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一、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之一是采用木结构。

中国古代的建筑物由檩、椽、柱、瓦等构成,建筑材料主要采用木材。

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建筑技术尚未发展出石材的应用,而木材资源相对丰富,易于加工和运输。

木结构的特点是灵活、韧性好,能够抵御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的破坏。

二、四合院布局中国古代建筑的房屋布局多采用四合院的形式,以四面围合的院落为中心,每个院落内有居室和附属建筑连成一片。

四合院作为一种富有代表性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农村和城市都广泛应用。

它体现了中国宗族观念和社会关系的特点,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屋檐飞翘中国古代建筑的屋檐通常是飞翘的形状。

这种设计可以有效防止雨水渗入屋内,同时也有美化建筑的作用。

屋檐的飞翘形态有叠叠的檐游,形成层层叠叠的重叠效果,使建筑物看起来更加庄重和气派。

屋檐飞翘的设计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筑物的稳定性。

四、色彩斑斓中国古代建筑常常采用色彩斑斓的装饰,多种多样的颜色经过巧妙的搭配,使整体建筑更加鲜艳夺目。

色彩在中国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具有美化建筑外观的作用,还寓意着吉祥和富贵。

大多数古代建筑选用红色、黄色、绿色等鲜艳的颜色,给人以喜庆和温馨的感觉。

五、曲线美学中国古代建筑倾向于采用曲线设计,而不是直线。

这种曲线美学体现在建筑的拱形、檐脊、斗栱等构件上,赋予建筑物柔和、优雅的气质。

曲线设计不仅满足了对美感的追求,还提高了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能够更好地承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六、注重功能性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功能性,在设计上尽可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建筑物的布局、空间划分以及建筑材料的选择都与功能密切相关。

例如,宫殿和庙宇通常采用封闭的布局,以彰显权威和神圣;民居则更注重通风和采光,注重居住的舒适性。

七、宗教文化的体现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融入了宗教文化。

宫殿、庙宇等建筑物常常与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有关,通过建筑的布局、装饰和雕刻等手法来传达对神明的敬意和崇拜。

这些建筑物不仅是信仰的场所,也是文化遗产的象征,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视概念:中国古代建筑追求的是整体性和和谐性,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建筑师注重结构的稳固和建筑的气势,以及带有哲学思想和宗教意义的概念,如风水学和阴阳五行等。

2. 木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尤其是斗拱结构和悬山顶结构。

这种结构方式能够提供足够的承重力并适应地震等自然灾害。

3. 重视层次: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建筑的层次感和分隔效果。

建筑常常由多个层次组成,层层递进,形成独特的空间感和景观。

4. 注重平衡:中国古代建筑追求平衡和对称。

建筑物的布局、形式和装饰都要符合对称美的原则。

这种平衡和对称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思想。

5. 启发艺术:中国古代建筑不仅作为实用建筑,还具有艺术性。

它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如山水画、诗词等。

建筑物的外观和内部装饰经常采用雕刻、绘画和意境创造等方式。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结构的稳固、层次感和对称美。

它不仅是一种实用建筑,还是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载体。

中国古建筑基本特征和等级

中国古建筑基本特征和等级

中国古建筑基本特征和等级一、基本特征:1.整体性:中国古建筑注重整体性,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注重与周围景观的配合和协调。

建筑的布局和造型都是为了追求和谐统一的整体效果。

2.对称性:中国古建筑注重对称性,一般以中轴线为对称轴,左右两侧的布局和造型基本相似,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五行思想。

3.木结构和檐部构造:中国古建筑一般采用木结构,檐部构造复杂精细,是中国古建筑的独特之处,也是其富有特色的标志之一4.双滑道和飞檐翘角:中国古建筑中常见双滑道建筑形式,即建筑的屋檐两侧均设置有滑道,方便排水;同时,大部分屋檐都会设置飞檐翘角,既能增加建筑的美观性,也能起到遮阳防水的作用。

5.搭建工艺和装饰:中国古建筑的搭建工艺独特,多采用斗拱、卷棚、斜檐、歇山等形式,装饰丰富多样,常见的有彩绘、雕刻、砖雕、瓦当等。

二、等级划分:1.寺庙:寺庙是信仰宗教的场所,通常建在山间、湖畔或风景优美的地方。

寺庙建筑注重宏伟、肃穆,如佛殿、塔庙、禅室等。

代表性的有少林寺、峨眉山金顶等。

2.宫殿:宫殿是帝王和皇室成员的居住和政务活动场所。

宫殿建筑注重庄严、豪华,有较高的规模和建筑技术。

代表性的有故宫、颐和园等。

3.官府:官府是官员办公和居住的场所。

官府建筑注重实用性和尊贵性,体现官员的身份和地位。

代表性的有天坛大殿、颍东书院等。

4.民居:民居是普通百姓的居住场所。

民居建筑注重实用、舒适,体现了中国古代乡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代表性的有南方的围屋和北方的四合院等。

5.园林:园林是以人工手段营造的景观空间。

园林建筑注重布局精巧、意境深远,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代表性的有苏州园林、圆明园等。

总之,中国古建筑基本特征和等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建筑艺术的丰富内涵,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通过对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中自成体系,形成了固有的艺术风格与构造特征,包括完整的木架构体系,三段式的外观特征,群体组合的配置形式,均衡对称的布局原则,美丽动人的构件造型,装饰色彩与等级的紧密结合等。

1.完整的木架构体系2.群体组合的配置形式3.均衡对称的布局原则4.美丽动人的构件造型5.装饰色彩与等级的紧密结合6. 三段式的外观特征1.完整的木架构体系亲木文化情结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的建筑文化像中国这样,在近现代西洋建筑东渐之前,如此漫长地热衷于土木结构及其群体组合。

优点:第一,取材方便、加工容易中西比较:意大利佛罗伦萨主教堂1420年动工,1470年完工;同期紫禁城1407年动工,1420年完工;法国凯旋门30年完工,同时期乾隆建造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开始于1767年,1771年完工。

第二,灵活性强由于墙壁不负担屋顶和楼面的重量,建筑物具有极大的灵活性,门窗开设比较自由,并发展成精妙而独特的中国门窗文化。

第三,抗震性强,墙倒屋不塌木材具有一定弹性,梁柱的框架结构有较好的整体性,因而木架构房屋的抗震性能较强,墙是隔断不承重,防御地震,例子:山西应县释迦塔在我国现在保存的古塔当中,应县木塔无论在建筑规模或建筑艺术上,都有特殊的地位,可以称得上是我国以至世界古建筑中的一件珍品。

应县在山西省的北部。

木塔坐落在县城的西北角,原来这里是一座规模很大的佛宫寺,后来寺庙塌毁,只剩下这座原名叫释迦塔的木塔巍然屹立。

应县木塔建于辽代(1056年)。

外形是八角形,高达67.13米,除了石头基础外,全部用木头建造,各层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梁架,而木柱之间,使用了60多种斜撑梁、木枋和短柱,规格和手法变化多样,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使整个塔的构架联结成一个整体,既坚固,又美观。

这座塔900多年来,经受风雨侵蚀以及多次地震、战争的破坏,依然巍然耸立。

塔建成200多年至元顺帝时,曾经历大地震7日,但木塔无恙;1926年阎奉军阀战争,这座塔曾中200多发炮弹,除打断了两根柱子,别无损伤。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1.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梁柱榫卯相连接。

这种建筑方式使用了精确的榫卯,而非钉子或螺栓,使得房屋能够抵御地震和台风等自然灾害。

同时,木结构的特点使得房屋能够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保持温度和湿度的稳定。

2.斗拱和挑拱:斗拱和挑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典型特征。

斗拱通常用于大型建筑物的檐口,起到承重和保护建筑物的作用。

挑拱则用于大跨度的天井和厅堂,提供较大的内部空间。

4.大门和山墙:中国古代建筑通常有一个大门,称为牌坊或门楼。

大门的作用不仅是进出的通道,也是表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山墙是连接两个院落或建筑群的建筑物,起到分界和保护的作用。

5.廊亭和走廊:中国古代建筑常有廊亭和走廊,用于连接建筑物和庭院之间,提供休息和观赏风景的场所。

廊亭和走廊也起到了隔离热量和凉风的作用。

6.斜顶和檐口: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通常呈斜顶,而不是平顶。

这种斜顶能够很好地抵御风雨,同时还能够保持室内的温度稳定。

檐口则是屋顶的前悬部分,能够保护墙壁免受水的侵蚀。

7.彩画雕刻:中国古代建筑在细节和装饰上常常使用彩画和雕刻。

这些彩画和雕刻包括了门窗、柱子、梁和家具等建筑元素,常常以传统的纹样和图案为主题,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风格和审美观念。

8.园林景观: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注重自然景观的融入。

园林景观被视为建筑的一部分,通过布局和种植不同的植物、构建水池、塑造山水等手法,营造出宜人的环境和舒适的氛围。

以上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这些建筑特征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建筑的需求和审美观念,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尊重和融入。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魅力至今仍然为人们所喜爱和传承。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体现。

以下是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1. 木结构: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特征。

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建筑师对木材的性能有着深入的了解,能够充分利用木材的强度和韧性来构建稳定和耐久的建筑。

古代建筑师采用了一系列的木制构件,如梁、柱、椽、栋等,通过巧妙的组合和连接方式,构建出宏伟的建筑。

2. 斗拱结构:中国古建筑中常见的一种特殊结构是斗拱结构。

斗拱是一种把木材切割成梁柱形状,然后通过榫卯连接组合而成的特殊构件。

斗拱结构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可以支撑较大的荷载,使得建筑更加坚固耐用。

同时,斗拱结构还赋予了建筑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特征。

3. 屋顶特色:中国古建筑的屋顶一般采用独特的悬山顶或硬山顶形式。

悬山顶是指将屋顶的翼角向上翘起,形成山峰状的屋顶,给人一种飘逸、轻盈的感觉。

硬山顶是指由多个屋脊构成的屋顶,形状像山脉一样连绵起伏。

这些特殊形式的屋顶不仅具有艺术美感,还能起到保护建筑免受风雨侵蚀的作用。

4. 建筑布局:中国古建筑的布局讲究对称和均衡。

建筑常常按照中轴线对称分布,左右对称的建筑元素相互呼应,形成统一的整体效果。

同时,建筑的布局也考虑到了阳光、风水等因素,以实现舒适的居住环境和良好的风水效果。

5. 斗拱门和抱厦:中国古建筑的主要入口通常采用斗拱门形式,斗拱门由斗拱构成,给人一种庄重而威严的感觉。

而在大型建筑中,常常会有抱厦的设计,抱厦是指围绕建筑中心轴线设置的一系列廊柱,起到增加建筑面积和美化建筑外观的作用。

6. 石雕和彩绘:中国古建筑常常使用石雕和彩绘来装饰建筑表面。

石雕是以石材为材料,通过雕刻技术创作出各种图案和造型,以增加建筑的艺术价值。

彩绘则是通过在建筑表面绘制各种颜色和图案,增加建筑的美观度和艺术感。

7. 园林特色:中国古建筑常常与园林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园林建筑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首先,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多样。

古代建筑包括宫殿、寺庙、园林、陵墓、民居等多种类型。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均以建筑群为基本构成单位的寺庙,它们通常由主殿、配殿、廊房和牌坊等组成,呈现出严整的形制和庄严的氛围。

另外,古代园林也是中国建筑的重要形式之一,它融汇了建筑、园艺、水利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元素,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次,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结构的稳固和均衡。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采用了木质结构和石质结构两种主要形式。

其中木质结构又分为架高悬挑结构和柔性悬挑结构两种。

架高悬挑结构常见于宫殿和寺庙,它采用了大跨度的悬挑梁和柱子来支撑整个建筑,给人一种轻盈飘逸的感觉。

而柔性悬挑结构多见于民居,它采用了层层悬挑的梁架和柱子,给人一种连绵起伏的感觉。

石质结构主要用于建筑的基础和城墙等部分,以增加建筑的稳固性。

此外,古代建筑还注重对称和均衡的美学原则,通过布局和结构的合理设计来体现。

第三,中国古代建筑采用了丰富多样的材料。

木材是古代建筑中最常用的材料,尤其是南方地区。

它具有质轻、坚韧、易加工等特点,适用于建筑的梁柱和构件。

石材是古代建筑中另一个重要的材料,主要用于建筑的基础、墙体和墓穴等部分。

石材具有耐久、坚固和雕刻性能好等特点,使建筑更加稳固和美观。

另外,古代建筑还使用了砖、瓦、琉璃、琉璃瓦、木雕、砖雕等多种材料来进行装饰,增添了建筑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最后,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细节装饰和意象表达。

细节装饰包括彩画、木雕、砖雕等,它们以图案、花纹、文字等形式表现出丰富的意象和寓意,使建筑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例如,龙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常见的图案之一,它象征着皇权和吉祥。

在宫殿和寺庙的屋顶、门户、护栱等部分可以看到龙的装饰,给人一种庄严神秘的感觉。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建筑以其多样的形式、稳固的结构、丰富的材料和精致的装饰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它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建筑的智慧和技艺,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理解和追求。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1.建筑外形上的特征具有屋顶,屋身和台基三部分。

2.建筑结构的特征木构架结构(木构架:屋顶和屋身部分的骨架)。

基本做法:以立柱和横梁组成构架,四根柱子组成一间,一栋房子有几个间组成。

3.建筑群体布局的特征组合原则: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每个建筑物的正面都面向院子,并在这一面设门窗。

规模较大的建筑由若干个院子组成。

有显著的中轴线,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两侧的次要建筑多作对称的布置。

4.建筑装饰及色彩的特征装饰细部:梁枋,斗拱,檩椽等结构构建经艺术加工发挥装饰作用。

色彩:古代建筑中最显著特征之一。

宫殿庙宇中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屋身,檐下阴影里用蓝绿色略加点金,在衬以白色石台基,轮廓鲜明富丽堂皇。

一般住宅中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或用粉墙瓦檐,木柱,梁枋门窗等多用黑色,褐色或本色木面。

彩画:建筑装饰中的重要部分。

做在檐下及室市内的梁,枋,斗拱,天花及柱头上。

构图密切结合构件本身的形式,色彩丰富。

明清时期常用的有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

名为“藻井”,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

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方。

是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二、屋顶中国古典建筑的外观特征极为明显,都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史称“三段式”。

三段式之中以大屋顶最为典型。

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的显著特征是大屋顶。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被称为中国建筑之冠冕,最显著的特征是屋顶的流畅的曲线和飞檐,最初的功能是为了快速排泄屋顶的积水,后来逐步发展成等级的象征。

从汉代初得雏形至明清规格化,屋顶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其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盝顶、卷棚顶等形式。

屋顶使建筑物显得稳重协调,而且还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征。

下面是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的简述:1.木结构:中国古建筑以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木结构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古代中国的木结构建筑技术非常发达,通过榫卯和用绳索固定木材实现结构的稳定。

2.抬梁大柱:传统中国的建筑追求稳定和持久,因此常常采用高大的梁和柱,作为建筑结构的主要支撑。

这些抬梁大柱为建筑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使建筑具备了极高的抗震能力。

3.坡屋顶: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常采用坡面屋顶,即四斜面或多斜面的屋顶结构。

坡屋顶能够更好地抵御风雨和积雪,同时也带来了美观的外观特征。

4.围墙院落:中国古建筑的常见形式是围墙院落,即由一道高墙围合起来的建筑群落。

这种布局形式可以保护居民的隐私,同时也体现了封闭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5.对称和平衡:中国古建筑非常注重对称和平衡,追求建筑的整体和谐。

例如,建筑的平面布局常常采用对称的形式,建筑元素的摆放也追求左右对称。

同时,建筑的整体形态和比例也要求平衡和谐。

6.建筑装饰:中国古建筑注重细节和装饰,常常使用雕刻、彩绘、琉璃、彩瓦等装饰技术。

这些装饰元素不仅美化建筑外观,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龙、凤、鳌等神兽和吉祥图案。

7.室内布局:中国古建筑的室内布局也非常讲究。

宅院通常按照主次次序进行布局,中轴线是主要的布局原则。

古建筑的室内常常设置有钟鼓楼、偏房、庭院等区域,以及宴会厅、客厅、卧室等功能区域。

8.风水文化:中国古建筑还深受风水文化的影响。

风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观念,追求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建筑的选址、建筑形式、布局和装饰等方面,都要符合风水学的原则,以达到吉祥、避邪和保护居住者的目的。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人文和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它们不仅是建筑的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代表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

这些特征也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多采用木结构,以榫卯和斗拱等技术相连接,形成稳固的建筑框架。

梁、柱、枋、栋等构件的形状与用材都经过精心设计和选择,以保证结构的稳定和耐久性。

2.重视对称美:古代中国建筑追求对称美,塑造建筑整体的和谐与平衡。

建筑多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布局。

大门、殿堂、庭院、园林等都体现出对称的建筑美学。

3.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建筑多围绕景观而建,树木、山石、水池等自然元素被巧妙地融入建筑设计中,使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4.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筑多体现出“人文主义”的精神,注重人的尊严和个体的平衡。

建筑的设计和布局都体现出对人的礼仪和仪式的重视。

5.丰富的装饰:中国古代建筑丰富多样的装饰是其鲜明特点之一、建筑以彩色画、木雕、石雕等装饰为主,常常运用吉祥的图案和寓意来装点建筑。

这些装饰不仅是为了美观,也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对吉祥和祝福的追求。

6.庭院的使用: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常见的一种特征。

庭院常被用作空间布局的基本单元,室内和室外环境交融,形成细致而和谐的空间。

庭院中的花草树木和池塘常常被用来增添景观和气氛。

7.多层次的空间:中国古代建筑常采用多层次的空间布局。

建筑常由前殿、中殿、后殿等不同高度的建筑构成,形成层次感和宏伟的氛围。

建筑中的阶梯、窗框、栏杆等也常被利用来突出空间的层次感。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特征和风格,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这些建筑不仅是中国建筑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瑰宝中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中国古代建筑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一个独特的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高度统一;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总体性、综合性很强。

具体表现为:(一)重视环境整体经营(二)单体形象融于群体序列(三)构造技术与艺术形象统一(四)规格化与多样化统一五)诗情画意的自然式园林(六)重视表现建筑的性格和象征涵义2.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1)建筑材料:木材。

2)结构方式:框架式结构: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3)空间布局:灵活。

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

4)单体建筑构件:标准化。

模数制。

5)平面布局:内向含蓄,多层次,均衡对称。

6)创造斗拱结构形式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3.木结构建筑的结构形式(图)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1)抬梁式使用范围较广,在三者中居于首位。

它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

在相邻木架间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

抬梁式构架在春秋时已有,唐代发展成熟。

特点:柱承重,我国应用最广优点: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空间缺点:柱梁等用材较大,耗材较多适用:一般多用于宫殿、庙宇、府邸、住宅等建筑,特别是北方(2)穿斗式木构架也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间距较小使柱能直接承受檀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组成构架。

这种结构技术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汉)已相当成熟,流传至今,为中国南方诸省所普遍采用。

特点:无梁,柱较密,柱间直接用枋联系。

优点:用材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

缺点: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阔。

适用:南方地区较为普遍(江西、湖南、四川)(3)井幹式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不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如同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讲解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讲解

二、建筑结构的特征
(一)基本结构
1.抬梁式
抬梁式也称“叠梁式”。先
在地面上筑一个土台,台上
安装石础,立木柱,再在柱
上架梁。梁与梁之间用“枋
”连接组成“间”,在梁上
再架檩,檩上架椽,这样层
层叠置,最后是用椽来承托
屋顶,“骨架”就这样形成
了。
30
二、建筑结构的特征 (一)基本结构
2.穿斗式 “穿斗式”没有 梁,它把柱子布 置得比较密,柱 间直接用枋联系 。
(三) 台基 三层须弥座台基 更显宏伟
二、建筑结构的特征
采用木构架结构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都是 采用木构架结构,木构 架是屋顶和屋身的骨架, 它的基本做法是以立柱 和横梁组成构架,四根 柱子组成一间,一栋房 子由几个间组成。
二、建筑结构的特征
(一)基本结构
中国古代木构架共有三种不同形式: 抬梁式 穿斗式 井干式。
格扇局 部
6、故 宫午门 门钉
住宅梁架装饰
住宅内装修色彩丰富,“雕梁画栋”正是形容这
种特色。 如右图:宫殿庙宇中用 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 屋身,檐下阴影里用蓝 绿色略加点金,在衬以 白色石台基,各部分轮 廓鲜明,使建筑物更显 富丽堂皇。
日本建筑的朴素与中国建筑的绚丽
北京故宫太和殿正立面 4
(一) 各种屋顶类型
1、庑殿顶
5
太和殿重檐庑殿顶
(一) 各种屋顶类型
2、歇山顶
在形式多样的古建 筑中,歇山建筑是其中 最基本、最常见的建筑 形式。
无论是皇家宫殿、 王公府邸、城垣鹊楼、 寺庙园林及商埠店铺等 各类建筑,很多都采用 歇山这种建筑形式。
7
2、歇山顶

升 拱
斗拱的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的基本特征1.木料选材精良: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所使用的木材种类繁多,但主要选用优质的木材,如柏木、楠木等。

这些木材质地坚硬、纹理清晰,耐久性高,非常适合用于建筑结构。

2.简洁而牢固的构件: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注重简洁而牢固的构件,主要构件包括梁、柱、楼板等。

梁柱采用竖向的框架结构,榫卯结合,通过雕凿和组合装配的方式将构件连接在一起,使整个建筑结构更加牢固。

3.利用规律的叠加: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注重利用规律的叠加,通过梁柱叠加的方式形成建筑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大型宫殿建筑常常采用多层的梁柱结构,通过不同层次的叠加来形成庞大而庄严的气势。

4.巧妙的结构设计: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以巧妙的结构设计著称,采用了各种技术手段来增强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例如,多数建筑采用了互相牵制的榫卯结构,让各个构件相互支撑,形成一个整体,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

5.注重对称和比例: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注重对称和比例的设计原则,以追求建筑的均衡和谐。

建筑中各个构件的大小、形状和位置都经过精心计算和设计,使建筑的各个部分相互呼应,达到整体的和谐统一6.独特的屋顶设计: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的屋顶设计非常独特。

一般采用悬山顶、歇山顶或混合形式的顶部结构,屋顶线条流畅自然,形状优美,给人一种轻盈、宁静的感觉。

同时,屋顶上安装的彩画、彩檐等装饰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的重要特征之一7.体现民族文化特色: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从整体布局到细节装饰,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和符号,具有深厚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以其独特的特点和技术在建筑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存在不仅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财富,也为今后的建筑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木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普遍采用木质结构,以榫卯和斗栱技法连接横梁和柱子。

这种结构可以使建筑物更加耐久,并且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2.重视空间布局: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空间的布局和组织。

建筑物通常由前后院落、庭院和房间组成,形成了室内外相互关联的空间结构。

3.尊重自然环境:中国古代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

建筑对自然环境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并且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4.注重符号意义:中国古代建筑常常具有丰富的符号意义。

例如,屋顶的翘角代表着权力和尊贵,屋檐上的彩绘则寓意着吉祥和幸福。

5.讲究装饰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装饰艺术,尤其是彩绘和雕刻。

建筑的外立面常常装饰有瓦片和彩绘壁画,内部的梁柱和门窗也常常雕刻精美的图案。

6.强调整体性:中国古代建筑崇尚整体性,建筑物的各个构件相互关联,形成有机的整体。

整体性表现在建筑的布局和结构上,也表现在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上。

7.考虑人的尺度: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人的尺度,以人的身体高度和步幅为参考,设计出合适的门窗和楼梯。

建筑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相符,使人们感到舒适和自在。

8.承载社会文化: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内涵,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建筑物常常与宗教、宫廷、学府等有关,成为社会文化活动的场所。

9.借鉴自然的造形:中国古代建筑常常借鉴自然界的形态,以山水为灵感进行设计。

建筑物的屋顶形状有时模仿山峰,庭院的布局有时模仿自然的水景。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木质结构、重视空间布局、尊重自然环境、注重符号意义、讲究装饰艺术、强调整体性、考虑人的尺度、承载社会文化、借鉴自然的造形等特征。

这些特征与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密切相关,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多种风格和类型。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首先,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平衡和对称。

在设计和布局上,追求整体的和谐和均衡是中国古代建筑特征的一个重要表现。

无论是庙宇、宫殿还是园林,都倾向于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建筑物在视觉上呈现出稳定、平衡的感觉。

这种对称的布局也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其次,中国古代建筑重视与自然的融合。

中国古代建筑师将自然景观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以致力于创造一种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空间感。

例如,在园林建筑中,建筑物常常与山水、花草树木等自然元素相结合,形成一种自然的景观。

这种自然融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尚。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细腻和精巧的建筑工艺。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细节处理,注重雕刻、彩绘等技艺的运用。

无论是屋檐上的彩绘、门窗上的雕刻还是砖瓦上的图案,都展现出精巧和独特的艺术技巧。

这些细节的处理不仅加强了建筑的美感,也显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高超和精湛。

另外,中国古代建筑非常注重风水和宗教信仰。

风水学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重要的一部分,它追求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来寻求吉祥和福气。

因此,在建筑的选址和布局上,中国古代建筑常常考虑到周围环境的地理特点和气氛,以获得大自然的保护和庇佑。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庙宇和寺庙也充分体现了宗教信仰和崇拜,使得建筑物成为信仰和神圣的象征。

最后,中国古代建筑追求的是永恒和延续。

很多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经得起岁月的洗礼和考验。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使用优质的建筑材料和坚固的结构,以确保建筑物的耐久性。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常常进行维修和保养,以保持其原始的风貌和特色。

因此,许多中国古代建筑可以一代传一代,世代延续。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其平衡、对称的设计、自然融合的理念、精湛的工艺、注重风水和宗教信仰以及追求永恒延续的精神,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核心特征。

简述中国古典建筑的基本特征并举例说明

简述中国古典建筑的基本特征并举例说明

我国古典建筑,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我国古典建筑的基本特征,并通过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帮助你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一主题。

我国古典建筑的基本特征有许多,包括建筑结构、风格特点、材料选用等多个方面。

首先要提到的是我国古典建筑的结构特点,其以木结构为主,独特的榫卯结构使得建筑具有坚固耐久的特点。

古代大量使用的斗拱、椽子等结构元素也是古典建筑不可或缺的部分。

要介绍的是我国古典建筑的风格特点。

我国古典建筑注重对称和谐的美学观念,建筑形式上常采用对称式布局,建筑外观常常体现出优美的曲线和线条。

我国古典建筑在装饰上也非常讲究,常常出现精美的木雕、砖雕、瓦雕等艺术元素,使得建筑更加精致和华丽。

要提及的是我国古典建筑对材料的选用。

我国古典建筑常常采用天然的木材、石材等作为主要建筑材料,这些材料在结构上和装饰上都能体现出独特的美学效果,使得古典建筑更加具有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

接下来,我将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我国古典建筑的基本特征。

首先要提及的是故宫,作为我国古典建筑的代表之一,故宫不仅在结构上体现出古代我国建筑的精湛工艺,同时在设计上也表现出对称和谐的美学原则,其华丽的装饰更是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还有颐和园,颐和园作为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更加注重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和谐。

颐和园内的建筑以山水为背景,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唯美的建筑景观,体现了我国古典建筑对自然和谐的追求。

还有承德避暑山庄,避暑山庄在建筑布局上体现了古代建筑的对称式风格,建筑形式虽不复杂,但是却能令人感受到宁静与和谐之美。

在装饰上,避暑山庄也采用了许多精美的木雕和石雕,使得建筑更加美观并富有艺术性。

我国古典建筑的基本特征体现在结构、风格和材料的选用上,通过具体的例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特征。

我国古典建筑的魅力在于其对称和谐的美学特点以及精湛的工艺,这些特点使得古代建筑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义。

中外建筑史第一章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征课件-PPT

中外建筑史第一章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征课件-PPT

2、纵深布局:
(1)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组合主要是沿纵深方 向布局。沿一条纵深的路线,对称(或不对称) 的布置一连串形状与大小不同的院落和建筑物.
1.对称式:
2.半对称式:
3.不对称式:
(2)当建筑群 规模较大、内容 复杂、功能多样 时.,通常将纵 轴线延伸,并横 向展开,组成三 、五条轴线并列 的组合群体。
特点:柱头搁置梁头, 梁头上搁置檩条,梁 上用矮柱支撑较矮的 梁,叠层而上,梁的 总数可以达到3~5根。
(2)穿斗式
在汉代画像石中已可见穿斗式构架房屋 的形象。这种构架多用于南方地区民居和较小的 建筑物,长江中下游地区至今还留有大量明清时 期穿斗式构架的民居。
叠梁式、穿斗式结构的优点和缺点
王府大门
王府大门是屋 宇式大门中的最高 等级,按等级分有 五间三启门和三间 一启门两种。
五间三启门
三间一启门
广亮大门
广亮大门又 称“广梁大门”,等 级上仅次于王府大门, 是具有相当品级的官 宦人家采用的宅门形 式。
金柱大门
金柱大门在等级 低于广亮大门,其余构 造与广亮大门相同,只 是规模不及后者,一般 应用在品阶稍低的官员 宅邸。
3.空间需求复杂不能得到满足
(二)木构架结构体系:
1.木结构的结构组成
在木结构体系中,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 分被称为“大木作”,它是木结构形体和比例尺 度的决定因素。其由柱子、梁、檁、椽、斗拱等 组成。大木是指木构架建筑的承重部分。
A、柱子:直立承受上部重量的构件。
附:柱子的分类
角柱:四角的柱子 檐柱:前后檐处除了
角柱以外的柱子 中柱:处于脊下的柱
子 金柱:檐柱以内凡不
在屋脊位置的都是 金柱 山柱:在山墙内直通 屋脊的叫山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1、城乡同构的空间形态建筑,最初不过是庇护人类活动的掩体。

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建筑呈现为秩序化、习俗化的空间形态,并且把各个时代的工巧匠心凝聚其中,以至在古典美学里被看作造型艺术之首。

建筑由此而成了保存文化史迹最完整的载体。

因此,回顾一种文明演化的历程,离不开考察它的空间形态及其生成秩序。

而只有通过对整个建筑体系的认知和把握,方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

在古代世界建筑体系的几大分支中,唯有中国所代表的东亚这一支是首尾连贯、一脉相承的。

从原始社会末期,一直延续到宗法社会结束,其间以渐变和积淀为主,没有发生大的突变或中断,不象地中海沿岸、波斯、印度等地的建筑体系那样,都经历过断裂和嬗变的过程。

特别是不像西方建筑体系所经历的古典建筑、中世纪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启蒙运动建筑以及复古主义建筑那样,有着层次分明的演化阶段。

因而相对而言,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一种连续性进化的体系,在转折、递变和断代、分期的脉络关系上,也就不那么容易分辨。

中国古代建筑体系有着丰富多样的建筑类型和造型风格,但大多是从住屋(宅、宫)中衍生出来的。

在宗法和礼制的限定下,无论是哪一类建筑,一般都是以木结构为主体,以“间”为单位;从群体关系而言,都是以院落为单元,再以纵、横两个方向的轴线上多进、多路的院落形成组群,从水平方向延展开来,组成里坊、街坊,进而聚合成以皇宫(王宫)或衙署为中心的城市。

这些城市大多因地制宜,可以是平原、盆地上规整平直的,也可以是依山傍水,曲折起伏的,但在实质上,大都是以院、坊、城三个空间层次构成的网络系统。

这一网络向郊野、乡村辐射,循着同一构成规则,就象一种语言的句法构成一样,使里、集、堡、寨、村等等都有着类似于城市的空间形态。

这种城乡同构的空间概念也部分印证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社会发展史观。

究其实质,乃是华夏民族对同一亘古建筑习俗的文化认同。

从“匝居”到聚居,从一座庭院到一座城市,以血缘及地缘为纽带的宗法礼制和“人伦轨模”,构成了中国古代空间习俗的秩序及其营造基础。

2、道器相融的文化象征在古代世界,文化象征始终独立于技术系统,是维系建筑体系的精神支柱。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文化象征往往与宗法的人伦秩序相辅相成。

从城市与建筑的布局,到梁柱间架的多寡,形体、构件的比例,再到斗拱的等级,以致装修、彩画、着色的规格,甚至门簪、门钉的数量等等,也都同属一个包含着宗法秩序和符号隐喻的文化象征系统。

即使从“器”的层面看,讲究轴线对称、因循礼制宗法的建筑空间,也并没有完全束缚住古代中国人对多样生活和浪漫情怀的向往。

熙攘喧闹的市井,摹景自然的园林,离群索居的别业,便使古人的生存环境显得有张有驰,重理容情,并且是雅俗各得其所的,是对依附宗法的建筑制度的一种超然。

不仅如此,在古人眼中,建筑既属于形下的“器”,也含有形上的“道”;既可以比附外在的大宇宙,也可表达内心的小宇宙。

寻求建筑的象征性,使中国建筑于功用、制度之外,还有隐喻性的精神表达,如宇宙图案、八卦九宫和夹杂着环境认知、文化禁忌和心理暗示作用的风***式等。

这些神秘的理念、图像和巫术般的操作,与营造活动纠结在一起,本质上是华夏民族集体无意识中亘古存在和演变着的空间习俗及其命运寄托方式。

无论对此作何价值判断,都有必要客观看待这样一类蕴含着文化象征意义的人为历史事实。

中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开业建筑师,择居卜宅的风水师(选址、定位)、谈玄论道、考辨典章的文人士大夫(立意、定制)和“薪火相传”的工匠(取料、施工),都参与和主导了土木营造的全过程。

所以中国古代的“营造”二字,应当是一个“三位一体”的集合概念,中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文化象征系统、“工官制度”和匠作传统,就是对空间习俗及其营造制度的真实注解。

3、木构建筑的逻辑矛盾中国古代建筑总括看来,是一个以木构为主体的庞大建筑体系。

若以秦岭淮河为界,南方平原、丘陵地带遍布着阔叶常绿树,山区并大量生长着云杉、冷杉等针叶林;北方则以阔叶落叶林(夏绿树)、针叶林为主。

这些林木资源为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物质环境条件。

因而中国木构建筑的物态要素主要就表现在木质的构架、装修和以生土为主的台基和围护(墙)上,因而取材便利,施工快捷,造型舒盈,适宜平原、山地、河谷等多种地理及气候条件,呈现出同中有异的各种地域风格,可以说是融于风土之中的“生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山水、林泉易于取得谐调关系。

然而,在世界上各个古代文明中,木结构建筑曾是普遍现象,比如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古国的砖石建筑,其实都是从木构建筑演化来的。

但唯独中国的这一木构体系亘古一脉相承,没有向砖石建筑转化。

对此,中外学者历来有着不同解释。

19世纪德国的德昆西(De Quincy)猜测柔曲的中国木构建筑源于对帐幕的模仿;20世纪初日本的伊东忠太则认为,中国文明没有经历神权阶段,建筑也就不会从木结构转向追求永恒的砖石结构,这与梁思成所言中国古代“不求物之长存”,故而木结构陈陈相因的观点实际是相和的。

从文化的根源上看,古代的“阴阳五行说”也是一个约定俗成的重要因素,“木”是“阳”的象征,住屋等“阳宅”适宜采用木结构;而砖石则属“阴”,坟庙一类“阴宅”才能使用砖石结构。

木构建筑是近似于现代排架的梁柱式(或称叠梁式、抬梁式)或穿斗式结构,构件之间均以榫卯铰结或穿结相连,可以化解外力、吸收能量并允许相当大的残余变形,具有很强的抗震和抗风性能。

这种结构的外表和做法,以尊卑等级相区分,建筑的等级愈高,为装饰和彩画所覆盖的华丽程度就愈强。

就此而言,木构建筑在“官式”上的演变,经历了着妆渐浓,以至趋近于艳俗柔靡的过程,而朴素淡雅的古风,则部分地保留在了民间的居住建筑之中.数千年来,特别是从秦末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事件为始,天灾人祸使规模巨大的土木工程在兴造和焚毁之间反复演替,也无休止地耗费了有限的林木资源,不知有多少曾经葱郁的地域景观都因此而退萎或消失了。

如历代帝王建都时间最长的渭水流域及河洛平原,就经历过类似的变迁过程。

古代为了建造一座城池,修筑一组宫殿,动辄就需砍伐直径半米甚至1米以上的成千上万棵巨型乔木,“蜀山兀,阿房出”不啻为建筑改变自然景观的文学性描写,而是相当真实的历史事实。

也就是说,中国木构建筑既是人文景观形成的结果,又是损耗自然景观资源的成因。

这种因果关系构成了其作为“生态建筑”的二重性和历史矛盾,也是其作为一种体系在近代走向终结的逻辑必然。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演变1、古风时期当代的考古新发现,使古代建筑萌芽的上限不断地前移,但是可以断定,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商时期,建筑的演变还没有走出“茅茨土阶”和拓朴空间的阶段。

“倾宫瑶台”的景观描述或许只是后世的夸饰,“世室”、“重屋”的建筑制度或也并未形成典章。

《周礼•考工记》才披露了中国古代建筑制度的根基是周代建立的,涉及都城、宫室、坛庙、市场、民居即营造技术等诸多方面,标志了“古风时期”的开始。

但是事实上春秋战国时已经“礼崩乐坏”,周礼的建筑制度即使在先秦时期也并未被完整地推行过。

列国官方建筑制度的差异性远大于同一性,因而才会有秦始皇攻灭六国,“写放”其宫室于渭河之滨的故事。

在楚辞、汉赋等历史文学作品中,也可看到当时地域建筑景观的影子。

直到西汉初期,在“独尊儒术”的旗号下,周制才成为了士族文人和工官们所托古、考辨和演绎的正统营造制度,但与“克己复礼”的复古理想总是时近时远的。

秦朝的大一统,荟萃列国建筑精华于关中。

而对建筑演进而言影响最大者,当首推统一度量衡,因为尺度的统一,必是建筑体系形成的先声。

至汉武帝时,一方面尊周托古,并在建筑上加入了许多荒唐的谶纬做法;另一方面既延承秦制,又应时变通,终使汉代建筑在制度和技术两个层面上都对既往进行了整合和改进,也可以说是造就了后世“官式建筑”的雏形。

汉帝国的建筑遗迹和文献记载中,已可见到中国木构建筑体系所具有的大部分特征,如抬梁、穿斗和井干三种结构形式;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等屋顶式样;坛庙、陵寝制度;闾里、市肆,山水园林等,大都是在汉代出现的。

因而以往学界多认为中国古代建筑体系成型于两汉,基本上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汉代可以称之为华夏建筑的“古风盛期”。

2、殊源同流期魏晋时又修正汉制,如宫城近于中轴线北侧,实行大朝“东西堂”制和“宫衙制”;棋盘状的道路和闾里;实行山陵制等,都影响了其后南北朝和隋唐的建筑制度。

西晋的荀勖考辨典章,检核律尺,也是涉及营造制度的重要事件。

魏晋至南北朝,动荡的社会、险恶的仕途及频仍的战乱,却给东汉传入的佛教建筑提供了传布的契机;心向禅境,清淡玄机和离俗遁世、寄情山水的文人价值观和精神状态,则促使了古代园林在理念和手法上的演进。

五胡的入主中原,使游牧部落在定居汉化的同时,也将草原文化的某些特征带给了汉地,比如在悬垂的帐幕与柔曲的木构屋顶之间,以及在草原民族钟爱的青绿色泽与后来官式建筑的青绿彩画之间,似乎存在着视觉和习性模仿上的内在关系。

而西域交通的发达,也使丝绸之路上传来的建筑因素融于华夏体系,让后者濡染了不少西域的“胡气”,如卷草纹、琉璃瓦、须弥座,以至梭柱、鸱尾的出现,高足式家具的流行,都与印度、中亚、波斯、希腊的因素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于是,古风的急剧转变由此而发生了。

因而可以说,魏晋至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第一次重大的演变转折期,华夏文化圈层内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的殊源同流、互动交融是这一建筑转变的首要推力,并为“古典时期”的到来提供了丰厚的文化积淀。

3、古典时期隋唐的又一次大统一,将同中有异的南北朝建筑制度再加整合,把对周制的考释,与汉魏以来的建筑遗产相融合,在城市、宫殿、坛庙、陵寝、寺观、园林、民居等方面都有新的变化。

特别是颁布《营缮令》,实行宫城-皇城-都城的三重城制度,里坊制度,纵列的宫廷三朝制度,离宫别苑制度,高度汉化的佛教寺院制度,以及依稀可辨的营造用材制度等,都将古风时期的建筑演变推向了高潮。

唐朝兼容华夷,崇尚博大,因而“唐风”建筑的雄浑豪劲,确是有其时代缘由的,与当时的诗词、书法、绘画等文艺作品在风骨上可作类比。

可以想见,唐朝的城市与建筑制度及其风范已为后世奠定了基型,中国建筑史上的“古典时期”由此拉开了序幕。

宋朝商业和对外贸易异常发达,将前代的文化积累精致化并进行了细致地整理和提升,技术发明纷纷涌现。

宋朝建筑上承隋唐、五代,下启元、明、清,使古代建筑体系从隋唐时的高峰转入了成熟的阶段。

宋朝又一次检核律尺,修正典章,恢复了上古积黍为度的黄钟律,建筑营造制度被纳入了“律”、“令”、“格”、“式”典章制度分类的“式”中。

出于“关防工料”,强化土木工程管理的需要,北宋集天下匠作精要,修成了《营造法式》一书,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包含了设计、用料和施工详细内容的营造规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