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当代性”
历史题材电视剧当代价值与意义

历史题材电视剧当代价值与意义
一、传承历史文化
历史题材电视剧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历史题材电视剧,观众可以了解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
同时,历史题材电视剧也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历史,提高对历史的认识和认知水平。
二、培养民族自豪感
历史题材电视剧可以培养观众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展示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历史题材电视剧可以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民族,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这种自豪感和自信心可以激发观众的爱国热情,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三、促进文化交流
历史题材电视剧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通过展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历史题材电视剧可以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这种文化交流可以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合作,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发展。
四、娱乐和教育相结合
历史题材电视剧是一种娱乐和教育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它既可以让观众在娱乐中享受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魅力,又可以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传递历史知识和价值观念。
这种娱乐和教育相结合的特点可以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历史教育,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认知水平。
五、激发爱国热情
历史题材电视剧可以激发观众的爱国热情。
通过展示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历史题材电视剧可以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从而增强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这种爱国热情可以激发观众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而努力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庆余年历史题材的现代诠释引发观众的思考

庆余年历史题材的现代诠释引发观众的思考近年来,电视剧《庆余年》以其独特的历史题材诠释和现代元素的加入,引发了广大观众的强烈思考和共鸣。
该剧将历史题材与现代诠释相结合,不仅在叙事方式上别具一格,还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转变。
通过剧中人物的塑造、情节的设定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诠释,观众对人性、命运、权力等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
首先,电视剧《庆余年》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剧中的主角韩商言是一个个性独立、聪明睿智的商人,但同时他也是一个充满阴谋诡计的角色。
他利用自己聪明才智,在世态炎凉的历史背景下为自己谋取利益。
观众通过他的角色,思考了权利对人性的影响和人物在维护自身利益时的行为准则。
此外,剧中的其他角色也各自展现了不同的人性特点,如忠诚、狡猾、善良等,这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多元,也引发了观众对于人性的思考。
其次,剧中的情节设计和剧情发展也引发了观众的思考。
历史题材与现代元素的巧妙交织使得剧情更加紧凑有趣。
剧中的权力斗争、阴谋诡计、爱恨情仇等情节都充满了悬念和反转,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不禁思考人类的欲望和内心的挣扎。
在整个剧情的发展中,观众可以看到不同人物的选择和行为,从而反思自己在类似情况下可能会做出何种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是否与自己的价值观相符。
这种思考也引发了观众对于社会道德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最后,对历史事件的诠释也成为观众思考的重要因素。
剧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重新解读和现代元素的注入,使观众对历史事件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角度。
观众开始思考历史真相的多样性和历史事件与个体命运之间的联系。
剧中展现的历史事件不仅考虑了政治、军事等大方向,还注重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
这使得观众对于历史总体背景的理解更加深入,并有助于思考历史事件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综上所述,电视剧《庆余年》以其历史题材的现代诠释引发了观众的强烈思考。
通过人物的塑造、情节的设计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诠释,观众面对人性、命运、权力等议题时不仅获得了新的刺激与乐趣,更开始反思自身在类似情况下的行为和选择。
新世纪古装电视剧的现代审美反思

新世纪古装电视剧的现代审美反思
随着时间的流逝,古装电视剧已成为中国电视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新世纪,古装电视剧的现代审美也不断受到审视和反思。
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和观众需求,古装电视剧的制作和内容也在不断改变和创新。
古装电视剧以历史为背景,通过题材、人物、故事等多种形式,向观众展现了古代的社会、文化、人际关系等方面,同时也反映出了当代社会的认知和价值观念。
但是,由于历史不可逆转的原因,以及在古代社会中人文环境的不同,古装电视剧中存在一些历史上的误解和文化差异,对于现代观众来说,可能不太容易接受。
从现代审美的角度来看,古装电视剧也需要不断改变自身的制作和内容,以适应观众的口味和需求。
在内容方面,古装电视剧需要更多地注重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描写,以及对于历史和现代文化的对比和并置,以更好地反映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此外,在制作方面,古装电视剧也需要更多地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提高古代场景、服饰和道具的真实感和美感,以吸引更多的观众。
除此之外,现代审美还需要反思古装电视剧中的某些现象,如男女角色的定位、情节的煽情等等。
在传统的古代社会中,男女的角色定位是不一样的,这在古装电视剧中也经常出现。
例如,男性角色常常是英雄、豪杰、仁义、爱国的形象;女性角色则是温柔、柔弱、善良、孝顺的形象。
然而,在当代社会中,男女角色的性别定位已经不再是如此固定和传统,因此古装电视剧需要更加关注性别平等的话题,让角色的性别定位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另外,一些煽情和过度渲染的情节也需要反思。
在古装电视剧中,情节的煽情和过度渲染往往被用来吸引观众的眼球,但是这样的做法也容易突破观众的审美底线,影响作品的质量和口碑。
近年来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特点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特点与存在问题张跃在中国电视剧中,革命历史题材是一种重要且独特的类型,它是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为表现对象,以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为结构线索,把虚构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融入历史,以富有传奇色彩的形式演绎的电视剧。
这类作品不论是从历史情怀、类型,人物等方面都吸引着很大一部分观众的眼球,有着稳定的收视群体,成为当代中国电视文化生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类型元素的多元化、人物性格个性化、叙事风格青春化三个角度分析近年来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特点,同时,也涉及了近期该类题材被较多诟病的过度娱乐化的问题。
一、元素多元化近年来,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以当代电视人的视角重新审视和阐述历史,对战争的反观更为人性化,在英雄的塑造上极力将理想主义精神与个人生活体验、传奇人生经历结为一体,将观众的视线从宏观的历史带入微观的历史,触碰那些刀光剑影、铁血铿锵中一个个活生生的率真、激情、有缺陷但真实的人物,演绎并延续着我们曾经有过的光荣历史和与之相关的精神。
因为革命题材电视剧的独特魅力,尤其是深得中年以上观众关注和喜爱,所以一时间大量涌现,故出品方必须有独特的策略从众多的同类型剧中脱颖而出,以吸引观众的注意。
在该题材中,多种类型元素的混搭应运而生,电视剧《潜伏》是谍战加爱情模式,《黎明之前》是阴谋混搭兄弟情,《独刺》是战争混搭婆媳关系,而《战旗》中则将偶像剧元素融合进战争革命题材,这些剧在收视率和口碑方面都取得较大的成功。
二、人物个性化在以往革命历史题材剧中,人物性格大多片面地强调了对同类人群的代表性、概括性,而近期的作品着重打磨了人物性格中的个性化因素,努力塑造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有生气的个体。
最典型的是《亮剑》中的李云龙,他以较早地成功突破该类剧英雄人物“高大全”的形象而被大家关注,他的出现,使观众眼前一亮,他与我们熟知的英雄很不一样。
他不是个守纪律的军人,常常违抗上级的命令,集粗鲁、狡猾、柔情、刚烈于一身,这个人有缺点,有陋习,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使人不可抗拒,对人物性格缺点的不避讳,非但没有损害其作为“英雄”的美好形象,而且使这个形象更加丰满。
当前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热播原因探析

当前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热播原因探析作者:张戈宁来源:《艺术评鉴》2016年第20期摘要:近年来,随着电视、电影产业的发展,各种类型和题材的电视剧、电影等内容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
目前,在国内各大卫视的节目安排中,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是一大主流,很多电视台甚至是靠这一类的影视剧获得较好的流量和关注度。
本文就当前革命历史类题材的影视剧热播的现象,结合自身的观看和思考,谈谈当前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热播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热播需求文化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影视剧形式的节目内容成为了人们丰富精神生活、塑造良好价值观的重要来源。
在目前各大卫视热播影视剧中,在其剧本的创作和人物的设计中,革命历史题材类的节目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和喜爱,反应了当前阶段人们对于革命历史的回顾和现在幸福生活的珍惜。
通过分析和研究当前各大卫视和地方台的热播影视剧,从中发现其存在的一定规律和现象,探讨其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是分析当前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是反应老一辈的无产阶级和革命者,用生命的代价换来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客观的把那个年代刻画出来,用艺术的手法和表现形式再现了当时的场景,呼唤人们对于那段历史的记忆和还念,更是让人民在铭记历史的基础上,尊重社会和民族的发展。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现代生活丰富的今天,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还能成为热播的原因,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去探究和分析。
一、现代影视剧的作品和发展近年来,各类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在各大卫视热播,其中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题材的影视剧获得了很多观众的关注,一度成为各大电视台的收视看点。
比如长征题材的《长征》,抗日战争题材的《亮剑》《多刺》等,解放战争题材的《红日》,一大批以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送去了饕餮盛宴。
在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中,多种复杂的故事情节、急转直下的剧情、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赋予艺术化的形式,充分表现了那个时代独有的艺术特征。
历史题材剧的社会担当与价值定位

历史题材剧的社会担当与价值定位新版电视剧《三国》一经亮相就成为各播出电视台的收视率保证。
但与高居榜首的收视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观众的批评和网友的叫骂。
其中,受攻击最多的是剧中时空穿越的历史错误和半文半白的台词。
与此同时,《万历首辅张居正》、《杨贵妃秘史》等一批历史题材剧也在热播之中。
在这一背景下,有关历史题材剧的价值定位、社会功能及其如何反映历史真实等问题再次成为人们的热议话题。
带着上述问题,本报记者请有关学者从学术角度进行了解读。
当代责任:传承历史文化提升民族思维依据目前学术界普遍接受的“大戏剧”概念,历史题材剧的范围包括话剧、戏曲、歌剧、舞剧、电影、动画片、广播剧、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历史题材剧内容非常丰富,数量非常庞大。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刘丽文认为,历史题材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历史正剧就是基本忠于历史事实、风格严肃、内容严谨的作品,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涉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
另一类是情节虚构、以娱乐为主的古装戏,有人也把它叫做类型剧。
历史题材剧是人类了解祖先、传承文化的重要形式。
对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国家来说,其意义更为重大。
刘丽文认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曾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但西方人对我们悠久的文明所知甚少,就是今天中国的年轻一代,同样不了解自己的过去。
历史题材剧迎合了人们了解过去的心态,有着非常高的收视率。
因此,历史题材剧别无选择地应该担当历史文化传承的重任。
特别是历史正剧,其内容涉及历史上的真人、真事,自然包含了文化历史传承的意义。
对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进一步指出,任何历史都是在满足当代人对历史的认知。
认知历史也就是认知现实,很多有影响的历史题材剧都是在表现历史的时候表达了当代人的价值观和态度,这其中既包含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包含了对传统文化认知的某种提升,即通过发现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找到现实的一套价值观和态度。
除了历史文化传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冷凇博士提出,历史题材剧对提高观众的审美情趣和辩证思维也有一定作用。
论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史诗品格

论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史诗品格
杜莹杰
【期刊名称】《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19)001
【摘要】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以浓郁的史诗品格,为本民族树立起时代艺术的纪念碑.它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为叙事的主导视角,于宏大叙事中塑造了民族史诗英雄群像,它所蕴含的悲剧意识、崇高格调,达到了历史和审美的双重超越,显示出高超的审美品位和艺术追求.
【总页数】5页(P99-103)
【作者】杜莹杰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北京,10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
【相关文献】
1.试论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当代性” [J], 何世剑;刘翀
2.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类型与美学精神 [J], 凌涛
3.从史诗品格到诗意情怀
——党史电视剧作品的发展历程和美学流变 [J], 王乙涵
4.宏大叙事史诗品格
——以天津出品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为例 [J], 王艳玲;霍冉
5.脱贫攻坚,同心共筑中国梦--兼论电视剧《山海情》史诗品格 [J], 孙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当代意识审视史剧类电视剧

现代观念和现代 睛感 , 否则史剧就没有现实性意义。 历史是 不容虚构的 。 但是艺术是允许 虚构 的。 因此史剧可以用虚构 叙事 . 如果它是为 了表达一定的 主题 , 是为了准确 “ 示 不 展 历史” 那么在宏大的历 史艺术话语 中 , , 适度虚构值得鼓励 。 当然 , 虚构 应当是有限度的 、 有节制 的 , 须符合特 定历史 必 的语境和情景 。身穿不伦不类的古装 ,说着文白夹杂的对 白, 让一帮俊男靓女演 员 , “ 在 历史” 中打打闹闹 , 追追逐逐 , 与我们所说的虚构无涉。
显然 , 中国当代史剧电视 剧在创作上已经相当成熟 。 它 们很少原封不动地照搬历史 。多是在保持历 史背 景的前提 下, 对历史人物和故事进行毅然的改写 。 而成 为深具意味 从
当然不是随意的 , 它一定是有意图的 、 有主题 的。而这种意 图和主题 , 显然经 过思索和提炼 , 经过 当代 性的审视 。 而一 味迎合大众的心理和趣味则无益 。
上, 自八十年代起 。 内电视机 构就先后拍摄 了电视剧 《 国 秦 王李世 民》《 、 唐明皇》《 、 康熙大帝》 等大受好评的电视剧 , 很
快。 人们又将 四大名著搬上了荧屏。 应当指出 , 作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 电视是 最具社会 性 的文化载体 。 是最具活力的文化工具 。 也 在我们这个拥有深 厚文化底蕴 的大国 。 风云 际会的历史蕴含了极其丰富 、 极其 多样的文化资源 。问题在于 , 我们要 以怎样 的眼光、 手法去
电视剧《 寻秦记》 是根据黄 易的神异小 说改编 的 。 编导 通过大胆想象 , 让一个现代人通过时光机器来到秦朝 。 成了 个未 卜 先知 、 决定历史的圣贤 。 编导还 和历史开了一个玩
一
笑, 剧中的秦始皇居然是项少龙一手扶持 的假 赢政 。 秦始皇 的身世在此也被戏噱了一把 。
新时期福建历史剧的当代思考

新时期福建历史剧的当代思考作者:阙世贤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10期摘要:新时期以来福建的历史剧创作取得显著成绩,经历过“文革”的剧作家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照历史,抒发内心感受,引发当代人精神、心灵上的思考。
新时期福建的历史剧有其当代的价值与意义,本文试从新时期以来福建的优秀历史剧进行论述,分析剧作家的“当代心灵史”。
关键词:历史;当代精神;思考中图分类号:I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067-02元代戏曲成熟以后许多剧本都是来自历史典故和历史传奇。
如关汉卿的《窦娥冤》取材于《汉书.于定国传》的“东海孝妇”故事,关汉卿又对原故事根据自已的艺术方式进行加工创造。
其它的许多杂剧传奇如《单刀会》、《汉秋宫》、《长生殿》、《桃花扇》、《赵氏孤儿》、《宝剑记》等,都有相关的历史记载,戏曲与历史结合从原有的时空与当代现实精神相结合,当代的心灵状况又以历史生活历史事件来表现。
黑格尔谈到艺术作品的要求:“就是这外在世界不仅要与所描写的人物协调一致,而且也要和我们协调一致……不管一件艺术作品是从哪个时代取材”。
剧作家特别爱从过去的历史片段中取材“有一种很大的方便,这就是由记忆而跳开现时的直接性,就可以达到艺术所必有的对材料的概括化”,这就是创作者可以把历史事件,历史生活,概括为艺术真实,抓住历史规律,跳开现实的制约,根据自已的审美想象创造出艺术成品,以表达当代现实的思想、心灵、情感等问题。
历史题材的创作给了剧作家很大的想象空间,而创作现代戏的剧作家则很难突破自已的生活范围和当代意识形态的一些影响与制约。
新时期以武夷剧作社为代表的闽派戏剧闻名全国,以其独到的人文思想深度,深沉凝重的艺术风格,以及所塑造的性格复杂、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在全国戏剧界独树一帜,武夷剧作社对于戏剧文学创作的主要成绩则体现在历史剧创作方面,而历史剧的创作“他必须是属于我们的,属于我们的时代和我们的人民的,也用不着凭广博的知识就可以懂得清清楚楚,就可以使我们感到它亲近,而不是一个稀奇古怪不可了解的世界”。
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类型与美学精神

在我国,历史题材电视剧一直都是备受观众关注的热门题材。
这其中不仅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明宫词》、《甄嬛传》,还有一些深藏不露的佳作,比如《琅琊榜》、《延禧攻略》等。
这些电视剧在呈现历史故事的也融入了许多美学精神,让观众在娱乐的同时也能得到一些思考和启发。
接下来,我将从类型和美学精神两个方面展开对我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深度探讨。
一、类型1. 宫廷剧宫廷剧是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它以宫廷为背景,主要讲述皇宫里发生的故事。
《甄嬛传》就是一部典型的宫廷剧,通过甄嬛从一个宫女逐渐崛起的故事,展现了后宫斗争的残酷和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挣扎与奋斗。
2. 武侠剧武侠剧是我国传统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的重要类型,它以武侠世界为背景,主要讲述侠客们的江湖故事。
《神雕侠侣》就是一部广受欢迎的武侠剧,通过郭靖和黄蓉的爱情故事、金庸笔下的大侠形象,展现了武侠世界的风云变幻和侠客们的侠义之情。
3. 历史剧历史剧是最贴近历史原型的一种类型,它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的再现,向观众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琅琊榜》就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历史剧,通过林黛玉、霍建华等历史人物的故事,展现了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斗争和人性美学。
二、美学精神在我国历史题材电视剧中,不仅有多种类型的故事情节,更有丰富的美学精神,这些美学精神既来自于我国传统文化,也融入了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其中包括:1. 人性美学历史剧在展现历史事件、宫廷斗争的也深刻描绘了历史人物的人性美学,他们的爱恨情仇、忠义情怀,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能产生共鸣和思考。
2. 民族精神在历史题材电视剧中,民族精神是一种重要的美学精神,包括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展示,以及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
《延禧攻略》通过对雍正帝和魏璎珞的故事,展现了清代后宫的宫廷生活和传统文化。
3. 时代精神历史题材电视剧除了展现过去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还会融入现代观念和审美需求,对历史事件、文化进行创新和解读。
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价值与意义

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价值与意义
一、传承历史文化
历史题材电视剧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还原历史事件、人物形象和时代背景,历史题材电视剧能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同时,历史题材电视剧还能够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增进民族认同
历史题材电视剧能够增进民族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
通过展示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美德,历史题材电视剧能够激发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
三、引导社会价值观
历史题材电视剧能够引导社会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展示历史人物的形象和行为,历史题材电视剧能够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娱乐审美体验
历史题材电视剧是一种娱乐方式,能够提供观众愉悦的审美体验。
通过精彩的剧情、生动的表演和精美的画面,历史题材电视剧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让观众在欣赏中获得愉悦和享受。
五、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历史题材电视剧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通过制作和播出历史题材电视剧,可以促进影视产业的发展,提高影视制作水平和质量。
同时,历史题材电视剧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旅游、出版等,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历史题材电视剧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与意义,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增进
民族认同、引导社会价值观、提供娱乐审美体验以及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历史题材电视剧与当代文化价值观建构陶冶

历史题材电视剧与当代文化价值观建构陶冶
历史题材电视剧在当代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与当代文化价值观的建构和陶冶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历史题材电视剧通过还原历史场景和人物生活,向观众展示了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
这些电视剧可以帮助观众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让我们更好地把握和珍视历史文化传承。
通过观看这些电视剧,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底蕴和积淀,从中汲取前人智慧,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追求。
其次,历史题材电视剧往往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反映了不同社会阶层、族群和个体的命运和抉择。
观众可以通过这些故事和人物的经历,思考和探索当代人类共同面临的道德、伦理和人性问题。
历史题材电视剧常常通过情节冲突、人物塑造和价值观表达,引发观众对于正义、勇气、忠诚、友爱等价值观的思考和思索,从而推动了当代文化中对于这些价值的建构和陶冶。
此外,历史题材电视剧还能够激发观众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在电视剧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和精神,比如儒家思想、文化传统、艺术形式等等。
通过观看这些电视剧,观众可以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到其对于塑造人格和价值取向的重要性。
从电视剧《大秦帝国》系列浅谈历史剧与其当下现实的复归

系列电视剧《大秦帝国》开播于2009年,迄今为止总共有三部。
从2009年的《大秦帝国之裂变》作为系列的首部剧集,到后来的2013年《大秦帝国之纵横》、2017年《大秦帝国之崛起》,总计已有134集之多。
从观众评分上来看,《大秦帝国之崛起》的评分排名居于最高,达到了同年连续剧评分第二的位置(豆瓣评分《大秦帝国之纵横》(2013):9.0;《大秦帝国之纵横》(2013):9.0;《大秦帝国之崛起》(2017):8.7,同期排名top2,可以说在中国市场乃至海外市场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分析与评价《大秦帝国》系列所获得的成就时,往往聚焦于精良的服饰、道具设计,精湛的表演,宏大的史诗感和机巧紧凑的剧情安排。
虽然在这一期间主创团队发生变换,导演从第一部的黄健中与延艺变成了后两部的丁黑,但是其质量保持着一贯的高度,故事连贯性与内在逻辑在系列的三部剧集中也同样保持着相当的一致性。
与一般的长篇小说改编为电视剧有所不同的是,《大秦帝国》这部小说本身即是以历史事件作为原型而创作的,故事从秦国与魏国于公元前362年的少梁之战、商鞅变法开始,写到公元前207年项羽攻入关中火烧咸阳宫结束。
在这一基础之上,其电视剧的改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因此,这三部电视剧的改编来源,也就是孙皓晖所著的同名历史长篇小说《大秦帝国》,从某些意义上来说,得到了完整的影视化展现。
从类型上来看,《大秦帝国》系列电视剧继承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及二十一世纪早期的历史剧的思路,在叙事类型与风格上可以从《康熙王朝》《乾隆王朝》这“盛世历史”类作品中找到类似之处。
这一歌颂大国盛世,美化帝王的叙事方式,可以说是中国大陆电视剧一个较为特有的模式所在。
但与此同时,对于《大秦帝国》系列作品的外界评价存在着诸多分歧。
总的来看,一些研究者聚焦于《大秦帝国》对“历史真实”表述失当的问题上,提出了诸如“历史人物时代的错位”、“为秦国在历史上的暴政翻案”等观点。
然而我们应当看到,这一类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本身就是一种对历史的“再书写”,而非一种“文献化”的表述,按照“历史文献的真实”去还原制作历史剧的影像作品并不是其目的所在。
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传播与现实意义

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传播与现实意义《三体》、《红楼梦》、《西游记》等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近年来备受欢迎,不仅在国内掀起了一股“热播热议”的风潮,也在海外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娱乐产业的产品,更是传达着中国文化的信息,成为中华文化向世界的窗口。
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传播具有多重现实意义,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传达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对于全球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在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得以展现,让观众能够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如《镇魂》就在剧情中融入了中国的道家元素,唐朝玄奘法师的故事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佛教文化的底蕴。
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加强,中华文化也在被更多人了解和认知,促进了全球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展现了唯美的历史场景,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
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所展现出的历史场景,如唐朝长安、明清宫廷、清朝太和殿等地方,成为了珍贵的历史遗产,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
通过这些影视作品,观众可以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三,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借鉴历史知识,成为推动时代进步的催化剂。
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不仅仅是娱乐,也是传播历史知识的载体。
比如《琅琊榜》这部作品讲述了唐朝的六国混战,展现了唐朝以强制统一为基础的一统天下和平局面,弘扬了尚武精神,激发了青年观众的爱国热情。
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所借鉴的历史知识,可以帮助观众加深对历史的认知,也能够激发观众的创新和思考能力,成为推动时代进步的催化剂。
最后,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提供了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契机。
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在国内的热度已经形成了产业链,不仅仅是电影、电视剧的制作,更有其衍生产业如影视周边产品、网络漫画、文学创作等,形成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契机。
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产业化、商业化发展将会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推动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崛起的一条重要途径。
总之,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在传播中华文化、展现历史场景、借鉴历史知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作用等方面都展现出重要而且深远的现实意义。
新世纪古装电视剧的现代审美反思

新世纪古装电视剧的现代审美反思
现代审美观念对于造型和服装的要求更高。
新世纪的古装电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角色的造型更加精致和细腻,服装的设计更加时尚和考究。
这与过去的古装电视剧相比,可以说是有了很大的改变。
现代审美观念对于外表的美丽和时尚非常看重,因此在新世纪的古装电视剧中,角色的服装和造型都更加符合现代审美标准。
现代审美观念对于剧情和故事情节的要求更高。
在过去的古装电视剧中,往往强调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忽视了剧情的逻辑和情节的发展。
而在新世纪的古装电视剧中,故事情节更加紧凑和精彩,剧情更加有深度和内涵。
现代观众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历史故事,而是更加追求情感的张力和人物关系的解构。
现代审美观念对于角色形象的要求更加注重人性和个体的塑造。
在新世纪的古装电视剧中,角色形象更加饱满和立体,个体的特点和性格更加明确和突出。
现代观众对于角色形象的塑造更加注重人性的描写和个体的特色,而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典型化角色。
现代审美观念对于古代文化的诠释更加注重现代人的视角和观点。
在新世纪的古装电视剧中,对于古代文化的描写更加注重现代人的视角和观点。
现代观众对于古代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古代文化的解读也更加注重现代人的生活和观念。
在新世纪的古装电视剧中,对于古代文化的诠释更加注重现代人的视角和观点。
历史题材电视剧分析论文

历史题材电视剧分析论文【内容提要】本文认为,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可分为电视历史剧、电视历史故事剧、电视神话神魔剧三个大类。
在艺术与历史生活的能动审美反映关系上,电视历史剧(包含再现和表现文本)和电视戏说剧这三类电视剧分别采用了“考事见真”、“失事求似”和“仿事成戏”的文本策略;在文本内部故事情节和主题表达构成的“形神关系”上,它们分别强调以形写神(写实)、以神写形(写意)和文本间性(戏仿)。
在当代电视审美文化生态格局中,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繁荣和发展,需要再现文本、表现文本和戏仿文本的多元互渗,“真实冲动”、“审美冲动”和“游戏冲动”诸种美学精神的互动共生。
【关键词】历史题材电视剧/电视历史剧/再现/表现/戏仿一、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类型从艺术发展史角度考察,我国古代没有“历史剧”这一概念。
在建国前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历史题材戏剧”和“历史剧”的概念经常是混同来使用的。
所以,对“历史剧”这一概念内涵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方式:广义上说的历史剧可以等于“历史题材戏剧”,狭义上的历史剧则要求戏剧的主要人物和重大事件有比较充分的历史根据。
这两种对“历史剧”的理解各有其渊源,可分别以郭沫若和吴晗为代表。
郭沫若理解的“历史剧”是一种广义上历史剧,也就是现在一般说的“历史题材戏剧”。
抗战时期郭沫若提出的“失事求似”的浪漫主义历史剧创作理论,在历史上发生了很大影响。
郭沫若曾说:“凡是把过去的事迹作为题材的戏剧,我们称之为历史剧。
这过去的时限是很难定的,一转眼间一切都成了过去,这样严格说来,差不多就没有‘现在’这样东西……不属于真正的史实,如古代的神话,或民间传说之类,把它们拿来做题材,似乎都可以称为历史剧。
假使这样广泛地来规定,凡是旧时代的戏剧,无论中国的或外国的,可以说都是历史剧”。
(注:《郭沫若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509页。
)在这里,郭沫若理解的“历史剧”(历史题材戏剧),主要是按照戏剧中反映的艺术事件离开当代生活的时间距离来说的,侧重于对历史“时间纬度”的理解,建议“离开目前二十年左右的事迹就算是过去”。
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当代性与民族情怀

影视作品中的文化当代性与民族情怀影视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经常被用来表达文化当代性与民族情怀。
在当代社会中,影视作品不仅仅是娱乐的媒介,更是一种表达文化特点和民族自豪感的方式。
本文将从影视作品的文化当代性和民族情怀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影视作品的文化当代性影视作品通过展现当代社会的特点和现象,体现了其文化当代性。
影视作品通常选取当下热门的话题或社会问题,通过电影、电视剧等艺术形式,对其进行展现和解读。
这样的表现形式使得影视作品能够与观众产生共鸣,引起观众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
例如,经典电影《让子弹飞》通过展现社会腐败、农民起义等话题,反映了当代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
观众通过观看电影,可以深入了解当代社会的状况,并思考个人在其中的角色和责任。
此外,影视作品还通过引入现代科技和新媒体手段,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当代性。
例如,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电影特效更加逼真,电视剧的拍摄手法更加创新。
这些新技术的运用不仅提高了影视作品的制作质量,也增加了观众对当代文化的体验感。
二、影视作品的民族情怀与文化当代性相对应,影视作品也常常表达民族情怀。
这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影视作品的创作主题和内容常常涉及民族历史、传统文化和民族英雄。
通过展示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独特文化,影视作品增强了观众对自己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例如,电影《英雄》通过讲述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故事,强调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精神力量。
其次,影视作品对民族身份的深入挖掘和反思,也是表达民族情怀的重要方式。
通过创作对民族文化和艺术的探索,影视作品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属民族的独特性和特点。
这种挖掘和反思对于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最后,影视作品也通过展示民族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和崛起,体现对民族情怀的追求。
这种展示不仅仅是对民族成就的宣扬,更是对民族未来的展望和期许。
观众通过影视作品,感受到了自己民族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当代性”作者:何世剑刘翀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年第04期摘要:近年来,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在借古喻今的同时不断追求“当代性”的审美品格,这种关乎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现实的问题立场和叙事方式引发了当代人的审美反思与接受。
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当代性”主要体现为:在思想内容上影射社会现实问题,以当代价值观念为导向,满足当代受众审美诉求;在叙事艺术上以多视角、亦正亦娱的方式呈现,语言上既保留特定年代文风又贴近现代用语习惯;在人物塑造上实现从“二元对立”模式到多样性的转变,突出女性在历史发展中的潜在动力,表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良品格和美学精神。
关键词:历史题材电视剧;当代性;思想内容;叙事艺术;人物塑造中图分类号:I207.3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448(2016)04-00-06历史题材电视剧主要是以“辛亥革命”之前的历史背景、历史题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作为主要叙事素材进行创作的电视剧,涵括历史正剧、戏说历史剧、演义历史剧、穿越剧等多种类型。
历史题材电视剧一个较为明显的品格是“演绎历史故事,观照现实人生”,通过激活历史上一些魅力人物、事件来调动观众的审美兴趣,引领观众参与其中感受体验。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历史题材电视剧承担了“以史为鉴,反观现实”的反思、批判功能,它不仅为今人了解历史、总结经验、开启心智敞亮了一扇窗户,也为受众反观当代、检讨现实、思索人生提供了一个视角。
正如著名的哲学家克罗齐所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的人物、情节、思想都与当代社会息息相关,蕴含着创作者对当今社会现实问题的自觉反思和理性剖析。
它挖掘历史题材中的“正能量”和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进行当代性表达与转化;它揭示社会发展演进的内在客观规律,整理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引领时代发展的历史伟人的丰功伟绩,提供给今人以思想智慧和实践榜样;它根基历史、消费历史,却又贴近时代、现实和人民,充分展现当代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诉求。
近年来,在内容和形式上追求与当代社会语境相融合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不断出现。
因此,体认、检视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当代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拟从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思想内容、叙事手法和人物塑造等三个方面予以论析。
一思想内容的当代性一部电视剧思想内容的高度、演绎历史精神的深度和反观现实问题的广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部电视剧是否具有可看性、吸引力和生命力,是否可让受众拍手叫好、沉思叫绝和回味称美,能否称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
仲呈祥先生曾指出:“比较其他文学艺术形式更多地受制于舞台、局限于动作或囿于语言等因素,电视剧是一种讲故事、讲‘好故事’、‘讲好’故事的艺术。
”[1]仲呈祥先生强调的电视剧要讲“好故事”,指的實际上就是电视剧要有好的思想内容,“故事”的思想性、内涵性、精神性和趣味性要“好”。
历史题材电视剧思想内容的“当代性”是这类电视剧引人叫“好”的重要方面,主要体现在:第一,历史题材电视剧承载的思想内容涵盖了当今社会现实问题的方方面面,实际上是对现代社会的影射,充满现实意义俗语有云:“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创作历史题材电视剧的重要价值就是以古喻今,以古明今,以古醒今,为当代的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历史镜鉴”。
一个国家、民族、家族内忧外患的境况、问题及应对策略成为历史题材电视剧叙事的核心内容。
如《大秦帝国之裂变》《大秦帝国之纵横》《奢香夫人》等电视剧发生在社会动荡急需变革之际,改革的阻力、改革的创伤和改革的成败等引起我们对当下改革现实的深入思考,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外交策略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讲述扬州商人故事的《大清盐商》一剧,适逢其时,应和党中央“打虎反贪”的伟大举措而播映,表面上论及清代乾隆盛世下两淮盐业及制盐制度的弊端,实际上是借古喻今,以历史再现的方式还原真实,批判当今时政的丑恶现象,揭露官场黑暗腐败事实。
以“宫斗剧”来说,它以后宫争宠斗恶、阴谋算计为主要特点[2],其流行在于深刻地剖析了历史上宫廷斗争的残酷无情、人性在恶劣环境浸染下变坏的原因,为现代官场、职场生活的改善提供历史镜鉴。
宫斗剧兴起于香港TVB2004年经典剧目《金枝欲孽》;2012年,《美人心计》揭开了内地宫斗剧的帷幕;在历经“宫”系列、《步步惊心》等多部同类型电视剧之后,《甄嬛传》的播出将宫斗剧的盛行推至顶峰。
《甄嬛传》根据流潋紫的同名小说改编。
它通过女性在后宫勾心斗角的无奈折射出对封建制度的憎恶,通过如叶澜依、甄嬛等具有反抗意识的女性形象来实现宫斗剧从帝王臣工到女性视角的转变。
尽管剧中人物离现实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各嫔妃在深宫中不择手段以期获得更高地位的生存方式俨然是现代社会职场、官场生存状态的缩影,故为现代受众所津津乐道。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何世剑等:试论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当代性”第二,历史题材电视剧中故事内容的精彩演绎满足了当代受众的审美诉求历史题材电视剧描绘的世界既源于现实,又远离现实。
受众进入审美体验状态之后,就到了一个无功利的审美世界。
之所以说是“无功利”,是因为受众与现实以及影视作品保持了适当的“距离”。
与现实保持距离,指的是受众不自觉地从现实世界“逃脱”,日常生活中的功利之事完全被抛在脑后;与影视作品保持距离,指受众是以一种审美体验者的角色与影视作品中的人物相识相知,而不是“当事人”[3]。
当代历史剧平衡了受众的平民性与受众所期待的传奇性,使得观众与剧中的人物角色产生思想共鸣。
以《甄嬛传》《奢香夫人》等侧重描述个人生平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为例,观众一方面能看到甄嬛、奢香等角色在大起大落中凭借智慧和运气化险为夷的传奇经历,另一方面能感受到不同角色在面对利益冲突和情欲纠葛时体现出的人性复杂。
历史题材电视剧中各类的争斗形式成为受众消解现代职场生存法则和社会残酷竞争的欲望投射。
无论是《大清盐商》《天地民心》等剧中严重暴露出的官商勾结、尔虞我诈,还是《甄嬛传》《美人心计》等剧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勾心斗角、栽赃陷害,这些适用于权谋文化的演绎方式都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应所在。
互相利用、投毒暗杀等极端手段给予受众一种幻想空间,受众借助于这种幻想来实现对当代法治社会所明令禁止的一切期望。
同时,社会压迫之下个人的潜力挖掘和坚韧不拔的励志精神也得到了大众认同,如《大秦帝国》中为了秦国富强而不懈努力的两代秦国国君、《天地民心》中坚守读书救国理想的祁隽藻、《茶颂》中守护边疆茶贸抵御侵略的段子苴等,都为大众所欢迎和肯定。
至于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的爱情元素,也尽可能从当代社会中男女关系诉求出发来编造剧情,是以无论是描绘帝王家还是寻常百姓的爱情,大多以去繁求简的生活化状态呈现,让观众体会到爱情的平凡质感。
第三,历史题材电视剧在价值取向、思想建构时有意识地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在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需要一种核心价值观念来作为精神支撑,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提供内在动力,引领社会向更好的方面发展。
哈布瓦赫指出:“集体记忆在本质上是立足现在而对过去的一种重构。
”[4]我们所熟知和陌生的历史都不是原始的历史,而是集体记忆形成的,包括史书、教科书和影视剧在内都不是直接叙述历史事实,而是经过一定程度的过滤、筛选甚至虚构。
今天的历史剧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对其较好的诠释。
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接受新华社专访时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56个民族共同的梦,是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梦,是56个兄弟民族一家亲的团结梦。
”[5]他所强调的“民族团结梦”在《奢香夫人》和《茶颂》等少数民族历史题材电视剧中得到了典型的、形象的诠释。
少数民族地区的同胞们对汉族、满族人民的态度变化从开始的偏见、排斥到磨合再到接受、主动亲近,背后的推动力实是对彼此价值观念的认同,从而呈现出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合流。
而一旦产生民族冲突和离间民族友好关系的人或事出现,各族人民都毫不犹豫地奋起反抗,渴望民族团结与平等。
如《奢香夫人》中驻贵州都指挥马烨对奢香摄政抱有偏见,大肆杀戮彝族人民、找借口对奢香施裸背鞭笞之刑,意在激起民愤逼彝族人民兵变造反,识破阴谋的奢香深明大义,忍辱负重换取地方和平;《茶颂》中普洱知府段子苴和掌印夫人南波娅在威胁面前勇敢抗争,为捍卫云南边茶贸易与企图破坏彝族、藏族关系的云贵总督之子斗智斗勇,彝、藏共同御敌。
这两部电视剧的拍摄及广受好评是与它们诠释了“民族团结和谐”这一价值观念分不开的。
二叙事手法的当代性电视剧是叙事的艺术。
“讲好”故事在一定意义上指的是采用合适的叙事手法来结构情节、塑造人物、烘托背景和表现主旨。
历史题材电视剧在当代重新激活、闪耀荧屏,离不开其叙事手法的“当代性”表现,主要体现在:第一,从叙事风格表现上来看,历史题材电视剧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叙事模式,采用开放性、多视角、纵横交错、亦正亦娱的叙事手法,扩大了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表现空间和美学张力传统的历史题材电视剧追求宏大史诗般的叙事风格,以波澜壮阔的历史氛围衬托帝王将相或个人命运的跌宕。
观众对历史正剧中“高、大、上”的角色呈现出英雄主义式崇拜。
即使是戏说剧也带有强烈的煽动性,在吸引观众进入剧情的同时激发观众进入剧情内置的理想世界的冲动,并且催生对剧中人物的替代愿望,产生一定的审美移情作用。
近些年来,观众对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参与性明显增强,其中一大原因是叙事模式的转变。
许多历史题材电视剧在叙事上采用了一定程度的娱乐化手段,同时又弱化了娱乐的成分,达到史实和虚构、内容和风格的平衡。
无论是以宫廷、官场为叙事环境的《大秦帝国》《神话》《甄嬛传》《赵氏孤儿案》,还是表现民间传奇、演绎历史文化的《天地民心》《奢香夫人》《茶颂》《大清盐商》和新《红楼梦》及新《水浒传》,都使观众处于一个平视的角度,达到一种既投入剧情又置身事外的境地,这是在以往历史题材电视剧中难以找到的共性。
现代电影叙事手法在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中得到了较好的吸纳和创新运用。
以穿越剧《神话》为例来说,它打破了以往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规律,亦不像其他穿越剧仅停留在一个时空分段叙事,而是借用电影中的平行和交叉蒙太奇手段,在秦朝和現代两个平行时空展开叙事,穿插有度,围绕易小川、玉漱公主、高岚、高要等角色结构故事,线索环环相扣,在叙事模式上独树一帜。
又如《天地民心》,它主要讲述清代山西籍著名文人祁隽藻经历四朝皇帝、做过三朝帝师的故事。
在第一集中,以老年祁隽藻自白展开倒叙,配合老年、幼年、青年祁隽藻的镜头叠化,故事一开始就抛出如何为人、如何为读书人的问题,圣贤之说贯穿了整部电视剧,成为穿插在剧情和社会问题之间的思索线索,伴随着青年祁隽藻“以民为本,致君舜尧,使民小康”人生理想的实现过程而不断产生新的理解,最终深化并坚定地维护了这一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