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秦代汉初货币制度发微
秦汉时期的铸币制度和经济发展
秦汉时期的铸币制度和经济发展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是中国历史的铁器时代。
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都达到了一个高峰,同时也伴随着铸币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铸币制度的建立在秦朝时代,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货币统一,首次建立了钱币的统一制度,使用了新的金属货币——铜钱。
这个货币制度的建立,为中国的金融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朝时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铸币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汉武帝时期,开始使用银钱。
钱币的大小、重量和形状都得到了标准化,更加便于交换。
同时还设立了铸造局、调铸司等机构,完善了铸币制度。
这种货币制度的建立,为汉朝时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铸币制度的作用铸币制度在秦汉时期的经济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第一,游牧民族长期侵扰中国,在这种情况下,货币制度的建立为国家的政治稳定提供了保障。
货币的统一让货币流通更便捷,也减少了假冒货币的风险,大大提高了货币的安全性。
第二,银钱的出现,大大增加了交易时的便利性和效率,这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银钱可以流通到各个地方,也为区域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第三,铸币当然也是为了政府的税收。
正是因为有了货币统一制度,政府才能很好的收取各地的税收。
经济发展在秦汉时期,经济的发展是以农业为主,同时商业和手工业也得到了尽力的发展。
在农业方面,新型耕作工具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农民对土地的开发也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在商业方面,中原地区的铁器和盐都成为了重要的商品,不同地区间的贸易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之前提到的货币统一制度和银钱对于贸易的便利性和效率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在手工业方面,瓷器、纺织业和刺绣等工艺大为发展,不仅对当时社会的精神文化有着巨大的贡献,而且也成为了当时中国的重要出口。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铸币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为后来的金融事业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的金融币制
汉时期的币制 “四品并行”
增发“大泉五十”“契刀五百”和“一刀平五千”三种不足值大额新货币
金属货币本身价值和代表价值应基本相当 人为指定面值大于其实际价值,诱发民间盗铸,Hale Waihona Puke 坏社会物资交换体系汉时期的币制
大泉五十:重12铢,能兑换50枚五铢钱,指定面值超过实值19.83倍) 契刀五百:实重为五铢钱的四倍,一刀等同于500个五铢钱,指定面值超过实际面值125倍 一刀平五千:一刀值5000文五铢钱,“一刀”两字嵌金而成,又称“金错刀”)
汉武帝进推行的币制改革:
统一铸钱:取缔郡国铸币权,统一铸造五铢钱
新钱重5铢(24株=1两) 钱面铸“五铢”字样
遏制盗铸:提高五铢钱的铸造技术含量
官铸币材为紫铜 民间无法掌握紫铜铸造技术
设立上林三官:由上林三官专铸五铢钱,规定天下非三官钱不得流通
汉时期的币制
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继秦始皇统一货币后中国货币史上的又一件大事 开辟了中国古代货币的新阶段
秦时期的币制
半两钱 :秦统一的货币,由于币面有“半两”二字,史称半两钱
注:半两”(大约相当于现在的8克)
秦时期的币制
秦统一币制有五个历史意义: 1、中国货币史上第一个统一的货币立法的发展; 2、巩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经济; 3、促进物资交流和贸易的发展,推动经济的繁荣; 4、半两钱对以后历代钱币的形式有深远影响; 5、钱以重量为名称,是中国量名钱的开始。
●创造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钱币体制 ●确立了中央政府的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 ●巩固中央政权、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使居民生产生活得到稳定 ●五铢钱的重量成为后世统治者铸钱的标准重量
汉时期的币制
西汉末年王莽币制改革
王莽违反货币流通规律,四度改革币制, 改铸新钱,以小换大,以轻换重,以铜换金,朝令夕改, 币制混乱,经济的正常运行受到破坏,社会矛盾激化
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秦汉时期货币制度有着独特的历史脉络
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秦汉时期货币制度有着独特的历史脉络古代货币制度的萌芽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从原始社会末期偶然的、个别的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发展到长期的商品交换过程中,充当一般等价物进行交换的实物货币也逐渐从众多品中分离出来。
这种商品就成为货币。
现多数认为,贝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货币,也是原始的实物货币发展的最高阶段。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实物货币发展的繁盛时期,也是衰落期,主要包含布帛与贝,殷商时期起货币作用的媒介物很多,此时石铜并用。
从以物易物如布帛、海贝、农具等交换媒介物发展为开始。
贝在夏代已经完成了向货币转化的过程,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商代以珠、玉为上币,沿袭至西周。
现实角度解释其具有以下基本条件:第一是本身有功用:第二是有天生的单位:第三是坚固耐久:第四是便于携带。
因此,以贝币为代表的实物货币的演变凸显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铜贝的出现是金属铸币的萌芽,标志着货币开始逐渐脱离商品货币形态。
东周四大货币体系的形成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都城东迁洛邑,史称东周,夏商周时期的货币制度形成于东周时期, '工商食官'制的打破,货币形制多元化,逐渐产生四大货币体系即:布币、刀币、圆前、楚币。
布币体系:布钱源于三晋两周地区,不同于早期实物货币布帛,形状有两足,根据形状特点与时代,经历了从原始布、空首布到平首布的演变阶段,因布的四个部位:首、肩、足、裆的不同,又分为多种类型。
刀币体系:按铸造国家和本身的形状特点,形成齐刀、齐明刀、针首刀、尖首刀、明刀、直刀、圆首刀等类别,也有按面文与背文不同划分的,具有地方特征与过渡性。
圆钱体系:圆钱或称'环钱',据推测是仿纺轮形状铸造,有圆形圆孔与圆形方孔两种形制,圆钱始铸多以魏国居多,秦钱受其影响,方铸圆钱。
至战国晚期向方孔演变,具有承上启下的货币形态,根据形制的不同,使用国家亦不同,在先秦金属货币演变中,随着秦统一六国,秦最终以圆形方孔圆钱统一币制。
秦汉时期的货币制度与贸易经济
秦汉时期的货币制度与贸易经济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了变革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货币制度与贸易经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深入探讨秦汉时期的货币制度与贸易经济。
一、秦朝货币制度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秦始皇奉行“一统天下”的思想,对货币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秦朝实行的是铸钱制度,主要铸造铜钱,分别是小钱、中钱和大钱三种。
小钱一般重九文,中钱重二十文,大钱重四十文。
此外还有一种负责量度的铜钱,称为秦钱,它是秦朝的主要计量单位,也是后来“钱”字的来源。
秦朝的货币制度对中国货币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铜钱也逐渐出现了贬值,但是秦朝铸造的铜钱对中国的货币制度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汉朝货币制度汉朝是中国历史上较为长久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贸易和经济文化的重要时期。
随着国家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汉朝的货币制度也发生了改变。
汉朝依旧采用铸钱制度,但不同于秦朝,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货币的统一管理。
汉朝晚期开始出现货币名制(即在钱币上标注钱名),例如“五铢钱”、“当十钱”等等,这也为后来的货币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在汉朝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其中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56-87年)更是“五铢钱千万户”、“布帛之利万端”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广泛开展的商业活动和国家与外交贸易的发展需要更多的货币支撑,也催生了汉朝的官府票券。
官府票券就是官方的财政凭证,主要用于统计租税、支付军饷等。
汉代官府票券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货币不足,方便官民之间的交易,但也滋长了“纸钞膨胀”的风险,到了东汉末期,纸钞逐渐失去信用。
三、秦汉时期的贸易经济秦汉时期的贸易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一次高峰。
秦朝及其后的汉朝,推行了一系列的开发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治水”的政策。
秦朝实行“三长制”,派遣专人管理治理河道,并采用一系列工程技术,例如开凿黄河、渠化水源、修筑堤坝等等,极大程度上解决了当时中国水土不服的问题,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关于中国先秦西汉时期古钱币的
关于中国先秦两汉时期古钱币 的研究
—九个掉进钱眼的人
高二三班 刘冉组
研究关于中国在先秦西汉时期的古钱币 的发展及其特征,以及当时古钱币的铸造 工艺,铸造理念,并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了 解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历史,对我们的先人 们所创造出来的历史有更多的了解 ,增强 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大货币体系 (公元前770-前221)
秦朝
秦统一中国,也统一了货币,规定黄金 为上币,单位“镒”(合20两);铜为下币, 单位“半两”。半两钱在战国秦即已铸行, 初为国钱,旋即改为方孔圆钱。秦统一以 后,将半两钱推行中国。自此,方孔圆钱 这种货币形制一直沿用了两千余年。
西汉五铢
五铢钱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 也是用重量作为货币单位的钱币,在我国五千年 的货币发展史上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西汉武帝元 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在中原开始发行五铢 钱,从此开启了汉五铢钱的先河。一直到东汉末 年为止,除了中间有些小的变动(例如王莽统治 的时期)之外,西汉、东汉上下四百年内,五铢 钱一统天下。五铢钱奠定了中国圆形方孔的传统。 这种小铜钱外圆内方,象征着天地乾坤。在下面 用篆字铸出“五铢”二字。“铢”是古代一种重 量讲师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因此 所谓“五铢”实际上很轻很轻。
刀币是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 针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齐刀、 圆首刀等各种刀形货币的总称。 因其形状像刀而得名。流通于春 秋战国时期的齐、燕、赵等国。 上面铸有文字,秦始皇统一中国 后,统一币制,废贝、刀、布等 币。刀币”正式称谓是“刀化 (货)刀币”,由刀首、刀身、 刀柄和刀环四个部分组成。刀之 缘以外廓,刃不向外,向左而不 向右,所说凹背凸刃,刀首近于 三象形,刀身和刀柄是大小相近 的两个长方形,刀环呈圆形,这 几种几何形体巧妙地组合在一起 形成了一种平稳周正、丰满、圆 润的形象美和和谐美。
秦朝的货币制度
秦朝的货币制度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短暂的朝代,它不仅统一了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格局,还在经济领域有诸多创新和改革。
其中,货币制度的变革成为了秦朝经济政策中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介绍秦朝的货币制度,并探讨其对当时经济的影响。
一、货币的起源和发展货币作为一种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秦朝之前,中国的货币形式主要是贝壳、布帛、金银等实物,交换手段相对局限。
然而,在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中包括货币制度的创新和发展。
二、秦朝的货币制度改革1. 统一货币制度秦朝在统一六国后,实行了统一的货币制度,取消了以往各国不同的货币形式。
官方发行的货币主要有铜钱和金币两种,为了增加货币的使用范围,也接受了民间流通的银币。
2. 铸造标准化秦朝对货币的铸造进行了标准化的改革。
铜钱规格统一,重量标准化,直径相对一致,这样便于交易和流通。
此举提高了货币的可信度,方便了交换,也减少了通货膨胀的可能。
3. 货币流通的限制为了控制经济和维护政治稳定,秦朝实行了严格的货币流通限制政策。
只有官方发行的货币才能用于交税和公共征收,私人铸币和流通的货币都被视为非法行为。
这样的政策有效地稳定了货币制度,确保了国家财政的稳定和统一。
三、秦朝货币制度的影响1. 经济统一和交易便利秦朝的货币制度改革促进了经济的统一和交易的便利。
货币统一为商品交换提供了更方便的媒介和尺度,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人们可以通过使用相同的货币来进行交换,降低了交易成本,增加了交易活动的频率和规模。
2. 增加政府收入和控制经济秦朝的货币制度改革为政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征税和收入途径。
通过发行官方货币和限制私人铸币的行为,政府能够控制货币供应和流通,从而实施经济调控政策,稳定物价,维护金融秩序。
3. 提高社会阶级差异和不平等尽管秦朝的货币制度改革使得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也导致了社会阶级差异的加剧和贫富不均的问题。
随着货币的流通,贫富差距扩大,社会阶层分化明显,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恶化。
秦、汉钱币
秦、汉钱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货币制度的统一,规定了统一货币的种类和名称,统一了全国货币的形制与单位,实行政府垄断铸造权。
规定黄金为上币,单位“镒”( 合20 两);铜为下币,单位;半两。
半两钱在战国秦即已铸行,为方孔圆钱。
秦统一以后,将半两钱推行全国。
自此,方孔圆钱这种货币形制一直沿用了两千余年。
方孔圆钱,标准重量为十二铢。
面文书体用小篆。
质地为青铜。
方孔代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
因此方孔圆钱即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秦半两和以前的铸币一样,是用泥范铸的,一范只铸造一镒,所以铸出的钱,枚枚不同,轻重也相差较大。
汉朝包括西汉、东汉以及两汉之间的新莽政权在内。
汉初币制改革,从汉高祖改法重十二铢的半两钱减重至三铢,后推行过“八铢半两”,“五分钱”,“四铢钱”、“三铢钱”、“四铢半两”。
最后由汉武帝专令铸“上林三官五铢”,成为两汉五铢钱的定式。
西汉的铜钱仍然是用其重量来命名的,不过这种名称已渐渐的开始和其重量分开了,如秦半两原重半两,重量和名称相符,汉时有所改变。
这时的铜钱仍是由地方铸造,重量与名称往往不符。
汉初减重铸行半两钱,并允许民间自铸,因而铜钱减重剧烈,最轻的轻如榆荚,称为“荚钱”。
以后又出现了“八铢半两”、“四铢半两”等,但币轻质劣,私铸泛滥的问题仍无法解决,这种混乱的局面一直沿续到武帝时。
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武帝因为半两钱盗铸不止,就下令新铸五铢钱。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武帝更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由上林三官统一铸造,所谓上林三官即钟官,主铸造;辩铜,主原料;技巧,主刻范。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造币厂,其所铸的五铢钱称作“上林三官五铢”或“三官五铢”。
上林三官五铢的铸行第一次全面完成了我国货币的标准化,对汉以后各朝铸币的名称、形制、钱法制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以后虽然代有兴亡,五铢钱却行而不废,一直流通了七百多年,是我国历史上通行时间最长的钱币。
王莽当政,实行四次货币改革。
秦汉两代的币制演变与货币流通分析
秦汉两代的币制演变与货币流通分析中国历史上,秦始皇统一了各个诸侯国,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这一历史事件也将中国的铸币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开创了中国货币发展的先河。
秦汉时期,铸造钱币的数量不断增加,货币的使用范围也变得更加广泛,秦汉两代的币制演变是中国货币发展的一段重要历史。
一、秦始皇时期的货币流通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其中之一就是对货币的规范化管理。
在秦始皇时期,货币主要是铜钱和金币。
铜钱分为大钱和小钱两种,金币则有方孔和圆孔两种。
这种货币制度在当时虽然是非常新颖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钱币制造工艺不一、容易造假、铸币数量过大等等。
秦始皇一共铸造了200亿元。
这时期,货币的使用范围并不十分广泛,许多人仍然使用贝壳、布匹、矛、铁器等物品进行交换。
因此,秦始皇时期的钱币并没有完全代替传统的物物交换方式,这种现象在汉朝时期也同样存在。
二、汉武帝时期的货币流通汉武帝时期,由于铸币业的发展,货币得到了更广泛的使用。
在这个时期,铸币质量得到了大力提升,各种钱币也得到了更好的规范化管理。
此外,在规模上也得到了提升,汉武帝一共铸造了5500万两钱,其中铜钱占99%。
这种数值和比例的变化也表明了铜钱货币体系已经基本成形。
汉武帝时期的货币流通现象,除了继续沿袭秦朝时期的大、小、微三种铜钱外,还开始出现善质、五铢、刀币等多种新型铜钱。
这些新型铜钱的使用不仅方便了交易,而且汉朝政府也通过铸币来展示自己的统治力量。
然而,铸币过程中的质量问题依然存在,许多银子成分掺杂不明的“假钱”也开始出现。
三、汉末时期的货币流通汉朝后期,由于政治、经济危机的爆发,货币系统逐渐瓦解。
到了三国时期,由于铸币的不断泛滥,百姓纷纷弃用铜钱,转而使用其他的物品进行交易。
由于铜币大量产生的同时,粮食、商品供应减少而贬值,甚至出现了兑换十文钱一升米的怪现象。
最终,汉朝灭亡,货币系统也随之瓦解,而随之产生的动荡使得物物交换方式重新流行,铜钱货币体系的发展也暂告一段落。
秦汉时期的钱币制度与发行史
秦汉时期的钱币制度与发行史秦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钱币作为流通媒介和财富积累的象征,逐渐成为了重要的货币形式。
同时,钱币的制度和发行也成为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一、秦朝的钱币制度与发行史秦朝时期,由于统一币制的需要,秦始皇开始推行一律改用小铜钱的政策,以统一货币的形式,方便税收和贸易。
至此,秦朝的铸币制度逐渐成为了成熟的货币管理制度。
在秦朝时期,钱币的制造全权由铸钱官掌握。
根据当时货币的不同分类,秦朝的钱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方孔钱,主要用于大宗交易,如缴纳赋税;另一种是圆孔钱,用于一般日常交易。
而在钱币的颜色方面,秦朝时期的钱币以青铜、黄铜、铁等金属为主要材料,而且经常出现一种杂色的钱币,极具特色。
二、汉朝的钱币制度与发行史相较于秦朝,汉朝钱币的种类相对较多,制造技术也得到了较大的进步。
尤其是在西汉时期,由于经济的发达和商贸的繁荣,钱币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适应不同的交易需求,人们开始出钱币的不同面值,如“五铢钱”、“当钱”等,并且诸侯国也开始自行铸币,造成了货币形式的相对混乱。
汉朝的钱币制度依旧由铸钱官主管,但是其权力逐渐被地方官员夺取,逐渐形成了以地方官员的“官私铸模”为主的钱币制度。
在钱币的材料方面,汉朝时期主要以青铜为主要材料,但也出现过使用黄铜、银等金属制作的钱币。
三、秦汉时期钱币制度的影响秦汉时期的钱币制度与发行史对后来的钱币制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秦朝推行一律使用小铜钱的政策为后来统一币制奠定了经济和政治基础;其次,汉朝诸侯国自铸钱币的现象也为后来货币分化的问题提供了应对思路;最后,秦汉时期钱币的发行和铸造管理方法,也为后来的钱币管理奠定了基础。
总之,秦汉时期的钱币制度与发行史,展现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不稳定的特点,其制度模式和发行手段对于后来货币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的货币
秦汉时期的货币秦汉时期的货币货币的产生,有它古老的历史。
它开始表现为具有使用价值的实物,后来才逐步确定为一种等价物的形态,进而有金属货币的出现。
秦汉时期,是金属货币的重要发展期,它把黄金与铜钱固定为金属货币的复本位制,并称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把珠玉、古代的龟币、贝壳及银、锡等金属,都排除在法定货币之外,只能作为珍宝与器饰看待,几乎从此确立了整个封建社会的货币制度的基础。
黄金和铜钱据云梦秦简所载,秦国时的货币还是黄金、铜钱与布三本位制。
《金布律》规定:“贾市居列者及官府之吏,毋敢择行钱、布。
”这说明铜钱和布,都是秦国的法定货币本位。
又出土《秦律》讲到对犯人罚款时,有“赉钱如律”的话;当时计算各种实物的价值时,也往往以若干钱计算;这说明铜钱确是法定的货币。
《金布律》又规定:“钱十当一布”、又规定每“一布”,是“袤八尺,幅广二尺五寸”的标准星,这表明法令对每“一布”的规格和它同铜钱的兑换率或比价,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此外,《法律答问》简文中,还几次提到给追捕逃犯有功者以奖励黄金“二两”的规定,如“当购二两”、“人购二两”、“购人二两”等。
这里的二两,显然是指黄金而言。
因此,黄金也是法定货币的本位之一。
故秦国实行的是黄金、铜、布的三位制货币体系,即尚未完全摆脱以实物作为等价物的状况。
从前引“毋敢择行钱、布”的规定,表明人们逐步倾向重钱而不重布,故有此规定。
再结合《封诊式》简文中关于惩办盗铸钱币者的案例考察,说明秦国的铜钱铸造权是属于国家的,私铸铜币是违法的。
由三本位制货币完全过渡到金属货币的二本位制,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实现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 年)统一全国后,下诏“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中就包括统一货币制度。
所谓统一货币,其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统一货币的形制。
据太史公云:“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龟贝。
中国秦代汉初货币制度发微
中国秦代汉初货币制度发微中国秦代汉初货币制度发微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的货币本身结构及货币流通管理的制度。
在以金属货币为主的中国秦代汉初,货币制度一般包括铸币的材质、货币名称及货币单位、货币的铸造权、货币使用中的规定。
《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二年律令·钱律》(以下简称张家山汉简《钱律》)所见中国汉初货币法律,继承了秦律,但比《睡虎地秦墓竹简·金布律》(以下简称睡虎地秦简《金布律》)所见秦代货币立法条文更加细致更加完善。
以往学者在这方面研究作过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有些问题尚需进一步探讨,如秦代汉初货币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秦汉之际是否存在从三币制到二币制的变化,始皇三十七年“复行钱”的内涵究竟是什么,秦代汉初“行钱”的计值单位是什么,黄金的最高衡值单位秦“镒”汉“斤”是否相等,吕后二年以前的汉半两铸造权问题等。
下面将在张家山汉简与睡虎地秦简所见货币法律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中国秦代汉初的货币制度及相关问题。
一、两种货币法律文书文体比较睡虎地秦墓竹简有关货币的法律文书是《金布律》。
睡虎地秦简《金布律》共有15条法律文书,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前5条属于货币法律,后10条是官府财物管理及杂役人员配备方面的法律。
后者涉及财物出纳帐簿管理(第6条);都官及其下属官吏杂役人员及相关物品的配置(第7条);官府机构内债务及罚赎款、器物回收及赔偿的管理(第8—11条);县、都官所属器物、传车及大车车轮的修缮或报废的规定(第12—13条);官府隶臣妾、府隶、舂城旦衣物的用料及发放规定(第14—15条)。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总称货币为“钱”,是钱币作为货币总称之始。
在货币文书方面对秦代有继承有改进,比秦律更加完善。
首先,将睡虎地秦简《金布律》两大部分的内容一分为二。
设《钱律》以当睡虎地秦简《金布律》前半部分,即货币法律部分;设《金布律》以当睡虎地秦简《金布律》后半部分,即官府财物管理和杂役人员及相关物品配备的律文。
中国秦代汉初货币制度发微--张家山汉简与睡虎地秦简对比研究
中国秦代汉初货币制度发微--张家山汉简与睡虎地秦简对比研
究
罗运环
【期刊名称】《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卷),期】2012(65)6
【摘要】睡虎地秦简《金布律》、张家山汉简《钱律》开辟了大一统国家货币立法之先河,对比此二种法律文书,结合考古资料、传世文献及历史背景,可以发现在货币法律文书文体、货币种类、货币硬件管理、货币换算、铸币权等方面,汉代货币制度较之秦代有继承也有修订,比秦律更加完善,为汉武帝时期货币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础。
【总页数】7页(P98-104)
【关键词】睡虎地秦简《金布律》;张家山汉简《钱律》;秦代汉初;货币制度
【作者】罗运环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武汉大学中国地域文化研究所;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22.1
【相关文献】
1.睡虎地秦简与张家山汉简反映的秦汉亲亲相隐制度 [J], 张松
2.秦汉简牍法律文献释文补正--以睡虎地秦简和张家山汉简为对象 [J], 赵久湘;张显成
3.秦汉时期的司法职务犯罪——睡虎地秦简和张家山汉简所见 [J], 田振洪
4.睡虎地秦简和张家山汉简中的《金布律》研究——简牍所见战国秦汉时期的经济法规研究之一 [J], 朱红林
5.发现最初的混合法:从睡虎地秦简到张家山汉简 [J], 李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3.6.1秦汉货币演变及特点
(3)以黄金和“半两”铜钱作为货币之二 等,确立了不同币值货币的等级,表明秦 货币制度的完善。
(4)从出土文献来看,秦代货币的流通与 管理有严格的政策措施,强调国家对铸币 的垄断,反对私铸,这在货币发展史上无 疑是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
二、汉代货币
汉代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按 照纪年墓出土钱币和纪年钱范的情况,参 考史籍所载两汉时期钱币铸行的标志性事 件,可以将两汉时期的钱币分为以下几种 类型:“半两”钱(包括八铢半两、四铢 半两)、“三铢”钱、西汉五铢(分三 期)、新莽货币和东汉五铢(分二期)。
(一)秦代初期的半两 (二)秦代晚期的半两钱 (三)秦代半两钱范的发现 (四)秦代的货币制度
秦之货币在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的意义在于:
第一,在钱型方面确立了圆形方孔钱的形 制,而这一钱型从此也成为中国历代金属 货币的通制。
第二,在币值方面采用铭文记重的方式, “识曰半两,重如其文”,这种方式为以 后的五铢钱所沿用。
(一)西汉初年之半两钱(汉高祖至景帝) (二)汉武帝铸行的“三铢”钱 (三)西汉“五铢钱” (四)新莽货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 首先,这一时期颁行的五铢钱钱型美观大
方,且轻重适宜、携带方便,成为中国历 史上通行时间最久的金属货币。
秦汉货币
秦汉货币演变及特点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臧德清
一、秦代货币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惠文王二年(公 元前336年)“初行钱”,是为秦国发行货 币之始。秦发行的钱币为“半两”钱。半 两钱的钱型以圆形方孔为样式,面值则以 铭文记重的方式来标记。从考古发掘的实 际情况来看,半两钱早在秦统一之前巳经 发行,其形制、大小、重量因时而有不同。
第四,从币值来看,两汉时期开始尝试发 行不同面值的货币,如汉武帝发行的赤仄 五铢(与普通五铢钱的比值为“一当五”) 和王莽发行的错刀(面值五千钱)、契刀 (面值五百钱)、“大泉五十”(值小钱 五十枚)、“货布”(面值当“货泉”二 十五枚)等,都属于大面值的货币,它们 的铸行,有利于货币在市场上的流通与换 算,在币制上是有进步意义的。
秦朝货币制度
秦朝货币制度一、背景介绍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其货币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详细探讨秦朝货币制度的形成、发展和特点。
二、货币的起源秦朝货币制度的形成不仅与冶铸技术的进步有关,还与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密切相关。
在战国时期,中国形成了以铜钱为主的货币媒介,替代了以粮食、丝绸等实物交换的方式。
随着统一的秦朝的建立,货币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和发展。
三、秦朝货币制度的发展1. 统一货币秦朝在统一全国后,实行了统一的货币制度,推行了统一的货币单位——“半两”,也就是半两重的铜钱。
这一举措大大方便了各地货币的流通和交换。
2. 铸币中心为了确保货币的统一和稳定,秦朝设立了中央的铸币中心,由政府来负责铸造和管理货币。
这个措施有效打击了地方豪强私铸货币的现象,维护了货币的稳定性。
3. 货币形制与文字标记秦朝的货币主要以铜钱为主,形制主要为圆形,还有方孔铜钱。
在铜钱的正面和背面,都刻有文字标记,标明了铸币中心、重量和货币价值等信息。
这种标记使人们容易辨认和使用货币。
4. 货币流通范围的扩大秦朝的统一政权加强了对经济的掌控,扩大了货币的流通范围。
秦朝的征服战争使得国内外贸易得到了大幅发展,货币也逐渐成为交换和支付的主要手段。
四、秦朝货币制度的特点1. 货币的统一性和稳定性秦朝货币制度的最大特点是货币的统一性和稳定性。
铸币中心的设立和统一的货币单位,确保了货币的统一,减少了地方豪强的干预和私铸货币的情况。
同时,秦朝政府对货币的严格管理,使得货币的价值能够相对稳定,保证了经济的正常运转。
2. 标记的使用与普及秦朝货币制度使用文字标记的做法,使得人们能够迅速辨认和使用货币。
秦朝铸造的铜钱上刻有明确的文字标记,这一创新为后世货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经济的发展和繁荣秦朝的货币制度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持。
货币的统一和流通范围的扩大,推动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秦朝的货币制度初步建立统一货币体系
秦朝的货币制度初步建立统一货币体系秦朝,一个伟大而强大的帝国,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在秦始皇统治下,秦朝的统一货币体系得以初步建立,为国家的繁荣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前秦时期的货币发展在秦朝统一之前,中国的货币制度相对分散。
早期的货币包括金银、钱币、布帛等。
这些货币的发行和流通没有明确的规范和统一标准,导致了交易不便、商业发展不稳定等问题。
秦国在统一六国之前,已经开始在货币制度上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改革。
秦国设置了官方的铸币厂,开始统一的货币铸造,以秦国的国号“秦”为字形,铸造了一种被称为“秦泉”的铜钱,为后来的货币铸造奠定了基础。
二、秦朝货币制度初步建立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朝进一步完善了货币制度,初步建立了统一的货币体系。
秦王政权将各地征用的金银财宝全部收归国有,成立了统一的专门机构负责货币发行和管理。
秦朝的统一货币以“银”为主,铸造了大量的银钱。
秦朝的银钱分为方孔银钱和圆孔银钱两种,分别在不同地区广泛流通。
方孔银钱主要用于军功爵位的奖励和重要商业贸易,而圆孔银钱则是平民百姓的主要交易货币。
三、秦朝货币制度的作用和影响秦朝的统一货币体系对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统一货币的出现使得交易更加方便和便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贸易活动的繁荣。
其次,统一货币的使用消除了各地货币的差异,促进了交流和流通,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和一体感。
此外,秦朝的货币制度还对后世的货币制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秦朝在货币铸造和管理方面的经验,为后来中国历代王朝的货币制度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秦朝的统一货币制度标志着中国货币制度的进一步规范和发展。
总结:秦朝的货币制度初步建立了统一货币体系,为国家的繁荣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通过统一货币的发行和管理,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贸易活动的便捷。
秦朝货币制度的建立对后世的货币制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后代王朝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秦朝的货币制度可谓是中国货币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货币制度的进一步规范和发展。
秦朝的货币制度历史上最早的统一货币制度
秦朝的货币制度历史上最早的统一货币制度秦朝的货币制度:历史上最早的统一货币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因其统一中国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而闻名于世。
然而,秦朝不仅仅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同时也在经济领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其中,秦朝实行的货币制度,是历史上最早的统一货币制度之一。
一、秦朝货币的发展背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多种货币形式,如铜钱、贝币等。
然而,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统治和交流不稳定,使得货币的交换存在着很大的不便。
因此,秦朝在统一中国后,着手建立了一个统一的货币制度,以促进贸易和经济的发展。
二、秦币的发行与特点秦币以铜钱为主,这是当时最广泛流通的货币形式。
秦币采用方孔圆钱的制作工艺,方钱有透明的孔洞,方便穿线使用。
秦币的铸造在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之后就开始了,其特点是规格统一、形制规整,方便计量和交易。
秦朝的货币制度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首先,秦币的统一发行促进了各个地区的经济交流。
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人们都能够使用统一的货币进行交易,有效地解决了不同地区之间货币不通和贸易不便的问题。
其次,秦币的规格统一使得计量更加准确、方便。
商人们能够准确地估算物品的价值,从而减少了交易中的争议和纠纷。
此外,由于秦币的形制规整,其使用寿命更长,从而减少了货币制度的频繁更替,降低了社会的经济成本。
三、秦货币对经济的影响秦朝的货币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是显著的。
首先,秦币的发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由于秦货币的普及和便利性,人们更加愿意参与经济活动,从而带动了商品流通的扩大。
其次,秦朝的货币制度刺激了铸币行业的发展。
为了满足经济的需求,秦朝建立了许多铸币厂,提高了货币的产量和质量,也为后来的铸币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秦货币的稳定性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靠的经济环境,进一步鼓励了商业活动和经济发展。
总结起来,秦朝实行的货币制度是历史上最早的统一货币制度之一。
秦朝的货币制度与铸币技术
秦朝的货币制度与铸币技术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其货币制度与铸币技术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货币制度和铸币技术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秦朝的货币制度1. 统一货币:秦朝实行了统一货币制度,以方便贸易和征税。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通过推行一种统一的货币,即“半两钱”,统一了货币使用,简化了货币交换手续。
2. 使用宝石作为货币:秦朝还采用了一种独特的货币形式,即使用宝石作为货币。
如辉石、琥珀等均可作为货币使用。
这些宝石一方面具有一定的保值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展示财富和地位。
二、秦朝的铸币技术1. 锻造技术:秦朝在铸币技术方面有一定的创新。
采用的主要技术是锻造,通过将金属加热至熔化状态,再借助模具进行冷却成型。
这种技术相对于之前的铸造技术更为精细和高效。
2. 车轴铸币法:秦朝还开创了一种叫做“车轴铸币法”的独特技术。
这项技术以车轴为模具,以木材雕刻的形态进行铸币,使得铸币的形状更加规整,铸造过程更加容易控制和精确。
3. 铸币材料:秦朝在铸币技术中使用的主要材料是青铜。
青铜具有较高的耐腐蚀性和稳定性,非常适合作为货币材料。
同时,秦朝还使用宝石和贝壳等材料进行铸币,丰富了货币的形态和材质。
总结:秦朝的货币制度与铸币技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实行的统一货币制度为贸易和征税提供了便利,使用宝石作为货币也体现了一种奢侈和独特的财富观。
而在铸币技术方面,秦朝采用的锻造技术和车轴铸币法更加精细和高效,同时选择了耐腐蚀性较好的青铜作为主要材料。
这些技术与制度的创新为秦朝的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后来的历史时期的货币制度和铸币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字数:518)。
秦汉唐货币制度的演变
秦汉唐货币制度的演变
秦汉唐货币制度的演变是一个从分散到集中,再到统一的过程。
秦朝通过统一六国,确立了圆形方孔的圆钱作为统一的货币标准。
这一时期,货币制度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从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的转变,以及黄金计量单位的变化。
汉代的货币制度继承了秦朝的货币制度,主要以黄金与铜钱为主,但黄金的计量单位从溢改为了斤。
到了汉武帝时期,废半两,行五铢钱,五铢钱一直是主流的货币形式。
唐朝的货币制度经历了重大变革。
唐高祖李渊在公元621年开始改革货币制度,废除了通行720年的五铢钱,开始铸造“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的形制沿用秦朝方孔圆钱,但规定每十文重一两。
这一改革标志着唐朝货币制度的统一,同时也反映了唐朝经济的繁荣和对稳定货币政策的需求。
此外,唐朝的经济发展也促进了货币和财政制度的完善。
秦朝的货币制度与财政政策
秦朝的货币制度与财政政策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统一货币制度的朝代,其货币制度与财政政策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探讨秦朝的货币制度及财政政策,并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秦朝的货币制度秦朝在统一六国后,取消了以前各国独立的货币制度,实行了统一的货币制度。
秦朝的货币主要有两种:铜钱和布币。
其中,铜钱是最主要的货币形式,广泛流通于全国各地。
铜钱的制作使用了统一的标准,使得铜钱之间可以互相流通,方便了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
秦朝的货币制度还包括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用来规范货币的发行和流通。
例如,根据《秦律》规定,私自铸造铜钱的人会被严厉惩罚,以维护货币的稳定性和信用。
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有效地维护了货币制度的正常运行。
二、秦朝的财政政策1. 税收制度秦朝实行了一系列的税收制度,包括徭役、粮税、商税等。
其中,徭役是根据土地面积和人口收取的劳动力税,粮税是以农产品收取的税金,商税是对商业交易征收的税收。
这些税收制度为秦朝提供了可观的财政收入,也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
2. 货币政策秦朝通过严格的货币管理,加强了对整个货币流通的控制。
一方面,秦朝规定了统一的货币标准,提高了货币的稳定性和流通性;另一方面,秦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限制私自铸币和操纵物价等,以保障货币的有效发行和流通。
这种货币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财政的稳定。
3. 租庸调制度秦朝实行了租庸调制度,通过对土地的收租和对人口的征调来获取财政收入。
这一制度不仅为秦朝提供了大量的军费和行政开支,还鼓励了农民种植农作物和发展农业生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三、秦朝货币制度与财政政策的影响秦朝的货币制度与财政政策在当时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统一的货币制度加强了商品交换和经济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其次,合理的税收制度和货币政策为国家的财政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为秦朝的军事扩张和行政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最后,租庸调制度的实施不仅为国家提供了财政支持,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粮食产量,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秦代汉初货币制度发微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的货币本身结构及货币流通管理的制度。
在以金属货币为主的中国秦代汉初,货币制度一般包括铸币的材质、货币名称及货币单位、货币的铸造权、货币使用中的规定。
《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二年律令·钱律》(以下简称张家山汉简《钱律》)所见中国汉初货币法律,继承了秦律,但比《睡虎地秦墓竹简·金布律》(以下简称睡虎地秦简《金布律》)所见秦代货币立法条文更加细致更加完善。
以往学者在这方面研究作过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有些问题尚需进一步探讨,如秦代汉初货币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秦汉之际是否存在从三币制到二币制的变化,始皇三十七年“复行钱”的内涵究竟是什么,秦代汉初“行钱”的计值单位是什么,黄金的最高衡值单位秦“镒”汉“斤”是否相等,吕后二年以前的汉半两铸造权问题等。
下面将在张家山汉简与睡虎地秦简所见货币法律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中国秦代汉初的货币制度及相关问题。
一、两种货币法律文书文体比较睡虎地秦墓竹简有关货币的法律文书是《金布律》。
睡虎地秦简《金布律》共有15条法律文书,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前5条属于货币法律,后10条是官府财物管理及杂役人员配备方面的法律。
后者涉及财物出纳帐簿管理(第6条);都官及其下属官吏杂役人员及相关物品的配置(第7条);官府机构内债务及罚赎款、器物回收及赔偿的管理(第8—11条);县、都官所属器物、传车及大车车轮的修缮或报废的规定(第12—13条);官府隶臣妾、府隶、舂城旦衣物的用料及发放规定(第14—15条)。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总称货币为“钱”,是钱币作为货币总称之始。
在货币文书方面对秦代有继承有改进,比秦律更加完善。
首先,将睡虎地秦简《金布律》两大部分的内容一分为二。
设《钱律》以当睡虎地秦简《金布律》前半部分,即货币法律部分;设《金布律》以当睡虎地秦简《金布律》后半部分,即官府财物管理和杂役人员及相关物品配备的律文。
张家山汉简《金布律》约11条,内容与睡虎地秦简《金布律》后半部分基本相同,第6—7条律文虽涉及金和钱,但那是在讲罚、赎、债务及官府上缴税款的规定时所涉及的,而不是正面谈货币的文书。
张家山汉简《金布律》作为一种法律文书载体,已不再兼有记载货币法律的功能。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设立《钱律》,首次使货币法律拥有专篇文书。
张家山汉简有关货币的法律比睡虎地秦简律文更加细密和完备。
睡虎地秦简《金布律》前半部分的货币法律条文只有5条,而张家山汉简《钱律》货币法律条文则有8条。
不仅对行钱、行金有具体规定,而对打击盗铸有详细规定。
睡虎地秦简秦律虽有打击盗铸的法律条文,却不在《金布律》的货币律文之中,而见于睡虎地秦简《效律》,是作为具体案例出现的。
这说明张家山汉简《钱律》对睡虎地秦简《金布律》中的货币法律比秦律更加完善。
二、从三币制到二币制的变化在秦代和汉初的法律文书中,人们习惯称法律认可的铜钱、布帛货币和黄金货币为“行钱”、“行布”和“行金”。
在张家山汉简《钱律》中所见法定货币为行钱、行金,即为二币制。
在睡虎地秦简《金布律》中所见法定货币为行钱、行布和行金,即为三币制。
“行布”仅见于睡虎地秦简《金布律》,其云:“布袤八尺,福(幅)广二尺五寸。
布恶,其广袤不如式者,不行。
”②非常明显,在秦代货币流通领域中除了黄金、铜钱外,还有作为货币流通的“布”币③。
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来看,汉初法定货币只有黄金和铜钱两类,“布(即缯布)”已不再作为法定货币而是作为一种标准性的商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因而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没有将相关内容纳入《钱律》和《金布律》,而是将其纳入《□市律》。
在这里尚需要讨论的是:睡虎地秦简《金布律》三币制能否代表整个秦代的法定货币制度?从睡虎地秦简《金布律》到张家山汉简《钱律》由三币制改变为二币制在何时?睡虎地秦简《金布律》三币制能否代表整个秦代的法定货币?这个问题与《史记·平准书》记载秦代货币种类的资料相关联。
其云:“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三等,黄金以溢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
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④值得注意的是,《史记·平准书》既说秦币为三等,却止叙其二,不及中币,不谈布币。
《汉书·食货志》抄袭《史记·平准书》改“三等”的三为二,云:“秦兼并天下,币为二等。
”⑤这些着实令人生疑。
在睡虎地秦简《金布律》被发现以前,人们的意见比较一致,就是改《史记·平准书》的“三等”的三为二字以合《汉书·食货志》。
如现代通行本《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就直接在正文中改“三”为“二”,作“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三)[二]等”⑥。
在睡虎地秦简《金布律》发现以后,人们大都认为《史记·平准书》“三等”的“三”字不误,多主张秦朝为三币制。
但秦朝为三币制说者还是面临《史记·平准书》既说秦币为三等,却止叙其二,不及中币,不谈布币的老问题。
这就牵涉到从睡虎地秦简《金布律》到张家山汉简《钱律》,由三币制改变为二币制在何时?这正是下面要重点讨论的问题。
睡虎地秦简《金布律》等法律文书,均为墓主人喜生前遗物,据同墓出土的《编年记》所载,喜生于战国末年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从始皇三年(公元前244年)始进用为地方史官,从始皇四年(公元前243年)开始在楚国故地先后任安陆御史、安陆令史、鄢令史,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5年)“喜治狱鄢”,即任鄢地狱掾。
《编年记》应是喜的年谱之类的文书,止于喜死之年,即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也就是秦统一后的第5年。
由此可见,秦律《金布律》三币制实施的上限至迟当在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5年),下限当在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以后,可能就在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始皇死,二世即位“复行钱”为止。
“复行钱”,一方面改12铢半两钱为8铢半两钱,对业已变轻变小的秦半两进行规范并牟利。
另一个重要的内容应是将秦统一前后以降法定的三币制改为二币制。
《史记·平准书》“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三等”之下,只言上币和下币两等,很有可能是在表述秦朝前中期的三币制和后期改行二币制的情况中间有脱简。
《汉书·食货志》改为二等当为班固或其父班彪的误解,不合秦朝实际,不足为据。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复行钱”将三币制改变为二币制,中经秦末汉初的社会大动荡不见有改变二币制的记载,直到张家山汉简《钱律》法定货币仍然是二币制。
可见,从睡虎地秦简《金布律》的三币制到张家山汉简《钱律》的二币制,其改变时间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复行钱”时。
布币在法定货币中被取消,说明自秦统一以后,一方面铜钱信用度在增加,另一方面,也当与投入流通领域的铜钱量不断增加有关。
三、流通领域中的货币硬件管理官方对流通领域的货币硬件的管理,主要是对货币的规格、质量方面进行宏观的监控管理及以法律手段加以维护。
其一,对货币的质量标准进行管理。
张家山汉简《钱律》对行钱和行金的质量作了明确的规定,即:“钱径十分寸八以上,虽缺铄(磨损),文章(钱文)颇可智(知),而非殊(断)折及铅钱也,皆为行钱。
金不青赤者,为行金。
”⑦“钱径”是行钱质量规定中最重要的内容。
“十分寸八以上”,即十分之八寸以上。
《汉书·高后纪》:高皇后吕氏二年秋七月,“行八铢钱”。
二者分别从钱径和钱重两个不同的角度记载了吕后二年所推行的同一种行钱,即:钱径不小于八分的八铢“半两”钱。
唐代颜师古注引应劭曰:“本秦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即八铢也。
汉以其太重,更铸荚钱,今民间名榆荚钱是也。
民患其太轻,至此复行八铢钱。
”⑧睡虎地秦简《金布律》及其它法律条目,均不见规定秦钱钱径的内容,但可从其他记载中得其大概。
《史记·平准书》:“[秦]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
”唐代司马贞《索引》引顾氏按语:“《古今注》云‘秦钱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
”⑨这里指的应是秦始皇时代的12铢秦半两,二世时代的8铢秦半两质量规格当与张家山汉简《钱律》8铢汉半两钱相同。
从出土实物来看,秦始皇时代的12铢秦半两尚能大体符合质量规格外,8铢秦半两和8铢汉半两的质量规格在实际中存在较大差距,秦末汉初民间铸造小而薄穿孔大的榆荚钱(3铢半两)比较泛滥。
在睡虎地秦简《金布律》中,行布(布帛货币)为三币之一,故对行布在流通领域中的质量有具体规定。
其云:“布恶,其广袤不如式者,不行。
”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复行钱”,废除行布,汉承秦制,张家山汉简《钱律》没有行布及行布质量的规定。
其二,对流通领域中法定货币的择取问题。
在张家山汉简《钱律》中,法律认可的铜钱和黄金货币称为行钱、行金。
同时规定:“敢择不取行钱、金者,罚金四两。
”但对冒充铜钱的“铅钱”、成色有问题的“青赤”金币有权拒收。
睡虎地秦简《金布律》在官府受钱和市场上用钱也有类似规定,其云:“官府受钱者……封印之。
钱善不善,杂实之。
出钱,献封丞、令,乃发用之。
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勿敢异。
”又云:“贾市居列者及官府之吏,毋敢择行钱、布;择行钱、布者,列伍长弗告,吏循之不谨,皆有罪。
”⑩在“敢择不取”法定的货币方面,张家山汉简《钱律》为行钱和行金;睡虎地秦简《金布律》是行钱和行布。
前者没有行布,后者没有行金,这种差异是秦代和汉初货币种类及货币体系所决定。
其三,不得毁销行钱。
张家山汉简《钱律》规定曰:“故毁销行钱以为铜、它物者,坐臧(脏)为盗。
”(11)这是对流通领域货币的一种保护措施。
四、货币换算及其相关问题睡虎地秦简《金布律》、张家山汉简《钱律》均已表明:汉初的货币体系是二币制(行钱、行金);秦代前中期的货币体系是三币制(行钱、行布、行金)。
这在上节已结合传世文献资料进行了对比,以下再就两种法律文书及相关资料对两个时段的货币计值单位、货币换算及相关问题进行对比研究。
其一,行钱的计值单位与进位法。
行钱指法定的铜钱。
睡虎地秦简和张家山汉简中所言的行钱是一种记重性货币,其钱文均为:“半两”。
前者指秦始皇时代钱重十二铢的秦半两(二世时代改为八铢半两),后者指吕后二年以前钱重八铢的汉半两。
两种行钱计值的最小单位是“钱”。
这种铜钱计值单位的“钱”与唐代以后取代“铢”而作为计重单位的“钱”有别,秦汉一“钱”指一枚法定的“半两钱”。
睡虎地秦简《金布律》有云:“有买及买(卖)也,各婴(系)其贾(价);小物不能一钱者,勿婴。
”因为“钱”是最小单位,所以“小物不能一钱者,勿婴。
”这种作为铜币计值单位的“钱”不仅见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法律文书中,而且一直使用到南北朝后期才开始为铜币计值单位的“文”所取代(12)。
行钱计值单位除了“钱”外,还有一个以“千钱”计值的单位“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