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小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上述文字的美?
• 单调而重复使用的句型,复沓回荡的叙述方 式,透出儿童的稚拙和朴实,娓娓道来,节奏徐 缓,却又内蕴深藏,浑朴醇厚。 • 作家絮絮叨叨地叙述祖父年龄与自己年龄的 变化,流露出对祖父的熟稔、热爱。年龄的排列 之间,省略了许多具体内容,表现出祖父一生的 平常。 • ‚主人不见了‛,‚死了‛,‚逃荒去了‛, 稚拙平淡的语言和口气中蓄积着深厚的沧桑感、 失落感。
2、施蛰存
• 其主要的创作特色是:运用弗 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表现 人物的意识与无意识,描写二 重人格。集中代表这一倾向的 是1932年、1933年出版的 《将军底头》、《梅雨之夕》 和《 善女人行品》二个小说集

从选材看,施蛰存的心理小说有两种倾向——
• 一种是历史题材,代表作有《鸠摩罗什》、《将军 底头》、《石秀》; • 另一种取材于现实生活,《梅雨之夕》是其中的 一篇名作。这可以说是—个都市青年男子的“白日 梦”。小说把主人公飘忽的思绪写得很细、很密, 表现了他的性意识的流动。
• 往往以“乡下人”的眼光,在乡村与城市的比照 中建立自己的审美天地。作品多有乡土气息,具 有乡野的质朴之美,同时又有凝重古久之风。
美学趣味上冷静舒徐的格调、含蓄的情绪和节制 的理性,也成为“京派”小说的显著特色。 • 具有圆熟静穆的美和东方牧歌的情调。
(3)文化上
• 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和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倾向。
文化保守主义立场,使他们有意避开政治斗争和社 会功利目的,拒绝文学的商品化,标举“纯正的文 学趣味”,专注于提高作品的文化品位。
(4)文体
• 作品讲求文章之美,通过作家人生体验的融入、 散文化的结构和笔调,以及牧歌情调和地域文化 气氛的营造,将对乡土经验的眷念和传统回归的 渴望,用极具诗意的体式表现。
• 2、代表性作家: • 萧军、萧红、端木蕻 良等。 • 3、代表作品: • 《生死场》、《呼兰 河传》 • 《八月的乡村》等。
萧红
• (1911年─1942年)
• 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 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 市呼兰区)人 • 原名张乃莹,“萧红”是 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 笔名,另有悄吟笔名。 • 观看视频—— • 那一场风花雪月的往事
创作特色
• • • • 在东北作家群中,最具艺术才情的作家是萧红。 以抒情笔调写自我主观感受; 散文化的小说结构; 重文化风俗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不重人物性格的 刻画; • 无完整的故事情节,然而韵味深长。
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
• 中篇《生死场》,写 东北农村人民在沉滞 闭塞生活中的挣扎, 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 占东北后他们的苦难 与走向斗争。
4、独特的思想艺术风貌
• (1)在题材上
• “京派”小说作家经 常写农村的平民生活 和田园风情,有时也 写古都皇城瓜棚之下、 疏篱之侧的老市民的 哀乐。
例如
•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 废名的黄梅故乡世界 • 芦焚的河南果园城世 界 • 萧乾的北京皇城根下 的老北京世界等
(2)在审美上
• 他们往往把美的理想寄托在过去,怀念因历史演 进而逝去的美好的东西。伴随着怀旧情绪的是诚 实、从容、宽厚的创作态度。 • 他们偏爱发掘普通人生命的庄重和坚忍; • 表现女性特别是少女的美丽、纯洁和善良。
课堂讨论
• • • • • • • 从罗大佑的歌曲看京派小说 《鹿港小镇》 回忆: 废名《竹林的故事》 郁达夫《迟桂花》 现代文学的母题—— 传统-现代,城市-农村,利益-仁义,理性-诗意
六、东北作家群
• 1、背景: • “九一八”事变,东北 沦陷,一批作家逃亡到 关内,思念\仇恨,开 了抗日文学先河。
• 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 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 死场》。 • 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 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 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 活》、长篇组诗《砂粒》 等。 • 1940年创作著名长篇小 说《呼兰河传》。 • 1942死于香港,
• 生死相隔不相忘,落月满屋梁,梅边柳畔,呼兰 河也是潇湘,洗去千年旧点,墨镂斑竹新篁。 • 惜烛不与魅争光,箧剑自生芒,风霜历尽情无限, 山和水同一弦章。天涯海角非远,银河夜夜相望。
提问:这段文字特点?
• 这段文字完全以儿童的眼光来描写自然景物,借 用了儿童语言的简短朴素的形式特点,率意而言, 显得真诚坦率。这种语言没有着意雕琢的痕迹, 它宛如白云出岫,风行水上,一派自然。
•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 着我的祖父。 •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 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 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 小主人逃荒去了。 •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 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新鲜自然、稚拙浑朴的美学意趣,形成 了独特的“萧红味”。
•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象鸟上 天了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 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 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 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 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 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 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愿意长上天去, 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 一对黄蝴蝶,一会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 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 道这个。
海派文学关键词:
• 上海外滩、南京路、大光明影院、百乐门、出版 业、赛马场、酒店 • 鸳鸯蝴蝶派、新海派、新感觉派、市民传奇 • 舞女、水手、投机商、银行职员、少爷、姨太太
(二)创作特色
• 1.题材上: • 主要是对病态、畸形、 没落的都市生活的表 现,表现人的精神的 寂寞和肉体堕落,善 于从人的内心深层次 去表现人的痛苦与生 存状态。 • 如: • 《两个时间的不感症 者》
二、普罗小说
• 1、代表性作家:主要是创造社、太阳社作家,蒋 光慈、洪灵菲、郭沫若、阳翰笙等。 • 2、立场:高举“普罗列塔利亚”旗帜。革命立 场。 • 3、题材:现实革命斗争,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 劳苦大众的痛苦和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
• 4、作品 • 《短裤党》(蒋光慈)、《地泉》(阳翰生)、 《流亡》三部曲(洪灵菲)、《到莫斯科去》 (胡也频)等 • 5、艺术风格:粗砺浓烈 • 6、不足: • (1)模式化:革命+恋爱 • (2)把现实的斗争神秘化、理想化、罗曼蒂克 化
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一)
• 第一节
30年代小说概述
一、30年代小说繁荣与成熟的标志 • 1.作者新人迭出 • 左翼作家、京派作家、新感觉派作家 • 2.小说体式日渐丰富 • 3.中长篇小说数量激增(三部曲大量出现)
• • • • 茅盾—《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老舍—《骆驼祥子》 沈从文——《边城》
三、左联青年作家
• 1.代表性作家: • “左联五烈士”中的柔石、殷夫、胡也频(另两 位冯铿、李伟森)较著名,此外还有叶紫、丁玲、 张天翼、沙汀、艾芜等。 • • • • 2、作品: 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典妻) 艾芜:《南行记》 叶紫:《丰收》等
四、社会剖析小说
• 1、代表性作家:茅盾、吴组缃、沙汀等。 • 2、创作方法:革命现实主义。 • 自觉将小说与社会科学结合起来,以科学理性精 神侧重从经济角度对中国社会性质、社会生活进 行剖示。善于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具有复杂性格和 悲剧命运的典型人物。 • 3、作品:《子夜》、《春蚕》等。
(四)名家名品
• 1、 刘呐鸥(1905— 1939) • “新感觉派”小说的最 早的尝试者。 • 1930年他出版了短篇 小说集《都市风景线》 •
《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
• 刘呐鸥较多地运用现代派的艺术手法,描写资产 阶级的纸醉金迷、纵情声色的时尚生活。 • 其表现的主要对象是欲望,——或者更准确地说, 是失去了道德感的、渗透着商品关系的情欲。
2、“京派”小说概念
• 主要指20世纪30年代活跃在京津一代,围绕在 《大公报•文艺副刊》、《现代评论》、《文学杂 志》、《水星》、《骆驼草》等报刊上的一批自由 主义作家创作的小说。 •
3、“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
• • • • • • • 沈从文 废名 老向(王向辰) 萧乾 芦焚 林徽音 凌叔华等。
课堂延伸——
• 30年代小说的地域性特征—— • 30年代小说流派的形成,地域文化起了相当大的 作用。 • 题材大都局限于某种区域生活 • 作家并不以描写某个具体出众的人物形象闻名, 而是以擅长表现某一地带的整体文化著称。
五、京派小说
• 1、背景: • “五四”时期,新文学的中心在北平。“五四”退 潮之后,这个中心开始向上海转移。 • 北平不仅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而且留 存着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强大影响。 • 北大、清华、燕京等一流学府仍然具有文化领袖的 地位,并且不断培养出文学新人。
• ‚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同义反复中流淌 着对故园的脉脉深情。 • 透过那些有意的复沓,作家正以弦外之音告诉 我们人世间生生死死的‚单调重复‛以及难以言 状的人生悲凉。
• 萧红的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个 人风格,它同一字千钧、惜墨如金的精粹风格, 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境界,但却同样具有审美价值 和意义,因为,在萧红这里,语言经由组织不只 产生了意义,而且产生了超乎‘意义’之上的东 西。‛—— • 拙而有味,情致在焉。
3、穆时英(1912~1940)
• 被称为中国新感觉派 的圣手。 • 短篇小说集《公墓》 《白金的女体塑像》 《圣处女的感情》
• 他极力捕捉畸形繁华的十里洋场的声、色、光、 影,重点描绘那些把夜总会、舞厅、酒吧、影剧 院等作为活动场所的人们的生存状态。 •

• 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 的序言—— • “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 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 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 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 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 鲜。”
《呼兰河传》
• 作品通过对自己故乡的回 • 著名作家茅盾对《呼兰河 传》的评价是: 忆,以朴素率直、凄婉细 腻的笔调,真实而感人地 •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 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 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村黑暗、落后、愚昧的社 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 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 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 境遇的深切同情。同时, 对旧风俗、旧习惯进行了 无情的鞭挞。
七、新感觉派小说(新海派)
• (一)概念 • “新感觉派”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活跃于上海文坛的20年代末至30年代的现代主 义文学流派 。 • 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叶灵凤、 黑婴、徐霞村等。
• 1928年,刘呐鸥创办 《无轨列车》半月刊, 1932年5月,施蛰存 编《现代》杂志创刊, 此派力量在这里得到 了集中的展现:新感 觉派的很多作品都发 表在《现代》 上。
• 大量使用夸张、变形、 魔幻、荒诞、蒙太奇、 意识流、心理分析等 手法进行现实创作, 传达对都市的异样的 情绪和感受,常常使 客观事务扭曲和变形。
• 白云流着光闪闪的汗珠 • 钟的走声是黑色的 • 我听得见自己的心的沉重 的叹息。
(三)意义ຫໍສະໝຸດ Baidu
• “新感觉派”没有产生堪称经典的杰作,但从它开 始中国第一次有了自己的都市文学。 • “新”: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打量上海,用新异 的现代的形式来表达东方大都会的城与人的神韵, 城市第一次成为审美对象。 • 提问:与老舍的城市叙述比较? • 与左翼的城市叙述比较?如茅盾城市书写
2.
人物:
• 《梅雨之夕》 • 《鸠摩罗什》
• 注重人物的心理、幻 觉和潜意识描写,以 人的直觉去把握社会 生活,表现人的深层 次的隐秘心理。
3.在艺术表现上:
• 采用多种西方的现代 派手法,突出“感 觉”,把客观对象主 观化,进行主观感情 的投射,使对象生命 化和个性化。
• 《夜总会的五个人》 • 白的台布,白的台布上面的黑 的啤酒、黑的咖啡;黑头发, 白脸,黑跟珠,白领子,黑领 结,白的浆褶衬衫,白背心, 黑裤子;一条条白的腿在黑缎 子裹着的身子下面弹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