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中央巡视组

合集下载

古代的“中央巡视组”

古代的“中央巡视组”

古代的“中央巡视组”作者:徐霄桐周婉娇来源:《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1年第03期巡视,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于先秦,成于秦汉,完备于唐宋,兴盛于明清。

一直在中国的政治制度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极具传统政治文化特征的重要监察制度。

巡视监察制度,古已有之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由来已久,实际上,有官就有察官,有官就有考课。

监察、考课是逐渐连在一起的,但是,作为一种监察制度,是从战国时期才开始确立的。

战国以前,还是贵族政治。

战国时期,官僚制度出现,皇帝任免官员。

监察官的制度、名称,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产生的。

秦汉时期的监察制度,重点在地方。

秦废封建以后,实行郡县制,在郡设监御史。

汉初一度废除,后来恢复。

汉代汉武帝设立13个部,各派刺史。

13个部就是监察区,由派出去的刺史作为监察区的监察官,监察郡的长官以及地方豪强势力,防止勾结;而且制定了6条法律,作为刺史进行监察的根据,通常叫“刺察六条”。

到汉代,监察已经逐渐形成制度,中央有御史台作为监察机关,御史台的长官叫作御史大夫。

在京城附近,还设立了监察京城附近7个郡的监察官,称为司隶校尉。

唐朝已是典章制度比较完备的时代了,监察制度和机构已经定型,有“一台(御史台)三院”制度。

三院最重要的是察院。

唐朝将天下分为10道,设10道监察区,由皇帝派监察御史考察地方。

元朝虽不太崇尚法制,但很重视监察。

元监察汉官,也有监察蒙古族贵族的习惯,不仅提高了监察官的品级,而且在地方設立了两个行御史台,由中央派遣,权势很大。

肃政廉访司在元朝势力很大,一定程度上还被赋予了法律外的权力。

明朝,巡按御史制度较为严密完备。

明朝很重视监察机关,改革叫都察院。

御史巡按地方,不管定不定期,至少要半年。

“回道”后,要详细奏报。

清朝大体上延续明朝制度。

清朝的监察官的法典、依据的法律是《钦定台规》,已达到了法典的高度。

“御史出巡,地动山摇”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任务,首先是维持国家纲纪,就是专制制度的政治体制;其次是官僚机构之间的一个权力制衡的机制,能保持权力的平衡;再次,能够纠正官邪,保持官僚队伍的廉洁素质,弹劾贪官污吏。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巡视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形式,其显著特征是皇帝和中央监察机关定期或临时派遣官员巡视地方,以达到监察百官、察举非法、反腐肃贪和惩奸除恶等作用。

巡视制度是一种监督行政官员的监察形式,目的是震慑百官,在国家监督体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巡视制度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形式,其显著特征是皇帝和中央监察机关定期或临时派遣官员巡视地方,以达到监察百官、察举非法、反腐肃贪和惩奸除恶等作用。

巡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官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萌芽于“三皇五帝”时代,确立于秦汉,完备于隋唐宋,成熟和强化于元明清时期,历代相沿。

在形式上,有皇帝亲自巡视,也有皇帝派遣官员代为巡视,后来逐渐发展为设立中央和地方监察机关,派遣巡官到中央部门和地方巡视。

巡视既有明察,也有暗访。

明察是公开巡官身份,所到之处,“地动山摇”;暗访是不张声势地深入民间微服私访,谓之“行路御史”。

巡视制度是一种监督行政官员的监察形式,目的是震慑百官,在国家监督体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萌芽时期在远古的尧、舜、禹时代,就出现了自上而下的巡察,形成了后来巡视制度的雏形。

如尧命舜摄行天子之政,舜即开始巡视东南西北四方,确立了“五岁一巡狩”的制度。

《尚书·舜典》记载了舜巡视四方的情况:“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

”此后,夏、商、周三代均循此制,但巡狩的时间各不相同。

西周时设立监察御史,但只是天子左右负责拟文记事、保管典籍的官吏。

当时设有称为“方伯”的官吏,对称臣纳贡的异姓诸侯和分封的同姓诸侯进行监察。

至春秋战国时期,巡视仍以国君为主,国君有“巡县之制”,国君、相国、郡守都可以巡视地方。

监察御史也开始行使监察职能。

齐相管仲认为,监察御史对于君主统治具有主动性,“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

从总体上看,“巡行”的最初作用是为了维护部族间的秩序,方便天子了解诸侯治理政务的情况。

虽然也有整顿吏制、纠察不法行为以及选拔人才的作用,但没有形成制度,偶然性很大。

中国古代的巡视制度

中国古代的巡视制度

中国古代的巡视制度文/浙江张建明中国地域辽阔,古代限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交通信息极为不便,为防止地方诸侯与中央政府离心离德,藩镇割据;防止地方官贪污腐败,结党营私,除帝王亲自巡行或遣使巡视地方外,监察机构特别是中央监察机构往往实施对地方的巡视监督,加强对地方诸侯的监视控制,以维护中央集权。

古代巡视主要有帝王亲自巡视、帝王遣使巡视和中央监察机构对地方及地方监察机构(包括地方行政长官等)对所属州县巡视四种形式:一、帝王亲自巡视巡视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当时的巡视形式主要是天子亲自到各氏族、部落巡视,监督各氏族、部落首领按原始的习惯和全体氏族成员的意愿管理好公共事务。

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权力监察方式。

三代君主常带领随从人员省视诸侯国,了解诸侯国情况,其主要目的是进行监察。

“天子适诸侯,为巡守(狩)。

”此后,历代有作为的皇帝差不多都亲自到全国各地巡行。

例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修建了宏伟壮丽的阿房宫,可他在外巡行的时间却远远超过在宫中安居的时间。

汉高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常常外出巡察,其目的之一便是考察地方吏治。

唐太宗李世民即皇位以后,经常巡幸各地。

清朝皇帝中,出巡最多的是康熙和乾隆。

康熙认为,皇帝走出深宫,进行实地视察,比单纯看奏章或听臣子们的议论更能了解实际情况。

他说:“臣下之贤否,朕处深宫何由得知?缘朕不时巡行,凡经历之地,必咨询百姓,以是知之。

”乾隆亦极喜巡视,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

总之,帝王外出巡视,虽没有形成比较确定的规章制度,而且也与各个帝王的嗜好习惯有关,但它却是中央加强对地方及其官员的控制和监督的有效途径。

同时,也是帝王获取地方真实情况、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它又成为中央决策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帝王遣使巡视帝王遣使巡视在商代就已开始。

商代甲骨文中有“东吏来”,“乃令西吏”等记载,据陈梦家考证,“东吏”和“西吏”,“当指派至于东或于西的使者”。

这些商王的使者,除所负的其他使命外,还有监察诸侯国对中央是否忠诚并向天子汇报的职责。

中国古代巡视监察制度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精)

中国古代巡视监察制度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精)

中国古代巡视监察制度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开展巡视工作是加强党内监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重大举措。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积累了治国安邦的丰富经验,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巡视监察制度,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深入研究我国古代的巡视监察制度,学习借鉴先哲的吏治经验,对于做好新时期巡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巡视制度是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封建帝王或中央监察机构经常性地派遣特定的监察官员巡察地方的巡视制度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行政监察制度史上极具特色的内容之一。

从性质上讲,它是建立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基础之上,其直接目的是为以皇权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但是从这一制度实施的客观效果和实际运行过程来看,巡视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对惩恶除奸、匡扶正义、反腐肃纪和吏治清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从历史中汲取有益的经验为我党今天的巡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中国古代巡视监察制度的历史考察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发展经历了较为漫长的历史过程,其孕育于原始社会,初步形成于秦汉,逐渐完备于唐宋,强化于明清,历代相沿,经久不衰,自古就是统治阶级巩固其统治地位,强化提升其统治能力的有效监察手段之一,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

巡察制度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尧、舜、禹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巡察方式是天子巡狩制,也就是天子亲自对所属地域范围内进行的巡察,以考察地方诸侯的政绩和公德。

尧命舜摄政后确立了“五载一巡狩”制度。

这一制度成为后世巡察制度的历史渊源。

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周三代基本上都沿袭这一制度。

到了封建社会的战国时期,又有了“巡行”、巡县制度,国君、相国、郡守都可以巡视地方。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也十分重视对地方进行视察,先后五次“巡行”,以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

汉朝时,汉武帝创设了对地方监察的刺史制度,采用巡视的方法监察郡县,开始了中央政府的监察官员巡察地方的先例。

中国古代反贪史精华所在

中国古代反贪史精华所在

皇帝的“中央巡视组”:中国古代反贪史精华所在2014-07-16 00:56:58巡视组是当今热门名词,中央每开展一轮巡视工作,都有一批省部级高官落马。

可见巡视工作的效果非同寻常。

官方媒体指出“建立巡视制度并开展巡视工作,是实施党内监督的一项创举”,网络舆论中更有人认为巡视组是现代版的监察御史,视其为解决贪腐的灵丹妙药。

古代御史制度高度依附于中央权力,或者说皇帝的权力。

明清两代,御史监察制度达到成熟阶段孔子的“中国梦”,是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社会,为人君”要“止于仁”,“为人臣”要止于敬”,这样才不会“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但君臣相得只是理想状态,更多时候,皇帝只认为自己是仁君,不相信臣子都会爱岗敬业、清正廉洁。

汉代选拔官员以“孝廉”为标准,但乡间很快就有“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的民谣打“孝廉”的脸。

朱元璋严刑治贪,扬言“今后犯赃的,不分轻重都杀”,官员贪污六十两就要剥皮实草,还是未能阻止明王朝驶上腐化的快车道。

历史学者吴晗曾说,“一部二十四史充满了贪污的故事”,此话固然不假,但是五千年的贪污史也是五千年的反贪史,中国人还是发明了许多反腐惩贪的制度,御史监察制度便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御史的监督职能逐渐强化。

秦灭六国后,更是建立起从中央御史大夫到地方监郡御史的全套监察系统。

御史监察制度在明清两代达到成熟阶段,明朝永乐元年,皇帝下令“遣御史分巡天下”,监察御史在都察院任职时为内差,外出巡视称外差。

以所巡事项命名的,分为清军御史、提学御史、巡盐御史、巡关御史等,类似今日的“专项巡视”。

专门巡视地方官员者,称之为“巡按某处监察御史”,约等同今日的“常规巡视”。

明代全国巡按御史的分派是:“北直隶二人,南直隶三人,宣大一人,辽东一人,甘肃一人,十三省各一人。

”清朝制度沿袭明朝,没有太大变化。

御史查谁、不查谁皇帝说了算包公是市井百姓“青天大老爷”情结的现实折射,传说中,他能智斩作歹国戚、刀铡负心郎君,却从没反过贪。

中国古代“中央巡视组”如何运作

中国古代“中央巡视组”如何运作

中国古代“中央巡视组”如何运作巡视和监察是加强对地方行政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措施。

监察制度问题,本质上是如何增强自身免疫功能的问题,所以说这个历史上的制度建设问题的现实性亦很强。

从如何加强对地方行政机构的监督,如何使各级检察机构实施的监察真正有效,看一下中国历史上这方面的成败得失,或许对我们加强监察制度建设会有一些启示。

今先录网友跟帖全文如下:汉朝的刺史制度成立之初,其秩六百石,而其监察的郡守一般是二千石的大官,其用意诚如朱老先生所分析。

无奈刺史之职“代”有变化,最后竟演变成封疆大吏,完全错失监察原意。

看来监察部门或人员的职位高低对于监察力的发挥是各有利弊。

中国历史上对地方行政的监督,从监督思想的明示、监督制度的设计、监督机构的演化、监督的实际效果,都有非常深刻的变化和不同的内涵,其中有经验,亦有教训。

历朝历代都有许多反复,就以监督人员职位高低来说,亦各有利弊。

本文中就中央对地方行政机构的监督略说其梗概。

一中国古代的行政体制是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体制,国家的行政机构是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二级都是中央在地方的派出机构,不是地方自行产生的自治机构。

在帝王制度下,如何使一个如此庞大的官僚机器能有效地运行,从春秋战国起,便成为一个摆在中国思想家面前必须面对的问题。

故中国监察制度的背景和起源,便是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官僚制成型以后,如何调控这个庞大官僚机器的问题。

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是偏重于伦理观念,强调以礼治国,通过礼仪制度来确定人与人之间从家庭到国家及整个社会的等级秩序。

但这一套庞大的官僚机器自上而下如何运转,专靠礼仪制度那就显得不足了,它需要法令来统一国家各级官僚机构执行相应的政策,如何保证各级机构的官吏真正履行中央规定的政策和法令,那就把监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故监察的对象是官吏,不是民众。

中国传统的政治结构是三个层次:君、臣、民。

其中的君,代表决策系统。

臣,作为官僚机构的运行者,代表行政系统。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

龙源期刊网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作者:来源:《晚晴》2013年第07期古代尧舜每过五年都要率领百官和侍从们去巡狩四方,考察地方诸侯的政绩和公德,这就是天子巡狩制。

巡狩制是后世巡视制度的渊源,这个制度出现的最初作用,是为了维护部族间的秩序,方便天子了解诸侯治理政务的情况。

此后,夏、商、周三代均循此制,只是天子巡狩的时间各不相同。

同时,夏商周时还设有称之为“方伯”的官吏,“受命于王”,对称臣纳贡的异姓诸侯和分封的同姓诸侯进行监察。

到了封建社会的战国时期,又有了“巡行”、巡县制度,国君、相国、郡守都可以巡视地方。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改以前的“方伯”巡视为中央派人巡视和郡级定人巡视,从中央到地方组成了一个较为严密的独立巡视系统,以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

实际上,巡视制度发轫于西汉,成熟于唐、明。

汉武帝时,把全国划分为13部,每部设立一名刺史,共13个刺史。

刺史的工作方法是“乘传周流”(“传”指公家驿站的马车;“周流”意为到处巡视)。

唐代中央下去巡视的官员,由监察部门的监察御史担任。

唐高宗时担任过这一职务的韦思谦很有体会地说:“御史出使,不能动摇山岳,震慑州县,为不任职。

”后来,唐朝又在地方依山川地理形势划分为10个监察区,也叫“十道”,由中央派遗十道巡按使在各自的监察区内行使职权。

监察御史与十道巡按使的区别在于:前者出巡的时间不定,一般是地方出了大要案件时才出巡,带有皇帝敕命,具有特使色彩;后者是一种经常性的地方巡视制度,担任十道巡按使的官员可以是监察御史,也可以是其他御史甚至行政官员。

明初朱元璋曾不定期地派出监察御史巡按地方。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正式确立御史巡按制度。

他以省划分,设立十三道,配备十三道监察御史110人,再从他们中选派巡按御史。

十三道监察御史平时归中央都察院管理,但在履行职能时又不受都察院控制,直接对皇帝负责。

从十三道监察御史中选派巡按御史十分严格。

每名巡按御史的产生,都是先由都察院选出两名候选人,引至皇帝面前,请皇帝钦点1名。

古代巡视制度的起源与发展是怎样的?

古代巡视制度的起源与发展是怎样的?

古代巡视制度的起源与发展是怎样的?常言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句话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个国家能够得以建立,离不开人民群众发挥作用;当然凭借着自身巨大的力量,他们同样能够推翻那些不顺应民心的国家。

所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民心的培养,其中很关键的一个途径就是创立监察制度,以立法的形式约束文武百官,防止贪污腐败、欺压百姓的状况发生,从而保证地方吏治的清明。

而巡视制度又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形式,那下面笔者就带领诸位看客一起走进历代巡视制度的发展历程。

萌芽时期先秦时期是古代巡视制度的滥觞。

早在尧舜禹领导的远古时代就出现了自上而下的巡视方式,在此基础之上制度化的巡视方式才渐渐形成。

比如舜在摄政之后便开始巡视四方,后来更是确立了“五岁一巡狩”的制度,对此《尚书·舜典》有这样一段记载:“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

”此举开创了巡视制度的先河,之后的夏、商、周三朝虽然在巡狩时间问题上有所调整,不过大体都遵循了这项制度。

除此之外,西周时期还设立了“方伯”这一职位,他们专门负责监察俯首称臣的异性诸侯与分封而成的同姓诸侯。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国之君仍然是巡视的主力,不过相国、郡守同样可以巡视地方,与此同时监察御史的职能增加,他们开始有权进行监察事宜。

确立时期始皇帝嬴政建立秦朝后为加强中央集权曾先后五次巡行,并且他取消“方伯”这一职位,以“御史大夫”取而代之。

“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之一颇有权势,它的职位相当于副丞相,其主要职责便是监察文武百官,因此百官对其往往是谈之色变。

到这时,巡视方式已经演变为中央与郡级地方指定人员开展巡察工作。

汉朝基本承袭了秦朝的制度,不过在此基础上它们还设立了御史台,专门负责监察之事。

此时御史大夫更名为大司空并且不再负责监察事宜,而它的副手御史中丞则接手其工作,御史中丞地位之高甚至能与尚书、司隶校尉相比肩。

汉武帝统治时期,负责地方监察的刺史制度顺势而生,这种中央监察人员巡察地方郡县的方式进一步完善了巡视制度。

巡视制度5.18

巡视制度5.18

一、中国古代巡视制度二、党内巡视制度三、新旧巡视制度的异同中国古代巡视制度从历史上看,巡视制度发轫于西汉,成熟于唐、明。

汉武帝时,把全国划分为13部,每部设立一名刺史,共13个刺史。

刺史的工作方法是“乘传周流”(“传”指公家驿站的马车;“周流”意为到处巡视)。

唐代中央下去巡视的官员,由监察部门的监察御史担任。

唐高宗时担任过这一职务的韦思谦很有体会地说:“御史出使,不能动摇山岳,震慑州县,为不任职。

”后来,唐朝又在地方依山川地理形势划分为10个监察区,也叫“十道”,由中央派遗十道巡按使在各自的监察区内行使职权。

明初朱元璋曾不定期地派出监察御史巡按地方。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正式确立御史巡按制度,设立十三道,配备十三道监察御史。

监察御史平时归中央都察院管理,但在履行职能时又不受都察院控制,直接对皇帝负责。

巡按御史从十三道监察御史中选派,巡按御史由皇帝钦点,代天子出巡,“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汉、唐、明三代巡视制度职能:1、考核官吏、弹劾不法–五品以上参劾,六品以下可“就便拿问”2、复查案件,平反冤狱3、检查政务,考察民情4、广施恩惠,举荐人才汉、唐、明三代巡视制度特点:1、出巡官员具有很大的权威性。

汉代刺史的秩位只有六百石,却能监察二千石的地方长官。

他们代表皇帝行使监察权,能够“以小监大”、“以卑督尊”。

2、出巡时间有充分保证。

汉武帝时的刺史,每年8月下去巡察,年底结束,有4个月的工作时间。

唐代监察御史出巡时间可达半年之久。

明代巡按御史有大半年的时间在各自的巡视区工作。

3、长期流动,不长驻一地。

无论是汉代,还是唐、明,巡视官员都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不是地方一级的行政机构。

4、出巡官员职责明确。

汉武帝对刺史规定了“六条问事”,划定了监察范围。

明代的“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也是类似的规定。

这些做法也含有对出巡官员约束的意思党内巡视制度巡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党内的一项新制度,是指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通过建立专门巡视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对下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监督的制度。

中国古代的巡视制度

中国古代的巡视制度

中国古代的巡视制度2014年09月22日第A12版:参考文摘作者:佚名来源:学习时报字数:3979微服私访与刺史出巡巡视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一部分,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天子巡狩”制,即天子对各地进行自上而下的巡察。

相传尧命舜摄行天子之政,舜即开始巡视东西南北四方,确立“五岁一巡狩”的制度。

秦始皇更是在统一六国后,先后五次巡视各地,他的这种巡视当然有加强中央集权、威慑地方官员的目的,但更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秦始皇在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以及寻求长生不老仙丹。

其庞大、豪华的出行队伍一路更是劳民伤财,由此还引发了刘邦、项羽各自的两段神评论。

以后历代如汉武帝、隋炀帝等都有大规模的巡狩和出游活动,而真正把这种巡游发展到极致的当属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

这种高规格的天子巡狩从监察角度来看,往往形式大于内容,安全也是一个大问题,秦始皇就死于其巡视的路上。

看看至今已长达五部的《康熙微服私访记》,就知道天子的权威在那个制度和社会环境下能留下多大的遐想空间了。

皇帝本人出巡多有不便,再加上皇帝每天“日理万机”,“代天子巡狩”的职位就产生了。

西汉时期,汉武帝把全国划为十三部,每部设一名刺史,刺史“乘传周流”(“传”指公家驿站的马车;“周流”意为到处巡视)、“所察六条”。

“所察六条”即刺史的职责,从其规定来看,主要针对官员及其子弟和地方黑恶势力为非作歹的行为。

刺史一般在秋天八月巡行郡国,岁末到京师报告巡行结果。

汉代的郡守工资是二千石,而刺史工资只有六百石,所以说刺史仅仅是监察官,并不是太守的上司。

可太守在刺史面前不敢造次,都当上级伺候着,时间一久,刺史还就真成了太守的上级,成了郡的上一级行政单位。

不过此时,巡视、监察的功能自然就见鬼去了。

唐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对地方官吏不放心,派出由孙伏伽、褚遂良等23人组成的巡视组到各地巡视。

这次巡视规格非常高,孙伏伽是大理寺卿,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而褚遂良则是谏议大夫,御史台的首领之一。

中国历史上的巡视

中国历史上的巡视

中国历史上的巡视
佚名
【期刊名称】《领导之友》
【年(卷),期】2017(000)002
【摘要】从历史上看,巡视制度发轫于西汉,成熟于唐、明。

汉武帝时,把全国划分
为13部,每部设立一名刺史,共13个刺史。

刺史的工作方法是"乘传周流"("传"指公家驿站的马车;"周流"意为到处巡视)。

唐代中央下去巡视的官员,由监察部
门的监察御史担任。

唐高宗时担任过这一职务的韦思谦很有体会地说:"御史出使,不能动摇山岳,震慑州县,为不任职。

"后来,唐朝又在地方依山川地理形势划分为
10个监察区,也叫"十道",
【总页数】1页(P26-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62.6
【相关文献】
1.坚定不移深化政治巡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中央纪委秘书长、中
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杨晓超就学习贯彻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答记者问 [J], ;
2.中国历史上阶级和国家产生特点的成因考察——从比较中看中国历史上阶级和国家产生的渐进性过程之三 [J], 苏凤捷;
3.坚定不移深化政治巡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中央纪委秘书长、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杨晓超就学习贯彻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答记者问 [J],
4.《衡水学院学报》创刊二十周年、出刊百期暨董学专栏建设座谈会与会领导专家发言中宣部出版局巡视员、副局长,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出版界资深专家,中央巡视组正局级巡视专员刘建生发言 [J],
5.地图上的中国与历史上的中国疆域——读《中国历史地图集·前言》、《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感言 [J], 葛剑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嬗变对制度反腐的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嬗变对制度反腐的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嬗变对制度反腐的现实意义引言中国古代巡视制度是一种重要的行政管理制度,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嬗变。

这种制度的存在是为了监督和检查地方官员的政务和廉洁表现。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嬗变对制度反腐的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巡视制度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当时的巡察官是由中央政府派遣的高级官员,负责监督地方官员的工作情况和廉洁表现。

该制度在随后的汉朝、唐朝和宋朝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在唐朝,巡察官的权力得到了进一步扩大。

他们除了监察官员的政务表现外,还负责调查和处理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

巡察官通过定期巡视和不定期突击检查,有效地提高了官员的廉洁意识,并对制度反腐发挥了重要作用。

巡视制度的嬗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巡视制度发生了嬗变。

唐朝和宋朝的巡察官由中央政府派遣,主要监督地方官员,而元朝之后,巡察官的角色逐渐被地方政府代替,而巡察官的监督职责也逐渐减弱。

这种制度嬗变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政治体制的变革、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以及社会经济的变化等。

明清时期,巡视制度在地方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明朝的巡抚和清朝的巡抚都是地方政府的高级官员,他们既是地方行政管理者,也是巡察官。

他们负责巡视和监督下属官员,并且对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巡抚制度因其强大的监督力量而在制度反腐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随着清朝的衰落,巡视制度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使得巡抚的监管能力受到了限制。

加上社会经济的变化,腐败现象愈发猖獗,巡视制度的影响力进一步削弱。

巡视制度对制度反腐的现实意义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嬗变对制度反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巡视制度作为一种监督和检查制度,为廉洁政府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我们可以借鉴古代巡视制度的有效元素,制定现代的监察制度,以加强党和政府的监管能力,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其次,巡视制度的变迁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巡视制度的瓦解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息息相关。

我国古代的巡视制度

我国古代的巡视制度

我国古代的巡视制度作者:刘峰来源:《当代党员》2016年第18期在古代,巡视制度源远流长,相传从三皇五帝时期开始。

那时,巡视叫“巡狩”。

尧曾命自己选定的继承人舜以“代理天子”的身份巡视四方,并规定天子五年“巡狩”一次。

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群雄并起,出现了“巡行”制度,就是诸侯国的王或者大臣们到地方去巡视。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多次巡视。

这种天子亲自带队的巡视,此后经常出现。

例如,隋炀帝下江南,康熙、乾隆南巡。

皇帝出巡毕竟是兴之所至,巡视工作还是要由行使监察职责的官员负责。

这种正式的巡视工作由汉武帝开创。

汉代地方官特别是郡守一级,权力非常大,要想监察他们有没有营私舞弊、阳奉阴违,非常困难。

而且,汉代地方黑恶势力也非常猖獗。

这些人横行乡里,欺男霸女,鱼肉百姓,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打击贪官污吏和地方豪强,成为当务之急。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区,称为“部”,每部设一名刺史,巡视辖区内的官员,包括诸侯王、郡守等的所作所为。

巡视工作的内容,主要有六个要点:第一,看看地方豪强有没有占地,有没有恃强凌弱、欺压良善的行为;第二,看看诸侯王、郡守有没有不执行中央的政策,有没有损公肥私、狼狈为奸等不法行为;第三,看看官员办案有没有草菅人命、制造冤狱、激起民怨的;第四,看看官员有没有任人唯亲、埋没人才;第五,看看高官子弟有没有依仗权势,为非作歹;第六,看看官员有没有和地方豪强勾结,谋取不法利益。

唐朝时,唐太宗曾经派高官孙伏伽、褚遂良等人担任监察御史,带领巡视组巡察各地。

此次巡视,收获颇丰,有二十个人升官,七个人被处死,被流放和撤职的多达几百人。

监察御史出巡是随机的。

当地方有重大事变时,监察御史便临危受命,奉旨出巡。

那么,日常的巡视工作由谁负责呢?唐中宗时,设置了巡按使一职,把全国划分为十道,由巡按使负责分道巡视。

在唐朝,巡视科目多达七八十项,每个巡视片区内需要各级官员少则千儿八百,多则两千以上。

即便巡视者三月出门,十一月回来汇报,也时间紧迫,必须加班加点。

古代巡视制度

古代巡视制度

古代巡视制度一、中央巡视中央巡视是指在皇帝的领导下,由中央官员组成的巡视组对地方官员进行巡视。

中央巡视组通常由皇帝派遣,巡视组中的官员通常是皇帝信任的高官,他们的任务是监督地方官员的行政行为,确保他们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

二、地方巡视地方巡视是指由地方官员组成的巡视组对所属地区进行巡视。

地方巡视组通常由知府、知州等地方官员领导,他们的任务是监督所属地区的行政行为,确保地方政府依法行政。

三、专项巡视专项巡视是指针对某个特定问题或某个特定部门进行的巡视。

专项巡视通常由皇帝或中央官员领导,他们的任务是针对特定问题或特定部门进行深入调查和监督,确保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或部门得到有效管理。

四、监察官员的任命和管理古代巡视制度的成功实施离不开监察官员的任命和管理。

监察官员通常由皇帝或中央官员任命,他们的任务是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和调查,确保地方政府依法行政。

监察官员的管理通常由中央官员负责,他们的职位通常相对较高,以确保他们能够有效地行使职权。

五、巡视的程序和方法古代巡视的程序和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巡视时间和地点:巡视组通常会在事先确定好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巡视,以确保巡视工作的有序进行。

2.听取地方官员汇报:巡视组会听取地方官员的工作汇报,了解地方行政情况和管理状况。

3.调查取证:巡视组会对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和取证,以确定问题的真实性和严重性。

4.提出处理意见:根据调查结果,巡视组会提出处理意见,指导地方政府解决问题或改进管理。

5.报告巡视结果:巡视组会将巡视结果报告给皇帝或中央官员,以便皇帝或中央官员了解地方情况并做出决策。

六、巡视的作用和效果古代巡视制度在监督地方官员、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具体来说,古代巡视制度的作用和效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监督地方官员:古代巡视制度对地方官员进行了有效的监督,确保他们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防止了腐败行为的发生。

2.维护社会稳定:通过巡视制度的实施,皇帝或中央官员可以更好地了解地方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

“中央巡视组”源自古代智慧

“中央巡视组”源自古代智慧

“中央巡视组”源自古代智慧在古代,扮演当前“中纪委”这一角色的是御史府或御史台,后称都察院等。

纪委官员相当于御史,御史不理庶政,专门“打老虑、打苍蝇”,这和现代的反腐有许多相像之处。

“本来我打算去南山游玩,但是怕爱卿你责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

”这是《资治通鉴》里唐太宗惧怕大臣魏征的故事,而李世民也因虚心纳谏、廉政爱民被后人传为佳话。

“古代反腐的实质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

”华东政法大学司法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崔永东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古代反腐既和律法制度有关,也和君臣的政治斗争密不可分。

“封建君主专制要求皇帝在加强手中权力的同时,也强化对于手下官僚的控制,最终才能稳坐江山。

”崔永东说。

历朝历代的规律显示,官场腐败必然导致政权垮台,所以,历代有作为的君王都十分重视反腐倡廉。

君臣之间,谁怕谁古代官员的工资非常低,很多新官上任后,其首要任务就是还债,在不够养活家人的工资体系下,不得不以身犯险。

在各种君臣关系中,有皇帝“怕”大臣的,像唐太宗和魏征,就是君臣合璧开创了贞观之治,也正是在唐朝,出现了严惩贪赃枉法的“六赃”(《唐律疏议》规定的六种非法获取公私财物的犯罪),这对中国历史上反腐定罪的影响巨大。

但是,也有大臣怕皇帝的,比如朱元璋采用高压政策治贪,一度令朝臣惊恐,贪官收敛;还有大臣和皇帝相互都不怕的,比如崇祯一味地要求大臣节俭,结果大臣们收入太低,认为不贪污不行。

难怪历史学家吴晗曾在《论贪污》中写道:“一部二十四史充满了贪污的故事。

”然而,唐太宗真的怕魏征吗?据史料记载,魏征生前曾经向唐太宗秘密推荐杜正伦和侯君集,说他们有当宰相的才能。

可是在魏征死后,杜正伦因为负罪被罢免,侯君集因参与谋反而被斩首。

唐太宗开始怀疑魏征有因私营党的嫌疑。

不久,唐太宗又得知,魏征曾把自己给皇帝提建议的书稿给当时记录历史的官员褚遂良观看。

唐太宗怀疑魏征故意博取清正的名声,心里很不高兴,下旨解除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

古代巡视制度

古代巡视制度

古代巡视制度
古代巡视制度是指古代国家设立的巡视制度,用于监督地方行政、维护社会秩序、防止腐败等目的。

在古代中国,巡视制度起源于周朝的“巡守制度”。

巡守制度是指由君主派遣官员定期巡查地方,以监督地方行政、收集情报、处理纠纷等。

随着历朝历代的更替,巡视制度也逐渐发展完善。

如唐代的巡按制度,宋代的监察制度等,都是巡视制度的重要形式。

巡视制度通常由中央政府派遣巡视使或巡抚等高级官员,前往地方巡视。

他们可以直接督促地方官员执行政策、纠正不当行为、解决民生问题等。

巡视使还可以接受来自地方百姓的诉求和举报,并进行调查处理。

此外,巡视使还要检查地方税收征收情况、推行法律和司法制度、监督官员廉政等。

巡视制度在古代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保持地方行政的稳定和公正,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它也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官员的不当行为、防止腐败和滥用职权。

巡视制度的实施,为国家提供了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工具,增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然而,古代巡视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巡视使的权力过大,容易滥用职权,压制地方官员的权力,造成官员的反抗和抱怨。

另一方面,巡视廉政也有可能被地方官员所腐化,以躲避巡视的检查。

总的来说,古代巡视制度是古代国家管理地方的一种重要手段,起到了促进地方行政正常运行、维护社会秩序、防止腐败等作用。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它对于古代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人治时代渴盼天降清官中国古代的巡视制度

人治时代渴盼天降清官中国古代的巡视制度

人治时代渴盼天降清官中国古代的巡视制度正史中根本不存在“八府巡按”之说,更不可能是一品大员。

巡视本质上依靠的还是“人治”,戏曲中描绘的“八府巡按”寄托了中国人对清官的迷恋和对好皇帝的祈盼。

作为新一届执政者“将权力关进笼子”以及“反腐要老虎苍蝇一起打”的重要举措,中央巡视组引起中外舆论的广泛关注。

早在1996年1月十四届中纪委六次全会就作出“选派部级干部到地方和部门巡视”的部署。

2003年8月,中纪委、中组部正式组建专门的巡视工作机构,在巡视的十多年中,已经揪出了陈良宇、侯伍杰等一批“大老虎”。

十八大之后,新一届执政者更是充分发挥巡视组的作用,使之成为反腐的有效利器,对潜在的“老虎”、“苍蝇”形成了强大的心理震慑。

在民间,中央巡视组已有“八府巡按”之称。

“八府巡按”常见于戏曲、小说之中,他们多扮演扭转乾坤的“救世主”角色,手握尚方宝剑,在最后的时刻从天而降,主持正义,惩恶扬善。

微服私访与刺史出巡巡视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一部分,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天子巡狩”制,即天子对各地进行自上而下的巡察。

相传尧命舜摄行天子之政,舜即开始巡视东西南北四方,确立“五岁一巡狩”的制度。

秦始皇更是在统一六国后,先后五次巡视各地,他的这种巡视当然有加强中央集权、威慑地方官员的目的,但更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秦始皇在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以及寻求长生不老仙丹。

其庞大、豪华的出行队伍一路更是劳民伤财,由此还引发了刘邦、项羽的那段神对话。

以后历代如汉武帝、隋炀帝等都有大规模的巡狩和出游活动,而真正把这种巡游发展到极致的当属康熙和乾隆二帝。

这种高规格的天子巡狩从监察角度来看,往往形式大于内容,安全也是一个大问题,秦始皇就死于其巡视的路上。

看看至今已长达五部的《康熙微服私访记》,就知道天子的权威在那个制度和社会环境下能留下多大的遐想空间了。

皇帝本人出巡多有不便,再加上皇帝每天“日理万机”,“代天子巡狩”的职位就产生了。

西汉时期,汉武帝把全国划为十三部,每部设一名刺史,刺史“乘传周流”(“传”指公家驿站的马车;“周流”意为到处巡视)、“所察六条”。

中国古代的巡视制度

中国古代的巡视制度

知古鉴今2019.03上传说中的“八府巡按”在中国古代,皇帝本人出巡多有不便,“代天子巡狩”的职位应运而生。

西汉时期,汉武帝把全国划为十三部,每部设一名刺史,乘坐公家的马车巡视各地,巡视内容主要是针对官员及其子弟和地方黑恶势力为非作歹的行为。

刺史一般在秋天八月巡行郡国,岁末到京师报告巡行结果。

此时刺史仅仅是监察官,并不是太守的上司,但太守在刺史面前不敢造次,都当上级伺候着。

后来,刺史常年驻守地方,成了太守的上级,巡视、监察的功能也就消失了。

唐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李世民派出由孙伏伽、褚遂良等23人组成的巡视组到各地巡视。

这次巡视规格非常高,孙伏伽是大理寺卿,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而褚遂良则是谏议大夫,御史台的首领之一。

巡视的力度也非常大:处死有罪的地方官7人,罢免数百人,晋升20人。

唐朝初期,中央派下去的巡视官员一般由监察御史担任,出巡时间不定。

到了唐中宗时,朝廷制定了明确的十道巡按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个监察区,即“十道”,每道设巡按使,任期一年,代表中央巡察州县,“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巡按御史制度的正式确立是在明朝。

在民间,老百姓一般都认为“巡按”是清廉而权势很大的官,由此也出现了“八府巡按”之说。

周星驰主演的电影《九品芝麻官之白面包青天》中,包龙星就被皇帝封为“八府巡抚”。

包龙星问皇帝:“我这个官几品啊?”皇帝伸出一个手指头,金口玉言:“一品!”此外,传统戏曲如《窦娥冤》《卷席筒》《玉堂春》等,都有八府巡按主持正义的情节。

而在历史上,根本不存在“八府巡按”之说,更不可能是一品大员。

即便明朝都察院设有十三省巡按一职,品级依然是正七品;清代改名为十三科道,俗称道台,也不过正四品。

历史上的著名清官海瑞还担任过“十府巡按”,但其巡视的范围不过南京周边地区而已。

百姓对清官的期待1569年,海瑞率“中央巡视组”监察南京周边的应天十府。

应天周围是明王朝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官员自然也富得流油。

海瑞应天巡抚的任命刚一公布,官员们一个个都吓得不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中央巡视组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派遣监察官员巡视全国,防范检查官员腐败。

一般来说,古代“巡查制度”分为常设和临时派遣两种形式。

两种“巡查”制度
一是位高权重、职宽责严的巡按御史。

汉武帝时,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每个区设置一名刺史巡行监察,代表中央监督地方,权力很大,属于常设巡查机构。

这种巡查制度,为历代沿用借鉴,如魏晋、隋唐时期有“监察御史”,宋朝有“监司”,元朝有“按察使”“廉访使”,及至明代,巡查制度已相当完备。

据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明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称都察院,都察院下设13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

监察御史在都察院供职时,称为内差或常差。

若奉命出巡盐务的御史,就称为巡盐御史;若奉命出巡漕运的御史,则称为巡漕御史;若奉命巡按地方的御史,即称为巡按御史。

奉命外出担任巡按御史,是监察御史最常见的工作,称为外差或特差,实为中央政府派遣的“巡视员”。

据《明史·成祖本纪》载,永乐元年(1403年)二月,中央政府“遣御史分巡天下,为定制”,明代的巡按御史制度正式确立。

清袭明制,都察院下设15道监察御史,顺治年间基本沿用明朝的巡按御史制度,雍正年间还曾置巡察各省御史,之后就不再常设巡按御史了,遇事由皇帝临时差遣,民间常称之为“钦差”。

二是发展民生、整饬风俗的“巡视组”。

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朝廷派遣太仆王恽等领八路人马“分行天下,览观风俗”。

这个“巡视组”虽名为“览观风俗”,但规格极高。

唐朝初年也常临时派遣官员巡视天下,观风察俗,称为“观风使”“观察处置使”。

《新唐书》记载,贞观初年“遣大使十三人巡省天下诸州,水旱则遣使,有巡察、安抚、存抚之名”。

很显然,这是临时简派去处理自然灾害的“巡视组”。

史上声势最大的临时派遣巡视当在明初。

《明史讲义》载,洪武二十年(1387年)“命国子生武淳等分行天下州县”。

这次巡视的任务,是核定全国田土面积。

这为大明帝国创设和确定了“鱼鳞图册”制度,编定了“田土之最要底册”,使之成为明清两代最重要的农业制度。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八月,又派遣国子监生“分行天下,督修水利”。

这个“巡视组”一改之前地方水利荒废的格局,让各地“开塘堰四万九百八十七处,河四千一百六十二处,陂渠堤岸五千四十八处”,令明初“水利既兴,田畴日辟,一时称富庶焉”,地方百姓无不欢迎。

意在惩治腐败
《资治通鉴》卷二十载,公元前117年6月,汉武帝遣“博士褚大、徐偃等六人分巡郡国”。

这个“巡视组”分六路人马在全国各地巡视,他们“举兼并之徒及守、相、为吏有罪者”,检举揭发各级官员和地方豪强的违法犯罪者。

在正史记载中,这个“巡视组”对汉武帝时的吏治充分发挥了正能量。

在惩治腐败方面,古代的中央巡视官员,小事可自行决断,大事上奏朝廷裁决,甚至可以“风闻奏事”。

若有官员腐败传闻,也可以上奏。

所以能起到“地动山摇、震慑州县”的效果,对各地吏治的影响甚大。

在《明史》记载中,巡按御史的督察范围相当冗杂,从监督吏治到举荐贤才,从审录囚罪到断理冤狱,从督察仓库税粮到户口赋役,从督修农田水利到其他公共设施,从检查学校教育到抚恤孤老,从旌表孝义到赈济灾荒,从除恶扬善到正风俗振纲纪,样样都管。

当然,纠劾地方文武百官,惩治腐败和犯罪,才是中心工作。

宣德五年(1430年),明宣宗遣章杲、陈汭巡按福建、广东。

明宣宗谕之曰:“御史出巡,先须考察官吏,官吏守法然后百姓受福。

”并严厉地告诫说,凡违法乱纪者,务必惩治,若因私废公,“容恶长奸,使百姓受害,则尔罪均”。

历史上著名的清官海瑞,就曾率“中央巡视组”监察南京周边的应天十府,所到之处,官员都收敛言行,不敢奢靡腐败,甚至有地方要员一听海瑞到来,便提前免去一些贪官污吏,以免被追究、牵累。

本文摘自:《羊城晚报》2013年9月11日第B5版,作者:李晓巧,原题:《古代的“中央巡视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