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竞赛代数第02讲 集合的概念与运算 专项知识点和真题讲解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集合的概念》微课精讲+知识点+教案课件+习题

高中数学《集合的概念》微课精讲+知识点+教案课件+习题

▼知识要点:1.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集):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注意:①集合与集合的元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科书中是通过描述给出的,这与平面几何中的点与直线的概念类似。

②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a?A和a?A,二者必居其一)、互异性(若a?A,b?A,则a≠b)和无序性({a,b}与{b,a}表示同一个集合)。

③集合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即:凡是符合条件的对象都是它的元素;只要是它的元素就必须符号条件2)集合的表示方法:常用的有列举法、描述法和图文法3)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4)常用数集:N,Z,Q,R,N*2.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空集、全集等概念。

1)子集:若对x∈A都有x∈B,则A B(或A B);2)真子集:A B且存在x0∈B但x0 A;记为A B (或,且)3)交集:A∩B={x| x∈A且x∈B}4)并集:A∪B={x| x∈A或x∈B}5)补集:CUA={x| x A但x∈U}注意:①? A,若A≠?,则? A ;②若,,则;③若且,则A=B(等集)知识点汇总1、集合的概念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其中互异性的应用比较广泛,是重点。

互异性,即集合中的元素互不相同。

何时验证互异性:用列举法表示的集合,当集合中的元素含有字母的时候,求出字母的值后,一定要验证互异性。

验证的方法是:把字母的值带入集合,如果集合中有相同的元素,则此值不合题意,应舍去,反之,此值符合题意。

2、常用数集及记法N表示自然数集;N*或N+表示正整数集;Z表示整数集;Q表示有理数集;R表示实数集。

3、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对象a与集合M间的关系是:若a在集合M中,则a 属于M,若a不在集合M中,则a不属于M。

4、集合的表示法①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一个大括号内,就表示一个集合,例如集合:{1,2,3,4}。

②描述法:{代表元素|代表元素满足的条件},例如集合:{x|x>0}。

集合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知识点及练习

集合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知识点及练习

集合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基本知识点】一集合与元素1.集合是由元素组成的集合通常用大写字母A、B、C,…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b、c,…表示。

2.集合中元素的属性(1)确定性:一个元素要么属于这个集合,要么不属于这个集合,绝无模棱两可的情况。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个体,相同的元素只能出现一次。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在描述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元素a是集合A中的元素,记做a∈A,读作“a属于集合A”;(2)元素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记做a A,读作“a不属于集合A”。

4.集合相等如果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一样,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与元素的排列顺序无关。

二集合的分类1.有限集: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是可数的,只含有一个元素的集合叫单元素集合;2.无限集: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是不可数的;3.空集: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记做∅.三集合的表示方法1.常用数集(1)自然数集:又称为非负整数集,记做N;(2)正整数集:自然数集内排除0的集合,记做N+或N※;(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做Z(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做Q(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做R3.集合的表示方法(1)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描述集合。

如小于等于8的偶数构成的集合。

(2)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一般适用于元素个数不多的有限集,简单、明了,能够一目了然地知道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

注意事项:①元素间用逗号隔开;②元素不能重复;③元素之间不用考虑先后顺序;④元素较多且有规律的集合的表示:{0,1,2,3,…,100}表示不大于100的自然数构成的集合。

(3)描述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一般形式是{x∈I | p(x)}.注意事项:①写清楚该集合中元素的代号;②说明该集合中元素的性质;③不能出现未被说明的字母;④多层描述时,应当准确使用“且”、“或”;⑤所有描述的内容都要写在集合符号内;⑥语句力求简明、准确。

集合的概念及运算讲课文档

集合的概念及运算讲课文档
集合的概念及运算
第一页,共75页。
五年高考
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考点一 集合的运算
1.(2018课标全国Ⅱ,2,5分)已知集合A={1,3,5,7},B={2,3,4,5},则A∩B= ( )
A.{3}
B.{5}
C.{3,5} D.{1,2,3,4,5,7}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运算. 由题意得A∩B={3,5},故选C.
第十五页,共75页。
2.(2018天津,1,5分)设集合A={1,2,3,4},B={-1,0,2,3},C={x∈R|-1≤x<2},则(A∪B)∩C= ( ) A.{-1,1} B.{0,1} C.{-1,0,1} D.{2,3,4}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运算. 由题意得A∪B={1,2,3,4,-1,0},∴(A∪B)∩C={1,2,3,4,-1,0}∩{x∈R|-1≤x<2}={-1,0,1}.故选C.
第四页,共75页。
4.(2017课标全国Ⅱ,1,5分)设集合A={1,2,3},B={2,3,4},则A∪B= ( )
A.{1,2,3,4} B.{1,2,3} C.{2,3,4} D.{1,3,4}
答案 A 本题考查集合的并集. A∪B={1,2,3}∪{2,3,4}={1,2,3,4}.故选A.
10.(2016课标全国Ⅲ,1,5分)设集合A={0,2,4,6,8,10},B={4,8},则∁AB= ( )
A.{4,8}
B.{0,2,6}
C.{0,2,6,10} D.{0,2,4,6,8,10}
答案 C 由补集定义知∁AB={0,2,6,10},故选C. 名师点睛 研究集合间的关系,处理集合的交、并、补的运算问题,常用Venn图、数轴等几何 工具辅助解题.一般地,对离散的数集、抽象的集合间的关系及运算,可借助Venn图,而对连续 的集合间的运算及关系,可借助数轴的直观性,进行合理转化.

高中数学集合知识点归纳

高中数学集合知识点归纳

高中数学集合知识点归纳一、集合的基本概念1. 集合的定义:集合是由一些明确的、互不相同的元素所构成的整体,用大写字母如A, B, C等表示。

2. 元素:集合中的每一个成员被称为元素,用小写字母如a, b, c等表示。

3. 空集:不包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记作∅。

4. 集合的表示:集合通常可以通过列举法或描述法来表示。

例如,集合A = {1, 2, 3} 或 A = {x | x 是一个正整数}。

二、集合间的关系1. 子集:如果集合B的所有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则称B是A的子集,记作B ⊆ A。

2. 真子集:如果集合B是A的子集,并且B不等于A,则称B是A的真子集,记作B ⊂ A。

3. 补集:对于集合A,其在全集U中的补集是包含U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的集合,记作A' 或 C_U(A)。

4. 交集:两个集合A和B的交集是包含同时属于A和B的所有元素的集合,记作A ∩ B。

5. 并集:两个集合A和B的并集是包含属于A或属于B的所有元素的集合,记作A ∪ B。

三、集合运算1. 德摩根定律:对于任意集合A和B,(A ∪ B)' = A' ∩ B' 和 (A ∩ B)' = A' ∪ B'。

2. 集合的幂集:一个集合的所有子集构成的集合称为该集合的幂集。

3. 笛卡尔积:两个集合A和B的笛卡尔积是所有可能的有序对(a, b)的集合,其中a属于A,b属于B,记作A × B。

四、特殊集合1. 有限集:包含有限个元素的集合称为有限集。

2. 无限集:包含无限个元素的集合称为无限集。

3. 有界集:如果集合中的所有元素都小于或等于某个实数,那么这个集合是有上界的;类似地,如果所有元素都大于或等于某个实数,则集合有下界。

4. 区间:实数线上的一段,包括开区间、闭区间和半开半闭区间。

五、集合的应用1. 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函数的定义域是函数中所有允许输入的x值的集合;值域是函数输出的所有y值的集合。

1高中数学新课标奥林匹克竞赛辅导讲义(集合部分)解析

1高中数学新课标奥林匹克竞赛辅导讲义(集合部分)解析

第一章 集合集合是高中数学中最原始、最基础的概念,也是高中数学的起始单元,是整个高中数学的基础.它的基础性体现在:集合思想、集合语言和集合的符号在高中数学的很多章节如函数、数列、方程与不等式、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中都被广泛地使用.在高考试题和数学竞赛中,很多问题可以用集合的语言加以叙述.集合不仅是中学数学的基础,也是支撑现代数学大厦的基石之一,本章主要介绍集合思想在数学竞赛中出现的问题.第一节 集合的概念与运算【基础知识】一.集合的有关概念1.集合:具有某些共同属性的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组成集合的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2.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3.集合的分类:无限集、有限集、空集φ.4. 集合间的关系:二.集合的运算1.交集、并集、补集和差集差集:记A 、B 是两个集合,则所有属于A 且不属于B 的元素构成的集合记作B A \.即A x B A ∈={\且}B x ∉.2.集合的运算性质(1)A A A = ,A A A = (幂等律);(2)A B B A =, A B B A =(交换律);(3))()(C B A C B A =, )()(C B A C B A =(结合律);(4))()()(C A B A C B A =,)()()(C A B A C B A =(分配律);(5)A A B A =)( ,A B A A =)( (吸收律);(6)A A C C U U =)((对合律);(7))()()(B C A C B A C U U U =, )()()(B C A C B A C U U U =(摩根律)(8))\()\()(\C A B A C B A =,)\()\()(\C A B A C B A =.3.集合的相等(1)两个集合中元素相同,即两个集合中各元素对应相等;(2)利用定义,证明两个集合互为子集;(3)若用描述法表示集合,则两个集合的属性能够相互推出(互为充要条件),即等价;(4)对于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则元素个数相等、各元素的和相等、各元素之积相等是两集合相等的必要条件.【典例精析】【例1】在集合},,2,1{n 中,任意取出一个子集,计算它的各元素之和.则所有子集的元素之和是 .〖分析〗已知},,2,1{n 的所有的子集共有n 2个.而对于},,2,1{n i ∈∀,显然},,2,1{n 中包含i 的子集与集合},,1,1,,2,1{n i i +-的子集个数相等.这就说明i 在集合},,2,1{n 的所有子集中一共出现12-n 次,即对所有的i 求和,可得).(211∑=-=n i n n i S 【解】集合},,2,1{n 的所有子集的元素之和为2)1(2)21(211+⋅=+++--n n n n n =.2)1(1-⋅+⋅n n n 〖说明〗本题的关键在于得出},,2,1{n 中包含i 的子集与集合},,1,1,,2,1{n i i +-的子集个数相等.这种一一对应的方法在集合问题以及以后的组合总是中应用非常广泛.【例2】已知集合}034|{},023|{222<+-=<++=a ax x x B x x x A 且B A ⊆,求参数a的取值范围.〖分析〗首先确定集合A 、B,再利用B A ⊆的关系进行分类讨论.【解】由已知易求得}0)3)((|{},12|{<--=-<<-=a x a x x B x x A当0>a 时,}3|{a x a x B <<=,由B A ⊆知无解;当0=a 时,φ=B ,显然无解;当0<a 时, }3|{a x a x B <<=,由B A ⊆解得.321≤≤-a 综上知,参数a 的取值范围是]32,1[-.〖说明〗本题中,集合的定义是一个二次三项式,那么寻于集合B 要分类讨论使其取值范围数字化,才能通过条件求出参数的取值范围.【例3】已知+∈∈R y R x ,,集合}1,2,{},1,,1{2+--=---++=y y y B x x x x A .若B A =,则22y x +的值是( )A.5B.4C.25D.10 【解】0)1(2≥+x ,x x x -≥++∴12,且012>++x x 及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知 x x x -≠++12,即1-≠x ,此时应有.112-->->++x x x x而+∈R y ,从而在集合B 中,.21y y y ->->+ 由B A =,得)3()2()1(12112⎪⎪⎩⎪⎪⎨⎧-=---=-+=++yx y x y x x 由(2)(3)解得2,1==y x ,代入(1)式知2,1==y x 也满足(1)式..5212222=+=+∴y x〖说明〗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相等的的概念,如果两个集合中的元素个数相等,那么两个集合中对应的元素应分别相等才能保证两个集合相等.而找到这种对应关系往往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例4】已知集合}|,|,0{)},lg(,,{y x B xy y x A ==.若B A =,求++++)1()1(22yx y x ……+)1(20082008y x +的值.〖分析〗从集合A=B 的关系入手,则易于解决.【解】B A = ,⎩⎨⎧=⋅⋅+=++∴0)lg(||)lg(xy xy x y x xy xy x ,根据元素的互异性,由B 知0,0≠≠y x . B ∈0 且B A =,A ∈∴0,故只有0)lg(=xy ,从而.1=xy又由A ∈1及B A =,得.1B ∈所以⎩⎨⎧==1||1x xy 或⎩⎨⎧==11y xy ,其中1==y x 与元素的互异性矛盾! 所以,1-=y x 代入得:++++)1()1(22y x y x ……+)1(20082008yx +=(2-)+2+(2-)+2+……+(2-)+2=0. 〖说明〗本题是例4的拓展,也是考查集合相等的概念,所不同的是本题利用的是集合相等的必要条件,即两个集合相等,则两个集合中,各元素之和、各元素之积及元素个数相等.这是解决本题的关键.【例5】已知A 为有限集,且*N A ⊆,满足集合A 中的所有元素之和与所有元素之积相等,写出所有这样的集合A.【解】设集合A=)1}(,,,{21>n a a a n 且n a a a <<≤211,由=+++n a a a 21n a a a ⋅⋅⋅ 21, *)(N n n a n ∈≥,得≥n na =+++n a a a 21n a a a ⋅⋅⋅ 21)!1(-≥n a n ,即)!1(-≥n n 2=∴n 或3=n (事实上,当3>n 时,有)2)1()2)(1()!1(n n n n n >⋅-≥--≥-. 当2=n 时,1,2,21122121=∴<∴<+=⋅a a a a a a a ,而.2,1122≠∴+≠⋅n a a当3=n 时,3,3213321321<⋅∴<++=⋅⋅a a a a a a a a a ,.2,121==∴a a由3332a a +=,解得.33=a综上可知,}.3,2,1{=A〖说明〗本题根据集合中元素之间的关系找到等式,从而求得集合A.在解决问题时,应注意分析题设条件中所给出的信息,根据条件建立方程或不等式进行求解.【例6】已知集合}02|{},023|{22≤+-=≤+-=a ax x x S x x x P ,若P S ⊆,求实数a 的取值组成的集合A.【解】}21|{≤≤=x x P ,设a ax x x f +-=2)(2.①当04)2(2<--=∆a a ,即10<<a 时,φ=S ,满足P S ⊆;②当04)2(2=--=∆a a ,即0=a 或1=a 时,若0=a ,则}0{=S ,不满足P S ⊆,故舍去;若1=a 时,则}1{=S ,满足P S ⊆.③当04)2(2>--=∆a a 时,满足P S ⊆等价于方程022=+-a ax x 的根介于1和2之间.即⎪⎪⎩⎪⎪⎨⎧≥-≥-<<><⇔⎪⎪⎩⎪⎪⎨⎧≥≥<--<>∆0340121100)2(0)1(22)2(10a a a a a f f a 或φ∈⇔a . 综合①②③得10≤<a ,即所求集合A }10|{≤<=a a .〖说明〗先讨论特殊情形(S=φ),再讨论一般情形.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分类讨论,确定a 的取值范围.本题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讨论.0>∆【例7】(2005年江苏预赛)已知平面上两个点集{(,)||1|,M x y x y x y =++≥∈R },{(,)||||1|1,,N x y x a y x y =-+-≤∈R }. 若 MN ≠∅, 则 a 的取值范围是. 【解】由题意知 M 是以原点为焦点、直线 10x y ++= 为准线的抛物线上及其凹口内侧的点集,N 是以 (,1)a 为中心的正方形及其内部的点集(如图).考察 M N =∅ 时, a 的取值范围:令 1y =,代入方程|1|x y ++=, 得 2420x x --=,解出得2x = 所以,当211a <= 时, M N =∅. ………… ③令 2y =,代入方程|1|x y ++=得 2610x x --=. 解出得3x =3a >时, M N =∅. ………… ④因此, 综合 ③ 与 ④ 可知,当13a ≤≤,即[13a ∈ 时, M N ≠∅.故填[1.【例8】已知集合},,,{4321a a a a A =,},,,{24232221a a a a B =,其中4321a a a a <<<,N a a a a ∈4321,,,.若},{41a a B A = ,1041=+a a .且B A 中的所有元素之和为124,求集合A 、B.【解】 4321a a a a <<<,且},{41a a B A = ,∴211a a =,又N a ∈1,所以.11=a又1041=+a a ,可得94=a ,并且422a a =或.423a a =若922=a ,即32=a ,则有,12481931233=+++++a a 解得53=a 或63-=a (舍)此时有}.81,25,9,1{},9,5,3,1{==B A 若923=a ,即33=a ,此时应有22=a ,则B A 中的所有元素之和为100≠124.不合题意.综上可得, }.81,25,9,1{},9,5,3,1{==B A 〖说明〗本题的难点在于依据已知条件推断集合A 、B 中元素的特征.同时上述解答中使用发分类讨论的思想.分类讨论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之一,将问题分为多个部分,每一部分的难度比整体都要低,这样就使问题变得简单明了.【例9】满足条件||4|)()(|2121x x x g x g -≤-的函数)(x g 形成了一个集合M,其中R x x ∈21,,并且1,2221≤x x ,求函数)(23)(2R x x x x f y ∈-+==与集合M 的关系.〖分析〗求函数23)(2-+=x x x f 集合M 的关系,即求该函数是否属于集合M,也就是判断该函数是否满足集合M 的属性.【解】|3||||)23()23(||)()(|212122212121++⋅-=++-++=-x x x x x x x x x f x f 取65,6421==x x 时, .||4||29|)()(|212121x x x x x f x f ->-=- 由此可见,.)(M x f ∉〖说明〗本题中M 是一个关于函数的集合.判断一个函数)(x f 是否属于M,只要找至一个或几个特殊的i x 使得)(i x f 不符合M 中的条件即可证明.)(M x f ∉【例10】对集合}2008,,2,1{ 及每一个非空子集定义唯一“交替和”如下:把子集中的数按递减顺序排列,然后从最大数开始,交替地加减相继各数,如}9,6,4,2,1{的“交替和”是612469=+-+-,集合}10,7{的“交替和”是10-7=3,集合}5{的“交替和”是5等等.试求A 的所有的“交替和”的总和.并针对于集合},,2,1{n 求出所有的“交替和”.〖分析〗集合A 的非空子集共有122008-个,显然,要想逐个计算“交替和”然后相加是不可能的.必须分析“交替和”的特点,故可采用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如{1,2,3,4}的非空子集共有15个,共“交替和”分别为:{1} 1;{2} 2 ;{3} 3;{4} 4;{1,2} 2-1; {1,3} 3-1;{1,4} 4-1;{2,3} 3-2;{2,4} 4-2;{3,4} 4-3;{1,2,3} 3-2+1;{1,2,4} 4-2+1;{1,3,4} 4-3=1;{2,3,4} 4-3+2;{1,2,3,4} 4-3+2-1.从以上写出的“交替和”可以发现,除{4}以外,可以把{1,2,3,4}的子集分为两类:一类中包含4,另一类不包含4,并且构成这样的对应:设i A 是{1,2,3,4}中一个不含有的子集,令i A 与i A }4{相对应,显然这两个集合的“交替和”的和为4,由于这样的对应应有7对,再加上{4}的“交替和”为4,即{1,2,3.4}的所有子集的“交替和”为32.【解】集合}2008,,2,1{ 的子集中,除了集合}2008{,还有222008-个非空子集.将其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含2008的子集,第二类是不含2008的子集,这两类所含的子集个数相同.因为如果i A 是第二类的,则必有}2008{ i A 是第一类的集合;如果j B 是第一类中的集合,则j B 中除2008外,还应用1,2,……,2007中的数做其元素,即j B 中去掉2008后不是空集,且是第二类中的.于是把“成对的”集合的“交替和”求出来,都有2008,从而可得A 的所有子集的“交替和”为.2008220082008)22(2120072008⨯=+⨯- 同样可以分析},,2,1{n ,因为n 个元素集合的子集总数为n 2个(含φ,定义其“交替和”为0),其中包括最大元素n 的子集有12-n 个,不包括n 的子集的个数也是12-n 个,将两类子集一一对应(相对应的子集只差一个元素n ),设不含n 的子集“交替和”为S,则对应的含n 子集的“交替和”为S n -,两者相加和为n .故所有子集的“交替和”为.21n n ⋅-〖说明〗本题中"退到最简",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及分类讨论思想、对应思想都有所体现,这种方法在数学竞赛中是常用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注意强化.【例11】一支人数是5的倍数的且不少于1000人的游行队伍,若按每横排4人编队,最后差3人;若按每横排3人编队,最后差2人;若按每横排2人编队,最后差1人,求这支游行队伍的人数最少是多少?〖分析〗已知游行队伍的总人数是5的倍数,那么可设总人数为n 5.“按每横排4人编队,最后差3人”,从它的反面去考虑,可理解为多1人,同样按3人、2人编队都可理解为“多1人”,显然问题转化为同余问题.n 5被4、3、2除时都余地,即15-n 是12的倍数,再由总人数不少于1000人的条件,即可求得问题的解.【解】设游行队伍的总人数为)(5+∈N n n ,则由题意知n 5分别被4、3、2除时均余1,即15-n 是4、3、2的公倍数,于是可令)(1215+∈=-N m m n ,由此可得:5112+=m n ①要使游行队伍人数最少,则式①中的m 应为最少正整数且112+m 为5的倍数,应为2.于是可令)(25+∈+=N p q m ,由此可得:512]1)25(12[51+=++⋅=p p n ,25605+≥p n ② 所以10002560≥+p ,4116≥p . 取17=p 代入②式,得10452517605=+⨯=n故游行队伍的人数最少是1045人.〖说明〗本题利用了补集思想进行求解,对于题目中含有“至少”、“至多”、“最少”、“不都”、“都”等词语,可以根据补集思想方法,从词义气反面(反义词)考虑,对原命题做部分或全部的否定,用这种方法转化命题,常常能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作用,使之寻求到解题思想或方法,实现解题的目的.【例12】设n N ∈且n ≥15,B A ,都是{1,2,3,…,n }真子集,A B φ=,且A B ={1,2,3,…,n }.证明:A 或者B 中必有两个不同数的和为完全平方数.【证明】由题设,{1,2,3,…,n }的任何元素必属于且只属于它的真子集B A ,之一. 假设结论不真,则存在如题设的{1,2,3,…,n }的真子集B A ,,使得无论是A 还是B 中的任两个不同的数的和都不是完全平方数.不妨设1∈A ,则3∉A ,否则1+3=22,与假设矛盾,所以3∈B .同样6∉B ,所以6∈A ,这时10∉A ,,即10∈B .因n ≥15,而15或者在A 中,或者在B 中,但当15∈A 时,因1∈A ,1+15=24,矛盾;当15∈B 时,因10∈B ,于是有10+15=25,仍然矛盾.因此假设不真,即结论成立. 【赛向点拨】1.高中数学的第一个内容就是集合,而集合又是数学的基础.因此,深刻理解集合的概念,熟练地进行集合运算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本节中涉及的内容较多,所以抓好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尤其重要.2.集合内容几乎是每年的高考与竞赛的必考内容.一般而言,一是考查集合本身的知识;二是考查集合语言和集合思想的应用.3.对于给定的集合,要正确理解其含义,弄清元素是什么,具有怎样的性质?这是解决集合问题的前提.4.集合语言涉及数学的各个领域,所以在竞赛中,集合题是普遍而又基本的题型之一.【针对练习】(A 组)1.(2006年江苏预赛) 设在xOy 平面上,20x y ≤<,10≤≤x 所围成图形的面积为31,则集合},1),{(≤-=x y y x M }1),{(2+≥=x y y x N 的交集N M 所表示的图形面积为( ) A.31 B.32 C.1 D.34 2. (2006年陕西预赛)b a ,为实数,集合M=x x f a P ab →=:},0,{},1,{表示把集合M 中的元素x 映射到集合P 中仍为x ,则b a +的值等于( )A.1-B.0C.1D.1± 3. (2004年全国联赛)已知M={}32|),(22=+y x y x ,N={}b mx y y x +=|),(,若对于所有的R m ∈,均有,φ≠⋂N M 则b 的取值范围是 A .[26,26-] B.(26,26-)C.(332,332-) D.[332,332-] 4. (2005年全国联赛) 记集合},6,5,4,3,2,1,0{=T },4,3,2,1,|7777{4433221=∈+++=i T a a a a a M i 将M 中的元素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则第2005个数是( )A .43273767575+++ B .43272767575+++ C .43274707171+++ D .43273707171+++ 5. 集合A,B 的并集A ∪B={a 1,a 2,a 3},当且仅当A≠B 时,(A,B)与(B,A)视为不同的对,则这样的(A,B)对的个数有( )A.27B.28.C.26D.256.设A={n |100≤n ≤600,n ∈N },则集合A 中被7除余2且不能被57整除的数的个数为______________.7. 已知2{430,}A x x x x R =-+<∈,12{20,2(7)50,}x B x a x a x x R -=+-++∈且≤≤.若A B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8. 设M={1,2,3,…,1995},A 是M 的子集且满足条件: 当x ∈A 时,15x ∉A ,则A 中元素的个数最多是_______________.9. (2006年集训试题)设n 是正整数,集合M={1,2,…,2n }.求最小的正整数k ,使得对于M 的任何一个k 元子集,其中必有4个互不相同的元素之和等于10. 设A ={a |a =22x y -,,x y Z ∈},求证:⑴21k -∈A (k Z ∈); ⑵42 ()k A k Z -∉∈.11.(2006年江苏)设集合()12log 32A x x ⎧⎫⎪⎪=-≥-⎨⎬⎪⎪⎩⎭,21a B x x a ⎧⎫=>⎨⎬-⎩⎭.若A B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12. 以某些整数为元素的集合P 具有下列性质:①P 中的元素有正数,有负数;②P 中的元素有奇数,有偶数;③-1∉P ;④若x ,y ∈P ,则x +y ∈P 试判断实数0和2与集合P 的关系.(B 组)1. 设S 为满足下列条件的有理数的集合:①若a ∈S ,b ∈S ,则a +b ∈S , S ab ∈;②对任一个有理数r ,三个关系r ∈S ,-r ∈S ,r =0有且仅有一个成立.证明:S 是由全体正有理数组成的集合.2.321,,S S S 为非空集合,对于1,2,3的任意一个排列k j i ,,,若j i S y S x ∈∈,,则k S y x ∈- (1)证明:三个集合中至少有两个相等.(2)三个集合中是否可能有两个集无公共元素?3.已知集合:}1|),{(},1|),{(},1|),{(22=+==+==+=y x y x C ay x y x B y ax y x A 问(1)当a 取何值时,C B A )(为含有两个元素的集合?(2)当a 取何值时,C B A )(为含有三个元素的集合?4.已知{}22(,)4470,,A x y x y x y x y R =++++=∈, {}(,)10,,B x y xy x y R ==-∈.⑴请根据自己对点到直线的距离,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中 “距离”的认识,给集合A 与B 的距离定义;⑵依据⑴中的定义求出A 与B 的距离.5.设集合=P {不小于3的正整数},定义P上的函数如下:若P n ∈,定义)(n f 为不是n 的约数的最小正整数,例如5)12(,2)7(==f f .记函数f 的值域为M.证明:.99,19M M ∉∈6.为了搞好学校的工作,全校各班级一共提了P )(+∈N P 条建议.已知有些班级提出了相同的建议,且任何两个班级都至少有一条建议相同,但没有两个班提出全部相同的建议.求证该校的班级数不多于12-P 个.【参考答案】A 组1.解: N M 在xOy 平面上的图形关于x 轴与y 轴均对称,由此N M 的图形面积只要算出在第一象限的图形面积乘以4即得.为此,只要考虑在第一象限的面积就可以了.由题意可得,N M 的图形在第一象限的面积为A =613121=-.因此N M 的图形面积为32. 所以选B.2.解:由M=P,从而1,0==a a b ,即0,1==b a ,故.1=+b a 从而选C. 3. 解:M N ≠∅相当于点(0,b )在椭圆2223x y +=上或它的内部221,322b b ∴≤∴-≤≤.故选A. 4.解: 用p k a a a ][21 表示k 位p 进制数,将集合M 中的每个数乘以47,得 32123412347{777|,1,2,3,4}{[]|,1,2,3,4}.i i M a a a a a T i a a a a a T i '=⋅+⋅+⋅+∈==∈= M ' 中的最大数为107]2400[]6666[=.在十进制数中,从2400起从大到小顺序排列的第2005个数是2400-2004=396.而=10]396[7]1104[将此数除以47,便得M 中的数.74707171432+++故选C. 5.解:A=φ时,有1种可能;A 为一元集时,B 必须含有其余2元,共有6种可能;A 为二元集时,B 必须含有另一元.共有12种可能;A 为三元集时,B 可为其任一子集.共8种可能.故共有1+6+12+8=27个.从而选A.6.解:被7除余2的数可写为7k +2. 由100≤7k +2≤600.知14≤k ≤85.又若某个k 使7k +2能被57整除,则可设7k +2=57n . 即57256227778n n n nk n -+--===+. 即n -2应为7的倍数. 设n =7m +2代入,得k =57m +16. ∴14≤57m +16≤85. ∴m =0,1.于是所求的个数为85-(14-1)-2=70. 7.解:依题意可得{13}A x x =<<,设1()2x f x a -=+,2()2(7)5g x x a x =-++ 要使A B ⊆,只需()f x ,()g x 在(1,3)上的图象均在x 轴的下方,则(1)0f ≤,(3)0f ≤, (1)0g ≤,(3)0g ≤,由此可解得结果.8.解:由于1995=15⨯133,所以,只要n >133,就有15n >1995.故取出所有大于133而不超过1995的整数. 由于这时己取出了15⨯9=135, … 15⨯133=1995. 故9至133的整数都不能再取,还可取1至8这8个数,即共取出1995—133+8=1870个数, 这说明所求数≥1870.另一方面,把k 与15k 配对,(k 不是15的倍数,且1≤k ≤133)共得133—8=125对,每对数中至多能取1个数为A 的元素,这说明所求数≤1870,综上可知应填1870.9.解:考虑M 的n +2元子集P={n -l ,n ,n +1,…,2n }.P 中任何4个不同元素之和不小于(n -1)+n +( n +1)+( n +2)=4 n +2,所以k ≥n +3.将M 的元配为n 对,B i =(i ,2 n +1-i ),1≤i ≤n . 对M 的任一n +3元子集A ,必有三对123,,i i i B B B 同属于A(i 1、I 2、I 3两两不同).又将M 的元配为n -1对,C I (i ,2n -i ),1≤i ≤n -1.对M 的任一n +3元子集A ,必有一对4i C 同属于A ,这一对4i C 必与123,,i i i B B B 中至少一个无公共元素,这4个元素互不相同,且和为2 n +1+2 n =4 n +1,最小的正整数k = n +310.10.解: ⑴∵k ,1k -∈Z 且21k -=22(1)k k --,∴21k -∈A ;⑵假设42 ()k A k Z -∈∈,则存在,x y Z ∈,使42k -=22x y -即()()2(21)x y x y k -+=- (*)由于x y -与x y +具有相同的奇偶性,所以(*)式左边有且仅有两种可能:奇数或4的倍数,另一方面,(*)式右边只能被4除余2的数,故(*)式不能成立.由此,42()k A k Z -∉∈.11.解:{}13A x x =-≤<,()(){}30B x x a x a =--<. 当0a >时,{}03B x a x a =<<<,由AB ≠∅得03a <<; 当0a <时,{}30B x a x a =<<<,由A B ≠∅得1a >-; 当0a =时,{}20B x x =<=∅,与A B ≠∅不符.综上所述,()()1,00,3a ∈-.12.解:由④若x ,y ∈P ,则x +y ∈P 可知,若x ∈P ,则)( N k P kx ∈∈(1)由①可设x ,y ∈P ,且x >0,y <0,则-y x =|y |x (|y |∈N )故x y ,-y x ∈P ,由④,0=(-y x )+x y ∈P .(2)2∉P .若2∈P ,则P 中的负数全为偶数,不然的话,当-(12+k )∈P (N k ∈)时,-1=(-12-k )+k 2∈P ,与③矛盾.于是,由②知P 中必有正奇数.设),( 12,2N n m P n m ∈∈--,我们取适当正整数q ,使12|2|->-⋅n m q ,则负奇数P n qm ∈-+-)12(2.前后矛盾B 组1.证明:设任意的r ∈Q ,r ≠0,由②知r ∈S ,或-r ∈S 之一成立.再由①,若r∈S ,则S r ∈2;若-r ∈S ,则S r r r ∈-⋅-=)()(2.总之,S r ∈2. 取r =1,则1∈S .再由①,2=1+1∈S ,3=1+2∈S ,…,可知全体正整数都属于S .设S q p ∈,,由①S pq ∈,又由前证知S q ∈21,所以21qpq q p ⋅=∈S .因此,S 含有全体正有理数.再由①知,0及全体负有理数不属于S .即S 是由全体正有理数组成的集合.2.证明:(1)若j i S y S x ∈∈,,则i k S x y x y S x y ∈-=--∈-)(,,所以每个集合中均有非负元素.当三个集合中的元素都为零时,命题显然成立.否则,设321,,S S S 中的最小正元素为a ,不妨设1S a ∈,设b 为32,S S 中最小的非负元素,不妨设,2S b ∈则b -a ∈3S .若b >0,则0≤b -a <b ,与b 的取法矛盾.所以b =0.任取,1S x ∈因0∈2S ,故x -0=x ∈3S .所以⊆1S 3S ,同理3S 1S ⊆.所以1S =3S .(2)可能.例如1S =2S ={奇数},3S ={偶数}显然满足条件,1S 和2S 与3S 都无公共元素.3.解:C B A )(=)()(C B C A .C A 与C B 分别为方程组(Ⅰ)⎩⎨⎧=+=+1122y x y ax (Ⅱ)⎩⎨⎧=+=+1122y x ay x 的解集.由(Ⅰ)解得(y x ,)=(0,1)=(212a a +,2211aa +-);由(Ⅱ)解得 (y x ,)=(1,0),(2211a a +-,212a a +) (1)使C B A )(恰有两个元素的情况只有两种可能: ①⎪⎪⎩⎪⎪⎨⎧=+-=+111012222a a a a ②⎪⎪⎩⎪⎪⎨⎧=+-=+011112222aa a a 由①解得a =0;由②解得a =1.故a =0或1时,C B A )(恰有两个元素.(2)使C B A )(恰有三个元素的情况是:212a a +=2211a a +- 解得21±-=a ,故当21±-=a 时,C B A )(恰有三个元素.4.解: (1)设1212,min P A P B d P P ∈∈=(即集合A 中的点与集合B 中的点的距离的最小值), 则称d 为A 与B 的距离.⑵解法一:∵A 中点的集合为圆22(2)(2)1,x y +++=圆心为(2,2)M --,令(,)P x y 是双曲线上的任一点,则2MP =22(2)(2)x y +++=224()8x y x y ++++=2()24()x y xy x y +-+++8=2()4()28x y x y ++++令t x y =+,则2MP =22428(2)24t t t ++=++当2t =-时,即102xy x y =-⎧⎨+=-⎩有解,∴min MP =∴1d = 解法二:如图,P 是双曲线上的任一点, Q 为圆22(2)(2)1x y +++=上任一点,圆心为M .显然,P M MP +Q Q ≥(当P M 、Q 、三点共线时取等号)∴min 1d MP =-.5.解:记!18=n 时,由于1,2,……18都是n 的约数,故此时.19)(=n f 从而.19M ∈ 若存在P n ∈,使99)(=n f ,则对于小于99的正整数k ,均有n k |,从而n n |11,|9,但是1)11,9(=,由整数理论中的性质9×11=99是n 的一个约数,这是一个矛盾!从而.99M ∉6.证明:假设该校共有m 个班级,他们的建议分别组成集合m A A A ,,,21 。

(完整版)高中数学中集合的概念与运算的解题归纳,推荐文档

(完整版)高中数学中集合的概念与运算的解题归纳,推荐文档

§1.1 集合的概念与运算一、知识导学1.集合:一般地,一定范围内某些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的全体构成一个集合.2.元素: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称为该集合的元素,简称元.3.子集:如果集合A 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若则),则称A a ∉B a ∈集合A 为集合B 的子集,记为A B 或B A ;如果A B ,并且A B ,这时集合A 称为集⊆⊇⊆≠合B 的真子集,记为A B 或B A.4.集合的相等:如果集合A 、B 同时满足A B 、B A ,则A=B.⊆⊇5.补集:设A S ,由S 中不属于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S 的子集A 的补集,⊆记为 .A C s 6.全集:如果集合S 包含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这时S 可以看做一个全集,全集通常记作U.7.交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且属于B 的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交集,记作A B.⋂8.并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者属于B 的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并集,记作A B.⋃9.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记作.Φ10.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称为有限集.11.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称为无限集.12.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Venn 图).13.常用数集的记法: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 +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二、疑难知识导析1.符号,,,,=,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和⊆⊇⊆“=”两种情况,同样“”包括“”和“=”两种情况.符号,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要注意两类不同符号的区别.2.在判断给定对象能否构成集合时,特别要注意它的“确定性”,在表示一个集合时,要特别注意它的“互异性”、“无序性”.3.在集合运算中必须注意组成集合的元素应具备的性质.4.对由条件给出的集合要明白它所表示的意义,即元素指什么,是什么范围.用集合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时,要注意分辨是交集还是并集,结合数轴或文氏图的直观性帮助思维判断.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但因为不好用文氏图形表示,容易被忽视,如在关系式中,B =易漏掉的情况.Φ5.若集合中的元素是用坐标形式表示的,要注意满足条件的点构成的图形是什么,用数形结合法解之.6.若集合中含有参数,须对参数进行分类讨论,讨论时既不重复又不遗漏.7.在集合运算过程中要借助数轴、直角坐标平面、Venn 图等将有关集合直观地表示出来.8.要注意集合与方程、函数、不等式、三角、几何等知识的密切联系与综合使用.9.含有n 个元素的集合的所有子集个数为:,所有真子集个数为:-1n 2n2三、经典例题导讲[例1] 已知集合M={y |y =x 2+1,x∈R },N={y|y =x +1,x∈R },则M∩N=( )A .(0,1),(1,2)B .{(0,1),(1,2)}C .{y|y=1,或y=2}D .{y|y≥1}错解:求M∩N 及解方程组 得 或 ∴选B⎩⎨⎧+=+=112x y x y ⎩⎨⎧==10y x ⎩⎨⎧==21y x 错因:在集合概念的理解上,仅注意了构成集合元素的共同属性,而忽视了集合的元素是什么.事实上M 、N 的元素是数而不是实数对(x,y ),因此M 、N 是数集而不是点集,M 、N 分别表示函数y =x 2+1(x∈R ),y =x +1(x∈R )的值域,求M∩N 即求两函数值域的交集.正解:M={y |y =x 2+1,x∈R }={y |y ≥1}, N={y|y=x +1,x∈R }={y|y∈R }.∴M∩N={y |y ≥1}∩{y|(y∈R)}={y |y ≥1}, ∴应选D .注:集合是由元素构成的,认识集合要从认识元素开始,要注意区分{x |y =x 2+1}、{y |y =x 2+1,x ∈R }、{(x ,y )|y =x 2+1,x ∈R },这三个集合是不同的.[例2] 已知A={x |x 2-3x +2=0},B={x |ax -2=0}且A∪B=A,求实数a 组成的集合C .错解:由x 2-3x +2=0得x =1或2.当x =1时,a =2, 当x =2时,a=1.错因:上述解答只注意了B 为非空集合,实际上,B=时,仍满足A∪B=A.当a =0时,B=,符合题设,应补上,故正确答案为C={0,1,2}.正解:∵A∪B=A ∴B A 又A={x |x 2-3x +2=0}={1,2}∴B=或 ∴C={0,1,2}{}{}21或[例3]已知m A,n B, 且集合A=,B=,又∈∈{}Z a a x x ∈=,2|{}Z a a x x ∈+=,12|C=,则有: ( ){}Z a a x x ∈+=,14|A .m +n A B. m +n B C.m +n C D. m +n 不属于A ,B ,C 中任意一个∈∈∈错解:∵m A ,∴m =2a ,a ,同理n =2a +1,a Z, ∴m +n =4a +1,故选C∈Z ∈∈错因是上述解法缩小了m +n 的取值范围.正解:∵m A, ∴设m =2a 1,a 1Z , 又∵n ,∴n =2a 2+1,a 2 Z ,∈∈B ∈∈∴m +n =2(a 1+a 2)+1,而a 1+a 2 Z , ∴m +n B, 故选B.∈∈[例4] 已知集合A={x|x 2-3x -10≤0},集合B={x|p +1≤x≤2p-1}.若BA ,求实数p 的取值范围.错解:由x 2-3x -10≤0得-2≤x≤5.欲使B A ,只须 3351212≤≤-⇒⎩⎨⎧≤-+≤-p p p ∴ p 的取值范围是-3≤p≤3.错因:上述解答忽略了"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这一结论,即B=时,符合题设. 正解:①当B≠时,即p +1≤2p-1p≥2.由B A 得:-2≤p+1且2p -1≤5.由-3≤p≤3.∴ 2≤p≤3②当B=时,即p +1>2p -1p <2.由①、②得:p≤3.点评:从以上解答应看到:解决有关A∩B=、A∪B=,A B 等集合问题易忽视空集的情况而出现漏解,这需要在解题过程中要全方位、多角度审视问题.[例5] 已知集合A={a,a +b,a +2b},B={a,ac,ac 2}.若A=B ,求c 的值.分析:要解决c 的求值问题,关键是要有方程的数学思想,此题应根据相等的两个集合元素完全相同及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建立关系式.解: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1)若a +b=ac 且a +2b=ac 2,消去b 得:a +ac 2-2ac=0,a=0时,集合B 中的三元素均为零,和元素的互异性相矛盾,故a≠0.∴c 2-2c +1=0,即c=1,但c=1时,B 中的三元素又相同,此时无解.(2)若a +b=ac 2且a +2b=ac ,消去b 得:2ac 2-ac -a=0,∵a≠0,∴2c 2-c -1=0,即(c -1)(2c +1)=0,又c≠1,故c=-.21点评:解决集合相等的问题易产生与互异性相矛盾的增解,这需要解题后进行检验.[例6] 设A 是实数集,满足若a∈A,则A ,且1∉A.a -11∈1≠a ⑴若2∈A,则A 中至少还有几个元素?求出这几个元素.⑵A 能否为单元素集合?请说明理由.⑶若a∈A,证明:1-∈A.a1⑷求证:集合A 中至少含有三个不同的元素.解:⑴2∈A ⇒ -1∈A ⇒∈A ⇒ 2∈A 21∴ A 中至少还有两个元素:-1和21⑵如果A 为单元素集合,则a =a -11即=012+-a a该方程无实数解,故在实数范围内,A 不可能是单元素集⑶a∈A ⇒ ∈A ⇒ ∈A ⇒A ,即1-∈A a -11a --1111111---a a ∈a 1⑷由⑶知a∈A 时,∈A, 1-∈A .现在证明a,1-, 三数互不相等.a-11a 1a 1a -11①若a=,即a2-a+1=0 ,方程无解,∴a≠a -11a-11②若a=1-,即a 2-a+1=0,方程无解∴a≠1- a 1a1 ③若1- =,即a2-a+1=0,方程无解∴1-≠.a 1a -11a 1a -11综上所述,集合A 中至少有三个不同的元素.点评:⑷的证明中要说明三个数互不相等,否则证明欠严谨.[例7] 设集合A={|=,∈N +},集合B={|=,∈N +},试证:a a 12+n n b b 542+-k k k A B .证明:任设∈A,a 则==(+2)2-4(+2)+5 (∈N +),a 12+n n n n ∵ n∈N*,∴ n +2∈N*∴ a∈B 故 ①显然,1,而由{}*2,1|Nn n a a A ∈+==∈B={|=,∈N +}={|=,∈N +}知1∈B,于是A≠B b b 542+-k k k b b 1)2(2+-k k ②由①、② 得A B .点评:(1)判定集合间的关系,其基本方法是归结为判定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2)判定两集合相等,主要是根据集合相等的定义.四、典型习题导练1.集合A={x|x 2-3x -10≤0,x∈Z},B={x|2x 2-x -6>0, x∈ Z},则A∩B 的非空真子集的个数为( )A .16B .14C .15D .322.数集{1,2,x 2-3}中的x 不能取的数值的集合是( )A .{2,-2 }B .{-2,- }C .{±2,± }D .{,-}55553. 若P={y|y=x 2,x∈R},Q={y|y=x 2+1,x∈R},则P∩Q 等于( )A .PB .QC .D .不知道4. 若P={y|y=x 2,x∈R},Q={(x ,y)|y=x 2,x∈R},则必有( )A .P∩Q=B .P QC .P=QD .P Q5.若集合M ={},N ={|≤},则M N =( )11|<xx x 2x x A . B .}11|{<<-x x }10|{<<x x C . D .}01|{<<-x x ∅6.已知集合A={x|x 2+(m +2)x +1=0,x∈R },若A∩R +=,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7.(06高考全国II 卷)设,函数若的解集为A ,a R ∈2()22.f x ax x a =--()0f x >,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丹阳高级中学高二数学竞赛培训讲义:集合的概念与容斥原理 含答案

丹阳高级中学高二数学竞赛培训讲义:集合的概念与容斥原理 含答案

集合的概念与容斥原理一、基础知识本讲内容包括集合概念及其性质(集合的元素满足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的关系(属于、包含、子集、空集、全集);集合的运算(交、并、补)及容斥原理等.“交、并、补"是集合的三种运算,它们的含义可以用“且、或、非”来理解.这对于运用集合语言描述数学现象,或解读运用集合语言描述的问题都有帮助.集合及其运算有如下一些常用的性质和公式:A B B =⇔B A ⊆,A B B =⇔A B ⊆;A B B A =,A B B A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A B A C =,()()()A B C A B A C =;()()()I I I C A B C A C B =,()()()I I I C A B C A C B =。

容斥原理:()()()()card AB card A card B card A B =+-; ()()()()card A BC card A card B card C =++()()()card A B card B C card CA ---()card A B C +。

该结论可以推广到n 个集合:一般地,对于n 个有限集合12,,,n S S S ,则有12111||||||||n ii j i j k i n i j n i j k n S S S S S S S S S ≤≤≤<≤≤<<≤⋃⋃⋃=-⋂+⋂⋂-+∑∑∑ ∑≤<<<≤-⋂⋂⋂-n i i i i i i k k k S S S 212111||)1(+…+||)1(211n n S S S ⋂⋂-- ,其中∑≤<<<≤⋂⋂⋂n i i i i i i k k S S S21211||表示12,,,n S S S 中任取k 个集合的交的元素个数的总和。

集合知识点

集合知识点

一、集合知识点一、集合的概念1、集合的概念(1)对象:我们可以感觉到的客观存在以及我们思想中的事物或抽象符号,都可以称作对象.(2)集合:在一定范围内某些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的全体,就构成一个集合.(3)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a∉(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要注意“∈”的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1)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任何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是确定的了.(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固定的顺序.4、集合分类根据集合所含元素个属不同,可把集合分为如下几类:(1)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Ф(2)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3)含有无穷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Φ(以空集为元素的集合),}0{(以数字0为元素的集合),注:应区分Φ(空集),}0(数字0,可以是某个集合的元素)等符号的含义5、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合.记作N*或N+(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注:(1)自然数集包括数0.二、集合的表示方法1、大写的字母表示集合。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2、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花)括号内{ }表示集合的方法.例如,24所有正约数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1,2,3,4,6,8,12,24}注:(1)大括号不能缺失.(2)有些集合种元素个数较多,元素又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在不至于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亦可如下表示:从1到10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1,2,3, (100)自然数集N :{1,2,3,4,…,n ,…}(3)区分a 与{a }:{a }表示一个集合,该集合只有一个元素.a 表示这个集合的一个元素.(4)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前后次序.相同的元素不能出现两次.(5)列举法中元素之间用逗号,隔开。

集合的概念与运算知识点总结

集合的概念与运算知识点总结

集合的概念与运算知识点总结一、集合的概念集合是数学中最基础的概念之一,它是由一些对象组成的整体。

集合内的每个对象称为集合的元素。

通常用大写字母A、B、C等表示集合,用小写字母a、b、c等表示集合的元素。

集合的描述方式有两种常见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

列举法是指通过将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来描述集合的方法,例如集合A={1, 2, 3};描述法是指通过某些条件来描述集合的方法,例如集合B={x|x是正整数}。

二、集合的关系1. 子集关系:如果一个集合A的所有元素都是另一个集合B的元素,则称集合A 是集合B的子集,记作A⊆B。

若集合A既是集合B的子集,又有至少一个元素不是集合B的元素,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

2. 相等关系:如果一个集合A是另一个集合B的子集并且B是A的子集,则称集合A和集合B相等,记作A=B。

3. 并集关系:集合A和集合B的并集,表示由所有属于A或属于B的元素组成的新集合,记作A∪B。

4. 交集关系:集合A和集合B的交集,表示由同时属于A和属于B的元素组成的新集合,记作A∩B。

5. 差集关系:集合A和集合B的差集,表示由属于A但不属于B的元素组成的新集合,记作A-B。

三、集合的运算规则1. 交换律:集合的并集和交集满足交换律,即A∪B=B∪A,A∩B=B∩A。

2. 结合律:集合的并集和交集满足结合律,即(A∪B)∪C=A∪(B∪C),(A∩B)∩C=A∩(B∩C)。

3. 吸收律:集合的并集和交集满足吸收律,即A∪(A∩B)=A,A∩(A∪B)=A。

4. 分配律:集合的交集对并集满足分配律,即A∩(B∪C)=(A∩B)∪(A∩C),A∪(B∩C)=(A∪B)∩(A∪C)。

5. 补集运算:集合A与它的全集U的差集被称为集合A的补集,记作A'。

补集运算满足以下规则:A∪A'=U,A∩A'=∅。

四、集合的应用场景1. 数学中的集合论可以用于解决排列组合、概率论等问题。

高中数学竞赛代数第02讲 集合与子集 专项知识点和真题讲解

高中数学竞赛代数第02讲 集合与子集 专项知识点和真题讲解

高一第二讲集合与子集在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中,我们感兴趣的是“子集”、“真子集”、“相等”这三种特殊关系。

这些关系是通过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来揭示的,因而判断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通常可从判断元素与这两个集合的关系入手。

一子集,相等的集合例 1. 已知集合A={x|x2-3x+2=0},B={x|x2-ax+a-1=0}, C={x|x2-bx+2=0}, 若Ø,求实数a,b的值⊆,B AC A解因A={1,2}, 且,∅B AØ故b的可能性有三种:,{1},{2}又由于方程x2-ax+a-1=0的根为1和a-1.⊆知,当b=3时,A=C故B只有一种可能a-1=1,即a=2. 由C A-<<.另一种情况是C=∅, 即b2-8<0,b例2. 设集合{}{}==++∈==++∈M u u m n l m n l Z N v v p q r p q r Z1284,,,,201612,..求证:M=N证明:任给x=12m+8n+4l ∈M, 则x=20l+16(n-l)+12(m-n) ∈N, 故M⊆N;任给y=20p+16q+12r ∈N,则y=12r+8(2q)+4(5p) ∈M,故N⊆M.所以M=N.例3. 设函数),( )(2R b a b ax x x f ∈++=,集合}),(|{R x x f x x A ∈==, })],([|{R x x f f x x B ∈==。

(1) 证明:B A ⊆;(2) 当}3,1{-=A 时,求B 。

(3) 当A 只有一个元素时,求证:B A =.解:(1)设任意0x ∈A ,则0x =)(0x f .而000)()]([x x f x f f ==故0x ∈B ,所以B A ⊆.(2) 因}3,1{-=A ,所以⎩⎨⎧=+⋅+-=+-⋅+-3331)1()1(22b a b a 解得3,1-=-=b a 故 3)(2--=x x x f 。

数学竞赛之路集合的运算与应用技巧

数学竞赛之路集合的运算与应用技巧

数学竞赛之路集合的运算与应用技巧数学竞赛一直以来都是学生中的一项重要活动。

在数学竞赛中,集合的运算是一道常见的题型。

本文将介绍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以及在数学竞赛中常见的集合应用技巧。

一、集合的基本概念在数学中,集合是一种把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对象组合在一起的概念。

例如,我们可以有一个由所有大写字母组成的集合,记作A={A, B, C, D, ...}。

集合中的元素可以是数字、字母、符号等。

同时,集合还可以是有限的或无限的。

在集合中,常用的符号有:1. “∈”:表示一个元素属于某个集合。

例如,如果x∈A,表示x是集合A的元素。

2. “∉”:表示一个元素不属于某个集合。

例如,如果x∉A,表示x不是集合A的元素。

3. “⊂”:表示一个集合是另一个集合的子集。

例如,如果A⊂B,表示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

二、集合的运算规则在数学竞赛中,我们常常需要进行集合的交集、并集、补集、差集等运算。

下面将介绍这些运算的规则。

1. 交集:给定两个集合A和B,它们的交集是包含两个集合共有元素的集合,记作A∩B。

例如,如果A={1,2,3},B={3,4,5},则A∩B={3}。

交集的运算规则如下:- 若x∈A且x∈B,则x∈A∩B。

- 若x∈A∩B,则x∈A且x∈B。

2. 并集:给定两个集合A和B,它们的并集是包含两个集合所有元素的集合,记作A∪B。

例如,如果A={1,2,3},B={3,4,5},则A∪B={1,2,3,4,5}。

并集的运算规则如下:- 若x∈A或x∈B,则x∈A∪B。

- 若x∈A∪B,则x∈A或x∈B。

3. 补集:给定一个全集U和一个集合A,A在U中的补集是指在U 中不属于A的所有元素的集合,记作A'。

例如,如果U={1,2,3,4,5},A={3,4},则A'={1,2,5}。

补集的运算规则如下:- 若x∈A,则x∉A'。

- 若x∉A',则x∈A。

4. 差集:给定两个集合A和B,A和B的差集是指属于A但不属于B的元素的集合,记作A-B。

集合的概念及其基本运算PPT教学课件

集合的概念及其基本运算PPT教学课件

在描述法表示集合时,描 述不清或描述错误导致集 合不确定。应该准确描述 元素的性质,确保集合的 确定性。
在进行集合运算时,忽略 空集的情况。空集是任何 集合的子集,因此在进行 交集、并集等运算时需要 考虑空集的情况。
在表示集合时,要确保元 素的互异性,即同一个元 素在一个集合中只能出现 一次。
在进行集合运算时,要遵 循运算规则,确保结果的 准确性。例如,在求交集 时要找两个集合中共有的 元素;在求并集时要将两 个集合中的所有元素合并 在一起并去掉重复元素。
偏序关系与等价关系
等价关系定义
设R是集合A上的一个二元关系 ,如果R满足自反性、对称性和 传递性,则称R是A上的一个等 价关系。
区别
偏序关系不满足对称性而等价关 系满足对称性;偏序关系具有方 向性而等价关系不具有方向性。
01
偏序关系定义
设R是集合A上的一个二元关系 ,如果R满足自反性、反对称性 和传递性,则称R是A上的一个 偏序关系。
说明。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4
集合的应用举例
在数学领域的应用
数的分类
自然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等都 是数学中常见的集合,通过对这些集合的研 究,可以深入了解数的性质和分类。
函数定义域和值域
函数中的定义域和值域都是集合,通过对这 些集合的运算和研究,可以了解函数的性质 和特点。
方程和不等式的解集
方程和不等式的解集也是集合,通过对这些 集合的运算和研究,可以了解方程和不等式 的解的性质和特点。
02
03
联系
偏序关系和等价关系都是集合上 的二元关系,都满足自反性和传 递性。
04
序偶与笛卡尔积
序偶定义:由两个元素a和b按一定顺序排列成的二元 组称为序偶,记作(a,b)。序偶中的元素具有顺序性,即 (a,b)和(b,a)表示不同的序偶。 笛卡尔积的性质

高中数学联赛-集合整理

高中数学联赛-集合整理

显然有 a 2b A, a 2b A 故 A
1 x
例3 已知集合 A= x 2 x a , B y y 2 x 3, x A , C z z x 2 , x A 若 C B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A 2, a B y y 2 x 3, x A 1, 2a 3
x 2 2 x 3 0或x 2 3 x1 3, x2 1, x3 3, x4 3
B 3, 1, 3, 3


(3)设A={c},即二次方程 f ( x) x 0有唯一解c,亦即c为 2 2 f ( x) x 0 的重根。 f x x x c , 即f x x c x
2 a , 4 , 2 a 0, 0, 4 , 0 a 2, 2 0, a , a 2.
2 (1)当 2 a 0 时,由 C B ,得 a 4 2a 3 无解


C z z x2 , x A


1 (2)当 0 a 2 时,由 C B ,得 4 2a 3 解得 a 2 2 2 (3)当 a 2 时,由 C B ,得 a 2a 3 解得 2 a 3
综上所述,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3 . 1 2
(2) A 1,3 1 f 1 ,3 f 3
即 1 1 a b,3 9 3a b 解得a 1, b 3 f x x 2 x 3
2 2 x f f x 可化简为 x x 3 x 即 x x 3 x 2 2
4.有限集合元素的个数与子集的个数 card(A B)=card( A) card( B) card( A B) (1 ) (2)若 card(A)=n ,则有限集A的子集个数为2n,A的真子 集个数为2n-1ຫໍສະໝຸດ 一已知函数,且集合

数学集合知识讲解

数学集合知识讲解
数学集合知识讲解
序号
知识点
讲解内容
1
集合的基本概念
把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
集合的表示方式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所有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大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描述法:用文字、符号或式子等描述集合的方法,包括元素满足的条件以及元素的取值范围。图示法:用平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代表集合,常用韦恩图来表示集合间的关系。
3
集合的性质
子集:若对任意的x∈A,都有x∈B,则称A是B的子集。真子集:若A是B的子集,且至少有b∉A,b∈B,则称A是B的真子集。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通常记作∅。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4
集合的基本运算
交集:两个集合的公共元素构成的集合叫做交集,记作A∩B。并集:两个集合的所有元素构成的集合叫做并集,记作A∪B。补集:全集U中不属于某个集合A的全部元素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的补集,记作CuA。全集:给定的所有元素构成的集合叫做全集。
5
集合的运算律
交换律:A∩B=B∩A,A∪B=B∪A。结合律:A∩(B∩C)=(A∩B)∩C,A∪(B∪C)=(A∪B)∪C。分配律:A∩(B∪C)=(A∩B)∪(A∩C),A∪(B∩C)=(A∪B)∩(A∪C)。德·摩根定律:Cu(A∩B)=(CuA)∪(CuB),Cu(A∪B)=(CuA)∩(CuB)。
6
集合中子集的个数
由n个元素组成的集合A,其子集个数为2n-1个,非空子集个数为2n-2个。设集合A、B分别为含有n、m个元素的有限集,若B⊆C⊆A,则C的个数为2(n-m)-1个,以此类推)。

集合的概念及运算例题及答案

集合的概念及运算例题及答案

1 集合的概念与运算(一) 目标: 1.理解集合、子集的概念,能利用集合中元素的性质解决问题理解集合、子集的概念,能利用集合中元素的性质解决问题2.2.理解交集、并集、全集、补集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运算性质,理解交集、并集、全集、补集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运算性质,理解交集、并集、全集、补集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运算性质,3.3.能利用数轴或文氏图进行集合的运算能利用数轴或文氏图进行集合的运算能利用数轴或文氏图进行集合的运算,,掌握集合问题的常规处理方法.掌握集合问题的常规处理方法. 重点: 1.集合中元素的3个性质,集合的3种表示方法,集合语言、集合思想的运用种表示方法,集合语言、集合思想的运用; ;2.2.交集、并集、补集的求法,集合语言、集合思想的运用.交集、并集、补集的求法,集合语言、集合思想的运用.交集、并集、补集的求法,集合语言、集合思想的运用.基本知识点:知识点1、集合的概念(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集)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知识点2、常用数集及记法(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 ,2,1,0=N(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 *或N +{} ,3,2,1*=N(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 {} ,,,210±±=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整数与分数=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数数轴上所有点所对应的=R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 *或N + Q 、Z 、R 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知识点3、元素与集合关系(隶属)(1)属于: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A ,记作a ∈A(2)不属于: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A ,记作A a Ï注意:“∈”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 ∈A 颠倒过来写知识点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知识点5、集合与元素的表示: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B 、C 、P 、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 、b 、c 、p 、q …………例题精析1: 1、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1)所有很大的实数 (不确定)(不确定)(2)好心的人 (不确定)(不确定)(3)1,2,2,3,4,5.(有重复)(有重复)2、设a,b 是非零实数,那么b b a a +可能取的值组成集合的元素是可能取的值组成集合的元素是_-2,0,2___-2,0,2__3、由实数x,x,--x,x,||x |,332,x x -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 A A) (A )2个元素个元素 (B )3个元素个元素 (C )4个元素个元素 (D )5个元素个元素4、设集合G 中的元素是所有形如a +b 2(a ∈Z, b ∈Z )的数,求证:)的数,求证:(1) 当x ∈N 时, x ∈G;(2) 若x ∈G ,y ∈G ,则x +y ∈G ,而x1不一定属于集合G 证明证明(1)(1)(1):在:在a +b 2(a ∈Z, b ∈Z )中,令a=x a=x∈∈N,b=0,则x= x +0*2= a +b 2∈G,G,即即x ∈G证明证明(2)(2)(2):∵:∵:∵x x ∈G ,y ∈G ,∴x= a +b 2(a ∈Z, b ∈Z ),y= c +d 2(c ∈Z, d ∈Z )∴x+y=( a +b 2)+( c +d 2)=(a+c)+(b+d)2∵a ∈Z, b ∈Z,c Z,c∈∈Z, d∈Z ∴(a+c) ∈Z, (b+d) ∈Z∴x+y =(a+c)+(b+d)2 ∈G ,又∵211b a x +==2222222b a b b a a --+-且22222,2b a b b a a ---不一定都是整数,不一定都是整数, ∴211b a x +==2222222b a b b a a --+-不一定属于集合G知识点6、集合的表示方法:(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例如,由方程012=-x 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1{-1{-1,,1}注:(1)有些集合亦可如下表示:)有些集合亦可如下表示:从51到10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51{51{51,,5252,,5353,…,,…,,…,100} 100}所有正奇数组成的集合:所有正奇数组成的集合:{1{1{1,,3,5,7,…,…} }(2)a 与{a}{a}不同:不同:不同:a a 表示一个元素,表示一个元素,{a}{a}{a}表示一个集合,该集合只有一个元素表示一个集合,该集合只有一个元素(2)描述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并把这个条件写在大括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并把这个条件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格式:{x {x∈∈A| P(x )} 含义:在集合A 中满足条件P (x )的x 的集合例如,不等式23>-x 的解集可以表示为:}23|{>-Îx R x 或}23|{>-x x所有直角三角形的集合可以表示为:}|{是直角三角形x x注:(1)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可以省去竖线及左边部分如:如:{{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大于104的实数的实数} }(2)错误表示法:)错误表示法:{{实数集实数集}};{全体实数全体实数} }(3)、文氏图:用一条封闭的曲线的内部来表示一个集合的方法思考:思考:何时用列举法?何时用描述法?何时用列举法?何时用描述法?⑴有些集合的公共属性不明显,难以概括,不便用描述法表示,只能用列举法如:集合},5,23,{2232y x x y x x +-+⑵有些集合的元素不能无遗漏地一一列举出来,或者不便于、不需要一一列举出来,常用描述法如:集合}1|),{(2+=x y yx ;集合;集合{1000{1000以内的质数以内的质数} } 例 集合}1|),{(2+=x y y x 与集合}1|{2+=x y y 是同一个集合吗?是同一个集合吗?答:不是因为集合}1|),{(2+=x y y x 是抛物线12+=x y 上所有的点构成的集合,集合}1|{2+=x y y =}1|{³y y是函数12+=x y 的所有函数值构成的数集 例题精析2:1、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1{1,,4,7,1010,,13}}5,23|{£Î-=n N n n x x 且 ②{-2{-2,,-4-4,,-6-6,,-8-8,,-10}}5,2|{£Î-=n N n n x x 且 2、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①{x {x∈∈N|x 是15的约数的约数} {1} {1,3,5,15} ②{(x ,y )|x |x∈∈{1{1,,2}2},,y ∈{1{1,,2}}{(1,1),(1,2),(2,1)(2,2)} 注:防止把注:防止把{{(1,2)}写成写成{1{1{1,,2}2}或或{x=1{x=1,,y=2}③îíì=-=+}422|),{(y x y x y x )}32,38{(- ④},)1(|{N n x x n Î-= {-1,1}⑤},,1623|),{(N y N x y x y x ÎÎ=+ {(0,8)(2,5),(4,2)}⑥}4,|),{(的正整数约数分别是y x y x{(1,1),(1,2),(1,4)(2,1),(2,2),(2,4),(4,1),(4,2),(4,4)}3、关于x 的方程ax ax++b=0b=0,当,当a,b 满足条件满足条件____________时,解集是有限集;当时,解集是有限集;当a,b 满足条件满足条件_______________时,解集是时,解集是无限集4、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 { 1, 5, 25, 125, 625 }= ;(2) { 0,±21, ±52, ±103, ±174, …………}= }= 巩固提升:1、数集{}21,,x x x -中元素x 所满足的条件是所满足的条件是2、已知{}23,21,1A a a a=--+,其中a R Î,⑴若3A -Î,求实数a 的值;⑵当a 为何值时,集合A 的表示不正确。

集合的基本概念、关系及运算

集合的基本概念、关系及运算

2020/9/23
.
37
(2)当B A时,又可分为: (a) B≠时,即B ={0},或B ={-4}, Δ = 4(a+1)2 -4(a2 -1) = 0,解得a = -1 B ={0}满足条件; (b)B = 时,Δ = 4(a+1)2 -4(a2 -1) < 0,解得a < -1 综合(1)、(2)知,所求实数a的值a -1,或a =1.
AC
(3)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A B 且 B A ,那么
A=B (4)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 子集,即 Φ A
2020/9/23
.
24
例 写出集合{ a , b }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哪些是它的
真子集.
解:集合{ a , b }的所有子集为 ,{a},{b},{a,b}.
2020/9/23
.
19
知识要 点
3.集合相等与真子集的概念
如 果 集 合 A是 集 合 B的 子 集 (AB), 且 集 合 B是 集 合 A的 子 集 ( BA) , 此 时 , 集 合 A与 集 合 B中 的 元 素 是 一 样 的 , 因 此 , 集 合 A与 集 合 B相 等 . 记 作 A= B
2020/9/23
.
16
2.在数学中,经常用平面上的封闭曲线的 内部代表集合,这种图称为Venn图.
A B用Venn图表示如下:(有两种情况)
A
B
A(B)
思考1
包含关系{a} A与属于关系 a A有什么区别吗?
2020/9/23
.
17
注意
与 的区别:前者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后者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集合知识点.doc

(完整word版)高中数学集合知识点.doc

高中知识点之集合一、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也称集。

⒈定:一般地,我把研究象称元素,一些元素成的体叫2. 表示方法:集合通常用大括号 { } 或大写的拉丁字母A,B,C ⋯表示,而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

4.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两种)⑴若 a 是集合 A 中的元素,称 a 属于集合 A ,作 a A ;⑵若 a 不是集合 A 的元素,称 a 不属于集合 A ,作 a A 。

5.常用的数集及法:非整数集(或自然数集),作N;正整数集,作N *或N +;N 内排除0 的集 .整数集,作Z ;有理数集,作Q;数集,作R;6.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⑴确定性:定一个集合,那么任何一个元素在不在个集合中就确定了。

如:“地球上的四大洋” (太平洋 ,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中国古代四大明”(造,印刷,火,指南)可以构成集合,其元素具有确定性;而“比大的数”,“平面点P 周的点”一般不构成集合,因成它的元素是不确定的.⑵互异性:一个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即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的。

.如 :方程 (x-2)(x-1) 2=0的解集表示1,-2 ,而不是1,1,-2⑶无序性:即集合中的元素无序,可以任意排列、。

7.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两种)⑴若 a 是集合 A 中的元素,称 a 属于集合 A ,作 a A ;⑵若 a 不是集合 A 的元素,称 a 不属于集合 A ,作 a A 。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⒈列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出来, 并用花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列法。

如:{1 , 2, 3,4, 5} , {x 2, 3x+2 , 5y3-x, x2+y 2} ,⋯;明:⑴ 写,元素与元素之用逗号分开;⑵一般不必考元素之的序;⑶在表示数列之的特殊集合 ,通常仍按用的次序;⑷集合中的元素可以数,点,代数式等;第1⑸列法可表示有限集,也可以表示无限集。

高中数学集合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数学集合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数学集合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数学集合知识点归纳总结#### 集合的基本概念1. 集合的定义: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互不相同的元素所组成的整体。

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若a是集合A的元素,则记作a∈A;若a不是集合A的元素,则记作a∉A。

#### 集合的表示方法1. 列举法:将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如A={1,2,3}。

2. 描述法:用数学语言描述集合中的元素,如A={x|x<0}。

#### 集合的分类1. 有限集与无限集:根据元素数量的多少进行分类。

2. 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记作∅。

#### 子集与真子集1. 子集:若集合A的所有元素都属于集合B,则称A是B的子集,记作A⊆B。

2. 真子集:若A是B的子集,且A不等于B,则称A是B的真子集,记作A⊂B。

#### 集合的运算1. 并集:两个集合所有元素的集合,记作A∪B。

2. 交集:两个集合共有的元素组成的集合,记作A∩B。

3. 差集:属于集合A但不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记作A-B。

4. 补集:在全集中,不属于集合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记作∁_{U}A。

#### 幂集与子集树1. 幂集:一个集合的所有子集组成的集合。

2. 子集树:表示集合及其子集之间关系的树状图。

#### 集合的包含关系1. 包含关系:研究集合与集合之间谁包含谁的问题。

2. 包含关系的应用:在解决集合问题时,判断集合间的关系。

#### 集合的相等1. 集合相等: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相同。

#### 集合的笛卡尔积1. 定义:两个集合A和B的笛卡尔积是所有可能的有序对(a,b)的集合,其中a∈A,b∈B。

#### 集合的等价关系1. 自反性:每个元素与自己等价。

2. 对称性:如果a与b等价,则b与a等价。

3. 传递性:如果a与b等价,b与c等价,则a与c等价。

#### 集合的划分1. 定义:将一个集合分成若干互不相交的非空子集。

2. 划分的应用:在解决组合问题时,划分有助于分类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 集合的概念与运算
一 集合及其元素
例1(哈尔滨市1986年高中数学竞赛题) 设}.,,1|2||2{22Z b Z a b a b a G ∈∈=-+=已知x ,,G y G ∈∈
求证:;)1(G xy ∈.1)2(G x
∈ 分析:如果集合A ={a |a 具有性质p },那么判断对象a 是否是集合A 的元素的基本方法就是检验a 是否具有性质p 。

证 (1) 设2,2d c y b a x +=+=d c b a ,,,(),Z ∈于是,1|2|22=-b a ,1|2|22=-d c )2)(2(d c b a xy ++=∴).(2)2(α+++=ad bd ac
|)(2)2(|22bc ad bd ac +-+ ,1|)2)(2(|2222=--=d c b a .G xy ∈∴
(2) 2222211b a b a b a x --=+=⎪⎩⎪⎨⎧-=-+-=--=).
12(2),12(22222时当时当b a b a b a b a 显然有,2G b a ∈- ,2G b a ∈+- .1G x
∈∴
例2 (1988年北京市高一数学竞赛题)
设P={不小于3的自然数},在P 上定义函数f 如下:若n ∈P ,f(n)表示不是n 的约数的最小自然数,例如,(7)=2,f(12) =5等等.
现记f(n)的值域为集合M ,求证:19∈M ,88∉M .
证明 设n=18 !,显然1,2,…,17,18都是18! 的约数,而19不是18! 的约数中最小的一个,故.19,19)!18(M f ∈∴=
下面证,88M ∉用反证法,
若88∈M ,即存在某个n ∈P ,使,f(k)=88=8×11.依f 的定义有,*88k
而1,2,…,86,87都是k 的约数,特别地,,|11,|8k k 从而,|88k
这与 k *8矛盾. .88M ∉∴
例3. 以某些整数为元素的集合P 具有下列性质:①P 中的元素有正数,有负数; ②P 中的元素有奇数,有偶数;③-1∉P ;④若x ,y ∈P ,则x +y ∈P 试判断实数0和2与集合P 的关系。

解:由④若x ,y ∈P ,则x +y ∈P 可知,若x ∈P ,则)( N k P kx ∈∈
(1) 由①可设x ,y ∈P ,且x >0,y <0,则-y x =|y |x (|y |∈N ) 故x y ,-y x ∈P ,由④,0=(-y x )+x y ∈P 。

(2)2∉P 。

若2∈P ,则P 中的负数全为偶数,不然的话,当-(12+k )∈P (N k ∈)时,-1=(-12-k )+k 2∈P ,与③矛盾。

于是,由②知P 中必有正奇数。

设),( 12,2N n m P n m ∈∈--,我们取适当正整数q ,使12|2|->-⋅n m q ,则负奇数P n qm ∈-+-)12(2。

前后矛盾。

例4. 设S 为满足下列条件的有理数的集合:①若a ∈S ,b ∈S ,则a +b ∈S , S ab ∈;②对任一个有理数r ,三个关系r ∈S ,-r ∈S ,r =0有且仅有一个成立。

证明:S 是由全体正有理数组成的集合。

证明:设任意的r ∈Q ,r ≠0,由②知r ∈S ,或-r ∈S 之一成立。

再由①,若r ∈S ,则S r ∈2;若-r ∈S ,则S r r r ∈-⋅-=)()(2。

总之,S r ∈2。

取r =1,则1∈S 。

再由①,2=1+1∈S ,3=1+2∈S ,…,可知全体正整数都属于S 。

设S q p ∈,,由①S pq ∈,又由前证知
S q ∈21,所以2
1q pq q p ⋅=∈S 。

因此,S 含有全体正有理数。

再由①知,0及全体负有理数不属于S 。

即S 是由全体正有理数组成的集合。

例5.给定1978个集合,每个集合都含有40个元素,已知其中任意两个集合都恰有一个公共元,证明:存在一个元素,它属于全部集合。

分析:我们可以先去找一个属于很多个集合的元素,最好它就是我们要找的那一个。

证明:考虑给定的1978个集合中任意一个集合A ,它和其它1977个集合都相交,因此,存在a ∈A ,使得它至少属于其中50个集合,否则,集合A 中每个元素至多属于49个集合,而集合A 恰有40个元素,所以除A 外至多有1960个集合,不可能,因此设a 属于集合A 1,A 2,…,A 50下面证明它属于给定的1978个集合中任一个。

对于除了A 1,A 2,…,A 50的任一个集合B ,设B a ,则B 与A,A 1,A 2,…,A 50,每一个都有至少一个元素的交,它们都与a 不同,那么,B 就至少要有51个元素,不可能,因此a 属于每个集合。

说明:这种题目最怕把它想难了,想行太难了,就会觉得无从下手,做数学竞赛题就需要一方面在做题之前选好方向,另一方面就是大胆尝试去做。

例6.(2004年中国女子数学奥林匹克)
如果存在 1、2、...、n 的一个排列1a 、2a 、……、n a ,使得 k+k a (k=1, 2, ..., n )都是完全平方数,就称n 为“好数”。

试问:在集合 {11, 13, 15, 17, 19} 中,哪些是“好数”,哪些不是“好数”?说明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