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文言虚词地意义和用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录8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而ér
(1)连词。
①表并列关系。不译或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②表递进关系。并且,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③表承接关系。不译或译为“就”“接着”。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④表转折关系。但是,却。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触龙说太后》) ⑤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
⑥表因果关系。因而。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⑦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一般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⑧表目的关系。可不译。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2)代词。通“尔”。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②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
..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③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
..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2.何hé
(1)疑问代词。
①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齐人未尝赂,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②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代处所和事物,哪里,什么。
A.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B.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触龙说太后》)
③作定语。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楼记》)
(2)副词。
①用在名词或动词前,表疑问、反问。为什么,怎么。
A.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
B.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很深。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复音虚词。
①何如、奈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A.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B.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鸿门宴》)
②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A.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
..异?(《齐桓晋文之事》)
B.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
..待之?(《谭嗣同传》)
③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无何
..,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④何乃:可译为“怎能”。
阿母谓府吏:何乃
..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hū
(1)助词。
①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表测度或商量语气,相当于“吧”。
A.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太后》)
B.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④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A.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B.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⑤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2)介词,相当于“于”。
①表示动作的对象。对,对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表示地点、时间、围。在,在……时候,在……方面。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③表示比较。比。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3)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A.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B.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4.乃nǎi
(1)副词。
①表承接。于是,就,便。
乃.令仪佯去,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
②表条件。才。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太后》)
③表转折。竟然,却。
A.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④表限制围、数量、程度。仅仅,只,才。
A.项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B.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太后》)
⑤表判断。为,是,就是。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2)代词。
①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A.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诗》)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②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复音虚词。
①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
..后乎?(《勾践灭吴》)
②乃尔:译为“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
..立。(《孔雀东南飞》) 5.其qí
(1)代词。
①人称代词。他(她、它),他(她、它)们。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②人称代词。表示领有: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
燕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六国论》)
③人称代词。我的,我,自己。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那里。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⑤指示代词。其中的。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2)连词。
①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