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九歌》
1. 解题:《楚辞》篇名。“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
远古歌曲的名称。《楚辞》的《九歌》,是战国楚人 屈原根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的诗歌,共十 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 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 伯》、《山鬼》、《国殇》、《礼魂》。《国殇》一 篇,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的将士;多数篇章,则 皆描写神灵间的眷念,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 的哀伤。王逸说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当时屈原 “怀忧苦毒,愁思沸郁”,故通过制作祭神乐歌,以 寄托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但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 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
王逸《楚辞章句· 离骚经序》:
‚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 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 以讽谏君也。‛
历史上影响大的说法主要有上两种,以司马迁的说法
最为可信。《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政治的愤慨和 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 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
刘熙载:“《离骚》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
第二部分(女嬃之婵媛兮——余焉能忍与 此终古)
通过受詈、陈辞、叩阍、求女等一系列活动表现诗人
在沉重打击后激烈的内心冲突与上下求索的执着坚韧 以及最终坚持理想的伟大壮烈。 女嬃劝戒,要他于世浮沉,这是与坚持真理的态度相 矛盾,并且是对过去既往斗争生活的否定,对诗人自 身的否定。由此引起他历史的反思,寻求历史的仲裁, 于是“就重华而陈辞”,重温夏商周历代兴亡史,以 壮烈的心情回顾了前朝那些为正义而斗争者的命运, 由此增强诗人原有的信仰,激发了他继续奋斗的勇气 和宁死不悔的壮烈胸怀,在坚定了认识的基础上,又 满怀激情的进行新的“求索”。
皆是楚地乐曲的名目 。
《孺子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 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越人歌》: ‚今昔何昔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 兮,得与王子同舟……”。
②《诗经》的影响
③战国纵横家之文、说辞 战国时代纵横家奔走游说,十分活 跃, ‚欲以唇吻奏功,遂竟为美辞,以动 人主‛,‚余波流衍,渐及文苑,繁辞 华句,故已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 载矣‛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楚 吴起变法: ‚废公族疏远者‛ ‚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罢 除无能无用之冗官,选贤任能‛ 绝命辞《怀沙》: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 吾将以为类兮 ‛ ‚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 余何畏惧兮‛ 《怀沙》首句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二、作品
在长期的流放生涯中,屈原积聚了深厚
屈 原
吾 将 上 下 而 求 索
路 漫 漫 其 修 远 兮
——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 “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 “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 “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 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 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 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 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 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 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2.《九歌》与宗教祭祀的关系(与舞曲、
歌剧艺术的相似)
屈原《九歌》取材于神话。或写祭神场 面,或写诸神故事,与楚地宗教祭礼有 关。
屈原《九歌》各篇,正是描写巫歌巫舞的场面,具有
浓郁的楚地民间巫文化色彩。前十篇各祭一神(天神、 地祗、人鬼),最后一篇《礼魂》为前诗篇通用的送 神曲。表现的思想、情感各有侧重: ①写人们对天神的热烈礼赞,如《东皇太一》、《东 君》、《云中君》性质虽与《诗》中的《颂》诗相近, 但思想艺术风格迥然不同:场面严肃热烈,神既威严 盛大,雄伟壮丽,又正义、有英雄性格,护佑人民; 人们虔诚。 ②神与神、神与人相恋爱的作品,是优美动人的爱情 歌曲。其中的恋爱呈现的遇合无缘、彷徨怅惘的状态 透出诗人对生命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忧伤怀疑, 包含着诗人自己人生失路、孤独凄凉的心情。
第二节 屈原其人及其作品 一、屈原生平 屈原(前340-前277)名平,字原,楚 国同姓贵族。祖先封于屈,遂以屈为姓。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 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 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馋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 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原和楚辞
第一节
楚辞的形成及其含义
一、楚辞的含义 宋 黄伯思《翼骚序》: ‚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 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 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 其直接渊源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 民歌。
楚辞: 泛指楚地歌辞,后主要指以战国时代 楚人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它是 楚国诗歌的代表,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 样式、方言声韵和风物土产等,而具有 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表现为“书楚语, 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它的句式 比较自由,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 中多用语气词“兮”字。由于屈原的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后世又 称楚辞的文体(诗体)为“骚体”。
屈原的作用:语言高度纯化、美化,并
融合上丰富的想象与深厚细致的感情。 艺术品或写风景,或道柔情,或写离别, 或叙战事,有的清丽,有的悲壮,然无 不委婉曲折,感染人心。
3.《湘君》、《湘夫人》
表现恋情:相思、向往、盼望、痴情、柔情、等待、
幻想、失落、怀疑、悲伤(绝情)、眷恋、痴、柔、 迷、伤、悲、奇情,又于会合无缘,彷徨怅惘中见出 一种对爱的执着,故而细腻委婉、缠绵动人。爱的执 着也是生命的执着,不得之后永恒的忧伤。 艺术上:对感情波澜式发展的进程描写得真实、深邃, 反映了情感的宛转深挚、缠绵动人。 语言:细腻生动、精致绚烂、音韵和美。 抒情:情景互渗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达到了抒 情写景浑融一体的审美艺术效果。
3.艺术成就、艺术特色:
①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离
骚》是第一部个人创作的长篇叙事诗。 《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 象,形象鲜明有力:充满爱国激情,具有崇高 政治理想和竣洁人格,庄严而伟大。由此,诗 人屈原本身,就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伟大的 艺术形象,不朽的爱国诗人的典型,对后世产 生无限感召力。因此,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②全诗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篇幅之长,文采之美,想象的丰富, 象征的美丽,爱国怀乡之情,愤世嫉俗 之感,再加以神话奇闻夹杂交织,在现 实生活基础上发挥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 神‛。(刘大杰)
③诗歌形式和诗歌语言上也有很大创造。 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句式,把诗句加长,结构扩大,既
增加了内容含量,又增强了表现力。全诗把事实的叙 述、慷慨的抒怀和幻想的描写,以及某些故事性情节 等交织在一起,波澜壮阔而又完美生动,用楚地口语 “兮”字入诗,“兮”这一语词既增强了诗中咏叹的 抒情气氛,又极大地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性和音乐美。 《离骚》整篇文采绚烂、比喻丰富;全诗感情充沛、 结构宏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逸响伟辞, 卓绝一世……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诗甚幻, 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 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屈原 与宋玉 》)
的悲痛和思念之情,通过诗歌表现出来, 他的大部分诗篇都是与漂泊生涯相关的。 史记本传:《离骚》、《天问》、《招 魂》、《哀郢》、《怀沙》。 《汉书· 艺文志》载二十五篇,无篇名。 东汉王逸为刘向辑的《楚辞》作章句, 《楚辞章句》载屈原作品二十四篇: 《离骚》、《九歌》(十一篇)、《天 问》、《九章》(九篇)、《远游》、 《卜居》,至于《渔夫》、《大招》, 疑不能明。把《招魂》列于宋玉名下,
“楚人”的构成包括“九夷八蛮”: 越、巴、苗、氐、羌、濮等,被北方称 为“荆蛮”(荆楚,即草木丛生之意)有时 也自称“蛮夷”。 因此楚文化是丰富、多元文化的融合 (包括百越文化、夷濮、氐羌、巴蜀、苗蛮), 因而也是独特的、极具地方色彩的。
‚有江汉川泽山林之绕,江南地广, 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 业,果蓏蠃蛤,食物常足。故啙窳偷生, 而亡积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 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淫祀。而汉中淫 失(佚)枝柱,与巴蜀同俗。‛
——《汉书· 地理志》
楚地巫教盛行: ‚信巫鬼,重淫祀‛
——《汉书· 地理志》
‚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 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 神。‛ ——王逸《楚辞章句》
2.楚辞产生的政治背景
3.楚辞产生的文学因素 ① 楚辞的产生与楚地歌谣、乐曲民歌有密 切关系
《 九辩》、《九歌》、《涉江》、 《采菱》、《阳春》、《白雪》等
开端自述家世(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瑕,封于屈,以为
氏,后为姓),与楚王同宗,意再说明:a、出身高贵 美好,b、“自道本与君共祖,俱出颛顼胤末之子孙, 是恩深而义厚也。”(王逸《楚辞章句· 离骚》)故不 能舍其国。 以美名出生祥瑞说明他的内在深厚的美质,以肃穆自 豪的感情为他一生自尊自爱自重定下基调。接着,表 白自己先天的美质、后天的修养,皆为了献之于君国; 担心时光飞驰,担心楚王误了国家前途。 随后,是反 对力量的中伤,造成诗人的受挫痛苦“众女嫉余之蛾 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荃不察余之中情兮,···”; 并且,培养的人才也变质:“哀众芳之芜秽”,由此 痛斥群小,“众皆竟进以贪婪兮,···”,指责楚王反复 无常,不可依靠“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最后,以坚持理想决不改移的誓言表白了自己坚贞的 态度,“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未悔!”。
接下来的诗篇展现了再生的灵魂为理想
而顽强追求的动人情景:驾飞龙,历昆 仑,渡白水,登阆风,游春宫,上叩天 门,下求佚女,希冀唤醒楚王,寻求知 音,最后又是失败:“闺中既已邃远兮, 哲王又不寤”。
第三部分:索藑茅以筳篿兮——结尾
灵氛占卜,点出新的出路:去国远逝,
寻求个人的前途。 巫咸劝说,从历史上贤才得遇眀圣的事, 启发他趁年华未晚而采取行动,于是决 心远逝,就在看来一切矛盾、冲突行将 结束时,一切又重新开始,深沉的爱国 情志占了上风,以死殉理想和国家。
下一句,极开阖抑扬之变,而其中自有不变者存”。 (《艺概· 赋概》)所谓不变者即指贯穿全诗的主脉、 线索,亦即“忠怨”之情、爱国之情。 司马迁:‚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 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2.具体分析: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开头——“岂余心之可惩”): 叙述自己的政治理想、高洁品格以及遭谗见疏 的经历和宁折不屈的决心。 自述以往经历,展现了诗人、灵修(君 王)、“党人”三种力量的激烈斗争格局,展 示出诗人与党人两种截然相反的力量对比,力 量的性质:美好-丑恶,正义-邪僻,光明- 黑暗。楚王:“伤灵修之数化”昏庸糊涂,从代表作,带有自传的性质抒情长诗, 全诗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余字,富有强 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司马迁:
‚《离骚》 者,犹离忧也。‛‚屈 平疾王听之不聪也,馋谄之蔽明也,邪 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 思而作《离骚》。‛
班固《离骚赞序》:
‚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 遭忧作辞也。‛
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 作品以及汉代人的模仿之作,书名题为 《楚辞》,是继《诗经》后我国古代的 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 汉代人还普遍称楚辞为“赋”,如 《史记》说屈原作《怀沙》之赋,《汉 书· 艺文志》列有“屈原赋”、“宋玉赋” 等名目。
二、楚文化与楚辞的形成 1.楚文化(巫楚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