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货币形式演变及流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代货币形式演变及流通
湖北薛天明
货币的出现是交换经济发展的产物。
随着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商业发展有密切关系的是货币也随之发展,先后出现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和信用货币等形式。
一、从自然货币到人工货币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商品交换也随之出现,最初的交换形式主要是实物互为交换为主。
到我国的夏商周时期,商业有了初步的发展。
在夏代,考古表明,贝作为等价交换物出现,成为自然货币。
现代发现的属夏代年代范围内的二里头文化遗址有贝存在便是佐证。
在商代,贝作货币被广泛使用。
从商墓中贝的普遍出现和甲骨卜辞中有关贝的记载来看,贝至少在商代已经作为贷币使用了,除海产自然贝外,还有人工制作的骨贝、石贝、玉贝、铜贝等。
铜贝的出现,说明当时已有原始的金属货币。
西周时期在商品交换中,主要货币仍是贝,铜(当时称金)也被用着交换媒介,铜本身是一种重要的商品,同时担负着货币的职能,后来就发展为铸造铜币,但民间仍是以物易物的交换形式。
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经济也迅速发展起来。
春秋前期,进行商品交换主要用货币、工具或铜之类的实物作为等价物。
到春秋晚期出现金属铸币,战国时各国金属货币的铸造增多,并广泛地流通。
大致说来,铲形币,通行于秦、宋、韩、魏;刀形币通行于齐,刀币和布币又通行于燕、赵;圜钱(又称环钱)通行于东周、秦及赵、魏两国的部分地区;圆钱(圆形方孔,战国后期诞生)齐、燕、秦都曾铸行。
铜贝(蚁鼻钱)主要通行于楚。
此外,还有金银钱币。
金属铸币的流通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二、重量货币的推行
秦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统一的措施,也统一了贷币。
秦统一废除了六国的贷币,规定贷币分为二等,以黄金为上币,单位是“镒”,以圆形方孔的铜钱为下币,单位是“半两”,成为重量货币的始祖。
西汉仍以黄金和铜钱为贷币,以铜钱为主。
西汉初,始许民间铸钱,汉武帝时,禁止私铸,发行统一贷币五铢钱。
虽王莽代汉后屡次改革币制,但引起货币货币纷杂,东汉建立后,恢复了汉武帝时开始发行的五铢钱,贷币统一,现加上关卡的减少,山泽禁令的放驰,交通的发展,这些都给商业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两汉时期政府征税、民间交易广泛使用金属货币。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战祸连绵,城市经济和商品经济衰落,自然经济色彩加强,实物货币逐渐有代替金属货币的趋势。
三国时期,基本是钱物混用,各国币制不统一,以实物货币为主。
曹魏户调即征以实物(绢帛),魏明帝时又恢复行用五铢钱,一直沿用至晋。
孙吴官铸钱币有大泉五百和大泉当千,但由于比值过高,只得停铸。
蜀国币制复杂,官铸有五铢、直五百铢等多种铜币。
由于币制不稳,币制混乱,又处于分裂割据时期,必然带来商品经济的衰退。
两晋政权基本承用前朝理币,无所变革,不事铸造,因此造成“钱荒”现象,货币流通严重不足。
南北朝时期,钱物并行,实物货币由谷物为主向以绢帛为主转变。
由于南方的商品经济比北方活跃,又出现金属货币逐渐到代实物货币的趋势。
南朝各政权都纷纷铸造钱币。
刘宋曾先后铸四铢钱、二铢钱等,南齐曾采铜铸钱,梁朝先后铸造有五铢钱、女钱等,还大量铸造铁钱,陈朝曾铸五铢钱和大货六铢钱。
南朝金
属货币币制紊乱,轻重不一,盗铸盛行,恶钱充斥,政策又时紧时松,阴碍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也造成社会经济的混乱。
北朝的北魏建国后约100年间,政府不曾铸钱,“钱货无所周流”,征收租调均为实物,民间交易均以谷帛为主。
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于495年开始允许官、私铸钱,适应了当时经济和商业发展的需要。
此后,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或沿用或新铸。
但由于各朝币制屡变,币值不稳定,铸造量有限,钱币流通始终末能取代实物而居主导地位。
隋文帝建国伊始,就开始大力整顿货币制度,铸造统一的五铢钱,旧币一律禁用,使全国货币流通规范化,但隋唐五代时期仍是“钱帛兼行”,实物货币始终没有退出流通领域。
三、“通宝”“元宝”钱体系的替代
唐高祖在621年,废隋五铢钱,铸造“开元通宝”钱。
“开元通宝”钱的铸造流通,改变了自西汉以来以重量定货币各称的“五铢钱”系统,开创了“通宝”“元宝”钱体系,为以后历朝所承袭,在货币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唐中叶以后,货币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两税法取代租庸调,以钱定税,扩大了金属货币的流通范围。
五代十国时,后晋铸有天福无宝,后汉铸有汉通元宝,后周铸有周通元宝,南唐铸有大唐通宝、唐果通宝,前后蜀铸有永平元宝、大蜀通宝等,同时,唐开元通宝仍在各地使用。
唐后期出现的柜房、飞钱,官府民间高利贷盛行,白银进入流通领域,体现了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和不断深化。
四、纸币的出现
北宋商业的繁盛,促进了货币使用量的增多,首先在四川出现了“交子”纸币。
北宋创印“交子”,是我国使用纸币的开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纸币发行后,流通区域不断扩大,从而促进了商业交换的发展,对商业的影响越来越广。
元世祖忽必烈时,元政府推行钞法,发行统一的货币。
1260年,印造交钞,同年,又印制以银为本位的“中统元宝钞”,简称中统钞,作为统一的货币畅通全国。
1287年,元政府又发行了一种至元钞,与中统钞并行。
以后,虽铸造一些铜钱,但都流行不久。
元末,只有中统、至元二钞作为主要纸币,并行流通。
元朝前期,纸币在市场上有很高的购买力,并且当时的纸币流通不仅限于中国境内,在今越南和南洋的一些地区也都通行。
统一的、较为稳定的钞法的推行,促进了国内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五、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明中叶以后,白银逐渐成为主要货币。
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明朝初年,以钱(铜钱)、钞(纸币)为法定的流通手段。
明初,禁止民间用金银货物交易,但禁令却成了一纸空文无济于事。
到宣德年间,民间交易,只用金银,钞则流通不畅。
英宗时,赋税征收中米麦可征银,于是,朝廷驰用银之禁。
到嘉靖时,钞、钱日益不为所用,白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遂成为主要货币。
明后期,白银的流通量日益扩大。
同时,由于海外贸易的发展,葡萄牙、西班牙等外国的银元,也大批流入东南沿海各省。
在市场上,各种商品都以银计价,海外贸易一概用银,官吏的俸禄也多以银支付。
白银成为重要的流通手段,表明货币经济已成为社会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清朝沿袭前代遗留下来的货币制度,即白银和铜钱两种货币同时在市场上流通。
清代银两有船型、椭圆形、方锭、圆锭等多种形状;铜钱多铸成通宝钱币。
至于我们今天所谈的银元,中国最早的银元是前清仿铸的外国银元,如西班牙银圆和墨西哥银圆,其它多为鸦片战之后所出。
前清纸币主要是顺治8年,由于政府军用孔急而发行了顺治钞贯,10年后就收回废除了,至于影视上所描述的银票,则从清咸丰
时才开始发行。
清前期尽管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自然经济盛行,但货币经济和商品流通尤其是白银流通却超过前朝。
作者简介:薛天明,湖北省枣阳市徐寨中学历史教师,地市级骨干教师,组织并参与开展了“集体备课”、“职教分流”、“问题学生转化”等省、市、校立项的教研课题活动,多篇教改论文和案例获市级以上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