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第三课我们先看到了根(说课稿) 教科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先看到了根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一、使用教材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二、实验器材

自制教具:用一次性筷子模拟制作植物的根、自制营养水培溶液

实验器材:花盆、土壤、水槽、烧杯、摄像头、各种植物种子、量筒、芹菜植株两棵

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

1、教材设计实验播种凤仙花的种子,观察其发芽先生长什么?此实验引发学生质疑:是不是所有植物的种子发芽都先长根?是不是所有植物的根都向下生长?根的生长方向会不会与种子种孔的方向有关?于是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实验材料结构化,实验方式结构化,最终证明无论是什么种子,无论怎么播种,都是先长出根,根总是向下生长。

2、教材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析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这个设计不科学、不直观。我设计根的作用的模拟实验,突破难点。

3、改进教材设计的根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实验。用量筒替换试管,加入加了营养液的对照组进行实验,效果一目了然。

四、实验原则

结构化原则

五、实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

2、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

3、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过程与方法

1、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2、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

3、根据已有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

4、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

5、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2、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六、实验教学内容

探究种子发芽先生长什么?探究根的作用。

七、实验教学过程

①课前实验,探究种子发芽先生长什么?

②课上交流课前实验现象及结果。

③探究根的作用。

八、实验效果评价

1、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当学生看到凤仙花种子发芽先长出了根,与他们的预测大不相同时,他们不是盲目接受,而是提出质疑:是不是所有植物的种子发芽都先长根?是不是所有植物的根都向下生长?根的生长方向会不会与种子

种孔的方向有关?这可能是教材编辑所没有预料到的,但这确实是教材的缺陷。

2、提升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用自己设计的实验解释质疑,对比和结构化的思想已经悄然根植于在他们大脑里。

【说课文稿】

在体验探究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我们先看到了根》实验教学说课

一、以学定教说策略

《我们先看到了根》一课,选自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了解,我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进行了定位:

科学概念

1、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

2、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

3、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过程与方法

1、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2、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

3、根据已有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

4、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

5、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2、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我们从中可以发现,这一课要求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发现根的生长的秘密,进而探究根的作用。为了孩子们在看清根生长的真相的过程中培养其科学素养,我在本课中采用两大教学策略:

其一、结构化策略

为了让实验科学、真实、结果显而易见,本课实验我采用了实验材料的结构化,实验方法的结构化,记录方式的结构化,使课堂成为一个解放思想、亲近生活、充满趣味的探究过程。

其二、自主合作探究策略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而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须是自主建构的过程。为此,我除了布置学生在家里自主选择实验,还以小组形式在实验室开展小组实验,每天定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