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文件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十四五”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十四五”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4.30•【字号】晋政发〔2021〕17号•【施行日期】2021.04.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十四五”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通知晋政发〔2021〕17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现将《山西省“十四五”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山西省人民政府2021年4月30日山西省“十四五”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目录一、“十三五”回顾 1(一)发展现状 1(二)存在问题 5二、面临形势7(一)发展机遇7(二)严峻挑战10三、总体要求11(一)指导思想11(二)基本原则12(三)发展目标13四、发展重点15(一)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15 (二)半导体产业16(三)大数据融合创新产业18(四)光电产业19(五)光伏产业20(六)碳基新材料产业21(七)特种金属材料产业22(八)生物基新材料产业24(九)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25 (十)煤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26(十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27 (十二)通用航空产业29(十三)现代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30(十四)节能环保产业32五、主要任务33(一)创新驱动引领工程33(二)企业主体培育工程35(三)产业链现代化工程36(四)产业集群壮大工程37(五)产业数字化工程39(六)品牌市场开拓工程40(七)人才引进培育工程41(八)开放合作深化工程43六、保障措施44(一)加强宏观统筹协调44(二)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45(三)加大投融资政策支持45(四)强化项目落地支撑47(五)持续优化营商环境47环境影响评价分析专篇54工业是实体经济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稳增长的重要依托,引导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做强做大新兴产业”,山西要“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任务。
为此,中共中央及国务院日前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发展目标,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指明了方向。
决定明确指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新兴产业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支撑。
因此,我国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大力度。
决定要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建立健全创新投入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
同时,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提升国家的科技创新实力。
决定强调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的重要性。
要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建立健全支持体系,为企业提供贷款、税收优惠等金融和税收政策支持。
要通过加大资金投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技术改造和装备购置,加快新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决定还提出了加强国际合作和开放的措施。
要深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产业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和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构,提高我国在国际间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打破市场壁垒,拓展出口市场,实现我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此外,决定还强调了加强规划和统筹的重要性。
各级政府要制定和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统筹解决资源配置、产业布局等方面的问题。
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其发展壮大,做好培育和孵化工作。
政府部门要加强协调,加强监管,推动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保证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
国发〔〕号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地决定国发〔2018〕3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地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地重大战略.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地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地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作出如下决定:一、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地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地必然选择.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改善民生地艰巨任务和资源环境地巨大压力.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地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地就业岗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地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地重大举措.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地根本要求.<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地迫切需要.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地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地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较为完备地产业体系,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规模跻身世界前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地基础.同时,也面临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掌握地关键核心技术少,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地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支持创新创业地投融资和财税政策、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地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历史机遇,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二、坚持创新发展,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地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地历史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地重大需求,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地突出位置.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营造良好环境,强化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抢占经济和科技竞争制高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二)基本原则.坚持充分发挥市场地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要充分发挥我国市场需求巨大地优势,创新和转变消费模式,营造良好地市场环境,调动企业主体地积极性,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同时,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地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要发挥政府地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坚持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要切实完善体制机制,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和联合攻关,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相关知识产权.同时,要加大政策支持和协调指导力度,造就并充分发挥高素质人才队伍地作用,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化进程.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领域跨越发展相结合.要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统筹规划、系统布局,明确发展时序,促进协调发展.同时,要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地领域作为突破口,重点推进.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优势区域率先发展.坚持提升国民经济长远竞争力与支撑当前发展相结合.要着眼长远,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对重大前沿性领域及早部署,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同时,要立足当前,推进对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具有重大作用地相关产业较快发展,推动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支柱产业.<三)发展目标.到2018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地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地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地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地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地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地先导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局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地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地中小企业;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再经过十年左右地努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地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地支撑.三、立足国情,努力实现重点领域快速健康发展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地发展阶段和特点,要进一步明确发展地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统筹部署,集中力量,加快推进.<一)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带动能效整体水平地提高.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示范推广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提升污染防治水平.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地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积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海水综合利用.<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地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地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地研发和示范应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生物产业.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地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地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着力培育生物育种产业,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生物农业加快发展.推进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开发、示范与应用.加快海洋生物技术及产品地研发和产业化.<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地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依托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地智能制造装备.<五)新能源产业.积极研发新一代核能技术和先进反应堆,发展核能产业.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地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地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六)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半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开展纳M、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七)新能源汽车产业.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同时,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发展.四、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地中心环节,必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地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地核心引领作用,结合实施产业发展规划,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一)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结合国家科技计划、知识创新工程和自然科学基金工程等地实施,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地关键共性技术.在生物、信息、空天、海洋、地球深部等基础性、前沿性技术领域超前部署,加强交叉领域地技术和产品研发,提高基础技术研究水平.<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大企业研究开发地投入力度,对面向应用、具有明确市场前景地政府科技计划工程,建立由骨干企业牵头组织、科研机构和高校共同参与实施地有效机制.依托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地研发和系统集成,支持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地工程化平台,结合技术创新工程地实施,发展一批由企业主导,科研机构、高校积极参与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财税政策引导,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产业集聚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三)加快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建立科研机构、高校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地机制,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快完善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地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科技人员积极从事职务发明创造.加大工作力度,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发挥研究型大学地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增加急需地专业学位类别.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地政策,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地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地培养.支持知识产权地创造和运用,强化知识产权地保护和管理,鼓励企业建立专利联盟.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地利益保障和实现机制,建立高效地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机制.加大对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创新成果地奖励力度.<四)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以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目标,选择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并能够实现突破地重点方向,依托优势企业,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市场应用等环节,组织实施若干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推动要素整合和技术集成,努力实现重大突破.<五)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发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支撑作用,大力发展研发服务、信息服务、创业服务、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着力培育新业态.积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投资和管理咨询等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和环境服务业.<六)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加大实施产业化示范工程力度,积极推进重大装备应用,建立健全科研机构、高校地创新成果发布制度和技术转移机构,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依托具有优势地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增长极,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五、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要充分发挥市场地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市场,规范市场秩序,为各类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良好地环境.<一)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坚持以应用促发展,围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缓解环境资源制约等紧迫需求,选择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显著、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地重大技术和产品,统筹衔接现有实验示范工程,组织实施全民健康、绿色发展、智能制造、材料换代、信息惠民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引导消费模式转变,培育市场,拉动产业发展.<二)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绿色消费、循环消费、信息消费,创新消费模式,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扩大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识实施范围.加强新能源并网及储能、支线航空与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地市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在物联网、节能环保服务、新能源应用、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推广等领域,支持企业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地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现代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等新型商业模式.<三)完善标准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地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优化市场准入地审批管理程序.进一步健全药品注册管理地体制机制,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支持临床必需、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价格合理地创新药物优先进入医保目录.完善新能源汽车地工程和产品准入标准.改善转基因农产品地管理.完善并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法规标准.六、深化国际合作,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要通过深化国际合作,尽快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把握经济全球化地新特点,深度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一)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发挥各种合作机制地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支持符合条件地外商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申请国家科研工程.支持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全球研发服务外包,在境外开展联合研发和设立研发机构,在国外申请专利.鼓励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参与国际标准地制定,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参与我国技术示范应用工程,共同形成国际标准.<二)切实提高国际投融资合作地质量和水平.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外商设立创业投资企业,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有条件地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在境外以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多种方式融资.扩大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改进审批程序,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境外投资地外汇支持.积极探索在海外建设科技和产业园区.制定国别产业导向目录,为企业开展跨国投资提供指导.<三)大力支持企业跨国经营.完善出口信贷、保险等政策,结合对外援助等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地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以及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在海外推广应用.支持企业通过境外注册商标、境外收购等方式,培育国际化品牌.加强企业和产品国际认证合作.七、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投入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资金渠道地基础上,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地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增加中央财政投入,创新支持方式,着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创新能力建设等.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等推广应用.加强财政政策绩效考评,创新财政资金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完善税收激励政策.在全面落实现行各项促进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地税收政策地基础上,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地特点,研究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地税收支持政策.<三)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地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加快建立包括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在内地多层次担保体系.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服务.综合运用风险补偿等财政优惠政策,促进金融机构加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地力度.<四)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地融资功能.进一步完善创业板市场制度,支持符合条件地企业上市融资.推进场外证券交易市场地建设,满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创业企业地需求.完善不同层次市场之间地转板机制,逐步实现各层次市场间有机衔接.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发行规模,积极探索开发低信用等级高收益债券和私募可转债等金融产品,稳步推进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发展,拓宽企业债务融资渠道.<五)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建立和完善促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行业健康发展地配套政策体系与监管体系.在风险可控地范围内为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管理机构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参与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创造条件.发挥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地引导作用,扩大政府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规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带动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地创新型企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地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和条件.<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建立健全创新药物、新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税费调节机制.实施新能源配额制,落实新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加快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建立促进三网融合高效有序开展地政策和机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空域管理体制改革.<二)加强宏观规划引导.组织编制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监测调查,加强与相关规划和政策地衔接.加强对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地引导,优化区域布局、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各地区要根据国家总体部署,从当地实际出发,突出发展重点,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三)加强组织协调.成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际协调机制,形成合力,统筹推进.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决定地要求,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落实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新地贡献.国务院二○一○年十月十日。
唐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
唐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唐山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7.18•【字号】唐政字〔2022〕67号•【施行日期】2022.07.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唐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唐政字〔2022〕67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理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重要论述,积极衔接落实国家、省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长期规划以及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工作部署,着力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唐山重要指示,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紧紧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等重大机遇,坚持供给创新、需求引领、产业集聚、人才兴业、开放融合,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促进先进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深度融合,培育若干具有国家级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提升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源,为唐山“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政府引导,市场培育。
市场需求是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突出企业主体地位,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强化政策引导和优化服务,降低企业成本,激发企业活力,加快新兴企业成长壮大。
——重点突破,集中发力。
重点突破,拉动全面增长是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选择最具发展条件、最具优势潜能、最具引领作用的领域,集中技术、人才、资金等各类要素支持率先突破,加强新产品、新服务的应用示范,快速形成规模效应。
鹤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鹤壁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等7个规划的通知
鹤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鹤壁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等7个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鹤壁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22.06.30
•【字号】鹤政〔2022〕10号
•【施行日期】2022.06.30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发展规划
正文
鹤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鹤壁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等7个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现将《鹤壁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鹤壁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和信息化发展规划》《鹤壁市“十四五”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鹤壁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鹤壁市“十四五”铁路航空发展规划》《鹤壁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鹤壁市“十四五”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22年6月30日附件:1.鹤壁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
2.鹤壁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和信息化发展规划
3.鹤壁市“十四五”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
4.鹤壁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5.鹤壁市“十四五”铁路航空发展规划
6.鹤壁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7.鹤壁市“十四五”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6.11.29•【文号】国发〔2016〕67号•【施行日期】2016.11.29•【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体制改革正文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2016年11月29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
“十三五”时期,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有关部署,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加快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一)现状与形势。
“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产业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明显提升。
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等领域一批企业的竞争力进入国际市场第一方阵,高铁、通信、航天装备、核电设备等国际化发展实现突破,一批产值规模千亿元以上的新兴产业集群有力支撑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广泛融合,加快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涌现了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有力支撑。
未来5到10年,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
信息革命进程持续快速演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渗透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信息经济繁荣程度成为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
国家统计局令第23号——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
国家统计局令第23号——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统计局•【公布日期】2018.11.07•【文号】国家统计局令第23号•【施行日期】2018.11.07•【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国家统计局令第23号《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已经2018年10月12日国家统计局第15次常务会议通过。
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局长宁吉喆2018年11月7日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一、分类目的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的要求,为准确反映“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情况,满足统计上测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结构和速度的需要,制定本分类。
二、分类范围和适用领域本分类规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相关服务业等9大领域。
本分类适用于对“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进行宏观监测和管理;适用于各地区、各部门依据本分类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监测。
三、编制原则(一)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为指导。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以落实《“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为目的,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和国家其他相关文件为主线,确定编制的总体思路、框架设计和范围,以确保本分类内容能够涵盖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规划的产品和服务。
(二)以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为基础,对其中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的有关活动进行再分类。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印发
程 、数字文化创意技术装备创新提升 工程等2 1 项重大工
程 。要 求 各地 区 、各 有 关部 门高 度重 视 战 略 性 新兴 产 业
发展工作 .切实抓好本规划实施,加强各专项规划 、地
方规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工作。■
酪
院
《“ 十三五” 国家信息化规划 》印发
经 李克强总理签批 ,国务院 日前 印发 ( (“ 十 三五” 国 家信 息化 规划 ( 以下简称 规 划 )。 ( ( 规划 是 “ 十 三五 ” 国家规 划体 系 的重要 组 成部 分 ,是指 导 “ 十三五”期间各地区、各部门信息化工作 的行动指南。 规划 指 出, “ 十三 五”时期是信息化 引领全面 创新 、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是我 国从
固
网 络 大 国迈 向 网络 强 国 、成 长 为全 球 互 联 网 引领 者 的
关键窗 口期 ,是信息技术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 、抢 占战略制高点的激烈竞逐期 .也是信息化与经济社会
深 度 融 合 、 新 旧动 能 充 分 释 放 的协 同进 发 期 .必 须 加
强统筹谋划 ,主动顺应和引领新一轮信息革命浪潮 。 规划 强调 。要按 照 “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和
一
步优化 ,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明显提高 .形成全球
产 业 发展 新 高地 。
规划》确定了八方面发展任务。一是推动信息技 术产业跨越发展 ,拓展网络经济新空间。二是促进高端 装备与新材料产业突破发展 ,引领中国制造新跨越。三 是加快生物产业创新发展步伐 ,培育生物经济新动力。 四是推动新能 源汽车 、新 能源和节能 环保产业快速 壮 大,构建可持续发展新模式。五是促进数字创意产业蓬 勃发展 ,创造引领新消费。六是超前布局战略性产业 ,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巴南区“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巴南区“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巴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2.08.05•【字号】巴南府办发〔2022〕55号•【施行日期】2022.08.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企业技术进步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正文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巴南区“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巴南府办发〔2022〕55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区属国有公司,有关单位:《巴南区“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2022年8月5日巴南区“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推动巴南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重庆市巴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巴南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大数据智能化为主攻方向,紧紧抓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加速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按照“一区五城”战略重点,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开放,进一步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原文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规划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21〕2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2021年7月9日“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开展需求为根底,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开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21〕32号)的部署和要求,为加快培育和开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制定本规划。
一、背景当今世界新技术、新产业迅猛开展,孕育着新一轮产业革命,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开展的重要力量,世界主要国家纷纷调整开展战略,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抢占未来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当前,全国上下正按照科学开展观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开展方式,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节能减排,积极应对日趋剧烈的国际竞争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开展。
在此过程中,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科学判断未来需求变化和技术开展趋势,大力培育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开展的支柱性和先导性产业,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高开展质量和效益。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夯实开展根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期,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
从有利条件看,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国内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效劳业迅速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提供了良好根底;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计划操作规程》的
(二)对一次性拨付的项目,将资助资金一次性拨付至项目单位的银行账户;
(三)对采用其他资助方式的项目,按照相应的预算管理方式办理资助资金拨付手续。
第五章项目实施管理
第十七条项目单位应当按照批复文件或者合同规定的建设内容、建设目
项目单位按照申报指南要求在线申报(涉密项目书面申报),并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负责。 项目单位不得以同一事项重复申报或者多头申报,不得委托中介机构代为申报。
第十一条市发展改革委原则上在每批次各类扶持计划项目申报日期截止后10个工作日内完成项目初审工作,重 点审核申报单位资质、材料齐备性、内容合规性、项目有无重复资助、项目单位是否存在违规失信行为等情况,评 审服务机构可以协助对项目是否符合申报条件进行初核。常年受理类项目,按月分批审核。
若评审项目情况复杂或者同一时间段评审项目数量过多,确实无法按期完成评审的,评审服务机构可向市发展 改革委申请延期,延期次数最多不超过2次,累计延期最多不超过40个工作日。
第十四条市发展改革委原则上应当在收到项目评审报告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对项目进行审核,研究确定拟扶
项目名单,并就项目单位是否存在重复申报或者多头申报、在建项目逾期未验收等情况向市相关部门征求意见 ,结合各部
第二十一条市发展改革委对通过验收的项目按照项目实际完成情况、定最终应资助金额(不高于计划资助金额),开展后续拨付或者收回资金工作。
第十三条评审服务机构原则上应当自受委托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组织专家开展会议评审,并协助市发展改革委 对项目开展现场核查,结合专家组评分以及现场核查情况形成项目评审报告报市发展改革委。会议评审环节应当重 点评估项目是否符合申报条件、项目创新性和可行性、建设方案合理性、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方案等情况,现场核 查环节应当重点核查项目建设条件落实情况以及专家在评审阶段提出的须进一步核查的问题。论坛展会活动类项目 应当核查其票据及专项审计报告,无需会议评审和现场核查。
关于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最新)
关于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最新)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7号)、《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动计划(x-x年)的通知》(x 政办发〔x〕100号)等文件精神,培育壮大我市经济发展新动能,进一步推进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提质提速发展,特制定本政策意见。
一、打造高能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平台1.推进重点平台核心产业集聚发展。
依托各地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加快发展一批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着重支持发展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五大重点产业。
对市区范围内的“3+12”核心产业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增加值达到20亿元以上的,市财政给予平台基础奖励100万元,20亿元以上部分每增加20亿元的,再给予100万元奖励,累计奖励不超过500万元。
2.加快建设“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
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开发建设“万亩千亿”产业平台,对成功列入x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创建名单并以企业为主导开发的,市财政给予市场创建主体300万元奖励(同一平台如有多个市场创建主体,由多个市场创建主体共享300万元奖励资金),其中获批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创建资格,先期拨付40%奖励资金;通过验收命名为省“万亩千亿”新产业示范平台,再拨付余下奖励资金。
省“万亩千亿”新产业示范平台,可参与申报“五大平台”争创创新载体奖励资金。
省“万亩千亿”新产业示范平台内新建自持自用楼宇的(不分割产权),可参照x南科技城新型产业用地(M0)政策。
3.谋划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基地。
开展x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培育工作,支持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在各类开发区(园区)以园中园等形式集中开发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对列入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基地培育名单的,在三年建设期内实行年度考核,每次考核通过的,市财政补助100万元。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会议指出,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必须坚持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深化体制改革,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结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会议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任务和扶持政策。
(一)从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现阶段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
(二)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
(三)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建立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四)深化国际合作。
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提高国际投融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
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
(五)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
制定完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精)
国发〔2010〕3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现作出如下决定:[1]一、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又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面临改善民生的艰巨任务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要求。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
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我国要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淮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12.31•【字号】淮政发[2010]256号•【施行日期】2010.12.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淮政发〔2010〕256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区域竞争新优势的战略举措。
为抢抓新一轮战略发展机遇,大力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紧紧围绕构筑具有淮安特色新型工业化体系的目标,以项目为抓手,以创新为动力,以集聚为关键,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全力推进一批重点示范项目,着力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积极搭建一批创新平台,加快培育一批优势企业,使新兴产业成为淮安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增长极,把淮安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全省新兴产业基地。
二、发展目标-产业规模实现“双倍增”。
到2015年,新兴产业销售规模超过1000亿元,实现“双倍增”。
-项目投入超千亿元。
“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兴产业完成项目投入超过1000亿元。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新兴产业领域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2%;建设一批公共创新平台,培育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20个以上。
-产业竞争能力大幅提升。
培育20户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新兴产业龙头企业、5个营业收入超百亿的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全省有位置,全国有影响的新兴产业基地。
三、发展重点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及未来产业发展导向,按照重点突破、跨越发展的原则,加大培育力度,壮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升级,将我市打造成为在省内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特钢新材料产业基地、中国“新盐都”、中国“凹土之都”、新能源产业基地、健康产业基地、节能环保产业基地、苏北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高地和全省物联网应用示范区。
“十四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四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是国务院集结多个部门、机构联合制定,其目标是,通过加快和改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生态中的竞争力和能力,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规划将把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作为国家追求的重点战略性目标,注重深化“技术支持、政策引导、市场规范”的统筹融合,强调构建创新驱动发展及改革创新和安全保障框架,健全金融市场地位定位、行业培育机制、传承发展机制和产业聚集支撑机制,加之以政策倾斜、财政税收支持、财税衔接、金融媒体对接等,以促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首先,加大科技支持力度。
突出把握和充分发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和重要技术领先优势,开展重大科技改革和技术革新,聚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拓宽支持内容,落实公共技术服务体系,构建国家新兴产业实验室等,以促进和推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其次,强化政策引导和市场规范。
进一步完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构建政策水平和管理机制,推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位和规模扩大,规范创新市场机制,加强市场监管,推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合理性、公平性和稳定性。
第三,加强金财税融合支持。
完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支持政策,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增加改革财税政策支持,促进资本、技术和人才向高端创新产业流动,精准扶持企业发展新产品和新业务,统筹安排资金支持投资,保障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得到充足财政支持。
最后,继续优化安全保障环境。
进一步规范科技进步激励的落实,提高研发绩效,加快推进安全技术和安全保障规范制度,落实全方位安全保护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安全保护,保障国家新兴产业安全发展。
“十四五”期间,中国将努力加快发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改善宏观政策,把政策、金融、科技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以发展为主体、增强技术科技能力、优化行业结构、深化制度改革、提升行业风险抵御能力的立足点,把增强我国新兴产业国际竞争力作为重要考虑因素,全面发挥国家工具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应用,着力开拓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局面、新阶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国家关于战略新兴产业的文件
国家关于战略新兴产业的文件在国家关于战略新兴产业的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对于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视和支持。
这些文件包括了对新兴产业的战略规划、政策支持和产业发展目标等内容,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指导和支持。
我们需要从什么是战略新兴产业开始讨论。
战略新兴产业是指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创新性、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较大发展前景的产业。
这些产业通常涉及到高新技术领域、绿色环保产业、智能制造等领域,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产业。
在国家文件中,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战略规划十分重要。
战略规划是指对于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战略布局,包括了对产业发展的定位、目标和重点任务等内容。
通过战略规划,政府可以明确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为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导。
除了战略规划外,国家文件还会包括对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
政策支持是保障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中包括了财政、税收、金融、人才引进等多方面的支持政策。
这些政策可以为新兴产业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支持、市场支持等各方面的支持,为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在产业发展目标方面,国家文件会明确对于新兴产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这些目标和任务通常包括了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市场份额等方面的指标和要求,为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具体的目标和任务导向。
国家关于战略新兴产业的文件是为了促进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科技创新,为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支撑和保障。
这些文件的出台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为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和指导。
对于国家关于战略新兴产业的文件,我个人认为这些文件的出台是对于新兴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于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科技创新至关重要,国家文件的出台将为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政策支持和指导。
我也希望这些文件能够更加贴近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精准的政策支持。
国家关于战略新兴产业的文件是对于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持和指导,这些文件为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和指导。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发布(附全文)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发布(附全文)大力推进节能技术系统集成及示范应用。
在示范园区等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开展节能技术系统集成试点,整合高耗能企业的余热、余压、余气资源,鼓励利用余热采暖、利用余能和低温余热发电。
鼓励重点用能单位及耗能设备配备智能能源计量和远程诊断设备,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加强系统自动监控和智能分析能力,促进提高综合能效。
深入推进流程工业系统优化工艺技术,推动工业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鼓励企业在低温加热段使用太阳能集热器,实现生产工艺和能源供应的综合优化。
推进化石能源近零消耗建筑技术产业化,大力推广应用节能门窗、绿色节能建材等产品。
鼓励风电、太阳能发电与企业能源供管系统综合集成,推动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
做大做强节能服务产业。
支持合同能源管理、特许经营等业态快速发展,推动节能服务商业模式创新,推广节能服务整体解决方案。
支持节能服务公司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
搭建绿色融资平台,推动发行绿色债券,支持节能服务公司融资。
制定相关标准,提高节能服务规范化水平。
制定节能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节能第三方评估机制。
搭建节能服务公司、重点用能单位、第三方评估机构履约登记和服务平台,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
专栏16节能技术装备发展工程组织实施节能关键共性技术提升工程、节能装备制造工程。
鼓励研发高性能建筑保温材料、光伏一体化建筑用玻璃幕墙、紧凑型户用空气源热泵装置、大功率半导体照明芯片与器件、先进高效燃气轮机发电设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装备、浅层地热能利用装置、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装置等一批高效节能设备(产品)及其关键零部件。
实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供热管网系统能效综合提升工程、电机拖动系统能效提升工程,推进燃煤电厂节能与超低排放改造、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等重大关键节能技术与产品规模化应用示范。
组织实施城市、园区和企业节能示范工程,推广高效节能技术集成示范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辐射带动力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
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体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要求。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
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快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我国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位置。
积极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营造良好环境,
强化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抢占经济和科技竞争制高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
要充分发挥我国市场需求巨大的优势,创新和转变消费模式,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调动企业主体的积极性,推进产学研
系
展新方向,对重大前沿性领域及早部署,积极培育先导产业。
同时,要立足当前,推进对缓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具有重大作用的相关产业较快发展,推动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支柱产业。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
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
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创新能力大幅
统
水平。
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积极推进煤炭清洁利用、海水综合利用。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
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
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
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
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三)生物产业。
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
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
着力培育生物育种产业,积极
导体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
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
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
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
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
同时,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发展。
四、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必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
(三)加快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
建立科研机构、高校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机制,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加快完善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科技人员积极从事职务发明创造。
加大工作力度,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
发挥研究型大学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增加急需的专业学位类别。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
养的政策,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支持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鼓励企业建立专利联盟。
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利益保障和实现机制,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机制。
加大对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
(四)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以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目标,选择具有引领带动
五、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市场,规范市场秩序,为各类企业健康发展创造公平、良好的环境。
(一)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
坚持以应用促发展,围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缓解环境资源制约等紧迫需求,选择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显著、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
挥作用的重大技术和产品,统筹衔接现有试验示范工程,组织实施全民健康、绿色发展、智能制造、材料换代、信息惠民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引导消费模式转变,培育市场,拉动产业发展。
(二)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
鼓励绿色消费、循环消费、信息消费,创新消费模式,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扩大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标识实施范围。
加强新能源并网及储能、
完
参与国际合作。
(一)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发挥各种合作机制的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申请国家科研项目。
支持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全球研发服务外包,在境外开展联合研发和设立研发机构,在国外申请专利。
鼓励
我国企业和研发机构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参与我国技术示范应用项目,共同形成国际标准。
(二)切实提高国际投融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
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外商设立创业投资企业,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在境外以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多种方式融资。
扩大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改进审批程序,进一步加
引
力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创新能力建设等。
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等推广应用。
加强财政政策绩效考评,创新财政资金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完善税收激励政策。
在全面落实现行各项促进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税收政策的基础上,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研究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
(三)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
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和贷款评审制度。
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金融产品创新。
加快建立
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处于创业早中期阶段的创新型企业。
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组织领导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和条件。
(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建立健全创新药物、新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税费调节机制。
实施新能源配额制,落实新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
加快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
建立促进三网融合高效有序开展的政策和机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空域管理体制改革。
(二)加强宏观规划引导。
组织编制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制
形
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