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复旦大学中文系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B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旦大学中文系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B卷
考试形式:开卷
请从以下五题中任选两题回答(每题50分):
一.请举例说明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二.请举例说明审美活动是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三.请举例说明审美活动是最具本已性的精神活动。

四.请结合实例简要描述崇高感的心理特征。

五.请简要描述悲剧的几种类型。

复旦大学中文系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B卷标准答案
一.请举例说明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
审美活动像任何一种人类活动一样,其实质都是主体与客体之间一种动态的关系。

主体只有在与对象的联系中并只有通过对象才能显示出自身,只有通过茶种特殊对象的现实规定,主体才实际表明自己是某种特定的主体。

比如,主体与劳动对象相联系,表明自己是生产主体;与审美对象相联系,则确证着自已是审美主体。

同样,对象本身也非自在的、给定的:一方面.对象只有在与主体的活动相联系,并成为主体活动实际指涉的客体时,它才作为对象而存在:另一方面,对象本身并不是一种现成的存在物。

就是说,对象不仅只有在主体的活动中改变自身的存在形态,只有在主体的活动中才完成自己,而且它只有在主体能动的作用中实际改变着自身的形态时,才实现着确证着自己作为对象的现实性。

比如,面包只有当它成为人的食物时,才实现着自己作为面包的属性,一幅绘画也只有当它成为人的审美体验的对象时,它才不再是一种普通的物,而成了人的审美对象。

审美对象既具有一般对象共有的属性,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这是由审美活动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

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

任何一种审美对象都不能离开一定的物质基础,都必须以一定的客观物质材料作为其现实存在的必要条件。

一般来说,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主要是指构成具体事物的色彩、线条、形状、音响等可以被人的耳、目所直接把握的感性同性。

2.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现实转化。

审美活动之所以能现实地生成审美对象,生动逼真地展现出对象的气韵和神貌,是因为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不仅超越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甚至也超越了自己狭隘片面的生命状态。

当主体全面地向对象开放自己的时候,审美对象也就完整地向主体昭显出来。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越是忽视自身的现实存在,就越是有助于对象的存在。

这种状态,我国的庄子称之为“坐忘”,法国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则称之为主体的“非现实化”。

正是主体的非现实化,使审美对象获得了现实的生命。

3.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
如果说一定的感性物质因素是审美对象的客观基础,审美活动是审美对象的生成条件,审美对象就现实地存在于审美活动中,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审美对象就等于处在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事物本身呢?比如说,一棵松树,当它处在审美活动以外时,不是审美对象,那么,当松树进入审美活动后,它是否就完全变成了审美对象,或者说审美对象就完全等同于这棵松树本身了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这样理解审美对象既是肤浅的,也会误解并遮盖审美对象独特的本质属性。

事实上,审美对象不仅在审美活动中才现实地呈现出来,而且也只有在审美活动中它才真正地完成自身。

所谓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完成,就是说,只有在审美活动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碰撞、交融,审美对象才会现实地具体地生成。

因此,审美对象既小等十客体的申美条件本身,也不等于主体的审美体验本身,它是审美主体与客体审美价值属性相互融合与统一的产物。

审美对象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活动的对象,根本上就在于它具有非实体性与开放性的特征。

二.请举例说明审美活动是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答案要点:
审美是一种最具个性化色彩的精神活动,它所建构的是一个具有独特生命意味的诗意世
界。

审美活动首先是一种精神活动。

审美活动固然离不开人的自然存在,即生物学、生命生理学结果和功能,如入的视、听等感觉器官及其生理机能,但人凭借这些物质性存在与世界进行审美交流却首先或主要是精神性的。

因为它根本上是超越现实功能和物质需求的一种自由的心灵体验。

所以审美活动只能定位于精神活动。

?
审美活动在各种精神活动中最具有个性化。

一般来说,任何一种精神活动的主体都是一定的个人,然而却并不是任何一种精神活动都能具有个性化的特点。

且不说自然科学的研究必须摒弃个人的情感、爱好和趣味,就是社会科学研究和社会意识、社会观念的生产也必须剔除个人意识中的偶然性和主观性,使个体意识完全与人类相同一,这样,才能充分保证这些精神产品的普遍性。

如果说,在一般的精神生产中,主体必须从现实的生活世界中抽身出来,把活生生的、流动不息的生活凝固化、客体化,这样,他才能使世界与自己相对立并使之成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它以主客二分的两极因式为其典型特征,那么,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则不仅不与对象相分离,而且他就直接地栖居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就在自己当下直接性的生存过程中体悟着生命的意义,就在与对象相融相通的生活状态中探寻着生活的真话。

因此,它以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完满境界为其突出的特点。

如果说,一般的精神生产往往是以理性代替感性,以抽象的普遍性消融具体的个别性,那么,审美活动则恰恰是把感性、个别性作为自己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审美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话动,不仅是具体的、独特的,而且永远是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

不同的人而对同一个客体,可以形成不同的审美境界,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面对同一个客体也会形成不同的审美境界。

比如,同样是秋天的枫叶,在怀着悠然闲适心情的杜牧眼里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在这里秋天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艳丽;在《西厢记》中的崔茸营的眼里则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在这里,秋天的枫叶就像是被泪水染过一般,令人伤感心碎;在满腹忧国情思的戚继光眼里又是:“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在这里秋天的枫叶又呈现出豪迈悲壮的色彩。

审美的体验过程,既可以是一种瞬间的体验,也可以是终身的体验,历久而弥深。

审美活动的具体内容,永远是随着人生而不断变迁、不断深化印不断丰富的。

三.请举例说明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是最具本已性的精神活动。

答案要点:
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之间在省下直接性的情境中所展开的一种最具本已性的精神交流与沟通,它既是主体得以能动地表现自己本质力量的一种独特方式,也是对象能如其所是地呈现自身的一种生动过程。

所谓审美是一种最具本己性的活动,就是说,审美是一种最符合人性尊严、也最能体现人的本真价值的自由的生命活动。

它既不是由某种外力所决定、所强制,也不是理智的刻意追求的结果;它既是一种摆脱了肉体必然性对人支配的活动,也是一种摆脱了对“物”的绝对依赖性的活动。

正如席勒所说:“如果在权利的动力的国度里,人和人以力相遇,他的话动受到了限制.如果在职责的伦理的国度里,人和人以法律的威风互相抵抗,他的意志受到了束缚,那么,在美的社会交际里,在审美的国度里,人就只需以形象的身份呈现于人,只作为自由游戏的一种对象而与人对立。

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这就是审美的国度的法律。

”黑格尔在分析了人与现实两种关系即实践欲望关系与理性认识关系之后,也指出审美活动是介于这两种关系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或两种关系的有机统一.在前两种关系中,主客体双方均是有限的、不自由的,只有在审美中才能克服两者的片面性,达到真正的“自由与无限”。

黑格尔因而把审美活动“看作一种灵魂的解放,面摆脱一切压抑和限制的过程”,并精辟地提出“审美带有令人解
放的性质”的著名命题。

审美活动不仅使人从日常世俗的、受到局限的、操劳繁忙着的存在状态中解放出来、进人自由的生存状态,而且也使对象物从被支配、被肢解、被遮蔽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而以其独有的新颖面貌向人敞亮开来。

因此,审美活动决非简单地仅对某种现成地摆放在那里、仿佛具有永恒不变的美的意义的客观物体进行被动的静观和打量。

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在精神上的一种交往与对话。

只有在审美活动中,通过主体积极的参与和能动的创造,某种客观事物才能作为审美对象现实地向人显现出来。

在审美的世界中,物体不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实物而存在,而是作为具有自身丰富意义的符号对象而存在。

在审美的视野中,一条街道,不再只是通向某银行的路径,一棵松树,也不再仅仅只是架屋造桥的材料,毋宁说它们本身就成丁一个自足而完整的世界。

在日常的生活世界中,器具仅仅是器具而已,但在审美的国度里,它却成了一种富于意味的“存在”,以及向更高境界的引导。

正如陶渊明的诗句所描述的那种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审美活动把人引领到了一个概念难以穷尽、语言无法言说的意味雋永的世界。

通过审美活动,人与世界自由无碍地交流、对话,融为一体。

如果说,在一般的精神生产中,主体必须从现实的生活世界中抽身出来,把活生生的、流动不息的生活凝固化、客体化,这样,他才能使世界与自己相对立并使之成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它以主客二分的两极因式为其典型特征,那么,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则不仅不与对象相分离,而且他就直接地栖居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就在自己当下直接性的生存过程中体悟着生命的意义,就在与对象相融相通的生活状态中探寻着生活的真话。

因此,它以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完满境界为其突出的特点。

四.请结合实例简要描述崇高感的心理特征。

答案要点:
崇高是西方美学的基本审美形态之一。

它的基本内涵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

在这种审美活动之中,对象和审美主体都获得了新的意义;或者说,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

在崇高形态中,人不仅超越了对象,也超越了人自身。

崇高不仅表现为一种崇高的思想,更具体化为一种特殊的行动,是伟大心灵与壮烈行动、自然沧桑与社会动荡、现实挫折与理想追求的独特结合;崇高既包含着形式上的粗犷有力,也包含了审美主体的道德完善,化一种世俗的不可能为可能.同时还隐含着情感浪潮的汹涌澎湃;从而成为人的一种生存和发展的方式与人生的理想境界。

正如蒋孔阳先生所说:“美向着高处走,不断地将人的本质力量提高和升华,以至超出了一般的感受和理解.在对象中形成一种不可企及的伟大和神圣的境界,这时就产生了崇高。


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是人生当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两者之间可能形成审美关系,也可能形成功利实用即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自然的崇高产生于人的审美活动之中。

由于自然存在物本身的物性原本是有差别的,有大小、刚柔、阴阳、高低等等区别,在审美关系中对人的影响也就不尽相同,长江大河与潺潺小溪、高山峻岭与平原秀色、电闪雷鸣与风和日丽、冬月凄寒与春暖花开毕竟不同,自然与人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所可能产生的关系也就有所区别。

具有崇高特征的自然存在物从形式上说.大多呈现为不稳定、不平衡、元秩序、不规则的状态,在审美心理上首先是激发人的痛感、恐惧感、紧张感和不自由感,人在这类对象面前,主客体之间的关系首先是冲突对立而不是和谐统一。

当人们在人生实践中积累起足够的经验,认识到这类自然存在只
是一种危险的象征,而不会构成现实的威胁时,审美活动也终于可以顺利产生了。

我们可以说崇高作为一种审美形态的诞生,实质上是人的理性精神的胜利,是人性与人的尊严在粗野的自然面前所得到的实现与确认。

不过,在审美活动中,崇高作为一种审美形态的诞生,并不意味着人对于自然的全面控制,而只是自然的粗犷豪放与人的同类审美情感产生了共鸣和认同,自然仍然保持着它自身的特征,是自在的自然;同时,经过审美活动,人自身也获得了新的意义上的自由,在人与自然冲突及和谐之中构成了特定的人生境界。

五.请简要描述悲剧的几种类型。

答案要点:
1.古希腊罗马时代——命运悲剧
在古希腊罗马时代,人们认为,造成悲剧的原因不是由于主人公的过错或罪恶,如《俄狄浦斯》中,俄狄浦斯的悲剧命运不是由他个人造成的,在他出生时,他的命运早已决定了。

无论他怎么努力,都逃不脱命运的安排。

反映了原始初民对命运的恐惧和无可奈何。

2.文艺复兴——性格悲剧
文艺复兴后,人性战胜了神性,人的主体性得到了高扬。

人们认为,造成悲剧的原因是人的性格缺陷。

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中,奥赛罗的悲剧是由于他的猜疑和粗暴,《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的悲剧是由于他的犹豫不决。

3.18、19世纪——社会悲剧
这一时期频繁的社会变革使人们更加关注社会问题,认为悲剧是由于个人和社会的矛盾冲突造成的。

如托尔斯泰的《复活》中马斯洛娃的悲剧是由社会环境造成的,黑格尔认为,索福克勒斯的著名悲剧《安提戈涅》中国王与安提戈涅的冲突就是国法与家法之间的伦理力量的矛盾冲突,这两种伦理力量都是合理而片面的。

国王与安提戈涅分别代表着国家利益和血缘亲倩,所以,他们毫无疑问都具有合理性,然而他们又都以牺牲对方为目的,又都是有罪的,因此就必然受到“永恒正义”的处罚,从而导致悲剧的产生。

4.20世纪——人生悲剧
这种悲剧形式某种意义上是性格悲剧的延伸。

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悲剧。

欲望满足不了就痛苦,满足了就无聊。

只有通过艺术和涅槃才能摆脱人生的烦恼。

人生悲剧的类型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后,人们对人生感到的绝望和迷茫,从而把悲剧的范围扩大到了整个人生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