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动物模型选择与建立
5-高血压动物模型的建立
5大鼠高血压模型的建立1.1 任务和目的掌握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掌握大鼠高血压模型的基本原理;掌握大鼠腹部无菌操作;两肾一夹”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的手术建模;大鼠动脉血压的无创式测量与插管式测量技术的掌握与比较。
动脉血压是循环生理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动脉血压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各器官的血液供应和心脏的负担。
高血压(hypertension)为常见、多发心血管疾病,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它有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之分,是冠心病及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以高血压为原发病的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死因之首。
近年来,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普查资料显示我国的高血压患者已超过一亿,据统计,18岁以上人群高血压平均发病率为18.8%。
高血压是由多基因遗传和多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其具体发病原因仍不明。
因此,对动脉血压影响因素的研究成为心血管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
1.2 原理—高血压及其危害血压水平的分类、定义和危害*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为更好地研究人类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动物实验是其研究的重要手段。
不同类型高血压动物模型的建立将为高血压发病机制的研究和抗高血压的新药研发提供有效的方法。
遗传性高血压动物模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及其亚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及其亚系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接近人类原发性高血压的动物模型)。
此外还有转基因高血压大鼠和小鼠(血管紧张素原基因和肾素基因)。
环境性高血压动物模型正常大鼠暴露于5℃的环境中3周即可形成高血压并且伴有心肌肥厚。
此外还有高温、电击、噪音、悬吊等刺激,形成高血压动物模型。
药物性高血压动物模型通常给与大鼠辣椒素、高盐(4%NaC1)、醋酸脱氧皮质酮、L-NAME、腺嘌呤等形成大鼠高血压模型。
手术性高血压动物模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动物模型肾性高血压实验模型是研究高血压病及降压药物常用的实验手段,其制作方法中以狭窄肾动脉形成肾血管性高血压为最常用,且常以大鼠为实验动物。
医学科研设计方案
医学科研设计方案医学科研设计方案1. 研究背景与目的背景: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
心脑血管疾病的导致原因复杂,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一种心脑血管疾病的新治疗方法。
2. 研究方法与步骤(1)动物模型建立:选取合适的实验动物(如小鼠),在其身上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2)药物筛选:收集一系列有潜力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并进行体外细胞实验,筛选出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的药物。
(3)药物治疗实验:将筛选出来的药物应用于建立好的动物模型中,观察其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并通过心脑血管相关指标进行评价。
(4)机制研究:通过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技术手段,研究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探索其具体的分子途径。
(5)数据分析与结论:收集实验数据,通过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3. 预期结果及意义(1)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预计能筛选出一种具有显著疗效的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该药物可以有效改善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和病理指标。
(2)意义:本研究的成功将为临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法和依据,对于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研究计划与时间节点(1)动物模型建立:2个月(2)药物筛选:1个月(3)药物治疗实验:3个月(4)机制研究:4个月(5)数据分析与结论:1个月5. 资源需求与风险评估(1)资源需求:实验所需动物、药物和实验仪器等。
(2)风险评估:动物实验中可能出现动物死亡、药物副作用等风险。
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伦理规范进行操作,确保实验的安全性。
6. 研究预期成果(1)发表研究论文:将研究结果整理成论文,并提交相关的医学期刊进行发表。
(2)专利申请:针对筛选出的治疗药物,申请相关的药物专利,保护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
(3)推广应用:将研究成果推广到临床实践中,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同浓度单纯高盐饲料喂养建立大鼠高血压模型的比较
不同浓度单纯高盐饲料喂养建立大鼠高血压模型的比较摘要:目的给大鼠喂养不同浓度的高盐饲料,并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以观察不同的盐浓度及喂养时间对大鼠高血压形成的影响。
方法 3周龄雄性SD大鼠共8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A组喂养含0.2%氯化钠的正常饲料,B组喂养氯化钠浓度为4%的高盐饲料,C组喂养氯化钠浓度为6%的高盐饲料,D组喂养氯化钠浓度为8%的高盐饲料;喂养至17周龄,在3周龄时测量体重和大鼠尾动脉收缩压,以后每隔一周测量一次,直至17周龄。
结果喂养至17周龄时,D组(8%)大鼠高血压成模率高于其余两组,与同组15周龄是无明显差别(P>0.05)。
结论成年SD大鼠喂养8%高盐饲料12—13周至大鼠形成高血压较为合理。
关键词: 高血压高盐模型饮食性高血压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的最主要危险的因素,其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主要并发症,致残、致死率高,严重消耗医疗和社会资源。
据调查,我国成年人高血压发病率为18.8%,高血压病的高发病率及其引起的相关并发症给家庭和国家造成了沉重的负担[1]。
盐性高血压是指给普通或盐敏感大鼠饲以高盐饮食造成高血压动物模型,单纯高盐饲料喂养可使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大鼠形成高血压,该高血压模型较盐敏感性高血压模型更接近人类的高盐摄人与高血压病的实际情况【2】,但对单纯饮食型造模时的盐浓度和喂养时间暂无定论。
我们利用17周的时间,进行了不同浓度的大鼠单纯饲料型高血压模型造模,来探讨在该模型中合适的盐浓度及喂养时间。
1 材料与方法1.1动物及分组情况:SD雄性大鼠80只,长沙市天勤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动物合格证号:SCXK(湘)2014-0011),年龄均为3周龄。
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A组为正常饲料组(0.2%氯化钠);B组为低盐饲料组(4%氯化钠);C组为中等盐量饲料组(6%氯化钠);D组为高盐饲料组(8%氯化钠);均饲养至17周龄。
心脑血管疾病的模型与风险评估
心脑血管疾病的模型与风险评估心脑血管疾病是当前世界上最常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管理这些疾病,研究人员和医生们开发了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模型和风险评估工具。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模型和评估方法,并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心脑血管疾病的模型1. 多因素疾病模型:多因素疾病模型是用于预测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概率。
它考虑了一系列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通过收集个体的相关信息,如年龄、性别、家族史等,结合各个危险因素的影响程度,可以计算出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
2. 动态生物学模型:动态生物学模型是一种基于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可以模拟心脑血管疾病的发展过程。
它将人体内的各种生理过程和环境因素融入模型中,并通过模拟预测疾病的进展。
这种模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疾病过程,优化治疗方案,并预测患者的预后。
3. 生物标志物模型:生物标志物模型是基于生物标志物的变化来评估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一种方法。
通过测量血液中的特定标志物,如血脂、血糖、炎性因子等,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这种模型可以提供对患者风险的快速评估,并帮助医生制定相应的干预策略。
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1. SCORE风险评估:SCORE风险评估是一种使用危险因子(年龄、性别、吸烟、血压和血脂)的简单评分表,用于评估心脑血管疾病的10年发病风险。
根据不同的评分,将患者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三个等级,以便医生根据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2. Framingham风险评估:Framingham风险评估是一种较为传统的评估方法,基于美国Framingham心血管研究,旨在预测心脏病的发生风险。
用于评估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
通过计算这些因素的得分,可以估计出个体十年内发生心脏病的概率。
3. 高灵敏C反应蛋白(hs-CRP):高灵敏C反应蛋白是血液中的一种生物标志物,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密切关系。
低剪切力致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
低剪切力致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的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是导致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生和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血脂代谢异常、炎症反应、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血流动力学异常等。
然而,目前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和防治尚未完全明确,因此研究其发生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科学意义。
低剪切力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血管内壁受到低剪切力作用下的内皮细胞可引发血管炎症反应,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发生。
因此,针对低剪切力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低剪切力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动物模型,并通过对比高剪切力和低剪切力下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差异,分析低剪切力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
1.建立低剪切力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动物模型:选取小鼠或大鼠为实验动物,将其随机分为两组(高剪切力组和低剪切力组),在高和低剪切力条件下分别饲养两周或四周,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和生物学行为的差异,建立低剪切力致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
2.检测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和生物学行为:采用细胞培养技术,将从高剪切力组和低剪切力组血管中分离的内皮细胞培养,并进行细胞形态、增殖和迁移等方面的分析。
3.检测血管炎症反应指标:采用ELISA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炎症反应指标,如IL-6、IL-1β、TNF-α等,观察低剪切力下血管内皮细胞炎症水平的变化。
三、研究预期结果1.成功建立低剪切力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动物模型,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和生物学行为的差异,较全面地认识低剪切力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机制。
2.检测血管炎症反应指标,确定血管内皮细胞炎症水平的变化,为其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实验依据。
3.本研究有望为低剪切力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实验依据,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生命科学中的疾病模型构建动物模型研究人类疾病
生命科学中的疾病模型构建动物模型研究人类疾病疾病一直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治疗疾病,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索,发展出了疾病模型的构建方法。
其中,动物模型在生命科学中广泛应用,成为研究人类疾病的重要工具之一。
本文将探讨生命科学中的疾病模型构建和动物模型在研究人类疾病方面的应用。
一、疾病模型的构建1. 细胞模型的构建生命科学中的疾病模型可以通过构建细胞模型来实现。
细胞模型是利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将特定细胞类型进行体外培养,以模拟人类疾病的病理过程。
例如,研究癌症时,科学家们可以从患者体内提取恶性肿瘤细胞,将其培养在实验室中的培养皿中,观察其生长行为、细胞分裂情况及相关信号通路的变化。
2. 生物模型的构建生命科学中的疾病模型还可以通过构建生物模型来实现。
生物模型是利用生物体内的动物或植物,通过基因工程、药物处理等手段来模拟人类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例如,研究心脏疾病时,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使小鼠携带心血管相关基因突变,从而模拟人类心脏疾病的发生过程。
二、动物模型在研究人类疾病方面的应用1. 肺癌研究中的动物模型应用动物模型在肺癌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们常常使用小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使其携带人类肺癌相关基因突变。
这样一来,科学家们可以观察小鼠体内肺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寻找治疗肺癌的有效方法。
2.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中的动物模型应用动物模型在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们常常利用转基因技术,将人类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基因导入小鼠体内,从而模拟人类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通过观察小鼠的行为、脑组织病理学变化等,科学家们可以深入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机制,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3. 糖尿病研究中的动物模型应用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动物模型在糖尿病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家们常常利用小鼠、大鼠等动物模型,通过特定饮食、基因调控等手段诱导动物患上糖尿病。
实验猴动物模型在内分泌及心脑血管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一
[] 赖晓全, 5 王洪源 . 重症监护病房MR A感染及相关因素 的研究 S
【. J 内科急 危重症 杂 志, 0,1 ) 7 —8. ] 2 51( : 81 1 0 41 [】 赵 旺胜 . 甲氧 西林 金 黄 色葡 萄球 菌的 研 究进 展 [】 6 耐 J 临床 检 验 .
杂 志, 9,7 ) 8 1 91( : . 4 5 9
【】 厉 夏 女 . S 药性 的挑 战与 防治 策 略 【 . 峡 药学 ,0 61 4 MR A耐 J海 ] 2 0 ,8
() 7 —7 . 4 : 32 5 2
常用实验动物模型
【模型评价】
EMP实验利用啮齿类动物对新异环境的探究特性和对高悬敞开 臂的恐惧心理,形成矛盾的心理应激,较好地模拟了焦虑样症状。 该模型操作简单,能够简单直观地反映动物的焦虑状态,是一种 较为成熟经典的焦虑动物模型。
2.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实验动物】
雄性SD大鼠,200g左右。
【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
大鼠每日腹腔注射D-半乳糖400mg/kg,连续8周;小鼠每日 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溶液120mg/kg,连续注射6~8周 (各报道略有不同)。
【模型评价】
使用Morris水迷宫,染色及生化指标等,可测试出该模型小鼠 的学习和记忆缺陷、胆碱能系统变化,以及脑组织神经元的丢失 和线粒体膨胀呈空泡样变性的现象,这与老年动物的生理表现一 致。该模型造价低廉、操作简便、可重复性高、模拟损伤较为全 面。
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同时从右侧颈总动脉放血,可选择在放血 后30min、60min、90min及120min解除左侧颈总动脉结扎, 同时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停止放血。可将放出的血液经股静脉输回 体内,以继续观察。
【模型评价】
本手术全部在直观下进行,一边从右侧颈动脉放血,一边将放 出的血液从股静脉输入,既能直接观察,又能方便地控制分流量 和速度,较为实用。
【操作方法】
测试前把动物放于盛水玻璃缸中游泳15min,要确保动物不能 逃脱。15min后将动物取出置于加热的环境(32℃)中干燥 15min,再放回各自的笼子。24h后再次将动物分别放入水缸中, 强迫游泳6min。当动物停止挣扎漂浮在水中,只做必要的轻微 动作保持头在水面上的时候,被认为是不动。记录后4min的不 动时间。在抑郁症的药理学和行为学的干预存在下不动时间将会 明显减少。
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综述
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综述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综述2010-12-12 18:57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S)是引起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随着AS发生机制和预防、治疗方面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建立一种简便易行、重复性好、有较典型病理改变、易于评价及适于干预治疗的动物模型。
因此建立一种脂质代谢和斑块与人类相似的实验性的AS动物模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家兔和小型猪为AS模型,从模型的优缺点、病理形态学、血脂水平评价方面加以综述。
?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斑块、血脂水平。
正文: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现象,是引起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和主要原因。
积极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开发有效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是当今药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研究并建立可靠的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对于探明As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家兔和小型猪是人们用做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动物模型。
家兔脂蛋白的组成和代谢特点适合研究人的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家兔在脂代谢方面与人类具有一些相似之处,对病灶饲料的敏感性高,体内低密度脂蛋白含量高,血浆中富含CETP,而CETP在AS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兔在进食富含高胆固醇的饲料后,短时间(3-4个月)便可形成高胆固醇血症,对外源性高胆固醇吸收率高,容易产生AS斑块,且不同的饮食结构可产生不同的AS斑块。
家兔AS模型建好后,其胸主动脉斑块光镜下可见:AS斑块各向同性地向管腔内占位,未见典型的纤维帽结构。
斑块内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和泡沫细胞混杂存在,血管壁的中膜和外膜未见典型病理形态学改变。
在纤维形态学上,家兔AS的病变更接近于人类AS病变的早期病变:主要是炎性细胞浸润和泡沫细胞存在。
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工具及使用方法介绍
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工具及使用方法介绍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其高发率和严重危害性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预防和管理。
为了更好地评估个体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系列的风险评估工具。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一、Framingham风险评估模型Framingham风险评估模型是最早被广泛应用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工具之一。
它是根据美国Framingham心脏研究计划的数据开发的,通过考虑多个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血压、胆固醇水平、吸烟状况和糖尿病等,来预测个体未来10年内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使用Framingham风险评估模型时,首先需要收集个体的基本信息和相关生理指标,如年龄、性别、血压、胆固醇水平等。
然后,根据模型提供的公式计算出个体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百分比。
最后,根据评估结果,医生可以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降低患者的风险。
二、SCORE风险评估系统SCORE风险评估系统是由欧洲心脏病学会开发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工具。
与Framingham模型不同,SCORE模型是根据欧洲人群的数据开发的,因此更适用于欧洲地区的人群。
使用SCORE风险评估系统时,需要收集个体的年龄、性别、吸烟状况、收缩压和总胆固醇水平等信息。
根据模型提供的公式计算出个体心脑血管疾病10年风险百分比。
根据评估结果,医生可以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三、ASCVD风险评估算法ASCVD风险评估算法是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预防学会联合发布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工具。
ASCVD是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的缩写,该算法旨在评估个体患ASCVD的风险。
使用ASCVD风险评估算法时,需要收集个体的年龄、性别、种族、胆固醇水平、血压、糖尿病状况和吸烟状况等信息。
根据算法提供的公式计算出个体未来10年内患ASCVD的风险百分比。
根据评估结果,医生可以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治疗计划。
血脂动物造模实验研究报告
血脂动物造模实验研究报告引言:血脂异常是指血液中脂质代谢紊乱的情况,其中主要以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的升高为主。
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对于血脂异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实验旨在建立一种血脂动物模型,为深入研究血脂异常的发生机制提供实验基础。
材料与方法:选取6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30)。
实验组动物采用高脂饮食喂养,对照组动物则接受普通饮食喂养。
实验组动物的饮食成分为:脂肪含量为20%的高脂饲料,对照组动物的饮食成分为普通饲料。
实验持续12周。
结果:经过12周的高脂饮食,实验组大鼠血脂水平明显升高。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的TC、LDL-C和TG水平显著升高(P<0.05)。
实验组大鼠的体重也呈现明显增加趋势。
此外,实验组大鼠的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肝细胞脂肪变性明显。
讨论:通过本实验,成功建立了一种血脂动物模型。
高脂饮食导致实验组大鼠的血脂水平升高,体重增加,并在肝脏组织中出现脂肪变性。
这与临床上血脂异常的病理改变相符合。
因此,该模型可以用于进一步研究血脂异常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疾病的治疗效果评估。
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一种血脂动物模型,通过高脂饮食喂养,实验组大鼠的血脂水平升高,体重增加,并出现肝脏组织的脂肪变性。
该模型为血脂异常的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有助于深入探究血脂异常的发生机制,以及寻找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然而,进一步的研究还需结合临床数据和其他实验手段,以更全面地了解血脂异常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课题申报】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健康研究
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健康研究课题申报书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且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在过去几十年内大幅增长,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5亿人。
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多种并发症,其中心血管疾病是最常见和致命的并发症之一,其死亡风险比非糖尿病患者更高。
因此,研究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健康,对于改善其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健康状况,明确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机制和危险因素,并寻找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策略,为临床医学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意见。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1)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通过收集大量的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和心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对不同糖尿病类型、病程、血糖控制情况等进行分层分析。
(2)心血管并发症发生机制的研究:通过对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变化进行研究,明确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机制,如血管功能损伤、炎症反应等。
(3)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保护策略的探索:通过对不同心血管保护药物的疗效评估、生活方式干预措施的研究等,探索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保护的有效策略。
2. 研究方法(1)临床病例研究法:收集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系统评估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类型、影响因素等。
(2)动物试验研究方法: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观察不同糖尿病模型动物体内心脑血管系统的变化,如损伤程度、炎症反应等,探究心血管并发症发生机制。
(3)随机对照试验法:招募符合研究条件的糖尿病患者,随机分组进行心血管保护药物的疗效评估,观察心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防效果。
四、研究预期成果1. 全面了解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危险因素,为临床医生提供预防和管理心血管并发症的依据。
2. 揭示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的机制,为进一步探索心血管并发症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药学研究中动物模型的选择与应用
药学研究中动物模型的选择与应用药学研究中,动物模型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合适的动物模型,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估药物的有效性、毒副作用以及药物在不同病理条件下的行为。
本文将介绍药学研究中动物模型的选择与应用,旨在为研究人员提供指导和参考。
动物模型的选择原则选择适当的动物模型是药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动物模型选择原则:1. 动物特征与人类相似度为了更好地预测和评估药物在人类身上的效果,动物模型应具备与人类相似或接近的特征。
这包括动物和人类在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和遗传信息等方面的共性。
例如,在心脏病研究中,小鼠常被选作模型,因为其心脏结构和功能与人类有相似之处。
2. 疾病模型的准确性药学研究通常需要基于某种特定的疾病模型进行。
因此,所选动物模型应能够准确地反映目标疾病的发展和表现。
例如,在癌症治疗研究中,使用合适的癌症细胞移植模型可以更好地评估药物对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影响。
3. 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动物模型应具备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以满足科学实验要求。
即使是最理想的动物模型,在实验过程中也可能出现误差和个体差异。
因此,所选动物模型应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并便于进行操作和控制。
4. 倫理問題與合規要求在选择动物模型时,需要考虑到相关倫理問題和合規要求。
对于某些需要使用大量动物且有争议性的实验,例如转基因动物实验,应遵循相关的道德规范,并取得必要的许可和审批。
常见的动物模型在药学研究中,有许多常见的动物模型被广泛应用。
下面列举了几个常见的例子:1. 小鼠(Mouse)小鼠是最常用的动物模型之一,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小鼠具有很高的遗传相似性、生育力强以及容易进行基因编辑等优点。
它们广泛应用于癌症、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等领域的药学研究。
2. 斑马鱼(Zebrafish)斑马鱼是近年来越来越受欢迎的模式生物之一。
它们拥有透明胚胎、快速发育和大批量生成等特点,适合进行高通量筛选以及显微成像分析。
循环系统动物模型一
•肾外包扎法高血压模型。肾外形成一层纤维鞘膜,使 得肾脏缺血。
一、高血压动物模型
4、DOCA盐性高血压模型 • 血压升高机制:制作过程中使用了大剂量 的DOCA(醛固酮的前体),它与醛固酮 有相似的生理作用,反馈性抑制循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导致血浆肾素活性低下, 是一种低肾素型高血压模型。 • 该模型是一种继发性高血压模型,与人类 高血压中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相似。故 可用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所致高血压研究
二、动脉硬化动物模型
非喂养法诱发动脉硬化模型
造模方法: (1)免疫法: 将大鼠主动脉匀浆给兔注射,可引起血胆固醇、 β —脂蛋白及甘油三酯升高。 给兔注射马血清10 ml/kg/次,共4次,每次间隔 17天。 评价: 动脉内膜损伤率为88%,冠状动脉亦有粥样硬化的 病变,若同时给予高胆固醇饲料,病变更加明显
一、高血压动物模型
5、盐敏感和盐抵抗性高血压大鼠模型 Dahl等用高盐饮食(8%氯化钠)及三碘甲 状腺素处理大鼠,发现一部分大鼠血压升 高,而另一部分动物的血压无明显变化。 他们将血压最高和最低的大鼠分别进行近 亲繁殖,三代后,分离出盐敏感(DS)和 盐抵抗性大鼠(DR)。DS大鼠摄高盐饮食 即发生高血压,而DR大鼠则不发生。DS大 鼠是环境因素(盐)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 而引起高血压的典型模型。
三、其它循环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 现在已成功的制作出: 1、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模型 2、心律失常模型 3、心力衰竭模型 4、休克模型
三、其它循环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 急需共同努力: 1、H型高血压动物模型 (进一步了解高血压与卒中的关系) 2、梅心病动物模型 (近年发病率明显上升)
谢
谢 !
一、高血压动物模型
1、神经源性高血压动物模型
高血压模型下家兔动脉血压调节反应的实验观察与解析
高血压模型下家兔动脉血压调节反应的实验观察与解析引言: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特点是持续性增高的动脉血压。
该病的发展会导致心血管系统的损伤,并增加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风险。
因此,研究高血压的形成机制以及调节反应对预防和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观察与解析高血压模型下家兔动脉血压的调节反应。
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选取健康的雄性家兔作为实验对象。
2. 高血压模型构建:采用逐渐增加食盐摄入量的方法,喂养家兔高盐饮食,同时对照组给予正常饮食,建立高血压模型。
3. 实验仪器:使用血压计、心电图记录仪等设备进行实验观测和数据采集。
4. 实验操作:在家兔进行前期适应和训练后,记录其基础血压和心电图,并定期测量动脉血压。
结果与分析:1. 高血压模型构建成功:经过高盐饮食的喂养,实验组家兔的血压明显升高,形成了高血压模型,而对照组则保持正常血压水平。
2. 基础血压和心电图变化:实验组家兔的基础血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心电图记录也显示心律不齐的现象,表明高血压模型下心脑血管系统的功能异常。
3. 血压调节反应观察:通过刺激实验组家兔,如交感神经激活或血管张力调节剂的注射,观察动脉血压的反应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家兔的动脉血压调节反应明显减弱,不能有效调节血压变化,而对照组家兔的血压调节反应正常。
4. 实验数据统计与对比: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高血压模型下家兔血压调节反应的定量数据。
例如,实验组的血管张力指数及血压随体位变化的范围较狭窄,而对照组的血压调节指标正常。
讨论与结论:1. 高血压模型下家兔动脉血压调节能力减弱,这与高血压病人在临床上的观察结果一致,说明这一模型可以用于高血压的研究。
2. 高血压模型下家兔血压调节反应减弱的机制可能涉及多个因素,如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内皮功能异常、肾脏调节功能紊乱等,这些因素的研究可以为高血压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3.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可以得出一些血压调节的指标,为临床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医用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促进了临床药物研发
是的,医用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对于临床药物研发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以下是一些相关方面的讨论:
1. 疾病模拟:医用实验动物模型可以模拟人类常见疾病,如癌症、心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病等,并在动物模型上进行研究。
通过模拟疾病状态,科研人员可以评估新药在动物体内的疗效和安全性。
2. 药物毒性评价:医用实验动物模型可以用于评估新药的毒性和安全性。
通过给动物模型注射、灌服或其他途径给药,可以观察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反应和副作用,并判断其对机体的安全性。
3. 药物代谢与药效评估:医用实验动物模型有助于评估药物的代谢过程以及药效特性。
通过观察动物对药物的代谢和药物在动物体内的作用,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代谢途径、药效机制以及剂量选择等。
4. 药物动力学研究:医用实验动物模型可以用于药物的动力学研究,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这有助于理解药物在体内的行为规律,并进行合理的给药方案设计。
5. 治疗策略验证:医用实验动物模型可以用于验证潜在治疗策略的有效性。
例如,在癌症研究中,科研人员可以通过动物模型测试新的抗癌药物或治疗方案的疗效,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医用实验动物模型在临床药物研发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动物模型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仍存在差异。
因此,对于动物试验结果的解读和应用需要结合人体临床研究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并遵循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进行相关研究。
此外,近年来也有其他替代方法的研究和发展,如体外药理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等,进一步提高药物研发的效率和准确性。
研究性课题报告医学生
研究性课题报告医学生医学生研究性课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近年来,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心脏和脑血管的一系列疾病,包括心肌梗塞、脑卒中等,严重威胁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因此,探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早期预测标志物的研究,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课题旨在分析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发现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预测标志物,并探索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分析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和病因学研究结果,探讨其发病机制。
2. 研究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预测指标,包括生物标志物、分子标志物和遗传标志物等。
3. 建立心脑血管疾病的动物模型,研究病理生理变化。
4. 探索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包括药物干预、介入手术和改善生活方式等。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 文献调研: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 实验设计: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包括动物模型的建立、样本的采集和处理等。
3. 实验操作:进行样本的采集和处理,利用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技术手段对样本进行检测。
4. 数据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图表展示,探讨实验结果的意义和可能的机制。
5. 结果解读:根据实验结果和文献资料,对研究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总结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6. 论文撰写:根据规范的学术论文写作要求,撰写完整、准确的研究论文,并提交到相关期刊进行投稿。
四、预期成果和应用前景1. 进一步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为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指导;2. 发现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预测标志物,为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依据;3. 探索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治疗策略;4. 提高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研究水平,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学术交流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动物模型选择与建立学号:11311032 姓名:钱江平 班级:11中药(1)班摘要:目的:探讨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动物模型及其建立。
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类型,进而再通过查阅论文等,理出常见心脑血管疾病模型的建立方法。
结论:通过对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动物模型的研究,可以看出不同动物在面对不同心脑血管疾病是,他们各有优缺点。
我们在选择动物时,应具体考虑。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 动物模型 动物模型建立我国老龄化的加快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日益突出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日趋升高,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刻不容缓"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都取得一定的进展。
我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而死亡的人数大约为260万,约占总死亡比例的45%。
实验动物作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的支撑条件,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和实验医学研究[2],通过建立实验动物模型,能为临床应用提供很多理论指导。
一、高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症动物模型(一)概述腹腔注射蛋黄乳液造成小鼠高血脂模型是一种适合于药物大面积初筛的高血脂动物模型。
通过在动物饲料中加入过量的胆固醇和脂肪,饲养一定时间后,它的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处会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并出现高血脂症。
高胆固醇和高脂饮食,加入少量胆酸盐,可增加胆固醇的吸收,如再加入甲状腺抑制药--甲基硫氧嘧啶或丙基硫氧嘧啶可进一步加速病变的形成。
(二)方法:1.小型猪:猪在许多生物学指标上与人类非常相似,被认为是研究人类疾病最合适的实验动物模型,既经济实用,又克服了同种器官的短缺。
如在比较医学中,科学家根据猪自身生理病理发生的过程研究人类衰老的机理,根据猪与人共同感染的疾病研究人的疾病在猪中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为人类疾病的诊断、防治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小型猪建高血脂模型,一般选用选用Gottigen系小型猪较为理想,用1%~2%高脂食物饲喂6个月即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及分布都与人类近似。
2. 兔:选用2kg左右体重,每天胆固醇0.3g,4个月后形成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剂量增至0.5g,3个月出现斑块;增至1.0g,可缩为2个月。
在饲料中加人15%蛋黄粉、0.5%胆固醇和5%猪油,3周后,将胆固醇减去再喂3周,可使斑块发生率达100%,血清胆固醇可升高至2000mg。
评价:兔是最早用于制造高脂血症模型的动物!具有成模速度快,重复性好,成本低等优点。
但是兔是草食性动物!长期喂以动物脂肪!不但动物拒食!增加了操作的难度!而且食物成分难以控制!动物不能耐受!容易出现腹泻&皮肤病等不良反应!容易出现兔死亡现象。
兔虽然容易形成高血脂症和AS,但兔是食草动物,对脂类比较敏感,其脂质代谢过程与人类有所区别,所以渐渐被淘汰。
[5]3.大鼠:造模常用高脂饲料的改进 建立大鼠高脂血症动物模型, 采用的高脂饲料通常是在基础饲料基础上根据不同配方再掺入甲状腺抑制药物、胆固醇、猪油等物质。
但这些高脂饲料脂肪含量高、不易储存、易氧化变质, 且动物易出现“厌食”情况, 故不易掌握每只大鼠每天高脂饲料的精确用量。
有作者在正常饮食的基础上给 Wistar 大鼠灌胃脂肪乳, 配方为 1%胆固醇、20%猪油、1%甲基硫氧嘧啶, 10 d 可形成高脂血症动物模型, 其造模效果比较理想。
直接灌胃脂肪乳一定时期停止灌胃后, 为了改善模型存在血清总胆固醇波动性下降等不稳定情况, 有研究者采取延长建立模型周期、改变一味直接增加大鼠外源性血脂负荷的方法,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6]缺点是,大鼠是啮齿类动物,其对胆固醇有先天耐受力,不易自发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7]评价:饲养方便、抵抗力强、食性与人相近。
所形成的病理改变与人早期者相似,不易形成似人体的后期病变,较易形成血栓。
总结:要建立合理且实用的高脂血症动物模型, 在模型动物的选择上, 首先要考虑造模动物脂质代谢、对膳食脂质调节、生理功能反应等应尽可能与人类相似,能较准确的反映人类高脂血症的各种变化, 从而为人类高脂血症的预防、治疗提供思路。
其次动物应较容易饲养、取材方便、指标检测简便易行, 此外还应充分考虑实验目的、实验条件、实验经费等客观条件。
[6]二、高血压动物模型(一)概述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生率在成年人中高达20%。
[9]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多因疾病。
常见有以下几种类型。
(二)1、神经源性高血压动物模型1973年Jannetta在手术观察基础上提出脑干左侧两个颅神经根入脑区(Rootentry zone,REZ)被血管压迫是原发性高血压的原因,即/神经源性高血压0假说.在此基础上,许多学者从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了Jannetta的假说.最初采用脉动球囊法,即有大小两个橄榄球囊,中间细管相连,内充液体,大囊置于主动脉内,小囊置于延髓左侧来建立高血压动物模型. [10]本动物模型为高血压的病因研究提供了接近生理状态的动物模型。
但是需要先进的设备和技术。
2、应激性高血压动物模型可以采用刺激脉冲随机变动的足底电也可用用低频、低压交流电电击足底,连续刺激4周,但每周刺激参数不同。
[12]亦可用固定悬吊法,即将清醒状态的大鼠四肢固定于离地90 cm高的木架上,模拟情绪紧张状态,每天固定悬吊9 h,连续2 d,击结合噪音的复合刺激对大鼠进行应激刺激[13] 3、肾性高血压动物模型目前各种肾性高血压动物模型多建立在小动物上,且常以大鼠为实验动物。
方法:两肾一夹法用丝线或银夹狭窄左侧肾动脉,狭窄程度在50%一80%之间,此方法复制率高,术后2周血压开始升高,至4—5周可形成稳定高血压,并长期维持下去。
[14] 肾源性高血压在高血压的发病中占有比例相当高,且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引发高血压中的发病机制已得到举世公认。
实验性肾动脉狭窄,能非常相似地复制出高血压模型,为临床高血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心肌梗死(一)概述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 2020 年冠心病将成为人类的第一大杀手。
快速、准确地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并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15]但心肌梗死的研究及治疗由于没有合适的动物模型一直受到很大限制。
因此就迫切地需要研制出一种与人类心肌梗死非常相似的动物模型。
[16]制作结扎冠状动脉在体大鼠心梗模型,制作初期发现用复合麻醉及经口气管插管法制作的模型可以提高初学者模型制作的成功率. [17]一个理想的!与临床心肌梗死病理生理过程相似的动物模型将为心肌梗死机制探究以及有效药物的研发提供更为可靠地支持. [18](二)方法常见的模型建立方法有三种。
1、结扎冠状动脉法结扎冠状动脉制作的在体大鼠心肌梗死( 简称心梗) 模型,在血流动力学和心肌代谢等方面的改变与临床上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梗时有某些相似之处。
[19]但由于模型制作过程中需麻醉、人工呼吸、开胸手术及心肌梗死自身的病理特点,存在造模成功率低、大鼠存活时间过短等问题,给试验研究工作造成很多困扰。
[20]结扎冠状动脉法 结扎冠状动脉法是通过对麻醉犬!小型猪!兔!大鼠等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局限性心肌梗死模型,有利于定位!定性!定量,有利于形态!功能!化学等指标观测动态研究,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心肌梗死模型研究方法。
[21]2、介入法Terp等应用小型猪,选择含Sephadex G25光滑微球(直径20~80Lm)的生理盐水溶液,浓度为215 g#L-1,利用介入技术,经皮穿刺导管经主动脉根部进入LAD和LCX,注入该溶液2 m,l观察左心室射血分数,超声心动图及心肌病理组织学指标,2-3 wk后可见模型动物左心室射血分数减少,左心室容积缩小,出现心肌梗死灶。
[22]具体方法:应用带球囊导管经颈内动脉插入犬主动脉根部冠脉起始部水平,扩张球囊完全封闭主动脉,然后经导管迅速注入混有不同直径微球的混悬液,可以使微球随心脏搏动进入冠状动脉四、心力衰竭动物模型心力衰竭是泛指心脏在有适量静脉血回流的情况下,不能维持足够心排血量,以致组织灌注量减少了以循环障碍为主的综合征的是多种严重心脏疾病的最终转归! [23]目前研究者多选用个体适中、价格相对便宜的大鼠和兔。
[24]心血管系统较为发达的神经体液调节较为完善的操作及观察较容易。
是较理想的试验材料。
但价格较贵!目前研究者多选用个体适中"价格相对便宜的大鼠和兔! 而大鼠中又常选用 Sprauge2Daw ley大鼠,及wistar大鼠[25]五、心率失常(一)心律失常的动物模型建造方法1.乌头碱通过舌下为大鼠快速静脉注射乌头碱29ug/kg,5s内注射完,后观察心律失常情况,并记录室早的潜伏期及持续时间.乌头碱致心律失常的机理为乌头碱能激活心肌细胞的快Na+通道,开放,加速心肌细胞内流,促使细胞膜去极化,加速起搏点的自律性; 还能够提高心房传导组织和房室束 - 浦肯野系统等快反应细胞的自律性,从而形成一源性或多源性异位节律,缩短心肌不应期,导致心律失常。
[26]2. 氯化钙大鼠舌下静脉注射140mg/kg 氯化钙可诱发产生多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直至死亡。
氯化钙诱发心律失常的作用机理较为复杂,主要与钙离子对心脏心肌细胞的直接作用有关。
[27]3.氯仿将小鼠仰卧固定于鼠板上,接体表多导联电生理仪,显示,导联心电图,置于有3—4ml氯仿棉球的500ml倒置烧杯内(换只老鼠加氯仿1ml) ,直至呼吸停止,立即打开胸腔,观察小鼠心脏活动节律及室颤情况,记录发生室颤动物氯仿的致室颤机理可能与植物神经及其释放介质或肾上腺髓质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增加有关而氯仿本身对心肌的直接作用则是不规则地延长心室不应期,导致复极不均一性增加,上述两者的相互作用导致室颤发生[28]4.强心苷类药物中毒量的强心苷类药物会引起各类心律失常,可抑制心肌细胞膜上Na+—K+—ATP酶,从而减少K+向细胞内的主动转运,导致细胞内缺K+,使心肌的最大舒张电位降低,舒张期自动除极速度加快,自律性升高,发生心律失常。
[29]参考文献:[2]梁力均,石晶,张纯等.实验动物在综合医院科研工作中的使用情况[J].实验动物科学,2009,26(6):48[5]倪鸿昌,李俊. 高血脂症实验性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 安徽医药,2004,06:401-403.[6] 李大伟, 张 玲, 夏作理。
建立高脂血症模型的动物选择与常用造模方法分析及改进中国临床康复2006第 10 (48) :145[7]郭金英,李华,谢人明.金黄地鼠高血脂模型的建立[J]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7,1(15):5-7[9]吴金珊,李佳.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9,23(4) :231[10] 史衍杰,陈建光.高血压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应用[J].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7(6) :501[11] 郑庆玲,白玉山.应激性高血压动物模型的建立[J].福建医学院学报,1994,28(4):424 -425.[12]董艳芬,梁燕玲,李坚.中枢细胞外Ca2+对应激性高血压降压作用的实验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0,13(2):71-73.[13]严米娅,余上斌,金咸.肺心营养合剂预防大鼠应激性高血压的研究[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8,27(4):313—315[14]张艳荣,张连峰,杨志伟.高血压动物模型[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8,16(3):205[15] 林荣.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进展[J].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7 ,16(3): 161[16] 范江霖,孙慧君.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研究的最新进展[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5 13(1): 113[17]李贻奎,宁可永,梁嵘,等 复合麻醉及经口气管插管法在大鼠冠状动脉结扎心肌缺血模型中的应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5,21(5):635[18]李峰杰,李贻奎. 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 中国药理学通报,2013,01:5-10.[19] 李贻奎,赵乐,何萍等.提高结扎冠状动脉在体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制作速度和质量的实验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20]徐铭.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制作的影响因素[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2,(2):48[21] 李峰杰,李贻奎.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研究进展中国药理学通报[J]. 2013,29(1)5-10[22]于震,刘建勋.慢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制备方法[J].中国药理学报 2005 273—6[23] 张郑乐.简述心力衰竭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 医疗临床 2009,(7): 364[24]张郑乐.简述心力衰竭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科技信息,2009,(7):364[25]郭豫涛"谭毅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动物模型【J】0042844,(2001),022*******[26]朱明军,孙彦琴,王永霞,等, 桂甘龙牡汤抗室性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5):315-317[27]尹克春,刘淑娟,陈力,等.当归颗粒对抗氯化钙引起实验性心律失常的作用[J]. 广东医学 2008,29(11):1785-1786[28]朱明军,孙彦琴,王永霞,等, 桂甘龙牡汤抗室性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5):315-317[29]王和平,韩艳艳,王建明,等3.苦参总碱贴片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信息,2008,25(5):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