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_02地理空间认知理论

合集下载

认知地图综述PPT38页

认知地图综述PPT38页
认知地图综述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一)林奇对认知地图组成要素的研究
美国城市规划教授林奇在1960年出版的《城市意象》一书中, 详细介绍了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洛杉矶和泽西市市民的 认知地图,其理论和方法很快在美国及世界其他地区被推广 应用
他在城市意象理论中提出构成认知地图的5要素(标志物、节 点、区域、边界、道路)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Thomdye认为人类在形成和使用认知地图时用到了三类知识:(1) 地界标知识,这是关于位置的特定特征的信息,以及那些既源于 表象性表征又基于命题性表征的信息;(2)路线道路知识,这涉及 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具体路径,以及那些既基于程序 性知识又基于陈述性知识的信息;(3)测量性知识,这涉及对地界 标间距离的估计,正如它们可能出现在测量地图上的那样,而且 这些可以用表象性和命题性的方式表征。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程序性知识是指导如何行动的知识,其在头脑中的表征是通过产生 式来完成。一个产生式就是一个“如果—那么”规则。当“如果” 得到满足,“那么”就得以执行。
当然很多产生式构成了一个产生式系统,产生式系统通过许多子目 标,控制产生式的流向。程序性知识分为自动化的程序性知识和有 意识的程序性知识。构建认知地图的目标就是经过系统的训练,由 有意识的认知地图成为自动化的认知地图。
认知地图概念的发展
3、当代阶段(1980年代至今),信息加工理论的加入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地图概念体系经历了由静态向动

02认知心理学-注意的认知理论解析

02认知心理学-注意的认知理论解析

衰减器模型和过滤器模型的基本共同点
两者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加以 调节 两者都认为过滤器的位置应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意义分析 之间 注意选择都具有知觉性质 在当前的认知心理学中,倾向于将这两个模型合并,称之 为Broadbent-Treisman 过滤器--衰减器模型,也称为注 意的知觉选择模型。
结果:追随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为76%,而非追随耳对 靶子词的反应率为33%。
此结果仍然支持知觉选择模型。
这一新的实验设计仍然使两耳处于不等的条件。这 不仅因为一耳仍被确定为追随耳,而且就靶子词来看, 两耳也没有保持相同条件,即当追随耳的刺激受到逐个 复述,而听到靶子词时忽然停止复述,这反而会使靶子 词显得突出而变得重要,以致影响最后的反应,使追随 耳的反应率高于非追随耳。
结果:Broadbent原估计能达到95%的准确再现率,但实 际上,以第一种方式再现的准确率为65%,以第 二种方式再现的准确率为20%。
解释:Broadbent认为,每只耳朵相当于刺激输入的一个 通道,而过滤器只允许每个通道的信息单独通过。
3、另外的支持证据
Cherry(1953)使用双耳同时分听并注意追随耳程序 的实验,其实验结果支持过滤器模型。
目前,对于这两类模型,心理学界还没有充分依据 来肯定一个而否定另一个。然而,从研究方法和研究的具 体问题而言,这两类模型似乎还不至于那么对立。
主张知觉选择模型的研究者,一般都用追随耳程序 的双耳分听的实验方法,这种方法将注意引向一个通道, 然后再来分析和比较两个通道的作业情况。可见,他们研 究的是集中注意。
支持反应选择模型的研究者,一般都用不附加追随 耳程序的靶子词的双耳同时分听的实验方法。这种方法 使注意分配到两只耳朵中,研究的是分散注意。

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空间与形状认知

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空间与形状认知
空间中的位置和关系。
儿童在探索和操作物体时,会不断地感 知和体验空间与形状的关系,从而促进
两者的发展。
空间与形状认知在儿童学习中的应用
在数学学习中,空间与形状认知 可以帮助儿童理解几何图形、面 积、体积等概念,以及解决相关
的数学问题。
在科学学习中,空间与形状认知 有助于儿童理解物质的结构、物 体的运动和变化,以及探索自然
3岁以上
空间思维阶段,儿童逐渐具备 较为复杂的空间思维能力,能 够进行较为复杂的空间推理和
想象。
空间认知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提高学习能力
促进创造力
良好的空间认知能力有助于儿童更好地理 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空间认知能力是创造力的基础之一,良好 的空间认知能力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和想象力。
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捉迷藏游戏
通过观察遮挡物和寻找被遮挡的 物品,让孩子理解空间关系和透 视概念。
通过观察和触摸培养形状认知
形状配对游戏
提供各种不同形状的玩具或卡片,让 孩子通过观察和触摸来匹配相同的形 状。
几何图形绘画
鼓励孩子尝试画出不同的几何图形, 让他们通过实践了解形状的特点和属 性。
通过创造多元感知环境培养空间与形状认知
立体模型展示
利用立体模型展示不同形状的空间结构,让孩子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感受空间与 形状的关系。
多元感知体验活动
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等,让孩子通过视觉、听觉、 触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空间与形状的存在和特点。
05 实际案例分享
如何在家中培养孩子的空间与形状认知
建立形状概念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 认识不同的形状,如圆形的球、 方形的桌子等,让孩子了解形状

地理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地理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两者在地理教育中的相互促进
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地理教育 中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 成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教育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性学习、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互 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
础。
展望未来:地理教育的发展方向
更加注重实践
地理教育将更加注重实践性教学,通 过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方式,让学 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理环境和现象。
关注教育公平
地理教育将更加关注教育公平问题, 努力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
会和资源。
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国际地理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 ,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推动我国地理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地理教育对学生创新
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
养与发展
汇报人:XX
20XX-01-30
目录
• 地理教育与创新思维 • 地理教育与实践能力 • 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关系 • 地理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 结论与展望
01
地理教育与创新思维
地理知识体系的创新元素
01 跨学科融合
地理知识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 为创新思维提供丰富素材。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
地理教育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 。
教育理念应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挥他们的主 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教育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 质水平。
04
地理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01
02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解读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解读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解读地理课程标准中对每一个学科核心素养的表述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定义(是什么),二是从地理学科角度表明它的重要性(为什么),三是从地理课程角度表明它的育人价值(有什么用)。

下面我们将对四个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一一解读。

(一)人地协调观1.人地协调观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观和发展观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它是客观存在的。

人类的生存和活动,都要受一定的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个地理环境既包括存在地域差异的自然地理环境,也包括在人类作用下已经改变的地理环境,如经济、文化、社会等。

人地关系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地理教育探讨的中心问题。

在人类历史上,人地关系一方面由地理环境决定,另一方面由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决定。

地理环境及其变化决定人类生存和人地关系的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决定人类生存和人地关系的性质。

当两者相互作用到一定阶段时,人地关系也就发展到一定阶段。

在“人地协调观”语境下,我们更强调其观念历史变化的层面。

在古代,自然力占统治地位,人类臣服于自然,形成崇拜和畏惧自然的观念;在近代,自然界占主导地位,人类适应自然,形成地理环境决定论;在现代,人类的因素占主导地位,人统治自然,形成人类中心主义;在后现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尊重自然,形成人地协调观念。

目前,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对于如何协调发展的问题,我国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色、开放、共享,其中在“绿色”发展中,明确提出: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等等。

由此可见,我国已将人地协调发展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2.对“人地协调观”的解读人地协调观是现代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看,可以概括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以及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三个重点。

中学地理教学情境的创设研究

中学地理教学情境的创设研究

中学地理教学情境的创设研究作者:侯靖华来源:《家长》2021年第09期【摘要】当前,情境教学法受到了教师、学生的欢迎。

因为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法,将学生内在的潜能激发出来,使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到地理教学中。

与其他教学法相比,情境教学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即:吸引学生眼球,提高课堂效率。

而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既要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尽可能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此来达到吸引学生眼球,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情境;创设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25-0097-02Research on the Creation of Geography Teaching Situation in High School(The First Middle School of Minle County, Gansu Province,China)HOU Jinghua【Abstract】At present,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s welcomed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 Because teachers can combine teaching content and flexibly us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s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herent potential and enable each student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geography teaching. Compared with other teaching methods,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has obvious advantages, namely: attracting students' attention and improving classroom efficiency. When creating a teaching situation, the teacher should consider not only the teaching situation of thislesson, but also the learning needs of the students, and design a vivid and interesting teaching situation as much as possible,so as to attract students’ attention and improve classroom efficie ncy.【Keywords】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situation; Creation strategy新课程标准中曾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致力于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

高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的内涵及培养策略

高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的内涵及培养策略

2021年第10期第37卷(总第490期)No.10,2021Vol.37Total No.490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高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的内涵及培养策略申思琪,董姝娜,郭弘扬(长春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032)摘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基于地理学科特点凝炼出四大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作为核心素养之一,是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基于此,本文从心理学、地理学和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三个维度对区域认知概念、过程、特点进行多角度分析解读,提出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应从培养区域视角、运用方法认识区域、评价区域决策三个方面开展研究。

关键词: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策略doi:10.16083/ki.1671-1580.2021.10.016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21)10—0067—04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区域认知作为核心素养之一,表现为能够分析、概括地理事物的特征,能够运用区域的观点分析区域之间的联系,能够运用动态的观点进行区域评价与开发,以此来帮助学生多角度认识区域问题、分析区域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掌握区域认知的方法,分析不同区域之间的特征和关联来提升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综合分析区域地理事物的发展优劣形成合理的区域评价,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目的。

一、心理学中“认知”的分析“认知”一词最早出现在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之父奈瑟尔定义认知是感觉输入的变换、解释、贮存和利用的所有过程[2],他认为认知始于感觉输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信息进行加工,也就是将认知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一)认知心理学中认知的概念及特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在于研究认知活动的结构和过程[3],认知心理学指出在任何学习活动中,个体都需要进行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4],这些认知现象相互交织,相互依赖,共同构成认知过程。

运用“大单元”教学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运用“大单元”教学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运用“大单元”教学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作者:杜冰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第13期【摘要】“大单元”教学是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素养的重要方式。

实现路径的前提是要把握好大单元与自然单元的区分,其后,根据学情、校情、课标划分好大单元教学,确立大单元教学的目标、课时划分及实施方法。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大单元地理循环过程【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3-0130-02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核心素养。

”伴随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现,如何培养实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必然催生地理课程教学的更新与探索。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要求,高中地理必修课本教材减为两本,如何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安排高中阶段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必然成为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

大单元教学以重新整合教材内容为基础,采取连贯性教学的方式,既凸显地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又利于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大单元”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作用(一)“大单元”教学的概念20世纪30年代,美国教育家莫里逊对“以儿童为中心”与“以教师为中心”的两种理论进行折中,提出大单元教学法,因而这种教学方法既强调学生的兴趣与感知,又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

此法通过单元教学方式,使学生以数日或一周的时间学习一项教材或解决一个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责任,一是选定和组织单元,二是指导学生学习。

结合我国新一轮课改,笔者认为大单元教学是基于课标要求,按照学科知识逻辑,利用教材、校本课程、网络资源等知识载体来规划单元内容,学生有计划、有组织、有顺序进行多个课时的学习,逐步建立知识体系、实现知识迁、形成核心素养。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
本章着重于学生价值观与情感观的培养,目的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02
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影响,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03
了解世界文化和语言的差异,理解和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习俗。
04
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第三章 世界的居民
教材与标准的解析:
对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说明:
01
03
标准:运用地图、资料,说明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04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标准: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的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说出海陆所占的比例,并结合地球仪了解海陆分布的特点,而并不要求了解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数据。 海陆分布的特点: 海陆所占比例: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全球的海洋彼此相连,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块; 陆地北半球比南半球多,海洋南半球比北半球多; 无论怎样划分出的半球,都是海洋多于陆地。
第四节 海陆变迁
第四节 海陆变迁
第二,用活动的形式拼合大西洋两岸大陆(南美洲和非洲),看是否吻合,提出它们原来是否是同一块大陆
内容广,理论性强,学生难理解,建议本节的教学内容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让学生讨论大地是运动的还是稳定不变的
1
叙说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2
向学生展示大陆支持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
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教材在这部分内容上的处理特点: 采用读图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各大洲的位置及相对关系;
通过简单的地理统计图,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出七大洲的轮廓、面积大小及其顺序。
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通过几组图和景观图片清楚地展示了几大洲的地理分界。 读图、总结归纳填表的形式更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大洲界线的认识。 以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空间观念(教材26页的活动)

2022年版地理新课标《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2022年版地理新课标《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实践能力。
地理实验与制作
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实验、模型制作 等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
社会调查与访谈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调查、访谈等活 动,了解社会现象和地理问题,提 高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06
评价方式变革与完善
传统评价方式反思
过分强调知识记忆和考试 分数
传统评价方式往往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 ,导致学生过分注重知识记忆而忽略实际应 用。
地域文化特色挖掘
挖掘乡土地理资源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发展变化,增强对家 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探究地域文化差异
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建筑风格等,理解地域文化的多 样性和独特性。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介绍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激发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跨学科整合思路
整合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知识
在地理教学中融入历史、政治、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相关内容, 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地理环境。
强调跨学科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跨学科的主题探究活动,如环保实践、城市规划等,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加强跨学科教学评价
制定跨学科的教学评价标准,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定义及培养要求
核心素养定义
指学生通过地理课程学习形成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正确价值观,包括人地 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
培养要求
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 强社会责任感;通过探究性学习方式,提升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 地理实践,提高动手操作和实地调查能力。
新知识、新技能引入
01

大学校园的空间认知

大学校园的空间认知
体验美的场所。
03
大学校园空间的功能分区
教学区
01 教室
包括各种大小和设施的教室,满足不同类型的教 学需求。
02 实验室
提供各种科学实验和研究设施,满足科研需求。
03 学术交流场所
包括会议室、讨论室、学术报告厅等,促进学术 交流和合作。
宿舍区
01
学生宿舍
提供给在校学生的住所,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大学校园的空间认知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大学校园空间构成 • 大学校园空间的功能分区 • 大学校园空间的认知模式 • 大学校园空间的使用情况与评价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学校园作为城市的重 01 要组成部分,对于其空间结构和认知模式的研究
日益受到关注。
空间认知的实践应用
校园导览系统
通过空间认知的理论,可以开发出更 具人性化的校园导览系统。该系统可 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提供更加 准确和个性化的导航和信息。
空间规划与设计
空间认知的理论也可以应用于校园的 空间规划和设计。通过了解学生对空 间的理解和利用方式,可以设计出更 加适合学生活动和学习的空间。
空间认知的影响因素
空间特征
空间认知受到空间特征的影响,如空间的形状、大小、布局、装饰等。在大学校园中,不同的空间特征会对学生 产生不同的影响,影响他们的认知和理解。
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的个人背景、经验、兴趣等因素也会影响他们的空间认知。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空间的认知和理解可能会有所 不同。
大学校园空间的使用情况与
06
结论与展望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大学校园空间认知的研究结 论是

小学二年级-方向与位置知识讲解

小学二年级-方向与位置知识讲解

习兴趣。
练习效果的评估
01 练习难度
评估练习的难度是否适中,以便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方向与位置
的知识。
02 练习效果
评估学生通过练习是否能够正确 地判断方向和位置,以及是否能 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03 练习反馈
评估学生对练习的反馈,了解他 们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 惑,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练习方法的指导
使用地图进行练习
01
在地图上标出各种方向和位置,让孩子通过观察
和思考,掌握方向与位置的关系。
进行户外活动
02
带孩子去公园、商场等地方,让他们在实际环境
中辨别方向和位置,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设计小游戏
03
设计一些与方向和位置相关的小游戏,如寻宝游
戏、迷宫游戏等,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提高学
实践学习
让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 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学习计划制定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确 保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方向与位置的知识。
定期评估学习效果
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 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效率。
练习题目的 选择
生活场景
选择与生活场景相关的题目,如“小明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 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理解方向与位置。
地图练习
使用地图进行练习,如“在地图上找到学校的位置”,帮助学生 掌握在地图上识别方向与位置的技能。
游戏互动
设计一些方向与位置的游戏,如“寻找宝藏”,让学生在游戏中 练习方向与位置的知识。
方向应用
在现实生活中,方向认知非常重要。例如,在野外迷路时, 可以通过观察太阳、树木、指南针等来判断方向,从而找 到正确的路径。

02 从现实世界到比特世界

02 从现实世界到比特世界

我们借助于外感官(我们意识的一种性质)表象给我们自己外面的对象,这些对象毫无例外的在空间里面。

这些对象的形状、大小、以及它们相互间的关系是在空间里被规定的或能够在空间里被规定的。

空间不是一个从外部经验得来的经验概念。

因为为使着某种感觉与我以外的某些东西发生关系,以及同样地为着我能把那些感觉表象为互相在外、互相靠近,从而不只是彼此不同,并且是在不同的地方,这样就一定要以空间观念为前提。

康德第二章从现实世界到比特世界导读:本章从空间认知的角度讲述了对现实世界进行抽象的过程。

空间认知属于行为地理学的范畴,它研究个体如何对现实世界进行认知,并在意识中编码的过程。

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逐步抽象,最后得到数字化的空间数据,这正是OpenGIS九层抽象模型前五层所描述的内容。

最后是空间数据库模型,进一步强调了该抽象过程。

本章的内容有助于加深对空间数据和空间信息的理解。

从现实世界到人的概念世界,再到数字世界,最后通过用户改造自然的活动反馈到现实世界,这中间三个阶段对应着地球信息科学的三个研究领域,即地理认知模型的研究、地理概念计算方法的研究以及地理信息与社会的研究。

如图2-1所示。

图2-1:地理信息流与地理信息科学三个领域1.对现实世界的地理认知地理环境是复杂多样的,要正确地认识、掌握与应用这种广泛而复杂的信息,需要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这就要求对地理环境进行科学的认识。

对于复杂对象的认识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个抽象过程。

对于同一客观世界,不同社会部门或学科领域的人群,往往在所关心的问题、研究的对象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就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映象。

1.1认知的含义认知属于心理学的范畴。

认知理论早在70年代就被引入地图学,并用“刺激——反应”的关系模式来研究用图者在读图时的心理——物理反应。

始于90年代的地图制图可视化研究也应用了认知概念,使“刺激——反应”模式的研究向纵深推进了一步,地图制图可视化的实质是探讨地图信息传输过程中人对空间客体的认识。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优质教材推荐
1 2
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
内容全面,系统性强,注重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 的培养。
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
注重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的教学,具有较强的实 用性。
3
北师大版初中地理教材
注重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具有较强的趣 味性。
自主选择和开发资源策略
结合地方特色选择教材
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状况 ,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教材 ,使学生更加了解家乡和祖国的
跨学科联系
初中地理与其他学科如历 史、政治、物理、化学等 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构 成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
核心理念阐述
人地协调观
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 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树 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综合思维
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的、联 系的、区域的观点认识地 理环境和地理现象。
区域认知
帮助学生形成对区域特征 和区域差异的认识,具备 分析和解决区域问题的能 力。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激发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THANKS
感谢观看
科技创新对地理课堂影响预测
01
信息技术应用
地理课堂将更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GIS、遥感等,提高教学效果和
学生的学习兴趣。
02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
这些技术将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地理学习体验,如模拟地理环境、地
貌等。
03
个性化学习
科技创新将促进地理教育的个性化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
趣。
应对策略及建议
04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探讨
传统教学方法回顾
讲述法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传授知 识,系统连贯地讲解地理 概念和原理。

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
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在学习方式、学科兴趣和对教师教学方式的适应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对 学生的学业成绩产生影响。应当提出,认知风格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任何认知风格都有其优点和不足,只要 能针对不同认知风格的特点进行教学,任何认知风格的学生都能取得好成绩。
谢谢观看
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是个体习惯化的信息加工的方式,又称认知方式。认知风格是个体在长期的认知活动中形成的、稳 定的心理倾向,表现为对一定的信息加工方式的偏爱。个体常常意识不到自己存在这种偏爱。例如,在获得信息 时,有人喜欢从外部环境中寻找,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有人则从认知目标本身中探索,不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在回答问题时,有人倾向于迅速回答,有人则只在有把握时才回答问题;在阅读材料时,有人重视细节,有人则 重视整体。
学科理论
社会心理学的认知理论
认知失调论
认知不和谐有的心理学家又称之为认知失调论。它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态度和认知研究范畴 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认知不和谐(认知失调)理论是由费斯廷格在1957年提出来的。他以认知元素为基本单位 (认知元素指有关环境、个人及个人行为的任何认识、意见及信念),将两个单位的关系区分为协调(和谐)、 不协调(不和谐)和不相关三种。简言之,认知不和调(不协调)就是指两种认识上的不一致而导致出紧张心理 状态,产生动机冲突。这种不和谐程度取决于两个因素:(1)认知对个体的重要性程度。(2)与某一不平衡的 特殊问题有关的认知与总认知所占的比例。费斯廷格假定,当认知间的不和谐程度增加时,个人所感受到要改变 这种状况的心理压力也就愈来愈大。如果得不到解决,就必然导致人格失常与离轨行为。导致认知不和谐的原因 有两个方面:一是认知体系的成分,即客观存在与主体认识是否相一致成分。(2)改变不和谐成分使之相互之间 不再出现矛盾,或是减少这种不和谐成分的重要作用。(3)纠正两个对立认知的不协调的逻辑判断。以扎琼斯为 代表的社会心理学家对这一理论又做出了新的贡献。认知不和谐理论,受到心理界的欢迎,并激励着人们进行更 深入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⒉地理空间认知理论
▪认知与空间认知
▪被感知世界的特征
▪认知地图
▪空间学习与发展
▪地理空间认知模型
认知与空间认知
▪认知研究关注人类与其他智慧生物的知识的获取、存储、检索、处理和使用。

▪认知包括感觉、知觉、思考、想象、推理、求解、记忆、学习和语言
▪认知结构和过程是智力的一部分,来自于社会与自然世界中存在的个体的大脑与神经系统
▪空间认知处理世界的空间属性,包括位置、大小、距离、方向、形状、格局、移动、以及事物间关系的认知
被感知世界的特征
▪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部世界的刺激的最初反应。

▪感觉系统可细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压力与质地、温度)、肌肉运动感(肢体位置与移动)、前庭感(重力与身体加速)
▪知觉是经由感觉对自身和世界的知识的主动获取。

▪被感知的世界有下列特征:
▪位置的透视——总是从一个视点看世界,是不完全访问
▪信息冗余(如插值和线形透视所隐含的)
▪恒定性(颜色、大小、位置、形状)——事物、事件、及背景,即使在观察条件改变时,仍维持许多特性不变
▪有意义的——总是感知到有意义的、熟悉的事物与事件
认知地图(c o g n i t i v e m a p s)
▪认知地图是记忆中的世界与其空间属性的内在表达。

又称心象地图(m e n t a l m a p)
▪认知地图对个人是特定的,但可以在群体中分享。

▪认知地图与通常的地图不一样:
▪它不是有一定比例的唯一表达,也不完整
▪通常由离散的片段组成(矢量而非栅格)
▪地界标记、道路、区域
认知地图
▪这些片段有一定等级
▪不同层次多个片段状态上有差别,如大小
▪不同层次间有包含关系
▪同一层次内的片段并不完全连接
▪误差特征及对问题响应的次数揭示出这种等级关系
▪片段内和片段间各个地方保持其相对位置
▪空间信息并未按度量几何(如欧氏几何)建模
▪与情感有关联
认知地图
▪认知地图中存在失真
▪失真让我们了解了认知地图的一些属性
▪知识的准确度是如何被定义的呢?
▪符合实际计量
▪从众原则
▪行为适应
▪失真的例子:
▪通常认为南美洲位于北美洲正南,实际在东南方。

▪路口与路障会明显增加两地之间的距离。

▪记忆中拐弯往往是直角;弯道经常变直了。

空间学习(l e a r n i n g)与发育
▪学习是来自于实践或经验的认知或行为方面的相对永久性的变化。

▪空间知识是通过一个或多个获取媒体学习而得到的。

▪直接感觉经验、地图、模型、照片、图画、电影与录象、口头或书面语言、虚拟空间
▪媒体对获取的知识的性质有重要意义
空间学习与发育
▪认知发育是认知内容与过程,经过一定时间而发生的系统性变化,包括学习、成熟、成长(儿童或成年人)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P i a g e t)因定性的儿童认知发育的“阶段理论”而知名
▪从幼年具体感觉空间转变到青春期抽象空间推理
▪用于定义位置的参照系从自我中心转变为外在中心
▪空间知识的几何学从拓扑的发展到投影的和度量的
▪信息处理途径提供了连续、定量发育的替代理论
空间学习与发育
▪关于世界空间知识的传统理论受皮亚杰理论支持;由三个阶段或要素组成:
▪第一是“地标知识”:标志一个地方的独特的可知觉到的各个事件▪第二是“路径知识”:感觉到的连接地标序列的各条路径,几乎没有度量空间知识
▪第三是“测量知识”:同时相关位置的二维分布知识;允许绕道、走捷径和创造性导航
▪信息处理途径提出了比较初始的度量空间知识在范围、准确度和完整性方面的替代的连续定量的增加。

地理空间的认知模型
▪在地理认知模型中,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理解表述为某种地理概念的实例形式,包括
▪几何要素:位置、距离、方向
▪专业内容:向斜、蛇形丘
▪主观地理对象:位置感
▪研究这些概念是为了能以反映人们思考周围世界的最好方式进行系统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