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素养 区域认知

合集下载

初中学生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策略和方法分析

初中学生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策略和方法分析

初中学生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策略和方法分析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对核心素质培养提出了较高要求,学科教学不再简单地对知识进行传授,而是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区域认知能力培养是初中阶段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从而为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本文基于核心素养视角,对初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和分析。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为初中学生地理区域能力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初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提升;一、初中学生地理区域认知现状现阶段,很多初中学生对于区域尺度、区域位置、区域特征以及区域发展等知识的认识情况并不乐观,特别是关于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和技能掌握方面更是如此。

部分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理解不透彻,整体区域认知能力有待提高,同时不同学生对区域认知能力各个构成要素掌握情况存在差异。

此外,初中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教师对地理区域认知能力落实培养情况以及重视程度有着直接的联系,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对于学生地理区域认识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不当、教学内容不合理等情况较为突出,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要进一步重视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基于学生的认知情况和学习基础正确选择教学内容,积极探索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而在地理课堂教学训练中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存在的不足,进而有效提高其地理区域认知能力,为学生地理学科的学习以及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初中学生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策略和方法分析(一)培养学生区域划分意识为了便于认识区域,将区域按照不同的尺度和属性进行划分。

初中阶段区域划分要求较低,学生只需要意识到通过区域划分可以认识和掌握区域地理知识,并帮助学生培养和树立区域划分意识。

第一,利用地理教材目录建立区域尺度划分思想。

不同尺度的地理事物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

在进行初中地理教材内容编排时,教师要注重对区域尺度划分的合理体现,充分展现大尺度到小尺度、整体到局部的划分理念,以便于学生对地理教材内容的了解和掌握。

浅析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以“区域认知”素养培养为例

浅析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以“区域认知”素养培养为例

浅析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以“区域认知”素养培养为例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对高中阶段地理知识的学习也相应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学习的地理知识越来越多样化,并且不单单只是培养学生的应试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全方面的地理素质培养,本文针对在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关于地理核心素养如何培养等问题进行简单剖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教学;区域认知一、引言1.1 地理核心素养王向东、袁孝亭在《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和主要特点》一文中,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地理素养的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

他们认为:“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可以分为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等三个部分。

地理素养具备综合性、空间性、动态性、终身性、现实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点”。

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

本文主要从区域认知,进行简单剖析。

区域认知作为地理学的基础,指的是人们要具备对人与地理环境的特点以及问题进行分析,进行预判的这种方法与能力。

在运用区域综合分析以及区域比较等各种区域分析方式,是进一步掌握整个区域的特征以及区域的,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对该区域因地制宜进行开发。

1.2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学业测评体系的构建构建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学业测评体系通过模块学业必修课程完成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和综合思维的测评。

高中地理学业测评的建构,包括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以及知识评价与方法能力态度评价相结合四种方式。

这四种评价方式充分体现了在高中地理学业测评的基本理念,以及我们对地理学科进行评价的基本原则,对高中地理教师构建了一个新课改要求的评价体系以及建构。

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之下,我们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遇到难题迎难而上,多维度的培养地理思维与地理敏感度,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内化,要让学生主宰课堂,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充分参与进来。

高三地理核心素养:区域认知——聚焦“古丝绸之路”

高三地理核心素养:区域认知——聚焦“古丝绸之路”

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区域认知——聚焦“古丝绸之路”素养材料“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

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

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

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到敦煌。

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大秦。

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素养培养下图为汉朝时期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

在当时无动力条件下,航海完全要借助风力和洋流。

据此完成(1)~(3)题。

(1)当时,商船从徐闻出发去天竺,大多选择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当时,商船从天竺返回我国多选择在6月,忌讳在7~10月这段时间回国,这主要是为了()A.避开雨季B.避开大风浪期C.赶回国内抗旱D.借助风力和洋流(3)汉景帝四年某日,一批商船经副线到达M,当时船上人看到海上日出,用罗盘定位时发现桅杆影子在甲板投向西北,此时的汉长安城()A.城外农田中的农夫们“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B.炊烟里飘荡着暮鼓声,城中人身着薄衫匆匆回家C.夜幕中,城门开启,城外人衣着棉袍纷纷进城D.寒夜的巷子里传来更夫敲出的三更天的梆子声(1)D(2)B(3)C[第(1)题,在当时无动力条件下,航海完全要借助风力和洋流。

初中生地理区域认知素养的调查分析

初中生地理区域认知素养的调查分析

初中生地理区域认知素养的调查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了解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现状,其次调查与分析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有关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现状,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最后,提出培养初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区域认知素养现状调查培养策略一、研究背景2015年在中国地理学术年会上明确提出了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要素。

区域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的核心,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更是初中地理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区域认知是学生分析自然规律、自然现象、以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是培养学生其它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落脚点。

作为教学指挥棒的长沙中考对区域地理的考察比例以及对地理区域认知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通过对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有关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能够为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二、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2018 年 11 月,对长沙市雅境中学八年级发放调查问卷550 份,问卷回收540 份,有效问卷500 份,回收率 93.3%,回收有效率达98.2%;根据各班地理考试情况,按照上中下的划分,抽取1701,1703,1706,1709,1712班的问卷,其他班级抽取10-20份,最后形成300份问卷做分析。

1.学习基础(1)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调查结果显示(图1):总体上喜欢地理的学生人数占全部调查人数的 76.9%,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对地理是很感兴趣的;有 20.7%的学生对地理科目态度一般,没有太多兴趣但也不至于厌学,但有2.4%左右的学生对地理明确不喜欢。

针对此调查结果,又对部分学生采取观察法和谈话法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发现跟不上上课节奏、感觉地理知识抽象难以理解及不喜欢地理教师的授课风格是导致他们学习地理兴趣低落的主要原因。

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

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

教学篇•经验交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地理核心素养推动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

区域认知素养作为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应当深入发掘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活动方式,结合学生个体差异,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

在具体课堂活动中,教师需要深入发掘教材内容,分析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根据学生学习能力,丰富课堂活动内容,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

一、引入地理图像,强化区域位置认知在区域认知素养中,区域位置认知能力是其重要的内容,主要是指学生在认知区域位置中,根据各种已知资料内容,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得出相应的解释和结论。

作为教师,应当为课堂活动提供各种图示资料,引导学生掌握读图用图技巧,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实现学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

例如,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自然特征与农业相关知识,根据相关的文字和图片,展现出青藏地区经纬度、相对位置和地形特征。

通过这些资料内容的引入,引导学生读图和析图,可以更加明确地认知青藏地区的位置。

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在教学中补充相应的图示,结合图像引导,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知青藏地区的位置。

如从中国地图上找出青藏地区的位置;根据我国的三级阶梯,找出青藏地区的位置;从经纬度位置找出青藏地区的位置;找出青藏地区的省级行政区域。

通过补充的图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掌握青藏地区的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地势和地形特征等。

同时,结合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域图,让学生了解青藏地区的省级行政区,了解青藏地区的邻国,对青藏地区位置有全面认知,提高学生区域位置认知能力,实现学生区域认知素养培养。

二、结合观察描述,强化区域认知能力初中地理课堂中,想要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应当注重学生的观察和描述,发挥学生自主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在以往的课堂活动中,枯燥、单调的文字难以满足教学需求,不利于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

深入理解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

深入理解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

深入理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一、区域认知(一)什么是区域认知?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复杂性的基本方法。

“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何谓区域?区域的尺度有大有小,地理学的区域研究根据研究对象的范围分为三个尺度:大尺度区域着重探讨全球或全大陆范围内的分异规律和内部结构特征,从而揭示全球或全大陆的总体特征。

中尺度区域研究是分析国家或大地区范围内区域总体特征和地域分异规律,以及该地区对大尺度区域分异的作用。

小尺度区域是揭示局部地区区域特征和分异规律,以及该地区对中尺度区域分异的作用。

区域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如:①行政区域,人为划定的区域,界线明确,如国家、行政区等。

②自然区域,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界线模糊,如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等。

③人文区域,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如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旱作农业区等,还有内在联系,具有一定吸引力或辐射范围区域,例如:经济区、贸易区等。

④功能区域,区域内部有着共同的职能,如城市中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将区域分为三种类型:正式区域(如美国密歇根州的卡拉马祖市)、功能性区域(美国密歇根西南的水果带)、感知区域(如卡拉马祖作为密歇根湖的雪带资本是感知区域)。

这些区域类型是动态的,随着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变化而变化。

美国国家课程标准给出的区域概念在中小学三个阶段要知道理解的水平,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区域概念的进阶发展。

第一阶段(幼儿园-4年级):区域是地球表面具有特殊自然或人文特征的地区。

第二阶段(5-8年级):地表具有不同类型的区域。

第三阶段(9-12年级):区域由不同系列的标准所决定,并且地方能够被包含到不同类型的许多区域。

提升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方法

提升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方法

提升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方法
以下是几种提升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方法:
1. 多阅读地理书籍和材料,包括高中地理教材、地理考试指南和地理知识普及读物等,增加对于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的理解和掌握。

2. 多利用地图和地图软件进行地理信息的获取、解读和应用,通过绘制地图和地理信息的分类、比较和分析等活动,提高对于地理区域的空间认知能力。

3. 多参加地理考察活动,如户外考察、城市观察、地质考查、人文探究等,通过实地考察与体验,深入理解区域的自然、人文和经济特征,增加对于地理区域的实际认知。

4. 多开设地理小组讨论会,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探讨和分析不同区域地理现象和问题,共同加深对于地理知识和区域认知的理解和掌握。

5. 考虑加入校外地理社团或参加地理活动竞赛等比赛,通过与其他同学或社团的接触和交流,拓展地理知识和视野,提高地理区域认知能力。

立足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立足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立足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区域认知能力1. 引言1.1 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理核心素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全球视野。

地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全球责任感。

通过学习地理核心素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拓展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地理核心素养对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核心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使其能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有条不紊地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现代社会,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只有通过培养地理核心素养,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多样化的社会发展需求,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意义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意义在于提升个体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环境的理解和适应能力,加深对于地理空间结构和地域间相互关系的认识。

通过培养区域认知能力,个体可以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更好地开展社会交往和合作。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区域认知能力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个体需要具备跨文化沟通的能力,需要能够在多样化的地域环境中自如地适应和生存。

培养区域认知能力不仅可以增强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还可以促进个体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跨国合作能力,为个体的职业发展和社会交往提供有力支持。

立足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区域认知能力是当今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任务,对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全球视野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认识地理核心素养概念认识地理核心素养概念是培养区域认知能力的基础。

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具备了解和理解地球空间结构、地球环境演变、地域特征和地球资源利用的能力。

通过学习地理核心素养,个体可以逐渐建立起对地理信息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具备对地域特征和资源利用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发展地理核心素养

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发展地理核心素养

教育新探培养区域认知能力发展地理核心素养■宋永摘要: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学科,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特征。

区域认知能力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具体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区域作为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具有不同的类型和尺度,同学们从地理学的角度认识区域需要进行多维观察和综合分析,进一步了解区域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文将就如何在地理学习中培养同学们的区域认知能力提出几点建议。

一、多元对比,分析数据对比学习对于同学们地理知识点的记忆有很大帮助。

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在一个系统中的不同地理区域,具有不同的地理学特点。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进行对比学习,可以帮助同学们整理归纳琐碎的知识点,简化同学们的记忆过程,还可以帮助同学们养成自主学习、比较学习的好习惯。

例如,在学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这节课的内容时,同学们需要了解到农业地域形成与发展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农业地域的发展具有经济性、季节性、周期性的特点。

农业按生产对象可以分为种植业、畜牧业及混合农业。

种植业以植物为生产对象;畜牧业则是以动物为生产对象。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包括: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

这四种地域在地区分布、区位优势和特点方面存在许多不同点,如水稻种植业分布的地区主要是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区及东南亚热带雨林区,而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这部分的知识点比较琐碎,所以在复习阶段,我要求同学们对这些区域进行对比学习,许多同学采取了列表的方式进行交叉对比。

地理知识的对比记忆可以使同学们建立起地理知识框架,在对比中记忆不仅可以帮助同学们对地域差异建立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同学们完善地域认知,拥有总体观;还可以将同学们不熟悉的知识点暴露出来,帮助同学们细化知识结构,自己把握自己的重点和难点,拥有细节观。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研究的文献综述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研究的文献综述

《经济师》2019年第10期摘要:文章搜集整理、分析总结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区域认知素养的研究现状,从区域认知素养的内涵解析、区域认知素养策略研究、区域认知水平的考察评价、区域认知与教学方法相结合及区域认知与技术手段相结合五个方面对搜集的文献进行综述,了解“区域认知”的发展与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现状。

关键词:“区域认知”地理核心素养学生的培养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9)10-026-02一、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目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阐明了学生在进行地理学习后应该达到的正确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能力,《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提出了地理学的核心素养,其中区域认知是指人们利用空间———区域的视角来理解地理环境的思维和能力1〇。

在2017版课标出版前后已有大量研究区域认知素养的文章发表。

在中国学术期刊论文数据库中,有66篇关于区域认知素养的文章。

国内对区域认知素养进行研究是从2016年开始的,起步较晚。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认知素养的内涵解析、区域认知素养策略研究、区域认知水平考察评价、区域认知与教学方法相结合、区域认知与技术手段相结合几个方面,这是落实到地理课堂教学中,逐步使学生掌握地理区域学习能力,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以下是对我国区域认知素养在国内的研究现状的综述。

二、区域认知素养的内涵解析2017版新课标中明确定义区域认知为:人们运用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球表面复杂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1〇。

但是落实在具体的教学中,不同的教师对核心素养的认知在细节上存在不一样的理解。

袁孝亭教授认为“区域认知”一词应包括“将区域合理划分并进行认识”和“认识区域本身”两方面。

前者认为区域认知是将地表划分成适当的小区域并进行理解其复杂多样性的策略和视角,而后者则是指认识某一区域2〇。

丁生军根据学生认知和实践的需要,将地表按照不同尺度、类型和功能区域划分并进行认识3〇。

区域认知教学方法

区域认知教学方法

区域认知教学方法区域认知是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

“区域认知“是地理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

学生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就能够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

以下总结了关于区域认知教学的方法:一、总结区域分析方法,当堂迁移运用该公开课最大的优点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区域分析的基本方法或基本思路,揭示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重视分析区域内部差异及其成因,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起了一定的作用。

比如,利用东亚地形图要求学生概括出东亚的地形特征。

分析之后总结出概括地形特征的基本思路:先点明该区域地貌的主要类型,后描述地势特征(地形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接着,老师要求学生思考:东亚地形对本区河流有何影响?地势决定了河流的流向,落差决定了流速以及水能资源的丰富程度,地形区的大小决定了河流的长度以及流域的面积。

又如,在讲完《东亚》这节课的基本内容之后,教师能够总结区域认知的方法、思路,要求学生从位置和范围、地形、地形对河流的影响(流程、流向、流速、水能资源)等方面入手分析日本的基本地理特征,强化地理知识迁移、运用,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二、挖掘思维含量大的问题,加强地理智能培养在讲授“地形”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分析东亚海岸线漫长曲折对本区经济发展产生的有利影响。

启发引导学生总结出对海洋运输业、渔业、旅游业三方面的有利影响。

在讲“气候”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投影出注意“东亚地区气候类型分布图”,要求学生分析亚热带季风气候北界在中国大陆、朝藓半岛、日本列岛纬度高低的原因。

启发学生得出以下结论:是因为夏季风受到陆地不同程度的阻挡。

中国大陆面积广阔,南北跨度大,夏季风受到陆地的阻挡较强,所以,亚热带季风气候北界最南。

日本为岛国,四面临海,深受海洋影响,亚热带的北界最北。

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

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

一、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

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就能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能够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能够结合现实中出现的人地矛盾的实例,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

二、综合思维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

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就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或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并且能够辩证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三、区域认知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

学生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就能够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

四、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

学生具备地理实践力,就能够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与激情,并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

扩展资料:培养高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的方法1.课前教学设计培养意识的渗透在地理教学中,要做到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需要地理教师树立地理核心素养教育的理念,地理教师是地理教学工作的主导者,是推进地理核心素养培养进程的主力军,也是地理教学过程的设计师,这个课前的设计对于整个地理课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的了整个课堂的培养方向和重点。

因此在课前的地理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要有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意识,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课堂,这样才能有效地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提升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方法

提升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方法

提升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方法一、区域地理和区域认知能力区域地理是高考的主要考试内容,也是地理试题的背景材料和载体。

分析近些年的高考试卷不难发现,考查高中系统地理基本原理时大都以区域地理为依托,一般从某一区域切入进行试题设置,由客观事实推导一般原理,在具体区域背景中,运用所学地理原理、方法和观点,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区域认知”被正式列为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并指出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是区域认知,这就标志着“区域认知”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是我们教学过程中要培养的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结果,即让学生用一定的地理区域认知方法,分析具体的地理区域认知内容,解决具体的区域发展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区域价值观及价值判断力,其目的不是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即不是具体区域知识),而是如何更好地认识地理现象、地理事物和地理规律。

这就对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具备“对人与自然间关系和地域系统的特点、矛盾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策略和能力”而“区域认知”的高考要求,就是考查这一能力。

二、目前区域认知能力培养中存在的困难1.区域知识薄弱,能力培养遇阻虽然区域认知重在能力,但一定量的区域背景知识也是培养能力的必备条件,是落实能力培养的载体。

笔者在工作中发现部分学生地理学习遇到障碍主要源于区域背景知识的极度缺乏,在调研中也发现教师们时常在抱怨学生区域知识的不足,这主要是初高中地理教学脱节造成的。

区域地理作为初中教学的主要内容,安排在七年级和八年级两年进行,而大部分高中学校是高二,甚至高二下学期才进行区域地理的复习,两年多的时间间隔,学生早已忘记了区域知识。

这就使得高中系统地理教学中失去了区域的依托,使学生在理解各种原理时困难重重。

2.理论认识不足,教学策略僵化不少学生甚至教师,对区域认知的理论认识不足,还局限于区域知识,再加上学生的区域知识薄弱,在教学中很容易造形成“机械式”单向灌输,重知识讲解,轻过程方法与区域价值观,教学方式策略八股[1],没有注重能力的培养;在认知方法上欠缺综合性,学生参与性差;选取区域案例代表性不足,且缺乏针对性和典型性,常常事倍功半。

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研究

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研究

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研究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研究「篇一」一、学生自主学习本事提高的障碍1.缺乏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了兴趣才能够主动进行知识的探究。

学生们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学生没有地理学习的兴趣有很大的关系。

由于学生对地理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学习地理的兴趣不高,导致学生没有地理知识的探究欲望,影响了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的单调性。

在传统的地理课堂上,教师一般采用说教的方式进行授课,注重知识的灌输,而不能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

学生处于服从的地位之上,学习被动,自然不能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自主性。

3.缺乏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由于高中生对地理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他们在地理学习上不懂得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

在地理学习上,学生们对所学资料进行机械记忆,把记住教师所讲授的资料作为学习的任务,从而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本事的提高。

二、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自主性的方法1.运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高中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充满了好奇心,可是,他们的抽象思维本事较差,生活阅历较浅,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做好教学工作。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多运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营造直观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产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知识的探究欲望,主动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

地理是一门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多为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为了帮忙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地理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实际用处,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展开课堂教学,仅有贴合学生的生活,他们才会真正融入到情境当中,在丰富的情境中去探究知识。

2.拓展学习的空间,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

”自主学习正是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拓展其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本事,使其学会学习。

深入理解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

深入理解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

深入理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一、区域认知(一)什么是区域认知?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复杂性的基本方法。

“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何谓区域?区域的尺度有大有小,地理学的区域研究根据研究对象的范围分为三个尺度:大尺度区域着重探讨全球或全大陆范围内的分异规律和内部结构特征,从而揭示全球或全大陆的总体特征。

中尺度区域研究是分析国家或大地区范围内区域总体特征和地域分异规律,以及该地区对大尺度区域分异的作用。

小尺度区域是揭示局部地区区域特征和分异规律,以及该地区对中尺度区域分异的作用。

区域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如:①行政区域,人为划定的区域,界线明确,如国家、行政区等。

②自然区域,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界线模糊,如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等。

③人文区域,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如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旱作农业区等,还有内在联系,具有一定吸引力或辐射范围区域,例如:经济区、贸易区等。

④功能区域,区域内部有着共同的职能,如城市中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将区域分为三种类型:正式区域(如美国密歇根州的卡拉马祖市)、功能性区域(美国密歇根西南的水果带)、感知区域(如卡拉马祖作为密歇根湖的雪带资本是感知区域)。

这些区域类型是动态的,随着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变化而变化。

美国国家课程标准给出的区域概念在中小学三个阶段要知道理解的水平,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区域概念的进阶发展。

第一阶段(幼儿园-4年级):区域是地球表面具有特殊自然或人文特征的地区。

第二阶段(5-8年级):地表具有不同类型的区域。

第三阶段(9-12年级):区域由不同系列的标准所决定,并且地方能够被包含到不同类型的许多区域。

高中地理课堂对提高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研究

高中地理课堂对提高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研究

高中地理课堂对提高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研究基于我国教育发展的整体背景以及教学需要,应该提高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综合素质,笔者在叙述中提出了在教学中提升学生地理区域认知素养的重要性,加之对当下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进而针对存在的问题总结出有效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措施,从革新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方式等方面多管齐下达到教育目的,以期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意义。

标签:地理教学区域认知教育实践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征,相关文件表明地理是一项以位置以及区域理论为前提的科目。

区域认知是高中生学习与掌握相关理论的重要方法。

高中课程要求把“区域认知”列为四大地理核心素养之一,体现出区域认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背景下引导地理实践的主要理论与方式,是整体思维构建的主要来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起到了总结与引导的作用。

因此,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

一、高中地理教育中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作用(一)有助于学习方式的灵活运用高中生经过课堂学习养成从多个角度去了解与分析区域地理知识的良好习惯,能够深入学习与运用相关知识,并且能够将区域整体研究和区域分步研究的方式延伸到其他学科和日常生活中,有利于学习方式的掌握和灵活应用。

(二)有助于地理知识的熟练掌握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不只能够协助其更进一步感受自然风景以及人文风情,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由小及大、由片面到整体的全面思考方法,更进一步掌握相关知识,促使学生地理学习水平的提高。

(三)有助于知识的整合应用有效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有利于其整体了解特定地域中特有的自然特征、人文环境、历史等因素的分布情况与空间构成,以及区域各构成因素间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对地域发展的优缺点、潜能、空间等状况展开科学的分析与预测,并在这个前提下指出应对当下问题的措施,进而应用课上掌握的知识,科学有效地解决地理问题。

二、当下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一)对区域认知缺乏整体性在教学实践中,大多数学生可以借助地图、表格等信息阐述地理位置、总结区域特点,但有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了解地理位置、特点时缺乏整体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组织区域
4 3 1
知道世界上 区域的存在 开始尝试采 用划区认识 区域
5
能够通过划 区认识区域
2
知道有不同 尺度、不 同类型的区 域
领悟划分区 域的目的和 价值
水平划分
表现一
表现二
表现三
1
懂得人们设立不同区域是为了解释地球 知道世界上存在不同的区域,区域有 能够通过实例理解区域地球表面具有特征的地区, 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特定的位置和界线。 包括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第二节 南方地区 第三节 西北地区 第四节 青藏地区 第五节 台湾省
第六节 香港和澳门
区域地 理萎缩

区域认知的基本内涵
二:区域认知的基本内涵
区域
区域:
地域、地区、地方
认知
认知
(心理学)记忆或者保持的一个环节
(哲 学) 认识
二:区域认知的基本内涵
区域认知
即人们出于认知和实践的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地 球表层划分为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区域来加以 认识的过程。人们通过分析区位条件、总结区域特征, 把握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机理,比较和揭示区域差异与
2
知道区域是人类认识的产物,有不同 能够认识区域的特征是在特定的位置、环境下形 知道区域内存在不同的问题,懂得分析 的类型划分(如正式区域、功能区域、 成的,能够运用地图、根据给出的资料描述区域 解决区域存在的问题,要用正确的人地 观念做指导。 感知区域),也存在不同尺度,如大、 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中、小尺度。 能够认识区域划分不同类型的用途; 能够理解区域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形成的原因和 知道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区 由于区域空间尺度的不同,区域内的 域的划分会发生变化;懂得区域观念的 变化。 地域分异规律存在不同。 变化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有重要的 影响。 知道区域变化是由多因素、多种相互 理解区域之间存在差异性,这些差异与区域特征 初步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 影响的进程引起的。 的组成、变化有关;能够识别和描述自然和人文 过程,理解这些过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如何改 变区域的特征,以及这些变化影响着当地居民的 生活和活动。 能够通过自己所在的区域,理解区域 知道存在不同的区域规划,能够认识区域规划是 能够用区域观点进行地理分析与评价。 自然和人文特征以及该特征是如何影 根据不同目的、考虑区域特征制订的,懂得区域 响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 规划对一个地区的发展的重要意义。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

区域认知的发展历程
区域认知的基本内涵
目录

三 四
区域认知的主要表现
区域认知的现实意义

区域认知的发展历程
一.区域认知的发展历程
• (一)陈尔寿(19162012) • 以地为生,持续发展 • 《高考取消地理、生物
科目不符合国家意志,不
利于中学教学》,1995
一.区域认知的发展历程
(二)张其昀(1932)本国地理(上中 下)。钟山书局 23个天然区域(23章) 黄河三角洲: (一)区域 (二)地形 (三)水 系 (四)气候 (五)富源 (六)民生 (七)交 通 (八)都市 (九)名胜 具体事实+抽象原理
一.区域认知的发展历程
(三)新中国 初级中学本国地理(1951) 第一册 华北、内蒙、东北 第二册 华东、中南 第三册 华南、西南、西藏 第四册 西北、全国总论
3
4
5

区域认知的现实意义
4.1 1 •2
•3 •4 •
关注区域结构
人地关系和类型区
个性和共性 整体性和差异性 区域差异和区际联系 区际联系
区际联系包括多个区域间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涉及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地缘地理学的多个研究范畴。其中, 区际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区域间的经济联系。
如何组织区域(划分)
2
维 度
如何认识区域
秉承怎样的区域观
难 度
由浅入深
例证
• 按自然区划分: •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 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等
• 按行政区划分:
• 华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等
• 按经济区划分:
• 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等
形形色色的地图
分块块
分类 分级 指标 界线
4.2 关注地理环境结构(区域地理的核心主题)
区域-城市 城市定位
产业结构
环境容量
发展历程
……
4.3
增强区域地理内容可视化
采集、处理信息 综合分析和创新 地理信息系统或者3S 遥感地学分析
多媒体教学软件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谢谢观看
地域分异规律,探讨区域之间的联系,评价区域开发的条
件与方式,探讨区域协作和交流的机制,促进区域的发展 。

区域认知的主要表现
三.区域认知的主要表现
(一)关键点 反映核心素养的表现 考虑学习进阶的要求
课程内容的选择 教学实施 教学评价
三.区域认知的主要表现
1
情 景
由简单到复杂
(二) 线索和等级
3
9个区域
一.区域认知的发展历程
(四)中国地理(上下册)(1985) 中国地理 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 交通运输和贸易 利用资源 保护环境(土地、森林、水、 矿产、海洋、环境)(删除农业、工交)
一.区域认知的发展历程
(五)义教初中(试用本)地理 第三-四册(1991) 第九章 中国区域地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读图 时代
第一节 北方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