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冠心病研究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及其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及其在冠心病诊疗中的应用

i rvsua lao n eh ius s O T hsa m o atapiao au - ie e Me ia E up n o ra, n aac l ut su d t nq e, o C a ni p r n p l t nvle【 n s dc l q ime t un l t r r c t ci Ch J
参 照 光 束 和 样 本 光 束 反 射 波 相 遇 后 产 生 的 光学 干 涉 现 象 , 可 以测 量 不 同 深 度 的样 品结 构 ,并 通 过 探 头 或样 品 台在 纵 向 和 轴 向 的 扫 描 . 计 算 机 处 理 成信 号 后 , 以得 到 相sy J a 5 0 2 C ia hn s dc eU i ri ,i n2 0 1 , hn) i v t n
Ab t a t T i p p rea o a e h a i p i a r cp e o p i a o e e c o g a h e h i u s a d i t d c st e sr c h s a e lb rt st e b s o t l i i l f t l h r n e tmo r p y tc n q e , n n r u e h c c p n o c c o a p r tss i g r e e t h s f s se c mp st n p aa u ma e y t n t wi t e u e o y tm o o i o .OC a a v r i h e ou i n wh n o a e o t e h i T h s e y h g r s l t e c mp r d t h o

医疗 卫 生 装 备 ・0 1年 1 21 0月第 3 2卷 第 1 0期

冠脉oct基础知识点

冠脉oct基础知识点

OCT,全称为光学干涉断层成像技术,是目前分辨率最高的影像学技术,分辨率可达到10微米(1毫米等于1000微米),俗称光学活检,是诊断冠心病新的“金标准”。

OCT检测是将一条头端带光学透镜的成像导管放在冠脉血管里,通过高速旋转回撤,不到3秒钟就可以诊断清楚血管里面的结构和斑块性质,就像直接把眼睛放进血管里看一样。

整个诊断过程非常安全可靠。

尽管冠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常用有效的方法,但它只是一个二维平面图像,没法让我们了解血管里面发生的情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OCT极大的弥补了冠脉造影的不足,可以识别包括正常血管、脂质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血栓、夹层和内膜撕裂,以及其他血管内病理影像,如薄纤维帽易损斑块、巨噬细胞、血管壁微血管通道等一些在造影和其他检查工具无法或不能清晰看到的血管病理改变。

其作用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 支架术前:揭示冠脉斑块的形态和性质,区分钙化、纤维及脂质斑块,发现易损斑块,鉴别红、白血栓,精确选择支架尺寸。

2. 支架术中:观察支架即时贴壁,发现急性血栓、内膜撕裂和斑块脱垂。

3. 支架术后:随访了解支架内皮修复,内膜增生,晚期血栓形成及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吸收进展情况。

此外,OCT还有以下优点和缺点:优点:1. 无辐射、非侵入、高分辨率及高探测灵敏度等特点。

2. 可清晰显示内膜下的病变或斑块,识别易损斑块、稳定斑块、血栓、钙化、夹层、支架及支架表面的内膜增生和支架内再狭窄。

缺点:1. OCT组织穿透力较差,仅为1-2mm,而且不能穿透红细胞,因此需要通过冠脉内注射造影剂排空血液。

在有冠脉病变的情况下,常常不能观察到冠脉外膜及冠脉外病变情况。

2. 频域OCT检查时探头高速自动回拉,不能随意停留在感兴趣的病变血管段,因而实时易用性显得不足。

如需更多关于“冠脉oct基础知识点”的信息,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查阅医学书籍。

冠脉oct是什么检查,一文带你了解

冠脉oct是什么检查,一文带你了解

冠脉oct是什么检查,一文带你了解冠心病OCT检查作为影像学中的一项检查,而且有属于一种无创检查,主要针对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进行检查,该技术优良的分辨率可以指导经皮冠状动脉的介入治疗,包括观测支架置入术以及修复支架植入后的远期血管。

通过OCT技术评估支架和血管壁的贴合情况,是否覆盖支架位置以及支架狭窄等状况[1]。

按照OCT图像分析可以有效提取特征,结合森林分类器制定全新的一套血管支架的自动检测方式。

同时又能有效地检测冠状动脉的支架位置。

1、OCT在易损斑块诊疗中的作用OCT可以使薄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高度吻合于病理学,可以快速、独立预测斑块因子的进展。

可以是他汀类药物增强脂质斑块纤维帽的厚度,使纤维帽巨噬细胞的含量减少,以此稳定易损的斑块,改善病患的临床预后。

2、OCT在生物可吸收支架中的应用OCT可以精准地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支架表面新生内膜覆盖、支架组织贴壁情况等进行评价。

同时可以高度重复支架后的随访数据,并且不受软件差异和分析方法的影响。

3、OCT的基本原理OCT是在Michelson基础上干涉度量学,其光源是超发光二极管发光体。

通过光导纤维摄入光纤藕联器被分为两束光,一束经眼屈光射向视网膜,另一束摄入参照系统。

两个光路反向散射或者反射光线被光纤藕联器重新整合成一束进行探测,测量不同深度组织的延长时间以及反向散射强度[2]。

通过伪彩色的灰阶值实时显示形成图像,例如绿、黄、红等颜色均为发射强区域,而暗色则为低反射区。

4、OCT在医学中的应用(1)作为眼科的诊断设备,比较适合透明介质的检查,尤其眼底不玻璃体疾病,例如黄斑部疾病、视网膜、色素上皮疾病等。

在眼前段检查中可以清楚的观察晶状体、角膜上皮、虹膜等疾病,并检测相关数据。

(2)可以提供肿瘤早期和病变组织的实时影像,为治疗提供有利条件。

还能更加精准的发现肿瘤的实际边界,在手术中有效切除肿瘤还可以保留健康组织,提高手术质量,减少疼痛和组织损伤。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冠心病临界病变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冠心病临界病变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冠心病临界病变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摘要:能够对血管微细结构进行识别的器械就包括了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这是一种在冠心病(CAD)的介入诊疗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新型影像学技术。

该技术的使用能够为医生对冠状动脉临界部位所出现的变化程度、易损斑块的识别、对患者的治疗计划进行制定以及对介入手术的最终疗效等信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所以对于该项技术的应用成为了临床上广泛讨论的一个话题。

本文主要讲述了光学相关断层成像技术在冠心病临界病变中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冠心病;临界病变;研究进展前言:冠心病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慢性非传染性心脏病,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上升,该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就目前对该疾病的治疗中,临床主要是通过药物、介入以及外科搭桥的方式对患者实施救治[1]。

而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是对患者进行疾病的治疗以及后续的疾病恢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冠脉造影是目前临床上对冠状动脉病变进行准确判断的一个金标准,在通常的情况下,当患者的冠状动脉出现了70%以上的狭窄症状,则需要为患者实施介入治疗[2]。

这种治疗方式所产生的最终结果可能会明显优于临床上所开展的保守药物治疗,而对于出现冠脉直径狭窄程度在50%至70%之间的临界病变情况,其最理想的治疗方式就是对患者实施药物保守治疗,并不需要让患者进行介入治疗[3]。

在临床的相关研究中表明了,冠状动脉所出现的狭窄程度与患者所产生的临床症状之间并没有之间的关联性,占有70%左右比例的急性冠脉综合征都是在患者患有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基础上产生的[4]。

所以为了能够对患者所出现的冠状动脉内斑块的性质进行准确的判断,是为患者制定出合适治疗计划的关键所在,近几年使用比较广泛的就是OCT技术,在临床诊断冠脉病变中得到了非常良好的应用,在对各类型组织结构以及性质进行识别的过程中拥有相应的有点,有利于判断患者的实际病变情况,从而设计出更加适合患者的治疗计划。

血流储备分数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用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治疗策略

血流储备分数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用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治疗策略

血流储备分数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用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治疗策略血流储备分数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是两种常用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治疗策略的工具。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两种工具及其在治疗临界病变中的作用。

血流储备分数(FFR)是血液流动压力梯度的测量,用于确定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和冠状动脉狭窄是否需要进行血运重建手术。

通过在导管术中,在心脏内部测量舒张末压和最大流量的比值,可以评估血液在冠状动脉内的流动情况。

FFR的结果小于0.8通常意味着需要进行血运重建手术,而大于0.8则意味着可以选择保守治疗。

FFR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已在大量的临床研究中得到验证,并被用于指导手术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的决策。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是一种基于光学原理的高分辨率影像技术,可以提供冠状动脉内部的高清影像,用于评估血管内膜的病变程度和病变类型。

OCT可以显示动脉壁的厚度、斑块的组成、斑块的稳定性以及斑块与血管壁之间的关系等细节,对于冠状动脉病变的评估非常有价值。

基于OCT的影像结果,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帮助他们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例如选择合适的血运重建手术或药物治疗。

血流储备分数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可以起到互补和协同的作用。

FFR可以直接测量血液在冠状动脉内的流动情况,可以提供决策性的信息,用于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而OCT则可以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影像,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病变的类型和程度,从而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制定治疗策略。

临床实践中,通常先进行FFR测试,以确定血运是否需要重建手术。

如果FFR结果小于0.8,则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在手术前,可以使用OCT来对狭窄部位进行更详细的评估,确定手术的范围和方式。

OCT的高分辨率影像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血管内部的细节,并帮助确定血运重建手术的切口和末稍支架的位置。

总之,血流储备分数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是两种常用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治疗策略的工具。

FFR可以评估血液在冠状动脉内的流动情况,帮助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而OCT则可以提供更准确的影像,用于评估病变的类型和程度,指导手术治疗的决策。

oct最小管腔面积介入干预标准(一)

oct最小管腔面积介入干预标准(一)

oct最小管腔面积介入干预标准(一)Oct最小管腔面积介入干预标准背景介绍•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是一种无创的成像技术,可对血管管腔和组织进行高分辨率的断层扫描。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OCT在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OCT最小管腔面积是衡量血管狭窄程度的重要指标,对于冠心病等疾病的干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定义和意义•OCT最小管腔面积是指衡量血管狭窄的程度时,在各个截面中最小管腔面积的测量结果。

•OCT最小管腔面积的大小与心血管疾病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通过测量OCT最小管腔面积,可以帮助医师判断干预的需求和方式。

OCT最小管腔面积介入干预标准•为了标准化OCT最小管腔面积的干预决策,制定了一套介入干预标准。

•根据经验和研究结果,将OCT最小管腔面积分为三个等级:轻度、中度和重度狭窄。

–轻度狭窄:OCT最小管腔面积大于等于X mm²。

–中度狭窄:OCT最小管腔面积大于等于Y mm²,小于X mm²。

–重度狭窄:OCT最小管腔面积小于Y mm²。

•根据狭窄程度的等级,医师可以决定是否进行介入治疗以及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治疗。

干预决策的重要性•OCT最小管腔面积介入干预标准的制定,为医师提供了明确的参考依据。

•通过准确评估狭窄程度,可以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防止心血管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干预决策的准确性对于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OCT最小管腔面积介入干预标准是衡量血管狭窄程度、决定干预治疗的重要指标。

•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可以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将不断完善和优化OCT最小管腔面积介入干预标准,为医师提供更准确的干预决策依据,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冠心病介入诊疗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冠心病介入诊疗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冠心病介入诊疗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摘要】我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数量快速增长,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在指导和优化PCI中具有重要的价值,逐渐发展成为心血管介入医生进行精准PCI不可或缺的工具,但OCT在我国的使用率仍较低且不规范。

鉴于OCT在冠心病介入诊疗中的价值及我国的应用现状,专家组总结了既往OCT在冠心病介入诊疗中的临床证据,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共识及专家建议等,形成了规范及推广OCT在中国冠心病介入诊疗中应用的专家共识,以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改善广大冠心病患者的预后。

近年来,我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发展迅速,年开展例数已超过100万。

在PCI手术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不断优化PCI的治疗效果是进一步改善我国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重要举措。

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包括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等,早期仅用于研究领域,现已逐渐发展成为临床精准优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重要工具。

尽管已有多项随机对照研究、注册研究和荟萃分析证实,OCT指导可以优化复杂冠状动脉病变(如钙化病变、分叉病变及弥漫病变等)支架置入的即刻效果并改善近远期预后,可以优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治疗策略,但是OCT在我国冠心病介入诊疗中的使用率仍然很低(≤5%),且在不同中心及不同术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除费用问题外,图像解读困难、缺乏指导标准以及应用指征不明确是限制OCT临床应用及推广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领域已发生巨大变化,时域OCT (TD-OCT)技术已过时,新一代血管内OCT成像技术可快速扫描,具有自动测量、三维重建、组织特征分析以及功能学测算等功能。

近年公布的多项临床研究为OCT 的临床应用指征和指导标准提供了新的可靠证据。

OCT的临床应用指征OCT在临床上应用的指征主要包括:(1)评估冠状动脉造影不能明确的病变;(2)指导和优化PCI效果;(3)识别介入治疗失败的原因并指导治疗策略(表1)。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界病变中的初步应用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界病变中的初步应用
第 1卷 3 7 期 32 6
2 1 年 9月 01
天 津 医 科 大 学 学 报
Jun l f ini dcl nvri o ra aj Me ia U iesy oT n t
V0 .1 .NO 3 1 7 . Se .2 1 p 01
文 章编 号 10 — 17 2 l )3 0 6 — 3 0 6 84 (0 0 — 3 2 0 1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急强 陈 卢 ,
(. 1 天津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天津 30 7 ;. 00 0 2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心内科 , 天津 309 ) 0 12
摘要 目的 : 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 C ) O T 在急性 冠脉综合征( C ) A S 患者冠脉 临界病 变的应用。 方法: 选择 8 A S患者 , 中 例 C 其
急性心肌梗 死 1例 , 不稳 定心绞痛 7例 , 先行冠脉造 影 , 冠状动脉造影显 示狭 窄程度介 于 5 %和 7 %之 间的病 变( 对 0 0 即临界病
变) 冠 脉 内 O T检 查 , 量 冠 脉 病 变狭 窄程 度 , 价 靶 病 变 斑 块 的 脂 核 大 小 、 维 帽 的厚 度 、 否 存 在 斑 块破 裂 、 否 伴 有 血 行 C 测 评 纤 是 是
栓 形成等 。 据 O T检查结果对考虑不稳定 易损斑块行冠脉 内支架置入 ( C ) 根 C P I治疗 , 稳定斑块选择 药物保 守治疗。结果: 例 患 8 者共 1 4处病 变, C O T检查显示 1 4处病变的病 变狭 窄率均超过 5 %, 0 7处斑块脂核较大 、 纤维帽厚度 小于 7 m, 0 2处有斑块破 溃, 包括 l处有局部血栓形成 , 以上判定 为不稳定 易损斑块 , 行冠状动脉 内支架置入术 。其余 4处病 变脂核较 小, 纤维帽厚度 大 于 7 m, 0p 为厚 纤维帽稳 定斑块 , + 选择 药物保 守治疗。结论: C O T能发现 A S患者冠脉造影显 示为临界病 变靶血 管 内的 易损斑 C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心病介入治疗进展论文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心病介入治疗进展论文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摘要】光学相干断层显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光扫描断层显像技术,它利用波长近似于红外线的光波和新的高分辨率断面成像模式,将新发展的光学技术与超灵敏探测合为一体,加上现代计算机图像处理,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断层成像诊断技术。

穿透力强,分辨率高,应用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识别;指导冠心病介入治疗。

【关键词】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冠心病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395-03【abstract】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is an emerging imaging modality that provides high-resolution, microstructural information on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in biological systems. intracoronary, oct can identify thin-cap fibroatheroma and other vulnerable plaques that may be responsible for acute coronary events. these characteristics make oct helpful in guiding coronaryinterventions, including stent apposition and earlyidentification ofprocedure-related complications. it can potentially be used to monitor the progression and regression of atherosclerosis in the coronary. it might provide new insight into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key words】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coronary heart disease光学相干断层显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光扫描断层显像技术,它利用波长近似于红外线的光波和新的高分辨率断面成像模式,将新发展的光学技术与超灵敏探测合为一体,加上现代计算机图像处理,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断层成像诊断技术。

OCT在冠脉介入中应用的共识解读

OCT在冠脉介入中应用的共识解读

OCT在冠脉介入中应用的共识解读腔内影像学在冠心病诊疗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目前分辨最高的腔内影像学技术。

随着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的出现,OCT在冠脉介入指南中的地位越来越高,2013 ESC的稳定性冠心病治疗指南中,对OCT术前评估病变特征以及术中优化支架置入的推荐均为Ⅱb类推荐,总体证据水平等同于IVUS1,到2014年ESC 和欧洲心胸外科协会(EACTS)的联合发布的PCI指南中,将OCT对优化PCI的推荐等级提升到Ⅱa类2。

随着OCT在指南中推荐级别的升高,OCT在我国冠脉介入诊疗中的应用也得到迅速推广,然而如何规范和合理的应用OCT,使其助力心血管精准医疗是当前冠脉介入诊疗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们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的委托,组织国内长期从事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及影像学研究的心血管专家,通过结合循证医学和临床实践经验共同制定了首部OCT专家共识。

共识主要对OCT成像方法、图像解读以及应用指征进行了详细的解介绍,希望通过这种共识性文件规范和指导OCT在冠心病诊疗领域中的应用。

首先,获取高质量的OCT图像是指导后续介入操作的基础,介入医生需要特别注意一些影响OCT成像质量的因素,例如指引导管未同轴、术者推注对比剂与图像采集不同步、成像导管内有血液或气泡残留、病变严重狭窄等。

还需要注意的是,对OCT图像的正确解读也是规范其应用的基石。

本共识中也对正常冠状动脉血管壁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脂质斑块)的OCT图像给予了详细解释。

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OCT检测到的一些斑块细微结构与斑块的稳定性及临床事件密切相关。

虽然OCT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腔内影像学技术,但是临床实践中对OCT使用指征,以及它的指导意义模糊化,势必会阻碍发挥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共识中结合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经验及近年发表的OCT临床研究结果,对OCT在介入诊疗中什么情况下用,怎么用,图像怎么解读,如何指导介入策略等做了系统阐述和归纳,以便介入医生使用OCT时能够有的放矢,更好的规范其应用,优化介入诊疗,改善患者预后,实现精准诊断,精准治疗的目标。

冠脉内光学相干成像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冠脉内光学相干成像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r t a w r s r e g i e ra me t n p t t t ml ig a h c l f ci n l o e e v —u d d te t n a in swi g o rp ia l图分类号 ] 5 14 1 4 . 1
[ 关键词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 冠状动脉 ; 粥样 斑块
光学 相干断 层成像 ( C ) O T 是一 种将光 学相干技 术 与激 光扫 描 共 焦技 术 相结 合 起 来 的新 的医 学 成 像 技
表 面的 内膜 增生 和支 架 内再 狭 窄 。 因此 , 在识 别 易损
参 考 文 献
j nioP D ryeB Pj H,t 1Fat nll ev ess l rnn A. eBun , isN e a. rci a fw rsrevru 1 r l o o e
a g o r p y f r g i i g p r ua e u o o a y i t r e t n. En l J n ig a h o u d n e c t n o s c r n r n e n i N g v o

46・ 4
Q生 月第 2 7卷第 7 期
JCi It nMe J l 01 V0 .7. o. l e d u y2 0. 12 N 7 nn r

综 述 与讲 座 ・
冠 脉 内光 学 相 干成像 临床 应用 研 究 进展
谢 洪智 沈珠 军
[ 文献标识码] A [ O ]0 3 6/.s .0 19 5 .0 00 .O D I 1.9 9 ji n 10 — 7 2 1 .7 O 4 s 0
1 S t A n M, i a E B t t A,t 1 If e c f o t ea ss. 3I a ’ n aF Sl E, a s L e a.n u n eo ui ses n v ia l r n

冠心病微血管病变诊断标准

冠心病微血管病变诊断标准

冠心病微血管病变诊断标准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它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

然而,除了冠状动脉病变,还有一种被忽视的病理改变,即冠心病微血管病变。

冠心病微血管病变指的是冠状动脉粗细正常而微血管病变引起的心肌缺血,其在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冠心病微血管病变的诊断标准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

要准确诊断冠心病微血管病变并不容易,因为其临床表现与常见的冠心病有差异。

一般来说,冠状动脉病变主要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和心悸等症状,而冠心病微血管病变的症状可能更为隐匿,如乏力、胸闷等。

因此,除了临床表现,还需要借助一些诊断手段来明确冠心病微血管病变的存在。

目前,冠心病微血管病变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和冠状动脉造影。

心电图是最常用的一种诊断手段,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来判断心肌缺血的存在。

在冠心病微血管病变中,心电图常常呈现无特异性的改变,甚至可能完全正常。

因此,单纯依靠心电图往往难以明确诊断。

超声心动图是另一种常用的诊断手段,它可以通过检测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来判断心肌缺血。

然而,超声心动图对于冠心病微血管病变的诊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冠心病微血管病变引起的心肌缺血较为局限,超声心动图往往无法准确显示微小的局部供血不足。

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则是一种比较敏感的诊断方法,它可以通过注射放射性示踪剂来观察心肌的血液供应情况。

在冠心病微血管病变中,这种方法可以更准确地检测到心肌的局部供血不足。

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确诊冠心病最直接、最可靠的方法之一,它通过向冠状动脉内注入造影剂来观察血管的情况。

然而,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微血管病变的诊断中并不理想。

由于微血管病变引起的血管病变并不明显,冠状动脉造影常常难以准确显示。

除了上述诊断手段外,一些新兴的技术也开始应用于冠心病微血管病变的诊断。

例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可以对冠状动脉进行高分辨率的成像,从而更准确地观察血管的变化;多普勒超声可以检测血流速度的变化,以评估微血管的功能状态。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心病研究中的应用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心病研究中的应用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心病研究中的应用
田峰;陈韵岱
【期刊名称】《临床内科杂志》
【年(卷),期】2010(027)001
【摘要】@@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将光学技术与超灵敏探测器合为一体,应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的断层成像诊断技术.它采用低相干的近红外光线从组织反射回来的不同光学特征进行组织分析成像,成像速度快,其分辨率接近组织学水平,是目前分辨率最高的血管腔内成像技术.目前关于OCT在冠心病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急性冠脉综合症病理生理形态变化及支架置入后组织覆盖方面的评价.现就OCT在冠心病研究中的应用状况做一综述.
【总页数】3页(P15-17)
【作者】田峰;陈韵岱
【作者单位】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4;R445
【相关文献】
1.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心病研究中的应用 [J], 于心亚;乔树宾
2.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综合应用的研究进展 [J], 张蛟;段媛媛;刘
惠亮
3.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冠心病慢性完全闭塞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J], 蔡斌
4.研究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J], 李朝晖
5.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综合应用的研究进展 [J], 李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IVUS和OCT的应用对比

IVUS和OCT的应用对比

IVUS和OCT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对比冠状动脉造影被认为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传统的冠状动脉直径狭窄率评价罪犯病变的方法和手段有时略显局限性,临床上十分需要特殊的血管内影像学技术来检测病变特性并指导介入治疗。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作为血管内影像学检测技术,在冠状动脉介入领域越来越显示其优越性。

二者在基本原理、临床应用、特点方面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具有互补的作用。

一、基本原理血管内超声(IVUS)作为医学超声的一个分支,是利用超声原理探测血管内、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的结构,是指导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有创性断层显像技术。

其广泛应用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

血管内超声(IVUS)的原理与传统B超相同,其区别在于IVUS将超声探头做的小到可以放入血管腔内,可以360°实时从内部观察血管壁的情况。

成像轴直径为0.028''(Boston Scientific),分辨率100μm,投射深度可达4~8mm,扫描范围10~15mm,由于IVUS 利用的是声波的反射现象,因此有利于显示深部结构,而且不受血流影响,因此检测过程中不需要阻断血流,但对微细结构图像的分辨却受限。

但有研究者应用光谱分析对IVUS的射频资料进行分析,分别对斑块内纤维、纤维脂质混合、坏死核和钙化等四种组织成份进行绿、黄绿、红和白色四种颜色的标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组织特征的判断,所以也被称为虚拟组织学(virtual histology,VH)。

VH分析钙化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已经得到了证实。

但也存在不足包括必须肉眼排除血管内血栓(会被标上与纤维组织一样的颜色)、部分钙化与坏死核都被染红(存在坏死性钙化)、及分辨率有限(100 μm)等,更重要的是目前仍没有统一的鉴定标准,这也许是检测结果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冠心病介入诊疗领域的应用中国专家建议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冠心病介入诊疗领域的应用中国专家建议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是继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 ltrasound ,IVUS)后出现的一种新的冠状动脉内成像技术。

与IVUS 相比,OCT 有极高的分辨率,在评价易损斑块和指导支架置入,尤其是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 ome,ACS)等冠心病诊疗领域日益受到关注。

本次,国内长期从事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及影像学研究、有丰富冠心病介入诊疗临床经验的心血管病专家通过循证医学回顾并结合临床实际经验,共同制定OCT 成像方法、图像分析以及应用指征的中国专家建议,旨在规范并指导O CT 在冠心病诊疗领域中的应用。

OCT 与IVUS 的成像特点比较见表1。

OCT 系统的构成及图像采集过程(略)OCT 图像的定义以下OCT 图像的定义为单一横截面图像的识别。

01正常血管壁在OCT 图像上,正常冠状动脉血管壁的特征是典型的3层结构,由内膜、中膜和外膜组成(图1)。

内膜主要为弹力纤维层,反射信号高,表现为高信号亮带状;中膜为平滑肌层,反射信号通常较低或信号微弱,表现为信号较低暗带;外膜主要为细胞外基质和外弹力膜,表现为信号较强但不均一亮带。

在OCT 图像上,内弹力膜的定义是动脉内膜和中膜的边界,而外弹力膜的定义是动脉中膜和外膜的边界。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继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后出现的一种新的冠状动脉内成像技术。

与IVUS 相比,OCT 有极高的分辨率,在评价易损斑块和指导支架置入,尤其是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等冠心病诊疗领域日益受到关注。

图1OCT图像上冠状动脉的3层结构(1B为1A中方框的放大图)02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OCT图像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定义是血管壁出现占位性病变(增厚病变)或血管壁3层结构缺失。

光学技术如何应用于医疗诊断

光学技术如何应用于医疗诊断

光学技术如何应用于医疗诊断在当今的医疗领域,光学技术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手段。

从常见的眼科检查到复杂的癌症检测,光学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且不断拓展。

首先,我们来谈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

这一技术就像是给人体内部组织拍“高清照片”。

在眼科领域,OCT 可以清晰地呈现视网膜的各层结构,帮助医生诊断黄斑病变、青光眼等眼部疾病。

通过测量视网膜的厚度和结构变化,医生能够早期发现疾病的迹象,从而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挽救患者的视力。

不仅如此,OCT 在心血管领域也有出色表现。

它可以对冠状动脉进行成像,检测血管壁的厚度、斑块的形态和性质,为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关键信息。

荧光成像技术也是医疗诊断中的一把“利器”。

医生将特定的荧光标记物注入患者体内,这些标记物会与病变组织或细胞特异性结合。

在特定波长的光激发下,标记物会发出荧光,从而使病变部位“亮”起来。

比如,在肿瘤诊断中,荧光标记的抗体可以特异性地与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帮助医生在手术中更准确地分辨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提高手术的切除精度,减少肿瘤的残留和复发风险。

拉曼光谱技术在医疗诊断中也崭露头角。

它就像是物质的“指纹识别器”。

不同的物质具有独特的拉曼光谱特征。

通过对生物样本(如血液、尿液、组织等)进行拉曼光谱分析,能够检测到其中化学成分的变化,从而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例如,在糖尿病的诊断中,拉曼光谱可以检测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提供一种快速、无创的检测方法。

光学显微镜技术的发展更是为医疗诊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传统的光学显微镜分辨率有限,难以观察到细胞内部的细微结构。

而现在的超分辨光学显微镜能够突破这一限制,让我们看到细胞内细胞器的精细结构和分子的分布情况。

这对于研究细胞的生理病理过程、诊断细胞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中,超分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蛋白质聚集体的形成和分布,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靶点的发现提供直观的证据。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心病介入诊疗中的应用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心病介入诊疗中的应用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心病介入诊疗中的应用
刘丽媚
【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
【年(卷),期】2014(025)024
【摘要】探讨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在冠心病介入诊疗中的应用,评价其临床价值及安全性.选取收治的21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冠脉造影及OCT检查,了解病变结构、管腔狭窄程度、斑块性质等,结合临床表现,根据造影及OCT结果,对狭窄严重的病变进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治疗,并用OCT评价支架植入后的即时效果.OCT实时、清晰、直观地显示冠脉管腔狭窄程度、斑块性质及支架植入后血管及支架的形态特征.OCT在冠心病患者中的操作简便、安全,能够精确测量血管狭窄程度、明确斑块特征,指导支架植入及观测支架植入后的即刻效果,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总页数】2页(P5736-5737)
【作者】刘丽媚
【作者单位】梅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一科,广东梅州514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4
【相关文献】
1.新一代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冠心病介入诊疗中的围术期护理 [J], 蒋宏粉;顾婕;许艳玲;孟浩宇;张定国;贾恩志;陈磊磊;王连生;史冬梅
2.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老年冠心病介入诊疗中的初步应用 [J], 颜伟;王士雯;卢才义;张玉霄;刘鹏;吴兴利;薛桥;李玉峰;晏沐阳;高伟
3.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在冠心病介入诊疗中的应用 [J], 刘洋;赵明中
4.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心病介入诊疗的应用进展 [J], 陈秋霞(综述);姜醒华(审校)
5.中国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疗中的应用专家建议 [J],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刘新峰;朱武生;刘锐;胡伟;孙文;韩云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心病介入诊断中的应用体会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心病介入诊断中的应用体会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心病介入诊断中的应用体会
岳继华;张丽红;刘振香;梁国庆;蔡伟;陈少伯;姜铁民;董军亚
【期刊名称】《武警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20)8
【摘要】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新的高分辨率断层成像技术,它将光学相干技术与超灵敏探测器合为一体,应用现代计算机图像处理,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断层成像诊断技术。

自2001年国外首次报道OCT在冠脉内获得高清图像以来,OCT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逐渐推广,可检测到撕裂的内膜、腔内血栓、夹层的深度、切割球囊的切口、组织脱垂、支架是否充分扩张、支架贴壁情况和内膜增生等,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页数】2页(P642-643)
【关键词】光学相干断层;冠心病;阻断球囊;心包填塞;室颤
【作者】岳继华;张丽红;刘振香;梁国庆;蔡伟;陈少伯;姜铁民;董军亚
【作者单位】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5.4
【相关文献】
1.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心病介入诊疗中的应用 [J], 刘丽媚
2.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综合应用的研究进展 [J], 张蛟;段媛媛;刘
惠亮
3.研究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J], 李朝晖
4.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心病介入中的应用价值 [J], 陈步星;马凤云;罗维;谢文丽;赵希哲;孙淑红;王枫;郭旭梅;褚晓雯;
5.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综合应用的研究进展 [J], 李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冠心病研究中的应用天津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尹浩晔摘要: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光扫描断层显像技术。

该项技术与血管内超声比具有分辨率高、穿透力强的特点,对于不稳定斑块的识别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现着重描述其在冠心病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冠心病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光扫描断层显像技术。

它利用光纤干涉仪和近红外线光源,通过成像光纤导丝提供冠状动脉的二维横截面图像和三维重建图像。

OCT技术最早应用于眼科相关检查,2001年开始应用于冠状动脉成像。

因为它具有超高的图像分辨率,可以达到10~15微米,比血管内超声(IVUS)要高l0倍,所以被称为是体内的组织学显微镜。

心脏介入药物支架的患者应用这种“显微镜”可以准确评价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3个月、6个月以上的内膜增生情况,并做出抗血小板药物持续时间的日程表,评价支架的远期疗效,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已有研究资料表明,OCT可精确地对易损斑块进行鉴别,在评价药物或介入治疗对斑块及血管形态的影响、支架扩张、贴壁情况及内膜增生程度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

每年全球约有2000多万人突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或)心脏性猝死等心脏疾病。

罪犯血管病变——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以及继发的血栓形成被认为是引起ACS的主要启动机制(1)。

因而,研究斑块破裂的机制,对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准确识别以及探索有效稳定易损斑块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OCT是一种新型的医学成像技术,它可以对易损斑块准确识别。

1 OCT的成像原理OCT是一种新的高分辨率断面成像模式,它将新发展的光学技术与超灵敏探测合为一体,加上现代计算机图像处理,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断层成像诊断技术。

OCT利用宽带光源的短程相干特性对活体组织内部结构断层成像,其基本原理类似于传统的B超成像法,都是通过测反射或散射回来的信号回波来获得物体的形貌图像,只不过OCT用的是红外线而非声波(1)。

OCT系统可以产生超短光脉冲或低相相干光波,发射到样品上,用光线被反射回的时间或回波延迟时间来测量距离,回波强度用来描绘深度。

然后光束穿过样品扫描,得到二维或三维数据。

然而与超声不同是光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回波时间不能电子测量,因此利用了一种已知的低相相干技术。

2束频率相同的光相与后会产生干涉现象,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数目和条纹间的距离可推算出距离,这用光学仪器容易做到。

OCT测量的就是这种干涉强度而非直接测量反射光强度,但用这些信息来代表反射光强度。

根据信号的强弱,赋予不同的灰度或某种颜色,即可得到样品的灰度图或假彩色图。

OCT成像的基本原理与血管内超声成像(intra.vascularultrasound,IVUS)原理有些类似,同样是使用能量束在血管腔内进行360周向扫描,获得血管横断面图像。

只不过OCT用的是红外线而非声波 (2)。

层析成像的基础是根据投影再现物体的截面图像,光束聚焦进入组织后,用干涉测量法可测量不同深度内部微结构所反射的光的时间延迟(3)。

当光束扫过组织时,在不同的横向位置重复进行轴向测量,从而获得图像信息,该图像反映了组织内部结构形态。

[参考文献](1)Libby P.Changing concepts of atherogenesis[J].J Intern Med,2000,247(3):349.358.(2)PateI NA.Stamper DL.Brezinski ME.Review of the ability of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to characterize plaque.including a comparison with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J].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2005.28(1):1-9.(3)Brezinski M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for identifying unstable coronary plaque[J]lnt J cardiol,2006,107(2):154-165.1 0CT基本原理OCT利用宽带光源的短程相干特性对活体组织内部结构断层成像,其基本原理类似于传统的B超成像法,都是通过测反射或散射回来的信号回波来获得物体的形貌图像,只不过OCT用的是红外线而非声波(1)。

OCT系统可以产生超短光脉冲或低相相干光波,发射到样品上,用光线被反射回的时间或回波延迟时间来测量距离,回波强度用来描绘深度。

然后光束穿过样品扫描,得到二维或三维数据。

然而与超声不同是光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回波时间不能电子测量,因此利用了一种已知的低相相干技术。

2束频率相同的光相与后会产生干涉现象,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数目和条纹间的距离可推算出距离,这用光学仪器容易做到。

OCT 测量的就是这种干涉强度而非直接测量反射光强度,但用这些信息来代表反射光强度。

根据信号的强弱,赋予不同的灰度或某种颜色,即可得到样品的灰度图或假彩色图。

3 OCT在检测易损斑块中的应用价值易损斑块的检测有多种方法,但现有的筛查和诊断的方法不足以在急性心血管病事件发生之前将易损斑块识别出来。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它却无法对血管壁进行观察;IVUS在对管壁微细结构的观察上相对于冠状动脉造影有更大的优越性,可以对粥样斑块进行初步定性,也可以用来指导介入治疗。

然而由于IVUS的分辨率,最大只能达到80—9Oum,对粥样斑块的观察结果不是十分可靠。

此外,动脉粥样斑块从稳定变为易损的过程涉及炎症、免疫、代谢、凝血等多个环节,单纯显示动脉管腔或斑块形态的诊断技术已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

与其他动脉粥样斑块的检测手段,如IVUS、对比增强超声(CEU)、核磁共振显像(MRI)、光谱技术、热成像及pH值异质性检测等,OCT技术最突出优势就是其极高分辨率,可达l0~15um,其最大成像深度只有1~2mm,几乎相当于冠状动脉壁全层厚度,能极清晰地将增厚的内膜与含有脂质的斑块区分开,并能识别纤维帽厚度以及血管壁和管腔的形态学改变( 9),包括管腔大小、斑块情况、血管夹层、血栓、巨噬细胞等。

OCT对易损斑块的识别能力有助于临床医生判断哪些类型的斑块要干预,这对预防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非常重要( 10,11 )。

(10)Norozi K,Thrane L,M~inner J,et a1.In vivo visualisation of coronary artery development by high-resolution optical coherencetomography[J].Heart,2008,94(2):130(11)Garcia-Garcia HM ,Gonzalo N,Granada JF,et 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ronary vulnerable plaques[J].Expert Rev Cardiovasc Ther,2008,6(2):209.222.(9) Jeziorska M,Woolley DE Local neovascularization and cellular composition within vulnerable regions of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of human carotid arteries[J].J PaLhol,1999,188(2):189—196.4 OCT成像存在的不足尽管OCT近来的一些研究结果是令人鼓舞的,但是还应看到OCT系统仍存在一些问题。

(1)组织成像深度,目前OCI成像系统穿透组织的深度约为2 mm左右,足以分析大多数血管内膜下粥样斑块及血管壁结构成像,但对于一些较大的粥样斑块和大动脉壁成像所得信息是有限的。

(2)另外它是有创检查,不易被患者接受。

(3)由于其组织穿透力较弱,应用时会发生血液干扰,明显影响图像质量。

成像导管处于血液环境中,单位体积血液内大量红细胞对OCT光源产生了广泛的散射,从而导致血管壁局部图像失真。

(4)对于一些长病变粥样斑块OCT的成像结果是不令人满意的。

解决的方法可通过选择合适的光源,提高入射光能量来增加穿透力从而提高成像深度;应用能量更高的光源和加快设备的扫描速度可使成像时间缩短,以得到连续性的血管壁成像;另外可在成像部位注射生理盐水以阻止红细胞的进入;应用低压阻断球囊导管(<0.5个大气压)阻止血液流动,再利用生理盐水代替局部血液来进行成像。

因此对左主干病变、开口病变和心功能较差患者不适宜OCT检查。

(1)PATEL N A,STAMPER D L,BREZINSKI M E.Review of the ability of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to characterize plaque,including a comparison with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J].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2005,28:1—9.2 易损斑块的识别冠状动脉造影发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患者有相当一部分冠状动脉并没有明显狭窄,事件的发生是由于斑块破裂,继之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导致的。

最近发表的一份国际共识性文件(2)。

建议将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的斑块统一命名为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指易导致血栓形成或能快速发展为罪犯病变的所有斑块。

易损斑块是ACS的发病机制已成为共识,因此识别易损斑块对预防不良心脏事件非常重要。

易损斑块的主要病理学特点是:①脂质核心大(一般大于斑块体积的40 ;②纤维帽薄(厚度小于250 m);③炎症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和激活的T淋巴细胞)浸润;④平滑肌细胞数量和胶原含量明显减少。

部分斑块内部还伴有明显的新血管生成或斑块内出血。

OCT可以观察斑块的纤维帽厚度,脂质核心的大小,斑块表层的糜烂和血小板、巨噬细胞聚集以及纤维蛋白沉积,斑块帽裂隙。

(2)NAGHAVI M,LIBBY P,FALK E,et a1.From vulnerable plaque to vulnerable patient.A call for new defini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strategies:part I and part IIEJ].Circulation,2003,108:1772—1778.3 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尽管出现了药物洗脱支架(DES)和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支架置入后仍有一定比例的再狭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