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与国内主要城市群的比较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港澳大湾区与国内主要城市群的比较研究摘要:城市群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形态,目前国务院已批复设立10个国家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最年轻的国家级城市群,是包括港澳在内的珠三角城市群融合发展的升级版,是从区域经济合作上升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
本文将通过重点对比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主要国家级跨省区城市群在功能定位与目标规划、经济实力与人口规模、交通网络布局、产业分布与发展特点等方面的情况,归纳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
关键字: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比较
一、城市群概念的演进和基本内涵
(一)城市群概念的演进
无论是基本经济区,还是城镇化抑或是城市群、大都市带、都市圈等,都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部分,即地域经济、省域经济正在向城市群转变。
1935年,民国经济学家冀朝鼎先生在《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基本经济区”的概念,这可能是世界历史上所谓城市群的最早内涵,他指出,“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时期,有一些地区总是比其他地区受到更多的重视。
这种受到特殊重视的地区,是在牺牲其他地区利益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这种地区就是统治者想要建立和维护的所谓“基本经济区”。
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Gottman)发表了著名论文《北美大都市带》,提出了大都市带(Megalopolis)理念,一定程度上兼顾了
“城市群”的内涵。
其认为,“在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会带动周边区域,而会同几个规模相近、地域相邻的城市,共同组成区域中心、呈组团式或块状分布的都市群,多个都市群又会形成一个‘大都市带’”。
因此,城市群被认为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区域空间形态的最高组织形式。
此后,城市群的内涵与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并被我国所逐渐接受和采纳。
(二)我国城市群的基本内涵
我国城市群的兴起是区域经济与城市化发展的产物。
进入20世纪90年,一些在行政区划上临近和空间布局上密集的城市集合,逐步演化成一批初具规模的城市群和正在形成中的城市群雏形。
2006年,“城市群”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文件,《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2008年以后,城市群规划文件正式进入“国字头”时代。
国务院连续发布了长三角、珠三角规划,均提出了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目标。
近几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逐渐形成,其经济聚合和辐射外溢效应不断凸显,日益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龙头。
今年2月份,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了城市群的定义: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
二、我国国家级城市群的发展现状与格局
(一)我国城市群发展概况
我国《“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提出加快城市群建设发展,基本定调了19个城市群,具体包括: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哈长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山西中部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兰西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滇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
图 1:城市群空间分布示意图
图片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截至今年2月18日,国务院已先后批复了11个国家级跨省区城市群,分别是:长江中游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哈长城市群、成
渝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兰西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
目前,这些城市群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其中,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城市群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表 1:跨省区城市群规划批复情况
图片来源:国研网宏观研究部设计绘制
2019年2月18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粤港澳大湾区被视为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以快速交通网络的构筑、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等领先于其他国家级城市群的思路,粤港澳大湾区持续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
(二)我国国家城市群的发展现状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决定经济增长率的三个因素分别是技术进步率、劳动要素的投入和资本要素的投入。
纵观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发展,可以发现两方面特点: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从发达城市向落后城市进行横向转移,二是在发达城市正在形成依靠知识革新带来的技术进步与生产创新,从而达到产业优化与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传统的以工业化为主导、以来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经济增长边际效应正在减弱,而以技术创新为主导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正在成为主流。
随着东部发达城市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人口增长速度逐渐放缓,产业结构正在向以创新和改革为特点的高端产业升级,而东部城市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低端制造业正在向国内城市进行横向转移,既包括核心大城市向周边城市的经济外溢,也包括向中西部城市的产业转移。
城市群内部与不同城市群之间的产业机构调整引起了资本流动与劳动力的跨区域转移,发达城市与周边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东部城市与西部城市的互动更频繁,形成了国内不同城市与不同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动发展效应。
随着卫星技术的进步,国际上常用NASA夜间灯光指数判断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即通过晚上城市灯光亮度观测城市的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于2018年展示的地球夜间灯光图,在我国范围内,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灯光最集中,并且亮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在京津冀城市群,北京和天津的灯光亮度比较明显,远高于河北其它城市,“双核”特征非常显著;其他跨省区城市群仅核心城市灯光亮度显著,如成渝城市群的成都和重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武汉、中
原城市群的郑州等。
整体来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较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群聚集效应明显,而中西部地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核心城市,“单核”特征明显。
图 2:2018年中国夜间灯光图
图片来源: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
因此,国内东部和中西部城市群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发展特征,东部城市群以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为代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具有城市群的聚集和协同联动特征以及圈层结构;中西部城市群正处于形成和强化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要集中在单个或几个核心城市,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代表,主要以北京和天津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正在向周边城市形成经济外溢并建立起经济发展关系,初步表现出了城市群特有的圈层空间组织形式;其他城市群包括长江中上游、成渝、兰州—西宁等,仍处于城市群发展的初期阶段,以强
核发展为特征,与周边城市经济联系相对单一,核心辐射和带动能力比较弱,还未形成协同发展态势。
(三)我国国家城市群的发展格局
近几年,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先后纳入到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其中“一带一路”是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为实现新兴经济发展关系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目的在于形成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经济协同与政治友好。
图 3:国内主要城市群发展格局
图片来源:国研网宏观研究部设计绘制
京津冀城市群创新资源、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突出,与粤港澳、长三角相比,京津冀地区产业系列相对完善,工业化基础最为雄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处于全国工业化前列。
但京津冀的经济发展水平、一体化程度和城市间的联系强度
等均落后于粤港澳和长三角地区。
京津冀协同发展旨在实现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产业优势互补,建成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同时带动北方区域的协调发展与产业转型,平衡南北方的经济发展差距。
长三角城市群横跨9省2市,是国内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长江经济带处于我国核心腹地,承担着我国东部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中西部地区复兴的重大任务。
现阶段,在长三角一体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江浙沪的不少产业转移到了安徽,在促进安徽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江浙沪也腾出更多空间,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
粤港澳大湾区(此处指广东9市)被誉为世界制造工厂,外贸出口一直居全国首位,其开放程度是国内城市群里最好的。
在地区开始之初,凭借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先后经历了乡村工业化、城市工业化、大都市区化发展阶段。
近年来,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转变,制造业分工日益明显。
随着区域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京津冀城市群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之一,其明确的功能定位凸显了显著的发展潜力;而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则是自东向西承接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横向轴带。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区域,粤港澳大湾区与长三角城市群位于沿海区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同时也是我国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主要区域。
三、粤港澳大湾区与国内主要城市群比较分析
(一)功能定位与目标规划比较
由于粤港澳大湾区定位在国内较高水平,是国内城市群定位中仅次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国际化都市群,因此从功能定位而言,国内城市群中与之具有可比性的仅有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这里将在城市群发展规划与政策比较上,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做比较,以期对粤港澳城市群的发展探索有益经验。
1.功能定位比较
城市群的功能定位主要是以政策纲领性文件为指导,结合各城市群的区域位置、发展特点、资源优势和未来战略定位形成。
三大城市群的功能定位既相互独立,各具特色,又相互补充,统一协调。
表 2:三大城市群功能定位比较
图片来源:《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国研网宏观研究部设计绘制
通过综合梳理三大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可以更加清晰地明确城市群的不同定位: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于改革开放的领跑者,力争成为世界级湾区,深化港澳与内地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京津冀的定位则偏重于首都功能的疏解,成为东北亚城市群中心;长三角城市群在三个城市群中定位最高,并已成为世界级的城市群。
总的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在城市群定位中的地位仅次于长三角,但是由于具备港澳的国际化优势、市场化制度优势以及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有望在非政策因素的引导下,超越长三角城市群。
2.发展目标比较
城市群的发展目标是以功能定位为基础,在符合国家整体战略规划的前提下,以现有的城市群发展水平为依据设立的中长期发展目标。
表 3:三大城市群发展目标比较
图片来源:《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国研网宏观研究部设计绘制
从发展目标来看,三大城市群的发展目标各有侧重,其中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目标在于集中港澳的科创和金融优势,提升内生发展动力,成为科创中心、开放中心和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湾区;京津冀城市群的中期目标在于缩小区域差距和实现首都圈的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目标则更多集中在全球资源配置和产业分工,成为全球一流的城市群。
由此可见,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目标是以外向型为主,接力湾区优势,重点打造创新和开放两大核心竞争力,致力于发展成为世界级湾区。
3.产业规划比较
主导产业决定了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一般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群是以科技创新和服务为主,而以传统重工业为主的
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则相对较低,普遍存在产能过剩、产业升级滞后、服务水平不高等特点。
主导产业规划师城市群在现有战略规划框架下实现中长期发展目标的重要着力点,是城市群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通过对三大城市群主导产业规划的比较,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产业竞争优势和主导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表 4:三大城市群主导产业比较
图片来源:《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纲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国研网宏观研究部设计绘制
从三大城市群主导产业规划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依托港澳在金融、科技、旅游和航运物流等领域的发展优势,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致力于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双轮驱动的产业发展模式;京津冀城市群主要规划在疏通交通网络,打造国际一流的航空枢纽和港口区,提高首都服务国际交往的软硬件水平,同时延伸现有产业链和完善产业集群,聚焦于政治服务功能;长三角城市群的主要方向则在于强化和创新传统产业链,培育新兴产业,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创新优势,聚焦于经济功能。
(二)经济实力与人口规模比较
表 5:国内四大城市群的基本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及各省市统计年鉴
由以上数据可知,国内主要四大城市群土地面积合计83.3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8.6%,经济总量却占全国经济总量的47.5%,是我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
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为10.9万亿,以全国0.58%的土地创造了12.1%的GDP;长三角城市群经济总量最高,为17.8万亿,以全国2.2%的土地创造了19.8%的GDP。
如果说GDP总量是用来衡量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那人均GDP 则更能代表一个地区人民生活的水平。
根据2018年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广东9市)人均GDP位列四大城市群之首;长三角城市尽管经济总量在国内城市群排名第一,但人均GDP次于粤港澳大湾
区(广东9市)。
京津冀城市群由于受到行政区域与经济区域划分复杂,产业同构等限制,城市一体化进程较慢,人均产值仅相当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半,与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存在一定差距。
成渝城市群作为西部地区的城市群代表,不仅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他三大城市存在较大差距,人均产值也有明显差距;但随着成渝一体化的推进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作为国家战略的提出,成渝城市群内各城市联系将会更加紧密,带动区域内城市的协同发展,从而缩小东西部贫富差距。
图 4:国内四大城市群2018年常住人口数量及人均GDP
数据来源:国家及各省市统计年鉴
从四大城市群的人口规模分布可以看出,长三角城市群的人口集聚能力最强,基数最大,主要原因是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相对成熟,人口流入速度趋于稳定。
根据恒大研究院今年4月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2019》显示,1982-2018年,19个城市群常住人口从7.1亿增至10.5亿;其中,珠三角、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京
津冀近三年人口增量领跑全国,分别年均增长142.2万、100.9万、87.3万、63.8万、42.7万。
因而,尽管粤港澳大湾区(广东9市)人口基数最低,但人口数量年均增长最多,未来在充分发挥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优势背景下,将不断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流入。
(三)交通网络布局比较
交通网络布局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城市群内各城市间互联互通的效率以及一体化进程的发展,纵观国内外发展成熟的城市群,都是在发达的交通网络基础上形成的,通过比较四大城市群的交通网络布局,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各城市群的人口、资源分布和产业结构特点。
表 6:国内四大城市群交通网络布局比较
展纲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国研网宏观研究部设计绘制
由上表可知,四大城市群的交通网络布局基本都包括了港口、公里、铁路和航空为一体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由于各城市群的地理位置、发展水平和功能定位不同,各自的交通网络布局也有所差异:粤港澳大湾区依托丰富的巷道资源和拥有世界级港口的优势,实现了多种交通方式互联互通,是我国实现开发开放的重要窗口,城市群特征比较明显;长三角城市群以打造交通管理服务体系为重点,建设一体化的交通服务网络,发展程度较高;京津冀城市群则重点建设以铁路和公路为主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对外打造一流国际航空枢纽,提高首都服务国际交往的软硬件水平,城市群特征还未完全显现;成渝城市群正以铁路和公路建设为重点,形成都市圈,带动城市间人口和资源的流动,促进区域一体化建设。
图 5:长三角城市群综合交通网规划示意图
图片来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图 6:成渝城市群综合交通网框架示意图
图片来源:《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
(四)产业结构与发展特点比较
城市群的产业发展是以主导产业为核心,依托交通网络布局进行资源流转和人口流动。
一般交通网络越发达,资源和人口的流动就越频繁,产业发展越迅速,产业升级和更新换代的能力越强。
通过对比四大城市群产业结构和发展特点,可以看到发达城市群和落后城市群在产业发展路径方面的差异。
1.产业结构比较
这里选取各城市群总代表性城市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占各城市总体经济规模的比例。
第三产业占比越高,说明代表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图 7:2018年国内四大城市群核心城市的三次产业构成情况(单位:%)
数据来源:各城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可以发现,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核心城市的第三产业比重明显高于成渝城市群。
广州、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主导城市,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较高,香港更不用提,第三产业比重常年在90%以上;上海、杭州、南京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其第三产业都比较发达,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且第二产业比重相对较低;而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天津作为主导城市,第三产业占比均超过50%,北京的更是高达81%,但与天津差距较大,双核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
2.产业发展特点比较
粤港澳大湾区在第三产业具有绝对优势,同时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深厚的制造业基础,加上以香港为龙头的金融核心圈,产业体系主要由科技和金融双轮驱动,产业链条优势明显;长三角城市群在产业集群方面优势突出,以现代服务业和智能制造为主;京津冀城市群则在重工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未来主要培育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以及改造钢铁、石油等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式。
成渝城市群则是工业占比较高,以重装制造业为主,城市间产业分层特征明显,未来将培育发展生产性服务外包产业、金融商务等现代服务业。
四、粤港澳大湾区与国内主要城市群经济发展总结
总体来看,国内目前仅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城市群发展还相对较为成熟。
城市群层次结构明显,各城市间互联互通效果显著,一体化程度较高,是未来高技术产业和先导高水平服务业发展的聚集地。
京津冀城市群虽然经过多年规划,但受到行政区域和经济区
域划分的障碍,以及京津的空吸作用,城市一体化进程发展相对缓慢。
成渝城市群还处于强核发展阶段,城市间协同带动作用不明显,第一、二产业占比较大,产业升级滞后,未来是承接发达城市群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
与国内主要城市群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具有独特的优势。
以海港为依托、以湾区地理区位为基础,具有开放的经济结构、发达的国际交通网络,产业集聚功能显著,是国家经济重要的增长极和技术创新的主阵地。
第一,从地理位置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是贯穿东南亚、南亚、中东、欧洲等四大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的主要通道。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中心,东面是我国海峡西岸经济区,西面是我国北部湾经济区和东南亚地区,北面则是我国以湖南、江西省会城市为核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以及我国中部的主要城市群。
它承接了我国内部腹地、开启了东盟的海陆国际大通道,是“一带一路”的关键战略枢纽。
第二,从交通布局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拥有世界最大的海港和空港群,而且铁路和公路等基建也较为发达。
一方面,天然的湾区优势和对外开放的历史经验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依托,据英国劳氏日报发布的2019年全球百大集装箱港口最新榜单显示,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三个全球大港,分别为世界排名第四的深圳港、第五的广州港和第七的香港港;另一方面,湾区内九纵三横的高速公路网和城际轻轨已经在建设完善当中,尤其是港珠澳大桥贯通后,珠江口东西两岸实现了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