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宗教文化学术研究概况

合集下载

海峡两岸关帝文化交流的发展趋势

海峡两岸关帝文化交流的发展趋势

赴通 淮关岳 庙进香 时 , 迎请木 雕关 帝神 像一 尊 回台供奉 。7月 , 园市 武燕 宫结 束在 通 淮关 岳 庙 的进香 桃 之旅 时 , 也请 去关帝 神像 一 尊 。针 对 台湾 信 众加 强 与祖 庙联 系 的愿 望 , 建 祖 庙 做 出积 极 的 回应 , 福 采取 赠送 印信 、 物等 办法 , 固双方 之 间的香火 渊源 关系 。例如 , 于前 来进 香 的 台湾 官庙 , 证 巩 对 通淮 关 岳庙 颁
1 6
泉州师 范学院学 报
21 0 2年 9月
的分身神 像人 台奉祀 。例 如 ,9 1年 4月 , 19 宜兰礁 溪协 天庙信众 46人 , 团到东 山关帝 庙进 香谒 祖 , 7 组 并
迎奉关 夫人 神像人 台[5。这 是历史 以来 关夫 人神像 首次分 灵 台湾 。1 9 年 3月 , 3。 ] 91 台北 县 中和市 碧云 堂
这 里进香 谒祖 。19 9 0年 4月 , 台湾 云林 县 四湖 乡保 长湖 保 安 宫一 行 1 8人 , 前来 认 祖参 拜 。 1 月 , 中 1 台 圣 寿宫进香 团 2 前来 进香 1 , 8人 2月 高雄市 前镇 区忠圣 堂 、 栗 县竹 南 镇 玄德 官 一 行 1 苗 3人前 来进 香 。
给“ 泉州通淮关岳庙分灵印” 。一些关系更为密切的官庙 , 通淮关岳庙还赠给铜香炉 、 纪念章 、 庙志、 关刀 等证 物 。 福建的关帝信仰是中原传来的, 关帝信仰的源头在中原。台湾信众在加强与福建祖庙 的联系的基 础上, 以福 建 为跳板 , 北上 中原 , 一步 恢 复 与 中原 祖 庙 的联 系 。宜 兰礁 溪 协 天 宫管 委 会 主任 委 员吴 朝 进 煌 回忆说, 早在 19 年 , 9 1 他听说大陆福建东山有武圣宫, 就带 了宜兰 5 O多位 乡亲 , 组成进香 团, 专程坐 船到东 山朝拜 。此后 , 得知关 帝 祖庙在 山西运 城解州 ,95年“ 又带 团到运 城谒拜 关 公祖 庙 , 后追 他 19 他 之 寻到 了洛 阳 , 拜祭埋 葬关 公 头颅 的关林 , 最后 来关 公 卧身处 的 当 阳关 陵 参拜 ”5。这样 , [ ] 台湾信 众从 福建

真实与虚构《福尔摩沙的历史与地理》中的知识来源

真实与虚构《福尔摩沙的历史与地理》中的知识来源

历史地理研究2021年第1期真实与虚构:《福尔摩沙的历史与地理》中的知识来源郭满(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007)【摘要】荷兰在台湾殖民统治结束后,西方对台湾的关注并未因此中断,相反始终存在一种“福尔摩沙情结”。

1704年萨玛纳札所著《福尔摩沙的历史与地理》出版,在满足读者猎奇心理的同时,亦与严肃的宗教、政治议题连结,引发了持续的争论,作者真假参半的台湾人身份始终扑朔迷离。

厘析各方分歧,不仅可察知18世纪初期欧洲的台湾知识流布概貌与渠道,也能管窥不同国家在相异宗教信仰下对知识采取的迥异态度。

【关键词】“福尔摩沙情结”礼仪之争宗教与知识【图书分类号】K92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6822(2021)01-0105-121704年,一本名为《福尔摩沙的历史与地理》的书在伦敦出版。

①作者萨玛纳札(又译撒玛纳札,George Psalmanazar,1679一1763)宣称自己是来自台湾(Formosa,福尔摩沙)②的原住民,在书本畅销的同时,有关该书作者身份及内容真实性的议论之声四起①在自陈书中内容大部分是“凭空想象”后,作者本该声名狼藉,然略显意外的是,与之有交游的英国著名文学家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1709-1784)却为之背书,称其是“最好的人”③,不禁令人费解。

西方学界对萨玛纳札与其著述《福尔摩沙的历史与地理》的研究,专注于作者及著作本身,甚至溢出历史[收稿日期]2020-11-0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百年台湾文学中的中华民族叙事研究"(19ZDA27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形势下推进两岸历史文化认同融合研究”(16JJDGAT002)[作者简介]郭满,男,1990年生,山东沂南人,博士,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讲师,主要从事台湾史研究。

①George Psalmanazar,An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Description of Formosa,an Island Subject to the Emperor of Japan,London:Dan.Brown,1704.②西方自葡萄牙人后习以福尔摩沙(Formosa)称谓台湾。

台湾人文概况

台湾人文概况

台湾人文概况台湾人文概况 1毛焱台湾省是中国最大的岛屿,面积约36000平方公里,人口2300多万。

从台北到高雄坐高铁只要一个半小时。

就幅员辽阔、资源丰富、风景优美而言,台湾省是大陆比不了的。

但台湾省在历史上被荷兰和西班牙占领,沦为日本殖民地长达50年。

国民党占领台湾省后,两岸隔绝了近40年。

在整个战后建设时期,深受美国影响,独特的海岛文化与中原文化、闽南文化融为一体。

这些都造就了台湾省独特的人文风格,这是大陆游客去台湾省应该感受和体验的。

一到台湾,最先打动你的就是台湾民众的温和、谦逊与礼貌,所有的人都是衣着得体、面带和善,彬彬有礼。

台湾国语声音轻细,语调柔缓,来台湾前只觉得志玲姐姐讲话好好听,好温柔哟,来了台湾才发现几乎所有女孩讲话都是如此,有的甚至比她更嗲。

她们好像不会与人吵架,再生气也顶多说句“你好烦啊!”与台湾人交谈,你都会不自觉降低音量,放慢语速,几乎每句话都会带上“谢谢”!因为台湾人真得很喜欢说“谢谢”,下公交大巴时每个人都会给司机说“谢谢”,司机也会给每位乘客回应“谢谢”,食堂阿姨给你打饭时会说“谢谢”,更不要说餐厅、酒店、火车站、出租车为你提供服务的人员,更是“谢谢”两字不离口。

无论在什么地方问路,当地人都会热情耐心地为你解答,甚至会出现怕你找不到,带你走一段的情况。

我在美浓小镇骑行时问路,就碰到过一直把我送到目的地的热心人。

台湾省的人在任何公共场所都极其有秩序。

买票、入场、上下车时,他们会按顺序排队。

没有过度拥挤,也没有大的噪音。

捷运(地铁)上下梯子时,人们会自觉站在右边的黄线,给左边的通道让路,让赶时间的人快速通过。

在捷运(地铁)里,有专为老人、孕妇、残障人士设置的博爱座。

大多数情况下,即使车厢里没有这样的人,那个座位也不会被占。

为什么后面都没有人买火车票?因为大家都在3米线后有序排队呢!穿白衣女士身后是两个蓝色的博爱座。

在捷运上,博爱座不少时候都是空着的。

不少大陆游客尤其是团队游客到了台湾之后都会比较失望,因为它没有太多想象中的繁华和现代化。

宗教与区域文化——海峡两岸宗教与区域文化暨梅山宗教文化研讨会侧记

宗教与区域文化——海峡两岸宗教与区域文化暨梅山宗教文化研讨会侧记
了此次会议 。
会议期 问共举行 了六场 学术 讨论会 , 并对南岳儒释道宗
教文 化、 新化梅 山民俗宗教文 化进行 了考察 。 会议 闭幕式上 ,
与会代表还一致通 过了 保护非物质文 化遗 产 , 推进梅山文
化研究 的新化宣言 。
是杰作 ,但寻绎其语文脉络 ,终觉其体道不切 ,虚嚣浅薄 , 缺乏对于 生命境界 的深层反思 , 魄心胸均远逊于 内篇 , 气 这
经 )为核心 ,参酌其他经典 ,对道教的 “ ) 本命”信仰进行 了
系统 阐述 ,指 出 “ 本命”和 “ 延生”是道教极为重视 的两种 生命观念 ,“ 生”不是贪生怕死 ,而是要经 由爱生、长生 延 等精神性的体验 ,达到 “ 与道合一”的 “ 本命”境界。
学术界对于郭店 老予 有一种普遍误解 ,即认为郭店 老 子 不包含 儒学批判,或虽然包含但并不强 烈。通过对郭店
收 稿 日期 :2 1 -0 -0 00 8 1
及法术 的正统观有密切 的关联 。 师信仰 是道教 家书科仪 的 祖 信仰基础 ,由祖 师信仰 所构筑起来 的师派观念 , 对于形成各
教派正统性 的传承谱系至关重要 , 否拥有正统性 的传承谱 是 系成为判别道法 “ 正”与 “ 邪”的准则。
3 3
作者简介 :周建刚 (9 1 ,男 ,江 苏苏州人 ,湖 南 17 一) 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 哲学博士 , 主要从事 中 国哲学史研究。
台湾辅仁大学宗教 学系教授郑志 明提交的论文题为 道 教 的本命思想> ) 。郑志 明以道教 太上玄灵 北斗本命延生真
第 3 卷 第 9期 1 21 0 0年 9月
湖 南科 技 学 院 学报
J u n l f n n Un v ri fS in ea d E gn e i g o r a o Hu a i e st o c e c n n i e rn y

新形势下基层对台工作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基层对台工作的几点思考
体育交流
通过体育比赛、健身活动等方式,增进两岸人民的体质和健康, 培养年轻一代的体育精神。
推进两岸融合发展
经济融合
加强两岸经济合作,推动两岸经济融合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社会融合
加强两岸社会治理合作,推动两岸社会融合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人员往来
加强两岸人员往来,推动两岸人才流动和交流,增进两岸人民的相互 了解和友谊。
03
新形势下基层对台工作的创新与突破
创新基层对台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思路
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指导,推动基 层对台工作与时代发展相适应,把握 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新特点和新要求 ,积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方法
推广数字化、智能化等新兴科技手段 ,开展线上交流、线下互动等多种形 式的对台交流活动,拓宽基层对台工 作的渠道和平台。
提高,为基层对台工作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新技术的应用带来新的机遇
03
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基层对台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
和平台,可以更好地满足两岸民众的需求。
如何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与机遇
加强情报信息收集和分析
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
加强对两岸关系和台湾社会民意的情报信 息收集和分析,为基层对台工作提供科学 依据。
突破基层对台工作的难点和瓶颈
难点
面对新形势下各种复杂因素和不 利因素,如何有效应对和解决基 层对台工作中的难题和挑战成为 当务之急。
对策
加强两岸民间交流,增进相互了 解和信任,积极应对涉台敏感问 题和突发事件,做好舆论引导和 风险防范工作。
提升基层对台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质量
提高基层对台工作的精细化和专业化水平,加强工作流程的 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确保各项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五缘”文化研究二十年述评

“五缘”文化研究二十年述评

“五缘”文化研究二十年述评作者:沈永林黄凯锋来源:《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摘要:本文主要评述五缘文化学说提出二十年来的研究成果。

从五缘文化的理论深化和学科归属、五缘学说与华侨华人研究、五缘文化与闽台研究等角度展开分析,并就新形势下五缘文化研究的生长点、五缘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系提出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五缘;研究二十年;文化软实力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9)10-0140-06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研究员林其锬先生首次提出华人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五缘”学说以来,已经整整20年过去了。

20年来,经济活动背后的文化价值越来越受重视,海外华人投资的规模效应渐次体现,两岸经贸往来日益增强,中国的国际形象和文化影响力迅速上升。

华人经济文化圈也不再只是一个概念演绎的梦想。

此时,回首老一辈学人在其中的智慧和贡献,强调文化资本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推动两岸统一大业,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有利于研究本身的深化发展。

一、“五缘”学说的初创、发展与影响上世纪80年代,用“缘”的理念概括地域间人际关系,最早见于1987年复旦大学苏东水教授发表的《关于发展泉(州)台(湾)经济关系的设想》一文,他提出泉台“六缘”的观念,即“地缘、血缘、人缘、文缘、商缘、神缘”,但没有进一步具体展开。

1989年4月17日至20日于福建省漳州市召开的“纪念吴本诞辰一〇一〇周年学术讨论会”上,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所林其锬在宣读《“五缘”文化与纪念吴本》一文时强调指出,“中国文化的本位是群体,强调的是家、族、宗、国,人际关系重伦理”,认为“中国伦理中心主义的文化,一个重要的突出点就是重视人际间的‘五缘’关系”。

随后,1990年2月,林其锬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上发表题为《“五缘”文化与亚洲的未来》;1994年在《福建学刊》第6期上发表《“五缘”文化与世界华商经济网络》;1994年出版专著《五缘文化论》。

深化两岸民俗文化节庆交流对策探析——以厦台保生慈济信仰节庆为例

深化两岸民俗文化节庆交流对策探析——以厦台保生慈济信仰节庆为例

交流
( ) 生 慈济信 仰 的概况 与传 播 一 保
北宋名医吴卒 , 又称大道公 , 因医术精湛、 悬壶 济世而深受百姓爱戴 , 人称其为吴真人 , 成为地方
守护神 。南宋绍兴年间 , 被朝廷获准立庙 , 即今厦 门海沧青礁、 漳州龙海 白礁慈济宫。由于吴真人神
灵显赫 , 得到累朝褒封 , 宋天圣三年(0 5年) 自 12 封
中, 1 2 0年 4月 2 t海沧青礁慈济官保 生大帝 0 5 E, 神像搭乘 台湾华信航空班机 , 由 18人组成 的巡 在 1
游交流团的护送下 , 从厦 门直飞台北 , 四天三夜 在 时间里 , 全方位参与 了首度 由台湾方 面承办的“ 海
峡两岸保生文化祭 ” 。文化 祭的民俗艺 阵和绕境 踩街尤为盛大 , 保生 大帝圣驾 自北 向南 , 台湾各 在
御史太医妙道真人 , 直至永乐 十七年 (4 9年) 11 封 为“ 保生大帝” 。 30多年前 , 0 保生大帝信仰 随大陆先 民渡海至
台。在台湾开垦之初 , 由于其地处 亚热带 , 气候温 暖潮湿 、 地表植被茂盛、 瘴气较重 , 开台的闽南先民
们面对各种恶劣环境和疾病的挑战, 保生大帝成了 他们最大的精神支柱 。保生大帝精神与文化也因 此流传到了台湾的每一个角落 , 落地生根, 发扬光 大。目 , 台湾共拥 有 30多座保 生大帝分灵 前 全 7 庙, 信众近 50万人 , 0 成为仅次于妈祖的第二大民 间信仰 。 ¨ ( 厦台保生慈济节庆文化的交流 二)
20 年 1 ,保生大帝信俗 ” 08 月 “ 入选第二批 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 , 门方面 厦
通过举办“ 峡旅 游论坛 ” “ 海 、 海峡旅 游博览会 ” 、
地最具有代表性的九座保生大帝宫庙进行巡礼 , 是 保生大帝圣驾巡礼时 间最长、 路程最远、 巡礼宫庙

2019年电大_闽台区域文化形考任务作业1-3参考答案

2019年电大_闽台区域文化形考任务作业1-3参考答案

_闽台区域文化课程形考任务1一、名词解释(共12题,每题5分)1、大坌坑文化参考答案或提示:1964年,在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

大坌坑文化遗址集中分布在台到北部淡水河下游和西海岸一带。

出土的陶器多为褐色砂陶。

有宅、罐、碗等,那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

大坌坑文化距今约6400年,是台湾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其绳纹陶器,同比它早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相似。

大坌坑文化实际上是大陆东南沿海古代文化一部分,与闽南、粤东沿海同时代文化之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2、长滨文化参考答案或提示:1968—1971年,台湾学者在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5次发掘,发现了丰富的旧石器时代先陶文化,命名为长滨文化。

长滨文化距今约1.5万年,其石器都是打制四起。

长滨文化的主人以洞穴为家,过狩猎、捕捞和采集生活。

其石器类型和制作技术,同大陆南方发现的旧石器相似。

由上可见,台湾在第四冰期同大陆相连的时候,已经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的场所了。

长滨文化的发现,使台湾与大陆原始文化的源流关系,至少可追溯到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3、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台湾名称参考答案或提示:在中国古代文献里,被称为“蓬莱”、“贷舆”、“员峤”、“瀛洲”、“岛夷”、“夷州”、“琉求”,在东汉、两晋南北朝时称夷洲,三国时期称琉球,隋、唐、宋、元朝时称琉求,明朝时称东番,清朝属福建,设立台湾府。

1885年台湾建省。

4、凤鼻头文化参考答案或提示:大坌坑文化结束以后,在台湾西海岸的中南部地区,与圆山文化同时,先后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文化遗存,目前暂都归属凤鼻头文化。

第一种是红陶文化类型,以高雄县林园乡凤鼻头中层遗址为代表,距今约为4500—3500年。

石器多为磨制。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

墓葬有石棺墓,人骨上见有拔牙习俗。

第二种是素面和刻纹黑陶文化类型,主要遗址有高雄县风鼻头上层、台中县营埔等,距今约3500—2000年。

两岸文化交流的意义和前景

两岸文化交流的意义和前景

两岸⽂化交流的意义和前景2019-09-25在两岸交流⽇益频繁密切的⼤环境下,⽂化交流与经贸交流同样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关重要,但两岸⽂化交流的现状并不尽如⼈意,如何推动两岸⽂化交流的发展,⽂化交流对两岸关系有何重要性等,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本⽂将对之加以分析和阐述。

⼀、两岸⽂化交流的紧迫性和必要性1、加强两岸⽂化融合,增进两岸民众⽂化认同,消除“⽂化台独”的影响。

从1895年台湾被割让后,两岸隔绝近⼀个世纪,两岸⽂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同时两岸民众被隔离,相互缺乏交流和了解,产⽣了疏离感或误解。

就台湾⽽⾔,在⽇据五⼗年中,⽇本殖民者试图消灭中华⽂化,推⾏皇民化运动,对台湾民众的⽂化认同产⽣了巨⼤冲击,甚⾄培养了⼀批以李登辉为代表的认同⽇本⽂化的“皇民”。

国民党统治台湾后,特别是1949年以来,虽然重建了中华⽂化的主体地位,⼤⼒消除了⽇本⽂化的影响,但与此同时极⼒培养台湾民众反共、反⼤陆的情结。

在两岸隔绝,同时处于军事、政治对峙的背景下,台湾民众对⼤陆的误解和隔阂进⼀步加深。

近⼆⼗年来,虽然两岸不再隔绝,各项交流逐步展开,但李登辉和民进党当局利⽤执政权,⼤肆推⾏“台独”政策,落实“台独”理念,两岸交流受到⼈为的阻扰,⽂化交流困难重重。

台湾民众⽆从了解⼤陆,甚⾄受“⽂化台独”思潮的影响,对中华⽂化的认同也出现了混乱。

如在李登辉时期,以乡⼟意识和地⽅意识为幌⼦,推⾏“⽂化台独”,编写《认以台湾》历史教材等活动,试图将台湾⽂化从中华⽂化切割出来,使台湾民众的⽂化认同从对中华⽂化的认同独⽴出来。

在民进党执政时期,则全⾯推动“去中国化”,岛内“台独⽂化”⼤⾏其道。

李登辉和民进党⼤肆操弄“⽂化台独”意识,经过近⼆⼗年时间的灌输,对台湾民众的⽂化认同产⽣了根本性和长远性的伤害。

2008年国民党重新上台后,停⽌了民进党推动的“法理台独”和⽂化教育领域的“去中国化”活动,并加强两岸在⽂化领域的交流。

国民党当局⼀定程度上重视两岸⽂化交流,马英九多次在重⼤场合强调要推动两岸⽂化交流和融合,宣称要从中华⽂化的基础上找到解决两岸争议的出路。

【宗教文化】大运河两岸宗教文化探究

【宗教文化】大运河两岸宗教文化探究

【宗教文化】大运河两岸宗教文化探究大水道两岸宗教文化探究淮安里水道两岸,各类宗教遗迹星罗棋布,蔚为壮丽。

据统计,仅解放前淮安境内的庵、观、寺、院约有124座。

在清江浦大闸口方圆1公里范围内,有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的清江文庙,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的佛教慈云寺,以及建于明代的道教都天庙、伊期兰教古清真寺,光绪十九年〔1893〕的基督教堂福音堂等。

儒教、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汇聚一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可以想见当时里水道两岸宗教文化的繁盛和社会生活样态。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淮安“水道之都”地位确实立,不同文化的汇聚交融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淮安宗教文化溯源道教文化。

淮安道教文化源远流长。

今洪泽湖南岸淮河入湖处的老子山,相传春秋时道祖老子曾在此修道炼丹。

其地负山临湖,有湖山之美,现存藏经洞和炼丹台。

今清江浦钵池山,从前岗阜回旋,外高中凹,周环以水,形如钵盂,故名。

相传王子乔曾于山上炼丹、得道升仙,这位王子乔就是“周灵王”太子晋,字子乔。

王子乔得道升仙是道教中有名传奇,唐杜光庭《洞天福地记》将钵池山列为七十二福地之一。

市域内最古老的道观有相传为晋初所建的紫霄宫、大清观。

始建于唐贞观年间东岳庙,则是市域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道教活动场所。

清江浦最大的道观是建于明代的都天庙,每年农历四月初十的都天庙会盛况空前,远近著名。

始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的清口惠济祠〔今淮阴区马头镇北一公里处〕因与治水保运关系亲密而备受明清两代朝廷的重视,现清口惠济祠遗址、天坝遗址、御制重修惠济祠碑等一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佛教文化。

据考证,约在东汉年间佛教开头传入淮安。

建于西晋永嘉年间的正法华院为淮安龙兴寺之始,寺内有文通塔,建于东晋大兴二年〔319〕。

此塔原名敦煌塔,因“晋时有敦煌和尚在寺释法华经,即以名此塔。

”明清时期,淮安佛教呈现繁华景象,寺庙庵堂随处可见,有“九庵十八庙”“三步两庙”之说。

市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和民族宗教工作调研报告

市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和民族宗教工作调研报告

市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和民族宗教工作调研报告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市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和民族宗教工作调研报告根据市政协2017年度工作安排,为进一步加强港澳台侨外事和民族宗教工作,创新思路,谋划发展,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工作取得更好进展, 11月下旬,市政协副主席带领部分常委、委员赴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嘉祥县就港澳台侨外事和民族宗教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并与市委台办、市侨联、市外办、市民宗局、市级宗教团体等部门和组织开展了深入座谈。

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如下:一、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自2016年正式启动以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现分为中部综合配套服务区,即中央商务区、南部商贸物流区、北部产业发展区等区划。

中央商务区是重点突破的核心区,总规划面积30亩,筑面积2.3万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实行产城一体发展,主要布局工业产业项目及生活居住、商务办公等服务设施,承担产业发展、金融服务、公共管理等职能。

集中布局创业大厦、邻里中心、中科院中学等10余个重点项目。

按照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委托美国LLA、德国罗昂等国际知名公司编制了控制性详细规划,水系景观、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公共服务平台等单体规划。

参与中央商务区大会战的中建六局、中建八局、中铁三局、西部控股等企业、投融资公司等10余家,累计投入已达15亿元以上。

截止目前,中央商务区已形成了建设体量。

经开区成立时间较晚,基础性配套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有效解决项目建设资金不足和融资难的瓶颈,2017年经开区专门成立了祥城投资公司,采取PPP模式与社会资本合作组建合资公司,负责融通资金,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

意见和建议:二、嘉祥县今年3月,嘉祥县成功申报曾庙设立为“山东省海峡两岸交流示范点”。

自2011年开始,嘉祥县已成功举办五届海峡两岸曾子思想暨礼孝文化论坛。

邀请海峡两岸曾子思想研究专家学者、曾氏宗亲代表及台湾客商台胞来嘉祥参会,加强了海峡两岸的交流、沟通,拓展了两岸经贸往来渠道,提高了“曾子故里•嘉祥”在海峡两岸的知名度,该项目也年年被国台办列为“海峡两岸重点交流项目”,被山东省台办评为“山东省优秀对台交流项目”。

地域文化作业(4)

地域文化作业(4)

《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作业1一、填空题1、据地质学家研究,台湾和台湾海峡,本来就是和福建相连的华夏古陆的一部分。

台湾是以 大陆 为根生成的一个岛屿,在地缘上与大陆是不可分的。

“东山陆桥” 是福建与台湾史前文化关系的一个有力的历史见证。

P1-22、春秋至秦汉时期,居住在福建境内的越人称“闽越”,其最重要的文化标志是以蛇为图腾和断发文身,他们不少人迁徙到时台湾岛,成为台湾 高山族 族的祖先。

P7 3、有历史记载的台湾人定居大陆(福建)沿海的第一次是隋炀帝时期武贲郎 陈棱 从台湾掳回数千人安置于福清县福庐山。

此人被后世奉祀为台湾的“开山祖”,郑成功在台湾为他修“ 开山宫”以为纪念。

P94、13世纪末,元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隶属于福建泉州路同安县(今厦门)。

这是我国在台湾附近岛屿上设立专门政权机构的开始。

P125、 明代中叶 ,政府的文件中正式使用台湾这一名称。

P56、民族英雄郑成功是明末之际抗清名将,也是台湾省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

他对收复和开发台湾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台胞尊称为“ 开台圣王”。

P157、 朱熹于绍熙间任漳州知州,他笃意学校,力倡儒学;使“漳民独蒙大儒之泽”,造就一些文人学者,文化发昌盛,文化教育普及。

P378、 八宝印 是漳州文化的缩影,与水仙花、片仔癀合称“漳州三宝”。

P389、泉州别称“刺桐城”“ 鲤城 ”“温陵”,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P39二、选择题1、在中国古代文献里,台湾的名称有( ABCDEFG )P6A蓬莱B贷舆C员峤D瀛洲E 岛夷F 夷州G琉求2、从现存文献看,福建汉族人民较大规模迁居台澎是从 ( C )朝开始的。

P10A 唐B五代C宋D元3、清朝统一台湾的时间是(D)P16A1680年 B1681年C1682年 D1683年4、泉州可称是“宗教博物馆”,以下哪个是泉州所信奉的宗教(ABCDEFG)P41A 佛教B 道教C 伊斯兰教D 景教E 明教F 天主教G 印度教三、名词解释1、东山陆桥: 是闽台地缘关系的见证,在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

妈祖文化对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重要性

妈祖文化对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重要性

妈祖文化对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重要性摘要:妈祖文化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种民俗文化,在很多海外华人中有巨大的影响力,这种民俗文化对于维系海峡两岸民众深层感情、推进祖国和平统一,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从台湾妈祖信仰的概况出发,研究妈祖文化在推动两岸和平统一的重要作用和积极影响,并提出弘扬妈祖文化推进两岸统一的建议。

关键词:妈祖信仰闽台渊源和平统一一.台湾妈祖信仰概况(一)湄洲妈祖是台湾妈祖信仰的源头。

妈祖,原名林默,出生于宋朝福建莆田湄洲岛,生前乐于助人,救急扶危,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许多渔舟商船;她立志不嫁慈悲为怀,专以行善济世为已任,传奇故事不断被神化,在沿海渔民心中有着重要地位。

妈祖逝世时乡人感其生前治病救人的恩惠,于同年在湄洲岛上建庙祀之,这就是名闻遐迩的湄洲妈祖庙。

目前,全球共有妈祖庙五千多座,信众两亿多人,台湾岛上有三分之二的信徒。

(二)台胞对妈祖文化的认同。

历史上随着福建人大量移民到台湾,妈祖信仰也被带到海峡东岸,而妈祖作为故乡请来的保护神,就成了移民们忆土思乡念根的重要寄托。

现今台湾岛上有妈祖庙800多座,信众超过1400万,约占台湾总人口的三分之二。

台湾同胞凭借奉祀妈祖来怀念大陆故土,妈祖文化已经成为台湾同胞“民族认同”的精神力量,表现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特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妈祖文化与台湾的关系源远流长。

妈祖信仰对台湾社会的影响深刻而强烈。

千余年,妈祖广泛在台湾落户扎根,妈祖文化也得到不断传播和演绎,并逐步发展成为台湾地区的主导信仰文化。

妈祖信仰已成为岛内最为典型,能够超越人群意识、超越社会阶层、超越政党意识、超越区域界限的民间信仰。

二.妈祖文化在推动两岸和平统一的积极影响和重要作用(一)妈祖信仰的重要纽带作用。

妈祖文化的弘扬有利于更广泛地团结包括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闽台文化

闽台文化

第三章闽台宗教第一节闽台宗教的历史渊源一、宗教的定义宗教"religion"意思是把个人与某种力量"绑在一起"的意思,是一种与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它还是人的一种心理体验,由神话、教义、仪式和仪典等若干个部分组成的复杂体系。

了解宗教包括:理论、崇拜仪式、信仰团体、崇拜对象等方面。

闽台人的宗教观、生活方式、宗教仪式对其身心的影响深刻,在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中,宗教交流因其特殊原因起着特殊作用,其意义和影响大大超越了宗教本身闽台文化体系中,闽台宗教交往占有极其重要位置。

二、闽台宗教的历史渊源1、移民潮将闽地宗教带进台岛。

2、台湾的宗教仪礼大多源于福建。

3、闽台地缘的便利使两岸地宗教有一种天然联系。

4、闽台两地宗教法脉相联。

5、闽台两地宗教场所之间关系密切。

6、闽台两地语言上的互通使传教较为便利。

7、在宗教组织从属上关系密切。

8、闽台两地宗教在经济上互相支持。

9、台湾的宗教教育直接受福建影响。

10、两岸宗教活动频繁。

第二节闽台宗教交流一、闽台宗教交流研究现状1、台湾在宗教交流方面的活动、影响及人物(1)台湾国际佛学研究中心主办,陆委会协办两届“两岸宗教与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对(2)台湾研究两岸宗教交流有代表性的人物,如南华管理学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郑志明,他曾受台湾内政部委托,于1994年到1995年,以“两岸宗教交流”为课题进行研究,成果《两岸宗教交流之现况与展望》。

(3)有多篇论文各个角度涉及两岸宗教关系。

2、大陆对两岸宗教特别是闽台宗教交流的研究(1)2001年4月24日——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召开“台湾宗教研究学术座谈会”,“对两岸宗教和宗教学术交流的意见与建议。

(2)2001年6月3日——4日,福建省台办等单位在福州西湖宾馆举行“中华文化与祖国统一”研讨会。

研讨内容包括(一)两岸宗教文化源流;(二)近十年闽台宗教文化交流回顾;(三)关于两岸宗教文化交流的几点建议。

博士生导师林国平教授

博士生导师林国平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学者博士生导师林国平教授林国平,男,1956年出生,福建莆田人,1978年入大学本科学习,1982年攻读硕士研究生,1985年获哲学硕士学位,任教于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

1992年和1997年先后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

1998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现担任福建师大历史系专门史、宗教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专门史博士生导师,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闽台文化研究所所长。

林国平教授主要从事福建民间宗教信仰和闽台关系史研究,1990年以来,主持并完成多项省部级和国家社科研究课题,主要有国家教委青年科研基金项目 闽台宗教文化交流的历史和发展趋势研究、福建省社会科学!八五∀规划课题 闽台宗教信仰和文化、 福建民间信仰、国家社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 闽台区域文化研究等。

出版著作7部(含合作),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在发表的论著中, 林兆恩与三一教一书在学术界影响较大,中外学者给予较高的评价。

国家图书馆馆长、中国著名哲学史、宗教史专家任继愈先生认为,!这是一部材料充实的学术著作∀,除了对本书的学术价值予以充分肯定外,还对作者的学风加以褒扬,他说:!林国平同志花了大量精力,进行了广泛的第一手的实地调查,这种重事实、不尚空谈的学风值得提倡。

∀ 林兆恩与三一教一书先后获福建省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另外,作为 林兆恩与三一教一书的补充 福建三一教现状的调查研究一文,获福建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林国平教授在闽台区域文化研究等领域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被专家评为!已站在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

他与彭文字合著的 福建民间信仰获华东地区第四届旅游图书二等奖、福建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其主编的 福建省志 民俗志是迄今为止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的有关福建民俗方面的专著,获得专家的一致好评; 闽台民间信仰源流一书被台湾著名学者林衡道先生评为!为明了今日大陆学者对台湾民间信仰研究的水准∀的!一本必读的书。

海峡两岸宗教与区域文化暨梅山宗教文化研讨会总结发言

海峡两岸宗教与区域文化暨梅山宗教文化研讨会总结发言

海 峡 两 = 与 区域 文化 暨 梅 山宗 教 乒 刁 Fr 兰: 教 文 化 研 讨会 总 结 发 - . . 口 . . 】 L _
卓新平
(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 宗教研究所 ,北京 10 3 ) 0 7 2

要 :文章 为 2 1 年 7月在湖 南长 沙、南岳 、新化三地举行的“ O0 海峡 两岸宗教与 区域文化 暨梅 山宗教文化 研讨会” 的
代的世界宗教包括新兴宗教等部多有涉及 , 既展示了世界各地 宗教存在及发展的社会状况和 生态景观, 又对一些重点区域的
宗教文化进行了深入探究 , 从世界宗教的视野逐渐转入中华宗 教文化,并进而走向湖湘宗教文化 , 直到昨天下午和今天专门 研i ̄梅 山宗教文化, 1 ,9 对全球化和地域 化的宗教有着广泛的涉 猎。特别值得强调的是,研讨会非常明显地 以一种全球地域化
这次研讨会在学术互动上体现出三大特点 , 一是会议研讨 与 田野考察互动,二是海峡两岸学者积极互动,三是来 自全 国 各地的学者与湖南学者, 尤其是与湖南当地研究梅 山宗教文化
学者的积极互动。这些互动扩大了与会学者之间的 解 , r 促进 了学术交流, 增加了学者之间的友谊。由于这些结合和互动方

实际上已超 出了上述各个方面的涵括。
的思路而突 出了区域文化 ,有许多典型个案研究。 简括而言,这次研讨和考察有如下一些特点 , 一是基于经
典研究;与会学者对相关古典文献进行了新的发掘和解读,涉 及的经典包括 庄子・ 秋水 ,郭店 老子 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 道德经 太上 史记趴 汉书 等,其阐释和论说
哲学研究社、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由湖南 省社会科学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湖南省新化县人民政府承

21世纪以来台湾地区新闻传播学研究管窥——基于《新闻学研究》的文本分析

21世纪以来台湾地区新闻传播学研究管窥——基于《新闻学研究》的文本分析

21世纪以来台湾地区新闻传播学研究管窥—基于《新闻学研究》的文本分析戴利朝,张晨(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南昌330302 )本文微信网页版摘要:由于学科发展历史、新闻传播生态等差异,大陆 和台湾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与特点。

21 世纪以来台湾新闻传播学研究呈现新的态势,梳理其发展脉 络与演变特点,有助于及时了解台湾相关研究的发展动态及全 面把握两岸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整体面貌。

《新闻学研究》是台 湾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发表的主要阵地之一。

基于该刊2001- 2019年间所刊论文的统计,采用内容分析法,管窥21世纪以来 台湾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发展样貌。

研究显示,新闻学与媒体研 究、传播学研究、广告学研究、广播电视与电影研究、文化研 究、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新闻业务、新闻传播教育研究等9个领域受到学术界重视,成果丰硕,但存在显著的不均衡。

关键词:台湾地区 新闻传播学 内容分析 研 究状况近70年来,台湾新闻传播学研究从无到有,走过了一条 不寻常的发展道路。

1954年,台湾政治大学创建新闻研究 所,新闻学研究应运而生,研究方向主要是新闻学原理、新 闻史等。

六七十年代,新闻学研究的主力军逐渐转移至本土 培养的第一批新闻专业科班毕业生。

这批学生大多前往美国 名牌大学新闻学系进修,并将大众传播学从美国引进台湾,新闻传播学研究体系从而逐渐确立。

80年代以后,随着台 湾迎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并得益于报禁"的解除(1987年)、新闻传播院系的建立和新闻传播事业的大幅发 展,新闻传播学研究也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21世纪伊始,香港"壹传媒"《壹周刊〉等媒体进驻台湾,新闻传播业受到 巨大冲击,其新闻传播学研究也随之呈现新格局。

由于社 会、历史、教育等原因,大陆与台湾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具有相 异的学科发展轨迹及学术生态,并催生出不同的研究成果,同时为大陆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照。

两岸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两岸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两岸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两岸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坚决反对任何分裂国家、分裂民族的阴谋,坚决反对任何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搞“台湾独立”的图谋。

目前中国政府采取的是用和平方式统一台湾,我们希望两岸和平发展。

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促进两岸同胞的交流与往来,共同发扬中华文化,增进互信,积累共识。

和平与发展是21世纪的潮流,两岸关系和平与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

两岸关系的现状1.两岸政治上的互信如今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的转折并取得一系列重大的进展,关键在于两岸双方就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达成一致,从而建立了政治上的互信,形成了良性互动。

两岸高层互动热络,沟通顺畅,极大地确保了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更有利于两岸增强政治互信。

两岸沟通管道与平台越来越多,作用越来越大。

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的两会制度化协商平台成为两岸协商的重要渠道,两会协商成果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的表现与推动力。

两会协商机制进一步深化,体现五大特色:一、权威性逐步提高。

二、专业程度稳步提升。

三、协商议题拓宽,更加注重民生。

四、过程更趋平和。

五、两岸制度化商谈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更多台湾民众的理解与肯定。

两岸有关职能部门的高层进行沟通,海峡论坛等民间交流平台是两岸民众开展交流合作、凝聚亲情友情的新渠道,博鳌论坛、世博会、亚运会、APEC峰会等平台,为两岸高层表达善意诚意、探讨合作事宜提供了重要舞台。

两岸协商制度化,是两岸关系正常稳定的最具体表现,是为两岸交流构建基础的重要工程,目前,两岸形成“政党主导、官民结合、多轨并进、多方位沟通”的协商合作机制对两岸增进了解、累积互信、规划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正是由于政治互信不断增强,两岸才能克服“台独”势力的干扰于破坏,成功化解两岸之间的一些摩擦和不快。

2.两岸经济上的发展随着绿色通道的开启,作为ECFA的执行和监督机构,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已全面启动了ECFA的后续协商,稳步推动实现两岸经济向正常化、自由化方向发展。

人间佛教与当代伦理——“第四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综述

人间佛教与当代伦理——“第四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综述

解 ,以及 佛 法 实践 意 义 上 的 “ ” 冥想 ” “ 识 ” 和 意 两组 概 念 的论证 阐释 , 说 明 到底 什 么是 佛 教 来
视野下正确 的环保论 。他认为 , 环境污染归根
结底 是 人类 无 明造 业 。用 哲 学 语 言来 说 , 即是
教界和佛教学术界对佛教生命伦理更加关 注。
第 一 , 于佛 教生 态 伦 理 。随 着科 技 的 飞 关 速 进 步 , 济 也 获得 空 前 发 展 , 经 由此 所 带 来 的
资源与环境 问题 E益严重 , 而使生态危机成 l 从 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最难 以应付 的问题之一。
于 是 , 态伦 理 尤 其 是人 们 对 生 态 环境 的行 为 生 准则 和 道 德规 范 的重 要 性就 突 出地 显 现 出来 , 而 如 何 正 确 处 理 人 或 社 会 与 自然 的关 系 以 及 与此 相 关 的 人 与 人 、 与 社 会 的关 系 , 疑 成 人 无 为全人 类共 同面 临的迫 在眉 睫 的问题 。在这 种 形 势 下 , 教所 倡 导 的众 生平 等 的理 念 和 慈悲 佛

和庸 俗 化 , 其是 在 寺 院 经 济 的来 源 和 使用 及 尤 僧 人 对 待财 富 、 誉 、 位 的态度 等 方 面 , 或 名 地 都 多 或 少地 出现 有 违佛 教 基 本 信仰 、 损佛 门清 有 净 庄 严 的现 象 , 引起 佛 教 内外 有 识 人 士 的广 泛
现代中华 大地上 出现 的一种 崭新 的佛教理论
体系 和实践 活 动 。为 了进 一步 探索 人 间佛教 的
理 论 建 构 和实践 方 法 , 挥 人 间 佛教 在 处 理 人 发
与人 、 与 社 会 、 与 自然 关 系方 面 的积 极 作 人 人 用, 由香 港 佛 光 道 场 赞 助 , 港 中文 大 学 人 间 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 会 文 化
两岸 宗教 文化 学术研 究概况
陈 晓玲 ( 福建社会科学院文献中 心福州300) 5 1 0
通过 历史学 的途径对 宗教 研究 做一般 性理 在宗教学研究领域 , 中国大陆与台湾都产生了 9 0年代 , 也只有蔡彦仁对中国宗教研究 批不以宗教信仰为前提 、 基于新的视角并运用全 论与方法论反省者 , 新理 论方 法 的宗 教研究 专 家 , 出 了许 多令 世 人 瞩 方法论之探索一篇 ; 推 以哲学途径从事一般性理论探 目的学术成果。 他们 的宗教研究形成了思想理论探 讨的较多 : 宗教现象学的有五篇 , 蔡瑞霖与游淙祺 讨和史料挖掘的两个不 同方向, 代表着 中国现代宗 为 一般 性 的讨 论 , 王镜 玲对 Eid l e的博 士论 文和 专 a 题论文 , 武金正对 Ot 的专论 ; t o 从事跨传统 的宗教 教原 理 、 宗教 史学研究 的真正 开始 。 台湾 宗教 学术研 究概 况 对 话 的理论 性介 绍与 反省者 有 : 陈德 光 等辅 大教 授 以及庄 家 庆 的硕 士论 文 ; 对宗 教 进 台湾早 期 的移 民以及 殖 民历 史 , 台湾 本 地多 元 所 编 的论 文 集 , 民族 、 习俗 、 化 、 教 等 的互 动 , 具有 从 事 宗 教 行 本 质 性探 讨 的有傅 伟 勋 、邬 昆如 及 邝 芷人 的论 文 宗 故 研 究 的优越 条件 。台湾地 区文化 学术 界所 从事 的宗 文 。此外 , 1、O世 纪之交 的古 典宗 教 学理论 进 对 92 教理论研究充分展现 了中国的思想文化特色和台 行介绍的有刘清虔的论文 。 湾 地 区学术研 究 的个性 。 对宗教哲学研究最多者是神学传统 的学者 , 其 1 台湾 宗教学 研究 机构 。 、 台湾地 区的宗教 学术 文章 以发 表在 《 哲学 与文 化》 多 ; 最 其次 为 新儒 家传 机构研究多为宗教界 自身所设立 , 在高校和其他研 统 , 其文章散见于在《 鹅湖》 《 、揭谛》 ; 等 而分析哲学 究机 构也 成立 了相应 的研究 所 或研究 中心 。 台湾 传统 由于较倾 向以经验科学为理论建构 的参考坐 在 佛教领域 的研究机构有 中华学术 院佛教文化研究 标 , 对宗 教 议 题着 墨 不 如前 两 者 多 , 文 章 发表 故 其 所、 佛光 山中国佛教研究院、 山佛学院研究所 、 灵 佛 在《 哲学杂志》 较多。 宗教哲学研究的主流是 以辅大 为 中心的神学传统 。对宗教社会学 的引介始于 2 0 光大学 等 ; 在中国文化大学 、 台湾大学 、 政治大学 、 普 仁大 学 等设 立 了佛 学硕 士 和佛 学博 士学 位 等 , 这 世纪 8 年代 ,最早有江金土与廖文立两篇导论性 0 傅伟勋 开 创 台湾 些 佛教 研究 机构 出版 了 3 0多种佛 教 刊物 。道 教 领 文 章 。在宗 教 心理学 的研究 方 面 , 岛内生死学研究的力作 , 此书陈述了傅教授的学术 域的研究机构包括 2 所道教学院、 所专科学校 , 1 其 中高雄修道学院 16 年创立 ,中华道教学院 18 心路历程 , 90 99 如何从宗教哲学的探索转而关 注于现代 年创立。台湾道教界还创办了 6 出版社 、 种年 人的生死课题 ,并尝试将宗教哲学融入精神医学 , 家 3 刊、 种季刊和 4 种月刊 。台湾天主教研究机构及 以做为建构生死学的理论基础 。 台湾宗教心理学 5 3 就 神学院包括辅仁大学 、鲁 汶大学南怀仁文化协会、 理论的期刊文章来分析 , 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1纯 () 包 台湾总修院等 , 台湾基督教新教在中原大学 、 东海 哲学 性 的宗教 心理 学探讨 : 括杨 绪 东用 心理 学 角 大学 、 台湾大学、 政治大学等有相应研究机构。 度看 宗教 的社 会功 能 、 刘秋 固 以超心 理学 来看 宗 教 2 台湾宗教学基本理论研究简况 。 、 在台湾宗教 灵性 的问题 、 石朝颖尝试融通现代心理学与传统宗 学研究领域 ,其主要成果包括早期的两篇著作 , 一 教、 吕渔亭从心理学角度看宗教对人生的价值 。 2 () 是杜正胜(9 3对宗教史研究的方法论探讨 , 17 ) 二是 就教育辅导与心理治疗等应用面来探讨宗教 的功 邬昆如(94 对宗教现象学的探讨 , 17 ) 分别开启 了从 能 : 张英熙论宗教在谘商之运用 、 葛守真则 以音乐 历史学及哲学的角度探讨宗教现象的两个途径。 到 心理学 的角度来分析宗教音乐 ; 洪宝莲泛论宗教与 了 2 世纪 8 年代除 了萧清芬的一篇宗教现象学 心理辅导的关系、 0 0 蔡丽芳对宗教在心理治疗角色 的 的通 论 性 文章外 ,并 无其 它 后继 者 。直 到 2 纪 介绍。 0世 宗教人类学的理论著作 , 主要有 17 年代郑 90
一一Biblioteka 、社 会 文 化
金德介绍古典宗教人类学对宗教起源 的观点论文 , 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 ,科学研究的禁区被冲破 , 中 及 9 年代李亦园以其几十年来从事宗教人类学研 国民间宗教的研究也掀开新的一页 , 0 中国内地对传 究 做 理论性 反省 的论 文集 。 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 , 发掘已被掩埋的资料 , 以全 二、 中国大 陆宗教 学研 究 的概况 新 的视 角 , 剖 分 析 , 究 总 结 , 后 再决 定 取 舍 , 解 探 然 在整个 2 世纪上半 叶,中国宗教研究 的最显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 ,学术界 出现了文化研究 热 0 著 的成果是在宗教史学方面。 如新文化运动的创始 潮 , 在雅文化 , 即儒 、 、 释 道三教 的研究越来越升温 人 之 一胡适 先 生是宗 教 学研 究 的一 位 大学 问家 , 写 加热的激励下 , 俗文化的核心一 民间宗教与民间信 下 了许 多著作 如 《 菩提达磨 考》 《 、 论禅 宗史 的纲 仰也 开始 引起 学者 的 注意 。就 宗教 学研 究 者 而言 , 领》 《 、白居易时代的禅宗世系》 《 、禅学古史 考》 等宗 这意味着正视从古至今各种宗教的客观事实 , 并且 教史学论著 。另一个 开创人是梁启超 , 他力图从佛 不再对 马 克思 主义 宗教 观作 片 面 的教条 式 的理解 。 教 吸取 一些 精 神资 源来 改造 社 会 , 而且 努 力 应用 他 这就为宗教学研究从 2 世纪 7 0 0年代到 8 年代 的 0 所谓“ 近世科学方法” 来研究佛教的经典 , 解决了中 复苏研 究 以后 的发展 , 提供 了 主客 观条 件 。这期 间 国佛教 史 和佛教 思想 中 的一 些 问题 著有 《 学研 究 学术 界 围绕 马 克思 关 于 “ 教 是 人们 的鸦 片 ” 一 佛 宗 这 l 篇》 8 。在这一时期宗教史研究的佼佼者中不能不 论 断 发生 学术 争论 。一 种 观点 认为 , 能把 马克 思 不 提 到 陈寅 恪先 生 , 史 学 功底雄 厚 , 通 多种 语 言 , 的这句 话 理解 为其 主要 观 点 , 他 精 也不应 理 解为 对宗 教 对 佛 教 的传 入 和 影 响 、 籍 的传 译 和 义 理 , 经 以及 佛 的绝对 否 定 , 因为 只把 宗教 视 为鸦 片 、 品 , 毒 容易 导 教 与 中国 的政 治 、 想 、 化 的关 系 等方 面特 别 是 致 把 宗教 界人 士视 为 “ 品贩 子 ”把 宗 教信 徒视 为 思 文 毒 , 敦煌文书都作过比较多的研究 。 还有一位宗教史学 “ 吸毒 犯 ”从 而得 出应 该 消灭 宗 教 的 结论 , , 这正 是 大师陈垣 , 撰写了学术价值很高的论 著如《 中国佛 过去极 “ ” 左 的思想 。另一种观点认为 , 在社会本身 教 史概 论》 。无 疑 这 些先 贤大 师们 对 后 者 进行 佛 有 缺 陷 , 能解 决 社会 苦 难 的情 况下 , 教 给苦 难 等 不 宗 教研 究具 有 巨大 的推 动作用 。以上 时期 的宗 教 研究 的人 们 以精神 上 的的镇 痛 或麻 醉 ,是社 会 的需要 , 基 本上 属于 学者 个人 的独立 研 究 , 以单 独 式 研究 为 不能完全否定 。这场争论的效果是积极的 , 都反对 特色。 过去 “ ” 左 的理 解 , 有助 于全 面地 理解 宗 教 的社会 功 14 9 9年 以来 , 中国大 陆宗 教研 究进 入一 个新 的 能。O 8 年代后期 , 宗教学界的研究有 了长足的发展 , 时期。自 14 年起 , 99 分散在各研究部门和高等学校 这 种发 展 受到 学术 界 “ 文化研 究 ” 热潮 的影 响 , 思 在 的宗 教研 究 学者联 系 加 强 , 出现 了专 业 化 和 机构 化 想 上集 中表 现为 “ 宗教文 化 ” 热潮 。 教是 一种文 化 宗 的 发展趋 势 , 这种 重 新 开始 的宗 教研 究 表 现 出政 治 的观点 , 大大拓宽 了宗教研究 的范围 , 增添了宗教 层 面和意 识形 态意 义上 的倾 向。 宗教 观方 面 主张 研究的角度。于是 自 8 年代后期起 , 在 0 从不同角度 , 无神论 ,认为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 , 不 同领域介绍或论述各 种宗教与文化关系 的通俗 是由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所决定 的, 把宗教信仰 自 书籍 , 学术论著大量涌现 , 形成了前所未有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