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善政走向善治

合集下载

从“善政”走向“善治”

从“善政”走向“善治”

从“善政”走向“善治”作者:吴涛来源:《四川党的建设》2019年第23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明确了保障“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治化路径。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同时明确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之一,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中国法治建设从“善政”走向“善治”指明了方向。

“善政”是对政府治理的要求,自从有了国家及其政府以来,“善政”便成为人们所期望的理想治理模式。

伴随着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推进,我国逐步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围绕如何将政府建设成为真正的“法治政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

总体而言,法治政府建设以来成效显著,但鉴于是在“善政”的单向维度下展开的,政府自我改革和创新的力度有限,政府治理效能不足,政府的法治建设状况与民众的期望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

为了回应社会对法治的期盼和渴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了中国法治建设的路径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法治政府不再是“善政”模式下政府单向维度的自我改良,而成为“善治”语境下“共同推进,一体建设”的共同治理过程。

因此,完善政府治理体系就成为今后法治政府建设的着力点和方向。

“善治”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过程。

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

“善治”的基本内涵中合法性和法治是首要因素,从“善政”走向“善治”,首先必须建立完善法治体系。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才能确保“善治”实现。

“善治”是多维度的治理体系,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既是这一现代治理体系的领导者和引领者,也是这一现代治理体系的参与者,因此“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不断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

社区社会工作专业化-问题与对策

社区社会工作专业化-问题与对策

社区社会工作专业化:问题与对策我国的社区工作发展存在着政府工作“基层化”、社区工作“机关化”、社区工作者的“非专业化”等问题,在今后的社区发展中需要政府走出“善政”走向“善治”,社区的服务理念需要从“机关型”转向“服务型”,同时培养专业技能与专业服务兼备的社区工作者,使社区工作走向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标签:社区工作;专业化;社区发展;社区工作者我国社区工作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在社区安全、清洁、社区文娱、社区医疗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社会稳定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了应有的贡献,但是在社区工作专业化道路的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如政府干预、工作的机关化、社区工作者的非专业化等。

本文将对社区工作发展专业化道路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社区工作专业化的概念界定及其意义1.社区社会工作对于社区社会工作(简称社区工作)的涵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予以界定,从而使社区工作这个概念包含越来越多的内容。

但大多数学者认为社区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区工作是指在社区内开展的以提高社区福利、促进社区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服务或社会管理。

狭义的社区工作则是社区社会工作的简称,特指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及社会工作者关于社区工作的理论、方法、技能及其应用过程[1]。

本文则重点研究狭义的社区工作。

2.社区社会工作专业化所谓社区工作专业化,指的就是社区工作从目前比较普遍的社区管理和服务走向专业化的社区社会工作,社区工作者主要由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担任[2]。

从概念中可以看出社区工作的专业化包括管理和服务的专业化、人员及机构的专业化。

1972年香港正式宣布实行社会工作专业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实现社会工作专业化是香港社会工作发展史上的两件大事和里程碑。

香港社会福利工作的发展由此进入了“提供多元服务,引进社工专业”的新阶段[3]。

社区社会工作专业化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认为在建设专业化的人员队伍及专业服务的道路上,可以借鉴西方及香港在社区工作中的服务模式和理念,结合社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工作专业化道路。

“善治”资料整理(完整版)

“善治”资料整理(完整版)

“善治”相关论文资料“善治”的一般理论:俞可平(中央编译局副局长)《治理和善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5)到目前为止各国学者们对作为一种理论的治理已经提出了五种主要的观点。

这五种观点分别是:1)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

2)治理意味着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存在着界限和责任方面的模糊性。

3)治理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

4)治理意味着参与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

5)治理意味着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不限于政府的发号施令或运用权威。

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

一位法国的银行家说,善治的构成有以下四个要素:1)公民安全得到保障,法律得到尊重,特别是这一切都须通过司法独立、亦即法治来实现;2)公共机构正确而公正地管理公共开支,亦即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3)政治领导人对其行为向人民负责,亦即实行职责和责任制;4)信息灵通,便于全体公民了解情况,亦即具有政治透明性。

综合各家在善治问题上的观点,我们可以发现善治的基本要素有以下五个: 1)合法性(legitimacy)。

它指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

2)透明性(transparency)。

它指的是政治信息的公开性。

3)责任性(accountability)。

它指的是人们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4)法治(rule of law)。

法治的基本意义是,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任何政府官员和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回应(responsiveness)。

这一点与上述责任性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责任性的延伸。

6)有效(effectiveness)。

这主要指管理的效率善治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

实现城市由善政向善治伟大跨越的研究

实现城市由善政向善治伟大跨越的研究
市管理”向 “ 城 市 治理 ” 的历 史 性 转
预 期 将 全 面 建 成小 康 社 会 ,实现 第 一
个 “ 百 年 目标 ” , 世 界 瞩 目 ;不 忘 初
变 ,列 首位 的是从 “ 善政 ” 向 “ 善治”
的 伟 大跨 越 ,以适 时适 应 构 建 与 完 善 大 国 区域 经 济发 展空 间 新 格 局 中 出现
0 . 4 8 3 3 1 、杭 州 0 . 4 6 5 2 3 、成 都 0 . 4 5 6 9 4、
武汉0 . 4 4 1 2 2、 南 京 0 . 4 1 0 0 2、 大 连 0 . 3 9 9 3 3 、青 岛 0 . 3 9 7 4 1 、西安0 . 3 8 6 2 9 。 实践 证 明 ,城 市 民生 发 展 指 数 排 序 靠 前 的城 市 ,都 是经 济 增 长 发 展 快 的 城 市 。如 以城 市 G D P 进入 “ 万 亿 元 ” 俱 乐 部 成 员 看 ,2 0 1 5年 杭 州 市 实 现 G D P 1 0 0 5 3 . 6 亿 元 ,同 比增长 1 0 . 2 %,成 为 中 国城 市 “ 万 亿 元 ”俱 乐部 第 十 位 成 员 ,此 前九位 是 上海 、北 京 、广州 、 深圳 、天 津 、苏 州 1 、重 庆 、武 汉 、成 都 。实 践 证 明 ,无 论 是 大 区域 ,还 是
在 以 习近 平 同志 为核 心 的党 中 央
领 导 下 ,中 国正 不 断 开创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义 事 业 新 局 面 。 面 向 实现 “ 两 个
时 期 ;坚 持 政 治 意 识 、大局 意 识 、核
的新情 况 新 变 化 ,在 创 造城 市 发 展 空
间 理 想 统 筹 运 行 生 态 进 程 中 ,不 断 创

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学术界,特别是在经济学、政治学和管理学领域,“治理”(governance)一词十分流行。

它表明,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人类政治过程的重心正在从统治(government)走向治理(governance),从善政(good government)走向善治(good governance),从政府的统治走向没有政府的治理(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从民族国家的政府统治走向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

国家现在已经不可能通过自己的行动解决所有问题了,国家的行动能力受到限制。

与统治(government)不同,治理(governance)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来实现。

作为社会——控制体系的治理,是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它表明,在现代社会,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独立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即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团体,后者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原先由国家承担的责任。

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

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治理不再是中央集权,而权力分散;不再是监督,而合同包工;不再是由国家进行再分配,而是国家只负责管理;不再是行政部门的管理,而是根据市场原则的管理。

治理是一种政治管理过程,像政府统治一样,治理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

但是,其权威的基础和性质不同。

统治的权威主要源于政府和法规命令,治理的权威则主要源于公民的认同和共识。

前者以强制为主,后者以自愿为主。

环境善政走向环境善治:我国环境治理的路径创新

环境善政走向环境善治:我国环境治理的路径创新

J a n . 20 1 3
环境善政走 向环境善治 :我 国环境治理的路径创新
林 美 萍
( 福建江夏学院 , 福建 福州 3 5 ,而欲达到善 治 ,首先必须实现善 政 ,在我 国,想要达到环境善 治
这 个 目标 就必须先 实现环境善政 。本 文通过 回顾我 国环境 治理路 径的选择历程 ,分析 目前我 国环境 治理 现状及存在 的 问题 ,指 出与环境善治这个终极 目标存在 的差距 ;为 了缩短差距 ,我们应该选择 怎样 的一 条道路 来治理环境?是 按照 目前的治理路径还是 学习西方的 多中心治理?本文认 为这 两条道路在我 国 目
9 6
路径。政府 的主导地位一直都 没有改变 , 且在环境 治理中的力量有所增强 。 市场 和公民社会在环境治 理中的力量也逐渐地发挥 出来 , 但 是相 当薄弱 , 仍 然只是作 为参与环境治理 的一个 主体 , 并不能成为 完全代替政府来治理环境 , 只是政府失灵的必要补充。 二、我国环境治理与环境善治 的差距 将 上述 我 国环 境治理 路径 选择 的发展 历程及 我 国环境治 理的现状 , 与环境善治 的基本要 素及衡 量标 准进行对 照 , 我们 可 以发现 , 我 国环境治理离 “ 环境善治 ”的距 离很 远 , 对照环境善治 的四大标 准 ,可 以发 现有 以下几个 差距 。 1 .合法性和法治性方面存在 的差距 首先 , 环境善治要求 政府得到公 民的信任和支 持, 要求政府 官员必须在 法律规定 的范 围内来行使 自己的职权 , 同时也要考 虑到公 民的利益 以及整个 社会 的公共利益 。 但是环境 治理 的现状 中, 我 国政 府部 门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 有些政府官员为 了取得 政绩 , 甚 至为了个人私利 , 从而滥用权力 , 允许一 些会给环境造成破坏 的企业继续 生产和发展 , 公 民 对政府产生 了不信任感 ,导致 了政府公 信力极 差 , 使合法性和法治性都遭到 了质疑 。其次 , 环境善治 的合 法性要求 环境治 理过程 中要 认真地 协调好 社 会 各主体之间 的关系 , 促成各 主体 之间能够形 成合 作伙 伴的关系 , 来共 同治理环境 , 从而使 环境 治理 活动能够取得公 民最大限度 的认 可和支持 。 而我国 政府在环境 治理 中发挥的力量最 大的 , 起 主导性 作 用, 而市场和公 民社会在某种程度 上仍受 政府政 策 的控 制 , 力量较为薄弱和有 限。 虽 然三者 在一定 的 区域 范围内能够开展合作 , 但是从 总的来说缺乏 彼 此的信任 而合作很 少 , 甚至在某些 时候还会 因为利 益不 同而产 生冲突 。 2 . 透 明性和公众参与方 面存 在的差距 首先 ,我国政府官员习惯于 “ 暗箱操作 ”, 对 于环境政 策 的制 定甚 至是 出现 了突发 的环境 危机 时, 肇 事企业 和当地政府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不愿 意 或不及 时向当地居 民和上 级政府说 明情况 。其次 , 虽然从2 0 0 8 年5 月1 日起就 开始正式施行 《 环境信息 公开 办法 ( 试行 )》, 对 于强制超标 、超总量排污 的企业公开 四大类环境信 息 , 并不得 以保守商业秘 密为由拒绝公开 。 我们要看 到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公 开 自己的信息 。 第三 , 环境 善治要求公众积极参与 环境 治理 , 成为 能够与政 府抗 衡 的治理主体 。 但目 前我 国公众参 与环境治理仍然 不足 ,主要表现在 : 是政府忽 略了公 民社会 的参与 。 政府把 自己当做 是环境治理 的唯一 主体 , 事 必躬亲 , 缺少 了 自己和 其他环境治理 主体 的沟通合作 和协调。 二是公 民社 会本 身的不成熟 。 由于我 国公 民社会存在着先天不 足、 后天发展又 比较缓慢 等弊病 , 无论是公 民个人 还是环境N G O 都对环境治理参 与严重不足。 三是公 民的环境保护参与意识较 为薄弱 , 多数 民众缺乏参

善治视域下我国防治腐败的路径选择

善治视域下我国防治腐败的路径选择

真正意义上 的政 府 主导 , 发挥 市场 和公 民参 与作 用的
治理路径 , 但是 这条路 径 同我 们 国家现 在走 的路 径有
[ 收稿 日期 】 20 09—1 0—0 8 [ 作者简介 ] 林美萍 (9 4一) 女 , 18 , 福建莆 田人 , 福建行政学院助教 , 主要研究方向 : 行政管理研究.
得不够到位 , 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 市场及公 民社会监 督没有实质性 效果等 问题 , 以腐败 的 问题 仍然 没有 所
得到根本解决 。很显然继续 向善 治 的关 键 ; 欲达到善 治 , 善政 而 首
先必须实现善政 。 ” m n) et。 因此 , 想要达到善治 (odgv go o- enl c ) 个 目标 就 必 须 先 实现 善 政 ( odgvr— rn ne 这 e go oe n
努力是不够的 , 而应该走一条从 善政走 向善 治的防治腐败 的道路 , 即政府为 主导 , 市场 、 民社 会适 当共 同参与 的监 公
督制度体系。
[ 关键词 ] 善政 ; 善治 ; 腐败 ; 路径
[ 中图分类号 ] D 2 . 53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 8 2 (0 0 0 — 0 7— 3 0 8— 2 9 2 1 ) 1 0 0 0
考我 国防治腐败的路径提供 了很好 的借鉴 。


从 善 政 走 向善 治 : 防治 腐 败 的新 路 径
腐败问题 仍然是 困扰 中国 的一 大社 会难题 , 如果 不加 以重视 , 会影 响 中 国社会 的稳定 。17 将 99—18 92 年查处 贪污贿赂 等腐败 案件 9 2 5件 ,9 3—18 82 18 97年 问 150 50 0件 ,9 8—19 18 92年间 24 1 138件 ,9 3—19 19 97 年问 3 7 5 83 2件 ,9 8— 0 1年 间高 达 15 2 19 20 5 0 6件 。虽 然从新 中国成立开始 , 我们就不断地与腐败做斗争 , 但 是仍然没有成效。打击力度大 了但 是腐败 的现象 不仅 没有减少 , 反而平均每年 以 2 %左右 的速度在增长 , 0 腐 败 的现象更猖狂 , 形式 变得 更加 多样化 。那么 如何才

从“善政”到“善治”,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从“善政”到“善治”,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维普资讯
, ,

构建和谐社会 的必 由之路
周 海 华


“ 善政 ”的局 限性 越来 越
I 个 要素 :法 度 严 明 、吏 治 清 廉 、 行政 行 政 经 济 迈 向 法 冶 经 济 。政 府 对 经 济 的 几 效 葺 高效 、行 政 服 务 良好 等 。这 样 的 “ i 善 管 理 , 已 从 过 去 依 靠 行 政 力 量 强 制 干 预

构 建 社 会 £ 义 和 谐 社 会 , 要 求 我
政 ” 始 终 公 民 对 政 府 的 期 望 和 理 想 。 但 走 上 r依 靠 法 律 、遵 循 市场 经 济 规 律 的
在 时 的 中 目 社 会 , 对 “ 政 ” 的 向 住 l 宏观 调控 管 理 。 在 我 们 的 经 济 管 理 格 局 善 是 ‘ 目青愿 。 f }l 日益 完 善 . 会 主 义市 场 经 济 建 设 取 得
和 谐 社 会 的 政 治 实 践 中 日益 显 现 出 来 。
发挥 社 团 、 行 业 组 织 和 社 会 中 介组 织 提
改 革开 放 2 o年 来 ,r 国经济 已逐 步从 供 服务 、 反映 诉求 、规 范 行为的 作 用 ,形 } 】
括纪律规 定,义包括工作流 程) ,就
得 卜分 重要 了。 尤其 是 党委 办 公 宅 ,其 性 质 决 定 了它 是 一 最 讲 纪 律 、 最 讲 个
决策 论 坛
念 ,不断 加 强 办 公 室 制 度建 设 ,在 日常 出 勤 、督促 检 查 、文秘 服 务 、保 密工 作 、 财 务 管 理 、 后 勤 服 务 等 各 方 面 都 建 立 起 完 善 的 规 章 制 度 , 构 成 一 个 严 密 的

何为善治如何实现善治

何为善治如何实现善治

何为善治如何实现善治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善治”是一个常常被提及的概念,但对于究竟什么是善治以及如何实现善治,却并非每个人都能清晰地阐述。

善治,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良好的治理状态,它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让社会更加公平、公正、有序、和谐。

善治意味着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能够协同合作,共同解决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

它不是单方面的权威统治,而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过程。

在善治的框架下,政府不再是唯一的决策者和执行者,社会组织和公民也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善治要求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科学化的决策基于充分的信息收集和准确的分析判断,能够避免盲目和短视。

民主化的决策则能够充分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不同的利益诉求,从而制定出更具合理性和可行性的政策。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如果只是政府单方面决定建设项目,而不考虑居民的实际需求和意见,就很可能导致规划不合理,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相反,如果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征求居民的意见,让他们参与讨论和决策,就能够制定出更符合实际情况和居民需求的规划方案。

善治需要法治的保障。

法治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石,只有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治理,才能确保公平公正,防止权力的滥用。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

同时,法律也应该是明确的、稳定的和可预期的,让人们知道自己的行为边界和可能的后果。

一个健全的法治社会,能够为善治提供坚实的保障,让社会秩序得以维护,让人们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善治还要求公共服务的高效和优质。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致力于提供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

这些公共服务的提供应该是公平的,不应该因为地域、贫富等因素而有所差异。

而且,服务的效率也至关重要,不能让人们在寻求公共服务的过程中遭遇繁琐的程序和漫长的等待。

比如,在医疗领域,如果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就谈不上善治。

实现善治需要加强政府自身的能力建设。

和谐社会目标之下的政府治理

和谐社会目标之下的政府治理
机 制 , 高社 会 自主治 理 能力 。 提
关键词 : 和谐社会 ; 政府治理 ; 主体替代模式 ; 善治; 路径依赖;多中心治理 中图分类号 : 6 D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0 1 9 3 (0 6 0 — 14 0 10 . 8 9 2 0 )5 0 3 — 5
收 稿 日期 : 0 5 2 3 2 0 —1 —2
作者简介 : 晓棠 ( 99- 女 ,山东利津人 ,山东省东营市委党校副教授 , 杨 1 5 ), 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
1 4 3
维普资讯
\ 和谐社会 目标之下的政府治理
_
中共 十六届 五中全会从 战略高度 , 强调 了社会治理对构建和谐社会 的关键作用 。“ 建设 社会 主义和谐 社会 , 必须加强 社会建设 和完 善社会 管理体 系 , 健全党 委领导 、 政府 负责 、 社会 协 同、 众参 与 的社 会管理 公 格局 。 … 页 依据十六届五 中全会精神 , ” ∞ ’ 重新审视和思考传统政府治理结构 , 于建立多 中心治理 的新格 对 局, 促进 和谐社会 建设 , 具有重 要意义 。
厚 的思想 , 概括起来 , 有几个问题值的思考和研究 :
1行 政改革 : . 激情 与冷漠的对照。从上 世纪 8 0年代 , 政改革一 轮 接一轮 地展开 , 行 决心很 大 , 势颇 声 高, 却屡屡走不 出机构精简与膨胀 的怪 圈。在发达 国家 , 行政 改革 是在公 民社会 的 巨大 压力下 进行 的 , 而 中国的行政改革 , 政府 自身表现 的更有 激情 。公 开选 拔领导 干部 , 有些地 方进行 了全 流程 电视直播 , 甚至 连投票选举最差公务员这样 的事情 , 也是 由地方某机关 自立 程序 , 自己操作 , 广泛 动员 , 张旗鼓 。在 不断 大 推进的变革之中 , 行政体 系得 以完善 , 行政的技术化 、 精英 化倾 向随 之出现 , 置身 于这个 完备体 系中的公务 员, 似乎不太在意行政相对人 的愿望 和诉求 , 公共政 策立 废频 繁 , 意反 复 , 时 出于理性 制定 了某 项制 随 有 度, 随之又出于本 系统的利益 , 通过技术性 措施加 以消解 。与政 府的改革 激情相 比, 民 的冷 漠却超 乎寻 公

中国政治改革的走向--由善政到善治之路分析

中国政治改革的走向--由善政到善治之路分析

对于国家对于人民对于 自己来说都是善莫大焉。但
是2 0世 纪 9 0年 代 以后 , 善政 的理念 在 世 界各 国 的 政 治实 践 发 展 中遭 到 了各 种 各 样 的 “ 严 峻挑 战” , “ 挑战” 的核 心 便 是 善 治 。 中 国政 治 学 家 俞 可 平 教
授认为, 所谓 善 治 , 就 是有 效 的治理 、 良好 的治 理 , 概
化, 取 得 了令人 震 惊 的成 功 。 中国的改 革开放 过程 , 不仅 仅是 经济 一个 领 域 进 步 的 过程 , 同 时也 是 政 治 领域进 步 的 过 程 。2 0世 纪 8 O年 代 以来 , 中 国 政 治
中出现 的党政适 度 分离 、 培 育公 民社会 、 把建 立社 会 主 义法治 国家 作 为政 治 发 展 的 目标 、 扩 大直 接 选 举 和 自治 的范 围 、 政 企分 开 、 地 方政 府治 理机 制创新 等
善政 与善治
中应有 之义 和必 然要 求 , 也是 当代 民主 新 的 实 现 形
式 。民主 的重大 意义 之一 就是将 政 治权 力逐 步从 国
政府 的职责是 为公 民提 供 良好 的公共 服务 。 自 从产 生 了 国家和政 府 以后 , 善 政 便 成 为人 们 理 想 的 政 治发展 目标 。善 政 , 从简单 意 义上来 理解 , 就 是指
古 今 中外 , 都没 有什 么大 的 区别 , 一般 都 包括严 密 的
法律 、 清廉 的官 员 、 高 效 率 的政 府 、 高质 量 的公 共 服
的基 础 , 没有 民主便 不 可能有 善 治 。
二、 善 政与 善治 的关 系
务等要 素 。善政 要求 政府 的工 作人 员具 备深厚 的政 治素 养 、 科 学 的执政 理念 、 较强 的执 政能 力 和 良好 的 执政 作风 。政 府机 关 的工 作 人 员若 能够 实 行 善 政 ,

俞可平:善政到善治是政治发展的共同趋势

俞可平:善政到善治是政治发展的共同趋势

俞可平:善政到善治是政治发展的共同趋势治理指的是公共权威为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

治理与统治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实质性的区别。

两者的实质性区别之一在于,统治的主体只能是政府权力机关,而治理的主体可以是政府组织,也可以是非政府的其他组织,或政府与民间的联合组织。

统治的着眼点是政府自身,而治理的着眼点则是整个社会。

正像政府的统治有“善政”与“恶政”之分一样,治理亦有“善治”与“恶治”之分。

善治是治理所追求的理想状态,它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管理过程。

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

善治包含着传统善政和现代民主的基本要素,特别是法治、参与、公正、透明、责任、稳定、廉洁等,已经成为人类在21世纪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

治理活动是一种政治行为,它体现着一定的政治价值。

因而,治理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治理体制也是政治体制的重要内容。

但与统治行为相比,治理活动的技术性因素要重于其价值性因素。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治理是一种偏重于技术性的政治行为。

不同政治制度下的政府都希望有更高的行政效率、更低的行政成本、更好的公共服务、更多的公民支持。

换言之,无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各国政府都希望有更好的治理。

可以说,从善政到善治是人类政治发展的共同趋势,追求善治是各国政府的理想目标。

“少一些统治,多一些治理”,已经成为普遍的政治要求。

不断地从统治走向治理,努力实现公共管理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这是人类政治发展的根本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

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整体进步过程,不仅带来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也取得了民主法治的重大进步。

中国领导人坚决拒绝多党竞争、三权分立和最高领导人直接选举等源于西方的政治发展模式,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基本政治制度。

民主是个好东西

民主是个好东西

第一次听说俞可平,是看了他的《民主是个好东西》。

这次读了他的访谈录,可以说是对于他的大多数观点有了一个比较粗浅的了解,从中也收获了很多。

关于俞可平教授的主要观点,金太军和闫健写的《俞可平与中国改革政治学研究》一文中归纳的非常全面。

这篇文章附在本书的最后,也算是对俞可平教授全书观点的大汇总。

我认为俞可平教授比较出彩的几个观点如下:1、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或根本命题,就是“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马克思主义发展起了一套分析和认识世界的完整理论和科学方法,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

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背后的,是这样一种科学精神:对任何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分析,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辩证地、历史地加以看待,而不是墨守成规,拘泥于教条和书本。

同时,这个目标又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具有宽广的胸怀,这既体现在共产党人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又体现在对待人类文明成果的态度上。

2、解决“报喜不报忧”、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方法就是从体制上解决问题,即决策指令信息与决策效果反馈信息不走同一条通道,必须建立多通道的决策指令和决策效果信息反馈机制。

3、民主除了实质性的概念——人民当家作主,还有一个程序性的定义:民主是公民对政府权力的制约机制。

没有制约机制,民主就是空话,毫无意义。

4、民主是个好东西,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而言的,它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也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实现民主需要一些代价,甚至是痛苦的代价,而且民主还是有条件的。

民主不是说就可以强制人民做什么,民主最实质性的意义,就是人民的统治,人民的选择。

5、中国应采取增量政治体制改革和增量民主。

涵义:改革需要借助已有的“存量”;改革的结果是“增量”,而不是推倒重来;过程渐进而缓慢,是突破而非突变;实质是不损害人民群众原有政治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增加政治利益;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是重要突破口。

要点:强调民主的程序;把公民社会的存在是为民主政治的前提;推崇法治;充分肯定政府在民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和完善现代的动态政治稳定机制。

社会治理的目标、动力及路径选择

社会治理的目标、动力及路径选择

社会治理的目标、动力及路径选择作者:王仕军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27期摘要社会秩序是维系社会共同体的存续的必要前提。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适应从“善政”走向“善治”的新型国家与社会关系,从“统治”走向“治理”的公共行政新范式,必须更新社会治理理念,在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与社会的主体作用,从而缓解政府在现代社会治理中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

关键词秩序社会治理善治范式作者简介:王仕军,中共绵阳市委党校副教授,绵阳市第九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拔尖人才,研究方向:政府治理理论与实务。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9-180-02为了有效解决一系列棘手的公共问题,走出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协调发展面临着治理上的困境,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世界各国政府自觉、理性地调整了适应国家与社会关系,更新了公共行政范式与社会治理理念,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调动与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形成了社会多元共治的格局。

一、秩序化是社会治理的终极目标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具有自然人与社会人两种身份,并在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然领域和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领域活动。

在西方政治学理论中,社会领域是人们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而结合成的社会共同体。

社会秩序是维系社会共同体存续的必要前提。

迈克尔·博兰尼将社会秩序分为一元的单中心秩序与自发的多中心秩序两种。

一元的单中心秩序就是哈耶克所谓的建构的秩序——直接凭借指示、命令等外部权威来计划和建立的行动秩序;自发的多中心就是哈耶克所谓的自发秩序——行为主体自发自愿地服从共同承认的规则而形成的间接行动秩序。

任何一种秩序在其形成过程中都需要调节利益冲突,化解社会矛盾,回应社会诉求及应对社会危机。

社会管理正是国家与政府以维护社会秩序为目的而进行的规范和协调社会关系、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的活动。

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看,社会管理必然走向社会治理。

从“善政”到“善治”:我国城市治理的现代转型

从“善政”到“善治”:我国城市治理的现代转型

问题 , 必须 转 变管 理 模式 , 用新 的 管 理 手 段 , 断 扩 大 采 不
而 言 , 是 百 姓 希 望 有 一 个 好 的 城 市 政 府 , 望 有 一 个 就 希
好的城 市领导 者 。 望有一 支廉 洁有 为的公 务员 队伍 , 希
与 非 政 府 组 织 、 业 和社 会 公 众 之 间 的 广 泛 合 作 , 力 企 大
方 法论 选 择 。
关 键 词 : 政 ; 治 ; 府 职 能 转 变 ; 场 机 制 善 善 政 市 中图 分类 号: 6 1 D 2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3 1 0 2 0 ) 6 O 1 一 5 10 — 5 2( 0 6 0 一 l5 O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 随着 我 国城 市 社 会 转 型 步 伐 的加
作 的 整 体 性 、 益 性 和 公 平 性 , 仅 仅 依 靠 国 家 和 政 效 而


传 统 “ 政 ” 特 征 与 局 限 善 的
府 的计 划 和命 令 等 强 制性 行 政 手 段 并 不能 够 达 到 目 的 , 此传统 “ 政 ” 因 善 日益 显 现 出 它 的局 限性 。
维普资讯
20 0 6年第 6期
NO. 2 0 6, 0 6






2 0 一l o6 l NO 2 0 V, 0 6
TH E o RY A ND M o DERN I ZA TI N 的现代转型 到 ’我 :
模 式 。 今 中 外 概 莫 能 外 。 善 政 ” g o oen n ) 即 古 “ (o d g v rme t ,
工流动问题 、 土地 合 理 利 用 问 题 、 市 拥 挤 问题 、 会 公 城 社 平 问题 、 境 污 染 问题 等 等 , 是 当 前 城 市 治 理 中 日益 环 都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乱象治理探析——从“善政”到“善治”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乱象治理探析——从“善政”到“善治”
第5 期 ( 总第3 5 4 期)
2 0 1 3 年 5月
财 经 问 题 研 究
Re s e a r c h o n F i n a n c i a l a n d E c o n o mi c I s s u e s
N u m b e r 5( G e n e r a l S e i r a l N o . 3 5 4 )
想模式 ,鉴 于 “ 善政 ” 目标 尚未 完全 实现 ,从 “ 善政 ” 的角 度 ,我们 认 为 中 国土 地财 政 乱 象 的 成 因可 以总结 为 三种 ,第 一种 成 因主 要 是在 政 府
自身行 为不完 善 的情 况下 导 致 的 ,后 两种 成 因则 表现 出善 治理论发 展的先 天不足 。 1 .土地 财政形成 的体制背景
土地财政影 响下 形成 的政 府 行 为可 概括 为 两
土地收益 之 间的失 衡 表现 在各 主体 之 间。一 方面 ,中央政府 和地 方政 府 :1 9 9 8年 通过 修 改 的
《 土地管理法》 规定新增建设用地的有偿 费百分 之三十归中央政府,其余归地方政府。但在实际 征收 中 ,中央政 府部 门作 为委托 人 由于信 息 资源 劣势和其他繁杂 事情往往疏于对代理人 的制 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基金项 目:博士后基金面上项 目 “ 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国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改革思辨与模 式选择 ” ( 2 0 1 1 M 5 0 0 2 7 3 ) ;教育部人文社会 科学项 目 “ 跨行政 区域流域治理 中的多层次公共管理 问题研究 ” ( 1 0 Y J C 6 3 0 1 7 3 ) ;辽 宁省社 会科学基金重 点项 目 “ 辽 河 、凌河等流域治理保护综合研究” ( L l l A J L 0 0 4 ) 作者简介 :林 森 ( 1 9 6 9 一 ) , 男 ,辽宁沈阳人 ,博士后 ,主要从事经济理论 和土地财政等研究。E - m m l :p i a n o 2 0 0 2 @1 6 3 . c 0 m

治理理论——精选推荐

治理理论——精选推荐

新补2治理理论1自从世界银行1989年在讨论非洲发展时首次提出“治理”一词以来,逐渐成为一个内涵丰富、适用广泛的理论,并在许多国家是政治、行政、社会管理改革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不仅如此,许多西方国家在行政改革中直接以“良好治理”为口号,探索新的公共管理运行模式。

第一节治理理论产生的根源和背景治理(governance)一词是相对于传统的统治(government)而言的。

“治理”概念之所以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主要是因为在许多学者看来,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人类的政治生活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便是人类政治过程的重心正在从统治走向治理,从善政走向善治,从政府的统治走向没有政府的治理,从民族国家的政府统治走向全球治理。

因而,治理、善治和全球治理不仅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也为政治家和政治组织所关注。

近年来,经过西方理论家的使用、阐释和发展,通过国际组织和西方国家的政治与行政实践对它的运用和检验,治理不仅拥有了全新的含义和概念,而且成为了西方学术界指导公共管理实践的一种新理论和新理念,对世界各国的行政改革探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治理理论之所以在经济社会发展到20世纪末期才逐渐出现,并被作为传统的政府统治理论和市场模式理论的替代,有着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时代背景。

分析一下治理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历程,可以归纳出该理论产生和发展的一些条件和诱因:(1)国际经济一体化及全球化对社会带来的全面影响,尤其是对公共行政管理的影响;(2)工业主义和理性主义对于公私管理的共同启示;(3)治理理论的产生受惠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4)治理理论的出现是一种对国家传统的官僚制和市场形式的批评的回应;(5)世界各国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和市民社会的发展也推动了治理理论的产生。

第二节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治理(Governance),作为治理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

英文中的动词govern既不是指统治(rule),也不是指行政(administration)和管理(management),而是指政府对公共事务进行治理,它掌舵而不划桨,不直接介入公共事务,只介于负责统治的政治与负责具体事务的管理之间,它是对于以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为基础的传统行政的替代,意味着新公共行政或者新公共管理的诞生,因此可译为治理。

政府善治途径论文

政府善治途径论文

我国政府善治途径探析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公民社会的日益成长,“善治”理念越来越受到我国政府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开始积极探索我国政府的善治之路,“善治”理念作为政府治理的最高目标,其根本特征就是通过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合作,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后,迅速工业化使其经济发展上取得了重大成功,成为当时“亚洲四小龙”之一,过去的20年中,在坚持“好政府”的原则下,新加坡政府在追求政府管理上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其治理模式的实践经验对我国善治政府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善治;政府改革;政府治理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020-02善治理论作为西方公共行政改革的目标,是指导改革实践的理论,其实质就是把握好政府适度干预的问题,即政府应在规模、权能和行为方式上适度,构建精简高效的“有限政府”。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公民社会力量的日益壮大,进行公共行政管理改革,转变以“政府统治”到“政府治理”的善治之路已是大势所趋,各国都在进行着积极探索和实践。

一、善治的概念什么是善治,按照俞可平教授的解释,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1]。

这种合作成效与否的关键因素在于两个方面,即政府和公民。

一方面是推进政府改革,以善治为目标,要有迈向善治政府的能力和实践,要为实现善治提供制度保障。

另一方面是公民参与政治管理的权力,善治理论强调的就是公民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合作,没有公民参与,再好的政府治理也只能称为善政,因为只有在民主政治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善治。

二、新加坡政府治理经验分析新加坡自从20世纪60年代改革以来,政府制定了适合国情的政治经济发展战略,并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作出调整,把握好了发展机遇,在短短50年里,新加坡以其持续的经济高增长率达到发达工业国家的水平,其有活力的经济、有效的管理和廉洁的政府给新加坡带来了广泛的声誉,这种模式便成为许多国家进行改革的理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善政走向善治——县级政府行政改革的目标取向王立京(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政法所武汉430077)摘要:治理是为了弥补国家和市场的失效,如何使治理更加有效,最好的路径是实行善治。

善治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表示国家与社会或者说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好合作。

县级政府是靠近基层的一级政府,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县级政府从善政走向善治,不仅可以为国家各个层级的政府治理提供典范,也将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善治;县级政府;改革;目标“治理”问题是在全球化大前提下产生的国际通行的对话基础之一,高效率的政府治理对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提高中国各级政府的治理效率无疑是确保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实现民族振兴的关键所在。

县级政府是靠近基层的一级政府,由于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其一举一动都会与本地百姓的利益相关联,县级政府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因此,县级政府的有效治理,不仅可以为国家各个层级的政府治理提供典范,也将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治理与善治理论1989年世界银行在概括当时非洲的情形时,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crisisingovernance),此后“治理”一词便被广泛地用于政治发展研究中。

英语中的治理一词(governance)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原义是控制、引导和操纵。

长期以来它与统治(government)一词交叉使用,并且主要用于国家的与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中。

但是,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赋予“治理”以新的含义,不仅其涵盖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经典意义,而且其涵义也与“统治”相去甚远。

西方学者,特别是政治学家和政治社会学家,对治理作出了许多新的界定。

在关于治理的各种定义中,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该委员会于1995年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并在该报告中对治理作出了如下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

就其直接原因而言,西方的政治学家和管理学家之所以提出治理概念,主张用治理代替统治,是他们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中既看到了市场的失效,又看到了国家的失效。

正是鉴于国家的失效和市场的失效,愈来愈多的人热衷于以治理机制对付市场和国家协调的失败。

治理可以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某些不足,但治理不可能是万能的,它也内在地存在着许多局限。

它不能代替国家而享有政治强制力,它也不能代替市场而自发地对大多数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

在社会资源配置中不仅存在国家的失效和市场的失效,也存在着治理失效的可能。

既然存在着治理失效的可能性,那么,如何克服治理的失效,如何使治理更加有效等问题便自然而然地摆到了学者面前。

不少学者和国际组织纷纷提出了“元治理”、“健全的治理”、“有效的治理”和“善治”等概念,作为对上述问题的回答。

其中“良好的治理”或“善治”的理论最有影响。

自从有了国家及其政府以后,善政便成为人们所期望的理想政治管理模式。

善政的内容,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基本类似,一般都包括以下几个要素:严明的法度;清廉的官员;很高的行政效率;良好的行政服务。

毫无疑问,只要政府存在一天,这样的善政将始终是公民对于政府的期望和理想。

但是,善政在政治理想中的这种长期独占鳌头的地位,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却在世界各国遭到了日益严峻的挑战。

对善政构成挑战的是“善治”,其英文名为goodgovernance(可直译为“良好的治理”等),概括地说,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它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

善治的基本要素有六个:(1)合法性。

指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

取得和增大合法性的主要途径,是尽可能增加公民的共识和政治认同感。

(2)透明性。

指的是政治信息的公开性。

透明性要求与公民利益相关的政治信息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

透明程度愈高,善治的程度也愈高。

(3)责任性。

指的是人们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公众,尤其是公职人员和管理机构的责任性越大,表明善治的程度越高。

在这方面,善治要求运用法律和道义的双重手段,增大个人及机构的责任性。

(4)法治。

其基本意义是,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任何政府官员和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治是善治的基本要求,没有健全的法治,没有对法律的充分尊重,没有建立在法律之上的社会秩序,就没有善治。

(5)回应性。

它的基本意义是,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时的和负责的反应。

回应性越大,善治的程度也就越高。

(6)有效性。

它有两方面的基本意义,一是管理机构设置合理,管理程序科学,管理活动灵活;二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

善治程度越高,管理的有效性也就越高。

二、县级政府治理的变迁县作为一级行政单位,至少可以追溯到秦统一中国之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县级行政确立了在国家行政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概括起来,县级行政有四个特点:(1)基础性。

中国是一个尚未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牵动国家全局的问题,广大农村的稳定和发展是整个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前提,而县级政府正是面向广大农村的。

(2)完整性。

县级政府是功能齐备的一级组织,纵向承上启下,横向连接城乡,综合性强。

(3)直接性。

县级机关是最接近基层、直接同人民群众打交道的一级机关。

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是跟县级行政管理成效直接相连的。

(4)相对独立性。

一个县的工作是相对独立地开展的,这种相对独立性使县级行政机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成为可能。

县级行政的这些特点表明,县级政府在国家行政体系中担负的功能主要是执行,如果县级行政管理强而有力的话,整个国家的基础也就稳固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新政权的领导人面临着选择何种发展道路和管理体制组织经济建设,迅速实现强国富民理想的问题。

由于当时国际国内环境及苏联模式的影响,中国选择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种经济体制安排实际上是政治领域统辖一切,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处于政府的全面控制之下,所产生的政府必然是“无限政府”,承担着无限多的经济社会职能,从宏观到微观几乎包揽了全部的经济社会事务,“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

政府对社会管理的广度与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这时,经济和社会领域处于抑制状态,没有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无所不包,统得过死的行政模式很快便暴露出其缺点与不足:政府职能膨胀,机构庞大,运转不灵,官僚主义严重;企业统得过死,缺乏活力;价格信号扭曲,造成经济活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浪费严重。

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国家的竞争力。

我国现行县级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形成于建国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为前提和基础,以部门管理为主要标志和特点。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开始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逐渐从政治领域获得了一部分它们应该有的权力,公民社会开始初步形成。

与此相适应,为建立一个结构合理、人员精干、运转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了四次规模较大的县级政府机构改革,虽然在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从总体上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存在种种问题:(1)机构膨胀反弹,政府财政吃紧,机构改革始终没有走出“膨胀———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2)职能转变力度小,存在职能异化。

(3)部门之间职能交错、职责不清,造成多头管理和互相推诿,导致行政管理的低效率。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根本原因是没有很好地实现国家权力向社会回归,实现国家权力还政于民,国家与社会或者说政府与公民之间没有实现良好的合作,也就是说没有实现善治。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民主,就其本质而言,是公民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和对政治生活的参与。

中国宪法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民主权利,但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民主权利很难得到有效保障。

究其原因,是国家权力的无限扩张及其向经济、社会生活的全方位渗透,使国家与社会出现一体化的态势,政府包揽了社会的大部分事务,形成了“大政府、小社会”的局面。

因此,当政府进行机构改革需要转变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时,由于政府对社会长期的高度控制,社会相对萎缩,政府转变职能、精简机构后的社会事务由于没有相应的社会中介组织来承担,造成了管理真空和权力真空,因此,政府不得不又恢复这些机构来进行管理。

这也是我国机构改革出现反复、职能转变缓慢的原因之一。

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是一对矛盾。

没有国家权力,公民个人权利就得不到保护。

但国家权力具有扩张的性质和特征,国家权力的扩张总是依靠侵蚀个人权利而实现的。

伴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政府权力下放和对政府权力的制约,中国公民个人的独立地位和自由权利正在迅速形成和发展中,它为县级政府实现“良好的治理”(即善治)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三、县级政府实行善治的思路善治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

善治表示国家与社会或者说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好合作。

它有赖于公民自愿的合作和对权威的自觉认同,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合作,至多只有善政,而不会有善治。

所以,善治的基础与其说是在政府或国家,还不如说是在公民或民间社会。

从这个意义上说,民间社会是善治的现实基础,没有一个健全和发达的民间社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善治。

但是,政府是国家政治权力的掌握者,是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者和各种法规政策的制定者,一个国家要实现善治,关键是要实现善政;欲达到善治,首先必须实现善政。

因此,从这个理论分析角度出发,县级政府实行善治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有限责任政府。

实现善治必须与政府职能转变相结合。

当代的责任政府、有效政府、法治政府都是有限责任政府,这就要求政府实现从过去的全能政府向有限权力政府的转变,将本属于社会、公民、企业的权利回归于它们,这是实现善治的首要条件。

实践证明,包管一切,对什么都负责的政府可能什么都管不好,什么都负不了责。

善治条件下的政府只能对能负责的问题负责,只能管该管的,只能是有限政府。

目前进行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实际上也是在建立有限责任政府。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现阶段我国县级政府的职能应该主要有:(1)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维护本地域内的市场秩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