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在纽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缘人的挣扎在文字和影像中的表现

—以《北京人在纽约》为例

摘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梦成了人们的奢侈品,饶是寻常百姓家也以出国热作为饭后的谈资。因而,由小说《北京人在纽约》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曾风靡一时,家喻户晓;甚至于其主题曲《千千万万遍地追寻你》也是歌榜有名。透过小说文本和电视剧,我们不仅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化语境的不同所带来的冲击,而且看到像王起明这种边缘人即是中国人又不都是中国人,是美国人又不都是美国人在异国环境下的挣扎。明显地,文字和影像在表现边缘人挣扎时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本文就从这个角度切入,从表现,原因分析和展望三个方面窥探《北京人在纽约》的小说文本与及电视剧中的边缘人在异国文化语境下挣扎的表现方式。

关键词

北京人纽约边缘人挣扎

序言

如果你爱他

请送他到纽约

因为那里是天堂

如果你恨他

请送他到纽约

因为那里是地狱

改革开放,国门洞开,美国梦成为了人们的热捧追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华美作家曹桂林著写的《北京人在纽约》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开播之后大受欢迎。据统计,其收视率是逐周递增,最高达到28.3%,稳居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榜首。相应地,连环效应,其原著的关注度也大大增加。不管是文字,还是影像,都让国人真真地做了一场美国梦。笔者觉得,原著是改编创作的素材,但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不是对原著的简单依付,而是“守门人”

(编导)对素材的完善和追加。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与文本小说在表现边缘人挣扎的的处理上有很大的不同。

小说《北京人纽约》是曹桂林根据自己在美的生活情况而撰写的,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人在异国文化语境下的生存状态:边缘人----两种文化悖论中的灵魂挣扎。而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则是小说文本的再虚构,主题依然不变,变的是二者在边缘人在异国文化中挣扎的处理上。

一、小说的叙事优势

毋庸置疑,小说在叙事上,其事实的铺垫和前后细节对比、人物的刻画等,使得小说在塑造边缘人的挣扎时更具有影射力。

(一)事实的铺垫和前后细节对比

小说一开始就对王起明夫妇去驻外使馆办签证的这一细节进行了刻画,他们怀着惴惴不安却又兴奋不已的心情在等着办签证,郭燕曾多次对王起明说:“你说,我们能成吗?”“成,为了宁宁,我们会成的。”由此可看出,他们的“出国热”和对美国的梦想和憧憬。这个细节描写,不仅仅是他们边缘人身份的前提条件和铺垫,更是与他们到美国后的遭际、王起明一家家破人亡的结局形成鲜明的对比,影射出了他们在两重文化中的挣扎处境:以失败而告终。

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则由于“守门人”对作品的选择而删减了一些细节描写。删去了这一细节描写,直接刻画他们在机场的情景。以电影美学为支撑点的电视单本剧的叙事情节要求,让“守门人“选择删去了这一细节描写。在笔者看来,这一细节描写会让情节的发展变得更加唯美,而不会改变主题。因而在这层面上,小说文本的处理方式,在体现出他们前后不同遭际的情感变化和心理变化上增添一抹彩笔。

(二)二元对立文化潜伏期人物的刻画

在二元对立文化的第一阶段潜伏期(由迷茫到兴奋)的表现上,小说文本的刻画更形象。

小说中曾很细腻地描写王起明夫妇刚下飞机时的情景。他们刚下飞机,由于郭燕的姨妈姗姗来迟,他们面对着不同于自己的文化语境,母语坏境,手无足措,只会说一句“I go home.”最后自己的行李还被一位黑人给偷走了,只剩下一身

破旧的衣裳,但他们还是很兴奋地带着崇拜的心理坐在车上欣赏着路边的景色。小说中的这一描写,展示了他们刚到异国时的一种迷茫和语言障碍的无助。这是他们往后在美国生活的预兆。而他们的兴奋则是二元对立文化四个阶段的第一阶段:对于周围环境的新鲜感和兴奋感。

而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则在“守门人”的选择下,受观众外在动机求美和娱乐心理的掠奇,把这一细节描写中行李被偷的部分删去,出现在观众眼前的不是落魄不堪的王起明。依照影视学的话语而言,则是为了审美的需要。虽达到了审美,但缺少了点预兆提示。

(三)结尾的处理发人深省

小说最后谈到,宁宁被绑匪掠走,王起明为救女而走单骑,但是宁宁还是中枪了。她在弥留之际对王起明说:“爸,我要回家,我要回北京。”一句“我要回家”无疑当头棒喝,道出了像他们这种是中国人又不都是中国人,是美国人又不都是美国人的边缘人跻身于两种文化冲击下的身心疲惫,挣扎的最后选择回归他们的乡土。而在电视剧中,宁宁的命运则没有如此悲惨,只是不知所踪。根据片尾词的提示,宁宁并没有回国,而是继续漂泊。这样的结果是大众所能够接受的,虽然也有留白的艺术,但是从挣扎效果的表现这个角度出发,却没有小说来的好。

二、电视剧的巧妙安排和改动

改编而成的电视剧符合电视剧话语的审美需求,再加上演员的成功演出,突显了边缘人的内心挣扎,真真让国人做了一场白日梦。

某报纸评论道,由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和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合作拍摄的《北京人在纽约》,其改编成就超过了原著,是一次相当成功的再创作。这种堂吉诃德式的评价,显然是过溢之词。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其在改编上的成就之处。主要体现在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受“守门人”的追加与完善,蕴蓄着王起明在艰难搏斗中的场景的人生意蕴,把边缘人的内心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这个主要表现在主线的改动上。

(一)主线的改动

剧中的主线是王起明和大卫这个花花公子在情场和商场上的战争。通过虚构大卫这个人物,深刻地阐述了王起明这个传统文化的代表与美国文化的代表的冲

击,电视剧充分地展示了他们的内心心理变化路程,比起小说文本的叙事,更加具有说服力。当大卫的公司破产,大卫还满脸兴奋地帮王起明工作时,王起明骂他是“这个龟孙子”。在美国这弱肉强食的社会,别人会佩服成功的商人,并且会向他们学习以超过他们。而传统的中国人则有骄傲自满的心理,会轻视对手。抱着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不放是王起明在情场和商场栽跟头的重要原因。这样的改动另外一方面,也是符合受众动机的,人们更喜欢情、商场上的争夺戏。

而小说中的主线是王起明一个人的艰难搏斗,少了一个侧面人物诸如大卫的烘托。从国内影视拍摄的完整性来说,小说的则是一种残缺。

正因为这种主线的改动,米文军曾写《离谱的配器—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应尊重原著》一文为曹桂林鸣不平。对此,导演冯小刚的回应是,“我们不希望人们在我们的片子里寻找政治,我们的基本目标是娱乐。不过这里确实有我们的情绪在里面,美国人拍《龙年》可以把中国人写得一塌糊涂,我们拍《北京人在纽约》只是拍出了一点感受而已。美国警察对我们非常横。他们说的话那是在侮辱中国人。我觉得应该允许我们演一下对美国和那儿的人给我们的感受。”(1993年10月23日《文艺报》)。

笔者觉得,虽然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在主线上有改动,但是“守门人”并没有改变主题,而且再加上演员的成功演出,其效果和原著一样,都刻画出了中国人在两种文化冲击下的灵魂挣扎。

再者,小说的电视剧改编理念经过了时间的积淀后,由体现原著故事情节到倾向于体现原著的精神。《北京人在纽约》无疑是电视剧新改编理念的成功著作。

三、结语

一方面,从文字到影像,《北京人在纽约》都是一部成功的反映边缘人在异国文化挣扎的佳作。虽然这必然会出现改编者在处理一些文化语境细节时与文本有偏颇的现象。然只要不改变原著的主题意识,即使是再虚构,也可以是很好的配乐。

另外一方面,从海外全局出发来看,海外华文文学作品是海外作家在他(她)无比孤寂中洞视两种文化的差异和交叠,从而检视自己和他人的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他们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不可替代的记忆与命运的书写。而据此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要想在内地获得很好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其改编必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