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置换与伦理书写--从《吾栖之肤》看阿尔莫多瓦的生命伦理叙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羁绊是爱。
借由展现被现代文明掩盖下的恶人的善举,抒发了导演对于传统伦理道德的抨击、个体人物被割裂后对身份的认同以及在后都市化时代家庭关系发展的新面貌的不断探索之意。
三、对社会秩序和制度的诘问——
—挑战普世价值观
(一)偷的概念与人性的反思
田纳西-威廉斯说:“不管你是谁,我总是指望陌生人的慈悲。
”在传统的东方美学中,艺术家向来以非常含蓄的方式表达最深沉的情感。
在警局里,信代面对警察的问询,没有竭斯底里,也没有大声辩解,只是默默地抹着眼泪。
她终于意识到了,乌托邦家庭带来的一切都是虚无,一个短暂的圆满家庭内部被瓦解、分崩离析后一切都会被暴露在法律和舆论之中。
偷来的终是要还的,不论是超市货架上的物品,还是父母的身份,或者是儿女的存在,甚至是在不断堕落的人生中寻找他人给予的那一丝温暖,都是偷来的。
信代对着警察发出了质疑:
“生下孩子就自然成为母亲了吗?”失去生育能力的信代在机缘巧合下“解救”了两个孩子,她虽然以母亲的身份自居,但她真的就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
代表着社会正义的警察是权力的执行者和拥有者,信代在此时处于弱势地位,并且在铁铐的禁锢下已经失去了由她亲手组建的家庭。
偷的物像概念、精神概念与人性的反思渗透进了这部电影的肌理,看似波澜不惊归于平常,却在普世价值观的压迫下逐渐揭示出了生活的本来面貌——
—残酷与冰冷。
(二)对边缘人物的人文关照
小偷家族就像乌托邦一样美好。
这些被社会或原生家
庭伤害抛弃的人们,组成了一个圆满家庭。
对是枝裕和来说,血缘并不是家庭的第一要素,他提出一个概念,叫“选择”,这个家庭是在选择中建立起来的,信代选择了奶奶,友里选择了这个家,这些零星的个体并非不渴望荫庇,他们共同组成的这个家,是对一个完整的家的“拟态”。
坑蒙拐骗、寡廉鲜耻的家庭成员却可以聚集在逼仄的房间中一同倾听烟花盛开的声音;浑身污点、罔顾道德的父亲也可以跟儿子在偷窃完毫无顾虑地堆起洁白的雪人;秘密缠身、各自偷生心伤累累的边缘者被最宽容的亲情和最大限度的善意包围着,他们没有光明正大的家庭关系,在处于弱势的社会地位中构建了一个坚实的情感堡垒,虽然他们没有亲眼看到夜晚盛开的璀璨烟花,但抬起的脸上洋溢着温暖和憧憬。
四、踽踽前行的温暖之光
《小偷家族》是一部以弱者的温和善意与牺牲精神挑战普世价值观上限的无政府理想主义之作。
陌生人的身份认同、家庭关系的羁绊与选择,无一不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辉。
小偷家族的家庭成员没有一个是绝对善良的,他们的自私和对彼此的真心关爱却闪耀着即使浸润在黑暗也努力生活的温暖光芒。
参考文献:
1.苏七七.家庭的乌托邦——
—《小偷家族》中的“家庭”理念与图景[J].电影艺术,2018(05):60-62.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
西班牙著名导演佩德罗·阿尔莫多瓦渴望由内而外地打破社会禁忌,通过自由创作来体现自我,所以他的电影世界“始终带有惊世骇俗的色彩,从未离开对暴力/死亡、性/软色情、毒品/迷幻、同性恋/异装癖的迷醉”①。
《吾栖之肤》是阿尔莫多瓦的第18部影片,首次挑战了恐怖惊悚题材,讲述了外科医生罗伯特利用转基因与皮肤移植手术,给强奸女儿的文森特变性、整容,最终爱上强奸犯的故事。
故事情节挑战底线,游离于伦理道德之外,在性别交错中剖解出人类最原始的欲望,并关注个体的自我表达与深层情感。
一、复调意味的性别置换
阿尔莫多瓦观察到人们固有的性别观念对他人的伤害,他从性别立场退让,仅从“人”这一生命本体出发,
恢复人类本应拥有但却被各种社会规范所覆盖的人性。
“性别置换叙事策略在具体运作过程中,总是不自觉地会呈现出两套话语系统:女性与男性两重性别的明暗交织、双重话语的显微错杂、现实与假定的空间往复”②。
这使性别置换在影片中呈现出复调的诗学意味。
阿尔莫多瓦被称为“女性主义导演”,其影片中的女性多拥有独特的性别气质,多表现女性对男性的对话与抗衡。
《吾栖之肤》中,马莉莉娅作为母亲,对待罗伯特就像天使,对待扎卡如同恶魔。
与马莉莉娅相反,文森特的母亲一直坚持相信儿子没有死亡,正是如此才使文森特看到报纸上的寻人启事,唤醒了自我的意识。
阿尔莫多瓦对母亲这一身份进行双面书写,她们可以是守护者,也可以仅仅作为人类繁衍的工具而存在。
作为故事发展的关键,盖儿放弃了妻子
与
性别置换与伦理书写
——
—从《吾栖之肤》看阿尔莫多瓦的生命伦理叙事
阴楚浩敏
摘要:作为一部惊悚题材的电影,《吾栖之肤》延续了阿尔莫多瓦一贯的叙事风格。
影片中,阿尔莫多瓦从与众不同的性别观念出发,以男女的双重话语实现了复调意味的性别置换;深度挖掘人类原始生命冲动,对家庭、社会中的病态进行了根源探索,对亲子伦理与生存伦理进行了极端化切割;运用“皮肤”这一象征符号,在人性与社会性的反思中寻找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
关键词:阿尔莫多瓦;《吾栖之肤》;性别置换;生命伦理叙事
87
视听2021.3|
母亲身份的双重伦理责任,最终酿成悲剧。
阿尔莫多瓦在表现女性困境的同时给予同情,在解构女性刻板形象的同时赋予女性更多的人性向度。
阿尔莫多瓦不刻意给女性安排命运,他以旁观者的角度看着女性找到自我,通过病态心理和扭曲的行为揭露男性隐匿的人性。
复调意味源于女性与男性两种性别形态的投射和置换。
性别身份是人类社会得以运转的基本前提之一,电影中变性过程体现了导演对两性关系的深入思考。
《吾栖之肤》中,罗伯特对文森特进行了阴道再造术,“想象你的生命就靠这阴道口,你从那里呼吸”。
罗伯特给文森特重新命名为“薇拉”,给她女性的衣服、女性的化妆品。
文森特只是在性别上成为了薇拉,深层仍存在男性的自主意识,形成了强烈的伦理冲突。
西方后现代主义认为,“不存在绝对的传统意义上的男人或女人,只存在着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③。
阿尔莫多瓦设置了生理与心理上的尖锐矛盾,并由性别置换传达出两重世界中女性的生存境遇,引出对生命的最终思考。
二、个体欲望的潜在表达
暴力、犯罪、性等书写无疑在阿尔莫多瓦的电影中占据重要比重,且往往交织在一起,他热衷于将隐匿的欲望直白地公之于众。
《吾栖之肤》作为一部惊悚片,在性别交错中将个体欲望集于狭小的时空,其潜在书写的是人类的性欲与罪欲。
面对性欲这种私密的主题,阿尔莫多瓦赋予这种行为一种病态的美感。
马莉莉娅的不正当关系,生下男主罗伯特和弟弟扎卡,但马莉莉娅仅仅是繁衍机器,真正的母亲对于罗伯特与扎卡是缺席的。
文森特被变性为酷似盖儿的薇拉,机缘巧合下扎卡透过监视器以为看到了“死而复生”的盖儿,长期的压抑激起了原始的欲望,极度渴望潜入被监禁者的肉体。
影片中肉体的展露是随着剧情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目的是表现人类最原始的本能和欲望。
弗洛伊德将人的本能分为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他认为“食色本能常欲将生命的物质集合而成较大的整体,死亡本能则反对这个趋势,它要将生命的物质重返于无机的状态”④。
犯罪的欲望也是人性中的重要部分,作为个体与生俱来的杀戮欲望成为犯罪的根源。
罗伯特看到诺玛被强奸以及薇拉被侵犯后产生复仇欲望;扎卡运输毒品、抢劫,他的欲望是乱伦的、极具毁灭性的;薇拉在看到报纸寻人启事后,唤起了自我意识,枪杀了罗伯特及马莉莉娅。
阿尔莫多瓦在犯罪的书写中,突出了人类内在的死亡本能,对婚姻、家庭、社会中的病态进行了根源探索,对亲子伦理与生存伦理进行了的极端化切割。
三、生命意义的象征化书写
阿尔莫多瓦擅长通过对男性女性以及欲望、暴力等的描写,深度挖掘影像背后隐藏的生命含义。
整部影片都紧紧围绕着“皮肤”展开,使其具有三重象征含义:束缚、惩戒、重生。
通过“皮肤”这一物象,回归于人生本身,回归于生命伦理意义。
罗伯特在演讲中就已经提出要利用转基因技术,研发出可以抵御外部伤害的皮肤。
这里的“皮肤”是来自于盖儿的死亡对罗伯特产生的心理束缚,是罗伯特扭曲内心的现实映照。
同时,这层皮肤束缚着文森特的肉体,时刻进攻他的心理防线,企图撕裂文森特的个体意识,模糊性别的界限,让文森特回归到原始状态。
“皮肤”作为一种物质而存在,禁锢着人类的灵魂,促使人类寻找逃避现实与消解痛苦的途径。
“皮肤”分裂了现实与内在,就如同手术服割裂了罗伯特的职业道德与病态心理,将复仇的欲望在手术服的庇护下冠冕堂皇地落实在文森特身上。
薇拉的出现割裂了文森特的认知与内心,罗布特赋予文森特新的性别和名字,限制他的活动范围,控制其饮食起居,只提供有限电视节目,这些都是罗伯特对文森特的惩戒,但同时也满足了自己变态的爱欲与控制欲,颠覆传统认知,释放被压抑的原始生命力。
“皮肤”在影片中也象征着重生,着意引起人们对生命的思考。
狰狞的皮肤使盖儿迷失自我,最终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身“皮肤”象征着盖儿的重生,结束了压抑的生活,寻找真正的自由。
另一方面,“皮肤”也象征着文森特的重生,他学习瑜伽,以此保留着无法剥夺的灵魂自由。
“皮肤”在此处是精神上的重生,为生命残缺之人在伦理上寻找灵魂的安放之所。
阿尔莫多瓦想表达的正是皮肤只是栖居之所,它不决定一切,灵魂永远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与外貌性别无关。
四、结语
阿尔莫多瓦在电影中使变性人作为影片的叙事主角,熟练地运用镜头语言将故事冷静地呈现,由外向内地审视关于身份认知、角色焦虑、心灵背叛等现代化问题,深度揭示了人类的生命本能与死亡本能,探究社会的病态根源。
在时空架构中,影片呈现了惊悚又饱含温情的内在伦理叙事和生命原始冲动。
影片通过“皮肤”符号,揭示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现实与人格,着重提出并思考“我是谁”的深层问题,在人性与社会性的反思中寻找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
注释:
①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276.
②陈峰蓉.论后新时期女性作家文本的性别置换现象[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4.
③[美]葛尔·罗宾.酷儿理论[M].李银河译.北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114.
④陆扬.精神分析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56.
参考文献:
1.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276.
2.陈峰蓉.论后新时期女性作家文本的性别置换现象[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4.
3.裴锦文.浅析《吾栖之肤》中独特的性别视角[J].电影新作,2013(03):44-48+62.
(作者系曲阜
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88
|RADIO&TV JOURNAL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