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解读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优秀4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优秀4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原文篇一【课文简说】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
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
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
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
在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二是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口语交际、习作打好基础,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词句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⑴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闲书”指的是《彭公案》《济公传》等课外书,“正课”指的是课内要学习的课程。
“闲书”与“正课”的区分源自教师与家长的界定。
这句话是季老在与苗苗交流读课外读物时,现身说法,举了自己童年的例子。
季老对童年时阅读印象深刻,说得生动形象,听来如临其境。
⑴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
“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通”。
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
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
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⑴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小苗与大树》是一本非常感人的童话故事,它讲述了一颗小苗在大树的庇护下茁壮成长的故事。
这个故事深深触动了我,让我对生命和成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故事开始,小苗出生在一片茂密的树林中,它和其他植物一样,都在大树的庇护下茁壮成长。
大树给了小苗温暖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肥沃的土壤,让它能够茁壮成长。
小苗在大树的庇护下,一天天长大,变得越来越茁壮。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树渐渐老去,它的叶子开始凋零,枝干开始干枯。
小苗看到大树的样子,非常伤心,它决定去寻找解决办法,帮助大树重新焕发生机。
小苗四处寻找,最终找到了一位神仙。
神仙告诉小苗,只要它用自己的力量去寻找水源,就能帮助大树重新焕发生机。
小苗听了神仙的话,毅然决定出发寻找水源。
它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一条小溪,将水源带回了大树的身边。
大树得到了水源的滋养,重新焕发出生机,变得更加茂盛。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多启发。
首先,它告诉我们生命是宝贵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就像小苗和大树一样,每一个生命都需要得到关爱和呵护,才能茁壮成长。
其次,它告诉我们要有勇气和毅力去克服困难。
小苗在寻找水源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它从未放弃,最终找到了解决办法,帮助了大树。
最后,它告诉我们要善待身边的人和事物。
就像大树对小苗一样,我们也应该给予他人关爱和帮助,让他们茁壮成长。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地理解到了生命的可贵,以及成长的重要性。
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渺小,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和关爱,就能让生命变得更加美好。
希望我们都能像小苗和大树一样,用自己的力量去温暖他人,让世界充满爱和希望。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每课详解:第1单元第2课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分角色读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学会读书和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学习了《窃读记》,我们认识了一位热爱阅读的同龄人,和她一起体会了窃读的滋味--很快乐,也很惧怕!这堂课,我们又将结识一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
接下来,请大家随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爷爷的家,静心聆听他对读书的见解。
(板书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生齐读课题。
师:读完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作者的?生提问:小苗是谁?大树是谁?他们在对话中都谈了些什么等等。
师总结:读书就是要具备这样的素质,边读边疑,最后又在读中解决疑问,那才是真正的读书高手。
二、自学指导1、认真阅读课文,用--画出生字生词。
2、思考:苗苗与季老先生讨论了哪几方面的问题?6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好!三、检测学情1、指名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出示下列词语:季羡林水浒传彭公传三侠五义绿林好汉一百单八将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滚瓜烂熟偏科指名认读。
3、师:看来读通课文不是难题,谁能解决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生回答。
(师板书:苗苗季羡林)师:对于季羡林爷爷,昨天老师布置大家回家搜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请大家一起分享搜集的成果。
4、在对话中,苗苗同季爷爷交流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见解?你的感受又怎样?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c.古文也很重要。
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五年级语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原文及教案
五年级语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原文及教案《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原文:小苗:你好大树,你是怎么长得这么高的?大树:哈哈,小朋友,我是从一颗小种子慢慢长大的。
小苗:真的吗?那你是怎么变得这么粗的?大树:是的,我每年都会长出新的树木,一点一点地变得更粗壮。
小苗:太厉害了!那你是怎么长出那么多叶子的?大树:每年春天,我会长出许多嫩绿的叶子,它们给我提供养分和能量。
小苗:我也想像你一样长出高高的身子,粗粗的树干,和绿绿的叶子。
大树:只要你好好照顾自己,吃好喝好,也会长得高大有力的。
小苗:谢谢你大树,我会好好努力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对话,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2. 培养学生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力和好奇心;3. 培养学生们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大树和小苗的图片;2. 课堂展示板;3. 学生之间的合作活动中小组。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一下他们在春天学到的有关植物生长的知识。
2. 出示大树和小苗的图片,让学生提问和猜测他们之间的对话内容。
二、阅读原文(10分钟)1. 阅读原文,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再整理学生观点。
2. 帮助学生理解对话内容,引导他们关注植物生长的过程和需求。
3. 学生们可以分角色朗读对话。
三、探究交流(15分钟)1. 学生们分组,在小组内讨论并回答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小苗要问大树这些问题?”,“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等等。
2. 每个小组选一位代表向全班陈述他们的答案和观点。
四、激发思考(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自身的生长过程,他们是如何从婴儿变为现在的样子的。
2. 学生们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他们自己的成长经历。
五、课堂总结(10分钟)1. 教师可以总结学生们的观点和发言,帮助他们得出结论:每个人都会经历成长,只需要好好照顾自己。
2.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思考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和学习收获。
【拓展延伸】1. 学生可以尝试绘制一幅描绘植物生长过程的画册;2. 邀请一个植物学家来学校进行分享,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植物生长的奥秘。
五年级语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原文及教案
五年级语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原文及教案《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原文:小苗:大树,你好高啊!我好想长得和你一样高。
大树:小苗,你不要太着急。
每一棵树都有它自己的成长过程。
只要你努力,也一定能够长得高大。
小苗:可是大树,我觉得成长好慢,我等得好着急。
大树:小苗,成长是需要时间的。
我们每天都要接受阳光、空气、水分的滋养,才能够茁壮成长。
你也要耐心等待。
小苗:大树,你好厉害啊!我看你能够为鸟儿提供栖息的地方,还能够为我们提供阴凉。
我也想变得有用。
大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用处,小苗。
你现在是嫩芽,将来一定能够长出叶子、开出花朵。
不要放弃对自己的希望和信心。
小苗:谢谢你的鼓励,大树。
我会努力成长的,希望有一天能够像你一样高大。
大树: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的,小苗。
加油!教案:课程目标:通过让学生阅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培养学生的成长意识和耐心等待的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中的对话,领悟其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对话中提取寓意,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教学准备:课文原文、教学反思单。
教学过程:1. 导入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一棵树的特点。
2. 介绍故事《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背景,让学生猜测故事内容。
3. 让学生阅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原文,并回答以下问题:- 小苗为什么想长得和大树一样高?- 大树是如何回答小苗的问题的?- 大树为什么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用处?- 小苗对大树的鼓励和自己的努力有什么想法?4.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寓意,并和学生一起总结故事中的主题,即成长和耐心等待。
5. 让学生讨论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迷茫,以及如何培养耐心等待的品质。
6. 结合教学反思单,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期望的短文。
7. 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短文,并互相给予鼓励和反馈。
8. 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培养耐心的价值。
扩展活动:可以引导学生画一幅关于成长和耐心等待的插画,并在班级内展示和分享。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
05
小苗的成长变化与感悟
小苗的成长变化
身体变化
小苗从种子发芽,逐渐长出绿叶,慢慢长高,最终成为一棵大树。
心理变化
小苗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了独立思考、勇敢面对困难,并学会 了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
社会角色变化
小苗从最初的个体成长为一片森林中的一员,与其他树木共同构成 生态系统,为人类和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
小苗需要面对各种挑战,比如干旱、 洪涝、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以及人为 的破坏和干扰。
小苗的成长经验
01
坚持
小苗需要坚持不懈地生长,不断 吸收养分和水分,才能逐渐长高 长大。
02
03
勇气
学习
小苗需要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和 困难,不畏惧风雨和挫折,才能 茁壮成长。
小苗需要不断地学习,了解自然 规律和生存技巧,才能更好地适 应环境并茁壮成长。
对话主题三:关于未来与梦想
小苗
大树,我有很多梦想,但不知道该怎么实现它们。
大树
小苗,首先你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然后制定可行的计划,并付诸实践。同时,你也要学会坚持不懈,不断 追求自己的梦想。
对话主题三:关于未来与梦想
小苗
那我应该怎么做呢?
大树
首先,你要认真思考自己的兴趣和优势,确定自己想要追求的梦想。其次,你要制定具体的计划和目 标,并为之努力奋斗。最后,你要学会坚持和耐心,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也要学会调整自己的 心态和行动方式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和挑战。
03
大树的智慧分享
大树的生长与智慧
01
大树经过长时间的生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
02
大树能够从自然中汲取养分,并利用这些养分生长 出更多的枝叶。
03
五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五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课本解读1.课文简说。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打仗的一种文体。
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修业的小学生。
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划一和谐的氛围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
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育中西领悟、古今领悟、文理领悟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举行古诗文积累。
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
在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密切幽默、夷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二是连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口语交际、习作打好基础,逐步培育学生阅读的习惯。
2.词句剖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闲书”指的是《彭公案》《济公传》等课外书,“正课”指的是课内要学习的课程。
“闲书”与“正课”的区分源自西席与家长的界定。
这句话是季老在与苗苗交流读课外读物时,现身说法,举了自己童年的例子。
季老对童年时阅读印象深刻,说得生动形象,听来如临其境。
②三领悟,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领悟”,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明白,抵达懂得。
“三领悟”则是指清华大学发起的“中西领悟”“古今领悟”和季老发起的“文理领悟”。
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
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成长的社会,对人才发起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
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华适应新世纪成长的需要。
③我觉得,一个小孩最少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最少的要求。
“最少”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
季老在与苗苗交流中发起古诗文积累的建议,并用“最少”“最最少”发起了量化的要求。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精选15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精选15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精选15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篇1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我读到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课文。
这篇文章是以访谈录的形式写的,主要写了苗苗向季羡林爷爷讲述自己喜欢读的书和自己偏科的情况,季羡林爷爷让苗苗多读书,多读课外书,早学外语多背古文,并要注意中西贯穿、古今贯穿、文理贯穿。
读过这篇文章后,我体会到了读书时要读有益的书,这样收获才会更大,假如读了一些对身体和心理不利的书,那就适得其反,危害身心安康了。
所以看书不但要选择有益的书,还要更多地涉猎其他方面的内容。
同时我也体会到了不能偏科和要早一些背诵古文和古诗,假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偏科的话,就会像跷跷板一样,不平衡。
现代科技的开展需要的是全面的人才,要想全面开展就不能偏科。
就比方每一节课,无论你喜欢不喜欢,都要认真地学。
只有这样才能平衡开展。
还有古诗和古文,都是古人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和韵味。
我们假如能早一点背诵一些,对于我们理解祖国的文化历史是有意义的。
这篇课文还让我感受到了季羡林爷爷对下一代的关心和指导。
同时也看到了他的平易近人和在读书方面对下一代的指导和帮助。
他提出的不偏科、多看书、多背古诗文,还要中西贯穿和学外语,这才是21世纪的人才标准。
读了这篇课文,我感受到了大树博大的胸怀,小苗茁壮成长需要大树的遮蔽和呵护,总有一天我们都会成为大树的。
希望这这个宁静而美妙的夜晚,我能有更大的收获!《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篇2学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后,我更加深知自己作为一个新世纪少年的职责与义务。
在这篇为采访的文章中,在简单和谐的谈话气氛中,让我们感受到了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感受到了季老的平易近人与他的亲切和幽默,还有对下一代的期望与深深关爱。
苗苗与季老共讨论了四个问题,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闲书问题”。
在季老看来“闲书”不仅仅能让我们的语文学的更好,而且可以进步写作阅读程度。
我也是这样认为的,看“闲书“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可以让我们增加知识,明白做人的道里。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精选15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精选15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精选15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确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精选15篇),欢迎阅读与保藏。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篇1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我读到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课文。
这篇文章是以访谈录的形式写的,主要写了苗苗向季羡林爷爷叙述自己宠爱读的书和自己偏科的状况,季羡林爷爷让苗苗多读书,多读课外书,早学外语多背古文,并要留意中西贯穿、古今贯穿、文理贯穿。
读过这篇文章后,我体会到了读书时要读有益的书,这样收获才会更大,假如读了一些对身体和心理不利的书,那就适得其反,危害身心健康了。
所以看书不但要选择有益的书,还要更多地涉猎其他方面的内容。
同时我也体会到了不能偏科和要早一些背诵古文和古诗,假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偏科的话,就会像跷跷板一样,不均衡。
现代科技的进展需要的是全面的人才,要想全面进展就不能偏科。
就比如每一节课,无论你宠爱不宠爱,都要认真地学。
只有这样才能均衡进展。
还有古诗和古文,都是古人的汗水和才智的结晶,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和韵味。
我们假如能早一点背诵一些,对于我们了解祖国的文化历史是有意义的。
这篇课文还让我感受到了季羡林爷爷对下一代的关怀和指导。
同时也看到了他的平易近人和在读书方面对下一代的指导和关怀。
他提出的不偏科、多看书、多背古诗文,还要中西贯穿和学外语,这才是21世纪的人才标准。
读了这篇课文,我感受到了大树博大的胸怀,小苗健壮成长需要大树的遮挡和呵护,总有一天我们都会成为大树的。
希望这这个宁静而奇妙的夜晚,我能有更大的收获!《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篇2学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后,我更加深知自己作为一个新世纪少年的职责与义务。
在这篇为采访的文章中,在简洁和谐的谈话气氛中,让我们感受到了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感受到了季老的平易近人与他的亲切和幽默,还有对下一代的期望与深深关爱。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导语】《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
讲了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
WTT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课文时间:1999年8月21日地点:北京大学季羡林家季羡林:苗苗,现在你是采访者,我是被采访者,你问我答,好吗?苗苗:好。
季羡林:那你就随便问吧。
苗苗: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
爷爷,我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欢看闲书。
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
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儿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
季羡林:(笑)我小时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让看闲书。
怎么办呢?我放学以后不回家,偷偷藏在一个地方看闲书。
我看的闲书可多了,《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我都看。
我是主张看闲书的,为什么呢?苗苗你说说,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呢?苗苗:我觉得,应该写真事。
季羡林:嗯,你再说说,从技术上讲,怎么才能写的通顺呢?苗苗:得多看点儿课外书。
季羡林:是这样。
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笑)苗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季羡林:喜欢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
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一定要学好数学。
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
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苗苗: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记住了。
爷爷,有人让我妈妈赶快给我找一个好外语老师,说过了12岁再学外语就永远也说不准了。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读后感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读后感1、《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内容今天,我们学习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课文让我明白应该怎么做21世纪的青年。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内容是:小学生苗苗和学者季羡林的对话。
读完这篇课文,我明白了三点我早的地方:一是作文,我明白了我以前作文为什么不好了。
原因是因为我阅读的书籍太少,写作文的时候找不到可以修饰的词语,所以才老写不好作文的。
二是怎样做21世纪的青年。
这篇课文中讲21世纪的青年应该三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看到这里时,我心头微微一震,正是那一震我才发现我一个贯通都没有。
我长大一定会三贯通的!三是,背古文、古诗。
可是我一篇古文都不会背,只会背古诗。
所以,以后我要妈妈给我买一本《古文观止》,这样我就可以达到季羡林学者最起码的要求了:背两百首古诗,五十篇古文了。
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明白了以前我根本没有明白的东西。
这本语文书真是好啊!每一篇课文都让我明白以前没有明白的东西,懂得之前一些不懂得的地方。
特别是这一篇课文,给我的启发最大!这篇课文真是一篇好课文,不仅给我启发,还让我明白了以前没有明白的东西。
你说它不是一篇好课文吗?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前几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这篇文章让我感触颇深,因为,它不仅让我了解了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季羡林爷爷,也让我懂得了许多学习的方法。
这是一篇访谈录,主要讲了一名叫苗苗的小学生,到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爷爷家作采访。
季羡林爷爷是主张看闲书的,他小时候就喜欢看闲书。
后来又谈了读书的方法和经验,他还要求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这对我来说,是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读了这篇文章,我不得不由衷佩服季羡林爷爷的知识渊博,他精通外国语言,是我国文学界的重量级人物。
我觉得季羡林爷爷有许多话说得特别对:文章只有写真事才能写好,只有多看点课外书才能将文章写通顺。
在文章中,可以看出季羡林爷爷文章写得特别好,还知道季羡林爷爷记性特别好,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
通用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第2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解读附练习及答案
第一单元第2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教材解读本文是访谈录,季羡林老先生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二)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三)背景资料作者简介1.张钫(1989-)原名张苒,笔名张苗,2003年5月改名张钫。
1989年1月12日出生于北京。
张钫出生于一个文学艺术世家,她的父亲是一位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和诗人,母亲是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教授。
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张钫自幼对文学、美术等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
从幼年时期起,她就在巴金、冰心、胡絜青等文学大师的关怀下成长。
2001年,她出版了第一本书《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书中记录了她与巴金、冰心、季羡林、臧克家、丁聪、王蒙、胡絜青等当代著名文学艺术大师们的一次次精彩的对话,发行了好几万册,在海内外引起相当的轰动。
全国几十家电视台和重要媒体,对其做了专题报道。
2003年,受香港《明报》出版社的邀请,她和另外三位内地小作家与文学巨匠金庸先生在香港会面交谈,被港人戏称为四小侠和查大侠“香江论剑”。
会谈后,《明报》出版社出版了繁体版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书内增加了她的近作:《我眼中的人大附中》、《艺术家散论》、《荷塘》等文章,在海内外继续引起一定的轰动。
她的一篇采访季羡林先生的文章,被选入新编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她还是全国的十佳小记者;从小学到初中,曾多次获得市、区作文及美术方面的奖项。
2.主要作品《等待》、《荷塘——论金庸武侠作品<笑傲江湖>》、《天坛公园》、《梦的世界——论漫画》、《我喜欢做梦》、《那大片、大片的四叶三叶草》、《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四)重点词语、句子解析(1)对词语的理解。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词句解析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词句解析【词句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⑴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闲书”指的是《彭公案》《济公传》等课外书,“正课”指的是课内要学习的课程。
“闲书”与“正课”的区分源自教师与家长的界定。
这句话是季老在与苗苗交流读课外读物时,现身说法,举了自己童年的例子。
季老对童年时阅读印象深刻,说得生动形象,听来如临其境。
⑵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
“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通”。
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
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
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⑶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
季老在与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诗文积累的建议,并用“起码”“最起码”提出了量化的要求。
这与我们《语文课程标准(试用)》提出的古诗文背诵不谋而合。
这里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长的体验,又有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注,更是对“古今贯通”的一个注解与落实。
2.对词语的理解:绿林好汉:原指西汉末年聚集起义的湖北绿林山的农民起义军。
后来泛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者的人们。
文中指《水浒传》里所描写的起义后聚集到梁山上的各位英雄。
一百单八将:单,一个。
文中指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个好汉。
滚瓜烂熟: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
偏科:指单独着重某一科,不能全面发展。
注:用文字解释字句。
文中指对《古文观止》中难以理解的词句加上注释。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自读课文,孩子们自学地很不错。
分析完课文后,有的孩子提出把里边的多音字整理出来。
于是每找到一个便争着到黑板上写下来。
最先找到的总是边
说着“我是火眼金睛”边往讲台上跑,一会儿就整理的差不
多了。
我们照例要朗读一下以加深印象。
第一个便是“绿”字,课文中的读音是“lù”,是以
“绿林好汉”为词出现的。
在朗读时,孩子们刚才那股争先
恐后的积极劲儿不知哪儿去了,读的声音很小,让人听来觉
得有气无力。
我环视一下教室,有的在忙着写什么,有的在
左顾右盼,注意力不在黑板上。
这会儿,课堂常规中的“回
答问题声音宏亮”早已跑到九霄云外去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该拍桌子大吵大嚷?我该拉下脸来厉声批评他们?我该说
他们“都没吃饭”?不,新课改新课堂下的老师都不该那么做。
思量间,忽然发现“绿林好汉”与“没吃饱饭”的读音
实在是太相近了,于是我以开玩笑的语气说:“大家刚才读
什么?‘没吃饱饭’?”“嗯?”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马上反应过来,“不是!是‘绿林好汉’!”孩子们边
笑着边声音宏亮地回答。
“噢!绿林好汉哪!不是没吃饱饭啊!”我频频点头,“好,绿林好汉们,再读一下
吧!”“哈哈……”再读下去,那便是另一番情景了。
看来,在课堂上能“幽”上一“默”还是很不错的呢!有了幽默便有了快乐,学生想不好好听都难!把幽默带进课堂,把快乐带进课堂,需要我们用心研究啊!
(语文课堂网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讲了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
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
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
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也使读者受到启发。
在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切关爱。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