诺克斯达石油科技
目录
第一章概述 (1)
1.1软件概况 (1)
1.2软件技术思路 (1)
1.3软件系统构成 (1)
1.4软件总体逻辑架构 (1)
1.5软件平台 (2)
第二章数据加载 (3)
2.1地震资料加载 (3)
2.2井资料的加载 (5)
2.2.1时深关系的加载 (6)
2.2.2井位加载 (7)
2.2.3井轨迹加载 (9)
2.2.4井曲线加载 (10)
2.2.5井分层加载 (11)
2.3层位数据加载 (12)
第三章应用模块 (16)
3.1GEOLOG部分 (16)
3.1.1合成地震记录—— Synthetic (16)
3.1.2岩石物理学分析—— Cross Plot (24)
3.1.3特征曲线计算—— Log Tool (28)
3.2GEOSEIS部分 (33)
3.2.1道比例化——Trace Scaling (33)
3.2.2分频去噪——Denoise (35)
3.2.3提高分辨率处理——Decon (36)
3.2.4瞬时属性—— Instant Attribute (41)
3.2.5分频成像—— RSI (43)
3.2.6倾角方位角——Dip Azimuth (44)
3.2.7 分频属性相干—— Coherency (46)
3.2.8有色反演—— SCI (48)
3.2.9分频属性反演—— AVF Inversion (53)
3.2.10吸收分析——Absorb Analysis Window (63)
3.2.11 地震数据体处理器—— Cube Processor (65)
3.3GEOSTRAT部分 (66)
3.3.1 时窗属性——Time Window Attr (66)
3.3.2 波形结构分析——Seismic MacroFace (70)
3.3.3 频谱成像—— Spectrum Imaging (73)
3.3.4 时频三原色——RGB (76)
第四章界面介绍 (79)
4.1主窗口介绍 (79)
4.2剖面显示 (80)
4.3切片显示 (83)
4.4任意线的显示 (89)
4.5井数据的显示 (90)
4.5.1井数据的时深转换 (91)
4.5.2井位及井轨迹的显示 (91)
4.5.3井曲线的显示 (93)
4.5.4井分层的显示 (94)
4.6层位显示与解释 (94)
第一章概述
1.1软件概况
Rockstar公司是一家地球物理软件开发公司和项目服务公司。

其产品GeoScope具有独立自主产权,是专门针对隐蔽油气藏勘探而开发的一套技术体系和软件支撑平台,在全国已有十多个用户,其推动的技术体系和应用理念已在多个大型项目上成功应用。

1.2软件技术思路
隐蔽油气藏由于没有外部构造形态,含油气圈闭难以确定。

对于隐蔽油气藏勘探和开发,首先要搞清隐蔽油气藏的成藏模式,在关键界面附近找地层圈闭油气藏,在层序单元部寻找岩性油气藏,为此需要建立井震统一的年代地层格架需要进行体系域控制下的沉积体系分析,需要相控下的储层预测。

Geoscope 就是为了实现上述分析而开发的一个软件平台。

1.3软件系统构成
GeoScope是专门为隐蔽油气藏研究而开发的软件包,包括:Geostrat,Geoseis,Geolog 三个子系统。

Geostrat提供了一个多体的构造层序解释环境,提供了三种地震微相的分析方法,提供了一种三相综合分析的工具。

Geoseis提供了为岩性预测而服务的多种专项技术,这些技术包括道比例化、提高分辨率、反演、属性提取等。

Geolog提供了反演和测井层序地层分析的各种辅助功能。

1.4软件总体逻辑架构
以下是Geoscope常用模块的逻辑关系图,它既是一种应用平台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体现了以地震资料为核心,地质资料和测井资料相配合的相控储层预测技术体系。

其中物探、地质和测井的结合技术是其关注的重点,三相分析和相控预测是其核心理念,井震格架下的构造研究、岩相分析、储层研究是其追求的目标。

Geoscope 应用框架平台
1.5软件平台
Geoscope是在QT环境下用C++开发的,所以它可以安装在微机的Windows2000及以上和Linux Red Hat9.0环境下,也可以安装在SUN、Solaris2.8及以上工作站上。

Geoscope可以开放其底层接口,以便于用户在其上开发应用模块插件,是软件自主创新的理想平台。

第二章 数据加载
启动主界面
安装完成后会在主界面上出现Geoscope 的图标,双击此图标就会弹出如下主界面:
Geoscope 主界面
2.1地震资料加载
在主界面中点击Project ->New 即出现如下界面,给要创建的项目选择路径和项目名称,在Add File 中选择segy 数据体。

选好参数后左键点击Scan 按钮后点击Next 按钮。

设置项目目录 设置项目名称
加载地震数据体 线道号位置
X 、Y 坐标位置
数据体名称
扫描数据体
点击Create后得到如下界面
如上图,将数据体Cube1左键直接拖入中间空白区域即可在右方出现工区底图。

向已产生的项目中加载数据体时,在项目数据列表中的“Seismic Cube”节点的右键菜单中选择“Import”项,会弹出数据体加载窗,与创建项目时加载地震数据体相似。

2.2井资料的加载
以下所有类型的井数据加载文件都必须是以空格分隔的ASCII码文件。

2.2.1时深关系的加载
在Well的ChkSht处右键点击ChkSht->Import得到如下图界面加载时深关系。

CheckShot File ——时深关系文件,点击右侧按钮选择文件。

TVD ——垂深;
Time ——时间;
Unit ——单位;
Colume ——属性数据所在列号;
设置好以上参数后点击Load自动加载。

加载成功后在项目列表的“ChkSht”节点下出现该时深关系的图标。

2.2.2井位加载
在Well->Well右键点击Well—>Import Well得到下图所示界面加载井位。

Well File ——井位文件,点击右侧按钮选择井位文件;
Name ——井名;
X —— X坐标;
Y —— Y坐标;
Max MD ——最大测深(可不选);
Unit ——单位;
Column ——所在列号;
X Shift ——井位文件中X坐标的漂移量;
Y Shift ——井位文件中Y坐标的漂移量;
以上两项用于井位文件中的X、Y坐标与地震数据体中的坐标不匹配时,通过设置漂移量来正确加载井位数据。

设置好以上参数后点击Load自动加载井位。

井位数据加载完成后,在项目列表中的“Well”节点下,会出现加载成功的井。

2.2.3井轨迹加载
如上图所示,右键点击井图标,选择Import Deviation菜单项后,弹出如下图所示窗口加载井轨迹数据:
有关参数:
MD ——测深;
TVD ——垂深;
AZI ——方位角;
INCL ——倾角;
X ——绝对X坐标;
Y ——绝对Y坐标;
DX ——相对前一点的X位移量;
DY ——相对前一点的Y位移量;
Unit ——单位;
Column ——所在列号;
有以下的几种加载方式:
1、MD、AZI、INCL;
2、MD、TVD、X、Y;
3、MD、TVD、DX、DY;
在完成以上参数设置后,点击Load完成加载。

井轨迹数据不显示在项目数据列表中。

2.2.4井曲线加载
右键点击井图标,选择Import Log项,加载井曲线,窗口如下图
通过“Browse”按钮选择曲线文件;
在选定的列上,设置曲线类型、曲线名称、单位。

在设置完成曲线参数后,点击“Load”按钮完成曲线加载。

加载完井曲线后如下图所示:
2.2.5井分层加载
在项目数据列表中的“Well”节点处点击鼠标右键,选择“Import Tops”项,可以加载多井的分层;在某口井的图标处点击鼠标右键,选择“Import Tops”
项,只能加载该井的分层数据。

加载分层如下图所示。

选择分层文件后点击Preview在窗口右侧给每个分层指定颜色。

参数:
Well ――井名;
Tops ――分层名;
MD ――测深;
Column ――属性所在的列数。

在设置完成相关参数后,点击“Load”按钮完成分层数据的加载,并且在项目数据列表中显示出来。

2.3层位数据加载
层数据的加载文件必须是以空格分隔的ASCII码文件。

如上图所示,右键点击Horizon->New horizon得到如下窗口,给出要加层位名如g4_10,在Horizon目录下会出现该层位名。

右键点击该层位名如上图所示:Import ——加载层位如下图,选择准备好得层文件。

要加载的层文件的格式应当如下图所示:
Export ——输出层位;
Color ——选择层位颜色;
Remove ——删除该层位。

将该层位拖入中间区域时会弹出如下图左所示窗口来选择显示颜色,点击New弹出如下图右所示窗口给出颜色名称:
左键双击上图左的颜色条弹出如下图所示窗口:
Defined Color ——颜色方案;
ColorBar Options:
Inverse ——色标反转;
Max /Min Value ——最大/最小值;
Background Color ——背景色;
第三章应用模块
3.1 GEOLOG部分
3.1.1合成地震记录—— Synthetic
Application->GEOLOG->Synthetic得到如下图所示界面
(一)制作并保存合成记录
方法一:Synthetic->Quick Create得到如下图所示窗口,选择数据体和
井曲线后点击OK,其中DT Log是必须的
得到如下图所示的窗口:
方法二:也可以点击Synthetic->Well、Seismic、Checkshot、Wavelet 分别设置井数据、地震数据、时深关系和子波。

设置井数据:
设置地震数据:
设置时深关系:
设置子波:
做完合成记录后点击TIME按纽输出到时间域,如下图,给出合成记录以及每口井的CheckShot名称。

指定的时
深关系指定的子波
(二)调整合成记录
调整方式有两种:Move(平移)和Strech(拉伸压缩)。

Break:停止编辑,转入显示状态。

Undo:撤消当前的编辑结果(只能撤消一次)。

1.Move(平移)
在合成记录或剖面显示窗中,按住鼠标左键拖拽,会出现一条红线,将红线拖拽到指定位置,松开鼠标键后,程序自动完成合成记录的移动。

2.Strech(拉伸压缩)
点击Strech项后,进入该模式,在合成记录窗与地震剖面窗中用鼠标左键分别设置相应的时间线(兰色虚线),用鼠标右键可以消除某条时间线,两组时间线由上至下一一对应,在设置完拉伸压缩时间线后,再次点击Strech项,程序将自动完成其工作。

3.显示参数调整
Refresh:刷新显示。

(1) Well Parameter――设置井数据显示参数:
在该窗口中,可以设置纵向显示比例、显示的起始结束时间、显示的曲线及显示的分层。

点击“Set”按钮会弹出如下对话框来设置显示的分层:
(2) Seismic Parameter――设置剖面显示参数
在该窗口中,可以设置剖面的横向显示比例、显示的地震道数、显示的曲线或合成记录以及显示的地震解释层位。

点击“Set”按钮会弹出如下对话框来
设置显示的层位:
(3)在显示状态下,点击各显示窗中的显示对象(除地震剖面外),都可弹出该对象的显示参数设置窗口,可以在其中修改其显示参数。

4.地震剖面显示参数的修改
(1)点击“Display Type”旁边的小三角,可以修改显示方式:Wave(波形)和Color(彩色)。

(2)点击“Display Property”会弹出如下的参数设置窗口:
双击颜色条可以弹出如下的颜色条编辑窗口:
3.1.2岩石物理学分析—— Cross Plot
Application->GEOLOG->Cross Plot弹出如下窗口
(1) Data
点击上图窗口中的Select Well and Log弹出下图所示窗口
Select Domain ——选择曲线的域,用户可以选择在时间域(Time)或者深度域(Depth)完成。

X Log Type为横坐标的曲线类型;
Y Log Type为纵坐标的曲线类型;
Color Log Type为彩色(即第三维)曲线类型。

选择不同坐标轴和不同颜色所代表的物理参数,通常横坐标为波阻抗,纵坐标为密度,颜色表示为泥质含量。

选定后点击Select All在下方表格中有所选三个曲线的井就会被自动选取点击OK。

Value Range :
Type ——曲线类型;
Min/Max ——最大/最小值;
Interval ——统计数值间隔。

Depth Range :
TVD(垂深):Min/Max ——设置统计的垂深围;
Tops(分层):Top/Bottom ——设置统计的顶底分层。

(2) Parameter
点击Parameter如下图,
Regress Method ——回归方法。

Plot Regress Curve ——选择后在交汇图上会显示回归曲线。

Sparse Sample Num ——采样点抽稀,一般情况下,在深度域统计多口井的曲线时,数据点很多,显示时间很长,可以适当抽稀。

Statistic sequence:统计顺序,递增/递减;
Select Colorbar ——色标选择,点击后如下图左,选择相应的颜色条,也可以根据需要创建一个新的颜色条,点击New给色标起个名字。

下图以泥质含量为例给出一个色标:
设置好以上参数后,点击主窗口的Read后点击Plot得到如下图所示的交汇图:
上图中,右上角为分别以波阻抗和密度为横纵坐标的泥质含量交汇图,不同颜色代表了不同的泥质含量域值,在本图中,蓝色代表泥岩含量高值,红色代表了砂岩含量高值。

左图为密度离散点的概率分布图,下图为波阻抗离散点的概率分布图。

通过概率分布图可以直观看出数据点在不同域值围分布及不同颜色点的统计直方图。

在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砂岩多为高阻抗,与泥岩的分界线为5000m/s*g/cc 左右,含油砂岩的RT值大于3。

这就为以后的储层反演和追踪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注意:
(1)只有当色标中的颜色不超过5种时,程序才分别统计每种颜色数据点的直方图;
(2)可以通过修改统计顺序,来突出我们关心的数据点的统计直方图。

3.1.3特征曲线计算—— Log Tool
选择Application->GEOLOG->Log Tool进入该模块的主界面,如下图:
界面中的参数意义如下:
Well ——选择要计算的井;
Method ——选择要计算的井曲线,该模块可以计算泥质含量
(Vshale)、孔隙度(POR)及含水饱和度(Sw);
Output Log Name ——给出输出井曲线名;
(1) 计算泥质含量-Vshale
窗口如下:
Input Log ——用于计算泥质含量的曲线,点击Browse弹出如下窗口可以通常选择SP、GR和CNL中的一种,点击Browse选择曲线;
Parameter:
Min Value ——输入曲线的最小值基准线;
Max Value ——输入曲线的最大值基准线;
Value Convert ——将输出曲线的数值反转;
Cut Value ——切除超出值域围的数据点,即将输出曲线上小于0的值设为0,大于1的值设为1;
Part Of Log ——做部分深度的曲线,如选择则应给出Start/End(起止)测量深度值;
设置好以上参数后点击Compute自动计算。

(2) 计算孔隙度-POR
窗口如下:
Input Log ——用DT(声波时差)和Vshale(泥质含量)曲线计算孔隙度,点击Browse弹出如下窗口点击OK选择曲线;
利用声波时差(DT)并用泥质含量(Vshale)作泥质校正来计算孔隙度(POR)。

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
1AC ACS ACC ACS
PORAC VCL
ACF ACS CP ACF ACS
--=
•--- 其中: CP —— 地层压实系数;
根据经验公式:P a b*C D =-计算得到的,D 为深度;a ,b 是系数,胜利油田的经验值为a=1.64,b=0.0002; VCL —— 泥质含量;
Matrix DT —— (ACS )岩石骨架声波时差(us/m 或us/ft ); Fluid DT —— (ACF )孔隙流体声波时差(us/m 或us/ft ); Shale DT —— (ACC )纯泥岩声波时差(us/m 或us/ft );
Cut Value —— 切除超出值域围的数据点,即将输出曲线上小于0的值设为0,大于0.5值设为0.5;
Part Of Log —— 做部分深度的曲线,如选择则应给出Start/End (起止)测量深度值;
设置好以上参数后点击Compute 自动计算。

(3) 计算含水饱和度-Sw 窗口如下:
Input Log —— 用RT (真电阻率)和POR (孔隙度)曲线计算含水饱和度,点击Browse 弹出如下窗口点击OK 选择井曲线
使用Archie 公式计算,如下
n
m t w w R abR S 1
⎪⎪⎭

⎝⎛=φ
其中:
w R —— 地层水电阻率,一般为0.0x ~~ 0.x ;
a —— 与岩石有关的岩性系数,一般为0.6 ~~ 1.5;
b —— 与岩性有关的系数,一般接近于1;
m —— 胶结系数,与岩石胶结情况和孔隙结构有关的指数,一般为1.5 ~~
3;
n —— 饱和度指数,与油、气、水在孔隙中的分布状况有关,其值在
1.0~~4.3之间;
Cut Value ——切除超出值域围的数据点,即将输出曲线上小于0的值设
为0,大于1的值设为1;
Part Of Log —— 做部分深度的曲线,如选择则应给出Start/End (起止)
测量深度值;
3.2 GEOSEIS部分
3.2.1道比例化——Trace Scaling
纯波剖面在显示的过程中,随着深度加深,能量逐渐减弱,信号不断变弱,通过“道比例化”模块可以进行振幅处理改善地震资料的振幅性质。

点击Application->GEOSEIS->Trace Scaling后:
Input Cube:选择输入数据体。

Method:计算方式
AGC:常规的AGC处理。

Time-Invariant Gain:时间不变增益;
Space-Invariant Gain:空间不变增益,建议采用的方式,该方式既能改善剖面的纵向振幅面貌,又能保持横向的振幅相对关系,尤其对储层横向非均质性强的资料有益。

Parameter:参数选择
Time Window Len(ms) ——时窗大小,大于500ms;
Output RMS_Amp Level:输出的地震道均方根振幅水平,Space-Invariant Gain方式不需要设置。

Select Horizon——层位选择,如下图:
当Method选择为Time-Invariant Gain时,可以选择多个层位;
当Method选择为Space-Invariant Gain时,必须且只能选择两个层位;
当Method选择为AGC时,不能选择层位。

注意:在选择层位时必须保证层位的上下顺序关系,即浅层在上深层在下,否则无法得出正确的结果。

Set Output Cube ——输出文件路径和名称,如下图所示:
设置完以上参数后点击Comput自动计算。

3.2.2分频去噪——Denoise
如上图所示,选择Application->GEOSEIS->Denoise得到如下窗口:
Input Cube ——设置需要去噪的数据体,点击“Browse”按钮选择数据体;
Output Cube ——去噪后的输出数据体名;
Time Window ——时窗长度,是总道长的1/8—1/4;
Sub ——去噪程度控制,围1-100,值越大去噪程度越高,推荐为10;
Inline/CDP ——输出数据体的地震道围;
Time Range ——输出数据体的时间围;
设置好以上参数后点击Compute自动完成去噪计算。

3.2.3提高分辨率处理——Decon
在已加载完Horizon的基础上进行提高分辨率处理。

选择Application ->GEOSEIS—>Decon得到如下窗口:
Data->Seismic选择数据体,
Data->Horizon选择层位,如下图:
注意:在选择层位时必须保证层位的上下顺序关系,即浅层在上深层在下,否则无法得出正确的结果。

Data->Control Point选择控制点,如下图,可在左边区域选择井做控制点,点击Set Well则所选井会出现在右边区域,也可以在下方Inline、CDP处输入线道号作为控制点,点击Set Trace则该道也会出现在右边区域。

选种已存在的控制点行号(可多选),再点击“Delete”按钮,可以删除控制点。

选好后点击OK。

在设置好上述的数据后,点击提高分辨率主菜单Display->Initial就会出现如下图窗口:
在该窗口中可以设置显示的频率围,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点击“OK”按钮,在提高分辨率主界面上就会显示出下图:
在子波拾取界面中左面的窗口为Deconvolution Wavelet Analysis 窗口,图中显示出了四个坐标图形框,从上至下依次为各控制点地震道各时窗数据的复赛谱域数据的显示、地震道的振幅谱、输入子波、输出地震道的振幅谱。

操作步骤:
按如下的步骤在子波拾取界面上提取子波及反子波因子:
●用鼠标及鼠标左键在复赛谱的图形框互截取子波的复赛谱成份。

●观察子波谱的光滑程度、子波的形状。

●用鼠标及鼠标左键在子波显示框中改变子波的相位。

●用鼠标点击在子波拾取界面中下方一排按钮中的Para按钮,弹出一个菜单。

Ricker Main freq(Hz)——期望输出Ricker子波的主频。

Yu Wavelet q: ——期望输出俞氏子波的高频半能量频率。

Yu Wavelet p: ——期望输出俞氏子波的低频半能量频率。

Over Len ——各时窗之间重叠的采样点个数。

Wavelet Type ——期望输出子波类型,Ricker或俞氏子波或用户自定义。

Horizon/Vertical Scale——显示地震道的纵横向比例。

Display Gain ——显示增益值。

Display Trace ——显示的地震道数。

Display Type ——期望输出子波和反子波。

Display Log ——选择井的合成记录和各种时间域曲线。

●用鼠标右键在子波显示框中截取输入子波。

●观察子波拾取界面的右窗口中左边各控制点各时窗原始道与右边反褶积道
的对比情况,分析反褶积效果。

●反复修改子波、子波的相位、Rick子波的主频,根据反褶积的效果确定子
波、子波的相位、Rick子波的主频是否合适,反子波因子是否合适。

●用鼠标点击在子波拾取界面中下方一排按钮中的Up、Down按钮,上下移动
控制点中的时窗分析,观察各时窗中求取的子波及反褶积因子是否合适。

●用鼠标点击在子波拾取界面中下方一排按钮中的Prev、 Next按钮,前后移
动控制点分析各控制点中各时窗中求取的子波及反褶积因子情况。

●观察输出地震道频率谱分布,在“频带拓宽,主频提高”的基础上,在
“Deconvolution”界面右侧,对比处理前后,“origin”和“Decon”地震道显示结果。

●点击“Run”程序会弹出如下窗口:
给该提高分辨率数据体输入一个名字,并设置好计算的围后,点击OK则开始计算。

3.2.4瞬时属性—— Instant Attribute
该模块用于计算以下瞬时属性:
Instant Amp ——瞬时振幅;
Instant Phase ——瞬时相位;
Instant Freq ——瞬时频率;
Instant Weighted Freq ——加权瞬时频率;
Instant Freq Band ——瞬时频宽;
Instant Domain Freq ——瞬时主率。

后三种属性一般与含油气性有一定关系。

点击Application->GEOSEIS->Instant Attr弹出如下窗口:
(1) Parameter
Input Cube ——输入数据体名。

Time Window ——时窗长,只针对“Instant Weight Freq”。

Domain Freq ——分频计算属性的主频,只有常规的三瞬(前三种)可以分频计算属性,对于后三种属性无效。

(2) Range
Trace Range ——计算的地震道的围。

Time Range ——计算的时间围。

(3) Output
Instant Amp ——给出瞬时振幅数据体名称。

Instant Phase ——给出瞬时相位数据体名称。

Instant Freq ——给出瞬时频率数据体名称。

Instant Weighted Freq ——给出加权瞬时频率数据体名称。

Instant Freq Band ——给出瞬时频宽数据体名称。

Instant Domain Freq ——给出瞬时主率数据体名称。

点击Compute计算。

3.2.5分频成像—— RSI
点击Application->GEOSEIS->RSI弹出如下图所示窗口
在对话框的表格设置以下参数:
main freq ——用于分频的小波的主频。

Out Cube ——输出数据体名。

Attribute ——属性:剖面显示时可以按照两种属性,地震道(Wave)或道积分(Integ)显示。

Range:计算的地震道的围。

点击“create”后,系统自动处理数据,然后保存至指定数据体中。

3.2.6倾角方位角——Dip Azimuth
如上图所示,选择Application->GEOSEIS->Dip Azimuth弹出如下图窗口:
(1) Input
Input Cube ——选择输入数据体,可以选择常规地震数据体,也可以选择属性数据体,如瞬时相位、有色反演(相对阻抗)数据体;
Main Freq ——主频:当该项为空白时,作全频相干处理;填取不同值的时候,按照不同主频作倾角方位角;
Win len ——计算时窗宽度:主频越高,时窗越窄,一般为地震数据(可能是分频后的地震数据)波长的1/4-1/2;
Out Cube ——输出数据体名;
注:计算倾角方位角时,可以用分频数据体也可以不分频,不分频时Main Freq处不用填数。

Trace Range:
Inline/CDP ——输出数据体的地震道围;
Time Range ——输出数据体的时间围;
(2) Parameter
Method ——二维或三维数据求取,目前只能选择二维;
Fit Mode :
Entire ——全部拟合;
Part ——部分拟合;
Plant Width ——计算的道平面宽度,有3×3和5×5两种;
Velocity ——平均层速度;
Line Scan Degree Num ——沿Line方向的扫描角度数;
CDP Scan Degree Num ——沿CDP方向的扫描角度数;
Line Min/Max Tangent ——线方向扫描的最小/大角度(采样点数);
CDP Min/Max Tangent —— CDP方向扫描的最小/大角度(采样点数);Compute Attribute:
Azimuth ——方位角;
Dip ——倾角;
设置好以上参数后点击Create自动计算。

3.2.7 分频属性相干—— Coherency
如上图,选择Application->GEOSEIS->Coherency弹出如下窗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