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酒文化中浸淫已久
酒品看人品!饮酒虽好,劝君莫贪杯!

酒品看人品!饮酒虽好,劝君莫贪杯!酒逢知己莫贪杯,身体有病不喝酒。
心诚则灵水当酒。
酒分量饮不劝酒,酒能成事也败事,一人安全全家乐。
贪杯乱性误大事。
一人有祸亲友伤,为了他人与自己,还是酒分量饮好!酒品看人品!酒文化在我国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它和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曹操、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关羽杯酒斩华雄,刘邦酒后赋出豪气万丈的“大风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都是千古流传的佳话。
然而,历史上也有商纣王“酒池肉林”荒淫误国,张飞醉酒后掉了脑袋的反证。
一代诗仙李白也是因饮酒过量坠江而亡。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过量饮酒会导致酒精肝、肝硬化和肝癌,记忆力衰退、帕金森氏综合症和老年痴呆症,还会造成胎儿畸形和智力低下等等。
李白后代为何默默无闻,全没有一点才气,想必就是一个例证。
酒是人际交往和业务往来中的一种润滑剂,迎来送往、亲朋聚会,免不了要喝几杯。
但中国传统的酒文化,似乎主人不把客人灌醉就涉嫌招待不周,客人没有喝醉就是不给面子,一桌上没有放倒几个就是没有喝好。
由此还生出五花八门的劝酒词,非把你劝得晕头转向,灌得烂醉如泥方才罢休。
其实饮酒只是一种社交手段,是为了创造融洽的气氛。
每个人喝酒多少是由酒量决定的,并不一定是喝酒越多关系越近乎。
相反,经常过量酗酒,给别人的印象是不稳重,不可靠;酒后失态,让人感觉素质差,甚至产生厌恶;强行劝酒、派酒,让对方感受更多的可能并不是你的热情,而是粗俗和难堪。
尤其是那些自己尽量少喝、不喝甚至假喝,却变着法子在酒桌上算计别人的人,说得轻一点是酒德酒品太差,说得重一点是缺少教养。
我们提倡现代健康文明的饮酒方式。
在酒桌上,酒仅仅是一种调节气氛的工具。
作为请客者,“主随客便”是最高礼仪,“只要感情有,什么都是酒”,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气氛更有利于主客双方的交流,也更能体现出聚会的档次和主人的文化素质。
作为作客者,应该量力而行,留有余地,不要把不自量力当作豪爽,“宁伤身体,不伤感情”。
酒浸透今

酒浸透今时间:2016-07-23 08:29:20 | 作者:杨小然中国文化是一种慕古文化,在现存的光秦古书中,许多书中都有提到酒。
通过考古挖掘,在三四千年前的商代青铜其中以发现盛有酒,最早的甲骨文和金文也都有‘酒’字。
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乡中华民族这样看重历史。
古时,猿猴造酒、仪狄造酒、杜康造酒等都是人们普遍认为的。
西浸江流《酒浩》就此写道;酒之所兴,肇目上皇;或云仪狄,一月杜康。
有饭不委之空桑,积郁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
自上古三皇五帝的时候,就有各种各样的造酒方法流传与民间,是仪狄将这些方法总结归纳,始之流传于后世的。
春秋时代,从科技史和民俗学的角度而言,是一个酿酒和饮酒同趋大盛的时代。
《尚书说命》记载殷王武丁与大臣的对语:著作酒醴,尔为曲蘖。
曲酿法和蘖法都是‘固态发酵’法,但曲酿法克服了蘖酿法糖化高、就低化的缺点,提高了酿酒质量,缩短了酿酒过程,因而称为复式发酵法。
这一发明可以四大发明之外,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比欧洲人领先了一千多年。
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李白的“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等对酒”的绚丽歌颂中,无不让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展现他的千姿百态。
在现代,杯中之物的队伍更加发展壮大。
不同的酒色、香、味、体所形成的风格给人不同的感觉和享受,使人“知味而饮”。
酒的自由、狂放、艺术、表现在人身上,则对不同层次的艺术修养带来更加奥妙无穷的感觉。
谈起酒,酒与医药的结合,也是我国医药发展史上的重要创举。
古时“酒”写作“酉”,《说文解字》种是这么解释的:“酉,就也,黍成,可为耐酒。
”黍,性味甘平,益气补中,不也是中药吗?后世又有“酒为百药之长”的说法。
药酒用于防治疾病,在我国医药史上已处重要地位。
它的发展,则是助于酿酒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现代。
人们对于酒文化的痴情,远远超过了古代。
在身体健康和喜好的隔阂间,人们怎么办?有没有一种酒,让身体不健康的人们也能一饮而尽,面对死亡的人们,能够把遗憾填补上?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中国喝酒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特点

中国喝酒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特点喝酒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喝酒文化既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又展示了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展开,分别探讨中国喝酒文化的历史渊源以及其独特的特点。
一、中国喝酒文化的历史渊源1. 古代祭祀与宗教信仰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中常伴有饮酒仪式,人们认为通过饮酒可以与神灵沟通。
酒在古代宗教仪式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视为神圣之物。
2. 社交交际与宴会文化喝酒在中国传统社交中是一种重要的方式。
古代君王会在宫廷中设宴待客,社会上的各种庆典、聚会也少不了饮酒的环节。
通过饮酒活动,人们增进感情、交流思想,同时也展示了主人的热情好客。
3. 文化传承与文人雅士在中国古代,酒常常与文学艺术结合在一起。
文人雅士们常在饮酒时创作诗词,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这种将酒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习俗,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二、中国喝酒文化的特点1. 礼仪之邦中国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喝酒也不例外。
在中国,喝酒有着独特的礼节和规矩,如敬酒、干杯等。
这些礼仪使得酒桌上的交际更加庄重和隆重,凸显了中国人民的风度与文化内涵。
2. 团结友谊与情谊延续中国人认为饮酒可以增进感情,是团结友谊的一种方式。
在饮酒的过程中,人们相互敬酒,表达友好,同时也考验着彼此的诚信和胆量。
在中国文化中,饮酒被视为加深情谊和友谊的媒介。
3. 健康与调节饮酒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调节生活的方式。
适度的饮酒可以缓解压力,调节情绪,使人心情愉悦。
同时,一些中草药酒也有一定的保健作用,被视为药膳对待。
4. 文化传统与庆典习俗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和庆典都离不开酒的参与。
比如中国的春节,家人欢聚一堂,辞旧迎新时都会饮酒庆祝。
这些庆典习俗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也彰显了中国人民的欢乐与团结。
综上所述,中国喝酒文化源远流长,其历史渊源和特点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喝酒不仅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社交交际方式。
“酒桌文化”猛于虎

“酒桌文化”猛于虎作者:周易戴兆国来源:《畅谈》2017年第17期长期以来,无论官场商场还是坊间巷里,粗鄙的“酒桌文化”摧残了国人的身心健康,污浊了政风、民风,危害匪浅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古代历史传说中不乏与酒有关的佳话。
但当下,酒桌呈现出很多不良风气,入此局者深受其害,却又难以脱身。
去年9月,在海南文昌一场婚礼上,28岁的伴娘杨某因酒精中毒身亡。
“酒桌文化”猛于虎,此事引起媒体广泛关注,也在互联网朋友圈上被“刷爆”,引发激烈讨论。
有人说,推杯换盏中,喜事变成丧事,这具有偶然性。
婚嫁酒宴几乎每天都有人办,并不是所有伴娘都会这样拼,也不是所有宾客都会这样劝酒,有的人即便酩酊大醉也不见得有殒命之虞。
伴娘醉亡毕竟是小概率事件,不具备典型性。
但更多的人借此批评国人的劝酒习惯,批评当下不文明的婚俗以及一些地方盛行的“酒桌文化”。
批评和反思除了发人警醒,往往还能推动人们对号入座、反求诸己,并且从自身开始有所改进,比如生活中习惯劝酒的收敛些,经常拼酒的平和些,请客的对来宾保护和照顾得更周到些。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四年前对10944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35.7%的受访者每月要参加三个及三个以上的酒局,84.0%的人直言反感当下“酒桌文化”,82.1%的受访者感觉会喝酒已经成为现在许多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受访者中,“90后”占28.9%,“80后”占46.1%,“70后”占15.4%。
35.7%受访者:每月要参加三个及三个以上酒局李亮(化名)在某国企做项目经理助理,经常需要跟随领导到各地下属子公司谈工作。
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已经连续三天参加了三个酒局。
李亮说,近来公司接待费用已经下降了三分之二,但是在餐桌上,喝酒仍然是一个无法避免的环节。
“上学时我也和同学一起喝过酒,感觉自己酒量很好,工作以后才发现根本应付不过来。
工作以后喝酒的频率明显变高,适应过程很辛苦。
”李亮向记者解释了谈工作喝酒的原因:子公司有自己的利益,在项目上需要和总公司讨价还价,有时他们想要的降价幅度很大。
畸形的官场“酒文化”

于 出差在 外 , 累了去 洗 洗 头 、洗 洗 脚 或按 摩 按 摩 ,烟瘾 犯 了去 买条 中
“ 则 不 敢肆 而德 以成 ,无 畏 畏 则 从 其 所欲 而 及 于祸 。” 中国的 少
邓 小平 曾经 强 调 . “ 制度 好 可
以使 坏 人 无 法任 意 横行 ,制 度 不好
者 ,是 拿 着 工 资为 人 民服 务 ,且 工 资还 随着社 会 生产 力 的发 展 逐 年 增
加 。从 这 个 角度 而 言 , 完全 不 应 该
日报 》则说 ,官员应 “ 敬畏法纪, 做到令行 禁止 ;敬畏群众 ,增强公
华 烟 ,拿 回单 位报 销 就 更 不 用 大惊
小怪 了 。
在 刚 刚 召 开 的上 海 市人出 : “ 们 要 常 怀敬 畏之 心 ,敬 畏 我
法 律 、敬 畏组 织 、敬 畏 人 民、敬 畏
数 官 员之 所 以没 有敬 畏 , 问题 就 出 在 制 度 方 面 。一 方 面 ,制 度缺 失 ,
让官员充满敬畏 ,身有所正,言有
所规 ,行有 所止 ,必须依 靠制度 。 具 体 来说 , 需要 规 范行 为 方 面
如 今 ,不 知是 由 于 市场 经 济 冲 击使 为 官者 “ 念 ” 发 生 变化 ,还 观 是 因为 受封 建遗 风 的 潜移 默 化 ,本 应 为公 众 服 务 的一 些 领 导 干部 竞 然 中 国人 在 酒 文化 中浸 淫 已久 。
“ 导 干部 不 喝 酒 ,一 个 朋友 领
味 着全国同一级另 的公务 员,月收 q
入 平 均值 差距 允许 在 2 0 元 内。 另 00 方 面 ,是 一 些 地 区特 别 是 经 济发
酒文化的八大糟粕

中国酒文化中的八大超级糟粕作为一种文化,有些是祖先传下来的,也有的是当代人自作聪明新发明的,通过地区间相互借鉴相互影响而渐成燎原之势。
中国的吃喝文化总是很发达,以至酒文化变得如此丰富,影响如此广泛,这不仅说明"吃喝无小事",还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与吃喝联系起来,更有生命力,更能发扬光大。
只可惜的是,酒能伤肝,酒能乱性,有时是本真意义上的"祸水","是酒皆有度,但饮者常无度",这就注定了酒文化中会有诸多糟粕。
我想中国酒文化中大致有八大超级糟粕,需得国人冷静审视。
一是喝得干脆就是讲义气。
《水浒传》写武松代哥们儿施恩出头,怒打蒋门神,每遇一酒店必饮三大碗,喝得乱醉,还把蒋门神打得稀里哗啦,真是英雄。
《儒林外史》中也写一书生遇一黑大汉,能喝,讲义气。
一晚,黑大汉从屋顶下来,提个血糊糊的包袱,说是杀了仇家取了首级,要借银两外逃避风,书生当然也得义气一回,便爽快地掏出了自己的全部家当。
走时,黑大汉说把仇家的首级先在书生处寄放几晚。
来取时就还书生银两。
黑大汉走后数日不见音讯,书生打开包袱一看,原来是一猪头,方知被人黑了。
喝得酒与是否英雄本无关。
酒精有兴奋剂作用,喝了酒能跑世界第一,但通不过兴奋剂捡测。
这样看来,有些人喝得酒只能是"狗熊"。
哈。
二是喝到位事情才能办到位。
中国人办事,都得请人吃喝,如果是具有长期利用价值,还得经常吃喝在一起。
因为许多人都知道"拿了人的手短,吃了人的嘴软"的意思。
所以,被请吃喝的人,也得在处理事情上照顾别人。
甚至请人吃喝似乎就成了办事的礼节,是属于潜规则的范畴。
按有些人的说法叫"开知识",我想许多腐败绝不仅仅是止于吃喝,而是以吃喝开路。
一些公务员认为"红包"是拿不得的,但吃吃喝喝总是不犯法的,但往往吃开胃了,喝上劲了,再贪人钱财就不是不可能的了。
三是喝好就是喝倒。
酒文化漫谈

中国酒文化漫谈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纵观历史,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幅飘散着酒香的长卷,沁人心脾,让人闻之欲醉。
酒文化是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醇香浓烈,别具一格。
酒与文化相互浸淫,相互渗透。
酒可品可饮,可歌可颂。
以酒入诗,口角噙香;半酣作画,酣畅淋漓;流觞曲水,流传佳话。
文人雅客在酒与文化中游刃自如,乐在其中。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文人墨客为酒所倾倒,花前对酌,举杯邀月,酒入肠中,绣口一吐,笔墨一挥,纵声长啸,豪气干云。
正所谓“酒为欢伯,除忧来乐”。
酒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纵观历史上的文人,大都与酒形影不离。
文人以酒入诗已经成为传统意义上的优雅。
魏晋末年,被誉为“竹林七贤”的刘伶,嵇康,阮籍等,个个善饮,个个堪称酒中豪杰。
独坐幽篁,弹琴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林七贤”对酒一往情深,醉有风姿,在醉酒中将魏晋风骨演绎得淋漓尽致!又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他在《饮酒》诗前的小序中写道:“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欢。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纸墨遂多,辞无诠次。
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采菊东篱,悠悠南山,白衣送酒,何其乐哉!尽饮至醉,陶潜挥毫写下了著名的《九日闲居》: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
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
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当历史的车轮转到大唐盛世时,这个充满了浪漫色彩的王朝走来了一支酒香四溢的诗人队伍。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长歌吟松风”,杜牧“与客把酒上翠微”。
诗人杜牧说:“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烟雨蒙蒙,杏帘深处,水村山郭酒旗风,金龟换酒,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沈园春如旧,然而已经不见那个有着一双红酥手,捧着黄藤酒,眉间挂着淡淡哀愁的女子。
从酒中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从酒中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近代以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变化着。
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等文化运动严重摧残了中国传统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的思想日益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转而重视起来了传统文化。
从百家讲坛到各种“中国年”,我们发现,国学越来越热了。
但是,现在的中国人却是越来越缺乏信仰,难道是我们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对现在的生活就没有丝毫作用么?我们一方面要传承,一方面又不知道意义所在、如何传承。
在这里,我就通过酒文化来谈一下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看法。
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
酒在饮食烹饪、养生保健、文学艺术、及认得审美情趣等方面都占有重要位置。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商代酿酒业十分发达,酒器繁荣,贵族饮酒盛行,但由于纣王,商代留下的是“酒色文化”。
周代大力倡导“酒礼”与“酒德”,出现了“酒祭文化”和尊老敬老的“酒仪文化”。
秦汉年间出现了“酒政文化”,并且酒礼更加严格。
这些酒文化,有些本身就是错误的,有些和我们现在的生活并无多大联系,我们可以不予理会。
至于“酒礼”、“酒德”、“酒仪文化”,我们今天在酒桌上依然讲究养老奉宾、主人向客人敬酒,说敬酒词,客人回敬等。
至于那些繁琐的礼节,比如行跪拜礼等,我们当然没必要再遵从。
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士饮酒风气极盛,人们借酒抒发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的忧思,对历史的感叹等。
这时候,出现了“曲水流觞”的习俗。
唐朝酒文化则与文人墨客结缘。
当时社会诗词的繁荣,对酒文化有着促进作用,出现了辉煌的“酒章文化”。
这些酒文化与文人相关,算是酒产生的艺术了。
酒醉而成传世杰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史中俯拾皆是。
后来的郑板桥醉后作画皆是精品。
这样的生活在我们今天看来未免有些遥远,我们已没有当年文人的豪情与才气。
我们喝醉了也许是借酒消愁,也许是为了应酬,不管怎样,我们只是醉了,顶多耍一下酒疯,再无后话。
我觉得这很值得我们思考,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变化?明清时期,行酒令十分盛行。
酒桌文化害人的事例

酒桌文化害人的事例
酒桌文化融汇着酒食文化和社交文化,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它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
然而,如今酒桌文化所带来的害处已经开始凸显出来。
首先,酒桌文化过多的消费酒类,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虽然酒桌上的人们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品尝美味的酒,但是过量的消耗酒类往往会导致社会犯罪,如暴力和强奸等行为。
而且,久而久之,个人消耗酒类的行为也可能导致酒精中毒的严重后果,以及健康问题的产生,如肝病。
其次,酒桌文化催生了贪污腐败的现象,同时也破坏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价值观。
许多人认为,在酒桌上,高官会以拉票、行贿为了谋取私欲而浪费社会资源,这一现象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另外,一些过于奢华的聚会也会出现在酒桌上,其本质是在提升个人声望,违背了中国传统的节约精神。
再次,酒桌文化使得许多家庭出现问题,比如家庭财务困难,缺乏家庭亲密感,以及孩子父母关系的恶化。
研究表明,经常参加酒桌文化活动的家庭双职工两人在处理家庭财务等方面的问题上十分吃力,甚至负债累累,这将对家庭未来产生严重的影响。
同时,长期以往在酒桌上度过大部分时间,也会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的建立。
而如果孩子们在感情缺乏的环境中成长,这也会大大降低他们的成功率。
总之,酒桌文化可以带来正能量,但也有可能给社会带来负面的
影响。
因此,一方面,必须因地制宜地加强对酒桌文化的宣传教育,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饮酒的害处,从而避免过量消费酒类;另一方面,文化部门也应及时采取措施,加强对奢靡文化的监管,依法惩治涉及到贪污腐败的行为,以建设健康活跃的社会环境为目标。
只有这样,酒桌文化才能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为社会带来真正的利好。
酒是友谊的润滑剂中国酒文化中的亲情与友情

酒是友谊的润滑剂中国酒文化中的亲情与友情酒是友谊的润滑剂:中国酒文化中的亲情与友情中国是一个酒文化悠久的国家,酒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酒以其独特的方式,成为了亲情与友情的表达工具,为人们的关系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润滑剂。
本文将从亲情和友情两个方面,探讨中国酒文化中关于这两种情感的体现。
一、亲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亲情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观,而酒作为一种仪式性的饮品,经常在重要的家庭聚会中扮演者核心角色。
例如,中国的婚礼中,亲朋好友经常用酒来祝福新人,并表达对新婚夫妇的祝福和美好期望。
这种习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逐渐演变成一种重要的仪式。
家庭聚会中,酒也常常成为亲人之间沟通情感的桥梁。
父母在孩子成年后往往会用一次酒宴来表示对子女的期望与祝福,酒席上饮酒的仪式不仅仅是一种庆祝,更是一种亲情的表达。
亲人间通过共同分享酒的仪式,拉近彼此间的关系,增进感情。
在这种情景中,酒被赋予了象征团结、和睦以及爱的含义。
此外,酒还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例如,在中国农历新年期间,家庭成员彼此会举行团圆宴,饮酒共庆。
这一传统活动强调了亲情的重要性,也成为了家人之间加强联系的重要方式。
亲人们举杯畅饮,通过酒的桥梁,增进彼此间的感情。
二、友情友情在中国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而酒作为友谊的润滑剂,有着独特的作用。
中国人常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这句古语表达了酒与友情的紧密联系。
在中国的商务圈或私人交际中,酒宴通常是建立和巩固友谊关系的重要场合。
在中国的商务交际中,人们经常会举办宴会来招待客人,并以此展现对客人的重视和尊重。
这时,酒会成为联络感情、加深友谊的工具。
通过共同品尝酒,人们得以畅所欲言,促进沟通,加深了解,进而构建起稳定而亲密的商务合作关系。
朋友之间的聚会亦离不开酒的陪伴。
无论是庆祝生日、同学会或者是普通的聚会,酒作为友谊的象征一直存在。
朋友们相聚一堂,互相倾诉心事,喝酒成为了拉近彼此距离的方式。
生活中的酒文化中国人对酒的情感寄托

生活中的酒文化中国人对酒的情感寄托生活中的酒文化:中国人对酒的情感寄托在中国的生活中,酒文化早已深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无论是庆祝喜事、招待宾客,还是为了放松心情,中国人都将酒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方式。
这种对酒的情感寄托是中国人独有的,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情感表达方式。
中国人对酒的情感寄托源远流长。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人就开始饮酒,并将酒作为一种与社交和礼仪相关的重要元素。
酒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古代文化的融合和流传密不可分。
从儒家文化到道家文化,再到佛家文化,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与酒文化交织在一起。
中国人对酒的情感寄托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解读。
首先,酒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团圆和欢乐。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家人们会团聚在一起,畅饮美酒,共同分享快乐。
这种场景不仅仅是一种庆祝的方式,更是对亲情和友情的展示和寄托。
古人有云:“百喜争欢福寿酒,一杯落地千杯起。
”就是说,通过饮酒来庆祝令人愉悦的时刻,同时也展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次,酒在中国文化中也被赋予了表达感情和寄托情绪的功能。
例如,参加婚礼、座谈会及其他聚餐活动时,中国人常常会以酒杯为媒介,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诚意。
这种通过举杯共饮的方式来表达情感的做法,进一步强化了酒的文化内涵。
此外,对于一些消极的情绪,如失意、忧伤等,一些人可能会嗜酒过度,将酒作为一种情绪的释放和调剂。
这种情感寄托虽然不值得提倡,但它真实地体现了中国人对酒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应用。
在中国人的情感寄托中,酒还被赋予了一种仪式感。
从古代祭祀活动到现代的商务宴请,酒作为一种仪式的载体,被赋予了很深的意义。
中国人认为,饮酒是对来宾的尊重和礼仪的体现,也是对人际关系的重要维系。
这种仪式感不仅仅是饮酒本身,更是一种对社会关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关注和重视。
然而,在酒文化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过度的饮酒可能导致酒精中毒,对健康造成危害。
此外,一些人在狂欢的氛围中容易失去节制,导致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
中国文人的传统

如果没有酒,三国魏晋时期的纵横驰骋,金戈铁马 就少了很多豪情,美酒英雄,胆气相一,因而才有 曹操刘备青梅煮酒共论天下英雄的潇洒;如果没有 酒,魏晋风度更是无从谈起,瑰丽奇峻缠绵悱恻的 唐诗宋词更是以酒为媒介所促生出来的产物。 因此可以说,酒是一种媒介,在酒的半醉中,使得 作为个体的人回归本真自我,达到对美与自由统一。 因此魏晋名士有“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之说,更极端的曹操,一面颁布禁酒令,一面却在 诗歌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以说中国历史 因为有酒的催化而变得不再呆板,不再教条,而是 充满色彩斑斓,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酒,历来与中国文人有着不解之缘。而魏晋名士与 酒的关系则更是不同寻常。“好饮”不仅是魏晋士 人的显著特征,而且也是整个魏晋时期的时代特征。 新旧集团的权利之争使阶级斗争异常激烈,残酷和 黑暗的社会现实致使“名士少有全者”。他们以玄 学清谈、纵酒酣畅借以逃避现实,远害全身。当时 的“酒徒”“饮者”数量之多、佳话之最是任何一 个时代都难以相比的。而魏晋士人饮酒之沉醉、之 豪爽、之放达、之超脱也是历史上不多见的。
魏晋时期酒业大发展
1酒曲的产地、品种、质量大发展; 2酿酒工艺改进,酒的度数提升 3酒名大量出现,酒的品种迅速增多
二、酒在中国文化中的渊源与地位
酒自从与人类社会生活发生联系以后,作为一种文 化现象,便超越了纯粹的物态意义。 一、农业文明的象征 中国酒文化正是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就其 实质而言,中国酒文化是一种重农文化的反映。 二、酒以成礼 三、饮食、医药、政治方面的作用 四、文化政治方面
这种新的时代精神,标志着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自 觉和独立,被称为“魏晋风度”,其代表人物有建 安七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竹林七贤:嵇康、阮籍、 刘伶、阮咸、山涛、王戎、向秀。到了东晋又有田 园诗人淘渊明。 所谓魏晋风度,是指魏晋士人人格风范的一种写照, 是魏晋士人群体文化特征的一个总体概括。具体来 说就是狂放傲世、不拘礼法、任性率真、鄙薄名利、 崇尚自然、重情抗世、饮酒避世等。
中国古代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酒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古代酒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史前时期。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酒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载体,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和社会习俗中。
中国古代酒文化博大精深,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意象、传统礼仪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涵。
一、酒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酒文化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黄河文明时代。
当时的人们利用大米和小麦等粮食经过发酵酿制成酒,逐渐形成了传统酒文化的雏形。
在商代,酒开始与祭祀活动有机结合,逐渐成为祭祀神明和祖先时不可或缺的供品。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古代酒文化逐渐丰富和发展。
到了周代,酒在国家典礼和外交交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酒不仅成为国家对外交好的手段,也是表示尊重和友好的象征。
同时,酒的饮用也与社会礼仪紧密相连,既有了规范的使用方法,也有相应的酒令和行为礼节。
二、酒文化的意象与象征中国古代酒文化给人们以丰富的意象与象征,包含了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以及人生的哲理。
酒被视为一种令人陶醉的艺术,具有开阔胸怀、表达情感和交流思想的功能。
古代文人墨客常以酒作为写作的题材,借酒以发泄自己的思绪和情感,也从中赋予了诗词和散文以更深刻的内涵。
在酒的意象中,酒被赋予了烈火、灵泉、岁月等丰富的象征意义。
它既可以象征热情洋溢的生命之火,也寓意着洗去尘埃与烦恼的灵泉。
酒还被用来抒发对时光流转的思索,表达人们对岁月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叹。
这些象征意义使得中国古代酒文化具有了深远的内涵和创造力。
三、酒文化的传统礼仪中国古代酒文化与丰富的传统礼仪紧密相连,酒的使用与礼仪的演绎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古代的祭祀仪式、朝廷盛宴到民间的喜庆婚礼,酒作为重要的媒介与仪式进行了无数次的交融。
在古代宴会中,饮酒有着一套独特的仪式。
主人首先要敬酒给客人,以示尊重和欢迎;客人们则要恭敬地行礼接受酒杯。
在酒杯相交之际,通常会有一些仪式性的言辞和祝词。
此外,古代酒宴中还有酒席菜肴的排列顺序、用具的挑选等方面的考究。
中国酒文化与世界相互影响与文化交融的故事

中国酒文化与世界相互影响与文化交融的故事酒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中国酒文化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而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酒文化与世界酒文化产生了相互的影响与文化交融。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以展示中国酒文化与世界酒文化的交流互动。
一、中国酒文化的渊源中国酒文化起源于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而最早的酿酒技术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杨柳青文化时期。
中国古代人民通过自然发酵的方式开始酿制酒类产品,如糯米酒、醴酒等。
酒成为了传递情感,祭祀神灵以及交流的重要工具。
二、中国酒文化的传统仪式中国酒文化有许多传统的仪式,如酒令、赠酒、酒壶之类。
其中,酒令是一种深受古代文人雅士喜欢的酒游戏,通过吟诗、赋词等形式与众人一起共饮。
赠酒则是用酒表示尊敬与友谊,以及向节日和庆典活动中互赠祝福。
而酒壶更是代表了酒文化中的精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中国酒文化的影响力中国酒文化在古代时期就开始向周边国家传播,最具影响力的是对日本以及韩国的影响。
日本的“清酒”即源于中国的酿酒技术,而韩国的“烧酒”也受到了中国酒文化的启发。
此外,丝绸之路的开通也为中国酒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机遇。
四、中国酒文化的借鉴与发展中国酒文化在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不断进行借鉴与发展。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与西方葡萄酒文化的交互影响。
自从20世纪末,进口葡萄酒开始流行于中国市场后,中国消费者对于葡萄酒的认知与鉴赏能力逐渐提高。
同时,一些中国葡萄酒企业也借鉴了国外葡萄酒生产的技术与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酿酒水平。
五、世界酒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中国酒文化与世界酒文化的相互交流中,世界酒文化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酿酒技术和品酒文化。
中国的一些酒企开始引进业界先进的酿酒设备与技术,以提高酒的品质和生产效率。
同时,中国的一些地区也开始推出与国际接轨的品酒和酒文化旅游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
六、中国酒文化的新发展如今,中国酒文化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百礼之会,无酒不行”,无酒不欢的汉朝,人们对酒有多痴迷?

“百礼之会,无酒不行”,无酒不欢的汉朝,人们对酒有多痴迷?汉朝百礼之会《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有记载:"百礼之会,非酒不行。
"这句话可以充分体现酒风在汉朝的盛行程度,而说出这句话的人——羲和鲁匡,则更加体现了酒在汉朝的重要地位。
"羲和"即大司农,也就是掌管全国税收,"领天下钱谷"来"供国之常用"的税务总管。
这句话从汉代大司农鲁匡的嘴里说出来,一来肯定了酒对于汉代人民的重要程度,二来则为他接下来颁布的一条指令作出铺垫。
开辟历史先河的将酒与税收挂钩,让酒的生产标准化、量化——五均六箢1.第一次将酿酒业纳入官营与专卖的汉武帝《汉书·卷六武帝纪》记载道:"(天汉)三年(即公元前98年)春二月,初榷酒酤。
"这里说的就是汉武帝首次开创"榷酒"的事情。
《说文》有言,"以木渡水曰榷。
如道路设木为榷。
独取利也。
"''榷酒",即限制民间私酒,将酿酒业由政府垄断,从而让中央能够从中谋取稳定、巨额的利益的政令。
通过文景之治,汉朝此时已经积蓄了充沛的国力,经济、军事力量都非常强悍,汉武帝继位后,进一步加强中央皇权,并成功大败匈奴,让疆土北境从此免受威胁。
在百姓们安居乐业的时候颁布"榷酒"的措施,不仅可以让酿酒业标准化,同时也可以为国库增加一笔很大的收入,为以后继续发展军事和经济奠定基础。
"榷酒"制度当西汉灭亡,王莽成功建立东汉后,"榷酒"制度在王莽新政中得到了具体化、规范化的发展,五均六筦即为新政中至关重要的一项。
2.将"榷酒"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财政大臣,鲁匡汉朝大司农鲁匡认为,既然名山大泽(即从这些地方出产的野生产品)、盐、铁、钱、布帛都有钱府官来掌管它们的税收和赊贷,那酒作为"天之美禄",也应当设置专门的官员来掌管它。
外媒如何看中国人的酒色财气

外媒如何看中国人的酒色财气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对外交往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外媒关注和报道中国的文化、社会和生活。
酒色财气是中国社会的四大传统美德,然而外媒对中国人的酒色财气却存在不同的看法。
一、酒中国人喜欢喝酒,尤其是白酒,这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甚至有人认为没有酒就不算中国。
外媒也对中国酒文化感到兴趣。
他们会在报道中强调中国人重视用酒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观察中国人饮酒的礼节和规矩。
但是,外媒也会指出中国人在饮酒过程中容易过度饮酒,造成醉酒后的行为不当和危险。
此外,酒精与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也是外媒关注的焦点。
他们报道中国人因饮酒过量而导致的肝病、肝硬化和其他健康问题。
二、色在西方文化中,性和色情一般被视为禁忌话题。
然而,中国没有禁忌话题之说,中国人对性问题的敏感度相对较低。
外媒会在报道中强调中国人对性的开放态度,以及中国电影和综艺节目中经常出现的性元素。
但是,外媒也会质疑中国色情产业的兴盛和流行。
他们报道中国性产业链中的负面影响和问题,包括涉及未成年人的性交易、人口拐卖和虐待等。
三、财中国人对财富和物质的追求是众所周知的。
外媒会在报道中强调中国的经济成就和富有人口的数量。
此外,他们也会注意到中国的奢侈品市场和富人圈子的范围,以及中国人花费在名牌、豪车和豪宅上的惊人金额。
然而,外媒也会指出这种对财富的追求和富人阶层的存在可能会带来的社会问题。
他们报道中国富人的金钱和权力所带来的腐败、不公和社会动荡的问题。
四、气“气”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为人处事的态度、性格特点和道德准则等。
此外,外媒对中国人心理学、哲学和宗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
外媒会对中国人“气”的传统价值观进行报道,并强调中国人通过心境调整、自我塑造等方式来保持韧性和生命力。
此外,他们也会报道中国人“面子”文化所带来的压力和焦虑,以及中国人因为忙碌的生活方式,缺乏心理上的支持和压力释放的缺陷。
总之,外媒对中国人的酒色财气有着丰富的报道。
醉翁之意不在酒

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暂无来源:《经济》 2012年第11期文/金丹听说最近有本《酒杯里的中国》要出版,讲得都是酒场中的门道儿。
诚然,酒里从来就不缺故事。
还有人专门把敬酒词令写成一本书。
我曾经在酒桌上见过能言善辩之人,喝每一杯酒之前都出口成章,不论是自己喝还是敬别人都能说出一堆理由来,轻重拿捏得恰到好处,此人是接待办主任。
酒中的感情或酣畅淋漓,或婉约精细,把握好了,妙不可言。
《三国志》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东汉建安年间,孙权奉兄孙策之命驻守宣城,守卫士卒不满千人。
一日,因疏于防范,突然遭到数千名聚居于皖南山区的越人(史称“山越”)袭击,孙权被越兵围困,他身边的将士均张惶失策,不知所措。
其中唯有一位名叫周泰的将领,忠贞勇敢,胆气过人。
他当即将孙权抱上马背,自己赤体步行,奋不顾身挥刀杀敌。
一番搏杀之后,保护孙权冲出重围,孙权得以脱险。
而周泰却身受重伤十多处,流血不止,命在旦夕。
回营后孙权兄弟亲自求医于华佗,经药治一月而愈。
从此,周泰被孙权予以重用,封为奋威将军。
可是,周泰本出身于扬子江水盗,军中很多人不服气。
孙权得知后,特置酒宴大酬诸将,请周泰坐首席,并亲自捧酒至周泰前,让他解开衣服,露出满身伤痕,孙权手指道道伤痕,逐一问其在何地所创,并要周泰讲述当时情景。
周泰每说一痕,孙权为他敬酒一盏。
最后,孙权抚看周泰的累累伤痕流涕说:“卿为我兄,战如熊虎,不惜躯命,��我与卿同荣辱,等休戚,勿以寒门自退也。
”在场的诸将士,无不感动至极。
在三国的诸位大佬中,曹操唯才是举,刘备以情留人,孙权在周泰这件事上,通过敬酒的一番表达,把两个对家的法宝一并使用。
可谓棋高一着。
陶渊明有一组诗,二十余首,名曰《饮酒》。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以下这首。
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都不得志,他性嗜酒,饮必醉。
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
中国酒文化之谜为何有千年的历史未被世人知晓

中国酒文化之谜为何有千年的历史未被世人知晓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酒文化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尽管中国的酒文化有着千年的历史,却很少被世人所了解。
本文将探讨中国酒文化之谜,分析其未被世人知晓的原因,并通过深入了解中国酒文化的特点,展现其独特之处。
一、中国酒文化的千年历史中国酒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根据考古学的发现,中国的酿酒技术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
古代的中国人将酒视为一种神圣的物质,与祭祀活动、宴会和社交聚会等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这些古老的传统通过世代相传,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酒文化。
二、中国酒文化未被世人知晓的原因尽管中国酒文化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但为何它未能被世人所知晓呢?其中一个原因是语言和文化的障碍。
中国有着独特的汉字书写系统和复杂的汉字结构,这使得中国文化相对于其他文化来说,更难被理解和学习。
另外,中国历史悠久且涉及广泛,使得酒文化成为其中一个相对较小的研究领域,因此世界上的学者和研究者了解和研究中国酒文化的人数相对较少。
此外,中国酒文化在国际间的传播也相对较少。
相对于日韩的泡菜文化、法国的红酒文化等在国际社会获得了广泛的知名度,中国酒文化的传播却相对较少。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酒文化更加注重个人传统和家庭聚会,传统上不太注重与外界分享。
这造成了中国酒文化在国际传媒和国际交流中曝光度较低,导致较少人了解和学习。
三、中国酒文化的独特之处中国酒文化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酒文化之一,具有许多独特之处。
首先,中国的酿酒技术源远流长,许多传统的酿酒方法至今仍在使用。
例如,中国的黄酒和白酒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酒种,其制作工艺和口感都具有鲜明的特点。
其次,中国酒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如宴席礼仪、喝酒的仪式和饮酒文化等。
这些传统文化传统至今仍在中国的餐桌上得到体现,丰富了中国酒文化的内涵。
此外,中国酒文化也蕴含了人们对健康和长寿的崇尚。
中国人相信适量饮酒对身体健康有益,这种信念贯穿了中国酒文化的方方面面。
酒为淫媒首

酒为淫媒首
酒,是走入男人心里的捷径。
酒,却未必能走进女人的真实世界。
有个词:酒后乱性。
很多男人在征服女人时,很容易想到要借助酒的魔力。
在酒后得到的女人,即便征服了她的身体,也绝做不到征服她的心。
几乎所有女人都不理解:为何男人们喝酒能喝喝一夜,借着酒劲胡吹海侃无一点困倦之意!自己只要三杯两盏下肚,恨不能倒头就睡!
这是男人女人对酒精反应的不同:男人喝酒后会释放更多欲望,女人喝酒后脑神经反应力下降。
男人喝酒会越喝越兴奋,女人喝酒只会昏昏欲睡。
有些女人在酒后被男人占了便宜,之前她还没决定要不要做他的女友。
那么接下来,即便她为了名誉而勉强点头,内心中,也一定对他有几分恨意。
酒精,是女人走入男人心里的捷径。
一个女人主动去找男人喝酒,说:“心里烦,一起喝一杯吧。
”
那是她潜意识暗藏想法:这个男人还不错,我想离他的心再近一点。
对男人而言,追女人的时候,不要带她去喝酒。
你为她在雨中撑伞,你跟她在夜色中牵手,你为她选抒情的音乐……这一切,比酒精,更容易让你通往走入她心的捷径。
可以在餐桌上为她点一杯红酒,一定不要海饮。
灌得太多,她会打盹,会听不明白你在讲什么,更会读不懂你精心为她设计的浪漫。
与此同时,你的身体却在燃烧、恨不能省略过程直奔最后的主题!
很危险的举动!可酒精对男人女人的作用力毕竟是不同的。
古往今来,中国人总说,酒为淫媒。
也许话有点过了。
道理还是有的。
一个男人带你去喝酒、且不住的劝你举杯,先在心里问问自己:爱不爱他?
若是不爱他,少干为妙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在酒文化中浸淫已久。
五千年的酒文化延绵至今,伴随经济的大发展而异常繁荣。
特别是在公款消费的助推下,官场上的饮酒之风可谓登峰造极,以至享誉华夏的茅台酒已经事实上跻身奢侈品行列。
“酒兴”如此这般地畸长,并未使酒之文化气味愈来愈浓,反而使之与“文化”二字渐行渐远,与歪风邪气越走越近。
如今在喝酒已成“重要工作”的某些官场,充斥其间的,是浓浓的腐败之味、乖戾之气、愚昧之态、谄谀之风。
有民谣为证:
“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同志可放心;能喝一斤喝八两,这样的同志要培养;能喝白酒喝啤酒,这样的同志要调走;能喝啤酒喝饮料,这样的同志不能要。
”
“公家出钱我出胃,吃喝为了本单位。
”
“穷也罢富也罢,喝罢!兴也罢衰也罢,醉罢!”
“领导干部不喝酒,一个朋友也没有;中层干部不喝酒,一点信息也没有;基层干部不喝酒,一点希望也没有;纪检干部不喝酒,一点线索也没有。
”
酒喝到这份儿上,还有何文化可言?!
当下官场,不仅几乎是无酒不成席,而且是无好酒不成席。
因为是公款吃喝、公款招待,用不着掏个人腰包,所以,酒要档次高,才能显示规格高;酒要喝好甚至直到把人喝倒,才能显示热情。
酒不仅被用来勾兑感情,还被用来勾兑业绩、利益、权力甚至情色。
有这样一种“理论”:只要没把公款装进个人腰包,吃了喝了算不了什么,有不少人对于在官场多年“吃了个肚儿圆”颇为坦然。
酒本是一种以粮食、水果等为原料,经发酵、蒸馏或勾兑而成的神奇之物。
自古以来,人们用“琼浆玉液”、“陈年佳酿”来赞美酒的品质。
酒文化被视为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芳香独特。
有人这样描述酒的文化之美:“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景色,“斗酒诗百篇”的激情,“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比喻,“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洒脱,“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气概,“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绿酒一杯歌一遍”的心情,“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意境,“红酥手,黄滕酒”的苦痛,“一醉方休”的痛快,《祝酒歌》的豪放,《酒神曲》的粗犷……酒有酒义,亦有酒谋。
酒谋乃“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把酒作为一种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
在酒风日盛且越来越被庸俗化、低俗化的今天,酒这种醇香清澈之物已被腐败的官场文化“发酵、蒸馏、勾兑”得面目全非:有人设高档酒宴取悦上级,有人以酒送礼谋取私利,有人用劝酒灌酒罚酒作为一种乐趣,有人把命令下属喝酒视为一种权威,有人因嗜酒醉酒而忘乎所以、不理政事、贻误工作、丑态百出,有人不想喝酒陪酒却欲罢不能、痛苦不堪,有人因终日陪酒而伤身害体、家庭不和甚至“以身殉职”,每年因公款吃喝而糟蹋的食物、浪费的钱财更是令人触目惊心……
从“酒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到“人在江湖走,哪能不喝酒”,中国酒文化特别是腐败官场的“酒文化”已经堕落到什么地步,是该清醒地思考一下了。
酒可怡情,亦可丧志,还可亡国,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