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教案.doc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教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教案【考纲解读】《xx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要求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及主要表现手法;主要考查知识点中要求能够“分析作品题材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在历年的高考试卷中“分析表达手法,体会表达效果”已是屡见不鲜了。
例如“17.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实际上指的是表达技巧,主要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内容。
一是指作者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问题只是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指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主要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段、行文布局(篇章结构)等。
从高考实际考查来看,一般不要求学生判断表达技巧是什么,而往往要求体会赏析其表达作用或效果。
【考点综合】“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往往会在以下知识点上命题:1、针对行文的人称运用、人称变化及其作用命题;【例子1】《长城》第22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例子2】辽宁卷第20小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2、针对写作上具体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命题;【例子1】《报秋》第28 题,作者在叙写玉簪花的过程中,在第3自然段中插叙了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有何作用?【例子2】安徽卷第17小题问:文中画线部分所描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例子3】江苏卷第15题:“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
”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3、针对语句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命题;【例子1】福建卷第13小题: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19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复习指导(最适用、最详细)

2019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复习指导命题分析与预测二、命题预测与考情分析散文阅读在现代文阅读中越来越受到高考命题者青睐,2017年的几套高考语文试卷中,约一半考查了散文。
从考点的设置上来看,重点考查了“理解和品味重要词句的含义”“鉴赏散文的语言表达艺术”“概括内容要点”“分析结构”等内容。
备战下一年度的高考,考生必须注重散文阅读训练。
备考建议与要求(一)树立一种意识对散文的阅读,要树立文本意识。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抓住这一点,从总体上先梳理文本的思路,再概括大意,然后逐步深入赏析文章的艺术魅力,这样就能够很好地完成阅读任务。
(二)具备两种能力一是审美鉴赏能力。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它通常包含了唯美的意境,通过多种文学手法的运用,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阅读散文需要考生具有审美鉴赏能力,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体会散文中的美,从而形成对美的独特理解,陶冶自己的情操。
审美性阅读需要发挥考生的想象力,调动各个感官,体验作者描述的唯美的意境。
二是文本探究能力。
命题者设计散文探究类题目,为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散文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实现对散文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阅读散文时要具备文本探究能力,对散文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与探索。
第一讲整体阅读——精做高考真题,把握命题规律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
它要求考生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一篇千字左右的散文读两遍,这是考生必须练就的本领。
考生只有平时有意识地进行快速阅读训练,方能在考场上方寸不乱,成竹在胸。
这就需要考生重视整体把握。
【真题示例】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完整word版)高考复习散文阅读五赏析散文艺术手法

高考复习散文阅读五赏析散文艺术手法及作用班级姓名一、知识归纳。
散文艺术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叙述人称、叙述顺序等。
(一)修辞手法及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也属于表现手法):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二)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三)表达方式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各有表达作用。
1.记叙。
分四种方式:(1)顺叙,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2)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3)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4)平叙(分叙)。
2、描写。
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描写总体作用有: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具体有:(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3)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2019-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二散文阅读1分析结构思路课件

童年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 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面玩,追着一只蹦蹦跳 跳的兔子,不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 中,迷路了,害怕得大哭。但四周没有人听到,只好在林 子里乱走。过了好久,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 一户人家的屋檐。
一颗悬空的心倏地落地了。
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 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一个汉语的子民,寄 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 方块的中文汉字。“官秩加身应谬得,乡音到耳是真归”, 故乡的语言,母语的最为具体直观的形式,甚至关联到了 存在的确凿感。
老刘是个画家,那时候,画山画得正苦。 听了老刘的话,我放眼望去,但见群山在我周围有节 奏地起伏着,群山之上是蓝天,一轮硕日,漂泊在蓝天上, 永恒地照耀着。 记得刚到拉萨的时候,我被惊呆了,一片明晃晃的阳 光,铺天盖地而来,拼命地往身体里渗透,我觉得身后的 影子都透着亮儿。 是不是在梦里?
我走向那些经幡。五颜六色的经幡,在阳光下舞蹈着, 似乎一头连着天,一头接着地,天地之间一派和谐宁静。 一幢幢别致的藏式楼房和现代建筑,从绿树鲜花中冒出来, 寺庙的金顶间杂其中,香火缭绕,放生羊和野狗昂着哲人 般的头颅,在大街上踱步。
从近几年高考散文阅读的实际情况看,散文阅读 的考查与小说阅读考查涉及的考点虽然相同,但 侧重点不同。散文考查侧重于“分析作品结构、 命题 概括作品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 形式 意”“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 作品的艺术魅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 作品的意蕴”“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 意的解读”。 题型 选择题,简答题。
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 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 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 藏着稀世的珍宝。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3.2 散文阅读(教学案) 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品资料从各地模拟题及其他省份高考题来看,对散文的考查有以下特点:简答题往往从散文的词语和句子含意、结构的作用、形象的特征、手法与情感等多个角度出题。
散文中探究题相对较少,多是对散文复杂意蕴和多样手法的分析评价。
在题材上记人、叙事、写景、咏物、抒情的散文都有,尤其注重语言优美、情理交融、意蕴深刻的作品。
一、散文的特征1.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借景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现主题服务。
2.情理交融,意味盎然“情”指散文中表现出来的情调趣味,它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态度。
与诗歌相比,散文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显得较为深沉含蓄,而且它又更多地把情感寓于所描写的生活材料中,转为一种情趣。
“理”即哲理,指作者对生活进行独到的观察、深刻的思考和精心的提炼后形成的对人生经验的高度概括;也可指事理,即散文中表现出的对生活的认识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
有些散文虽然取材小,却需要有哲理人情,并且散文中表达的这些哲理、事理不是凭空而发,他们往往与情绪紧密相依,是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的升华和结晶。
情理两者有机地交融统一,形成了散文内容的重要特点。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散文素有“美文”之称,散文的语言往往具有高度准确的概括力,力求做到句中无余字,篇中无剩言;也讲究平实易解,决不故弄玄虚,总努力把艺术匠心藏于自然而和谐的气势之中,将一系列警句妙语融于朴实无华的文字之中,从而呈现出一种华而不俗、朴而不拙的美。
二、考场上如何迅速读懂散文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
它要求能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对一篇千字文读两遍。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七章文学类阅读散文阅读五赏析艺术技巧学案解析版

核心突破五赏析艺术技巧——答准技巧,夸尽效果散文是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意蕴丰厚的文章。
其基本特点是题材广泛,以小见大;形散神聚,舒卷自如;富于诗意,具有意境。
同时它立意深刻,构思精巧,结构严谨,善于展开联想和想象,多用象征、渲染、烘托和修辞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主题。
不管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艺术技巧,都是为了把所绘的景与物、所写的人与事、所述说或阐发的道理,明白清楚地告诉读者。
因此,散文所有的艺术技巧,都是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的,这是在掌握散文艺术技巧时必须明白的一个根本原则。
一、修辞手法散文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见下表: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答:答案使用了拟人、比喻、排比、通感的修辞手法,极其形象、真切地描写了荷花的形态、清香,尽情展现了月光下的荷花之美。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答:答案使用了对偶、反问、反复、呼告等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愤,希望沉默的人们不再沉默,起来推翻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二、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只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抑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手法,广义的包括修辞手法。
高考卷一般使用狭义的概念。
如需要,可按先“狭”后“广”的步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手法,再考虑修辞手法。
散文常用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见下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甲可是,我真爱北平。
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解题方法:考查词句含意的往往是:1、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2、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3、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能够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1.标明句子出处。
2.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
3.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抓关键词+分解句子+整合答案(结合主旨)题型二:人称类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A.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小说除外——小说中“我”未必就是作者本人,一些散文也是如此),增强见闻和感受的真实性。
B.第二人称:以对面交流的形式,增强了互动效果,亲切(有亲和力),强化了抒情作用,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C.第三人称:作者从旁叙述,增强客观性,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题型三:分析作品结构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从全文看,××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分析作品结构,考查某句(段)话或某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方法:结构作用(专用术语):(1)文首:①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③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3)文末:①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②收缩全文(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题型四:鉴赏艺术手法类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1.使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2.作者是如何写“……”?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妙处)?4.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
5.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
答题模式:手法+分析+艺术效果(注意叠词:)+表达感情方法: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微案四 鉴赏表达技巧.doc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微案四鉴赏表达技巧微点突破一鉴赏表达方式(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窗子以外林徽因(文本见本专题微案二的“微点突破”一分析概括形象)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答:剖析 1.作者在首段就提出问题,运用第二人称来叙述,设置了和读者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情景。
第二段主要运用第一人称,第四、五两段转换为第二人称,这三段细腻描写了“我”与“你”看窗外或远或近的情形,体现了作者对“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的理性审视。
2.第六段中“你”和“我”两种人称交替出现,从“气闷”“受不了”“换个样子过活去”等可看出作者的自我嘲讽与反思。
答案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技法透视散文取材广泛,联想丰富,不受时空限制,它是真心真情的艺术流露,一根主线贯串全篇,主题明确而集中。
散文的表达方式自由灵活。
在一篇作品中,叙述、描写、抒情、议论都可以使用。
设问方式1.(2017·全国卷Ⅱ)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2.(2015·上海高考)本文是抒情散文,第⑪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3.分析某段落或全文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并举例。
4.鉴赏文中某段文字特定的表达方式。
5.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解题思路熟悉散文主要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1.叙述的人称2.描写3.抒情和议论答题模板具体的表达方式名称+列举文章内容+结合表达方式具体作用和文章内容分析。
针对练习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苦瓜况味秦勇不知何时起,城里的人一到周末便往郊外跑,一家人,或是约几个朋友,去到乡下的农家乐,吃一顿刚采回的蔬菜、池塘里的清水鱼。
2019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分析综合)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

第01课考纲解读《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版)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分析综合考点考查要求是:(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为C级。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散文也是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记人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状物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哲理散文、杂文、随笔、游记、小品文等。
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
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主题,以记叙、描写、抒情、论理等方式表达。
记人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
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叙事散文:以叙事为主,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
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叙事情节不求完整,但很集中,叙事中的情渗透在字里行间。
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写景散文:是描写景物类的散文,基本上属记叙的一种。
这类散文是把自然山水、人工场景、民俗风貌当作主要描写对象,写出它们的形声色味、情态特性,充分展示其风采魅力,以实现传递作者情意,并吸引人、感染人的阅读目的的散文。
以描绘景物为主的。
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
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
在写景的散文中,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情与景自然交融。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之散文复习(含答案)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之散文复习(含答案)高三语文散文复习(一)班别:姓名:【学习目标】1. 理解散文阅读的特点散文阅读考查主要是对文本的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语言与内容、形象与意蕴、形式与主旨、手法与意图等方面的多元考查。
这决定了高考散文阅读是一种精细化的阅读,不是一种泛读或略读。
2. 依据文体特征分析散文的形式、内容以及主题,理解文章,提高答题准确率。
【自主学习】1.文体知识:散文阅读的特点2.散文的分类3.散文的一般阅读步骤【课堂探究】1、散文阅读的特点散文阅读考查主要是对文本的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语言与内容、形象与意蕴、形式与主旨、手法与意图等方面的多元考查。
这决定了高考散文阅读是一种精细化的阅读,不是一种泛读或略读。
2、散文的分类第一类:记叙性散文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
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典型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由实到虚,反映世态,总结感悟第二类:抒情性散文这类散文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的突出特征上进行人生道理的隐喻。
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第三类:议论性散文哲理散文。
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
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
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3、散文的一般阅读步骤散文是整个语文高考中最难把握的一个模块,首先就因为散文“难读”。
而散文的难读,主要在于它的“形散”。
散文的“形散”简单来讲,就表现在内容的多样性和手法的多样性以及思维的跳跃性上。
03 赏析散文的艺术技巧-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全国通用)

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赏析散文的艺术技巧一散文艺术技巧汇总表二艺术技巧高频考点突破赏析词句表达技巧散文的艺术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行文技巧和语言艺术等。
相关知识在小说专题中已详细介绍,在此只做简单梳理(见“突破导航”)。
但在散文中多有抒情的内容,散文中的抒情主要包括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两类。
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托物言志是假托某种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
例1 [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到橘子林去李广田小孩子的记忆力真是特别好,尤其是关于她特别有兴趣的事情,她总会牢牢地记着,到了适当的机会她就会把过去的事来问你,提醒你。
“爸爸,你领我去看橘子林吧,橘子熟了,满树上是金黄的橘子。
”今天,小岫忽然向我这样说,我稍稍迟疑了一会,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你看,今天是晴天,橘子一定都熟了,爸爸说过领我去看的。
”我这才想起来了,那是很多天以前的事情,我曾领她到西郊去。
那里满坑满谷都是橘子,但那时橘子还是绿的,她并不觉得好玩,只是说:“这些橘子几时才能熟呢?”“等着吧,等橘子熟了,等一个晴天的日子,我就领你来看看了。
”这地方阴雨的日子真是太多,偶然有一次晴天,就令人觉得非常稀罕,简直觉得这一日不能随便放过。
小孩子对于这一点也该是敏感的,于是她就这样问我了。
去吗,那当然是要去,并不是为了那一言的然诺,却是为了这一股子好兴致。
我们走到了大街上。
今天,真是一切都明亮了起来,活跃了起来。
石头道上的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女人头上的金属饰物随着她们的脚步一明一灭;挑煤炭的出了满头大汗,脱了帽子,就冒出一大片蒸气,而汗水被阳光照得一闪一闪的。
天空自然是蓝的了,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也许是看一只鸽子,两行小牙齿放着白光,真是好看。
小岫自然是更高兴的,别人的高兴就会使她高兴,别人的笑声就会引起她的笑声。
可是她可并没有像我一样关心到这些街头的景象。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07散文阅读(讲)(含解析)

第07讲散文阅读(讲)阅读鉴赏散文,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3、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4、探究F(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一:理解“理解“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必考内容,高考试题凡是考查散文的必考理解。
高考散文阅读的理解考点,包含两个方面内容:(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一、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有助于对整个文章的理解。
也是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重要词语”(含概念和短语)一般指:(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3)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4)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代词);(5)比喻、借代、反语等特殊的词语;(6)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
词语在备用状态时的意义叫“基本意义”,即词语本身的字面义,而当词语进入语境后,它的意义就是动态的、变化的了,往往含有某种特殊的的意义,即语境义。
与一词多义不同,语境义是不固定的,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其意义就不存在。
这种含义与词的基本义有一定的联系,但又与基本义不同。
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考查本考点侧重考查语境义。
对词语语境义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修辞义:主要指比喻义、借代义、移觉义、讳饰义、比拟义等,要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来理解,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 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教案【考纲解读】《xx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要求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及主要表现手法;主要考查知识点中要求能够“分析作品题材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在历年的高考试卷中“分析表达手法,体会表达效果”已是屡见不鲜了。
例如“17.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实际上指的是表达技巧,主要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内容。
一是指作者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问题只是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指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主要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段、行文布局(篇章结构)等。
从高考实际考查来看,一般不要求学生判断表达技巧是什么,而往往要求体会赏析其表达作用或效果。
【考点综合】“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往往会在以下知识点上命题:1、针对行文的人称运用、人称变化及其作用命题;【例子 1】《长城》第22 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例子 2】辽宁卷第 20 小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2、针对写作上具体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命题;【例子 1】《报秋》第28 题,作者在叙写玉簪花的过程中,在第 3 自然段中插叙了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有何作用?【例子 2】安徽卷第17 小题问:文中画线部分所描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例子 3】江苏卷第15 题:“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
”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3、针对语句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命题;【例子 1】福建卷第13 小题: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例子 2】福建卷第12 题:请指出“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
”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4、针对文段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命题;【例子 1】湖北卷第 19 小题: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例子 2】重庆卷第 18 小题问:作者说“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 ,对“村落” 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 ,联系上下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例子 3】全国Ⅰ卷第16 题: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针对行文的行文布局的作用命题。
【例子 1】上海卷第12 小题:首尾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写作特点是什么?请加以评析。
【例子 2】山东卷第16 小题第二问:第 5 自然段:“惟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例子 3】江西卷第 17 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 ,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例子 4】辽宁卷第 17 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散文的表现手法】1、散文的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和说明。
A、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有揭示意义(主旨)、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地作用。
B、散文中的描写:往往为了展示人物特征、暗示时代背景、渲染情感氛围。
C、散文中的抒情:往往有抒发作者情感、揭示文章意蕴、表现形象意图的作用。
D、散文中的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E、散文中的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F、散文中的平叙:“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使思路更清晰,相互照应更得体。
G、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描写自然风光,营造某种氛围,烘托人物情感或思想。
H、散文中的环境描写:交代背景,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心理或形象。
I、散文中的人物描写:包括肖像、行为、心理、语言、细节描写,往往是为了展现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同时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J、散文中的叙述人称: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2、散文中的修辞方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排比、对比、衬托、渲染、夸张、反复等。
A、散文中的比喻:作用在于把要说地事物反映得生动形象。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B、散文中的拟人:给物赋予人的形态和情感,使之人格化,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C、散文中的排比:使内容表达更集中、更突出、更鲜明;情感抒发更强烈、更有气势。
D、散文中的对比:能使所表达的事物特征或所阐发的道理更鲜明、更突出;能彻底揭示矛盾,使文章内容表达更显爱憎分明。
E、散文中的衬托: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使所议论或描写的事物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F、散文中的渲染:通过某一方面的铺陈叙写,集中描绘,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
G、散文中的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H、散文中的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3、散文的表现手法:常用的有联想想象、比喻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铺垫照应、制造悬念、言犹未尽等。
(各项具体解说参见《名师大讲堂》P174)4、散文的行文布局:常见有包括文眼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点睛句等的“重要句子”的安排,以及详略得当、叙议结合、引经据典、巧譬善喻、过渡衔接、铺垫伏笔、首尾照应等。
A、文眼句:显示作者的写作意图,体现行文脉络,表明主题思想。
B、总起句:统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伏笔C、总结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发人深思。
D、点睛句:揭示主旨,点明中心;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典型例题1】《远与近》第 1 题:小说第一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解析】首先阅读第一段的描写文字,发现这段文字实际上是对小木屋及其周围环境的描写,环境的特点是“生机盎然”、“舒适气氛” 。
那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呢?回顾前面所讲环境描写的普遍的作用:“交代背景,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心理或形象。
”再结合文章开头的通常作用:“统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伏笔。
”基本上就可以得出答案要点:1、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2、渲染一种美好(生机盎然)的氛围; 3、为下文写司机充满希望的心情做铺垫。
【典型例题2】《在山阴道上》第3- ③题:简析《在山阴道上》景物描写的特色。
【解析】题目要求的是从三个小题中任选一个,其实相对容易的就是这道“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题。
题目中已经交代是“简析景物描写的特色”,也就是说这篇文章是如何进行景物描写的,用了什么方法,收到什么效果。
回顾一下景物描写的方法:比喻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由远而近、从上到下、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等,根据本文写景内容,选取一二突出点,用文中写景加以印证,并说明这样写的作用或效果。
如虚实结合:即把眼前看到的绍兴之景和脑海呈现的鲁迅故事结合起来,突出了时代变迁给“故乡”带来的变化,有效地丰富了文章内容。
【典型例题3】《高原上的村庄》第1- ①题:文中第二段“炊烟是一只高处的手臂,伸进了人们仰望的目光”一句,写炊烟采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解析】这道题问得直接,因此回答也无需“绕道”。
第一问好说,但答题不可太简单,要具体说明把什么比喻成什么,哪个地方时拟人的写法。
第二问略难,先大致回顾一下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格常见的修辞效果:比喻作用在于把要说的事物反映得生动形象;拟人作用在于给物赋予人的形态和情感,使之人格化,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结合文章句意,详细一点,答出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炊烟的什么形态特征,拟人又是富裕了炊烟怎样的形态和情感,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意思。
【典型例题4】《那树》第 1 题:“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了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解析】问题指向非常明确,遵循“怎么问怎样答”的原则就可以。
第一问问的修辞方法,很简单:拟人。
第二问分析表达效果,同样要回顾拟人的通常效果:给物赋予人的形态和情感,使之人格化,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回答是不能停留在表面上的效果“写出了那树惨遭砍伐时的悲惨形态” ,还要结合文章主旨,通过写树的惨状来表现作者的什么样的意图和情感倾向,这才是它效果的真正所在。
【答题思路】解答“分析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题的大致思路:A、仔细审题,明确题目问什么,怎么问怎样答;C、分析手法,注意类别和名称,结合具体语句;D、体会效果,结合文意与情感,回答具体细致;2019-2020 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发掘作品意蕴创意解读文本)》教案【考纲解读】“发掘作品意蕴,创意解读文本”包括如下四个考点:1、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2、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4、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散文作品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历史的、现实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意义。
发掘作品意蕴,可以从两大方面入手:一是从作品本身入手,发掘作品中所表现作者的思想、意识、情感;二是发掘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人文精神在现实中的积极意义及其引发我们的启示和思考创意解读文本,包括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对文本个性化的理解与认识。
前者注重的是知识迁移能力和探究能力,要求我们通过联系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倾向,透过作品的主旨,探究作者的创作目的、指向;后者注重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谈自己的对文本观点活作者意图的认识【典型例题1】例如《耕作的诗人》第 3 题: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实际上是问作者为什么要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或者说作者的目的何在。
通读全文,我们基本上可以罗列如下要点:1、为了表明托尔斯泰与那些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第 1 段);2、为了批评当时把写作与日常的劳作绝然分开的创作风气(第 5 段);3、通过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表明作家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来自于“土地”(第 6 段);4、通过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 ,高度颂扬托尔斯泰的朴实而伟大(第 4 段),以及他的写作态度与创作方式(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