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芩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常昊
摘要:目的综述天然植物黄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为黄芩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主要以近年研究文献资料为依据,查阅整理。结果黄芩的化学成分、药理研究有一定的发展和突破。结论黄芩在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上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黄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黄芩又名元芩、枯芩,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唇形科植物Scutellaria —baicalensisGeorgi的干燥根[1],主要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作用,已有悠久的用药历史,是我国中医临床常用中药品种之一,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等省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且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现就近几年来有关黄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1化学成分
1.1 黄酮及其苷
黄芩主要含黄酮类化合物,目前从黄芩中分离的黄酮苷元及苷有40多种,主要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汉黄芩素-5-O-β-D-葡萄糖苷、木蝴蝶素A(5,7-二羟基-6-甲氧基黄酮)、黄芩黄酮Ⅰ(5,2′-二羟基-6,8-二甲氧基黄酮)、黄芩黄酮Ⅱ(5,2′-二羟基-6,7,8,6′-四甲氧基黄酮)、白杨素(5,7-二羟基黄酮)、二氢木蝴蝶素A(5,7-二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等,其中黄芩苷为主要有效成分。
1.2 萜
从黄芩中分离到多种倍半萜木脂素苷类。
1.3 微量元素
黄芩中也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其中铁、铜、锌、锰的含量均很高[2]。
2药理作用
2.1 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黄芩的抗菌和抗病毒作用,与中医经验治疗“天行热疾”、“火咳肺痿”和“疔疮火疡”相一致。黄芩抗菌范围较广,其中对金葡菌、绿脓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且对钩端螺旋体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黄芩煎剂、水浸出液对甲型流感病毒PR8株以及亚洲甲型(京甲1)均有抑制作用。近来研究显示,黄芩素还具有抗HIV 的作用[3],能诱导感染HIV的细胞发生凋亡。
2.2 对心脑血管系统作用
付守廷[4]等在心肌缺血实验中,发现黄芩苷可拮抗儿茶酚胺类化合物,对心肌氧供不足及因心肌耗氧增加引起的心肌缺氧均有非常显著的改善作用。俞燕[5]等研究发现黄芩苷能明显抑制大鼠感染性脑水肿中IL-1β、TNF-α的生成。
2.3 对消化系统作用
关于黄芩对消化系统的作用,以影响肝脏的研究报道较多。在大鼠肝细胞凋亡实验中,体外培养肝细胞,以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放线菌素D(DACT)诱导细胞凋亡,不同浓度的黄芩苷均对TNF-α和DACT所诱导的肝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6]。在大鼠、小鼠实验性CCl4肝损伤模型中,观察给黄芩茎叶总黄酮及黄芩煎剂后的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山梨醇脱氢酶(SDH)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它们对急性肝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7,8]。
2.4 抗过敏作用
有研究表明,黄芩苷、黄芩素对豚鼠过敏性哮喘、致敏豚鼠的离体回肠、气管等所引起的过敏性收缩均具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同种或异种抗原所引起的被动过敏反应也有抑制效果。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过敏介质(组胺、慢反应物质SRS-A)的释放,而过敏介质的释放有认为与巯基酶(SH-enzyme)的活性有关。该酶抑制剂可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有实验提示,黄芩素是通过抑制巯基酶的活性而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同时,对平滑肌有直接松弛作用。
2.5 抗炎作用
对黄芩抗炎作用的研究报道中,大多研究者对黄芩中提取的有效单体黄芩苷进行了研究,具有涉及范围广、多角度的特点,分别从抗炎机理、体内动力学参数、不同感染模型中化学物质测定、不同菌群等方面揭示了众多作用环节。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黄芩苷对大鼠腹腔白细胞内白三烯(LTs)、环磷酸腺苷(cAMP)和细胞内游离钙水平的影响,显示出黄芩苷可显著抑制细胞内白三烯B4、白三烯C4的生物合成,还可显著抑制人工三肽(fMLP)激发的白细胞内Ca2+升高,并促进细胞内cAMP水平提高,表明黄芩苷显著影响白细胞的多种功能并揭示了其抗炎作用机理[9]。
2.6 解热作用
赵铁华等[10]研究表明,适宜剂量黄芩茎叶总黄酮腹腔注射和灌胃给药对实验动物的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大多数作用强度高于以临床剂量折算试验剂量的阿司匹林、安痛定注射液和柴胡注射液。
2.7 抗肿瘤作用
研究显示黄芩苷对艾氏腹水瘤小鼠免疫功能及对荷瘤小鼠腹水脂加氧酶活性有一定的影响;同时,测定血清溶菌酶及T淋巴细胞数,给予黄芩苷后,小鼠溶菌酶活性及淋巴细胞酸性非特异性酯酶(ANAE)阳性率增加;也抑制体内、外艾氏腹水瘤细胞增殖。5,7,2′-三羟基黄酮和5,7,2′,3′-四羟基黄酮能显著抑制小鼠皮肤肿瘤的发生。黄芩中黄芩茎叶总黄酮及野黄芩苷对LA795细胞的抑制实验显示,它们在一定浓度下对LA795细胞有抑制作用[11];同时,不同剂量的黄芩总黄酮皆可抑制移植肉瘤S180瘤株的体内增殖,且呈量效关系[12],表现出高效低毒的抗肿瘤活性。黄芩黄酮A也能抑制肝癌细胞BEL-7402的增殖,当与顺铂(Cis)、阿霉素(Dox)、氟尿嘧啶(5-FU)合用时有相加或协同作用,且具有诱导分化作用,可降低端粒酶活性的表达[13,14]。
2.8 清除自由基及抗氧化作用
自由基的强氧化性能使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过氧化,生成过氧化脂质,伤害生物膜,促进衰老,诱发多种疾病。黄芩的4种主要黄酮成分在机体的不同系统中均具有消除自由基和抗氧化活性[15]。黄芩素可预防诸如氢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阴离子等氧自由基引起的成纤维细胞的损伤。在4种黄芩的黄酮类成分中,黄芩素是最有效的抗氧化剂[16]。在缺血再灌注模型中,黄芩素可使细胞避免致死量氧化剂的损伤[17]。
2.9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中药对免疫功能的作用,是很多医药学研究者感兴趣的问题,也是免疫药理学研究的方向,通过应用整体或离体的实验方法和不同核细胞、淋巴细胞及其亚群、自身抗体、细胞因子等多方面的指标,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黄芩中有效成分对免疫系统的保护作用。贺海平等[18,19]分别对新发现的一种黄芩类黄酮3’,5,6’,7-四羟基-2’,8-二甲氧基黄酮(TDF)和从黄芩中纯化的6种类黄酮成分的免疫药理作用进行了研究,检测这些黄酮对人体多形核细胞(PMN)、单个核细胞(MNC)的化学发光反应、化学趋向性和PHA诱导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对TDF 的检测结果显示:TDF本身不能激活PMN和MNC的氧呼吸爆发,对PMN和MNC无毒性作用,但当TDF与PMN或MNC预先孵育后,TDF能明显地抑制fMLP或OZ激活PMN以及fMLP激活MNC的氧呼吸爆发,其抑制强度与孵育剂量成正比关系;TDF对PMN的抑制能力大于MNC。TDF本身对PMN和MNC没有明显的化学趋化作用,但经与TDF预先与细胞孵育后的PMN或MNC对ZAS的化学趋向性明显增强,对fMLP的化学趋向性不明显;TDF浓度为1.25×10-4~5×10-4mol/L时,能显著抑制PH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抑制率达31%~100%,可见TDF对人的免疫细胞有重要作用。对从黄芩中纯化的6种类黄酮成分检测结果是:除(2R,3R)-2’,3,5,6’,7-五羟基黄烷醇外,其他5种类黄酮均能抑制fMLP激活的PMN 和MNC,或调理酵母多糖(OZ)激活的PMN产生的化学发光,也显著地抑制PHA 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在浓度为2.5×10-4mol/L时,其对化学发光的抑制率可达41%~99%,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可达89%~99%。由此可见,从黄芩中分离出的类黄酮对PMN,MNC和淋巴细胞有不同的作用,这些作用可能与黄芩的抗炎和抗过敏作用有关系,也显示这些成分有可能成为新的抗炎或免疫抑制药物
3结语
黄芩是一种较常用的中药,临床应用广泛,近年来对其抗氧化、抗肿瘤和抗HIV病毒的研究日趋深入,开发黄芩及其活性成分作为降血压、治疗冠心病以及防治肿瘤和艾滋病药物的前景十分广阔。但是对黄芩有效成分和方剂的研究,大部分还缺少作用环节或作用机制方面的深入探讨。因此,通过黄芩作用机理及药理等方面研究,深入阐述其药理作用的实质,仍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11,212.
[2]孙丽莉,范锡英,张冬红,等.黄芩微量元素的含量分析[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5,22(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